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心态叫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
![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f1456e74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5.png)
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1. “哎呀,人不就得不怕死才能好好活嘛!”就像那次我鼓起勇气去参加演讲比赛,之前我特别害怕在那么多人面前说话,心里直打鼓。
可我一想到这句话,就咬咬牙上了。
在台上,我看着台下那么多双眼睛,紧张得不行,但我还是大声地说出了我准备的内容。
最后,我发现其实也没那么可怕呀!这不就是向死而生嘛!2. “怕啥呀,大不了就是一死,活着就要拼一把!”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爬山,那山可高了,爬到一半我就累得不行,真想放弃。
但听到小伙伴这么说,我就又有了劲儿。
我们一步步往上爬,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最后爬到山顶看到那美丽的风景,一切都值了,这就是向死而生的勇气呀!3. “嘿,咱得迎着困难上,死都不怕还怕啥!”有一回我学骑自行车,老是摔倒,膝盖都摔破了,疼得我想哭。
可我就想着这句话,一次次爬起来继续骑。
旁边的爸爸也一直鼓励我,最后我终于学会了,那种成就感,不就是向死而生带来的吗?4. “不拼到最后一刻怎么知道不行,向死而生才酷呢!”那次班级竞选班干部,我其实很犹豫要不要参加,怕自己选不上丢人。
但想到这句话,我就勇敢地报名了。
准备竞选演讲的时候特别认真,到了竞选那天,我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结果真的当选了,这就是向死而生的力量啊!5. “有啥好顾虑的,向死而生,冲就完了!”记得有次和朋友一起去玩滑板,我不太会,总是摔倒。
但朋友一直这么说,我也不管摔得疼不疼了,就一次次尝试。
后来我也能滑得很好了,这就是向死而生让我突破了自己呀!6. “怕失败就别开始,向死而生才能赢!”那次参加运动会的长跑比赛,我真的很担心自己跑不下来。
但比赛的时候我就一直对自己说这句话,拼命地跑。
虽然过程很累,但最后我坚持下来了,这不就是向死而生的精神吗?7. “管他呢,向死而生,大胆去做!”有一次我想尝试做一道很难的菜,一开始觉得肯定做不好。
但有了向死而生的想法,我就大胆去做。
虽然中间出了一些小差错,但最后做出来味道还不错呢,这就是勇敢尝试的结果呀!8. “反正就这一次,向死而生,没什么大不了!”那次我在游乐场玩过山车,之前一直不敢坐。
向死而生和向生而死的生死观作文
![向死而生和向生而死的生死观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46a7a37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0e.png)
向死而生和向生而死的生死观作文《向死而生》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死亡这件事呀?其实呀,有一种说法叫“向死而生”。
就比如说一颗小小的种子,它被埋在黑黑的土里,周围又冷又暗。
它知道自己可能会在生长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甚至可能长不出来就死了。
但它还是努力地吸收水分和营养,拼命地往上长。
因为它明白,只有勇敢地面对可能到来的死亡,才有机会长成一棵大大的树,看到美丽的阳光和风景。
再想想那些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们,他们知道比赛会很辛苦,有可能会受伤,有可能拿不到好成绩。
但他们还是每天早早地起来训练,不怕累不怕疼。
这就是向死而生,他们不害怕可能的失败,而是勇敢地去追求成功。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考试没考好,和小伙伴吵架了。
但只要我们有向死而生的勇气,不怕这些小挫折,努力去改变,就一定能变得更棒!《向死而生》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说一说“向死而生”。
你们看毛毛虫,它要变成美丽的蝴蝶可不容易呢。
在茧里面,它又黑又挤,还可能出不来就死了。
可它还是努力地变化着,因为它想要有一对漂亮的翅膀,飞向蓝天。
这就是向死而生,不怕困难,勇敢地追求美好。
还有我们学骑自行车的时候,一次次摔倒,摔得腿都疼了,心里可能会想,要不别学了。
但是如果我们因为害怕摔倒就放弃,那就永远学不会骑车啦。
我们要勇敢面对可能的摔倒,坚持练习,就能快乐地骑着车到处跑。
这也是向死而生呀,小朋友们能明白吗?《向生而死》小朋友们,今天来讲一个有点特别的话题——向生而死。
你们知道吗?有一只小蚂蚁,它每天都很努力地工作,搬食物、建巢穴。
有一天,下了一场很大的雨,河水涨起来了,小蚂蚁为了救它的小伙伴,勇敢地跳进水里,它自己被水冲走了。
虽然小蚂蚁死了,但是它救了朋友,它的勇敢和善良会被大家记住。
这就是向生而死,为了更重要的东西,不怕牺牲自己。
还有警察叔叔们,他们抓坏人的时候很危险,可能会受伤,甚至会失去生命。
但是他们为了保护大家,还是勇敢地冲上去。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安全和幸福。
“向死而生”使年轻人更坚强还是更脆弱?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向死而生”使年轻人更坚强还是更脆弱?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https://img.taocdn.com/s3/m/640932ef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06.png)
“向死而生”使年轻人更坚强还是更脆弱?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正方辩词一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们作为正方代表,今天的辩题是“向死而生”是否使年轻人更坚强还是更脆弱。
我们坚信“向死而生”能够使年轻人更坚强。
首先,面对死亡的意识能够激发年轻人的勇气和决心。
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有限性时,我们会更加珍惜每一天,更加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这种意识能够激发我们内心的力量,使我们更加坚定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其次,“向死而生”能够让年轻人更加珍惜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宝贵时,我们会更加注重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种意识能够使年轻人更加坚强,更加有动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最后,“向死而生”能够让年轻人更加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困难。
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脆弱性时,我们会更加勇敢地面对困境,不畏艰难。
我们会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不轻易放弃。
这种勇气和坚持能够使年轻人更加坚强,更加有韧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向死而生”能够使年轻人更坚强。
面对死亡的意识能够激发勇气和决心,让年轻人更加珍惜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困难。
谢谢!正方辩词二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作为正方的第二位辩手,我将进一步阐述“向死而生”使年轻人更坚强的观点。
首先,面对死亡的意识能够激发年轻人的成长和进步。
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时,我们会更加珍惜时间,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成长。
我们会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这种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会使年轻人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
其次,“向死而生”能够让年轻人更加珍惜人际关系和情感。
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脆弱时,我们会更加重视与家人、朋友和社会的联系。
我们会更加珍惜每一个人和每一段关系,更加用心去经营和维护。
这种情感的珍视能够使年轻人更加坚强,更加有爱心和责任感。
最后,“向死而生”能够让年轻人更加积极地面对挑战和困难。
向死而生,反求诸己
![向死而生,反求诸己](https://img.taocdn.com/s3/m/54d368d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31.png)
向死而生,反求诸己
正是因为有死亡的存在,生命才会显得光芒四射。
所以要自强不息,活出自己。
向死而生的意义:向死而生是指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里面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生”。
正是因为有死亡的存在,生命才会显得光芒四射,所以“不要自虐自嘲,而要自强不息。
在我们面前有数的可能性。
你们一定能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
反求诸己:出自《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意思: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而我们平时的做法却往往与圣人背道而驰。
有了问题,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反躬自省。
向死而生-向死而生的下一句(基础资料)
![向死而生-向死而生的下一句(基础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012d4d887c24028905fc37f.png)
论「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意蕴如何面对死亡首先,我们要先知道「向死而生」这四个字所表示的涵义,意指如能明白生与死的关系,积极的过好每一日,从而勇敢的面对死亡。
以故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他的名着「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中进行了一种「实存分析」(existential analysis),并下定义说:「人是向死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这事实可以看成「人人终必死亡」的真义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下来便是「向死的存在」则年龄的增长至死亡的过程不是根本问题,因为生死乃是一体两面的镜子,相辅相成,所以在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Elisabeth Kübler-Ross)着作中,把人生最后关头(临终或是死亡过程)描述为「生命成长的最后阶段」(the final stage of growth),如果你能开始把死亡看做你生命旅程中的一位无形友好的伴侣,它温和地提醒你,不要等到明天才去做你想做的事情,那么你就能学习着「活」你的生命,而不只是通过它来度过你的每一天。
但在现今的社会里,对于人来说,不论经济如何的发展,不论政局如何的稳定,不论社会如何祥和,都不足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死问题。
因为当生活水平的提高了,世界充斥着五颜六色的光彩,大部分的人从来不顾自己的生死问题,都以世俗标准去衡量人生的高低好坏,从早到晚都是醉生梦死,对于自我的生死不闻不问,导致最后之能落得被动接受自己的死亡悲剧。
这就如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Elisabeth Kübler-Ross)所说「有些人过着空虚漫无目的的生活,其中之一的原因在于,「对死亡的否定」,因为当你像永远不会死一样地生活着的时候,你就很容易拖延你明知应做的事情。
你所过的生活,是准备明天和回忆昨天,而将每一天都浪费掉了。
相反,如果你完全了解,你每天醒来的时候,那可能是你最后一天,你就会把握「这一天」去成长,进一步变成真我,并向别人展开」。
向死而生作文素材
![向死而生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975ff98d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f6.png)
向死而生作文素材《向死而生:拥抱有限生命中的无限可能》一提到“向死而生”,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话题有点沉重,但咱今儿就来唠唠这个,用接地气的方式谈笑风生一番。
咱都知道,人这一辈子啊,就像一场奇妙的旅行,有起点就有终点,而这个终点,就是死亡。
听起来好像有点悲观,别急,咱往好处想想。
正是因为知道生命有尽头,咱才更懂得珍惜不是?就好比你知道这顿美食吃完就没了,你会更加细细品味每一口的滋味。
咱就说,那些整天忙忙碌碌,为了生活奔波的人们,有时候是不是都忘了停下来看看身边的美景,感受一下生活的美好?总觉得时间还多着呢,以后再享受也不迟。
可你想想,要是明天就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后悔今天没多陪陪家人,没去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向死而生,就是让咱换个角度看生活。
把每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过,你就会发现好多以前不在意的小事儿都变得特别有意思。
比如说,你会更珍惜和朋友的每一次聊天,更用心地品尝每一顿饭,甚至走在路上看到一朵盛开的小花,你都会觉得特别美好。
我认识一个老爷爷,人家那可真是把向死而生践行得淋漓尽致。
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但他每天都乐呵呵的。
他说,既然不知道还能活多久,那就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呗。
他喜欢下棋,就天天找人下棋,还参加各种比赛;他喜欢旅游,就拖着不太方便的身体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他这种乐观积极的态度,真的感染了好多人。
其实向死而生也不是说让咱天天悲悲切切地想着死亡,而是让咱更加明白生命的宝贵,更加努力地去生活,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就像那句话说的,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当成是一个奇迹。
咱也别总觉得死亡是件遥远的事情,你想啊,这时间过得多快啊,一转眼一年就过去了。
所以啊,赶紧行动起来吧,别再拖延,别再给自己找借口。
和家人朋友多聚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向死而生,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拥抱无限的可能。
让我们都做那个能笑着面对生活,也能坦然面对死亡的人吧!。
有一种生活叫向死而生
![有一种生活叫向死而生](https://img.taocdn.com/s3/m/426672bc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5.png)
有一种生活叫向死而生
生命,是一个奇妙而又脆弱的存在。
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向前迈进,不知道未来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挑战和困难。
然而,有一种生活叫向死而生,这种生活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待。
向死而生,并不是说我们要放弃生活,而是要意识到生命的宝贵。
每一个人都会面对死亡,但是我们并不因此而沮丧和绝望。
相反,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充分地活在当下,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向死而生,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我们应该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和健康,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人的生命,不要轻易伤害他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权利享受生命的美好。
向死而生,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也要坚定地向前走,相信明天会更美好。
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因为只有活着,我们才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向死而生,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让我们珍惜每一天,尊重生命,坚定地向前走,因为有一种生活叫向死而生,让我们活得更加精彩和有意义。
“向死而生”使年轻人更坚强还是更脆弱?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向死而生”使年轻人更坚强还是更脆弱?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https://img.taocdn.com/s3/m/50704b2a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2b.png)
“向死而生”使年轻人更坚强还是更脆弱?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反方辩词一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代表反方第一辩,就“向死而生”是否使年轻人更坚强还是更脆弱这一议题发表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向死而生”的含义。
这个词语源自于法国哲学家加缪的著作《局外人》,它描述了主人公面对生命的无意义和绝望,选择接受死亡的态度。
然而,这种态度并不代表年轻人应该追求死亡或放弃生活的意义。
年轻人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应该积极面对生活,追求梦想和目标。
然而,“向死而生”这种消极的态度可能会使年轻人对生活失去希望和动力,导致他们变得更加脆弱。
当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他们可能会选择逃避或放弃,而不是坚持和努力奋斗。
此外,年轻人的心理健康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对于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向死而生”这种消极的思维方式可能会给年轻人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增加他们面对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的风险。
因此,我认为“向死而生”更可能使年轻人变得更脆弱,而不是更坚强。
我们应该鼓励年轻人积极面对生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谢谢。
反方辩词二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代表反方第二辩,就“向死而生”是否使年轻人更坚强还是更脆弱这一议题发表我的看法。
首先,我要指出正方辩词中的一些偏见和误解。
我们并不是在鼓励年轻人追求死亡或放弃生活的意义,而是在探讨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向死而生并不意味着消极,而是意味着面对生命的无常和有限性,从而更加珍惜和充实每一天。
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包括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
在这样的环境下,向死而生的态度可以使年轻人更加坚强。
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宝贵时,他们会更加珍惜时间,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他们会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轻易放弃,从而培养出坚韧的品质。
此外,向死而生的态度也可以帮助年轻人更好地面对失败和失望。
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https://img.taocdn.com/s3/m/dc990f1c6edb6f1aff001fbc.png)
Memento Mori (向死而生)
这一拉丁词语原意为“谨记死亡”。
在西方,有关死亡的艺术创作可追溯至艺术史的起源,且其中大部分作品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而这些关于死亡的艺术都意欲表达现世生活的虚无缥缈与转瞬即逝,颂扬后世的安宁和美好。
如同苏格拉底的箴言“死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这些作品通常将生存与死亡进行二元对立。
死亡,更多的是被看作生命的彼岸,即生命过程的最后终结;而与将生命的意义寄托于后世的西方文化不同,中国的孔子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教诲人们要乐天知命,生则重生,死则安死。
然而,这一忘却或忽略了“死亡”的观念却易于将生命沦为一场没有厚度的存在。
直到20世纪初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了“向死而生”( Being-toward-Death ) 的概念,才为“存在”这一主题赋予了更宽广的理解维度。
“向死而生”即“向死亡的存在”,揭示了人生并非是从“活着”走向“死亡”的线性发展过程。
死亡始终是以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一直、并确定性地栖居于我们的生命之中。
死亡,作为无法逾越的宿命之确定性与不知何时将死的不确定性始终持续性地并行于我们生命的每一个瞬间。
因此,这个意义上的死亡不再是发生于生命的一桩客观事件,也不再是生命的完结,而是与其相共生的一种持续性状态。
人类正是因为有了对死亡的确知,才能洞悉到此时此刻与当下的真实意义。
因此,“向死而生”所启示的正是一种将死亡寓于生命,与死亡共舞的观念,这将使“存在”在时间的地平线上获取真正的解放与自由。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e01aca50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7f.png)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篇一:读《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读《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心得监察部苏崇瑾一个人如果不走到绝境是很难去回头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反思的,尤其像李开复这样一直很优秀,身负盛名,被奉为青年导师的人,所以特别赞同他把自己身患癌症这件事当作是上天给予他的无上恩典,他说,“疾病是我的导师”。
许多人常常在抱怨自己的命运,抱怨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抱怨自己没有获得成功,没有荣誉,缺少财富,因而抱怨整个社会的不公平。
其实他们最缺少的正是对自我的理解和对人生未来的追求。
这个世界没有人可以帮你,真正要面对困难的是你自己。
如果自己都对未来失去了基本的信任和努力,那你又怎么会有未来呢?我非常喜欢《孟子·离娄上》中“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
当负能量爆棚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不公,越来越发达的网络,让我们看到了有钱人的日常,他们的生活是什么,他们的娱乐是什么,欲壑难填充斥着大脑,你开始变得焦躁,嫉妒,愤懑... ... 在这个时候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前前后后,想想自己所遇到的糟糕事情,更需要我们反躬自省,而不是怨天尤人。
病魔没有让李开复屈服,反而在他战胜病魔的一年中,看到了人生平时无法看到和体会的哲理。
“活在当下”便是李开复对生命意义的重新认识,更加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找回了许多过去因工作太忙而忽略了的生活乐趣,重温了朋友、亲人与社会共同关注的爱,也有缘重新拥抱了整个世界。
“活在当下”是一种豁达坦然的人生态度,在黑暗与光明中,既不回避,也不逃离,在顺境中学会珍惜与感恩,在逆境中学会忍耐与包容,过一个充实的人生。
在那些我们不能操控的未知中,我们唯能做的只有不断的修善自我,平宁心境,带着爱、带着欣赏、带着觉察去全身心的品味。
保持这样的生活的态度,必定在生活中体会到许许多多的别人未曾发现的美妙滋味和人生领悟。
如果我们始终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或执着于对未来的幻想,我们虽然看起来在经历生命的过程,实际上却错过了它。
向死而生和向生而死的生死观作文
![向死而生和向生而死的生死观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368e764c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04.png)
向死而生和向生而死的生死观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生死之谜,一直困扰着人类。
我虽然只是一个小小学生,但也常常在想,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又将去向何处?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听起来有些深奥哲学的味道哦。
不过,我想告诉大家,生与死并不可怕,它们只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
就像一年四季不断轮回,冬去春来,春去夏至,秋收冬藏。
生命之花也是这样绽放、凋零,周而复始。
曾曾祖父说过,我们都是从土里长出来的。
小时候我总是纳闷,我们怎么会从黑黑硬硬的泥土里生出来呢?后来长大了才理解,所有生命的根源都来自于土壤。
草木从泥土里吸收养分,动物靠吃植物而活;人类也是如此,靠吃各种植物和动物来维持生命。
所以,生命的本源就是大自然。
当我们离开人世的时候,身体就会慢慢腐朽,最终重新融入泥土,为新生命提供滋养。
祖母常说,死就是生的另一种形式。
这话真有哲理!当树木在秋凉时凋零时,树根已在酝酿来年新芽的生机了。
我曾经很怕死亡,生怕有一天自己就这么离开了,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没人疼爱我。
可是妈妈告诉我,死亡不可怕,正因为有了死亡,才有新生;没有谁能永生,但生命总是在延续。
就连大自然也是如此,在一片死寂之中,终有春光重现。
所以大家都不要害怕死亡,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为了新生命的开端。
我们生命的火种会永远传承下去,只是转换了另一种存在形式而已。
正如祖父常说的那句老话:"向死而生,向生而死。
"这个道理讲的就是生命的循环不息。
生与死,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我们每个人只是自然大cycleyy中的一员,来了就一定会走,但生命的接力棒会永远传承下去。
生命之火永不熄灭,只是在不断更迭,换一种形式而已。
所以既然死亡无法避免,与其畏惧,不如坦然接受大自然的法则,好好珍惜当下,活出精彩。
人生短短几十载,却能嵌入生命的大cycleyy,传承文明的火种。
这难道不值得骄傲和欣慰吗?只要时时明白"向死而生,向生而死"的真理,人生就不会太多负担,反而能活出自在。
向死而生的自由
![向死而生的自由](https://img.taocdn.com/s3/m/337f1ecb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18.png)
向死而生的自由生命是宝贵的,但死亡也是必然的。
无论我们多么渴望永生,时间终究会让我们向死而生。
在这种自然规律之下,人类却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自由,即向死而生的自由。
这种自由并不是拒绝死亡,而是在面对死亡的时刻,依然能够拥有内心的坚定和自主。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这种自由的内涵和意义。
向死而生的自由意味着不畏惧死亡。
生命的终结无法逃避,每个人都将面对自己的死亡。
向死而生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对死亡的漠视和轻视,而是对死亡的接受和坦然。
正如著名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所说:“只有当一个人真正认识到自己将要死亡时,他才会开始思考人的存在是什么意义。
”面对死亡,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自由意志的尊重都会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这种自由并非是毫无忧虑,而是在面对死亡时,能够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勇敢地面对未知的未来,勇敢地追求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欲望和追求。
正是这种不畏惧死亡的自由,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的每一刻,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向死而生的自由意味着尊重他人的生死选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死。
对于那些选择死亡的人来说,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决定,尊重他们的追求自由和尊严的权利。
无论是因为绝症而选择安乐死,还是因为无法承受生活压力而选择自杀,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们的决定,并给予理解和关怀。
在这种自由的意义下,我们能够更加关注他人的内心,更加体谅他人的处境,更加尊重他人的选择。
正是这种尊重他人生死选择的自由,让人们能够更加真诚地对待他人,更加包容地看待世界。
向死而生的自由意味着珍惜当下的生活。
由于死亡的存在,使得人们对生命产生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人们开始珍惜每一天、每一个瞬间,因为这一切都可能是最后的一次。
无论是追求梦想、享受爱情还是感受自然的美好,人们会更加投入和充实,因为他们知道生命的真正价值在于当下而非未来。
这种自由不是一味地纵情享乐,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最中庸的人生态度,向死而生,活到淋漓
![最中庸的人生态度,向死而生,活到淋漓](https://img.taocdn.com/s3/m/c91bf1f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e4.png)
最中庸的人生态度,向死而生,活到淋漓向死而生,活到淋漓!这才是最中庸的人生态度!很多人对中庸是有误解的,其实中庸从本质上来讲,就是选择最有效的方式处理问题。
属于人类最为激进的生存理念,在明白一点说,中庸就是最彻底的实用主义。
在中国,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一体两面。
道家文化这样的解读向死而生!这是最原始的生存思维,每一个生命的个体,最终都会走向死亡,无一幸免。
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在网络百科是这样的解读,字面意思为:当老百姓为了某一项追求,不再怕死了,那么统治者用剥夺其生命的方式来威吓人民,将没有作用了。
寓意为政者要用合适百姓的方式来治理天下,不能总是以刑法恐吓百姓,而要以真正让百姓爱戴的方式来治理天下,此之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其实,这是一种可笑的误解。
老子段位没有这么低。
否则,《道德经》就不会成为万经之王。
老子的意思,我们可以这样解读,人生之路的终点都是死亡,活着的时候,就要选择精彩,无论你怕不怕死,都没有实际的意义,看开了,死亡并不可怕,既然死都不怕,就没有必要,心有恐惧。
大自然充满了无数的未知,勇敢的去尝试,怎么活都是一辈子,为什么不选择精彩?活到淋漓!应该说,向死而生是一种豁达的心态!儒家文化的解读,就更加有意思了!“未知生,焉知死?”原话见于《论语先进第十一》。
情节是这样的!弟子季路问鬼神的事情。
孔子很不满,训斥弟子“你连人的事都不了解,想鬼的事干啥?弟子又问,死亡后的事。
孔子更加不满,训斥弟子说“活都没活明白,考虑死干啥。
“原因,很简单,孔子也不知道。
在孔子晚年,即将谢幕的时候,留下了三句话,左右了整个中国历史,甚至会对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一句,时也,命也。
这样解读,要想改变命运,就要把握时机。
第二句,慎始,善终。
这样解读,选择道路要谨慎,选对了就要坚持下去。
成功了,就是好的!第三句,尽人事,听天命。
这样解读,放下一切包袱,勇敢前进,只管努力去做事,其他的交给老天爷,无论成败,至少努力过,死了也不后悔。
关于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几点理解
![关于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几点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605ec035cfc789eb172dc87b.png)
关于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几点理解一、死海德格尔所指的“死亡”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死亡(海德格尔称为“亡故”),而是“向死亡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
意思是说,你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已经在经历着“死亡”。
只要还没有咽气(亡故),就总是在以“向死存在”的方式死着,也就是以“能死”、“有死”的方式活着。
咽气(亡故)了不是死亡,恰好是“有死”的彻底丧失。
死亡不是一个事件,不是驻守在生命尽头的终结,我们不是一步步走向死亡,而是以“向死存在”的方式存在着。
二、人海德格尔在谈及人时如是说:人是被抛入世界(身不由己来到人间)、能力有限、处于生死之间、对遭遇莫名其妙、在内心深处充满挂念与忧惧而又微不足道的受造之物。
这个受造之物对世界要照料,对问题要照顾,而自己本身则常有烦恼。
他/她处于众人中,孤独生活,失去自我,等待良心召唤,希望由此成为本身的存在。
他认为,人(此在)往往沉沦于“在者”之中,失去了独立的人格,脱离了本真,被一个异己的他人占有了。
他人如何享乐,我们就如何享乐;他人如何判断,我们就如何判断,他人如何获得快乐,我们就照样去做。
当我们混迹于他人之中,就处在这种沉沦的状态。
这种沉沦表现在三个方面:1.“闲谈”没有自己的语言,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沦为公众舆论的传声筒,失去了“本真”。
(在文学戏剧作品中,指那些无意义的对白。
)2.“好奇”不是单纯的好奇心,而是一种猎奇的盲目追新的心理。
比方说互相猜测,躲在角落窥视别人的生活。
因“好奇”而分心,从忽视自己的责任和追求。
3.“踌躇”没有稳定的目标,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稀里糊涂的混日子,得过且过,模棱两可,犹豫不决,都是“踌躇”的体现。
海德格尔认为人要追求本真的意义,而不仅处于生活的表面。
最能显露存在本真的意义的,就是对烦、畏、死这些情绪的体验——1.“烦”可以解释成操劳、忧虑等。
人从出生起就开始操劳,因为人永远处在一种不安定的状态之中,筹划自己,设计自己。
向死而生作文素材
![向死而生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94eaf544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31.png)
向死而生作文素材《向死而生,活得灿烂》提到向死而生,你是不是觉得这听起来有点高大上,甚至有点深奥难懂呢?哈哈,其实啊,它没那么玄乎。
咱先来说说“向死而生”到底是个啥意思。
简单来说呀,就是咱明知道人最终都得面对死亡这个结局,但咱不能因此就消极对待生活呀,反而要更加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努力活得精彩。
你看哈,大家都知道生命有限,可有些人就是活得热气腾腾,仿佛有用不完的劲儿。
就说咱身边那些热爱运动的人吧,每天起个大早去跑步、健身,哪怕累得气喘吁吁也不放弃。
为啥?因为他们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好好对待自己这副皮囊,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
再看看那些努力追求梦想的人。
他们可能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有时候甚至会觉得没啥希望了,但就是不放弃。
就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一次又一次地爬起来继续奋斗。
他们知道成功的路不好走,可就是抱着那份向死而生的决心,一路向前冲。
其实想想,我们的生活中不也经常有这样那样的“小死亡”吗?比如说考试没考好,失恋了,工作不顺利等等。
这些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天都要塌了,但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想想,这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小挫折,没什么大不了的,反而能更加坦然地面对。
向死而生,还意味着我们要学会放下那些不值得我们纠结的事情。
比如和别人闹了点小别扭,为了一点小事生闷气,这些真的没必要。
生命这么短暂,有时间咱不如去做点让自己开心的事呢!放下这些包袱,我们才能轻装上阵,更好地面对生活。
我有个朋友,之前一直纠结于自己的外貌,觉得自己不够漂亮,不够自信。
后来她想通了,与其纠结这些无法改变的事情,不如好好提升自己的内在。
于是她开始努力读书、学习新技能,整个人都变得不一样了,充满了自信和魅力。
所以啊,向死而生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大道理,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践行的生活态度。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咱都要笑着面对,。
葬礼主持人袁君:有一种活法叫向死而生
![葬礼主持人袁君:有一种活法叫向死而生](https://img.taocdn.com/s3/m/540f7a25cc17552706220815.png)
葬礼主持人袁君:有一种活法叫向死而生作者:来源:《行愿》2015年第03期从死亡里回溯人生袁君的人生,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葬礼劈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那场葬礼之前,袁君是大连一名电视台记者,过着有选题忙死、没有选题死忙的高压锅生活。
“70后”的人大都活得像一棵树,袁君机械地忙碌着,周而复始地为前途和钱途烦恼。
2004年,特别报道组的一个战友因过劳猝死,台里委托袁君为其做一个悼念的片子。
袁君怀着巨大的悲伤整理了同事职业生涯里所有的新闻报道,制作得很用心,想通过这种方式为同事加兄弟的人生完美收官。
片子的解说辞后来被同事的家人看到,他们希望能够作为同事葬礼上的悼词。
而袁君成了葬礼上当仁不让的主持人。
葬礼简朴厚重,在哀乐声中袁君读着为同事写的悼辞:“他总是在每一条新闻播出之后卖力地回味,看看整个事件是否还有继续跟进的可能,看看自己在每一个细节的处理上是否还有缺陷。
他说,这既是一种职业要求,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成功有时就是一种为难。
”“或许,直到骤然离去,他依然没有实现他想要的成功。
可是,一个人,在他活着的每一天都努力超越自己,这种坚持本身就已是了不起的成就。
尽管他没有来得及问自己是否令自己满意,可是,我们可以替他回答,他来过,很优秀……”仿佛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从另一个人倏忽而逝的一生中,袁君看到了自己。
葬礼结束时,同事的爸爸紧紧地握住袁君的手说:“谢谢你,你比我们更懂他。
”那天回到家里,袁君没有像平常一样上网看片子、找选题,而是破天荒地下了厨房,做好了饭之后,在楼下等老公和女儿回家。
袁君没有跟他们提及同事的葬礼,只是这场葬礼在祭奠一个生命逝去的同时,也让袁君对自己的人生获得了重新的认识。
还好,她还有时间,她还有健康,她还能好好地善待每一个重要的人。
袁君说自己如灵魂开窍般明白了,一辈子没多长,下辈子不一定能遇上,我们能在一起的时光原来这么短暂,趁还来得及,一定要不留遗憾地爱。
之后,袁君很快因为朋友之托主持了第二场葬礼。
向死而生2篇
![向死而生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216b5f9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46.png)
向死而生2篇第一篇:向死而生“向死而生”,这是一句颇具哲理的话语。
在生命的征途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挑战,而“向死而生”则是一种积极、勇敢的态度。
在面对困难和逆境时,我们应该积极迎接挑战,将困境化为力量,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奋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有时,我们可能会因为工作失去动力,遇到挫折便望而却步;有时,我们可能会面临感情的伤痛,内心深处充满了无尽的苦闷和痛楚;有时,我们可能会面临严重的疾病,面临死亡的威胁。
这些困难和挑战都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怎样面对和解决它们。
面对困境和逆境,我们可以选择向死而生。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生命,而是要展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度,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应对困难和挑战。
向死而生是一种勇敢的姿态,它是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坚持向前的动力和信念,它是我们追逐梦想、实现目标的精神支撑。
在挫折中向死而生,意味着我们要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去克服困难,不畏艰难和失败,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去追求我们的梦想。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尽享胜利的喜悦。
无论是工作上的挫折,还是感情上的伤痛,我们都应该学会向死而生,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在疾病中向死而生,意味着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地治疗和抗争病魔,尽量延长自己的生命。
虽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以积极阳光的心态来面对它,不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阻碍,而是用它来提醒我们珍惜生命、感恩每一天。
向死而生,是一种勇敢面对困境和挑战的态度。
只有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坚持追求梦想和理想,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时刻记住这句话,用勇气、毅力和信念,向死而生!第二篇:向死而生的勇气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困境和挑战,有时会觉得前途一片黑暗,毫无希望。
然而,只有那些敢于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人,才能真正体验到向死而生的勇气。
向死而生的勇气,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人一旦具备“向死而生”的觉醒,他就无敌了!
![人一旦具备“向死而生”的觉醒,他就无敌了!](https://img.taocdn.com/s3/m/b13db7db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fd.png)
人一旦具备“向死而生”的觉醒,他就无敌了!为什么“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为什么一个人经历了生离死别之后,整个人都变了?其实核心就明白了四个字:向死而生!我在“人性心理学:修出一颗强大智慧心”专栏里说:人一旦有了“惜命”的觉悟,整个人生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会从一个“受害者和被动者”的身份,变成一个世界的“体验者和使用者”的身份!这个身份的转变,就是“向死而生”“第二生命”!曾经让你痛苦的事,难受的人,现在你会想:这件事,这个人教会了我什么?曾经你挣扎了很久,想做却迟迟没有做的事,你会在此刻就去尝试!曾经你会犹豫要不要干,甚至找一堆借口安慰自己等等再说,此刻你会问自己:如果这件事不干,这辈子会后悔吗?曾经你只会说: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而向死而生,是时刻带着“明天便是意外”的态度,去活着,去选择,去行动!因为向死而生,背后也是4个字,叫:此生无憾!这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比此生无憾更有意义。
人生短短几十年,很多人已经消耗了一半甚至消耗殆尽!但依然处于无明的状态之中,而很多人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已觉醒。
而有人却在生命最后一切,才顿悟到一辈子白活了!我们每天,追求的那些目标,贪念的那些结果。
很多都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很多都是为了取悦别人而存在!很多都是社会训练出来的产物!你真正想要的,只有一个东西叫:我做过,此生无憾!向死而生这4个字,不是我发明的,也不是老祖宗发明的,它本来就是客观规律。
每个人从呱呱落地那一刻开始,就在一步步走向死亡!我们两手空空来,再两手空空离开!一辈子你得到什么了吗?没有!一切都是借你用一下,然后走的时候再还回去。
唯一不用还的就是,借用背后的体验!所以叫:借假修真!正如“人性心理学:修出一颗强大智慧心”这套专栏的初心: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以上帝视角,看迷宫人生!以框外之心,破框内之事!以无关之心,为在乎之事!方可,局外生智,无关生慧!。
向死而生的自由
![向死而生的自由](https://img.taocdn.com/s3/m/ec9f696a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bf.png)
向死而生的自由《向死而生的自由》是一个深刻的哲学观点,它强调了个体在面临死亡时所拥有的自由。
这种自由不是指一种随意的行为,而是指一个人在死亡威胁下的独立思考、懂得选择的情况下,对自己的行为和生命负责却又不向外部压力妥协。
人生与死亡密不可分,正如返老还童无从选择一样,生命从来都是一种权利而非选择。
我们通常不关心自己的生命到了何时就必须放弃,也无法控制这个过程。
而正因为生命这个不可控制的过程,个体在面临死亡时所拥有的自由更加珍贵和宝贵。
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只有思维和情感是你的最后的资源。
面临死亡的过程中,一个人所追求的并不是寿命的延长,而是自我实现。
接下来,我将分析三个方面的自由,分别是思维自由、情感自由和行为自由,并从一个哲学角度出发解读《向死而生的自由》的核心思想。
一、思维自由思维自由是人类的智慧与力量的来源。
面对死亡,人们常常被各种观念所蒙蔽,无法自由思考。
死亡威胁时,人们的主动权被剥夺,因为抗议死亡显然是无用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必须被动接受死亡,充分的思维自由能为个体在死亡前重新掌握决策权提供帮助。
以《向死而生的自由》作者艾萨克.巴谷的探讨为例,他认为人类在死亡威胁下,必须获得思维自由,而这种自由是依赖于自我认识的。
巴谷认为,对自我认识的深入探索是获得思维自由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这种自我认识应当首先包括我们对自己的正确认知,同时也应该包括对自己的限制有一个清晰而客观的认识。
二、情感自由每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会面临许多情感和道德上的选择。
当我们面临死亡时,情感自由能够使我们掌握重新定义自己的机会,接受自己的处境,并选择自己的终点。
情感由心理、道德、文化和社会认同等方面构成。
当我们面临死亡时,情感自由所具有的优势变得尤为显著。
艾萨克.巴谷的观点非常明显,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情感自由范式,即面对死亡时,个体应该拥有对自己的情感和行动自主权。
这种情感自由能够使我们快速适应自己不同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同时也能够使我们更容易以人为主动,相信自己的行动和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种心态叫向死而生
明心
我想有一间书房,不负光阴,静享慢乐,从死亡的角度回溯人生,过去所执著的一切,该有多么荒谬和可笑。
——题记有一天,友人和我聊生和死,她和我说曾经让她的外婆倚在她的怀里安然离去,她还为另外两位友人家的老人逝者更衣整妆,我直呼不敢相信一介弱女子能为之,惊愕她是怎么做到的?她告诉我她在那种时候内心里淡定从容,没有忌讳也没有恐惧,内心里除了那即份即将永别的不舍和惋惜而无它。
有时我就想,要是我大限来临的那一刻有个如她一般的人陪在我身边多好,能用残存的意识去体会有个人对自己最后的劝慰与祝福。
朋友说自己绝不是生而胆大,小时候也胆小,上个厕所都怕那里藏着红毛鬼,一定要大人陪着才行。
心理巨变是发生在母亲去世那一年,那时她八岁,有一天惊闻母亲难产离世,遗体被放在乡镇医院后山上的一间破废房子里,是一个当地人嫌晦气而人迹罕至的地方,年幼的她只有一个念头:妈妈不能一个人孤单地在那里,她得去陪着妈妈。
朋友在那里守了两天两夜,谁也拉不走她,即使一个人的时候也不害怕,每天都给已经逝去的母亲擦脸洗手,直到被殡葬车把母亲拉走。
从此,她不再惧怕任何鬼神类的事物。
突然想起四年前那场夺命般的心肌炎让我至今都心有余悸,在工作上近乎狂的我一直以为自己会在工作上实现一个非凡的梦想。
失眠厌食无瑕顾及,全身都浮肿了还和同事调侃是单位食堂伙食最养我,直到有一天两眼昏花意识失控才发现自己原来如此惧怕死亡。
从病床上醒来看到窗户上透进来的阳光感叹:还活着真好!
以前的自己总是匆匆忙忙,活得麻木虚荣,在功利与冷漠中沉沦,而在自己濒临死亡时蓦然回首,原来自己白活了一场。
关于活着,死亡却给我上了一堂好课。
我想等我出院,我就把脚步放慢,认真去欣赏生命旅途里那些细碎的美好。
中国有句古话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很多人会把“福”理解为时来运转,命运轮回。
而我觉得,这个“福”应该是当事者劫后余生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吧,此时直面过死亡的人对这个世界或许有了更多的慈悲,于是便有了自然因果: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好像很忌讳死亡,对死亡有着莫名的惶恐与躲避,逝去亲人时悲痛欲绝却不忍甚至不愿也不敢去看一眼。
很多人活了一辈子,也从没好好考虑过死亡,偶有提及亦是一通“呸、呸、呸”地打嘴。
其实,我们要用向死而生的心态面对生活,不是因为我们有多忌讳死亡,而是给自己生的时光带来更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三十一岁的复旦女教师于娟临死前,写下《此生未完》,她在书里坦言: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熬夜,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
如果有时间,去陪陪自己的孩子,把买车的钱去给父母买点什么,不要拼命换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生命来来往往,岁月并没有那么漫长,我不再那么在意流言蜚语,不再那么敏感好强,亦不再纠结曾经的过往,走路时越来越从容,待人情世故越来越宽容,待世间苍生越来越慈悲……,无论如何,这辈子,这个世间,只有一次路过的缘份,转世轮回里其实没有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