曾巩作品中体现的人生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巩作品中体现的人生思考
作者:杨懿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10期
摘要:曾巩在仕途和名声上都不如”八大家”中的其他几位,他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注入他的作品中,使得他的文章和诗歌平实有力,本文通过对曾巩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对他的人生态度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曾巩;八大家;人生思考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003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005-02
一、综述
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仕途上和名声上都似乎不如其他几个文学家,但他的文章依旧凭借着严谨的论述和文章中体现出的人生哲学为后来的人所称道学习。关于曾巩文章中体现的人生哲学,有论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唐亚飞的《曾巩对陶渊明的接受探析》认为陶渊明对曾巩有着重要的影响[1],但他仅从有关饮酒的诗进行分析就得出这是曾巩对陶的接受与模仿,证据不够有力;喻进芳的《曾巩面对不遇人生的思考》认为曾巩从儒家的心性理论中获得精神的支撑点,藉立言来弥补功业不著的遗憾[2],虽然曾巩认为立言是大贤的自我要求之一,但和“功业不著”之间的关系不够有说服力,即曾巩立言可能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不一定是为了弥补内心的遗憾。本文对曾巩的作品进行归纳总结,按作品体现的人生哲学来进行分类,认为他各个时期的作品情感虽然都随着处境不同而变化,但他都能通过儒家的理想使自己内心平静,坚定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曾巩散文中体现的人生哲学
曾巩与王安石不同,即使有欧阳修这样的文坛领袖赏识他,他的官运也没有飞黄腾达过。好友王安石官至宰相,而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王安石也没有提拔自己的旧友。《宋史》中也记载:
“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3],他本人的墓志也说:“公素慨然有志于天下事,仕既晚,其大者未及试”[4]。“不遇”是很难通过所谓主观意愿去改变的事实,那么曾巩是
如何解决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与不被重用的冲突?接下来通过分析曾巩作品来分析曾巩的具体措施。
(一)确立儒家的理想
曾巩对儒家可谓忠心耿耿,他“家世为儒,故不业他”[5]p232,在《粱书目録序》他大肆抨击佛教,认为是“佛......为中国之患”[5]p215,要以儒易佛。这种斩钉截铁的态度,也为他得到了“淳儒”的称号。作为一个儒家的卫道者,曾巩如何一步步确立自己的理想?通过他的作品可以略知一二。庆历元年曾巩入太学,他第一次给欧阳修写信的时候就谈到了大贤的特点:
明圣人心于百世之上,明圣人之心于百世之下。其口讲之,身行之,以其余者,又书存之。[5]p231
而他想要“慕观圣人之道于执事”[5]p232。这篇虽然是曾巩的自荐信,但他文中体现了他宏大的儒家理想:行圣人之道。具体来看,贤者是明白百世之前的圣人之心,并使圣人之心使百世后的人所明白。在他眼中,儒家的大贤就是作为圣人思想的一个接力手。这篇文章雖然在赞扬欧阳修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上的努力,表达他想向欧阳修学习圣人之道,其实也是曾巩本人的人生理想。
曾巩在与欧阳修的书信中多次谈及了他的理想。在他落第的时候他写了《上欧阳学士第二书》:
......见弃于有司,环视其中所有,颇识涯分,故报罢之初,释然不自动......诚其材资召取之如此故也。[5]p233
他的淡然是建立在对自己学识的自信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之上的,有欧阳修这样的一代宗师赏识他,他确实可以忽视俗世的评价。在后文又谈到了沿途所闻,见到了许多因饥荒逃难的难民们,都展示一个“醇儒”对国事民生的关心,这也是他在陷入人生低谷的时期支持他继续坚守理想的动力。关于从政的理想,后来曾巩在《上欧阳舍人书》中开篇提出:
当世之急有三:一曰急听贤之为事;一曰急裕民之为事;三曰急力行之为事。[5]p235
写这封信的时候是庆历四年[6]p30,曾巩因落第在家中,他依旧关心着国家大事,当时正是范仲淹等人施行「庆历新政」的时候。曾巩知道后,也向欧阳修叙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认为对于北宋改革是十分急迫的。他对于国家之运行很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他也很想在官场上施展一下他的才华。这与范仲淹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不谋而合的。
可以看出,曾巩有着儒家知识分子一贯以来的民本思想。论语》中谈到学而优则仕,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在就任中展示出来,为民生、国家谋求福利。《南轩记》中他谈到:
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也。[5]p231
就讲述了他读书的目的:所学的广博,但坚守的理想是十分简要的;说的道理虽然简单易懂,但责任是十分重大的。博览群书后依旧坚守儒家的思想,并以追求圣人之道作为自己的责任,这种儒家的理想深深根治在曾巩的脑海中,他的一生也都在追求着圣人之道,他的责任也不可谓不重了。
(二)偶现的归隐之心
和恩师欧阳修及好友王安石不一样,曾巩没有像他们身居高位,他在外游玩的时候写的诗,偶会会体现他内心的悲凉与不甘。《丹霞洞》中他是这么说的“:吾徒于时直何用,欲往未得心茫然”[5]p32这种茫然的状态让他怀疑自己的理想,他也开始寻求其他的途径来排解。这时候他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归隐,希望在归隐中寻得内心的安宁。在他的诗文中偶尔会体现有归隐之心。在过彭泽》中曾巩写道:
渊明昔抱道,为贫仕兹邑。幡然复谢去,肯受一官絷?予观长者忧,慷慨在遗集。岂同孤蒙人,剪剪慕原隰。遭时乃肥遯,兹理固可执。独有田庐归,嗟我未能及。[5]p34
这里谈到了陶渊明不肯受官职隐居家中,其中引用了《易》中的“遯”卦,卦曰“肥遯,无不利“,有的时候逃避官场远离小人是吉利的。结尾还表达了对陶渊明有自己精神归宿的羡慕之情,自己却不能像他一样潇洒。曾巩还有两首以菊花为题的诗歌也表达了一种归隐之思:
《菊花》其一菊花秋开只一种,意远不随桃与梅。游人有几爱孤淡,零落
野水空岩隈。层层露萼间枝叶,金靥万个围苍苔。直从陶令酷爱尚,始有
我见心眼开。为怜清香与正色,欲搴更惜常徘徊。当携玉轸就花醉,一饮
不辞三百杯。[5]p36《菊花》其二
东篱菊花今已开,万物各自相驱催。却寻桃杏那复有,旧树惨惨空墙隈。
年光日日已非昔,人世可能无盛衰。朱颜白发相去几,势利声名相抑排。
三公未能逃饿死,九鼎竟亦为尘埃。乃知万事皆自枉,有便只宜持酒杯。[5]p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