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查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2013—2014学年第二学《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期末论文题目:商鞅对法家思想文化的贡献和启示姓名:学号:院部:专业:班级: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和启示论文提纲摘要:在中国文化中,法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法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仍旧对我国今天的法治思想与体制建设有深远意义和启示,这些成绩的创造少不了一个伟大人物-----商鞅。
商鞅作为法家思想的真正实践者对法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应当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使之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部不朽的史诗。
关键词:商鞅法家思想法治贡献正文: 1.商鞅个人简介与历史背景造就了商鞅变法简述商鞅个人简介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提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和成果。
2.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通过商鞅对法家思想的完善和具体措施,举例说明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
3.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对我们的启示简述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和商鞅变法及商鞅个人对我们与我国当今社会法律体制完善的启示。
参考书目结束语:肯定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表达出法家思想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也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与发展法家文化思想,使之更加具有现实与实践意义。
商鞅对法家思想文化的贡献和启示摘要:在中国文化中,法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法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仍旧对我国今天的法治思想与体制建设有深远意义和启示,这些成绩的创造少不了一个伟大人物-----商鞅。
商鞅作为法家思想的真正实践者对法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应当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使之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部不朽的史诗。
关键词:商鞅法家思想法治贡献 1.时势造英雄,商鞅变法应运而生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法家学说的奠基人,思想家,政治家,真正做到了将自己的政治思想有力地贯彻到国家的治理中,是法家思想的实践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人。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摘要2008年6月,全球同步首映的梦工厂动画大作,一部以熊猫、功夫等中国文化元素为主要卖点的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在国内院线上映,首日票房便直逼千万,在中国大获成功。
该电影之所以获得空前的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元素与美国价值观的完美结合。
一、中国元素简介中国元素是指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所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体现了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以及风俗习惯等,其中中国的企业及品牌也属于中国元素的组成部分。
中国元素不是简单的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简单来说,中国元素可以分为中国固有元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现代文化元素,包括如国家形象、著名建筑标志、伟大成就、历史人文景观、重大发明创造、民风民俗、服饰、特色食品、手工艺品、二、《功夫熊猫》功夫熊猫是美国动画公司梦工厂的创作,但故事的主题蕴含了大量的中国元素。
“功夫”所指的是中国传统武术,当然主角是名为阿宝的熊猫;众所周知,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就这影片的名字知道制作者到底花了多少精力去了解中国文化?相对于我们对中国文化有了解多少?《功夫熊猫》除功夫以外,《功夫熊猫》的故事以中国为背景,由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道具均充满中国元素。
美术总监Raymond Zibach为此花了8年时间,钻研中国文化、艺术、建筑、山水风光,务求做好动画中每个细节,忠实反映中国特色。
《卧虎藏龙》和《英雄》亦是美术人员的重要参考材料,难怪片中的宏伟建筑如“英雄宝殿”和“翡翠宫”均带有这些大制作的影子。
而故事背景所在的“太平谷”,就以桂林和漓江为蓝本,山光水色大有“甲天下”的水平,相信中国观众看得格外有亲切感。
而在角色方面,两位编剧深得传统中国武术的“真传”。
除了影片的主角——胖胖的熊猫阿宝,绝对是以中国国宝乃至世界稀有动物的身份而近水楼台之外,猴子、毒蛇、丹顶鹤、老虎、螳螂则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几路最知名且最具特色的拳法武术的代表。
无数国人以及众多热爱中国武术的老外们想必都对“猴拳”、“蛇拳”、“虎鹤双形”、“螳螂拳”等名词谙熟于心。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概论论文摘要:中华文统文化博大精深,浸润心灵,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
作为高校班级管理来说,可否也能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管理学生,是当前教育界又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
中华传统文化中因材施教、无为而治、人本管理等思想理念早已在企业乃至治国方面有了极大的应用。
基于此,笔者试图通过借鉴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班级管理的意义,以及分析班级管理对学生行为习惯引导的基础上,为改进学生行为习惯提供具体的建议。
希望全文的研究对进一步推动全国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开展有所参考。
关键词:中华传统;管理之道;班级管理一、前言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积淀。
可以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宝贵财富。
传统文化就像空气一样,架构着当前社会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在中国的每个领域都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子。
而涉及管理类的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有人本思想、无为而治、因材施教、法治管理等,若将其引入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会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基于此,本人试图通过借鉴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班级管理的意义,以及分析班级管理对学生行为习惯引导的基础上,为改进学生行为习惯提供具体的建议。
希望全文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推动全国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开展有所参考。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的意义1.人本管理思想可以让管理后的班级更和谐人本管理即是凸显人为中心的一种管理模式。
古代各个朝代中只要实行仁治即可以列作人本管理。
我国的政策中很多标榜和谐相处的模式背后都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也可以是说一种人本治国之道。
对于高校班级管理中,如果将人本管理融入其中,以生为本,尊重理解学生,必然会让整个班级变得更加和谐。
2.因材施教思想可以让管理后的班级更公平因材施教指从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异化教学,这样学生能够扬长避短。
而对于班级管理,如果管理者能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管理,那么学生在接受管理中会感受到公平氛围。
不仅如此,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结课论文——漫谈中国文人折射出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结课论文漫谈中国文人折射出的中国文化遥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岁月,儒家之“仁”,道家之“无为”,墨家之“兼爱非攻”,法家之严谨,兵家之战略战术……一个思想大爆发的时期,引发了十余种学说;一场学术流派的碰撞影响了人的思想和行为,奠定了几千年文化的基础……“文以载道”,“道”传于四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传承至今,谓之文化。
中国文人,将思想述诸笔端之时,觥筹交错、唇枪舌战之际;以文字承载的思想,折射出了怎样的中国文化呢?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渐渐沦为统治的工具;自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更加禁锢了人的思想,最近读古文时也时常感到一股浓重的儒家思想气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克己奉公”“修己慎独”等,也出自儒家的经典。
可以说,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文化影响,不可谓不深厚。
然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不至于毫无用处,无论人们是否记得,它总会在后人身上刻下它的影子……道家的无为而治,以至于后来的黄老学说;兼爱非攻的思想,都能在文人的文字里嗅出它的气味;日常生活中所谓“知天命”“明哲保身”,出世和入世,无不把这种思想渗透于其中,融进文化里……中国文人积极的入世观念和爱国情怀,渗透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建功立业,这种积极的济世情怀,出于儒家的积极入世的观念。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老先生也曾如此盼望国家的统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也曾如此说。
三国故事中,诸葛亮的舌战群儒里那段话,阐明了古代读书之人的态度:“儒有小人君子之别。
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
——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常觉得这种热情,映衬出的是一种蒙昧和无知,无法分清人民与统治者的关系……也许是时代所限制了吧。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英文版2011)
CHINESE FOLK CULTUREFolk culture has strong folklore an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t is a kind of culture that forms among the working people rather than governmental authority. Folk culture, also known as popular culture, is the ba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 the Book of Songs is the earliest poetry that contains much folk cultural of Pre-Qin dynasty, which reflects that our country’s folk culture is rich and colorful and has extensive knowledge and profound scholarship. However, as the time flying, there are lots of changes happened in the aspects of folk culture. In the tide of globalization, the folk custom culture that the ba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fading away gradually nowadays. According to this background, we should analyze the new appearance and discuss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of the folk culture further. It is not only because the Folk culture is the culture of the whole community foundation, and has strong vitality. As we all know, superficial culture is often the top of folk culture, and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adaptation and refinement results of the folk culture, but also for the reason that Folk culture of a country are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are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So it is critical for Chinese peo ple learning more details about their own country’s folk culture.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also known as moon festival, is china’s second traditional festival next to the spring festival.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our country’s folk culture.The five thousand years civilization of Chinese nation has bred brilliant folk culture, which form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folk culture resources. Chinese folk culture is famous to the whole world for it’s more than 5,000 years long history and its special existence forms. During the course of its long history, the hardworking Chinese people have created an ample material civilization as well as a splendid folk culture. In the field of folk culture, our people link the moon cakes and mid-autumn festival with Archer Yi, just like lots of people are fond of Associating Qu yuan and the dragon boat with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combining sweeping day with honoring ancestor and new life.Mid-autumn Festivals is one of three major Chinese holidays, along with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t is an important festival during the eighth month of lunar calendar, for which billions of Chinese people go back to their home and gather together with their families. Traditionally, on this day, Chinese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will gather to admire the bright mid-autumn harvest moon, and eat moon cakes and pommels together. Mid-autumn festival as well as mouthwatering food people eaten during the period of it and various activities people held in the process of celebrating this festiva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f traditional festival, they are also kinds of civil epitome of our country’s folk culture.Chinese people celebrate this significant festival from generations to generations since it was formed during the Xia and Shang dynasty.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a traditional festival for both the Han and minority nationalities. There are also some records of the mid-autumn festival. The most popular records is that people believethe custom of worshipping the moon can be traced back as far as the ancient Xia and Shang dynasties (2000 B.C.—1066 B.C.). Early in the Zhou dynasty (1066 B.C.—221 B.C.), people hold ceremonies to greet winter and worship the moon whenever the mid-autumn festival sets in. then it becomes very prevalent in the Tang dynasty (618 –907A.D.) that people enjoy and worship the full moon.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A.D.), however, people send round moon cakes to their relatives as gifts in expression of their best wishes of the family reunion. And all families would get together on the evening of the mid-autumn festival to have ―the family reunion dinner‖ and eat the round moon cakes while enjoying the beauty of the full autumn moon. When it becomes dark, some people would look up at the full silver moon or go sightseeing on lakes to celebrate the festival. People from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the same country differ from each other group in the way of celebrating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n details, the Tibetans, for instant, have their own tradition for the Mid-autumn Festival. But things have changed a bit after Ming dynasty. Since the Ming(1368—1644A.D.) and Qing dynasties (1644—1911A.D), the custom of mid-autumn festival celebration becomes unprecedented popular. Together with the celebration there appear a bit union in the way of celebrating the mid-autumn festival and some special custom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ountry, such as burning incense, planting mid-autumn trees, lighting lanterns on towers and dancing the fire dragon dances which is prevalent in Hong Kong. The custom of playing under the moon, however, is not as popular as it used to be nowadays, but it is not less popular to enjoy the bright silver moon.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lso said that the festival originated in the imperial moon-worshipping ceremonies held when the moon was at its fullest on the 15th day of the eighth lunar month. As the time flying, then this important activity honored by working people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among the people. Whenever the mid-autumn festival sets in, people will look up at the full silver moon, drinking wine to celebrate their happy life or thinking of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far from home, and extending all of their best wishes to them. So the full moon gradually becomes a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and spiritual sustenance.The traditional food marking the festival is the moon cake, whose round shape symbolizes both the fullness of the moon and family togetherness. About the moon cakes there are lots of legends. The most popular one among the Chinese people is the legend that happened in Yuan dynasty.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china was ruled by the Mongolian people. Leaders from the preceding sung dynasty were unhappy at submitting to the foreign rule, and set how to coordinate the rebellion without being discovered. The leaders of rebellion, knowing that the moon festival was drawing near, ordered the making of special cakes. Backed into each moon cake was a message with the outline of the attack. On the night of the moon festival, the rebels successfully attached and overthrew the government. Nowadays, the special cakes are eaten to commemorate this legend and were called the moon cake. People celebrate this traditional activity from generations to generations by eating various mouthwatering moon cakes and enjoying the beauty of the full autumn moon, the levels of the moon cakes gradually improved.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oncake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nowadays the moon cakes have been made with sweet fillings of nuts, beans, Chinese dates, wheat and rice, it also include various other annexing agents. Usually something like egg yolk, milk and cheers can be found in the moon cakes, that is why the moon cakes are usually taste very sweet, soft and very delicious. It follows that people in vast increasing number compare moon cakes to the plum pudding and fruit cakes which are served in the english-spoken country’s important festivals. The round moon cakes, measuring about three inches in diameter and one and half inches in thickness, resembled western fruitcakes in taste and consistency. Originally, these cakes were just made with simple ingredients such as melon seeds, lotus seeds, beans, lard, triticum aestivum and ric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echnology, nowadays the moon cakes are being made with various new ingredients which only can be produced in our modern society. Recently, there are a variety of moon cakes in the moon cakes markets. But overall, the cake that a golden yolk from a salted duck egg was placed at the center of each cake, and the golden brown crust was decorated with symbols of the festival is the most common cake. Even though the moon and reunionare what mid-autumn festival celebration is all about, there are also lots of activities held in mid-autumn festival such as dancing fire dragon dance(跳火龙舞), Watching the Tide(观海潮), Worshiping Months(祭月拜月).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Chinapeople's own unique festival. No matter when people refers to the mid-autumn festival, this traditional festival naturally leads us to the beautiful frames of family reunion and the picture described in the famous poem over moon festival as well as those great man of literature and writing that define our history. This traditional festival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of our country’s folk culture. It gave us too much good cultural meaning and exerted a far reaching influence on Chinese people’s life even those Asian people’s life. it ma de our life more colorful, but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at it Enriched our folk culture greatly and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in spreading our culture as well as enhancing the influence of our culture in the world since more and more Asian countries’ people also have a ceremonious celebration to celebrate the coming of mid-autumn festival just like what we do during this traditional festival. Recently, the new national public holiday plan adds three traditional festivals– spring festival, Dragon-boat Festival and Mid Autumn Festival -- to the list of public holidays, which reflects that our country are pl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folk culture. It also passes on a message to us that we, as the citizen of our country, should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future of the folk culture.商务英语4班Jackson (zuo)。
6565《中华文化概说》课程期末考核——论文写作要求2014.1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中华文化概说》课程期末考核——论文写作要求2014年1月一、选题指南1.结合自己学习和工作实践,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2.结合你所熟知的陕西当地的旅游资源,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旅游价值的认识。
3.以陕西民间艺术为素材,谈谈你对陕西当地乡土文化的认识。
4.以陕西”十大怪”作为典型案例,分析你对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认识。
5.以陕西典型的红色文化为例,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关系的认识。
6.结合陕西专题宣传片《大秦岭》,谈谈你对秦岭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
7.结合陕西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谈谈你对宗教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
8.以陕西典型古建筑为例,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认识。
二、具体要求:1.从以上选题指南中的8个项目中任选一项进行写作。
2.具体题目是在选题指南基础上自定论题,不能偏离主题。
3.论文字数2000字以上。
4.论文应立论准确,文必对题,理论应联系实际。
5.论文重点是联系实际,要自选案例,有自己的观点和体会,通过课程论文考核,学习应有所提高、有所创新。
6.论文要求规范化:标题——内容提要(100—150字)——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7.参考文献至少在5篇以上,并在文尾列出。
8.不在上述选题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三、论文评价标准选题是否妥当15分;论点、论据是否充分40分;材料、数据准确性20分;写作规范性15分;字数要求10分。
附件:论文具体格式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分校(工作站) 专业学号学生姓名年月论文格式具体要求1.论文开本及版芯论文开本大小:A4纸;正文页面设置: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
2.层次和标题一级标题:宋体、三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左对齐、单列一行;如:一、课程论文;二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左对齐、单列一行;如:(一)课程论文;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左对齐、单列一行;如:1.课程论文;3.摘要摘要标题:宋体、三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居中、单列一行宋体、小四号;4.关键词3~5个,宋体、小四号、各关键词间距3个空格;5.正文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20磅。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查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查论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现象分析姓名:周芸学号:201302060043 学院:传媒学院专业:教育技术学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深,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
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年轻人特别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而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被淡化了。
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中秋赏月吃月饼等等。
而且,很多节日都流于形式,甚至仅仅变成了一种吃的节日,其中一些深层次的文化的东西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对此,国务院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
笔者认为此举是及时的,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它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文明。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特定的文化内涵。
同时,它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表现形式: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节日里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的。
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
而且,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在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伴随着祭神、祭祖以及节日饮食而逐渐形成一种习俗的食物,都负载着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
它们不仅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节日食品的献祭、馈赠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体现着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
①传统节日中的服饰文化:每逢节日来临,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这在春节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
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特色盛装的展示舞台。
与便装相比,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繁琐,它更注重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是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照,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浅谈儒家和法家的治国主张及对当前社会的启示摘要:儒家重德治,法家重法制。
我们要吸收儒家和法家治国主张中的精华,注重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设立法制,树立宪法与法律的权威,采用德法兼治的治国主张,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儒家、法家、德治、法制、和谐社会一、法家韩非“法治”思想对我国现代社会的启示“法家”韩非的法治思想本质是为君主专制体制服务的,具有很强的历史局限性,但其思想中仍然有许多闪光点可以为当今奉行“依法治国”方略的中国有所借鉴,同时能为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重大的启示。
目前,我国正处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变革时期,需要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作为主要的调节手段。
因此国家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加快了制法的步伐,也制订出了一大批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国际适用性的法律法规,法治思想成为当代的主流思想,而韩非子的思想对我们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有相当大的启迪作用。
(一)立法,韩非主张赏罚要“合乎刑名”,“刑名者,言与事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二柄)))。
同时要“赏罚有度’,赏罚作为法治手段必须使用恰当才能达到赏善罚恶的目的,否则“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
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饰邪》)。
[1]反映到现代法律中,就是罪刑法定的原则,它要求法无明文不为罪,法无明文不处罚,这是刑法民主性的重要体现,也是依法治国的当然要求。
我们应该依法公正、公平办事,不能滥用法律,徇私枉法,对于违法者量刑要完全依据法律,总之,一切以法律为根本,“有法必依”。
[2](二)执法,韩非认为应以法律统一社会,强调法律的规范性。
法犹如测量事物长短、轻重、曲直、多少的器具,在运用过程中体现的客观性是稳固的,它不因人的主观意愿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它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公正平等、一视同仁的,对于那些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官吏,他更强调刑无等级,事断于法。
中国文化概论总结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总结论文中国文化概论总结论文——中华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中国作为一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历经纷乱离合而岿然不倒,保持了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实际上,古老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不能不归功于传统文化坚固的维系。
罗素在20年代燕京大学讲演中,曾敏锐地指出,“中国实则不是一个政治体,而是一个文化体。
”传统文化的坚固一方面维系了中国的统一,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国在近代的落后。
无论如何,一种文化能够在如此广阔的空间和时间里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存,自然在它的独特魅力所在。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一个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儒法释固然是支柱,道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杂家等也同样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间和不同的社会领域各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这样一种庞杂的文化体系中,必须找出其精髓部分,才能有效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与今日中国的现实结合起来,以便在激变的世界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并延续下去。
一、何谓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词。
“文化”的定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对文化的定义已达几百种。
在中国,“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传》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简言之,即是以人教化,以伦理教化。
在两汉时,“文化”成为一正式概念。
“文化不改,然而加诸”“文化内辑,武功外忧”。
在西方,“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品德进行陶冶、教养之意。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通常我们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固然包括文学、艺术、宗教、民族等方面。
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则主要是如上文提到的以儒学为主体,同时包含法家、道家、佛教、兵家、名家、墨家、杂家、阴阳家等等的主体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灵魂。
一般而言,在讨论传统文化时,是从一种历史学的角度,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作抽象性的思考和探索。
因此,研究的对象也主要是从这个民族的主题思想着手的。
因为一个民族的主题思想是它的整个民族文化的高度结晶,是其它方方面面的共通点。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2013—2014学年第二学《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期末论文题目:商鞅对法家思想文化的贡献和启示姓名:学号:院部:专业:班级: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和启示论文提纲摘要:在中国文化中,法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法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仍旧对我国今天的法制思想与体制建设有深远意义和启示,这些成绩的创造少不了一个伟大人物-----商鞅。
商鞅作为法家思想的真正实践者对法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应当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使之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部不朽的史诗。
关键词:商鞅法家思想法治贡献正文: 1.商鞅个人简介与历史背景造就了商鞅变法简述商鞅个人简介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提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和成果。
2.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通过商鞅对法家思想的完善和具体措施,举例说明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
3.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对我们的启示简述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和商鞅变法及商鞅个人对我们与我国当今社会法律体制完善的启示。
参考书目结束语:肯定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表达出法家思想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也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与发展法家文化思想,使之更加具有现实与实践意义。
商鞅对法家思想文化的贡献和启示摘要:在中国文化中,法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法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仍旧对我国今天的法制思想与体制建设有深远意义和启示,这些成绩的创造少不了一个伟大人物-----商鞅。
商鞅作为法家思想的真正实践者对法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应当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使之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部不朽的史诗。
关键词:商鞅法家思想法治贡献1.时势造英雄,商鞅变法应运而生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法家学说的奠基人,思想家,政治家,真正做到了将自己的政治思想有力地贯彻到国家的治理中,是法家思想的实践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人。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选题
一、封面格式: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期末论文
题目:
姓名:
学号:
院部:
专业:
年级:
二、期末论文选题:
1、儒家文化(任选儒家文化的某方面来分析论述)
如:分析孔子“礼”的思想;从“仁爱”思想来看孔子对人性的关怀;试析孟子的民本思想;试论孟子的理想人格;孟子“性善论”对当代人的启示;试析孟子的义利及对今人的启示。
2、道家文化(任选道家文化的某方面来分析论述)
如:分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庄子名利观对当代人的启示;陶渊明田园诗的道家思想底蕴;魏晋玄学对士人心态的影响。
3、佛教文化
如:佛教修行理念(主要是觉悟与奉献)对当代人的启示;试述道家思想与禅宗思想的异同点;六祖慧能对禅宗的贡献;从两首佛偈来谈佛教的中国化
4、法家文化
如:从韩非(商鞅)之死来看法家人物的精神;试述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试析管仲在齐桓公霸业中的作用;法家与“依法治国”的法治观念的形成;法家与儒家历史观之比较。
5、科举制度
如:科举制对古代士人心态(人格精神或生活)的影响;科举制与古代士人心态;从范进中举谈科举制对古代士人心理的影响;试述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对
6、姓氏文化
如:姓氏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或影响);姓氏与家族本位观念的形成
三、写作要求:
1、任选一题的一个方面来写,观点明确,层次清楚,语句通顺,格式规范,字迹清楚;
2、不准抄袭,否则不及格;
3、必须列举参考书目;
4、要求手写,正文字数不少于1500字,统一用大学稿纸。
1中国文化概论论文选题
一、封面格式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期末论文题目:姓名:学号:院部:专业:班级:1二、期末论文选题参考(也可作其他选题,但选题不应超出以下这10个内容)1、什么是文化:分析归纳文化的特征;论文化的民族性等。
2、中国文化的特点:分析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等。
3、孔子儒学(任选儒家文化的某方面来分析论述)4、孟荀对孔学的发挥(任选儒家文化的某方面来分析论述)如:分析孔子“礼”的思想;从孔子的“仁爱”思想来看对人性的关怀;论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孔子孝道思想探析;试析孟子的民本思想;试论孟子的理想人格;孟子“性善论”对当代人的启示;试析孟子的义利及对今人的启示等。
5、道家文化(任选道家文化的某方面来分析论述)如:分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庄子名利观对当代人的启示;论庄子逍遥自适的人生观;陶渊明田园诗的道家思想底蕴;魏晋玄学对士人心态的影响等。
6、佛教的创立及在中国的发展7、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佛教修行理念(主要是觉悟与奉献)对当代人的启示;试述道家思想与禅宗思想的异同点;六祖慧能对禅宗贡献;从两首佛偈(神秀、慧能在弘忍选继承人时所作)来谈佛教的中国化等。
8、法家文化如:从韩非(商鞅)之死来看法家人物的精神;试述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试析管仲在齐桓公霸业中的作用;法家与“依法治国”的法治观念的形成;法家与儒家历史观之比较。
9、科举制度如:科举制对古代士人心态(人格精神或生活)的影响;科举制与古代士人心态;从范进中举谈科举制对古代士人心理的影响;试述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10、姓氏文化如:姓氏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或影响);姓氏与家族本位观念的形成。
三、写作要求及交论文时间(一)论文写作要求1、确定选题,围绕选题收集资料,拟写好提纲;2、根据拟写好的提纲及收集的资料,撰写论文;3、论文观点明确,主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层次清晰,语句通顺,格式规范,字迹清楚;4、必须列举参考书目,列出3-5个;5、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2500字,统一使用稿纸;6、不得抄袭。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及感悟中国是一个拥有八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国,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曾引领着世界潮流,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曾结出影响深远的思想硕果。
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特色绽放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之花,典型地代表了东方文明。
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从夏商周秦到唐宋元明清,以先秦诸子百家和程朱理学融汇成儒、释、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的萌芽和发展期,对它的认识应该从宏观和全局上进行把握。
结合中国文化在各个阶段的特征和主要成就,把中国文化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前文明期(新石器时代和传说时代)、雏形期(夏商周时期)、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定型期(秦汉时期)、发展期(魏晋南北朝)、鼎盛期(隋唐两宋)、衰变期(元明清)。
一、前文明期:新石器时代和传说时代中国在进入文明前经历了漫长了进化历程,这段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独立发展的基础。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在传说时代,中国也产生影响比较深远的文化:三皇五帝的传说、羲和敬顺昊天和敬授民时等。
二、雏形期: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初创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
(1)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世界文化的宝库。
在广袤的疆土上,孕育着多样的文化形态,包括语言文字、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等。
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性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的文字系统是世界上最早发展起来的文字系统之一,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宝藏之一、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贡献,它不仅是一种表达和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
汉字的演变过程中,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思想进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涵。
通过学习和理解汉字,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沉淀和智慧。
中国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等众多思想流派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之道,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道家思想追求自然和谐,崇尚无为而治;墨家思想注重公正和平等,强调利益共享。
这些思想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提供了思想指导和价值观念。
中国文学艺术是中国文化展示的重要方面。
从古代的诗词文学到现代的小说和电影等,中国文学以其丰富的叙事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古代文人雅士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
现代文学作品也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变革。
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古代也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农业、医学、冶金等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智慧和创新精神成为世界科学史上的辉煌篇章。
中国的宗教信仰和礼仪习俗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体现。
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国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传统的婚礼、葬礼和春节等节日都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考查小论文2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考查参考题
1、略论中国古代文化的社会历史背景
2、论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文化融合
3、中国古代与欧洲的文化交流
4、古代中国与朝鲜的文化交流
5、古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6、中国汉字的起源与演化
7、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点(孔子古代教育思想等)
8、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成就,近代落后的原因
9、中国古代的思想流派(儒、道、法、墨家思想析论等)
10、中国古代宗教(民间宗教、佛教、道教)
11、中国古代文学的成就、文化特征
12、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现代意义)
13、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评析
14、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或周恩来、鲁迅等)
15、对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之我见
要求:以上仅是选题范围,可根据本课程所学习内容选定一个题目,也可以写学习本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应独立完成,可以参阅课堂笔记、课外参考书等。
但不许相互抄袭,否则以作弊论处。
用方格纸手写,字数不少于2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史学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财富。
而史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条件。
关键词:史学、发展、地位与意义正文: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人创造的文明史册中最为瑰丽璀璨的乐章,是对五千年华夏文明前进步履的生动记录,是对中华民族不断创新精神的凝聚和聪明才智的结晶。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语言文字,古代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伦理、史学等领域的辉煌成就。
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史学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之史学史学,从广义上讲是完全独立于人们的之外的、过往社会的客观及其发展;另一方面,它是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在我看来,史学是通过记述和研究历史演进,以展示未来的学科。
历史记述,受主客观条件局限,不可能完整、全面,还可能出现歪曲事实的情况。
这其中有诸多原因,比如:一,搜集史料的制度有局限,记述范围不可能面面俱到。
二,进行记述的人,居庙堂之高则不知江湖之事,而局江湖之远则不知庙堂之事。
三,随着历史发展,修史中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劲,政治思想决定修史的主导思想,主流思潮决定修史者的基本意思等。
由于这些原因,后人所见的历史记述,已经不可能是“纯粹”的人类社会演进客观过程,而是作为社会主体所代表的演进主流的基本历程。
因此,对历史记述进行研究,就要弄清真相,并进行诠释。
史学就是在弄清真相和进行诠释的不断交织中成为一门学科的。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程中,中国史学形成了自己诸多的特征:(一)功用趋于政治化。
史学功用问题,实际是治史宗旨问题,也即研究历史的目的与任务。
(二)思想日益伦理化。
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先是以氏族血缘为纽带,后是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宗法观念。
它不仅对古代哲学思想有着明显和直接的影响,而且深深地渗透到史学领域内。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中国文化概论论文宗教的书上概念或者操作定义是什么,我不是很清楚,在这里我只想谈一下我的看法和感想,首先宗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几乎包含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碰到的所有现象的解释,至少现在如此;其次宗教应该是一种集体的思想活动结晶,他是我们人在长期中经过集体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再次,宗教应该是经验的,是我们在各种活动中总结形成的;最后,宗教是一种文化,它作为社会的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
现在的宗教基本上已经很完善了,它可以解释很多现象,可以说明一些说明不了的问题,还可以应用到不同的范畴,比如心理治疗,修身养性,锻炼气魄等等。
最后一节课老师教的那个“我们开始先感受自己的腿动,形成习惯后再感受腿的肌肉,然后再感受肌肤和血管……当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身体的每一部分时,我们便不会存在丢东西的现象,也可以避免一些身体的无意间伤害”就有意思的,很实用且很随意,虽然开始有点不习惯和不放松,但是毕竟可以进行简单的修养,还是有好处的。
精神分析里面的想象其实就是一种宗教治疗,它是一种用想象情景即意念来解除自己先前的不正确认识,它没有科学支持,但是却有实际价值。
还有一些锻炼气魄的。
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宗教的形成是在人们的经验中建立起来的,它内容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不然也不会有激进理性主义关于宗教信念体系的如下叙述:宗教信念体系要能被人正确地与理性的接受,其必须可能证明为真。
用一种对任何理性的人都具有说服力的方式,表示某个信念是真的。
这意味着,证明所依赖的那些前提或被假设为真理的东西,都必须是那样的真,以至于所有愿意考察它们的理性人都能够决定它们是真的。
而且在证明中所使用的推理方法,也都能使任何考察它们的理性人认为它们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只要前提是真的,通过那些推理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也都可以保证是真的,或者相当可能是真的。
这里不免是对宗教的挑战,宗教和那些自然学科如数学物理等不能相评论,因为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建立就是在理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定义,然后其他的都是它的直接或者间接衍生物,而宗教则不同,我们能很清楚的看到宗教的作用,却有时倒不出其科学的所以然来,这就出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那便是有些人在理论上批判宗教,但是自身却在享受着宗教某些方面给他带来的好处,或许人就是这样,喜欢言行不一,为了体现自己的存在而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事。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中国文化概论论文本学期学了中国文化概论,了解了很多种文化,尤其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了解了有关佛教以及道教等文化,所以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对佛教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佛教自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深受儒家、道家的影响,同时也给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逐步走上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道路,一步步中国化、民族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了。
"作为外来文化形态的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首先归因于文化选择机制的作用,即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选择。
第一,文化选择的根本依据在于需要与价值的契合。
佛教要在中国生存、流传,必须取得中国社会政治和传统文化的认可、宽容和支持,佛教与儒家;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佛教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营养和补充。
而佛教具有满足这种需要的独特价值:宗教价值。
中国人宗教的观念、感情淡漠,这与本土宗教发展不充分、不完善相关。
中国人首先是把佛教作为宗教引进的。
遂有西行求法之举.在初传时期,中国人以固有的宗教信仰眼光视之,即把佛教看作神仙方术之一。
佛教的传入,给中国人的宗教生活注入了新气息。
对于佛教的宗教价值,封建统治者深知:"若彼愚夫、愚妇,理喻之不可,法禁之不可,不有鬼神轮回之说,驱而诱之,其不入井者几希。
"哲学价值。
佛教既是一种信仰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一般说来,宗教以信仰为基础、以解脱为目标,重体验亲证;哲学以知识为根据、以真理为终的,重概念分析。
但二者的矛盾和对立,只在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往往又相融相通。
佛教虽强调信仰,却终究不能不以某种方式诉诸理性,从而表现为人的思想和行动。
佛教以哲理为基础,宗教信仰建筑其上,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紧密结合。
佛教作为宗教唯心主义,从本质上说是和科学、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但其中包含了辩证法颗粒和唯物主义因素,尤其是一些范畴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其哲学思辨水平要高于其他任何宗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查论文
中
国
传
统
节
日
文
化
现
象
分
析
姓名:周芸学号:201302060043 学院:传媒学院专业:教育技术学
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深,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
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年轻人特别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而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被淡化了。
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中秋赏月吃月饼等等。
而且,很多节日都流于形式,甚至仅仅变成了一种吃的节日,其中一些深层次的文化的东西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对此,国务院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
笔者认为此举是及时的,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它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文明。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特定的文化内涵。
同时,它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表现形式:
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节日里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的。
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
而且,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在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伴随着祭神、祭祖以及节日饮食而逐渐形成一种习俗的食物,都负载着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
它们不仅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节日食品的献祭、馈赠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体现着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
①
传统节日中的服饰文化: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这在春节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
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特色盛装的展示舞台。
与便装相比,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繁琐,它更注重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是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照,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比如唐装的演变和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
传统节日中的节日仪式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最早起源于祭祀。
发展到今天的节日庆典活动大多都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等活动有密切关系。
保留到现在的民俗活动,如安塞腰鼓、端午龙舟、上元花灯等,不仅增添了中华民众的节日乐趣,也成了
中华民族文化独特的一部分。
另外,作为与节日仪式相关的民间文艺,如祭神神词、神话、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样式,祭神歌舞、戏剧等表演艺术以及搭建神棚、扎纸结彩等民间工艺,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宝库。
历史原因:
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
中国传统节日根植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文明。
几乎每个节日都是一个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而逐渐产生的。
在节日的选择上体现了人顺应自然的理念,让民众依照自然节奏、适应气候周期的规律进行农业生产,而对节日的庆祝体现了人们祈盼农业生产的风调雨顺。
这一点很好地阐释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另外,在节日中,人们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亲近。
如:在春天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清明踏青娱乐,端午节划船竞赛,中秋节仰望天空中的明月等等。
这些节日活动都可以让人们亲近大自然,感觉到“天人合一”的氛围,使人们更加注重自身与大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
“伦理本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礼俗,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
比如合家团聚是春节和中秋节最显著的特点。
另外,贵人伦还体现在对孝道的重视。
每个节日几乎都有对祖先的祭祀仪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孝思之情。
重阳节注重敬老孝亲;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妇女回娘家,女婿看望岳父母等。
这些都体现了对长辈的关心和孝道。
还有不可不提的是,中国传统节日还具有协调人际、增强成员凝聚力的道德功能。
传统节日中包含着各种礼仪、仪式,这些礼仪、仪式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约束。
而这些约束又会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伦理道德的一部分。
所有的人都要遵循此种伦理关系,遵守其内含的道德要求。
现实原因与价值:
从2008年开始,我国的公休假进行了较大调整。
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大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假日。
同时还将春节放假日期提前至除夕。
在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日益冲击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之
时,国家从制度层面上确立了传统节日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内涵,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的文
化载体。
它的重要的现实价值需要我们从全方位的角度进行挖掘和开发。
中国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
中华民族各种传统节日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多彩的风俗习惯,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铸造“民族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上,如果能剔除其中的糟粕内容,充分挖掘其中的有用成分,就能起到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并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
例如,人们利用节日定期进行传统的表演与传统的教育,使传统在民众生活中得到延续和加强。
传统有时隐藏在生活的背后、隐藏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人们要选择具体特殊的时间将它呈现出来。
通过各种习俗活动,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中自觉理解、接受传统,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
传统节日能够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节日消费,改善人民生活:现在,春节、“五一”、“十一”三个旅游黄金时间已经形成。
其中,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一直是节日消费的热点。
例如,春节期间,仅北京的地坛庙会就有200多项文化活动,有时每分钟进入庙会旅游参观的人数竟能达到126人,其中不乏外国人。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每年春节就有300万人左右参加庙会活动。
东城区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民意调查显示,99.5%的人认为,庙会恢复了文化传统,活跃了节日气氛,体现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人际关系的友好祥和。
这是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发展经济,促进节日消费的典型例证。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
古往今来,传统节日承载了太多的人文内涵特别是情感内涵,人们对它格外珍重,因此很少有人会在这个时候去蓄意破坏这个难得的社会和谐;有时,节日甚至还能使战争中的人们暂时乃至长期放下武器,实现和解和和平⑤。
每逢春节、中秋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海内外华人华侨、中华儿女,无论是国家首脑还是普通百姓,无不欢欣鼓舞,普天同庆。
这些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成为我们振奋民族精
神、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民族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契机。
例如,每年的春节从除夕夜到正月初一凌晨的春节联欢晚会,都会有无数观众守在电视机前欣赏。
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也都能通过电波感受到节日气氛。
此时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无疑能得到最深刻的强化。
每当清明来临,台湾、东南亚和其他地区的炎黄子孙、华人华侨纷纷回祖国大陆省亲,祭祖扫墓,无形之中就增强了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可见,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方面,节日文化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个人评价:
传统节日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成员情感、知识、智慧、伦理规范的凝聚。
它不仅是我们民族创造新文化的凭借与基础,同时它也构成了我们时代生活的一部分。
虽然从整体上看,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过去,但其中优秀的文化精华部分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依然拥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
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保持、保护与挖掘,让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对于节日在文化上的内涵,从全世界来看都有淡化的趋势,东西方参与节日庆典的人们,大多已经剥离了对各自节日起源及背景的束缚,文化起源及节日背景的意义,已经成为传统文化跨出国门时的一种特别护照,有了这种文化内涵,优秀的节日才更容易被全世界的人们所接受。
今天的中国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正在更紧密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并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和经验。
在这样的变化中,中国要保持自身文化的优越性,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才能不落后于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