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职教育条件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方案一、课程现状分析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西方文化正以迅猛的态势向我们袭来,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低迷状态。
与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低迷状态相关联的是,曾经广受重视的大学语文课程也正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
其具体现状为:1.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日益“边缘化”。
北京大学温儒敏先生指出:“大学语文……虽然被设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它却仍然处于边缘位置。
”许多高校领导者对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模糊,学生也不知道学习的作用与意义,更不知道它对培养人才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因而以强调专业教学为借口,不少高校将大学语文缩小了开课范围、减少了开课时数,或者干脆取消了它。
这一切就导致了大学语文地位的低下,呈现出日益“边缘化”的态势。
2.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队伍也日益“边缘化”。
正是由于大学语文的地位日益“边缘化”,大学语文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自然越来越不受重视,存在着严重的缺位。
教学大学语文的老师往往学历最低,职称最低,自我评价最低,他人评价也最“矮”。
优秀教师不愿意承担大学语文教学,年轻老师一旦成熟也纷纷“转岗”。
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边缘化”,使他们在所有教师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
3.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和教学队伍的日益“边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首先,使教师们所教授的大学语文课程更加变成了弱势科目,教师对教材建设的兴趣大减,对先进教学理念的探索和新型教学手段的运用没有动力,教学效果自然就会越来越差。
同时,学生学不到东西,对大学语文就越来越失掉了兴趣。
大学语文课程的这种尴尬现状,不仅存在于其他高等院校,在我们绵阳师范学院也或多或少存在。
为此,我们人文基础教研室全体同志在教务处周明圣处长、文学与传播学院梁中杰副教授的指导下,在文学与传播学院的主要领导及杨栩生教授、李超教授、蒋志教授的支持下,提出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方案。
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从现实出发,重建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承担起培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责任,造就国人建设和谐世界的大国胸襟、大国风范。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现状及对策分析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本文围绕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
在现阶段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性,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推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途径包括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结论部分提出加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持续关注大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并努力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奋斗。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不断努力和探索,可以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提供更好的保障。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现状、对策、问题、重要性、推动、途径、培养、多元化评价体系、加强、措施、关注、发展、提升、素养。
1. 引言1.1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现状及对策分析大学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
在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当前阶段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评价体系僵化等。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填鸭式的传授知识,缺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导致学生缺乏语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不仅意味着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需要改变教育理念和评价体系。
推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途径可以包括:更新教学内容、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等。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
只有通过系统全面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语文领域真正具备竞争力。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也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的考试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记忆和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潜力。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发展情况。
2. 正文2.1 现阶段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现阶段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大同大学文学学院目录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二、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三、我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 (2)(一)教学内容改革 (2)(二)教学方法改革 (2)(三)考核方式改革 (4)(四)教学模式改革 (5)(五)师资队伍建设 (6)(六)教材建设 (6)(七)教学大纲 (6)四、实施计划 (13)五、《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13)《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的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38号)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教学改革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母语是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离不开母语。
同时母语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媒介,是记录和保存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此,学好《大学语文》,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母语理解和表达能力;二是可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审美文化素养;三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风骨。
二、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大学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本国语的教育。
因为母语是学习的主要工具,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有深厚的本国语的根基。
我国老一辈的自然科学家如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苏步青、钱学森等,他们不仅自然科学方面的学术造诣极深,而且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也非常广博。
他们扎实的母语基础,深厚的文学功底,优美的语言文字,使自然科学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
相形之下,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由于强调专业性,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和通过母语对其进行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任务往往被忽略。
很多理工科大学生不能用母语清楚、准确、规范、流畅地表达思想感情和学术问题,有的甚至动笔就是错别字连篇,语病累累,更不要谈通过母语养成优秀的文化品格。
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
、
当今大 学语 文教学面临的挑 战
当今社会 是一个 讲究实效 的社会 , 实用 主 义观念大 为
流行 , 社会 大众追求立竿见影 的功利效果 。 在这种 实用思潮 的席卷之 下 ,作为人文素质教 育基础课程 的大学语文 面临
素质 的重视 。优 秀文学作 品的精彩描 写为学生产生审美 愉
悦和精神享 受提供了条件 ,使学生在欣 赏文学作 品的同时
遇的危机源于整个 人文教育所遭受 的危机 。 ”在遭遇危 机 、 面临挑战 的情况下 ,我们 更应该深刻地认识 到大学语 文在 整个素质教育 中的重要作用 。
二 、 学语 文 课 程 的 作 用 大
部不断推 陈出新 的历史 ,文学作 品本身就体 现 了作者 的
创造能力 。 秀的文学 作品都是 思维 开 阔、 优 想象 丰富 、 内容 新颖 的 :山海经 》 《 中的“ 卫填海 ” 夸父逐 日”庄 子《 精 “ , 逍遥 游》 中的鲲鹏 展翅 “ 水击 三千 里 , 扶摇 而上者 九万里 ”屈 抟 , 原 、 白浪漫 主义诗作 中瑰丽奇 特 的想象 . 李 至今 令人惊 叹 。
力 的提 高
不 同 阶 段 的 学 习需 要 不 同层 次 的语 文 能 力 . 学 语 文 大
压力 ,促 使他们把大学期 间的学习 目标定位 于业 务素质 的
提高 , 这样 一来 , 以陶冶学 生高 尚情操 、 高学 生人 文素质 提
为 主 的大 学语 文 就 必 然 被 学 生 忽 视 。二 是 学 校 支 持 力 度 的
的一种 表露 ,也 是其爱 国爱 民 、精 忠报 国的崇高精 神的显 现 , 是亘古 以来 中华文 化的灵魂所在 。 更 通过学 习这些 优秀
不例 外。为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 ,高校越来越 重视培养 高素
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她具有众多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诗词歌赋等多种文化形式,他们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因此,语文作为一门传播古达优秀文化的学科,她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与此同时,大学作为一个人才集中的地方,语文的教学能够更好的进行。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随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语言文学和计算机学科已经成为了当前大学语言的主要学科,大学语文的教学正处于一个低谷。
通过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检验的分析,提出了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无论是学生还是社会上的人,都应该好好的学习和运用她,特别是作为教育界的摇篮,大学的语文教学发挥这直观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的语文教学现状令人相当的失望,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没有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母语是用于思考和理解本国相关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在本国内成为优秀人才的基础。
国外很多学校都对本国语文进行明确的定位,例如,哈佛大学将其作为核心基础课,而麻省理工也将其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的核心,国外的众多学校都能正确的对本国语文进行定位,然而在我国,汉语言语文却没有得到正确的定位。
根据最新调查显示,被访者中仅有百分之二十六喜欢大学语文课程。
与此同时,学校与教师对于语文的教学也缺乏正确的理念,很多大学学校,特别是理工类的大学已经取消了语文的教学,只是将其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让喜爱的同学们选择学习,他们大都将重点放在专业课、计算机和其他种类的外语教学;大学语文教师由于学生的不重视,他们也变得不再重视语文的教学,还有些是为了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进行语文教学。
(二)缺乏优秀的语文教学团队优秀的师资队伍决定了良好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的价值在教学中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即语文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很多高校的语文教师是有一些非专业的兼职性的教师充当,他们不仅自身素质不足,而且教学水平也还有待提升,在这样的师资团队下给语文课程的教学造成了一些障碍。
如何进行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
如何进行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1.1 大学语文课日益边缘化。
大学语文虽然被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长期以来处于边缘位置。
一方面,学生认为语文课从小学上到高中,早就学腻了,现在大学语文课也没什么新意,很多大学生对大学语文不感兴趣。
把学习大学语文当作一种负担。
且在大学里既缺乏“两课”的权威性,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关卡”。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校和学生都不得不让大学语文为专业课让路。
1.2 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偏低。
有人认为大学语文这一学科设计及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有人认为在于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更多的人则认为是为学生所学的专业服务,教学内容只需与专业对口就行,等等。
正是囿于这些片面认识,在教学上把大学语文视为中学语文的继续,基本沿用中学语文课的通常教法。
忽视对文学作品的整体的形象与意境的分析,将本应是活泼生动的语文课上成了枯燥乏味的教条课。
显然,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很难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甚至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与抵触情绪,使大学语文教学陷人恶性循环、难以收拾。
1.3 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教育的目的是传播科学,帮助学生从盲目的感性世界升华到清醒的理性世界,培养健全的人格。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语言又成为融合民族精神的一根纽带,蕴含着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精神力量。
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中承担着重要责任。
很多学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应该定位在人文性上,以传播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为主,这一点已经达成共识。
但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大学语文课程做得远远不够。
1.4 大学语文师资队伍建设严重缺位。
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成为大学语文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大学语文不是独立的学科,在很多人眼里,讲授大学语文的老师自然也就失去了‘研究方向“,在科研上不受重视。
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优秀教师不愿意承担大学语文教学,一些高校只好用教学资历较浅、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去上课。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思考论文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思考论文1当代大学语文面临的现状1.1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不高大学语文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开设的一门非中文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当今专业划分越来越精细、学科分割越来越强烈的时代,特别需要对非中文专业、特别是理工、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
但实际情况是,大学语文在很多高校不受重视,学科地位低,任课教师被边缘化,教材陈旧,教学研究没有多少成果。
大学语文被当做可有可无的课程,课时随意减少,往往安排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大学语文课的任课教师在评聘职称时也会因学科归属问题处于尴尬境地,这都严重影响大学语文课的发展。
1.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生对公共基础课普遍有厌学情绪,学习目的不明确,为考试而学,考完后就忘得一干二净。
在他们看来,语文基础知识很枯燥,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又太抽象,远不如看图片、电视电影那么直观、生动。
在这个读图时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有一定内涵和深度的文学作品在被边缘化。
更加上大学语文没有英语课的考级的压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加淡漠,上课时学生自己在下面看专业书、杂志或英语书等。
1.3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大学语文的传统教材往往是文学作品选,其间增加一点文学、语言方面的知识,除了篇目有差异外,与中学语文没多大的区别,教学内容显得陈旧,这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了排斥情绪。
更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讲授法贯穿始终,“满堂灌”,没能找到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不够。
同时,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滞后,其边缘化的地位使老师失去教学改革的动力,往往把大学语文作为自己专业教学和研究之外的“副业”。
1.4切合现实不强,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不够大学语文主要是学习经典作品,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大学语文不是经典阅读课,应该是一门与我们生活中的说话、写作息息相关的课程。
我们人类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人们的表达习惯和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的大学语文对此视而不见,这使学生觉得语文课离我们的现实很远,学不学这门课对自己的表达能力没有影响。
浅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浅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随着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与发展,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也愈加热烈。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性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形成,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进行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旨在就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方向和策略进行探讨。
一、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需求(一)增加教学内容的灵活性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应该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特点,将教学内容做到灵活多样,并且与学生的专业或实践需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可以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在教学内容上需要适时追赶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为学生提供新鲜的、前沿的知识内容,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增强针对性和实践性。
教学内容和方案应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通过课堂讲授,并组织学生参加实际或模拟的情境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三)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包括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前预习、课堂互动等方式,将传统的纸笔式的传授方式改变成更加富有创意和多样性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加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多样性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评价既要突破传统的考试主要只考查词汇和语法的惯例,也要尽可能的突破单一而刻板的评价方式,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科学性。
应合理设计课堂练习、期中期末考试、校内外比赛以及学科竞赛等,以及开展论文、报告、演讲等综合性实践性任务,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路径的论文
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路径的论文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路径的论文论文摘要:大学语文课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重任,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但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学不管是从教学体制还是从教学方法上均存在诸多问题,面临教学方法滞后、教学手段单一等突出问题,这兢要求必须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探索一条适合新形势下高校语文教学的路径。
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路径选择大学语文课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重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
但是在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全面探寻适合新形势下高校语文教学的路径。
1 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1.1教材建设存在严重不足,必须进行改革目前大多数高等学校的大学语文教材与中学语文教材存在很大雷同点,内容过于陈旧,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现在的大学语文缺乏规范的通用教材,且全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基本是各个高校的老师自主编写自己学校使用的教材,在教材的编法上存在很大差别,彼此侧重点也有很大的差异,而各种自编教材基本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这非常不利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1.2教学方法单一,滞后,教学手段落后首先,长期以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采用大班教学模式,很难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只能采用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手段。
课堂气氛极其沉闷,师生互动交流非常缺乏,教学效果非常差。
其次,目前在很多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体,没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不够。
最后,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而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被有效开发利用,影响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
人才培 养的意 见》指出 ,高职高专 旨在培养高等技术 应用 型 果 。 和实用型的专 门人 才。从 办学层 次看 ,高职毕业生不仅要具 笔者所在的学校深刻 的认识 到了这一点 ,大学语文 的考 备较高 的专业技能 ,还要在 文化知识结构 、思想道德修养 、 试实行 “ 时成绩 + 平 期末考试 成绩= 期末总成绩 ” , 时成绩 平
公共课。从高职培养 目标 、高 职生源实际语文水平及语文课 态 度 挂 钩 。 的教育功能来看 ,教师在进行课 程设 计时 ,应该考虑到学生 “ 五十九分惭愧 ,六十分 万岁 ,六十一分浪费 ”是 当前 学习和择业的需要 ,从而使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流行 于大学 校园的一句顺 口溜 。这句顺 口溜从某种意义上反 映出应试教 育长期 把卷面分数看成 能力 的具 体外在表现 ,分 转变观 念 ,把 大学 语文 定位 为 高职 院校重 要 的 数越高能力越强 。因此 ,为了表示学业成绩 的精 确性 ,常常
目前 ,社会对 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于科学合理 ,对 从业 学到的 内容 所掌握 的内容要 比期末 成绩 的 lO 的含金量 更 o分 者能力和素质 的要求尤为 突出。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 的要 高 ,这也与高职教育 的实用性 目的相符合。 求不仅是专业技能上 ,他们 的企业 文化和团队精神都需要学 生具有较高的基本文化素养 ,甚 至连会 不会用普通话作 自我 四、结语 介绍也成为他们面试 的一个环节。 当前 ,高职院校部在致力于精神文 明建 设 、校园文化建
一
、
人 文教育课 程
用 百分制表示某 门课程 的考试成绩 ,并且非 常计较 一 、两分 大 学语 文课程 的设 置应该 从 高职培 养 目标 来确 定 。高 之差 。而高职 院校 的大学语文要以实用为 目的,旨在提高学 职高专人才培养 的特 殊需求 《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 育 生 的综合素质 ,不能 以一 分之 差而对其冠 以不及格 的评判 结
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一、改革背景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待提高。
为了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二、改革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包括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口语交际等方面。
4、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三、改革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注重实践语文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3、多元化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教学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4、开放性与创新性鼓励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新,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
四、改革内容1、教学方法的改革(1)推行问题导向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3)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1)丰富教材内容除了传统的教材,引入优秀的课外读物、经典文学作品、时事新闻等,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2)利用多媒体资源借助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语文校本课程,丰富语文教学资源。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语文教学一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但由于许多不同的原因,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
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其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
大学语文教学具备了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语文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是学生认识和形成人格的必要条件。
但在现实中,一些教师的素质不高,语文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很多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也让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面临严峻的考验。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的素质包括学科素养、教育素养、心理素质、敬业精神等多个方面。
在学科素养方面,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了解相关的课程,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个性,开发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同时还应以校本课程为抓手,构建完整有效的教学体系,探索适合本校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具实效性的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在教育素养方面,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文化素养。
教师应该构建先进的思想观念,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以严谨的学风、严密的教育行为前导学生的思想。
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素养,让学生在知识和思想上有所提升。
在心理素质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
应积极践行多元化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尊重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此外,教师还应具备互联网教育素质,关注网络信息教育,及时了解新知识,将新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
教师还应具有敬业精神,即不断引领语文教育发展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要不断推进语文教育,改善教育环境,打破教育行业的僵化传统,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培训。
总之,提高教师素质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
通过加强教师的学科素养、教育素养、心理素质、敬业精神,可以有效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教育文档资料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由于大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较高,对外界事物具有一定接受能力。
大学语文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产生全面认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存在许多不足,创新改革是必然趋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进步发展创造高素质专业人才[1]。
一、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存在问题1.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大部分教师还在使用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明确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学生对语文知识缺少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
同时,许多教师仍然是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缺少沟通互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被激发。
另外,课堂气氛极其沉闷,师生互动交流非常缺乏,教学效果非常差[2]。
其次。
目前在很多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法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对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产生一定影响。
2.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单一语文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目前,大学语文课本教材内容不够全面,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许多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单一,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导致课堂氛围枯燥乏味。
3.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大部分教师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性,其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教师意识不到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不能端正自身教学态度。
还有许多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导致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
同时,教师将语文教学只是当作工作,而缺少一定责任感,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
二、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1.发掘课本教材的深层内容第一,教师要深层发掘大学语文教材知识的深层内容,从不同角度入手制作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学生构建良好沟通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第二,教师要积极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课本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论析因材施教——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
论析因材施教——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 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因材施教论文摘要:大学语文是高等学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但是目前大学语丈课程普遍不受欢迎,大学语文教学日益陷入困境。
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改革,而改革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
国家教委高教司指出:“大学浯文课,是普通高校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
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而。
”…虽然国家教育部门对大学语文十分重视,但是这门课程与同为公共基础课的英语、政治、计算机相比,地位十分尴尬。
从学生方面而言,由于大学语文不象专业课一样给予他们陌生感、新鲜感,不象专业课一样上一堂课就能实实在在学到以前不知道的技能知识,因而缺乏学习兴趣,认为与专业课相比,大学语文可有可无,甚至有学生认为自己从小就讲中文,而且已经学过十多年的语文了,到了大学就没必要再上语文课了。
从教师方面而言,由于大学语文不象专业课和英语、政治、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一样是一门定位明确、教学范围确定的学科,不知究竟该教给学生什么,茫然不知所措,于是将中文专业的文学史课、文学作品选课搬到大学语文的课堂上,这样不顾对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显然行不通,于是学生更加没有学习的兴趣,教师也不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此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问无法彤成呼应、产生共鸣,教师也渐渐失去教学的热情。
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这就是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一、大学语文是什么?大学语文成为高等学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在l978年。
由于文革十年对教育的破坏,许多在文革结束以后进入大学的学生汉语水平普遍偏低,鉴于这一点,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先生倡导在全国各高校设立大学语文课程,日的有四点:一,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提升精神文明;四,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
文学院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文学院课程教学改革方案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对高等教育要求的提高,文学院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将以该院的改革方案为主题,从背景、目标、内容、实施和效果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探讨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优秀文科人才。
一、背景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文学院的课程设置逐渐滞后,学生对教学计划的满意度降低,学院的教学质量需要提升。
因此,有必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二、目标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更具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文学人才。
通过改革,学生将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卓越的学术品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内容1. 优化课程设置。
通过和相关专业学院合作,开设跨学科课程,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在开设纯文学课程的同时,增设影视创作、文化传播、翻译等实践性课程,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强化实践教学。
引入实践性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例如,开设实地考察课程,丰富学生对于文化地理的了解;开展文学创作和文化活动策划等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注重国际视野。
加强国际交流,招聘外籍教师,提供国际化课程,培养学生博雅文化。
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和实习机会,开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课程,并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竞赛。
四、实施方式1. 教师培训。
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
2. 公示和征求意见。
制定改革方案后,向学生和教师公示,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吸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方案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3. 监测和评估机制。
建立课程教学改革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改革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方案。
五、预计效果1.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通过优化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性教学,学生将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 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通过培训,教师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将得到加强,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3. 文学院的学术声誉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职教育条件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摘要]任职教育条件下,大学语文教学既要适应教学任务的整体转向,又不能丢掉本学科教学的基本特点,一方面,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优化,课程内容应突出军事题材,教学环节应灵活多样,教学时间应合理分配;另一方面,要强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切实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语文任职教育内容方法改革任职教育是军队院校教育的主体。
突出能力培养、优先满足岗位任职需要,是初级指挥院校任职教育的根本要求。
从这个角度来说,任职教育应注重时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而这与大学语文教学所倡导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长期性、全面性和基础性是相冲突的。
如何处理好任职教育的普遍性要求与语文学科教学的特殊性目的,是摆在教员面前的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作为单一学科,不能过多地强调自我的特殊性,而应该主动融入、积极应对,切实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任职教育条件下,大学语文教学存在边缘化的危机。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向军事技能和体能倾斜得比较明显,基础学科的教学相对较弱。
其次,学员文化基础与文学修养的参差不齐。
任职教育的教学对象都是接受过高等(或中等)教育的学员,他们要么具有较为丰富的任职经历,军政素质非常出色,要么就是理工科的高材生,但文学的悟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往往并不是他们的强项。
大学语文教学不能裹足不前,必须适应目前任职教育的形势。
作为语文教员,我们应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大学语文教学在任职教育的环境下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教学效果最大化,真正实现“提高学员文化素养、完善优化学员知识结构和培养学员岗位语言应用技能”这一教学目的。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与优化(一)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进行准确定位和整体设计,形成立足现实的“三个接轨”教学理念:第一,与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接轨,将规格档次定位为国民教育中等偏上;第二,与军队院校教育体系接轨,在教学的整体结构上,突出强化学科中与军事相关的内容,在基本理论的阐述中,注重以军事方面的实例作为支撑点;第三,与部队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人才类型接轨,注重教学内容在部队工作中的实用性。
为保证任职教育环境下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材的选用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关键。
全军统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往往不能满足这一需求,这就要求有条件的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教材。
既然是为军队培养合格人才,那么,作品选编的内容就要突出军事题材。
写作部分的编著也要充分考虑到学员部队工作中的实用性,突出军队实用文体的内容分量。
(二)教学环节的安排应灵活多样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把课堂讲解与应用写作有机衔接。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把重点放在文学知识的传授和理论水平的提高上。
而任职教育条件下的语文教学则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坚持以通用语文知识技能教学为基础,突出常用语文知识技能的教学。
具体而言,除了通过理论讲授、作品讲解来扩展提高学员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素质外,还应该精心设计、合理安排适当的实践教学活动,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实践教学活动其实是语文学科的强项,只要积极安排、主动协调,学员是非常欢迎这类活动的。
例如,在课堂上组织“今日话题”“两分钟演讲”“诗文朗诵”等活动,在课后举办“队前演讲”“主题辩论赛”“新闻稿写作”等学习实践活动。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情感表现能力等都会有明显的提高,人文素养也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三)教学时间的分配应科学合理岗位任职教育的特点体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就是利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使学员在文学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成为部队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现行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大学语文一般分为“作品选编”和“写作演讲”两大模块。
其中,作品选编部分为课堂教学内容,共60课时;写作演讲为自修内容,共30课时。
稍有教学实践的人都知道,在如此紧张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好基本的语文教学,都是非常困难的。
要满足任职教育的要求,更是难上加难。
在这种情况下,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配就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研究论证并结合在学员中进行的问卷调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适当压缩作品选编部分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尽管这部分的内容学员爱听爱学,但也只能精选重点篇目,精讲经典作品。
大致上,文体知识和按文体讲授的文学发展史,要占用14课时左右;文学作品讲解的重点放在诗歌和散文部分,约需26个课时;小说和戏剧作品,可以结合文体知识对个别篇目进行简要分析,不作专题辅导;机关公文和事务文书是军队机关和基层最常用的文书,学员普遍反映“学得懂”“用得上”,所以从自修部分的“写作演讲编”中抽选出来,用16个课时进行课堂讲授;写作演讲部分的其他内容则安排学员回部队自修完成,让学员在工作实践中带着压力去学,遇到实际问题时有针对性地学。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强化任何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实施,都离不开对教学对象的准确分析和把握,只有关注学员文化背景,准确判断教学起点,才能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具有部队长期任职经历的学员,生活阅历、人生体验,都是学好大学语文的先天优势。
但体能和技能课的学习无疑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使得他们文化基础薄弱,文化积淀不足。
与学历教育相比,任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下面几种教学方法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一)身份置换、现身说法,拉近学员与作品的距离军队院校的大学语文在作品选编中向军事题材靠拢,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这些作品以古典诗词或文言文为主,对于文学功底不扎实的学员来说,字词句的串释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赏析上,而要从语言过渡到形象,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触手可及,让作品中的事件具体可感,这样才能引导学员进入教学,深入作品。
例如,在讲授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时,我们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员深入作品内核,把握诗人的千古浩叹。
但学员的人生阅历毕竟有限,他们大多还处在踌躇满志、充满憧憬的青年时期,理解起来总是觉得有隔膜。
这时候就需要以“身份置换”的方式进行引导,找一些身边的例子,比如,因部队发展需要而改换工作岗位的、个人发展受阻而离开部队的,让学员在思考个人发展前途的同时,体会诗人的感慨与无奈。
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在课间休息时,邀请在部队服役时间长的学员大队干部现身说法,以他的军旅生涯和人生感悟,来解读“身世沉浮”或“怀才不遇”,既提高了说服力,也为学员分析解读这首诗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在讲授司马迁的《韩信破赵之战》时,也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以设问和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
在介绍背景知识的时候,教员把交战双方的主客观条件一一罗列,然后让学生假设自己是韩信,在这种战争态势下,要求学员结合自己掌握的军事地形学和战术学知识,讨论该怎样打这一仗。
学生们激烈争辩后,一致认为这一仗没法打,甚至觉得韩信也不可能取胜。
经过这些教学环节的铺垫,学员的想象力和求知欲就被完全调动起来了。
然后,教员就可以以韩信为何被称作“战神”,他又是如何出奇制胜的为切入点,进行课文的解读。
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文学作品的教学一定不能仅仅停留在作品赏析的层面,而应该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员觉得文学反映的就是生活,作品也来源于生活。
这无疑是在文学和军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员在文学和现实生活中来回跳跃,用他们所具备的知识能力重构和再现书本上的文学作品。
(二)设身处地、情景再现,激发学员与作者(或作品主人公)的情感共鸣大学语文讲授的课文往往出自古今中外文学名家之手,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人类的共同情感和普遍人性。
创设情境即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拉近学员和作品的距离,把学员从“旁观者”变为“局内人”,激活学员的内心情感,激发其情感共鸣。
以《诗经·采薇》为例,初读作品,学员很快就知道这首诗是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但”知道”“了解”不等于文学欣赏,他知道作品字面的意思,但还不能转化为自己的切身体验,所以,不能很好地产生情感共鸣,情感体验也不到位。
在这种情况下,教员可以把古代的语言进行白话再现,并与学员的身份进行组合:假设你是这位超期服役的复员军人,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在风雪交加的回家途中,你内心会涌起怎样的感受?在这样的引导下,学员就可以体验到这位古代军人的深层痛苦。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写景纪实,更是抒情伤怀。
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
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时至今日,人们读此四句诗仍不禁怅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
这样的体验较之前已深入了一个层次,已从审美鉴赏、情感共鸣转向文化体验了。
文化体验是教学中的难点,对增强学员的文化底蕴作用显而易见,处理得当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增加课堂容量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值得讲解的作家与作品很多,但分配给大学语文的课时往往很有限。
因此,如何增加课堂容量,最大限度地增加学员的文化底蕴就成为摆在教员面前的一个课题。
笔者曾经尝试采用比较联系的方法,“以点带面”,引导学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对教材诗歌部分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的时候,可以将《登幽州台歌》《西塞山怀古》《山坡羊·潼关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作品联系起来,归纳要点,比较异同。
通过这样的联系,学员很容易发现,尽管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各异,但“登高望远”“怀古伤今”显然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这一认识能帮助大家站在一个较高的立足点上审视和解读这些作品,从而为充分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奠定了基础,拓展了思路。
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交替使用。
例如,在讲授《采薇》《塞下曲》《渔家傲》等作品时,可以播放《望江南》等古典名曲,既让学员体会古代军人思乡盼归之情,又以音乐的魅力引导他们进入情境;学习散文《赤壁赋》的时候,可以让大家同时阅读《煮酒论英雄》《单刀会》等小说、戏剧作品,使学员贯通古今,跨越文体,把课程、教材当做一个整体进行学习,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参考文献]王吉尧,何静.大学语文[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