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农业生产函数建立及应用(农业技术经济学安徽农
农业技术经济学(安徽农业大学 张士云)
• 即:以农业领域中的技术与经济的最佳 结合为其研究对象。
1/21/2021
管理学院 张士云
14
二、学科的研究对象
• 矛盾论、资源论、经济变量论 •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表述为:
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里农业技 术的产生、发展、组合和应用的经济问 题和可行条件。
1/21/2021
管理学院 张士云
9
一、农业、技术、经济
• 农业 是培育动植物以取得社会产品的生 产部门。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但农业包括的范围,在不同国家、不同 时期,因划分国民经济部门有别而不完 全相同。在我国现阶段,狭义的农业是 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 业、畜牧业、渔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 等。
农业技术经济学
开课对象:信息管理专业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授课教师简介:张士云,硕士,教授,主 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 业技术经济与计量经济、投资项目分析 与评价等。参与众多项目的评估实践工 作。
1/21/2021
管理学院 张士云
1
农业技术经济学
几点说明: 1.可以看成是方法论的科学,因此重在基本原理、
1988 • 10.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 11.曾福生、李明贤.技术进步与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长沙:国防科
技大学出版社,2001
1/21/2021
管理学院 张士云
4
第一章 导论
• 教学目的与要求 • 通过导论的学习,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对
象,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以及本学科 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本章着重讲解学 科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六章 农业生产函数建立及应用(农业技术经济学-安徽农业大学,张士云)
第一节
农业生产函数模型选择和应用原则
二
计 量 经 济 学 发 展
• 英文“Econometrics”一词最早是由挪威经济学家 R.Frich于1926年仿照“Biometrics”(“生物计量 学” )提出来的。中文译名有两种:经济计量学 与计量经济学。前者试图从名称上强调它是一门计 量经济活动方法论的学科;后者试图通过名称强调 它是一门经济学科。 • 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 以数学和统计推断为方法,以电脑技术为工具,以 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 性特征的经济变量关系的经济学科。经济计量模型 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核心。 • 计量经济学是顺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
18
模 型 估 计 对 数 据 的 要 求
一、一元线性模型的建立
• 对于样本容量大小的要求,也主要决定 于建立模型的目的和用途,但一般要求 样本容量应数倍于待估计参数的个数, 各解释变量的观察值之间不能存在相互 线性表达的关系,数据力求精确、可靠、 不考虑测量误差。
19
一、一元线性模型的建立
最 小 二 乘 法
9
第一节
农业生产函数模型选择和应用原则
二
计 量 经 济 学 发 展
2000年丹尼尔-L-麦克法登
1989年特里夫· 哈维默(1911-) (TRYGVE HAAVELMO)
10
第一节
三
农业生产函数模型选择和应用原则
农 业 生 产 函 数 模 型 的 选 择 和 应 用 的 原 则
• 根据研究对象所反映的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 及其变化规律来选择和应用生产函数模型。所 选用的生产函数模型要能反映研究对象变量与 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反映变量与变量之间的 客观过程及其变化趋势; •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来选择和应用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的选择和应用要反映农业生产的复杂 内容,客观地反映各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 根据目标函数和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导因素 来选择和应用生产函数。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件
04
CHAPTER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
总结词
通过实地调查、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探究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实际应用效果。
详细描述
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基于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通过统计分析手段探究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实际应用效果 。这种方法能够提供客观、真实的数据支持,有助于深入了解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实际应用情况。
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的方法
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的方法包括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种,静态分析主要
考虑一次性投资和收益,而动态分析则考虑时间因素和折旧。
03
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的实践
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的实践包括对各种农业技术的综合评价、对区域农业
发展的规划评价以及对政策措施的效应评价等。
农业技术的投资决策
农业技术投资的特点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 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水平。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关注农业的可持续发 展,通过合理的技术选择和资源配置,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 境。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农业技术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世界各国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和农业生产技术 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一门学科来研究农业技术领域的经济问题。
农业技术项目评估
对已实施完成的农业技术项目进行效果评估和总结,为后续项目提供经验和借 鉴。
农业技术创新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
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将农业技术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的共赢。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融合
推动农业技术与商业模式的有效融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生态,促进农 业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答案)
农业技术经济学一.技术与经济的关系?1、既有复杂的技术活动又有复杂的经济关系。
(统一体)2、技术与经济是相互筹建、相互制约的:技术是经济的前提条件和手段;经济发展是技术进步的动力。
3、经济处于支配地位,技术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
二.技术经济学三要素?(1)技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经济:①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
③劳动节约和经济分析;(3)计量:运用数学原理、计算技术对技术经济原题或某一事物的计量(有确定性,但不一定有正确性)三.木桶效应原理?只由长短不同的木板围成的木桶,其盛水量取决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
四.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特征?1、重视预测性,讲求稳定可靠的研究效果(经济效果)。
2、经济实效性,讲求全面提高经济技术效果。
3、计量精确性,讲求最佳经济效果。
(定性分析与定性分析)4、评价及时性,讲求现实的经济效果。
5、学科综合性,讲求整体的社会效果。
五.农业生产资源的主要性质?1、可控性与不可控性:(1)可控:人力资源、物质资源;(2)不可控:自然资源(阳光、雨水等)2、资源的积储性和流动性(饲料→畜产品)3、互补性、附带性(相互配合,并存在一定比例)4、资源的再生性、相对性:(土壤的养分是可再生的,并且是相对的)掠夺式经营→再生性消失。
六.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的主要原则?1、总体原则:科学、实用、系统、全面、简便易行。
2、具体原则:(1)要科学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因果关系和函数关系;(2)要能够充分反映农业生产的特点,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复杂内容及其影响因素。
(3)要能够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4)要能够充分反映农业生产的总体经济目标;(4)应保证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意义明确,计算方法简便。
七.经济效果临界分析?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指在经济上能否取得收益的数量界限。
(只有产出大于投入时才能真正获得收益)八.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矛盾性?1、技术效果:是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
农业技术经济学考试重点
农业技术经济学考试重点《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思考题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技术技术是指⼈们在社会实践中所采取的⽅法、⼿段、技能和⼯具设备的总称。
2.经济指劳动节约、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问答题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答:技术、经济、定量。
2.简述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答:在社会发展中,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分密切。
(1) 技术对经济的作⽤①技术是决定经济活动的主导因素。
②技术是促进经济基础变化的动⼒。
③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的变⾰。
④技术进步是提⾼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2) 经济对技术的影响①经济活动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
②经济实⼒是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③经济关系制约着技术的发展。
3.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特征有哪些?答:(1)综合性。
农业技术经济学涉及⾃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经济科学。
(2)计量性。
⽤数量关系反映农业技术经济的现象和规律。
(3)⽐较性。
⽐较的观点贯穿于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研究⼯作的始终。
(4)预见性。
在事件发⽣之前对其进⾏预先的分析和评价(5)实⽤性。
(6)时空性:由于农业⽣产的特点,决定农业技术经济具有很强的时空性。
4.简述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概括为:根据经济规律和⾃然规律,联系⽣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分析、评价、论证和优选等⽅式研究⽣产实践中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合理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运动条件,以取得最佳技术经济效果;研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内在经济规律,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
学科性质:(1)研究农业技术实践的经济效果为⽬的,寻求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的科学(2)寻求⽣态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的科学(3)解决农业技术措施与农业资源之间⽭盾的科学(4)解决农业技术措施、技术制度、技术政策之间⽭盾的科学第⼆章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原理⼀、名词解释1.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的性程度的评价。
2.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措施的功能价值,它表现为技术功能满⾜⽣产要求的程度和最终产⽣的物质成果。
第6章-非充分灌溉与作物水分生产函数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 单因子模型
• 自变量的形式:
–灌溉水量; –全生育期腾发量; –相对腾发量; –阶段相对腾发量; –土壤含水率等.
• 因变量的形式:作物产量、相对产量、干物
质量等
第6章-非充分灌溉与作物水分生产 函数
(一) 全生育期模型
第6章-非充分灌溉与作物水分生产 函数
– 产量与水分的单因子模型, – 产量与水和肥或产量与水和盐分等多因子模
型,
• 土壤盐分、土壤养分都与水分密地相关,都以水分为 介质,通过水分来对作物生长发挥作用。为此以作物 水分生产函数为基础,引入盐分、养分建立水盐生产 函数和水肥生产函数。
• 从这一观点出发,可以把水盐生产函数、水肥生产函 数,包括污水灌溉中某些溶质对作物生长的影响,都 归入水分生产函数,统称为作物水分生产函数。
Y=f(x) x=x1,x2,x3……xn
• 影响作物产量(Y)的影响因素(x)有:
– 气候、水分、养分、盐分、品种的遗传特性、 管理水平等
第6章-非充分灌溉与作物水分生产 函数
5、作物水分生产函数
• 作物产量与水分之间的关系称为作物水分生产 函数(water production function) ,
– 线性模型, – 非线性模型
ya1b1ET
ya2b2E Tc2E2T
式中 a、b 为经验系数,由试验资料回归分析确定; y为 产量,ET为为全生育期作物总腾发量。
第6章-非充分灌溉与作物水分生产 函数
第6章-非充分灌溉与作物水分生产 函数
不足之处: • 大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站点和不同年
份,上述经验系数变化较大,难于推广 应用。
第6章-非充分灌溉与作物水分生产 函数
农业技术经管10提纲tigang
第一章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创立地(即是由哪国的学者创立的)。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我国自己创建的、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应用经济学科,自它创建以来,解决了许多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形成过程(5个阶段)第一阶段:问题的提出和兴起阶段第二阶段:停止休眠阶段第三阶段:回复和发展阶段第四阶段:成熟阶段(八十年代)第五阶段:完善阶段3.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及研究内容。
特点:综合性、计量性、比较性、预见性、实用性、时空性研究内容:1、微观研究内容:(1)微观主体生产技术选择的经济评价(2)微观主体生产性投资的技术经济分析(3)微观主体生产结构调整研究2、宏观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政府的农业技术政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国家或地区农业产业布局以及生产结构调整等,探讨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所产生的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探讨政府利用农业技术要素和经济要素对农业发展的调控政策,研究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农业技术转移与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关系,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关系以及农业科技、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协调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投资等。
第二章1.经济效益的概念是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
经济效益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
2.农业技术要素组合原理(整体论,平衡论和替代论)(1)农业技术要素整体论:农业生产需要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如资本、人力、土地等,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系统理论认为,系统具有整体性。
农业生产亦是一个系统,具有明显的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就是指系统整体具有若干不同要素功能的新功能:“整体大于分部之和”。
(2)农业技术平衡论:即任何一种生产要素都不能单独发挥作用,必须与其他生产要素相配合。
农业技术经济学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农业技术发展及其经济效果的科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自身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参加了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学会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原理:通过学习,了解了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掌握了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计算方法。
2. 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原理:学习了农业生产要素的种类、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规律,了解了如何根据不同生产要素的特点进行合理配置。
3. 农业生产资源报酬变动规律:分析了农业生产资源报酬的变动规律,探讨了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4. 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学习了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设置原则以及主要评价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
5. 农业技术经济案例分析: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加深了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参加讲座等方式,系统地学习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选取了多个农业技术经济案例,如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3. 实践操作: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模拟操作,如制定农业技术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等。
4. 撰写报告:根据实训内容,撰写实训报告,总结实训成果和体会。
四、实训成果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本次实训,我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农业生产资源报酬变动规律等基本原理。
2. 分析能力方面:通过案例分析,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如何运用农业技术经济学理论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3. 实践操作方面: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了农业技术方案制定、成本效益分析等基本技能。
第六章 生产函数及边际分析讲义资料
TPP
2020/8/7
APP
MPP
X
1.边际产量与总产量 • 总产量的一阶导数就是边际产量。反映
在图形中,TPP切线的斜率。
TPP TPP
2020/8/7
MPP
X MPP与TPP
2.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两者相交,且相交于APP最高点。
TPP
O
2020/8/7
APP MPP X
证明:在APP上升阶段,有:
• 此时有人来订购200件,出价1050元, 问企业若接受的话,利润是否会增加 (假定这笔定货不会影响到正常的销 售)。
2020/8/7
• 为什么有的企业以低于成本价销 售产品?
• 为什么有的企业亏损也要坚持经 营?
原因就在于此!
2020/8/7
(二)边际平衡原理
在资源报酬递减的情况下 ,当边际收入(增加的收入) 等于边际成本(增加的成本) 时,纯收益最大。
3
TPP
2020/8/7
APP MPP
第二阶段为资源的合理投 入阶段,但究竟哪一点最佳,
还要进行具体的计算。
2020/8/7
第二节 单项变动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根据边际平衡原理,可以推出结论。
• 假设目前要素投入水平为X,产出为Y。
• 则若增加△X的投入,则产出增加△Y(即△TPP)。
• 则增加的收入(边际收入)为 PY△Y ;增加的成本 (边际成本)为 PX△X 。
• 理解时应注意:
– 要素边际报酬是先递增,到一定程度后 才递减;
– 必须是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 – 必须是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2020/8/7
三、生产函数的三个阶段
(一)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和总产量的 概念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1.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概念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农业产业领域内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的应用与其经济效果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
“农业”,指生产农副产品的整个产业部门,包括产前、产中、产后部门。
“技术”,指农业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
“经济”,指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表述为:在同等的劳动耗费下,能够取得最大使用价值,或在取得同等效果的条件下,能够争取最小劳动耗费。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1.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1)区别:经济效果:劳动效果和劳动消耗量的比较,着重从成本角度分析投入与产出。
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项生产成果。
强调在技术上达到目的,也用技术可行性来表示。
(2)关系:①一致性:经济方面的需要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方向;技术方面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和手段。
②矛盾性:1)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2)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的效益性之间的矛盾。
3)技术上的可能与经济上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3)启示: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基本准则:把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统一起来。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概念及其特点概念: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物质技术因素实施所发生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同生产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特点:1)相关性:农业生产的各种技术措施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2)持续性:从生物技术的角度来看,都有技术后效效果3)综合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必须同时具备各种各样的生活条件4)多样性:农业技术有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经济效果、生态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5)不稳定性: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地域性和季节性等可变因素多6)极限性:技术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3.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概念:农业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农业项目建设等经济活动中取得效益的临界值,代表着某项农业技术能带来经济上好处的起码经济界限,低于这个界限,表明没有增加社会财富。
农业生产函数
= (Δy/Δx)/( y / x)
=MPP/APP
当生产弹性系数 Ep>1 时,表示当资源使
用 量 增 加 1% , 产 品 增 加 量 多 于 1% , MPP>APP。
当生产弹性系数 Ep<1 时,表示当资源使
用 量 增 加 1% , 产 品 增 加 量 小 于 1% , MPP<APP。
(1)边际产量与总产量的关系
(i)如果边际产量曲线为正数时,总产
量曲线总是上升的。
(ii)如果边际产量曲线递增时,总产量
曲线增加速度加快(向下凸而上升);
(iii)如果边际产量曲线递减时,总产
量曲线增加速度减慢(向上凸而上升);
(iv)总产量曲线由递增到递减的转向点
(拐点),即为边际产量的最高点。
(v)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曲线达
最高点。
( vi)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曲
线开始减少。
(2)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 系
( i )边际产量曲线增加,平均产量(曲
线)也增加,但平均产量慢于边际产量 增加的速度,即MPP>APP。
(ii)边际产量曲线开始减少时,只要边
际产量还高于平均产量,则平均产量仍 在增加,直到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 这时平均产量达到最高点。
( iii )当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
相交点以后,平均产量曲线开始下降, 但它的下降速度慢于边际产量曲线,即 MPP<APP。
(iv)当边际产量等于零时,平均产量仍
大于零,只要总产量为正时,平均产量 始终大于零。
4.生产弹性
指产品数量变动的百分率与生产资源用
《农业技术经济学》整理
农业技术经济学1、技术技术是人类经验和科学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与自然之间进行是人类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和能量传递物质变换和能量传递活动的手段或媒介,是科学和生产联系的纽带。
联系的纽带。
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的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的生产技能与技巧生产技能与技巧,在农业生产中称为农艺;,在农业生产中称为农艺;广义的技术是指凝结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中的广义的技术是指凝结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中的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以及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以及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技能和技巧技能和技巧。
2、经济经济是指节约、节省。
经济的经济是指节约、节省。
经济的本质本质是技术应用的经济有效性。
可表述为在同等是技术应用的经济有效性。
可表述为在同等劳动消耗劳动消耗下,由于技术的应用能取得尽可能多的能取得尽可能多的物质产品、有用效果、使用价值物质产品、有用效果、使用价值或在取得同等或在取得同等物质产品、有用效果、使用价值物质产品、有用效果、使用价值条件下,由于技术的应用能节约劳动消耗,减少生产费用。
术的应用能节约劳动消耗,减少生产费用。
3、技术与经济的关系1)1) 技术与经济是人类进行技术与经济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物质生产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2)2) 从生产的角度看,技术是从生产的角度看,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现实生产力,是改造自然、变革自然的,是改造自然、变革自然的手段和方法手段和方法;3)3) 经济是节约、节省,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是节约、节省,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经济目标和满足一定的和满足一定的需要需要,都必须采用一定的技术,而任何技术的社会实践都必须消耗技术的社会实践都必须消耗人力、物力、财力人力、物力、财力,要讲求节约。
,要讲求节约。
4、技术进步的含义技术进步是指技术在实现一定目标方面所取得的技术进步是指技术在实现一定目标方面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进化与革命。
5、技术进步的分类(1)按技术进步的)按技术进步的本质变化本质变化分类:①技术革命;②技术进化;分类:①技术革命;②技术进化;(2)按技术)按技术创新动力源泉创新动力源泉分类①内生性技术进步;②外生性技术进步;分类①内生性技术进步;②外生性技术进步; (3)按技术进步)按技术进步是否体现是否体现分类①体现型技术进步;②非体现型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知识
技术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出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2、农业生产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技术活动、经济活动。
3、技术的含义:广义的技术泛指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劳动方法和技能的总称。
4、技术的属性: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多元化属性(有形技术与无形技术)和中介属性。
5、技术进步的作用:在经济增长中,硬技术的投入往往以(资金量)的大小表示。
而软技术的投入主要以(劳动力数量)表示。
6、技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微观问题和宏观问题7、农业技术经济学三要素:技术、经济、计量。
8、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在性质上是(经济科学),但其结构特征则表现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有很强的(综合性)。
9、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分类:(1)广义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技术、经济、生态、社会以及价值系统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狭义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技术—经济系统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2)宏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国际、国家水平的农业技术经济学问题。
—中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部门、地区水平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微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企业、事业单位水平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3)狭义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分类—理论农业技术经济学包括的内容:农业技术经济模型、技术经济方法、技术经济史、技术经济学说史。
—应用农业技术经济学有:种植业技术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林业技术经济学等。
10、领会: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主要特征:综合性(研究技术与经济的关系问题)、系统性(系统的观点和系统分析的方法)、数量性(以量的分析为主,进行定量计算)、比较性、预测性、决策性、优选性。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劳动消耗:包括物化劳动消耗是指农业生产资料的消耗(包括种子、肥料、水、电、农机具、仓库、建筑物等)和活劳动消耗(指掌握一定生产技能或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人实际消耗的劳动量);且活劳动只能消耗,不能占用。
2、经济效果: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
农业经济学讲义 第六章
上述三条途径形成的农业技术进步,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构成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当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是在扬弃传统农业技术的落后部分,继承传统农业技术的合理部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符合客观规律的优良传统技术,也是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来源组成部分。
3、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首先,它能高产优质(如前述)。第二,它能提高农业的集约边际。在技术既定的条件下,对单位土地面积的投入水平有一个最高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就会出现土地报酬递减。经济学上把这个投入的最高限度称作集约边际。集约边际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的集约边际会不断提高,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三,它能实现规模效益。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现代化劳动手段的应用,能促使生产单位的经营规模扩大,进而引起平均成本的降低,实现规模效益。第四,它能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为农业提供高效率的劳动资料和高质量的劳动对象,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并用科学技术武装劳动者。所有这些都促使农业生产要素的率不断提高。第五,它能拓宽生产领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使农业本身向着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另一方面将逐步拓宽农村的生产领域,改革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从总体上扩大农民的收入来源。
4、改善资源状况,优化资源配置。农业技术的进步,将使农业资源的配置逐步发生变化。一方面,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扩大农业资源的利用范围,增加农业资源的供给量;另一方面,它将提高农业资源的质量和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农业资源能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用。此外,农业技术的进步还将促进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 agritechnical economics
农业技术经济学 agritechnical economics联系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研究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力技术因素的合理运用及其经济效果的科学。
由于农业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一般以农业技术措施、技术政策为实际内容,也可以说农业技术经济学就是研究农业技术措施、技术政策的经济效果的科学。
存在于农业生产力中的技术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体现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上的物质技术因素,也有表现为劳动者本身的技能和技巧的精神因素。
为了形成生产力并增加经济效益,这些因素存在着合理组合、利用、布局和适时更新的问题。
组合、布局合理,利用得当,更新及时,就能形成巨大的生产力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反之,就会相互抵消,甚至可能出现负效果,得不偿失。
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中国在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技术改造的任务日益突出。
在推广各种技术措施,包括采用农业机械、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和增施化肥农药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亟待解决的经济问题,促进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建立。
以后,农业技术经济的研究被作为一项国家任务,1978年又被列入《1978~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取得了一些实际成果。
编辑本段内容和经济效果原理简介农业技术经济学理论方法的研究包括本学科的基本原理、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以及数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目的是为指导研究实际问题服务。
应用研究的宏观方面系联系国民经济,研究整个农业部门或地区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如农业技术改造、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微观方面包括对农业生产单位的各种技术经济问题,如种植制度、作物栽培技术、动物饲养技术等的经济评价,以及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流通、消费等不同领域的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等。
经济效果原理不论在理论或应用研究中均占重要地位。
经济效果是对某一技术措施在经济上合目的性程度的评价,反映取得的效果同劳动耗费之间的比较关系。
耗费同量劳动,取得的效果大,经济效果就大;反之,就小。
公司经济学 第6章 生产函数及其应用
-2000 -3000 -4000
1000 0 -1000
6.4
中国煤炭市场供给导向模式研究 (1979-1995年)
6.4.2 煤炭供求模型的指标体系 为了全面地研究煤炭市场的供给、需求及 其对应平衡关系,并从经济理论、管理的实际 出发,结合数据支持的可能性,煤炭供求模型 的指标体系可确定如下: (1)需求方面:国 内消费(生产消费、生活消费),出口。(2) 供给方面:产量、进口。(3)平衡差额:库 存变动。上述指标间存在以下平衡关系: 库存变动=产量+进口-国内消费-出口
6.2
生产函数用于资源投入最优决策分析
2)产出最大化——资源约束 资源约束条件下的产出最大化,其生产过 程中资源投入的最优组合问题是根据拉格朗日 乘数法求解的,即所谓条件极值问题。假设生 产过程需要几种不同的资源(X1,X2, X3,…Xn),其价格相应为(Px1, Px2 , Px3,… Pxn ),部门的总预算费用为TC,可以导出各种 资源投入的最优组合必须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6.2
生产函数用于资源投入最优决策分析
X1PX1+X2PX2+X3PX3+…+XnPXn=TC MPX1/PX1 = MPX2/PX2 = … = MPXn/PXn
6.2
生产函数用于资源投入最优决策分析
3)等成本线与几何图示 可能的投入组合(K,L)满足方程: PKK+PLL=TC
6.2
生产函数用于资源投入最优决策分析
若令边际替代率MRTS等于谷物与干 草的比价,即MRTS=PG/PH=r,则可求解 出H并表示为G和上述比价r的函数:
H={(-2.974+1.5437r)+(0.002384-0.001056r)G]/(-0.001056+0.00776r)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六章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l dL / L — —反映劳动投入的年均 增长速度 dt
~y
—
—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份额
k~
~y
—
—反映资本投入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份额
~l
~y
—
—反映劳动投入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份额
安徽农业大学 张士云
6.3.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份额的度量及案例
案例
运用台湾地区1958-1972年农业总产值、劳动日和实际资 本投入数据,分析测算该时期台湾地区农业经济增长中技术 进步的贡献分额。数据如下:
6.3.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份额的度量及案例
1958-1972台湾农业总产值、劳动日和实际资本投入
曲
年 例份2
劳动日X1 百万日
线
1958
275.5
回 归 的 应
1.拉氏(Laspeyres)和帕氏(Passsche)数 量指数
2.费氏(Fisher)指数 3.汤氏(Tornqvist)数量指数
TFP的度量 ——常用的生产率指数
拉氏(Laspeyres)和帕氏(Passsche)数量指数 拉氏数量指数是以基期价格为权重,而帕氏数量指数则是
以现期的价格为权重。拉氏数量指数为:
6.1.1 科学与技术
探究思考
自然界的 客观规律
实践性
中介性
劳动者的技能、生产 过程中 的 物质手段、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等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6.1.1 科学与技术
技术与科学的联系:
响尾蛇头部器官
(科学研究)
产生的基础
表现手段
响尾蛇导弹雷达
(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则 • 四、农业生产函数模型建立及应用的一
般程序
第一节 农业生产函数模型选择和应用原则
一 • Y=F(X1, X2, X3, X4,……Xn)
农
• 农业生产函数模型的优点 (1)比较简练,描述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图 • 其释用中变来,量代x,表i为β未自0能、变被β量x1i为,解总或释体解的回释yi归的变系变量数动,,。yiu为i为因随变机量扰,动或项被,解
•
由于总体的真正值是不知道的,所以只以采样本模型
来推断,其样本模型为:
• 其中,、是对总体回归系数的估计值。
•Leabharlann 计算的目的是要求出确定的样本回归函数,即
• 显余然项,或残,值即ei是yi的实际值与估计值之差,称作样本剩
业
(2)表述概念精确,使研究对象具体化、数量化、精确化;
生
(3)可以引用(普遍适用的)数学定理
产
(4)一般可以同时处理多个经济变量 • 农业生产函数模型之不足
函
(1)数学代替知识
数
(2)以计算代替理解 (3)把研究的问题局限在数学上能够解决的问题
模
(4)为数学上的方便,随意假设,可能会抛弃经济原则
型
用 的
• 根据目标函数和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导因素
原 来选择和应用生产函数。
则
第一节 农业生产函数模型选择和应用原则
四
农
业
生
产
函
数
模
修
型
正 模
建
型
立
及
应
用
的
一
般
程
序
第二节 回归模型的建立和选用
• 一、一元线性模型的建立 • 二、二元线性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
立 • 三、曲线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一、一元线性模型的建立
一、一元线性模型的建立
标
准 • 满足下面四个条件的线性回归模型称为标准或古典线 线 性回归模型。
性 • (1)E(ui|xi)=0
回 归 模 型
• 给定一个xi,yi有许多值与之相对应,但这些值与它们 的均值的偏差ui的平均值为零。
• (2)Cov(ui,uj)=0
的 • 即ui与uj不相关,随机扰动项不存在序列相关。
展 • 电脑的出现和广泛地使用,使大量复杂的经济计量模
型得以建立和应用,促进了计量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的
发展。
第一节 农业生产函数模型选择和应用原则
二 • 3.计量经济学之今日
计 今天,计量经济学更广泛地运用于实际经济生 量 活中,各国普遍利用经济计量模型从事经济预
经 测与经济分析,拟订经济发展计划,提出经济
济 对策。
学 经济计量模型正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管理
发 决策工具。
展
经济计量模型在设计方案、制定经济政策和
评价政策中用作模拟仿真的经济实验室。
第一节 农业生产函数模型选择和应用原则
二 • 4.计量经济学在西方国家经济学科中的地位
计 • 克莱因(Klaien)在《计量经济学教科书》序 量 言中写道:“计量经济学已在经济学科中居于 经 重要的地位”,“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 济 量经济学的讲授已成为经济学课表中有权威的 学 一部分。” 发 • 自1969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至1989年27位获 展 奖者中有15位是计量经济学家,其中10位是世
是一大贡献。
第一节 农业生产函数模型选择和应用原则
二
• 2.40-70年代,重点是研究宏观经济问题
计
计量经济学家致力于经济理论的模型化与数学化的研
量 究。
经
威勒莫(Havelmo)、瓦尔德(Wald)将统计推断运
济 用于计量经济学。
学
50年代瑟尔(Theil)发明了两阶段最小二乘法。
发
60年代分布滞后新处理方法得以发表。
经
计量经济活动方法论的学科;后者试图通过名称强
济
调它是一门经济学科。
学 • 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
发
以数学和统计推断为方法,以电脑技术为工具,以
展
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 性特征的经济变量关系的经济学科。经济计量模型
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核心。
• 计量经济学是顺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
(5)数学语言不是经济学家的行话,难于交流 • 显然,以上这些并非数学模型之错。
第一节 农业生产函数模型选择和应用原则
二 • 英文“Econometrics”一词最早是由挪威经济学家
计
R.Frich于1926年仿照“Biometrics”(“生物计 量学” )提出来的。中文译名有两种:经济计量
量
学与计量经济学。前者试图从名称上强调它是一门
第一节 农业生产函数模型选择和应用原则
二
• 1.最初10年,主要研究微观经济问题
计 量
如舒尔次在消费理论和市场行为方面的研究;
经 道格拉斯对边际生产力的研究,丁伯根在景气
济 循环理论方面的研究,都为计量经济学拓宽了
学 新的领域。
发
弗里希在以经济学和统计学理论为基础来测
展 定弹性、边际生产力以及总体经济的稳定性,
• (一)散点图 • (二)标准线性回归模型的假设条件 • (三)模型估计对数据的要求 • (四)最小二乘法 • (五)显著性检验 • (六)回归的精度估计 • (七)应用
一、一元线性模型的建立
散 点 图
一、一元线性模型的建立
•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是回归模型的最基本形式,其总体
散
回归模型为:
点•
yi=β0+β1xi+ui
业 生
及其变化规律来选择和应用生产函数模型。所
产 函
选用的生产函数模型要能反映研究对象变量与
数 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反映变量与变量之间的
模 型
客观过程及其变化趋势;
的 选
•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来选择和应用生产函数
择 。生产函数的选择和应用要反映农业生产的复
和 应
杂内容,客观地反映各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第六章农业生产函数建 立及应用(农业技术经济
学安徽农
2020/8/30
第六章 农业生产函数建立及应用
• 第一节 原则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农业生产函数模型选择和应用
回归模型的建立和选用 比例报酬及齐次生产函数 Cobb—Douglass 生产函数
第一节 农业生产函数模型选择和应用原则
界计量经济学会的会长。2000年丹尼尔-L-麦克 法登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第一节 农业生产函数模型选择和应用原则
二
计
量
经
济
学
发
展
2000年丹尼尔-L-麦克法登
1989年特里夫·哈维默(1911-) (TRYGVE HAAVELMO)
第一节 农业生产函数模型选择和应用原则
三
农 • 根据研究对象所反映的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