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拿来主义原文赏析-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拿来主义知识讲解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拿来主义知识讲解

拿来主义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2. 了解杂文的特点,体会鲁迅杂文犀利、辛辣、幽默的语言特点;3.理解拿来主义含义及实质;4.体会类比论证、比喻论证。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杂文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

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

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家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

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造成思想混乱。

鲁迅先生就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字词汇总字音冠(guān)冕(miǎn)堂皇吝啬(sè )玄(xuán)虚蹩( bié)进残羮(gēng)冷炙(zhì)脑髓( suǐ )孱(càn )头自诩(xǔ)词义自诩:自我夸耀。

诩,说大话,夸耀。

蹩进:躲躲闪闪地走进。

国粹: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课文中是反语。

吝啬:小气,应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课文精要理解主旨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才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笔记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笔记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笔记
什么是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就是照本宣读,不加思考地把别人的话或文字拿来当自己
的观点或表达。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拿来主义不仅会阻碍我们的思考能力,而且会削弱我们的语文水平。

如何避免拿来主义?
1.注重思考:在学习过程中,不要仅仅停留于表面,而应该深入思考,明白其中的深层含义。

2.注重表达:在写作时,应该用自己的话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要简
单地抄袭别人的语言。

3.多读经典: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拓宽自
己的视野,避免拿来主义的发生。

4.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应该尊重知识,探究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

拿来主义的危害:
1.影响自己的思考能力。

2.影响语文水平的提高。

3.培养出不负责任的学习习惯。

对于高中生而言,拿来主义更是不可取的。

在高中学习阶段,我们应
该把精力放在积极思考和独立分析上,尽快地养成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拿来主义》知识要点

《拿来主义》知识要点

拿来主义教学过程导语——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思考。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高二必修四语文《拿来主义》课文解读

高二必修四语文《拿来主义》课文解读

⾼⼆必修四语⽂《拿来主义》课⽂解读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代表作品,⼀篇具有强烈战⽃性和⾼度艺术性的杂⽂,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必修四语⽂《拿来主义》课⽂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拿来主义》课⽂解读⼀ (1)中国⼀向是所谓“闭关主义①”,⾃⼰不去,别⼈也不许来。

(①闭关主义:指清朝政府奉⾏的闭关⾃守政策。

)[⽤形象通俗的语⾔,概括了闭关主义的特征。

“⼀向”⼆字,突出了它由来⼰久和顽固不化。

]⾃从给枪炮打破了⼤门①之后,⼜碰了⼀串钉⼦②,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①给枪炮打破了⼤门:指1840年的鸦⽚战争。

②碰了⼀串钉⼦:指鸦⽚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德、意等列强相继签订的⼀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给枪炮打破了⼤门”“碰了⼀串钉⼦”,由借代、⽐喻构成的形象语⾔,既揭露了闭关主义造成的后果,⼜揭⽰了送去主义产⽣的原因,腐败⽆能的政府从⼀个极端跳到了另⼀个极端。

“到现在”,即1934年,国民党反动当局当权;“什么”,即全部、所有都“送”了出去,暗讽国民党反动政府彻头彻尾的卖国主义本质。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①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②,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位“⼤师”们捧着⼏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③。

(①学艺:泛指学术⽂艺。

②送⼀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指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

③“发扬国光”:1932年⾄1934年间,美术家徐悲鸿、刘海粟曾分别去欧洲⼀些国家举办中国美术展览或个⼈美术作品展览。

“发扬国光”是1934年5⽉28⽇《⼤晚报》报道这些消息时的⽤语。

)[此句紧承上句⽽来,上句撒了开去,说“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银、送⼟地,送主权,这⼀句则是收回来,归到“学艺”这个本⽂议论的中⼼。

“⼏位”、“⼏张”说明⼤师不多,作品极少,寒碜可怜。

“捧”字颇富深意,活画出“⼤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理。

苏教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辅导-拿来主义-课文解读1

苏教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辅导-拿来主义-课文解读1

巧用修辞言心声《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中的名篇。

它作为一篇典范的杂文,之所以至今闪耀着多彩的艺术光芒,除了思想深刻、见解独特、写法新颖之外,其巧用修辞来言心声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巧用反语所谓反语,也叫倒反,就是说反话,使用同本语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

反语的作用是产生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如,“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就是反语。

“进步”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獗,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从而揭示了“送去主义”的危害。

再如,“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句话也是反语讽刺。

“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媚外求荣的借口,事实上的贫乏已经戳破了这个谎言。

“大度”在这里当然不是“慷慨大方”的意思,它的含义只是“送去主义”者对民族利益的无耻而彻底的背叛和出卖!又如,“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在这里,“国粹”亦用反语修辞,这一修辞将视“烟枪和烟灯”为国宝的人的丑恶嘴脸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

巧用比喻运用比喻说理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巧用比喻是《拿来主义》的一大特点。

在论述对待古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时,作者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比喻错误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类人,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

作者通过比喻来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巧用仿词所谓仿词,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造出新的词语。

“拿来主义”就是鲁迅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独创的新鲜而奇特的概念。

“主义”多指系统的理论和主张、社会制度,是堂而皇之的术语,而“拿来”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口语,这两个词十分有趣地嫁接在一起,不伦不类,惹人发笑。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说起鲁迅,所有人都不会陌生,我们也学过他的很多文章。

今天查字典他问我小编要分享他的另外一篇经典之作《拿来主义》赏析,大家一起来品味下吧。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

鲁迅先生首先毫不留情地批判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帝国主义除侵略我国领土、践踏我国主权外,还实行了文化侵略,向我国源源不断地输入了鸦片、电影、宗教及其他“各种小东西”。

1924年,中国革命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侵略也进一步升级。

他们利用报纸等文化形态攻击中国革命,美化侵略。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对于外来文化,奉行一味地拿来、全盘接受的政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和民族文化沦丧的严重危机。

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也存在很大分歧。

1929年,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的观点,一度得到了高度的追捧。

一些人肆意贬低中国,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救亡的必由之路,应接收西方社会的一切东西。

但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就等于砍断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割断了中国文化的源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发现,一味学习西方文化会变得不伦不类,只是一种没有价值的模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这句话说的是一些觉醒的青年对于外来的东西又“避之唯恐不及”,对外来的东西全盘否定,产生了一味地排外的错误思想。

引发鲁迅先生强烈批判的除了以上所说的历史背景,还有当时所奉行的“送去主义”。

例如送古董去巴黎展览,去欧洲开画展以“发扬国光”,送梅兰芳到苏联去催进“象征主义”等。

在这里,鲁迅先生说,“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真的是一点进步吗?这里是一种讽刺手法,是对“送去主义”的极大嘲讽。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既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预习提示和鉴赏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预习提示和鉴赏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预习提示和鉴赏《拿来主义》是鲁迅杂文中非常重要的一篇作品,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所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语文《拿来主义》预习提示和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预习提示《拿来主义》中,作者通过对当时存在的关门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以及不敢继承的逃跑主义和反对继承的虚无主义等等错误观念的批判,提出了拿来主义的科学主张,并且正确阐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强调唯有继承才有创新,没有继承就不会有创新,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文章边破边立,破中有立,层层深入的写法,用形象贴切的比喻说明深刻道理的方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学习本文的方法有:1.理清作者的思路,在理清思路的同时,抓住文章的观点。

理清思路,可从理解每段主旨开始,最好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2.抓住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

一是文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二是运用对比和反衬;三是文章中卓越的讽刺和幽默。

应对此细细体会。

3.联系时代背景。

一是当时社会上流行全盘继承论和全盘否定论,也有人对文化遗产采取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态度。

本文就是针对上述情况撰写的。

二是作者在当时的黑暗势力统治下,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形式作战。

三是对梅兰芳、徐悲鸿等,甚至对美国电影等的评价,是作者当时的看法,现在要作具体分析,可以对此做些探讨。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鉴赏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

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

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高中语文必修三:《拿来主义》的深度解读与评析

高中语文必修三:《拿来主义》的深度解读与评析

《拿来主义》的深度解读与评析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 在论及民族文学遗产问题或者谈到鲁迅的《拿来主义》的时候 ,某些论者将“拿来主义”同民族文学遗产继承问题联结起来。

下面就对鲁迅先生《拿来主义》进行深度的解读与评析。

一、《拿来主义》传达的思想观念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创作于1934年6月4日,文章中共计10个段落,文章的前半部分批评了国民党政府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在后半部分,对拿来主义进行了深刻的陈述。

在其中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国民党政府关于外来文化的态度是主张将我国的文化送入外国,仅仅只是送去而不是拿来,鲁迅先生不仅主张送去,还强调拿来,将外国文化净化吸收到我国。

对于国民党不敢拿来的原因,鲁迅先生进行了深入的解释,他认为:“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这些送来的东西包括法国的香粉、德国的废枪炮、英国的鸦片等等,可以说,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是于“送来主义”相对应的。

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我们不能用“拿来主义”的思想观念来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自己的东西不会出现礼尚往来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嘲讽“送去主义”呢?《拿来主义》对此有深刻的解释,“要么如尼采般发了疯,要么就应该给子孙留下一点礼品”,尼采曾经以太阳形象来自诩,太阳光热无穷,自会给予,不会取得,但是尼采并不是太阳,他发疯了。

中国也不是太阳,虽然有人曾经提出,将中国地下煤层掘起来可以供整个世界使用几百年,但是在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全部都成为魂灵,或是上天堂,或是下地狱,但是我们的子孙还切切实实的存在,因此还是应该给我们的子孙留下礼品,要不然我们的子孙在佳节大典时也拿不出东西。

“拿来主义”的本质就是揭露反动派的无耻行径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分析对待中外文化的态度,同时,鲁迅先生还明确的提出,在对待外国文化时,我们应该“应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也就是说,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就是要批判性的继承。

拿来主义课文精讲

拿来主义课文精讲

拿来主义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拿来主义》的段落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

第3、4段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拿来主义”。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阐明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以上是《拿来主义》的段落划分,每个部分都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这篇文章的完整结构。

二、文章赏析《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杂文,这篇文章以批判继承文化遗产为主题,深入剖析了“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两种态度,提出了对待文化遗产应该采取的正确方法。

文章以接收一所大宅子来比喻批判继承,这个比喻非常生动形象,让人一目了然。

鲁迅通过这个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理论问题,展示了他的深厚文学功底和敏锐思想。

同时,鲁迅还善于揭露事物的矛盾,他针对“送去主义”提出要“拿来”,又针对“送来”提出“拿来主义”,这种一针见血地触及事物本质的写作方式,让人印象深刻。

在文章中,鲁迅批判了“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指出了它的危害性,并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他主张对于文化遗产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要“占有”“挑选”“创新”,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同时,鲁迅还通过对比“鱼翅”和“鸦片”、“烟枪和烟灯”以及“姨太太”等事物,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和方法。

拿来主义课文原文

拿来主义课文原文

拿来主义课⽂原⽂拿来主义课⽂原⽂ 拿来主义⼀⽂中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化遗产及外来⽂化的论点。

下⾯就随⼩编⼀起去阅读拿来主义课⽂原⽂,相信能带给⼤家帮助。

拿来主义课⽂原⽂ 中国⼀向是所谓“闭关主义”,⾃⼰不去,别⼈也不许来。

⾃从给枪炮打破了⼤门之后,⼜碰了⼀串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位“⼤师”们捧着⼏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不想讨论梅博⼠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者见得丰富,⼆者见得⼤度。

尼采就⾃诩过他是太阳,光热⽆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够全世界⼏百年之⽤,但是,⼏百年之后呢?⼏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吹我们再吝啬⼀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烟,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粉,美国的电影,⽇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脑髓,放出眼光,⾃⼰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所⼤宅⼦,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婿换来的。

拿来主义课文原文及解析

拿来主义课文原文及解析

拿来主义课文原文及解析拿来主义的原文如下: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问问:既然不想自己的子孙继续生活于蛮荒之中,则对于给予我们的文化的礼物——不管是已经接受的还是将要接受的——我们都不应该像尼采所说的那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是否更妥当一些?是不是更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杂文,其主旨在于探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问题。

下面将从引子、破题、主体、深入、实例和结论等六个方面进行解析。

1. 引子鲁迅先生在文章开头以一个“送去主义”的例子,引出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他指出,中国人一味地追求西方文化,而忘记了本国文化的本质和特色,这样下去将会导致本国文化的消失。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在1923年创作的一篇文章。

本文以拿来主义为标题,探讨了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动向,并对这种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以下是《拿来主义》的原文及鉴赏。

《拿来主义》原文:我们现在有些文人,就叫做拿来主义的。

凡所见所闻,索性只是拿来,模仿一下,修改一改,就用。

其结果,而使他们有了聪明伶俐的名气。

似乎总在他们口口相传中获得一种美丽的力量,忽然而然,成了一股潮流。

我身为文科出身的人物,又生在中国之绝世的困境之时,未免饱以异闻足以悲悯的情感,彷佛没有依靠了。

我三四十年的在都市的生活里,可惜一切信心,除非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总有那么亮人的希望,又因而总有一些可怕的日子。

我和江湖比较过,我赞美巫山奇女子和古人中各色丑恶之徒,皆只发表个人的高尚或光荣。

一点尊严像江湖,没有。

但我不赞美拿来主义。

原因何在呢?恐怕命的最后一字已写在揭不破但却又总要破的这个“理”上,虽然没有斧凿破的恐怕。

古人积累的涌泉,所闻到的蛙声,所见的山光,一时一时局外流人,如苍飛赴耕者之去留间,没有一个真正觉察它们悲愉、恶俗,乖激、暗妩、浅薄、深动,真实地接触它们的地方。

在那新的illumination,但是没有它们,就不见这一奇丽之势。

应该到现在为止!这一种拿来主义横暴跋扈了将近一世纪了。

它几乎赶尽了《杂剧》的曹郎、鲁人。

其陆用的,凡实事一概抄写,仿佯,顺风行舵;其海用的,凡希奇的新鲜的情调,一切请款,小册子,皆取之不穷。

其至繁艳而又巫山,但因它的原则,终究那么嘲笑着自己。

拿来主义只是来拿来,来当覆盆草的,知道为什么么?那是因为中国的文学是一个漩(xuan)涡,在其中,谁要去批判呢?何况,中国现成的东西却太质脆,失了尊严;到了这个时势,人们那么需要哥的笑,怎么去批判拿来主义呢!所以拿来主义可以长存。

所以吗,拿来主义终于有了重要的担子哪!只有拿走的东西才有赏值,否则不过只是碑石之类的——《拿来主义》鉴赏:《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犀利批判的一篇文章。

拿来主义课文梳理

拿来主义课文梳理
2. 类比论证。
- 用尼采自诩为太阳,结果发了疯类比只“送去”不“拿来”的危害,形象地说明“送去主义”的不可取,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3. 比喻论证。
- 在阐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时,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把文化遗产中的不同部分分别比作“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生动形象地阐明了“拿来主义”者应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部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 第4段:指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没有东西可送,只能讨残羹冷炙做奖赏。
2. 第二部分(第5 - 9段):阐明“拿来主义”
-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拿来主义”。指出“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 第6段:通过“譬如”的比喻论证,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 对“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即吸收、采用。
- 对“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部分),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即批判地吸收。
- 对“烟枪和烟灯”(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基本是糟粕部分),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即只保留一点作为历史的见证,其余的加以抛弃。
四、语言特色。
1. 幽默犀利。
- 如“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挂”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送去主义”者的丑态,“发扬国光”则是反语,辛辣地讽刺了他们的媚外行径。
2. 形象生动。
- 文中大量运用比喻、类比等手法,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如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的一系列比喻,把复杂的文化遗产问题阐述得清晰明了,让读者易于理解。
- 一是“孱头”式的逃避主义,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 二是“昏蛋”式的虚无主义,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拿来主义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拿来主义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拿来主义知识点总结高中语文—拿来主义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知识点总结1.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参考:“送去主义”与“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一脉相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解析:清王朝的“闭关主义”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结果使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碰了一串钉子”,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闭关自守”的“大门”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送去主义”。

二者都是腐朽、落后、反动本质的反映。

2.“送去主义”表现在很多方面,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参考:送古董、送画、送活人。

解析:这些东西决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而是媚外求荣。

作者在列举这几个事例时,字里行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无情的嘲弄和深刻的批判。

因为本文论述的中心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所以用“单是”一词将列举重点集中在“学艺方面”,这样选材才更准确,与中心一致。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参考:因为“送去主义”有着严重的后果,其实质是亡国灭种。

解析:(1)第1、2段所论,现在实行的“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径,它有悖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

(2)第3、4段所论,“送去主义”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3)第6段所论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

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

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

4.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是什么?参考:占有,挑选。

解析:先占有,后挑选。

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

对于好的东西要吸收;对于有利有害的部分要区别对待,发挥其有用的作用;对于糟粕部分全部毁灭。

5.“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拿来主义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拿来主义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拿来主义一、关于课文杂文是鲁迅的《拿来主义》。

这是一篇传统课文,阐述对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

虽然这篇杂文写于上世纪30年代,但今天读来依然觉得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充满着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

因为70年来,被这篇战斗檄文指责为“孱头”,怒骂为“昏蛋”,鄙夷为“废物”的人仍不断冒出来。

这篇课文精巧的构思,精彩的比喻,严密的论证,辛辣的讽刺。

二、作者作品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喻为中国的托尔斯泰。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三、字音识记冠冕miǎn堂皇礼尚shàng往来自诩xǔ残羹gēng冷炙孱càn头脑髓suǐ蹩bié进玄xuán虚四、词语积累礼尚往来:礼:礼节;尚:注重。

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

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实际上并非如此。

含贬义。

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

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勃然大怒:勃然:突然。

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五、写作素材1、应以“拿来主义”的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明和西方文化。

2、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是尊师的典范。

鲁迅经常写信给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表示问候和敬意,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也专程去拜访他。

拿来主义课文解析

拿来主义课文解析
拿来主义
--鲁迅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 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
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
影响。作品主要有:
杂 文 集:《华盖 集》、《坟》、《南腔北调集》
《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
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 《故事新编》
散 文 集:《朝花夕拾》
是:
先占后挑.
思考讨论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总结了“拿来主义”者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和“拿来”的四个条件, 请分别加以说明。
思考讨论
使用——直接学习 存放——化害为利 毁灭——完全摒去
沉着 有辨别 人才能成为新人 勇猛 不自私 文艺才能成为新文艺
拿来主义者 必备的条件
( 沉着 ) (勇猛 ) (有辨别) (不自私)
该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 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 能达到远大目标。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 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 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 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 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又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 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 可。
(4).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
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 什么?
问题(1)

《拿来主义》知识整理

《拿来主义》知识整理

《拿来主义》知识整理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
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文章中心】
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来继承文化遗产。

【文章思路】
(一)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只是送去,有往无来(有悖交往原则)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无视历史逻辑)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重视现实教训)
错误倾向。

(三)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艺术手法】
1.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2.运用贴切的比喻、对比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
①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②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③对比论证。

(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3.语言犀利、幽默。

*注:结合课文原文、文下注释、课后练习复习。

高中语文 拿来主义

高中语文 拿来主义
• 拿来 —— 主动挑选,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 因为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只能拿来
比喻论证
• 大宅子:文化遗产 • 孱头——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
绝鉴赏(逃避主义) • 昏蛋——不分好坏、盲目排斥、全
盘否定(虚无主义) • 废物 —— 不分好坏,全盘接受
(3).“拿来”有何意 义(4?).怎样才能“拿来”?
(5).“拿来”的最终目的 是什么?(两个字概括)
建设民族新文化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创新
板书设计
• 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都 有哪些?举例说明。
因果论证
• 送去 —— 主动送去, 媚外求荣, 自欺欺人
• 送来 —— 被动接受, 没有选择, 大受其害
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闭关主义 (排外)

送去主义 (媚外)
拿来主义
先破后立
对照表一
闭关主义 特点
送去主义
实质
利弊
拿来主义
对照表一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特点 不送不拿
只送不拿
实质
拿来主义 送去之外 还得拿来
利弊
对照表一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特点 不送不拿
只送不拿
外 还得拿来
爱国 和平交往
对照表一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特点 不送不拿
只送不拿
实质 惧外、排外 媚外、卖国
利弊 丧权辱国
文化堕落
割地赔款
主权丧尽
导致送去主义 贻害子孙
拿来主义 送去之外 还得拿来
爱国 和平交往
人自成为新人 文艺自成为新 文艺
分析课文
思考1:作者是怎样批判“送去主义”的? 请完成 小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拿来主义原文赏析|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
础知识大全-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为大家推荐了高二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首创的。

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莫过于五四前后,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

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胡适的两个蝴蝶儿几乎成了笑谈。

于是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牙牙学语。

针对30年代这种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

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

很多人知道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但鲁迅所说的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则了解的人较少了。

鲁迅一生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字数几乎与他的创作相等,而这仅是鲁迅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一部分。

古文中也曾有类似思想出现,却都没有被传诵。

相对论、方
法论等大文章中,也都有类似的概念,却也同样没有被普遍应用和普及。

每件事物都有另外的一面,也是人人皆知的谚语,却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应用?而拿来主义也只是一个旧主题,新衣裳。

正赶上了特殊的年代,而由于鲁迅的名气,而被流传甚广。

但也只是名字被耳熟能详,其中理念却依旧没有被大众普遍认识与应用。

这本应该是一个通俗且普及的思维观念,但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始终是偏激且畸形的。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高二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
础知识大全-
一位教育大家曾经说过,语文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

小编准备了高二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一、通假字折叠
⒈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

予通与给予。

⒉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质通锧砧板。

⒊可予不。

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⒋臣愿奉璧往使。

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⒌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⒍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查、察看。

⒎设九宾礼于廷。

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⒏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

⒐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⒑为一击缶。

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⒒详为予赵城。

详通佯假装。

二、一词多义折叠

①秦贪负其强倚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臣窃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④因跪请秦王趁机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谁哪一个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
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听说
三、古今异义折叠
①拜为上卿拜古义指授予官职任命。

今义指下跪叩头祝贺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患古义指虑担心。

今义指害病灾祸
③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寿古义指向人献物以祝人长寿。

今义指年岁生命生日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古义指离开。

今义指除掉减掉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

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⑤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看。

今义指上对下指导、命令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

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

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⑧布衣之交布衣古义指平民。

今义指麻布衣服
⑨左右欲刃左右古义指左右的侍从。

今义指左和右两方面
⑩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鄙贱古义指粗野而又地位低微谦词。

今义指鄙视轻视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约束古义为名
词约定、契约。

今义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姬妾今义美女
明年复攻赵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将来的明年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往古义从这里到那里今义指以前窃计欲亡走燕窃古义私下里今义指偷东西走古义指逃走今义指走路
不如因而厚遇之厚遇古义好好招待今义优厚的待遇
四、词类活用折叠
a.名词作动词
①乃前曰蔺相如前曰于是相如前进缻前走上前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③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④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⑤怀其璧怀怀揣着
⑥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⑦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⑧臣语曰语告诉
⑨赵王鼓瑟鼓弹奏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廷斥之廷在朝堂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
③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
④怒发上冲冠上向上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毕使完毕归使回去
⑤以绝秦望绝用来绝断绝
⑥归璧与赵归使归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吾羞不忍为之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宏大量
③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使急
f.形容词作名词
①而绝秦赵之欢欢友好关系
②宁许以负秦曲曲理亏之责
g.动词作名词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盟约
五、特殊句式折叠
a.判断句常见句型者也也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翻译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蔺相如者赵人也
④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⑥何者严大国之以修敬也
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⑧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于字表被动翻译而您被赵王宠幸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字表被动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被动
④使不辱于诸侯于字表被动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1、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2、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②定语后置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③状语后置
1、拜送书于庭于庭拜送书
2、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
3、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
4、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壁与柱俱碎矣
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
6、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
7、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
d.省略句
1、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

2、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4、缪贤对曰臣尝有罪
5、不如因厚遇之使之归赵
6、相如既归赵王以之为贤大夫
高二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