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之蒹葭 (1)
大学语文 蒹葭
返回
思考与练习
一、你认为《蒹葭》的中心意象 是什么?这一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二、以《蒹葭》为例,请谈谈你 “伊人”象征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 的人生境遇 对诗歌中存在的“朦胧美”有何看法。
返回
资料链接
相关评论 教学参考 补充注释 扩展阅读
歌 曲
返回
相关评论
《蒹葭》刺襄公,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也。(《毛诗大序》) 言秋水方盛之际,所谓伊人者,乃在水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宋•朱熹《诗集传》) 曰“伊人”,曰“从之”,曰“宛在”,玩其词,虽若可望而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 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异人异境,使人欲仙。(明•钟惺《诗经评点》) 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 “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于是于下一“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觉点 睛欲飞,入神之笔。(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细玩“所谓”二字,意中之人难向人说,而“在水一方”亦想象之词。若有一定之方, 即是人亦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诗人之旨甚远,固执以求之抑又远矣。(清•黄中松 《诗疑辩证》) 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 叹,佳者多有余音。(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境颇似象征主义,而含有神秘意味。(陈子展《诗经直解》)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传》: “一方,难至矣。”按《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陈启源《毛诗稽古编•附录》论之曰:“夫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 则慕悦益至。”二诗所赋,皆西洋浪漫主义所谓企慕之情境也。古罗马诗人桓吉尔名句云: “望对岸而伸手向往”,后世会心者以为善道可望难即、欲求不遂之致。德国古民歌咏好事 多板障,每托兴于深水中阻。但丁《神曲》亦寓微旨于美人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如阻沧海。 近代诗家至云:“欢乐长在河之彼岸。”……(钱钟书《管锥编》)
《蒹葭》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解析版)
《蒹葭》知识点汇总讲解+专题训练一、原文及翻译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二、字词理解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一方:那一边。
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从:追寻。
阻:险阻,(道路)难走。
宛:宛然,好像。
晞(xī):干。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chí):水中的沙滩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沙滩。
三、文章理解主题:抒发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执着,抒写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诗歌描绘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
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
《蒹葭》知识点考点背诵记忆
《蒹葭》知识点考点背诵记忆一.常识:(熟读)《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秦风,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皆生于水边。
二大意:(熟读)(1)芦苇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站在对岸水那方。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就在着水中央。
(2)芦苇一片凄清清,清晨露珠尚未干。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越走越高道儿难。
顺流而下去找她,像是站在水中小洲上.(3)芦苇茫茫连成片,清晨露水没有完。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险阻又弯曲。
顺流而下去找她,像是藏身水中陆地上。
三《蒹葭》结构内容:(熟读)(1章)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2章)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3章)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四.诗歌赏析,(背诵)1、绘画美: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熟读)答: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意境美:意象、意境(背诵)意象:蒹葭、霜露、秋水、诗人、伊人起兴:气氛渲染、心境烘托(环境凄清,心情寂寞)景(起兴、渲染、渐进)苍苍萋萋采采苍凉幽缈烟水迷离为霜未晞未已秋晨雾霭凄清哀婉人(动作)阻长跻右踟蹰水畔上下求索溯游从之不畏险阻执着追求情(幻觉)伊人宛在:几次幻觉虚实相生如痴如醉央湄坻溪址:如梦如幻神情恍惚惆怅失意意境:情调凄婉、境界幽远, 神韵缥缈,情景交融,令人遐思, 呈现出朦胧迷离之美。
大学语文第二讲 蒹葭
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 宗庙的舞乐,分“周颂”31篇、 “鲁颂”4篇、“商颂”5篇,共 40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 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 为政第二》
2、《诗经》“六义” “《诗》文宏奥,包韫六义。” ——刘勰《文心雕龙· 比兴》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据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一书 中的解释是: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 也”,铺陈直叙,叙事和抒情,即描写 景物时用白描,叙事时直接陈述,抒情 时直抒胸臆。
, (1)苍苍:茂盛的样 子 。 , (2)伊人:那人,指 所爱的人 。 (3)溯洄:逆流而上 , 洄:上水,逆流 。 (4)从:追寻 , (5)阻:艰险 央 。 (6)溯 游:顺流而下
(7)宛:好像、仿佛
蒹
白 所 在 溯 道 溯 宛
葭 露 谓 水 洄 阻 游 在
萋 未 伊 之 从 且 从 水
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都 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是情与物的产物, 但又有区别,从形式上,意象与词句有关, 意境与全篇对应。
一般来说,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有 无意蕴,主要看意境。离开了意象,就无以 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 点是意境。
景语即情语!
拓展阅读
在当代文艺作品里,有没有采 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思的?
蒹 葭 凄 凄,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萋 晞 人 湄 之 跻 之 中
江西财大大学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一)难易度:易1、以语录体形式记述的先秦诸子著作是( )。
A、《老子》B、《论语》C、《孟子》D、《荀子》2、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A、《楚辞》B、《诗经》C、《古诗源》D、《古诗十九首》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出自()A、《论语》B、《孟子》C、《荀子》D、《老子》4、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左丘明5、“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是下列哪个思想家的话( )A.孔子B.孟子C.庄子D.老子6、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先秦思想家是()A、墨子B、孟子C、庄子D、荀子7、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A、《论语》B、《孟子》C、《庄子》D、《韩非子》8、《诗经、氓》中“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两句是()A、反喻氓当初誓言滔滔不绝B、描写出嫁时渡淇水的情景C、描写被弃后渡淇水的情景D、反喻自己的怨恨无穷无尽9、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A、班固B、茅盾C、巴金D、鲁迅10、《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 )A、国风B、大雅C、颂D、小雅11、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是( )A、清新淡雅B、豪放飘逸C、深婉华美D、沉郁顿挫12、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 ( )A、柳永B、李清照C、苏轼D、辛弃疾13、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著名主张的作家是()A、杜甫B、白居易C、辛弃疾D、韩愈14、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是( )A、《左传》B、《战国策》C、《史记》D、《春秋》15、李商隐《无题》中推已而及对方的一联是( )A、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D、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6、在《前赤壁赋》中,苏子认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里是想表达()A、自然界的广博B、造物者的万能C、消极无为的心态D、积极旷达的心境17、《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的基调是()A、热情奔放B、沉郁坚强C、凄凉悲伤D、清新秀丽18、《山居秋暝》的主要抒情手法是()A、借景抒情B、借典故抒情C、借事抒情D、直抒胸臆19、下列句子中,与“峰峦如聚,波涛如怒”采用同一种修辞手法的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B、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C、海水向岸上献殷勤,波浪的声音是那么亲热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20、宋代开豪放词风的词人是()A、柳永B、李清照C、苏轼D、辛弃疾21、先秦时期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A、《论语》B、《孟子》C、《庄子》D、《战国策》22、“忽如一夜春风起,千树万树梨花开。
蒹葭《诗经》阅读鉴赏题 考题考点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蒹葭《诗经》阅读鉴赏题考题考点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创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很大。
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不可得而作。
《蒹葭》属于《秦风》。
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1.内容主旨:这是首爱情诗,写对恋人的思念与追求,叙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抒写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同时讽刺了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的社会现象。
《蒹葭》中通过描写诗人对秋水伊人求之不得的缠绵的愁怅,表达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之情。
2. 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3.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1。
财大大学语文-解析题
四、解析题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A.请在诗句中找出双声、叠音词的例子,谈谈双声、叠音词在诗中的作用。
“蒹葭”、“苍苍”为双声,“苍苍”为叠音。
双声、叠音读来顺口,声音优美,增加了语言的感染力。
B.分析“在水一方”这一“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境。
“在水一方”这样一种可望不可及的感觉。
让人觉得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却无法接近,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
(同学亦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C.以这段诗为基础,谈谈你对“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A.孔子这段话的立论部分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类比论证法。
B.这段话的主旨是什么?两位弟子对季康子要攻打颛臾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喻义是什么?孔子以虎兕喻季氏,龟玉喻颛臾,两位弟子喻守护“柙”和“椟”的人。
D.孔子的这段话在现代有没有现实意义?(孔子说:“冉求,周任说:有能力你就站到那个位置,不能就不要去.国家危机不能解救,国家即将颠覆不能扶持,并且你说的话也不对,凶猛的野兽从笼子里出来,美玉被毁于匣中,是谁的过错?”孔子批判了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江西财经大学专升本语文考试大纲
江西财经大学专升本语文考试大纲2篇重点课文阅读、分析、欣赏的具体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如下:1、《蒹葭》(1)了解《诗经》的基本要点。
(2)掌握对本诗主旨的几种不同认识。
(3)理解“怀人说”表现的“伤心”意旨。
(4)把握表达主旨的主要艺术手法:重章叠句,反复咏叹;渲染烘托,营造意境。
(5)默写本诗。
2、《饮酒》(其五)(1)了解本诗创作背景及主旨。
(2)把握“心远地自偏”的内涵及其与主旨的关系。
(3)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思想意蕴,把握“见”字的妙处,理解诗人蕴于其中的情感。
(4)理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内蕴。
(5)把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6)默写本诗。
3、《终南山》(1)了解王维的生平、创作风格、在唐诗中的地位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归纳分析本诗的主旨。
(3)把握“游踪”与“时空变化”的关系。
(4)掌握首联采用夸张手法、第二联采用互文手法的特点。
(5)体会本诗“诗中有画”的特色。
(6)分析本诗“以不全求全”的特色。
(7)默写本诗。
4、《浪淘沙》(1)了解李煜的生平、创作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了解本诗主旨,正确评价本诗主旨。
(3)分析本诗的内容层次和表现手法。
(4)阐述本诗的立意。
(5)理解本诗“天上人间”的不同含义。
(6)掌握本诗感情内蕴和创作个性。
(7) 默写本诗。
5、《关山月》(1)认知这首诗是用乐府旧题写时事。
(2)掌握本诗通过不同场面的形象描写来突出的爱国主义主题。
(3)分析本诗使内容一体化的关键。
(4)分析本诗使形式一体化的构思和布局。
(5)分析本诗为突出主旨而运用的对比手法。
(6)默写本诗。
6、《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把握作者在词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及主旨。
(2)分析本词上片借景寄情,下片用典明志的特点,上下片表述殊途同归,共同表现主旨。
(3)掌握本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4)默写本词。
7、《再别康桥》(1)划分本诗层次。
(2)透过“别”的形式认识“康桥美梦”破灭的诗旨。
大学语文 蒹葭
芦苇茂盛,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 芦苇茂盛,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艰难又漫长。 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在水中央。 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在水中央。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芦苇茂盛,白色露水还没蒸发完。所恋的那 芦苇茂盛,白色露水还没蒸发完。 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沚。
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艰难又迂回曲折。 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艰难又迂回曲折。 顺流而下寻找她,仿佛在水中的小洲。 顺流而下寻找她,仿佛在水中的小洲。
河畔的芦苇草长得非常茂盛, 河畔的芦苇草长得非常茂盛,寒夜 里连露水都凝结成霜; 里连露水都凝结成霜;我心中所想念 的那个人啊!她住在河水的那一方。 的那个人啊!她住在河水的那一方。 我想逆流而上去找寻她的踪影, 我想逆流而上去找寻她的踪影,河 中却是布满了石头,而且路又长; 中却是布满了石头,而且路又长;我 想顺流而下去寻觅她的芳踪, 想顺流而下去寻觅她的芳踪,她仿佛 就在那水的中央...。 就在那水的中央...。 河岸边芦苇草长得非常茂密, 河岸边芦苇草长得非常茂密,清晨 的露珠儿还没干;我中心所想念的那 的露珠儿还没干; 个人啊!她伫立在那水草滩。 个人啊!她伫立在那水草滩。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结着愁怨的姑娘。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大学语文复习题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大学语文复习题-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复习题一、填空(0.5分)1、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___《诗经》________。
2、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蒹葭》与屈原的《湘夫人》共享千古伤心之祖的美誉。
4、被王国维评为“最得风人深致”的作品是。
5、陶渊明一生两大喜好,一好,二好。
陶渊明的饮酒诗共首,其实与饮酒无关,而是兴之所至。
陶渊明是我国诗歌流派的开拓者。
6、李煜为南唐后主,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后期词感情真挚,意境深远,真切反映了亡国之痛。
7、《虞美人》艺术特点在擅长用手法,自问自答,一层深似一层。
8、辛弃疾,南宋时期著名词人,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风格,进而扩展到以文为词,形成了艺术上擅长用典的写法。
9、辛弃疾,字___幼安________,号____稼轩_______,____豪放_______派代表诗人,与________苏轼___并称“苏辛”。
10、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主流。
1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
12、孔子在政治上维护礼治,提倡德政和教化,反对武力征伐和以力服人。
1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14、《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的,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15、________《史记》___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6、________《史记》____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7、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倡______无为而无不为_____。
18、李斯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政治家,也是秦代唯一的作家。
19、鲁迅先生曾评价李斯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20、《谏丞客书》表达了李斯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政治见解。
蒹葭 经典复习资料汇总
蒹葭经典复习资料汇总诗经·秦风教学目的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体味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感受中国诗歌含蓄的表达方式,培养审美情趣。
相关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诗经》原称为《诗》,或《诗三百》,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
到了西汉初期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称为《诗经》。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共160篇,文学史上,“风”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属正统音乐;“颂”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类:赋是直接叙述铺陈;比是比喻;兴即起兴,就是借一个别的事物来开头,然后再转到正题,所借事物和所写的主要事物,有的相关,有的无关。
有时兴中有比,称作比兴。
比、兴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它实际上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蒹葭》被誉为《诗经》中最优美的诗篇之一,它以丰富的内涵和美感打动了千百年无数的读者。
秋水蒹葭,千古绝唱,一直吟唱至今。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感受一下这水蒹葭的醇厚韵味。
不过,“诗非读不能品也”,首先,让我们感情投入地朗读全诗。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解读品味这首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侵人的寒气。
此时正是深秋季节的清晨。
大学语文 《蒹葭》
诗经“六义”:
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是为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根据地
域和音乐性质的不同,分风、雅、颂三大类。
“风”,音乐曲调,“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 方特色的乐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 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 共160篇。 “雅”,朝廷正乐,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 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为朝会 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为个人抒情之作。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是舞曲。《周颂》、 《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ຫໍສະໝຸດ 《蒹葭》朗诵欣赏解
题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之《秦风》,属秦国
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 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 的怀人诗作。
四、婚恋诗
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 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 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 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 之。 ——《周南·关雎》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 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当初先民生下来,是因姜嫄能产子。如何生下先民来? 祷告神灵祭天帝,祈求生子免无嗣。踩着上帝拇趾印,神灵 佑护总吉利。胎儿时动时静止,一朝生下勤养育,孩子就是 周后稷。 二、颂歌
三、怨刺诗
《邶风·新台》
蒹葭 上课与复习实用优秀ppt
重点词语:
萋萋:
。晞:
。湄:
。
跻:
。
采采:
。已:
。涘:
。
右:
。 沚:
。
内容理解:
艺术特色: ①《蒹葭》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 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②《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 浓郁。
《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 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 《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
3、(期末·东丽区)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点明时间、环境,展现了芦苇苍苍、白露茫 茫、寒霜浓重的萧瑟冷落的冬季晨景图,为诗歌创设了一个凄清落寞的 意境。 B. “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 渐变情状与过程,暗示了时光的流逝,说明追求者寻“伊人”时间之久。 C.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通过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 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 难以寻觅。 D. 诗歌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含蓄委婉 地抒发了主人公对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的无限情意,充满难言的惆 怅和伤感。
6、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 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 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 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 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 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 诗。
蒹葭复习课件
二、翻译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 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水的另一 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又艰险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 第二章注释 • (13)萋萋:茂盛的样子 • (14)晞(xī):干。 • (15)湄(méi):岸边,水和草交接的地方。 • (16)道阻且跻:路又险又高。跻,(路)高
而陡
• (17)坻(chí):水中高地。
第三章注释
(18)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19)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已, 完毕。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三、四句交代了主人公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可见主人公思 见心切,望穿秋水。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 五、六句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七、八句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
• 溯洄,溯游连用,表现了追求者内心的焦急,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表 现了追求伊人之艰难和伊人行踪的不定。
• 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 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表 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 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 5.蒹葭开头两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 开头两句以秋景起兴,交代了时令,展现了一幅
萧瑟,冷寂的秋景图, • 为全诗渲染了萧索凄凉 的气氛, • 烘托了人物所思不见的怅惘心理。
• 追求伊人的道路艰险而漫长,但主人公却不放弃,从侧面表现了主人公 的痴情,执着和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蒹葭的文学常识
蒹葭的文学常识《蒹葭的文学常识》蒹葭呀,那可是咱中国古代文学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呢。
咱先来说说这“蒹葭”是啥吧。
蒹葭其实就是芦苇啦,你看那河边一片片的芦苇,在风里摇曳着,就像一群穿着素衣的精灵在跳舞。
这芦苇在诗里可不仅仅是个简单的植物哦。
它就像是一个无声的见证者,见证着诗里那种求而不得的惆怅情感。
就好比你在一个老地方,有一段难忘的回忆,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像是那段回忆的守护者,芦苇在《蒹葭》里也是这么个角色。
这《蒹葭》出自《诗经》。
《诗经》可是咱中国诗歌的老祖宗呢。
那里面的诗就像一个大宝藏,各种各样的情感、故事都有。
《蒹葭》就像是这个宝藏里一颗特别闪亮的宝石。
《诗经》里的诗大多都是从民间来的,就像大家平时唠嗑一样,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唱出来、说出来,然后就被收集起来变成了这些美好的诗。
《蒹葭》也不例外呀,它可能就是某个小伙子或者小姑娘心里的那点情思,用芦苇啊、白露啊这些常见的东西表达出来。
诗里的意境可美了。
你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一读起来,眼前是不是就浮现出一片白茫茫的芦苇荡,清晨的露水结成了霜,而那个心中思念的人就在河的对岸。
那种距离感就出来了,就像你看着眼前有个特别美好的东西,但是中间隔了一层透明的玻璃,你能看到,却摸不着。
这河啊,就像一道鸿沟,把思念的人和被思念的人隔开了。
这种感觉是不是特别难受?就好像你特别想吃一块美味的蛋糕,但是它就放在高高的柜子上,你够不着。
再说说这诗的结构。
它是回环往复的,就像一个绕不出去的迷宫一样。
诗人一遍又一遍地诉说着对伊人的思念,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感觉距离好像越来越近,可又好像永远也到达不了。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追求一个梦想,感觉自己一点点在靠近,可又总是差那么一点。
这种结构特别巧妙,把那种求而不得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你说要是这诗就平铺直叙地说一次,是不是就没那么有味道了?肯定啊。
从文学价值上看,《蒹葭》对后世的影响可大了。
蒹葭复习
田园诗
山水诗 咏史诗
怀乡诗
咏物诗
起源于 唐朝 , 宋朝 时达到高峰 又称: 曲子词、长短句、诗余 苏轼,辛弃疾,陆游 派别(代表人物) 豪放派 婉约派 柳永,李清照 词牌 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 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小令(<59)、中调(59~90)、长调(>90) 按字数分为:
人啊,她就在河岸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道
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顺流而下 宛然,好像
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xī)。所谓伊
茂盛的样子。 干
河畔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
人,在水之湄(méi)。溯洄从之,道阻且
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蒹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芦苇。蒹, 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秦风》。 《蒹葭》这首诗出自《 诗经· 《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 爱情诗,又 因几乎每一小句都是四字 ,所以和《诗经》 中大部分的诗一样,属于四言体的 古体诗 。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 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 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 取其整数称《 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 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 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 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 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 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 乎都已经具备了。
水边 迂回曲折
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
蒹葭理解性默写蒹葭理解性默写答案
蒹葭理解性默写蒹葭理解性默写答案2、蒹葭理解性阅读蒹葭原文及翻译及阅读理解原文:蒹葭《诗经·国风·秦风》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____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注译:苍苍:茂盛的样子。
下文的“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
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变成霜。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即水的对岸。
方,边遡洄(sù huí)从之: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
遡洄,逆流而上。
遡,通“溯”,逆着河流向上游走。
洄,曲折盘旋的水道。
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
之,这里指伊人。
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
阻,险阻,道路难走。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
溯游,顺流而下。
“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
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
宛,宛然,好像。
凄凄:(通“萋萋”)茂盛的样子。
与下文“采采”义同。
晞(____ī):晒。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
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
采采:茂盛的样子。
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
已:完毕涘(sì):水边。
右:迂回,弯曲,意思是道路弯曲。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之:代“伊人”今译蒹葭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汇编]大学语文阅读篇目复习提示.docx
《大学语文》阅读篇目复习提示一、《兼葭》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2、从题材上看,《兼葭》是一首爱情诗。
3、《诗经》中,篇数最多的是——国风,共160篇。
4、汉代以后传授《诗经》的有四家,现存的《诗经》是毛亨、毛萇所传,简称毛诗。
5、《兼葭》抒发的情感:对美好感情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失落和惆怅。
6、《兼葭》中,采用比兴手法的诗句是每章中的首句——“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兼葭萋萋,白露未唏”、“兼葭采采,白露未已"。
7、“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世间一切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溯汹(逆流而上)从(追寻)之”、“溯游(顺流而下)从之”则是人们对所向往的目标所作的种种努力。
8、本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强化了作者追求的执着。
二、《秋水》1、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思想的主耍代表,他的著作被鲁迅称为“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押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2、《秋水》是一篇寓言,文中虚构了河伯(黄河水神)和海若(北海水神)之间的对话。
借海若之口阐述了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人在无穷广大的宇宙中是非常渺小的,因而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
3、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河水和海水两种景象,既表现了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又形象地渲染了文章的主旨:宇宙是无限的,而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从本段中还可看出庄子说理文的特点:善于用寓言故事说理,将抽象哲理化为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充满了想象力和浪漫色彩。
本段演化出两个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4、“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阐明的道理是:人在无穷广大的宇宙中是非常渺小的。
采用的论证方法有:类比法、对比法。
修辞手法右:比喻、反诘、排比。
本段说理特点:由大到小逐层推进。
三、《谏逐客书》1、本文文体是奏疏。
中心论点是: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2、本文基本论证方法是对比法。
3、"昔穆公求士,……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蒹葭
《诗经·秦风》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或“诗三百”,据说为孔子所编订。
从汉代起被奉为儒家经典,尊称为《诗经》。
诗经“六艺”指的是“风、雅、颂”和“赋、比、兴”,前者是将其内容按音乐性质划分,后者是指其艺术表现手法。
在表现形式上,《诗经》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反复咏唱,语言朴素自然,讲究节奏韵律。
主要内容
一、伤乱抒愤、讽谕怨刺的诗歌。
二、关于战争和徭役的诗歌。
三、关于恋爱、婚姻、家庭的诗歌。
艺术成就
1、《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丰富的比拟和联想成为我国历代诗歌创作的思维形式与表现手法。
3、结构形式与语言特点的重章叠句、反复回唱,是我国民歌的重要特色。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结构层次
全诗共分三章:章首两句采用借景起兴;三、四句点明主题: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道途险阻,幻象迷离。
主旨
全诗围绕“伊人”之美和觅求之难,赞美了求索之坚的精神。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美好理想与个体生命追求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写作特色
空灵朦胧的意境
写情入物的手法
重章叠句的结构
问1:《蒹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从中你能体味出怎样的哲理意蕴?
诗人对“伊人”的企慕向往、执着追求之心以及可望而不可即、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
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美好理想与个体生命追求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问2: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空灵朦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