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各区高三二模语文汇编(现代文一)
2020年上海各区高三二模语文汇编(现代文一)
2020年高三二模语文汇编(现代文一)宝山区(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现代人与创新人格刘铁芳①创新品质....固然是现代人的重要品质,但创新品质就足以成为现代人的核心特征乃至成为现代人的基本标志吗?实际上,所谓现代人并不是对当代社会人的一种简单规定,其含义主要有二,一是从时间观念上看,指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它相对于古代人、近代人;一是从品质来看,指具有现代性品质的人,它相对于传统人。
就现代性品质而言,它也不是一个既定的、规范的概念,而是一种生成性、开放性的指向。
如果说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基本人格特征是基于封建伦常之上的人格的依附性、非独立性,义务意识,崇尚权威,强调服从,重共性,重守成等,那么,在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向过程中,我们所追求的人格特征乃是人格的独立性,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强调自主判断、自主选择意识,对新事物的开放性,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等。
显然,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所涉及的决不仅是社会生活的某个领域、某种知识形态,而是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整体,以创新人格来涵括现代人的基本人格特征是远远不够的。
②不仅如此,如果说传统社会尚可以概括出某种基本的人格范式,以开放性作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人,恰恰拒绝对人的简单规约。
现代人在拥有现代性社会所需的基本品质外,还拥有更广阔的开放的自主发展空间,人们的个性发展不会简单地终止、停留在某种既定的发展被还原成某种简单化的范型。
这样,尽管创新可算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品质,但我们却并不可以因之而把现代人规约为以创新为核心的人格标准范型,从而把那些现代社会中创新品质不够的人统统打入另册....。
现代人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我们在观念中构造出来的抽象的人,而是一个一个的人,创新人格范型不足以涵括现代人的人格范型。
③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突出创新品质在现代人的个性发展、人格生成中有重要的意义,但创新品质在人的个性发展、整体人格生成中究竟意义如何?创新,中文意为“创造新的,更新”,英语中意指“bring forth new ideas;make innovations”。
(审核版)上海市长宁、金山、青浦区2020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doc
上海市长宁、金山、青浦区2020届高三二模语文第一部分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2.按要求选择(5分)(1)一位同学要在“高三毕业典礼”上表达愿景,下列适合在发言中引用的一项是()。
(2分)A.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D.是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2)某电视台邀请一对父子艺术家为嘉宾。
老艺术家曾接受过该台采访,而此次未能前来。
电视台主持人对年轻艺术家说的开场白,得体的一项是()。
(3分)A.我上次采访过您父亲,家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B.我上次访谈您父亲,亲聆先贤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C.令尊曾光临本台,老人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
D.我曾垂询令尊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看法,他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
第二部分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9题。
(16分)给孩子一个合适的诗词读本钟锦版社很快又推出一个“讲诵版”,并且附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听到先生自己的吟诵和讲解。
这些讲诵有人在微信圈里转,我顺手点开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一首,一听之下即为叫绝。
急忙买回,用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
这一读,引起了我对“给孩子”的思考。
总得到六七岁吧。
六七岁前的孩子,其实读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我认识一个朋友,据说四岁就能背诵《长恨歌》,但现在记忆的诗词并不多,理解尤其不深入。
而从六七岁到十八岁,起码有两个阶段,就以小学毕业的十二岁为界,前后的领悟能力实在是截然不同的。
假如“给孩子”是给六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这个选择尤其应该慎重。
真正领会那些精妙深微的诗词作品。
叶先生自己就曾写下她读诗时的真实感受:“我想人的心灵大概也和肉体一样,是可以因摩擦日久而生胝起茧的。
第一次摩擦接触的感觉,该是最鲜明生动而富有刺激性的,但是可惜我第一次读这些作品时,竟幼稚得没有感受的能力。
等到我有了感受的能力,我的心灵对这些作品却已因摩擦日久而生茧了。
2024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作文
2024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作文2024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作文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特别是在互联网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也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
在高三二模语文考试中,作文题目围绕传统文化展开,旨在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在这次考试中,有一道作文题目引起了学生们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题目要求学生以“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为主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这道题目旨在考察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对于传统文化认知和态度的机会。
在撰写这篇议论文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文章应该围绕传统文化展开,探讨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在行文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和案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论述。
其次,在展开文章情节的同时,要注意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可以采用“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即在文章开头明确提出自己的中心思想,然后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再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在每个段落中,也要注意段落内部的逻辑关系,保证文章的每个部分都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第三,在阐述观点时,要充分运用论证手法,如举例、引用、对比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例如,可以引用一些经典文化作品的思想和价值观,来阐述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也可以对比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不同之处,来强调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
最后,在总结全文时,要再次明确自己的中心思想,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升华和概括。
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经验,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和措施,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在撰写这篇议论文时,要注重主题明确、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观点充分、论证有力、语言流畅等方面。
也要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经验,提出一些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思考和建议,来丰富文章的内容和内涵。
2024上海各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现代文一》
2024高三二模现代文一汇编【24二模徐汇区】(一)光启中学文学社组织社员观看了电影《阿Q正传》后召开了电影改编得失研讨会。
请阅读会议资料“书信”“影评”和发言摘录,完成第3—7题。
(17分)〔书信〕1930年 10 月 13 日,鲁迅致信给将《阿Q 正传》改编为电影剧本的王乔南:“我的意见,以为《阿Q 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
因为一上演台,将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
”〔影评〕《阿Q正传》改编:从文学语言到电影语言①文学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文学语言指遵循语言修辞规约且具有审美性和意向性。
鲁迅作品的语言具有文学语言的共性特点,因擅将夸张与含蓄结合,喜用文白交杂,阐释其作品意向就有了难度。
②以《阿Q 正传》而言,鲁迅选用戏谑的语调、口语化的对白、视听觉描写,编排了阿Q被打、打架、求婚、革命、杀头等一系列情节,推动整个故事的运行和阿 Q 命运的悲剧进程,展现出喜剧效果却不失其真,有讽刺意味又不浅露。
仅举小说第一章“序”中阿Q被赵太爷掌嘴的情节为例: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 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 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阿Q 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
知道的人都说阿Q 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
然而阿Q 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③这段场景描写,小说采用了未庄人的日常口语,还选用了“招”“优胜”“蒙”等有反讽意味的古雅之词,让读者听见了赵太爷掌嘴阿Q 时的响亮耳光声、大声训斥声。
对于阿Q的“不开口”,有人说阿 Q被喝斥害怕了,而有人说阿Q其实是不屑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020年上海松江区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上海松江区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枪挑紫金冠李修文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
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骓。
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
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妄为与匮乏。
羞愧地离席。
出了剧院。
没来由想起了甘肃,一个叫做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
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带箭》。
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耍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锏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
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
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酒。
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
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
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
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不得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要束绿巾、扎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和不齿;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寝。
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
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
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
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用时最长、记忆也最刻骨的一出戏。
2024年上海市各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现代文阅读题】汇集练附答案解析
2024年上海市各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现代文阅读题】汇集练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卷(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谣言一定是洪水猛兽吗?①汉代曾通过“举谣言”的方式来考核官员。
民间歌谣说:“桑无附枝,麦穗两歧。
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朝廷由此推断时任太守张堪得民心,就派人去调查证实,后将其评定为好官,可见“谣言”本为中性词。
似乎是到了近现代,人们才谈谣色变,必欲除之而后快,而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更让人们为谣言的泛滥而忧心忡忡。
那么,谣言到底是不是洪水猛兽?互联网等新媒体到底会不会成为谣言的温床呢?②这首先需要弄清何为谣言。
就语境而言,谣言的最大特征在于其未经证实却广为流传;就内容而言,谣言折射出来的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假想;而就功能而言,谣言可以让个体消除疑虑、让集体解决问题。
所以,有学者提出:谣言是在模糊或危险语境下产生的未经证实却正在流传的说法,它能够帮助人们弄清事实并控制风险。
③如“可乐瓶中喝到异物”的谣言折射的是人们对工业化的恐惧,各类艾滋(艾滋西瓜、艾滋牙签、艾滋烧烤等等)谣言折射的是民众对卫生、治安、食安问题的担忧。
在正确信息非常匮乏时,民众通过造谣传谣来释放焦虑,并进行自我教育。
比如,艾滋谣言总是和血有关,民众从中获悉血液是艾滋病毒传播的一个渠道(也是普通人最有可能接触的渠道),因此会更加重视输血安全。
④谣言从传播到再传播之间有“评价”和“变异”阶段。
“评价”是指我们的大脑会依据已有的线索对信息的真实性做评判,然后传播那些我们认为可信(来自可靠的消息源、看上去像是真的、满足了我们对现实的假想、反复听到且少有批驳)的谣言。
“变异”则是为了让谣言更符合我们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态度,而对谣言进行改造以便于再次传播。
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三种变异:(1)削平,指省略大量细节,使谣言变得更简洁、更容易被理解和叙述;(2)添加,指增加新的细节,使谣言变得更加丰满;(3)磨尖,指突出、夸大部分细节,使之更符合人们的需要和想象。
2020年上海高三语文二模试卷汇编及学生版
19-2宝山区一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分)(2)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列坐其次。
(《兰亭集序》)(2分)(3)杜甫《月夜》中描写妻子美好形象的“,”两句诗。
(2分)2.按要求选择(5分)(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父母要求小孙独自安心读书,小孙反驳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B.小孙很嫉妒班上成绩好的同学,老师开导他:“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C.听爸爸讲当年艰难创业的故事,小黄感慨说:真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D.小黄刚考上高中就放松学习,妈妈告诫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不能松懈!(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要改良教育,必须从养成良好风俗下手。
有了良好的风俗,庶几对于民众和青年学生,才能,,,。
足见转移风俗与陶铸人才,实是一事的两面。
①施之以无言之教②不知不觉中可以陶冶出许多人才③熏陶感化于无形④如春风之普被、细雨之滋润,A.③①④②B.①③②④C.④①③②D.③④①②1. (5分)(1)遥岑远目(2)引以为流觞曲水王羲之(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2. (5分)(1)D (2分)(2)A(3分)19-2崇明区一、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吾尝跂而望矣,。
(荀况《》)(3)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中营造凄冷氛围,蕴含词人孤寂难耐心情的两句是“,”。
2.按要求选择。
(5分)(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小赵乔迁新居,邻居们前来道喜,祝贺他道:“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B.小钱做事不踏实,好高骛远,老师告诫他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C.小孙对上司指出缺点耿耿于怀,同事劝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D.小李被训斥之后才安心读书,父亲抱怨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020年上海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2020年上海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试卷共7页,答题纸共2页。
2.所有作答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3.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或水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2)_________________,似诉平生不得志。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3)《踏莎行·郴州旅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用两则关于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以远方亲友的殷勤致意,引发词人的凄伤哀怨。
2. 按要求选择。
(5分)(1)政治老师将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为题做一次讲座,以下哪一句是最不可能出现在这次讲座内容中的?()(2分)A.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C.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全班同学围绕“传言”这个话题进行了一次课堂讨论,以下是某位同学的笔记:①讨论“传言”应区分“不准确的信息”和故意编造的“误导信息”。
②“传言”是不能尽快得到证实或无法得到证实的信息。
③许多传言是后来被证实或部分证实的。
④那些未能证实的传言也不等于就是无中生有。
⑤传言有时也可能是一种制造舆论的手段。
对这些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A. B.C. D.【答案】1.(5分)(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孟子(2)弦弦掩抑声声思(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2.(1)B(2分)(2)C(3分)【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课内古诗文背诵默写部分,需要学生平时多背诵记忆,并且对于古诗文选自也要记住,需要注意里面的一些字不要写错,如“辟患”、“掩抑”、“驿”等。
2020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奋战百日,让七彩的梦在六月放飞。
让我们拼搏,用行动实现青春的诺言;让我们努力,用汗水浇灌理想的花蕾。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2020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1.按要求填空。
(5分)(1)一箪食,一瓢饮, __________。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2)______________,凤去台空江自流。
(李白《_________》)(3)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其中第一境是“昨夜西风凋碧树,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5分)(1)小明克服病情,在考试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同学想表示祝贺,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
(2分)A.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B.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3分)各政府职能部门横向上相互砍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一个封闭的金字塔式的结构。
①下一级对上一级层层负责②分别行使不同的管理职能③整个行政系统内部实行垂直领导④纵向上具有明显的权力行使的单向性A.④②①③B.①④②③C.③①②④D.②④③①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①“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
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度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
印度的《吠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的"六经"《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元典"。
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
上海市部分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现代文阅读专题1
现代文阅读专题1奉贤区(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5分)①物质、技术、观念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的手,从对岩石的认识转变到了泥土。
新石器时伐,石器制作的特点是除了旧石器的碰、砸、锤、击之外,懂得了磨光的技术。
②经过磨制的石器,产生了更准确的造型。
而几乎就在那更细致的辨认过程、更缓慢的制造过程中,在人类的手与视觉共同亲近石器造型的漫长时间中,除了实用的、生存竞争的努力之外,忽然产生了“情感”。
一件粗糙的石器,经过好几万年,在一代一代的抚摸下,变得细致如玉,发出了莹润的光泽。
仿佛那冰冷而无感的石块,经过几百万年人类的亲近,也被赋予了美丽的生命。
③“美”产生了。
“美”是几万年,几十万年,在辛苦而沉重的生存竞争中完成的一个典型。
当人类向新的物质过渡时,那种对陪伴了自己几十万年的旧的物质的依恋,便完成了人类最初的“美”的情感。
不再发生实际作用的石斧,被供奉起来,作为对人类过去文明的纪念。
石斧的作用和造型在第一代供奉人的心中,来源于:上海新高考资料与信息速递。
都能引起共鸣,是实际操作的经验。
逐渐地,石斧的作用淡薄了,剩下的便只是单纯的造型,这造型在人们心中产生唤起远古经验的象征意义。
于是,石斧变成了玉斧,人们用更美好的质地、用更精细的手工来纪念它。
“艺术”与“实用”分开了,玉斧又变成了玉圭,代表了社会上或政治上的地位,“艺术”与“伦理”结合,原始的作用与美的欣赏一并对人发生影响。
然后,伦理的因素.....也淡薄了,玉圭成为单纯的“美”的欣赏。
从岩石到泥土,我们的祖先经历了第一次物质的大更换。
就像以后的从泥土改换成金属,改换成木材,改换成化学材料一样。
每一次的物质改换都使人类一方面感觉着对新的材质的兴奋,而另一方面又感觉着对旧的难以割舍的情感。
新石器时代最大的特征是农业的产生与陶器的制作,这两样文明都说明着人类对“泥土”这种物质特性的发现。
泥土特性的认识经过要比岩石复杂。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专题汇编:现代文(一)
2020高三二模:现代文(一)2020二模·长宁区美,编织于生活世界刘晓丽①这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玫瑰,那是一个美的世界,于是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玫瑰花的美是怎么来的?谁赋予事物以美?其实我们如此这般提问,就把问题推向了不归之途:事物在一边,美在一边,我们怎么把事物和美黏在一起的?黏合剂是什么?②我们先不提问,更不急着思考问题的答案,看看日常生活中的实情是怎样。
你送你喜欢的人一束玫瑰花,而不是送一束狗尾巴草,为什么?玫瑰花是一种蔷薇科植物,狗尾巴草也是一种植物,但是你送的是玫瑰花不是送蔷薇科植物,你送玫瑰花是送美丽传达爱意,这一点你与你喜欢的人都能感到。
不敢想象,你送狗尾巴草给心爱的人会有什么结果。
③我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时而花团锦簇、时而凄风苦雨的世界中,这个世界中的事物带着各种价值向我们显现,构成我们生活世界的不是洗去美丑的赤裸裸的事物。
我们看见西施走来,翩若惊鸿,而不是看见一个如此这般的几何形状在移动,然后把美附加在这堆几何形状上。
人类本来就生活在草木扶疏、风花雪月的世界上,没有人类,草木、日月、山川就已经存在了,但不是扶疏的草木,不是明媚的春光、壮丽的山川,当然也没有凄风苦雨,这些都是人类感到的美好和凄凉,但这些美好和凄凉却不是人类任意附加到草木、日月、山川上去的。
④退一步想,就算人类有本事可以把美丑贴到事物上去,我们还可以问:美的世界的“蓝图”在什么地方?我们要把美贴到玫瑰花上,贴什么呢?如果要修补这个世界,或者说,要把美加到这个世界上,但我们并不知道要加什么,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加上美之后的世界蓝图。
反过来说,如果说“蓝图”就是世界之所是,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那么,既然世界本来的样子是一个美丑杂陈的世界,我们干嘛还要去贴美丑的标签呢,看其本来的样子不就可以了吗?⑤其实我们在“贴”的过程中,是羞羞答答地“贴”,先把世界还原成一些没有美丑的没有价值的事物——抽象事物,然后再凿补美学、伦理学等一些价值,在凿补的过程中,却把我们早已看到的、世界本来就如此向我们显现的美和善贴到这些抽象的事物上去,其实这些东西一直在指引着我们,虽然我们暗中知道,但是我们却不加承认或者有意遗忘了。
上海市黄浦区2020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黄浦区2020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XXX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性调研语文试卷2020年5月(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完卷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伊消得人憔悴。
(XXX《凤栖梧》)2)XXX《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描写梦里与妻子相见,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效果的句子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3)XXX《师说》中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构成对比的“古之圣人”对待从师态度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惟师教之。
”2.按要求选择。
(5分)1)XXX这次作文,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大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内容适合老师作评语的一项是:A.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C.①③④②未名湖旖旎风光烘托出一种宽松的境界。
宽松是思维最松软的沃土,也是自信和力量的体现。
①宽松使人心态平和、凝神XXX。
②有了松才不感到心理上的压力,才好自由探讨,才能依据事实得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结论。
③松是做学问的前提。
④有了松才能摆脱束缚,避免僵化,开拓创新,永葆学术青春。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事实与价值①今天的知识人都知道“这是银元”是个事实判断,“银元是好东西”是个价值判断。
我们有时的确需要区分事实与价值,但不宜把事实和价值截然分开。
3.“这是银元”和“银元是好东西”分别是什么类型的判断?答:前者是事实判断,后者是价值判断。
上海市部分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精选汇编(29页)
上海市部分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精选汇编试题精选汇编奉贤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7分)吃茶凌叔华①当太阳拥着早霞出来后,小鸟吱喳的闹了两个钟头,花影渐渐的被描在一间闺房的窗上。
那鸟雀的啼歌跟着不相识的春风,直冲进芳影小姐闺帷,把她吵醒了。
②“几点钟了?”芳影搓搓眼睛低声的问。
③“很早呢,才打九点。
小姐还歇会儿罢。
“一个女仆陪笑回答,提着水壶走了出去。
④芳影仍旧闭目养神,但耳际一阵一阵的鸟声和街外小贩的叫号,使她不能再睡了,她沉思道:“其实昨晚看完电影已经十一点半了,睡时已经一点,怎样再也不困了……呀,昨晚见的淑贞的哥哥,相貌真是不俗,举止很是文雅……他很用神和我谈话……他跟我倒茶,拿戏单,捡掉在地上的手帕,临出戏院时,又帮我穿大氅……唔,真殷勤……出戏院时,他搀扶我上车后,还摘下帽子,紧紧地望了我一会儿呢……”⑤“哦,淑贞说他们今天要去公园听音乐,很好的音乐,邀我务必同去。
她又说今天下午接我……那末我应当早些起来收拾收拾。
”⑥芳影起来慢慢的踱到妆台前坐在椅上。
此时女仆进来倒洗脸水,擦镜子,摆香粉和梳头的用具,忙成一片。
她默默地对着镜子出神。
⑦她洗漱完便梳头,一会想到自己正当芳菲时候,空在“幽闺自怜”;年华像水一般流去了,眼便蓄着一眶泪,一会儿想起昨晚看电影时;喝喝细语的光景,脸上便立刻有些发热,心里跳起来。
⑧不多时把头发梳好,又重施一回粉,后来才把发抿齐。
打扮完,对着镜子又出了回神。
⑨午饭后,她在闺房,窗上花影因日光忽明忽暗,花枝因微风摇曳,婀娜生姿,她定定地看着,只觉得心里满满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正在怅惘,忽见仆人进来回:⑩“王先生和王小姐来了。
”⑪“请到客厅吧,”她说完又走到镜台前,重扑粉,掠抿一回发,然后走入客厅。
她心内怯怯的,因为她向来不大与青年男子来往,平常偶然碰到表兄弟,还要脸红红的回避呢。
近年她见社会潮流变了,男女都可以做朋友,觉得这风气也得学学。
2020届上海市光明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2020届上海市光明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出警弋舟那天在所里做笔录,报案人是个姑娘,说是“心爱的”电动车被盗了。
刚写好,又接到社区的电话,说他们晚上有个群众活动,可能参与的人比较多,需要我们帮助维持秩序。
那天晚上社区的活动就是广场舞表演,实际上围观的人并没有那么多,他们高估了自己的风头。
过去看了看情况,安排几个保安维持秩序,我独自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巡逻,而同事小吕去了片区。
因为又有人报警说邻居在家里制毒,我没怎么考虑就把这案子交给了小吕。
在小吕心目中,警察就该是神探,破大案,捕顽凶,除暴安良。
这情绪我也有过。
直到今天,我也不太跟妻子说我每天都忙活些什么。
我不做英雄梦了,但希望我妻子还接着做,那样回了家,我才可以心安理得地喊累。
所以有时候遇着邻里纠纷之类的事儿,我都不忍心让小吕去处理。
开始小吕挺兴奋的,像是张网以待,翘望已久,终于来了条大鱼。
涉案的小区是教师新村,里面住的都是教师。
报案人是位退休多年的小学校长,信誓旦旦地说,以他所掌握的丰富的化学知识,完全能够通过阳台上飘来的怪味儿做出判断。
他的邻居也是一对教师,两口子带着个十多岁的孩子,女主人倒还真是个教化学的。
可查来查去,一点儿证据都没有。
小吕不太甘心,加上老校长半年报了五十多次警,这个案子就成了小吕的心事。
他不觉得我们就只能维持秩序、追回一辆“心爱的”电动车。
回来后小吕眉头不展,说他又趴在老校长家的阳台上闻了半天,隔壁飘来的只有红烧肉味儿。
我想的却是正值炎夏,这会儿的阳台上怕是得有五十度的高温。
那天算得上是平安无事,我们本来可以在宿舍睡个好觉,假如我没有说起老查的事。
老查七十多岁,老伴十几年前过世了,他一直独自过活。
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她早年外出打工后,就一去不返。
老查经济状况还过得去,有两套房子,住一套,租出去一套。
如今这一片的房价可不低。
先是他突然失踪,发了协查函,一城里寻不到,以为他可能不在人世了。
2020年上海市上海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上海市上海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
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
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
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
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
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2020年上海南洋模范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上海南洋模范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
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2020年上海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上海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婆原非(1)花婆一生嫁过三个男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泥水匠,一个长工。
三个男人婚后都不到两年,不是病亡就是祸死。
三次寡遇,无须别人多讲,她就知道自己命不好。
有了这般认识,她就断绝了一切温柔富贵的奢望,干脆拉根打狗棍,老老实实做起叫花子来。
(2)不想这一讨饭,竟在洛河讨出了名堂。
(3)花婆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
夏天灰布单衣,冬天黑布棉衣,脚腕那儿常年扎着一副绑腿带,头发一丝不乱地网在发兜里。
竹篮碗筷也干干净净还用一方白布掖紧四角遮了。
也许是开始的不习惯反使她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她不喊叫,只朝敞着的大门前一站,静候着主人出来。
如碰上狗咬,她也仅抡着棍子在地上划拉着抵挡。
主人发现她,舍一块饼或一碗稀饭。
她伸了篮子或碗接过,点头一谢,躲到无人处,蹲下埋头吃了,然后来到正在车水的井台上洗碗。
如果吃饱了,就在井台上略坐一坐,随后无选择地随便走进谁家田里,帮着做些应时的活儿,如果觉得不足,便拿了新洗的碗筷,再去村里讨要。
(4)花婆总是这么一副姿态,安分自爱。
日子一长,人们的意识里就淡漠了她作为叫花子的形象,只把她当作闲人对待。
洛河川多水田,人们四季都忙,亲朋间有什么要紧的口信儿,一时腾不出手来,这便想到了花婆,这就托她十里八里地去传递。
无例外地,隔个一天两天,对方就有了准确的回应。
进而,人们又大胆地让她捎些小东小西,这也毫无差错。
再后来,商人们为逃匪劫,竟把携带银钱的事也委托给她。
这样下来,花婆终日负载累累的,追着洛河上的帆影或伏牛山上的流云,西来复去。
(5)一天清早,花婆为一商贩转送款子,在伏牛山脚下被两个土匪劫了。
她尾随着歹徒来到大山深处,走进一座寺院,见着了土匪头子张秀。
张秀外号旱螃蟹,水陆两路都有他设的卡子。
(6)花婆向张秀讨款子。
张秀从大烟炕上爬起来,双脚点在鞋口里,盯着花婆说:“你上我这儿讨钱,你可知道我是干什么的?(7)花婆说:“你是土匪头子,洛河没有人不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三二模语文汇编(现代文一)宝山区(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现代人与创新人格刘铁芳①创新品质....固然是现代人的重要品质,但创新品质就足以成为现代人的核心特征乃至成为现代人的基本标志吗?实际上,所谓现代人并不是对当代社会人的一种简单规定,其含义主要有二,一是从时间观念上看,指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它相对于古代人、近代人;一是从品质来看,指具有现代性品质的人,它相对于传统人。
就现代性品质而言,它也不是一个既定的、规范的概念,而是一种生成性、开放性的指向。
如果说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基本人格特征是基于封建伦常之上的人格的依附性、非独立性,义务意识,崇尚权威,强调服从,重共性,重守成等,那么,在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向过程中,我们所追求的人格特征乃是人格的独立性,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强调自主判断、自主选择意识,对新事物的开放性,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等。
显然,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所涉及的决不仅是社会生活的某个领域、某种知识形态,而是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整体,以创新人格来涵括现代人的基本人格特征是远远不够的。
②不仅如此,如果说传统社会尚可以概括出某种基本的人格范式,以开放性作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人,恰恰拒绝对人的简单规约。
现代人在拥有现代性社会所需的基本品质外,还拥有更广阔的开放的自主发展空间,人们的个性发展不会简单地终止、停留在某种既定的发展被还原成某种简单化的范型。
这样,尽管创新可算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品质,但我们却并不可以因之而把现代人规约为以创新为核心的人格标准范型,从而把那些现代社会中创新品质不够的人统统打入另册....。
现代人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我们在观念中构造出来的抽象的人,而是一个一个的人,创新人格范型不足以涵括现代人的人格范型。
③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突出创新品质在现代人的个性发展、人格生成中有重要的意义,但创新品质在人的个性发展、整体人格生成中究竟意义如何?创新,中文意为“创造新的,更新”,英语中意指“bring forth new ideas;make innovations”。
就创新的基本含义而言,它所指涉的其实只是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中性的、与价值并无直接关涉的指称,也就是说....,创新所直接关注的只是观念和行为的“新”,并不直接指涉观念和行为本身的价值与意义,简单地说..价...“为什么”,是.事实而非....,创新所关注的是.“怎么做”,而不是值。
换言之....,在个体的人格整体中一定有...,创新本身并不足以确保其自身的价值。
由此可见比创新更基本、也重要的因素,比如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比如社会责任感,比如德性等。
创新说到底只是个体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个体人格的基本追求乃是独立性、自主性、完整性、丰富性,创新只是实现个体人格的手段和形式,是个体人格的外化,创新是为个体人格服务的,而不是人格为创新服务,尽管一定的人格基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归根到底创新还是要服务于个体人格的完善,人格永远也不是或者说不应是创新或者别的什么的手段,人格就是目的。
也许..,就我们的惯于听从、服从的人格现实而言,强调独立人格比创新人格更有价值。
④当然,也有人把创新所需要的个体人格特质,诸如开放的心态、批判质疑意识、进取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能力等与创新相关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综合起来称为创新人格。
尽管如此,这种看似完整的“创新人格”仍不足以标识完整的个体人格,个体人格中有些因素实际上跟创新与否并无多大关联,比如道德感、审美感、人生信仰等。
如果我们要勉强把它们都牵连起来,笼而统之地名为培养创新人格,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对人格丰富性、完整性、多样性的削减。
3.第②段加点词“打入另册”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4.下列对第①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头以问题形式提出本文的论题。
B.运用分类说明现代人的两重含义。
C.通过对比阐明现代人的品质特点。
D.得出创新不属于现代人品质结论。
5.文章开头用“创新品质”而不是“创新人格”,其理由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创新人格”不能涵括现代人的人格特征。
B.“创新品质”更能体现现代人的品质特征。
C.“创新人格”不能规约为现代人人格范型。
D.创新不是人格,而是个体人格的外在形式。
6.对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用“也就是说”“简单地说”等短语进一步阐述创新的内涵。
B.用“是……而不是……”等句式能够更清晰界定创新的特征。
C.“由此可见”是标志词,表明是由上述内容可以推断出结论。
D.“也许”一词是推测词,强调其推断出于主观缺乏客观依据。
7.结合上文,分析最后一段在论证中的作用。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3.(2分)把那些现代社会中创新品质不够的人排除在具有现代性品质的人范围之外。
4.(3分)D5.(3分)B6.(3分)D7.(5分)示例:上文充分论述了创新品质不足以成为现代人的基本人格这一观点之后,作者提出可能的质疑:有人把创新所需要人格特征综合起来称为创新人格,然后举例论证这种“创新人格”仍不足以标识完整的个体人格。
这一段内容是对上文论证的补充,从而使全文的论证更全面、更充分。
【解析】3.该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分析该语句“打入”为动词,“另册”指不在某范围的另一部分人或物。
根据原文“尽管创新可算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品质,但我们却并不可以因之而把现代人规约为以创新为核心的人格标准范型,从而把那些现代社会中创新品质不够的人统统打入另册”可知是“把那些现代社会中创新品质不够的人”划分到具有现代品质的人群之外。
由此得出答案。
4.该题考查首段作用,需要学生了解内容社科文中首段作用里的相关概念,比如“论题、论点”、“现象、概念的界定”等相关内容。
根据“在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向过程中,我们所追求的人格特征乃是人格的独立性,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强调自主判断、自主选择意识,对新事物的开放性,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等”可知D项错误。
5.该题需要注意作者所提出的概念的基本界定。
原文中“创新品质就足以成为现代人的核心特征乃至成为现代人的基本标志吗?”根据后文的解释,“现代性品质而言,它也不是一个既定的、规范的概念,而是一种生成性、开放性的指向”可知作者的答案是否定的,所以B 项表诉错误。
6.该题考查社科文语言特点,社科文语言特点具有逻辑性、严密性,该题所加点字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选择D。
7.该题考查最后一段在论证中的作用,首先需要注意题干中“结合上文”,故而需要概括出上文所论述的内容是什么,上文围绕第①段提出的问题展开,论述创新品质不足以成为现代人的基本人格,然后分析最后一段内容上写的是什么,最后一段给出一种新的“创新人格”的界定,是在上文论述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观点,并列举道德感等例子来证明该界定的不可取,使全文的论证更全面、更充分。
奉贤区(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5分)①物质、技术、观念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的手,从对岩石的认识转变到了泥土。
新石器时代,石器制作的特点是除了旧石器的碰、砸、锤、击之外,懂得了磨光的技术。
②经过磨制的石器,产生了更准确的造型。
而几乎就在那更细致的辨认过程、更缓慢的制造过程中,在人类的手与视觉共同亲近石器造型的漫长时间中,除了实用的、生存竞争的努力之外,忽然产生了“情感”。
一件粗糙的石器,经过好几万年,在一代一代的抚摸下,变得细致如玉,发出了莹润的光泽。
仿佛那冰冷而无感的石块,经过几百万年人类的亲近,也被赋予了美丽的生命。
③“美”产生了。
“美”是几万年,几十万年,在辛苦而沉重的生存竞争中完成的一个典型。
当人类向新的物质过渡时,那种对陪伴了自己几十万年的旧的物质的依恋,便完成了人类最初的“美”的情感。
不再发生实际作用的石斧,被供奉起来,作为对人类过去文明的纪念。
石斧的作用和造型在第一代供奉人的心中,都能引起共鸣,是实际操作的经验。
逐渐地,石斧的作用淡薄了,剩下的便只是单纯的造型,这造型在人们心中产生唤起远古经验的象征意义。
于是,石斧变成了玉斧,人们用更美好的质地、用更精细的手工来纪念它。
“艺术”与“实用”分开了,玉斧又变成了玉圭,代表了社会上或政治上的地位,“艺术”与“伦理”结合,原始的作用与美的欣赏一并对人发生影响。
然后,伦理的因素.....也淡薄了,玉圭成为单纯的“美”的欣赏。
从岩石到泥土,我们的祖先经历了第一次物质的大更换。
就像以后的从泥土改换成金属,改换成木材,改换成化学材料一样。
每一次的物质改换都使人类一方面感觉着对新的材质的兴奋,而另一方面又感觉着对旧的难以割舍的情感。
新石器时代最大的特征是农业的产生与陶器的制作,这两样文明都说明着人类对“泥土”这种物质特性的发现。
泥土特性的认识经过要比岩石复杂。
岩石的认识是直接在它的质地与形状上去辨别,用击打、摩擦的方法,改变它的造型。
但是,对泥土的认识,是经过了它渗水溶化的特性、被捏塑的特性,到晒干或烘焙以后形制固定的特性,其中认识的过程需要有更复杂的记忆累积。
我们知道,最初的猿人,还是像今天看到的狗和牛马一样,口渴的时候,伏下身去,就近河面来饮水。
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年代手的进步,这个在制作器物中逐渐被开发出来的“手”,才具备了新的能力。
当他在砍砸石器、磨制石器中,逐渐使得手更灵活、更敏捷了。
终于,他可以不伏下身就喝,而是用手捧起水来喝。
这时,这合拢的双手形成的一个半圆凹曲的形状,便在他的脑中形成了一个造型的概念。
④这也许是人类文明中的第一个“碗”吧。
映现在波光粼粼、永不停息的大河上,这凝视着自己双手的人,似乎想起了什么。
他要努力把这双手形成的形状,和什么相同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也许,是那雨天时被他踩过一脚的泥坑,当天气晴了以后,水分逐渐蒸发,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脚印形状的凹洞,等到再下雨时,那凹洞便聚满了水。
他也许联想到更为复杂的经验,我们不知道。
我们感兴趣的,是在于这个在河边凝视着自己双手的人,如何把双手合拢可以捧水的这个“观念”和某种“物质”联系在一起。
《易·系辞》中所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便是“观念”与“物质”的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