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染色实验原理
革兰染色的原理及意义
革兰染色的原理及意义
革兰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原理是利用革兰氏染色剂对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差异进行染色。
革兰氏阳性菌染色后呈紫色或蓝色,革兰氏阴性菌染色后呈红色或粉红色。
革兰染色的原理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的不同构成。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厚壁的胞外多聚糖和胞内的肽聚糖组成,其内部由大量的穿孔蛋白质穿过;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相对薄且由较少的胞外多聚糖构成,胞内也缺乏穿孔蛋白质。
在革兰染色过程中,首先用碘溶液将革兰氏阳性菌的紫色染料紧密地固定在细菌细胞壁上,然后用酒精洗去多余的染料,再用蓝色染料对革兰氏阴性菌进行染色。
最终,经过适当的处理和洗涤后,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或蓝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或粉红色。
革兰染色的意义在于对细菌进行初步分类和鉴定。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形态、结构和代谢特性上存在差异,例如革兰氏阳性菌通常较大、形状多样,而革兰氏阴性菌多为小杆菌状。
通过革兰染色可以快速地初步识别细菌的类别,并为进一步的鉴定提供重要的信息。
此外,革兰染色也对指导药物敏感性试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为革兰氏阳性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通常较差,而革兰氏阴性菌相对较容易受到抗生素的影响。
总之,革兰染色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细菌染色方法,能够提供有关细菌类型和某些生理特性的初步信息,对微生物学和临床医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技术,它是由丹麦微生物学家克里斯汀·革兰(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发明的。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利用细菌细胞壁的特性来区分细菌。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胞壁多糖层,根据胞壁多糖层的不同结构,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菌的细菌细胞壁由较厚的胞壁多糖层和较薄的细胞膜组成,胞壁多糖层含有大量的 peptidoglycan(肽多糖),可以保留紫色的结晶紫染色剂。
在染色过程中,首先用结晶紫染色液将细菌细胞染紫。
然后用碘液作为固定剂,固定结晶紫染料和细菌细胞中的 peptidoglycan 形成复合物。
接着用乙醇或酒
精洗涤细胞,这一步称为去蓝。
由于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的胞壁多糖层较厚,染色剂较难被去除,因此革兰阳性菌在去蓝后仍保持紫色。
最后用粉碱溶液上色,将革兰阳性菌染成蓝色。
革兰阴性菌的细菌细胞壁较薄,胞壁多糖层较少,不能固定结晶紫染料和 peptidoglycan 的复合物。
因此,染色剂容易被去除。
在去蓝步骤中,革兰阴性菌的染色剂会被洗掉,细菌细胞则处于无色状态。
最后用粉碱溶液上色,将革兰阴性菌染成红色。
通过革兰氏染色,可以在显微镜下直观地区分出细菌的革兰性质,帮助微生物学家进行细菌分类和鉴定。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最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之一,它是由丹麦细菌学家克里斯汀·格拉姆(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发明的。
这种染色方法可以将细菌分为两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利用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差异,通过染色剂的作用,使得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显微镜下呈现不同的颜色。
在进行革兰氏染色法时,首先需要将待检测的细菌样本涂抹在玻片上,然后经过热固定,使细菌固定在玻片上。
接着,将碘液滴在细菌上,碘液可以使细菌细胞壁中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呈现出蓝紫色。
然后用酒精洗涤,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的特殊结构,可以保持蓝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则会被酒精冲淡。
最后再用碘液染色,使革兰氏阴性菌也呈现出蓝紫色,而革兰氏阳性菌则不受影响。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主要是利用了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差异。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大量的肽聚糖和穿链肽构成,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含有较多的脂多糖。
由于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结构较为复杂,具有较强的染色剂保持能力,因此在进行革兰氏染色时能够保持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相对简单,染色剂容易被洗去,因此在后续的酒精洗涤中会失去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虽然简单,但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医生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别出细菌的类型,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此外,革兰氏染色法也是微生物学实验室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科研人员进行对细菌的鉴别和分类。
总之,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差异,通过染色剂的作用,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这种染色方法不仅在临床诊断中有重要意义,也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医学和科研领域的应用,为细菌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帮助。
革兰氏染色原理及步骤
革兰氏染色原理及步骤
革兰氏染色原理如下:
1、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等电点有关系:革兰氏阳性菌的等电点比革兰氏阴性菌低,因而革兰氏阳性菌带负电荷比革兰氏阴性菌多,它与草酸铵结晶紫的结合力大,用碘-碘化钾媒染后,两者等电位均降低,但革兰氏阳性菌等电位降低得多,故与草酸铵结晶紫结合得更牢固,对乙醇脱色的抵抗力强,草酸铵结晶紫、碘-碘化钾复合物不被乙醇提取,菌体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则相反,菌体呈红色。
2、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细胞壁有关:革兰氏阳性菌的脂质含量很低,肽聚糖含量高,革兰氏阴性菌则相反,因此用乙醇脱色时,革兰氏阴性菌的脂质被乙醇溶解,增加细菌细胞壁的孔径及其通透性,乙醇容易进入细胞内将草酸铵结晶紫、碘-碘化钾复合物提取出来,使菌体呈无色,革兰氏阳性菌由于脂质含量极低,而肽聚糖含量高,乙醇既是脱色剂又是脱水剂,使肽聚糖脱水缩小细胞壁的孔径,降低细胞壁的通透性,阻止乙醇分子进入细胞,草酸铵结晶紫、碘-碘化钾复合物被截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仍呈紫色。
革兰氏染色步骤如下:
1、涂片,固定;
2、初染: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2min,水洗;
3、媒染:滴加革兰氏碘液(碘-碘化钾溶液)染色1-2min,水洗;
4、脱色:滴加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约45s后水洗;
5、复染:滴加番红染液染色2-3min,水洗并使之干燥;
6、镜检: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简述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简述革兰氏染色的原理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是由丹麦微生物学家克里斯汀·格拉姆于1884年发明的,用于区分细菌的结构特征。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利用革兰氏染色试剂对细菌进行染色,通过细菌细胞壁的不同结构,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种类型。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革兰氏染色的步骤。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准备细菌涂片、涂染、固定、染色、洗净和干燥。
在进行染色的过程中,革兰氏阳性菌会呈紫色或紫红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呈蓝色或粉红色。
接下来,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细菌细胞壁的不同结构特点。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厚层的壁多糖和穿过细胞壁的大量的穿透蛋白组成,这些穿透蛋白可以使革兰氏染色试剂在细菌细胞壁上形成紫色沉淀。
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由较薄的壁多糖和较少的穿透蛋白组成,这使得革兰氏染色试剂在细菌细胞壁上形成蓝色或粉红色的沉淀。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首先,革兰氏染色试剂中的紫色染料结合到了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上,形成紫色的沉淀;其次,革兰氏染色试剂中的蓝色或粉红色染料结合到了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上,形成蓝色或粉红色的沉淀。
这样,通过观察细菌在显微镜下的染色情况,我们可以区分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总的来说,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利用革兰氏染色试剂与细菌细胞壁的特定结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细菌的染色和区分。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快速准确地区分出不同类型的细菌,对于临床诊断和细菌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操作中,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区分细菌类型,为医学诊断和细菌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同时,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也为我们深入了解细菌的结构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
综上所述,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利用革兰氏染色试剂与细菌细胞壁的特定结构相互作用,通过染色的方式区分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
1.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机理:G+、G—主要由其CW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对乙醇的通透性,抗脱色能力的差异.主要有肽聚糖的厚度和结构所决定。
G+的CW: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低。
乙醇脱色时CW脱水,孔径减少,透性降低,不易脱色,呈初染得蓝紫色。
G—的CW:肽聚糖层薄,脂质含量高。
乙醇脱色时,类脂被乙醇溶解,透性升高,细胞被复染显红色。
步骤:①涂片: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水,用接种环挑取菌体均匀涂布于水中。
②固定:将玻片靠近酒精灯火焰,蒸干水分,但不要烤焦.③初染:用碱性颜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④媒染:以碘液媒染1min,水洗,吸干水分。
(细胞内形成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增强相互作用)⑤脱色(关键步骤):以95%的乙醇脱色30s,应适当振荡均匀,是乙醇脱色完全。
⑥水洗,吸干。
⑦复染:??(第2张)复染30s,水洗吸干。
⑧干燥镜检。
2、用渗透皮层膨胀学说解说芽孢耐热机制.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3、引起微生物培养过程中PH变化的几种可能反应,并说明如何能够维持微培PH稳定.答:培养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被分解利用,代谢产物的形成与积累,会导致PH变化。
(第2张中的图)还与培养基的C/N比有关,C/N高,经培养基后PH显著下降,C/N 低,经培养基后PH明显上升。
PH调节:①加入缓冲剂——---——-常用:一氢二氢磷酸盐,K2HPO4 呈碱性,KH2PO4 酸性,只在一定的PH范围内调节(6。
4-—7。
2)②大量产酸的菌株,加CaCO3调节,CaCO3难溶于水,不会使培养液的PH过度增加,但可不断中和微生物产的酸。
③培养液中存在天然的缓冲系统,如AA,肽,Pr均属两性电解质,也起缓冲的作用。
④过酸:治标-——-—-加NaOH、Na2CO3中和,治本—---—加适量氮源:NaNO3、Pr、NH3·H2O;增加通风量。
革兰染色的原理
革兰染色的原理革兰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它是以丹尼尔·埃德温·革兰(1881-1938)的名字命名的。
革兰染色的原理是利用革兰氏染色法对细菌进行染色,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特点来区分细菌的分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区分细菌的染色方法,它包括了紫晶染色、碘液固定、酒精脱色和蓝色染色四个步骤。
在进行革兰氏染色时,首先将细菌涂片加上紫晶液,使细菌涂片呈紫色;然后加入碘液固定,使细菌涂片呈蓝黑色;接着用酒精脱色,将细菌涂片中的染色物质去除;最后再加上蓝色染色,使革兰阳性菌呈紫色,革兰阴性菌呈粉红色。
革兰染色的原理主要是利用了细菌细胞壁的特点来进行区分。
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含有大量的穿过细胞壁的多糖和多肽,这些物质能够与紫晶染料结合,使细菌呈紫色。
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含有脂多糖,这些物质不能与紫晶染料结合,因此在酒精脱色后,革兰阴性菌会呈粉红色。
革兰染色的原理还可以通过细菌的形态特征来进行区分。
革兰阳性菌在显微镜下呈现为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状或条状结构,而革兰阴性菌则呈现为粉红色的圆形或椭圆形结构。
革兰染色的原理在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革兰染色,可以快速、简便地区分细菌的分类,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同时,革兰染色还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对细菌进行初步鉴定,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便利。
总的来说,革兰染色的原理是通过染色方法和细菌细胞壁的特点来进行细菌的分类和鉴定。
革兰染色不仅在临床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也在科研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革兰染色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方法的应用和意义。
细菌革兰氏染色原理
细菌革兰氏染色原理细菌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染色方法,它是由丹麦细菌学家克里斯蒂安·格拉姆(Christian Gram)于1884年首次提出的。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利用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差异,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
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学中的基础实验技术,对于细菌的鉴定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基于细菌细胞壁的特点。
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的外部结构,它包裹在细菌细胞膜的外侧,起着支撑和保护细菌的作用。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和肽聚肌醇,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肽聚糖和肽聚肌醇,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含有较少的肽聚糖和肽聚肌醇,但含有脂多糖层。
这种化学成分的差异使得革兰氏染色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菌。
革兰氏染色的操作步骤相对简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将待染色的细菌涂抹在玻片上并固定;然后,用紫色的革兰氏染色液涂抹在细菌上,使其染色;接着,用碘液固定染色;最后,用酒精脱色,再用脱色后的细菌用洋红染色。
经过这些步骤,革兰氏阳性菌会呈现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则会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虽然简单,但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革兰氏染色,我们可以快速、准确地区分细菌的类型,为细菌的鉴定和分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临床诊断中,革兰氏染色常常被用于鉴定引起感染的细菌,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此外,在食品卫生、环境监测等领域,革兰氏染色也被广泛应用。
总的来说,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细菌分类染色方法,它的原理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差异,通过染色的方式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在细菌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细菌的鉴定和分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菌的特性,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革兰氏染色的实验原理
革兰氏染色的实验原理
●G+细胞壁的网状结构致密,交联度高,用乙醇处理后,发生脱水作用,肽聚糖层孔径缩小,透性降低,故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紫色。
●G-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含较多类脂质,故用乙醇处理后,类脂质被溶解,细胞壁孔径变大,通透性增加,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细胞被脱色,经沙黄复染呈红色。
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碱性)→碘液媒染→乙醇(丙酮)脱色→番红复染(碱性)
◆◆◆原理:
当用结晶紫初染后,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初染剂的兰紫色,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碘复合物,从而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
当用脱色剂处理时,两类细菌的脱色效果是不同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有舦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含量低,用酒精脱色时细胞壁脱水,使舦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仍保留初染剂的兰紫色。
革兰氏阴性细菌则不同,由于其细胞壁舦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较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酒精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比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的红色。
◆◆实验步骤:
1、制片
涂片——干燥——固定
2、初染
滴加结晶紫染色1——2分钟,水洗;。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这种染色方法是由丹麦细菌学家克里斯蒂安·革兰于1884年首次提出的。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不同。
细菌细胞壁是由多糖和蛋白质组成的,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为厚重,含有大量的多糖和蛋白质,同时还含有少量的酸性物质。
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相对较薄,多糖和蛋白质含量较少,但含有较多的脂质。
根据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不同,革兰氏染色法通过一系列的染色步骤,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如下:1. 准备细菌涂片:首先,需要将培养好的细菌涂片制备好。
取一滴细菌培养物,涂抹在玻璃片上,形成一薄薄的细菌涂片。
2. 固定细菌涂片:将制备好的细菌涂片在空气中晾干,然后使用火焰进行固定。
通过火焰烘烤,可以使细菌附着在玻璃片上,不易脱落。
3. 染色:将固定好的细菌涂片放入碘酒中浸泡,使细菌吸收碘酒中的碘离子。
碘离子会与细菌细胞壁中的多糖结合,形成暂时性的紫色复合物。
4. 去碘:将浸泡过的细菌涂片用酒精洗涤,去除多余的碘离子。
此时,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都会变为紫色。
5. 染色:将去碘的细菌涂片放入洋红溶液中浸泡。
洋红溶液可以与细菌细胞壁中的酸性物质结合,形成紫色或红色的复合物。
6. 洗涤:将染色过的细菌涂片用水清洗,去除多余的洋红溶液。
7. 干燥:将洗涤过的细菌涂片在空气中晾干。
通过以上的步骤,革兰氏染色法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涂片,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或紫红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呈粉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在细菌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该方法,可以快速鉴定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结果,从而对细菌的形态特征和分类进行初步判断。
同时,该方法也为细菌感染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微生物实验-革兰式染色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与显微观察一、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原理: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发网状结构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仍保留初染剂的蓝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乙醇(或丙酮)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比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的红色。
显微镜成像原理:现代普通光学显微镜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统来放大成像,故又常被称为复式显微镜。
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中,物镜的性能最为关键,油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对微生物学研究最为重要。
在载玻片与镜头之间加滴镜油主要是为了增加照明亮度和增加显微镜的分辨率。
以油代替空气作为光的传播介质,减少光线的折射或全反射,使观察到的像更加清晰。
二、实验器材1.菌落:大肠杆菌24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金黄色葡萄球菌约24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枯草芽孢杆菌12~18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
2.溶液或试剂:蒸馏水、碘液、结晶紫染色液、95%酒精、番红染色液、香柏油。
3.仪器: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镊子、擦镜纸。
三、实验步骤革兰氏染色:1.涂片取出载玻片,点燃载玻片,燃尽载玻片上的酒精和灭菌,在中间轻轻点一小滴蒸馏水,用接种环在试管的斜面培养基上,轻轻挑取少量菌体,整个过程试管口都要处在酒精灯的上方,而且速度要快,以防污染培养基。
然后在载玻片的小水滴以转圈的动作涂片,待水滴混浊后停住,等其干燥、固定。
2.初染滴加结晶紫(以刚好将菌膜覆盖为宜)于菌落上,染色1~2min ,倾去染色液,有细水从载玻片上方向下冲洗,至洗出液为无色,将载玻片上水甩净。
3.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1min,水洗。
4.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将载玻片倾斜,在白色背景下,用滴管加95%的酒精脱色,直至流出的酒精刚好不出现蓝色,立即用水冲净酒精,将载玻片上水甩净。
革兰氏染色原理
革兰氏染色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
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
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扩展资料:
一、方法概述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紫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蕃红、稀释复红等进行复染。
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
有芽胞的杆菌和绝大多数的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线菌和真菌都呈革兰氏正反应;弧菌,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胞杆菌都呈现负反应。
二、常见种类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链球菌(Streptococcus)、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及霍乱弧菌等。
革兰氏染色法
Ⅱ、革兰氏染色法一、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性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的主要步骤是先用结晶紫进行初染;再加媒染剂--碘液,以增加染料与细胞间的亲和力,使结晶紫和碘在细胞膜上形成分子量较大的复合物;然后用脱色剂(乙醇或丙酮)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
凡细菌不被脱色而保留初染剂的颜色(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如被脱色后又染上复染剂的颜色(红色)者为革兰氏阴性菌。
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二、实验器材1、菌种牛肉膏琼脂斜面28℃培养24h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斜面菌种,牛肉膏琼脂斜面28℃培养16h的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斜面菌种;2、仪器显微镜;3、材料载玻片,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染色缸等。
4、染料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路哥氏(Lugol)碘液,95%乙醇,0.5%番红染色液;三、操作步骤1、涂片在一张载玻片上加两滴蒸馏水后,分别涂布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
2、固定将制成的涂片干燥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1-2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3、染色⑴初染将玻片置于玻片搁架上,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加量以盖满菌膜为度),染色1-2min。
倾去染色液,用自来水小心地冲洗。
⑵媒染滴加(Lugol)碘液,染1-2min,水洗。
革兰氏染色基本原理及方法
革兰氏染色基本原理及方法革兰氏染色一、目的:在细胞发放之前,利用标准的革兰氏染色法对即将发放的细胞悬液进行检测,判断细胞悬液中是否含有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
二、原理: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三、实验用品准备:灭菌玻片、10-100ul移液器、10-100ul灭菌移液吸头、100ul-1000ul移液器、100ul-1000ul移液吸头、接种环、酒精灯、打火机、革兰氏染色液、吸水纸、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计时器四、操作:1 涂片:取灭过菌的载玻片于实验台上,用移液枪吸取10ul待检样品滴在载玻片的中央,用烧红冷却后的接种环将液滴涂布成一均匀的薄层,涂布面不宜过大。
2 干燥:将标本面向上,手持载玻片一端的两侧,小心地在酒精灯上高处微微加热,使水分蒸发,但切勿紧靠火焰或加热时间过长,以防标本烤枯而变形。
3 固定:固定常常利用高温,手持载玻片的一端,标本向上,在酒精灯火焰处尽快的来回通过2-3次,共约2-3秒种,并不时以载玻片背面加热触及皮肤,不觉过烫为宜(不超过60?),放置待冷后,进行染色。
4 初染:在涂片薄膜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1-2滴,使染色液覆盖涂片,染色约1min。
5 水洗:斜置载玻片,在自来水龙头下用小股水流冲洗,直至洗下的水呈无色为止。
6 媒染:用100-1000ul移液枪吸取约300ul碘液滴在涂片薄膜上,使染色液覆盖涂片,染色约1min。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于细菌分类和鉴定的染色方法。
它是由丹麦微生物学家克里斯汀·格兰于1884年发明的,因此得名。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主要是基于细菌的细胞壁组成的差异。
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多糖聚合物和蛋白质构成。
根据细菌细胞壁的差异,细菌可以被分为两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在进行革兰氏染色时,首先将细菌样本固定在载玻片上,然后通过在细菌上涂抹革兰氏碘复合物。
碘会与细菌细胞壁中的多糖聚合物形成复合物。
接下来,使用酒精或酒精-醋酸溶液进行洗涤。
酒精会使细菌细胞壁透过现象发生,即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被溶解,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则保持不变。
洗涤后,再通过在细菌上涂抹革兰氏染色剂,通常是紫晶液(Crystal Violet)。
染色剂会与残留的碘复合物结合,并渗透到细菌细胞内。
然后,将载玻片在盖片下加热,这样染色剂会更好地被固定在细菌细胞中。
经过染色后,革兰氏阳性菌会呈现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会呈现粉红色。
这是因为染色剂能够穿过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并将其染成粉红色,而无法穿过革兰氏阳性菌较厚的细胞壁。
通过观察细菌颜色的变化,可以快速确定细菌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革兰氏阴性菌,从而帮助进行进一步的细菌鉴定与分类工作。
革兰氏染色基本原理
革兰氏染色基本原理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主要用于细菌的形态鉴定与分类。
它是由丹麦微生物学家革兰(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提出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已成为一种世界通用的细菌染色方法。
革兰氏染色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差异实现细菌的区分。
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多糖组成,如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厚壁的胞内层(胞内膜)、胞间层(细胞壁)和胞外层(胞外膜)三部分组成;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较薄的胞内层和胞外膜组成。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如下:1. 取一枚无菌的玻璃片,用火烙消毒炉炙热,使其无菌。
2. 用无菌的培养物或密液背景,取一小滴液菌液,涂在玻璃片上。
3. 涂片干燥后,在培养物上滴一滴革兰染紫。
革兰染紫是一种紫色碱性染料,可以渗透细菌细胞壁上的孔道,使内部染上紫色。
4. 静置片上约1分钟,然后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几次,直到洗涤液基本没有紫色溢出,但是还保持涂片干燥。
5. 滴加五碘化钾溶液(碘液)静置片上约1分钟。
碘液会与紫色染料在细菌细胞上形成复合物,使其难溶于酒精。
6. 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几次,然后取少许酒精滴在涂片上,静置片上约20秒钟,酒精的作用是去色。
7. 再次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几次,然后滴加葡萄糖里面棕色电子偏转阳离子染液(革兰氏红色)、溴水溶液等,静置片上约1分钟。
8. 用无菌蒸馏水冲洗涂片,使其洗净。
9. 涂片上的水分脱干后放入显微镜下观察,使用油镜片进行放大观察。
利用革兰氏染色,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革兰氏阳性菌在染色后呈现紫色或紫蓝色,细胞形态丰富多样,由于细胞壁厚,所以在显微镜下呈圆形鲜明的菌体形态。
而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呈现粉红色或褐色,细胞形态相对较简单,由于细胞壁较薄,菌体形态较小且呈现胶状。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主要是由革兰染紫和碘液的作用,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的乳酸和柠檬酸,革兰染紫与乳酸和柠檬酸形成复合物后,与细胞壁形成的结合力较大,所以难以被去色。
革兰氏染色原理
革兰氏染色原理
革兰氏染色原理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它是一种可以通过染色的方法来检测微生物的方法。
其实,革兰氏染色原理是由德国医学家阿尔弗雷德·革兰在1880年首次提出的,他发现,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分子可以经过染料染色的过程而被检测出来。
革兰氏染色原理是一种检测微生物的快速、简便的方法,它是利用特定染料染色不同物质,从而检测微生物的一种方法。
其原理是:染料会与微生物体表面上的特定物质结合,从而使微生物发生染色变化,从而形成特定色彩,从而达到检测微生物的目的。
革兰氏染色原理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来检测大多数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支原体等。
在医学领域,它可以用来检测病原体的类型,检测病原体的数量,以及病原体的药物敏感性,等等。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环境污染检测、食品安全检测等。
由于革兰氏染色原理的优点,使其广泛应用于医学、环境以及食品领域。
从而为医学、环境以及食品安全等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
革兰氏染色法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法,是由德国医学家威廉·革兰发明的,它的原理是根据细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利用特定的染料把细菌分类鉴定出来。
这种染色法在细菌学领域中应用广泛,可以用来辨认出不同细菌的种类和性质。
一、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根据细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利用特定的染料把细菌分类鉴定出来。
染色法的基本步骤是将细菌用特定的染料染色,染色过程中,染料会与细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相互作用,染料的固定程度及细菌的色泽、大小、形状、染色效果等,可以用来鉴别出不同种类的细菌。
二、革兰氏染色法的特点1、廉价易得。
革兰氏染色法使用的染料廉价易得,染色法只需要简单的实验设备,而且染色过程简单,易于操作,安全可靠。
2、染色效果好。
革兰氏染色法使用的染料染色效果好,染色后的细菌可以清晰地观察出来,便于进行鉴定和研究。
3、灵敏度高。
革兰氏染色法的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出微量的细菌,而且它可以检测出更小的细菌,比其他染色方法敏感很多。
三、革兰氏染色法的应用1、医学检验。
革兰氏染色法可以用来检测体液中的病原体,检测它们的种类和数量,可以用来诊断疾病和确定病原体的种类,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
2、制药工业。
革兰氏染色法可以用来检测药物中污染物的存在,以及药物成分的含量,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3、食品卫生。
革兰氏染色法可以用来检测食品中的细菌,以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性。
4、环境监测。
革兰氏染色法可以用来检测环境中的细菌,以监测环境质量,检测水质和土壤质量。
综上所述,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细菌染色方法,具有廉价易得、染色效果好、灵敏度高的特点,在细菌学领域应用广泛,可以用来检测和鉴定不同种类的细菌,在医学检验、制药工业、食品卫生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兰氏染色的实验原理
●G+细胞壁的网状结构致密,交联度高,用乙醇处理后,发生脱水作用,肽聚糖层孔径缩小,透性降低,故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紫色。
●G-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含较多类脂质,故用乙醇处理后,类脂质被溶解,细胞壁孔径变大,通透性增加,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细胞被脱色,经沙黄复染呈红色。
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碱性)→碘液媒染→乙醇(丙酮)脱色→番红复染(碱性)
◆◆◆原理:
当用结晶紫初染后,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初染剂的兰紫色,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碘复合物,从而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
当用脱色剂处理时,两类细菌的脱色效果是不同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有舦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含量低,用酒精脱色时细胞壁脱水,使舦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仍保留初染剂的兰紫色。
革兰氏阴性细菌则不同,由于其细胞壁舦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较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酒精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比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的红色。
◆◆实验步骤:
1、制片
涂片——干燥——固定
2、初染
滴加结晶紫染色1——2分钟,水洗;
3、媒染
用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1分钟;
4、脱色
滴加95%酒精脱色,25-30秒,立即水洗;
5、复染
用番红液复染约2分钟,水洗;
6、镜检
干燥后,用油镜观察。
细菌: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能进行无性二分裂繁殖,其形态和结构相对稳定。
一般体积微小,通常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其测量单位用微米表示。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