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原则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试题(A)答案

教学设计试题(A)答案

学期2013-2014(1)考试方式(闭)卷讲授总学时64学时命题人崔相哲期末考试分数占总分数的百分比50% 学分 4判卷人集体考试时间2014.1.3,8:00-9:40 审批人密封线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核分人得分得分一、概念题(每小题2分,共8分)1、教学系统设计: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支架式教学策略: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3、认知工具: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通常是可视化的智能信息处理软件,学习者可以利用它们来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获取、分析、处理、编辑、制作等,并可用其来表征自己的思想,替代部分思维,并与他人通信和协作。

4、有意义学习:通过学习获得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关联的认识,关键是要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

得分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细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七条策略)。

2、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3、对于教学设计者而言,了解学习风格的主要目的在于找出不同的学习风格与(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媒体的选择)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学习者提供适合其学习风格特点的教学。

4、目前在国内外比较流行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自我反馈教学策略)、(基于Internet的探索式学习策略)。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2)培养学生善于倾听、表达、沟通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树立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选取“极限与连续”这一章节进行教学设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课堂讲授(1)介绍极限的概念、性质及运算法则;(2)讲解连续的定义、性质及判断方法;(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极限与连续的关系。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提炼出解题方法;(3)教师点评,纠正学生错误,强化重点。

4. 小组合作(1)分组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3)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归纳(1)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2)强调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拓展(1)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拓展知识面;(2)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提高自身能力;(3)关注学生成长,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3.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五、教学反思1. 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3.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关注学生的成长。

第三部分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 多种学习理论的关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模式

第三部分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 多种学习理论的关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模式

辨证地看待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
每一种学习理论、教学设计模式都有其适 合的学习情境
如何具体操作建构主义的教学设 计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
新型网络探究学习模式
WebQuest MiniQuest 拾荒者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教学模式:认知学徒 式、协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该如何施 行、推广?(实施策略)
误区:
持技术本位观的住处技术整合,也就是教师“为 了技术而技术”或者“为了整合而整合”
在评价“整合课”时,一味或过多关注技术应用 的多寡和技术是否精美
人为割裂课程基础目标与发展性目标培养之间的 内在联系
学科教师投入太多精力开发一次性的低水平的重 复课件,忽视对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的研究, 忽视对网上大量开放的教学资源的搜集和利用
提出随机进入教学策略/模式
随机访问教学随机访问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为学习者提供知识的多重表征并鼓励学习者自 身对知识进行多种方式的表征
十分重视跨学科背景下的开放性、真实性、复 杂性、可视化学习环境的创设,并由此鼓励学 习者自己对知识的积极探索与建构
德国的一则关于“鱼牛”的童话
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 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 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 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 情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 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 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 还有…..”。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 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 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 草,……(见图)。

教学设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教学设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教学设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主动探索、自主建构的学习方式来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设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知识要利用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建构主义认知论认为,知识既不是通过感觉也不是通过交际被动获得的,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

学生在接受课堂教育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不少事物也有自己初步的看法,在学习过程中,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教学的设计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

学生已有的经验对学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些经验与所学的概念、定理不相适应,有些经验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知识体系但还需要升华。

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再结合学生所处的环境,以学生其他方面的实际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来开展教学,要让学生看到日常概念和经验的局限,通过观察、实验、分析、验证等方法形成科学的概念,掌握要学的定义、原理、定理及公式。

二、教学设计要按照认知螺旋上升的规律不断拓展和深化学习内容教学的设计不仅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而且要考虑学生的认知顺序,需要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规律,学习为中心的层递性教学理念符合学生的思维顺序。

教学内容的设计也应该充分考虑这一规律,打乱教学顺序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索和自主研究。

还可以让学生将这些内容设计成游戏来学习理解,将所学知识拓展到生活中,让学生在形成知识体系时克服认识的限制,让学习在拓展中深化。

三、教学设计要将知识与问题、任务与活动相结合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通过探索问题、完成任务、进行各种探索活动而获得知识。

这要求教学设计要强调知识与问题,任务与活动的结合,强调探索问题和完成任务时将知识的产生和应用的情景融合在一起,让知识的学习变得有意义。

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以问题为中心,持久地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步骤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步骤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步骤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为核心,通过设计“学习情景”、“学习资源”、“学习策略”、“管理和帮助”而展开。

问题的提出基于对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和学习内容的分析,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控制环节。

步骤如下:1.教学目标分析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及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

分析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习者这一主体,即教学目标不是设计者或教师施加给学习过程的而是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提取出来的;其次,还要尊重学习主题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

2.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对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和问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恰当的指导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与以“教”为主教学设计中学习者特征分析方法相同。

3.学习内容分析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要解决真实环境下的任务,在解决真实任务过程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但真实的任务是否能体现教学目标以及如何体现,就需要对学习内容深入分析,明确学习内容的类型(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以及知识内容的结构体系,才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将学习内容嵌入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不同要素中。

4.设计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提出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中的核心和重点,为学习者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任务,使得学习者解决问题成为可能。

学习任务可以是一个问题、案例、项目或是观点分歧,他们都代表某种连续性的复杂问题,能够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展开,均要求采用真实的情景通过自主建构的方式来学习。

构建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如下原则:(1)在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分为主问题和子问题,子问题的解决是主问题解决的充分条件。

同理下层子问题的解决是上层子问题解决的充分条件,这样就形成一树状谱系图。

(2)学习任务耍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只能更加复杂,不能更简单。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领者。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作为设计的核心,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确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应具备明确、具体、可操作性、有意义以及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符合的特点。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能力水平确定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实际的提升和满足感。

二、课前导入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或者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的背景知识。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过度讲解和灌输,而是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实验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例如,在科学实验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和观察,从而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学习。

四、巩固和扩展知识当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知识点时,教师应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扩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角色扮演、解决问题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提供反馈和评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反馈可以通过讨论、小组分享、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估可以通过考试、作业、实验报告等形式完成。

通过反馈和评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发现并改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提供了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的依据。

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转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九年级数学,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接触的一门课程,与数学的概念、性质、公式、定理和推理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初中数学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思维方法还没有形成,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也有一定的困难。

这种困难主要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还不够高等方面。

因此,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重要。

我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中进行了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之中去,可以让学生学习过程变得更加主动。

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一、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使实验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所提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热爱数学、参与数学活动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4.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的习惯和方法。

5.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他们懂得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通过课堂实践,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我在教学七年级数学时,每节课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体积”这一知识点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有两个实验班的同学参加团体活动,讨论如何得出相同的结果,然后分成两组,分别测量体积。

一组利用公式计算出体积;另一组在现场进行测量,最终得出了相同的结果,并且还根据测量结果建立了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使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同时在学习“长度”这一知识点时还利用了计算模型来解答该题。

利用这些案例能够提高学生之间对数量关系的认知能力,还能使他们对时间产生疑问。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教案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教案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2)能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2)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3)通过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2)培养学生热爱真理、善于探究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自主学习的方法与技巧(1)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3)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渠道获取知识的方法。

2. 合作探究的策略(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2)分工合作,发挥团队优势;(3)总结汇报,分享研究成果。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提前预习;(2)教师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3)教师准备合作探究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2. 课堂实施(1)自主学习环节:学生根据任务单独立学习,教师巡回指导;(2)合作探究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3)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动手实践,教师现场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2. 结果性评价:评价学生实践操作的成果,如作品质量、解决问题能力等;3.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成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2. 课件:制作精美、生动的课件,辅助教学;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4. 实践材料:准备相关的实践材料,便于学生动手操作。

六、教学方法1. 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习兴趣;2.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3. 案例分析法:提供典型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4.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教案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教案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1.1 教学设计的定义解释教学设计的含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强调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

1.2 教学设计的原则介绍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原则,如学生主体性、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等。

解释每个原则的具体含义和实施方法。

1.3 教学设计的过程阐述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学习需求分析、学习目标设定、教学策略选择、评估与反馈等。

举例说明每个步骤的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章:学习者的特征与需求分析2.1 学习者的特征介绍学习者的年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动机等特征。

解释如何根据学习者的特征进行教学设计。

2.2 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强调学习者需求分析的重要性,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介绍学习者需求分析的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

2.3 学习者差异的应对策略讨论如何应对学习者差异,如提供不同层次的教材、调整教学难度等。

强调尊重和学习者差异的重要性,以促进公平教育。

第三章:学习目标的设定与教学策略选择3.1 学习目标的设定解释学习目标的含义和作用,以及如何清晰地表述学习目标。

强调学习目标与教学设计的关联性,以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

3.2 教学策略的选择介绍各种教学策略,如直接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

解释如何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3.3 教学媒体的运用讨论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和选择,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

强调教学媒体的适切性和有效性,以支持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四章:教学活动的设计4.1 教学活动的定义与重要性解释教学活动的概念,以及它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强调教学活动应与学习目标紧密相关,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4.2 教学活动设计的要素介绍教学活动设计的要素,如学习任务、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等。

解释如何根据这些要素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4.3 教学活动的实施与评估讨论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法,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强调评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以改进教学设计和提高学习成果。

高中化学教案的编写原则

高中化学教案的编写原则

高中化学教案的编写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案应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为出发点,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二、循序渐进:教案应按照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展示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化理解和提高能力。

三、问题导向:教案应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元教学策略:教案应结合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实验教学、讨论教学、案例教学等,以促进学生不同层次和方式的学习,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五、因材施教:教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个性化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六、评价导向:教案应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自我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认知升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动力。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一、以学为主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学为主,即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当今教育的主题。

新课程提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包括课堂中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怎样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学生的行为表现,借此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

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

以学论教,从关注“教”到关注“学”。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教师不应再充当导演的角色,而应成为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课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的反应,思考相应的对策,了解学生的需要,真正上好每一节课。

课堂教学不应再成为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和会学,才是教师的本职工作。

案例:对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C语言课堂中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努力传统的C语言教学模式以“教”为主,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大量的知识,学生在课内或课后去理解消化、应用课堂的内容。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传授的知识面广而深入,对于有一定基础并热爱编程的学生在课堂上吸收的内容较为丰富,能较好地打好他们的编程理论基础。

但是,该方法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得这一批学生学习较为被动,而且由于课堂知识点广泛而深入,知识量过大,学生听课会感觉很累,这大大地降低他们对学习C语言的热情和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倦该门课程的学习,而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从高考情况可以知道学生的学习能力中等偏下,如果上C语言基础课程时,再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听得困难,老师也讲得费劲,显然效果不太理想,更为重要的是该种教学模式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对编程类的课程产生排斥心理,对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影响极为不利。

“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

“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
伙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它并不是孤独的,而 是有伙伴可以相互支持、互相帮助,当一方有问题时,它 可以随时与另一方讨论。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全称: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利用计算机技 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
明确建立学习文件夹的目的是主要用于评价学生的学 习进步,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或学习结果,或是对上 述三个方面都进行评价。
其次,明确了建立学习文件夹的目的之后,教师和学 生可以协商文件夹的内容。文件夹的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 的,教师一般可以根据学习主题来确定文件夹的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
六、协作式教学策略设计
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 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 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竞争:竞争指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 习情境,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 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协同:协同是指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 此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 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
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的组合。 其中既有丰富的学习资的设计
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 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五、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支架式教学策略 为学习者构建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
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了解所 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 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现代教育技术
“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
“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关键任务。

因此,“学”作为教学设计模式的中心,将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

一、设计逻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要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展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机会。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项目制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样的设计逻辑,可以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上得到丰富和提高,在能力培养和思维发展上也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二、设计过程1.确定学习目标:教师要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需求确定学习目标,这些目标既包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包括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通过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将学习目标分为基础性目标和能力性目标。

基础性目标是指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概念,能力性目标是指学生需要培养和提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需求,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可以采用讲授法、探究法、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同时,要结合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提供实践活动和项目任务: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任务,让学生参与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实验、社会调查、文学创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4.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可以通过学习小组、学习社区等方式,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简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简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简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和关注学生的需求,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通过实践和交流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角色,让他们参与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中。

具体而言,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水平,确定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

2. 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师应该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等。

3. 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应该提供大量的教育资源,如图书、多媒体教材、网络资源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4.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实现主动学习。

总之,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促进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板 2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板 2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板 2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逐渐成为现代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

这种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下是一个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板,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教学目标分析1. 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具体知识点和技能要求,确保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方法掌握,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选择1. 精选核心知识点: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关联性和启发性的核心知识点,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2. 关注前沿知识: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和时代需求,引入前沿知识和新技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3. 设计实际问题情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方法设计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项目式学习: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多元化评价:采用笔试、口试、作品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

2.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3. 自我评价与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五、教学资源准备1. 教学素材: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以丰富教学手段和提高教学效果。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方法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方法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方法“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决定学习的最终结果,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中,进行学习目标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也是整个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1.学习目标分析在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中,进行学习目标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由于主题包含在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学习目标分析得出总目标与子目标的形成关系图,即意味着得到了为达到该学习目标所需的全部知识点,据此即可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也就是将需建构意义的知识点从庞大的知识内容中提炼出来,以加强意义建构的目的性,使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利用已有资料和情境建构相关的知识的意义,使学习有的放矢。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具体的“问题”、“案例”或“项目”,解决问题、学习案例或完成了项目就实现了学习目标。

2.学习情境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

总之,通过“同化”和“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而同化和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和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和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

3.学习资源设计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要在大量信息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所以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

教师在确定了学习“主题”之后,必须详细考虑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或完成这个项目需要查阅哪些信息资料,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些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并告之相关资源查阅途径和方法。

以学为主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以学为主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以学为主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一、引言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行业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资源,构建活跃、互动、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的教学模式。

本文将围绕以学为主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展开论述。

二、以学为主的理念1. 学生主体地位以学为主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参与学习的过程。

信息化技术将学生的学习空间拓展到互联网上,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信息资源获取知识,自主学习,发展自我。

2. 个性化学习信息化技术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个性化学习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水平,量身定制教学方案,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学习诊断和指导。

学生也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定制学习计划,提高学习积极性。

3. 互动学习以学为主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科之间的互动交流。

信息化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在虚拟的学习社区中进行交流和合作,教师可以利用各种互动工具进行实时的教学反馈和讨论。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1. 教学目标信息化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利用信息化技术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2. 学习资源信息化教学应该利用全球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学校、图书馆和互联网等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丰富的学习资源。

3. 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问题解决教学、合作学习等。

借助信息化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4. 评价和反馈信息化教学设计应该建立全面而有效的评价体系,及时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监测和反馈,挖掘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5. 师生互动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及时回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学习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师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原则
综观近年来在国外主要教育技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的有关建构主义的论述,可以将其中使用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概括如下: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

至于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
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

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

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然后再相互协商。

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的思维和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

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学习环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
所。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这是因为,教学意味着较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但是必须明确:利用多媒体教学和资料,是用于在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