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
城市地震避难疏散场所的规划原则与要求

64,1*&+1: .S: W:FWZF; Q:OJN: O7Q :PG;JGTF7H FW TS: FZM7QTGHT MGQT 7O JQUGH :GQTSXJGY: RFWGWT:Q MQ:P:HTF7H M8GH9 5T ZJWT U: M8GHH:R GHR ;HWTQJ;T:R FH G ;FTI FH W:FWZF; Q:NF7H9 .S: FZM7QTGHT Z:GHFHN ,UGWF; MQFH;FM8:W,ZGFH Q:A XJFQ:Z:HTW GHR FZM7QTGHT WTGHRGQRW 7O M8GHHFHN GHR ;7HWTQJ;TFHN JQUGH W:FWZF; Q:OJN:W O7Q :PG;JGTF7H GQ: WTJRF:R9 5T ZJWT U: :HWJQ: 7O TS: W:FWZF; Q:OJN:W O7Q :PG;GJTF7H WGO:TI9 7#8 92*-,: :GQTSXJGY:;W:FWZF; Q:OJN: O7Q :PG;JGTF7H ;M8GHHFHN
!"# $%&’’(’) $*(’+($%#, &’- *#./(*#0#’1, 23 /*4&’ ,#(,0(+ *#3/)#, 32* #5&+/&1(2’
D/1 EFGHAIJ K1 L7JAM7
( D788:N: 7O DFPF8 ,HNFH::QFHN GHR -Q;SFT:;TJQ:,/:U:F V78IT:;SHF; 1HFP:QWFTI;,GQTSXJGY: ,HNFH::QFHN ):W:GQ;S D:HT:Q 7O /:U:F VQ7PFH;:,.GHNWSGH #$?##@ ,DSFHG)
北京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逃生指南

熟悉应急避难场所,灾难发生时就近选择熟悉周边应急避难场所的分布和位置。
进入应急避难场所时:如果时间允许,要带上应急物品箱;听从应急救援人员指挥;不得携带违禁品、凶器和宠物进入避难场所;不得在避难场所吸烟、饮酒;未经主管部门允许,不得离开避难场所。
北京市应急办发布的应急避难场所概况:来源:北京应急网地震发生时,逃生尽量要随身带的物品:现金、证明身份的证件、印章,保险证件、饮用水、应急食物、手机,充电器及应急用充电器、卫生纸、毛巾、手电筒、收音机、雨具及防寒用具、手套、口罩、垃圾袋、保鲜膜橡皮圈、毛毯、报纸、家族的照片、哨子、眼镜、平常所需的药物、生理用品、随身听、纱布、靠垫、罐头起子,小刀。
地震逃生时的行动□开窗户,开门(确保避难路线)□把行李放在门口□穿鞋底厚的鞋□关闭煤气管的总开关□有时间,给手机充电□停电时把电流断路器关上□余震继续至少24个小时□请保持冷静□灾害时留言电话□打电话时尽量长话短说地震避难时的注意事项:□不要靠近就要倒塌的衣橱、冰箱。
□小心玻璃和围墙。
□如果发现墙上面出了裂缝,柱子斜了等等,其房子有可能倒塌。
要马上去避难。
□不要靠近较窄的路、悬崖、河川附近、海边。
□住在海边的人要到高地避难。
□最好戴盔型安全帽,至少要戴帽子。
□不要装易燃化纤和棉制衣服。
□准备口罩和湿毛巾。
□发生火灾时,朝上风方向跑。
□你在开车的话,马上把车停在路边。
□你有汽车的话,把其窗户全打开,放大收音机的音量。
不同场所的地震逃生指南:强烈的地震,常会造成房屋倒塌、大堤决口、大地陷裂等情况,为了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现在在网上搜集了应当掌握的应急求生方法,希望街友们提高安全意思,做好安全防护:1,在床上睡觉如果晚上发生地震,而你正在床上,你只要抓紧枕头保护住你的头部,然后简单地滚下床即可,因为床周围便是一个安全的空间。
在晃动停止并确认户外安全后,方可离开房间,因为地震中的大多数伤亡,是在人们进出建筑物时被坠物击中造成的。
2020年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与参考答案

2018年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与参考答案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4.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
5.作答时必须使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二、给定材料资料1建筑能耗是我国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占比逐年增长。
在我国,已建房屋中有400亿平方米属于高能耗建筑,节能建筑不到总建筑面积的3%;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能耗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建筑能耗将达到1089亿吨标准煤,将形成极大的能源损耗。
在北京,建筑能耗问题也较为严重。
2014年底,全市城镇民用建筑总面积达到77059万平方米,总能耗达到3114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45.6%。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加大建筑节能的工作力度。
自2013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节能75%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将居住建筑采暖耗热量指标由原来的14.65瓦/平方米降至10.5瓦/平方米。
自2015年11月1日起,又实施了新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提高了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采暖空调设备和照明设备能效的标准,全年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的总能耗减少约20%~23%。
北京市大力建设节能建筑,占比由2009年的55.18%提高至2015年的74.4%。
同时,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近几年来,北京市共完成6257万平方米既有民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其中,居住建筑改造5657万平方米,惠及200多万居民;公共建筑改造600万平方米。
这些改造,不仅提高了室内舒适度,而且节省了能源。
地震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管理

地震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管理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突发性和破坏性常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在地震发生之前,我们需要制定一份完善的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确保在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有序地进行应急响应。
本文将按照编写应急预案的以下步骤进行撰写,来详细介绍地震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管理。
1. 确定编写应急预案的目的和范围编写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为了在地震发生后能够快速响应、有效管理,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预案的范围应该涵盖地震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的各个阶段,及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的职责和权责。
2. 建立应急预案编写团队应急预案编写团队的成员应该包括相关政府部门的专家、地震应急管理人员、物资供应商和社区居民代表等。
该团队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制定应急预案的过程中能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3. 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在编写应急预案之前,必须进行地震风险评估和分析。
这可以通过收集历史地震数据、分析地震的发生规律和趋势,来确定地震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和可能的影响范围。
同时,还应该考虑到人口分布、建筑物结构和地下设施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4. 制定应急响应流程应急响应流程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应该采取的具体行动。
这包括组织人员撤离、寻找避难场所、救援行动和恢复重建等。
应急响应流程应该清晰明确,确保各级单位的职责和行动步骤,避免出现混乱和冲突。
5. 制定资源调配计划地震发生后,资源的调配非常重要。
在编写应急预案时,应该详细界定不同资源的来源、储备和调配渠道。
这包括救援人员、医疗设备、食品和饮水等各类资源的调配计划。
同时,应该制定相应的物资储备和替代方案,以备长时间应对灾害的需要。
6. 制定沟通和协调机制灾害时期的有效沟通和协调对于救援和救灾工作至关重要。
在编写应急预案时,应该明确沟通和协调的责任单位和人员,并建立起相应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
北京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按人均不少于1平方米标准建设

北京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按人均不少于1平方米标准建设作者:来源:北京日报2011-02-10北京市将加快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记者29日从北京市规划委获悉,北京规划委已经会同北京市应急办、北京市地震局、北京市规划院,开展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研究,包括明确北京市、区、县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内容、标准,研究成果8月底初步完成。
人均不少于1平方米据介绍,北京市规委已会同市地震局委托市规划院编制《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
按照这份“纲要”, 根据避难场所用地的不同功能和性质,可以分为公园型、体育场型和小绿地型,紧急避难场所人均面积标准为1.5到2.0平方米,长期固定避难场所人均用地(综合)面积标准为2.0到3.0平方米。
考虑到四个老城区的实际用地情况,紧急避难场所人均面积可以略低些,但最低不应少于 1.0平方米,但要尽可能在大型商场、超市,人流集中的公共建筑,如医院、图书馆、影剧院、企事业办公建筑等周围规划安排避难场所。
步行5到15分钟即到紧急避难场所用地应平坦,易于搭建帐篷及临时建筑,并配备自来水管等基本设施,以满足临时避难及生活需要,特别是要考虑设置厕所的可能性,若在场所内无法解决,应制定就近如厕的方案。
北京市中心城今后每年将完成20到30处避难场所,其中紧急避难场所步行5到15分钟即可到达。
将出台区县专项规划据悉,北京市将出台区县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审批管理办法,明确规划编制、审批主体和规划审查、审批管理办法,北京市规委同市地震局将提出加快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有关意见,以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抗防能力,初步构建北京市地震防站避难场所规划体系。
(刘扬)相关新闻综合性防震减灾中心将建“十一五”期间,北京将加紧建设一个集地震观测技术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实时监视系统、仪器标定实验、地震应急指挥中心、重大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紧急处置平台、地震科普教育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防震减灾中心。
地震应急避难所规划

地震应急避难所规划地震是一种突发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应对地震灾害,规划合理的地震应急避难所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地震应急避难所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首先,地震应急避难所的选址至关重要。
避难所应当远离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如滑坡、泥石流等;同时要避开高楼大厦、高压线等有安全隐患的建筑物。
选择平坦地势,方便设置设施和运输物资。
还要考虑就近设立,方便避险群众及时到达。
其次,地震应急避难所的建设设计应符合规范要求。
建筑物结构必须牢固,符合地震抗震设计要求,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不发生倒塌事故。
另外,避难所内部设施应完善,包括通风设备、给排水系统、照明设备等,保障避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再次,地震应急避难所的管理机制需要健全。
应建立健全的避难所管理团队,包括专业抢险人员、医疗救护人员等,保障在应急情况下的有效组织和协调。
同时要进行定期演练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避难群众的应急避险能力。
最后,地震应急避难所的应急预案要科学合理。
应急预案包括地震发生时的疏散路线、避难所内部物资储备、医疗救援措施等内容,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制定和完善。
预案的实施要求清晰明确,能够在地震发生时迅速有效地调动应急资源。
综上所述,地震应急避难所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选址、建设设计、管理机制和应急预案等方面。
只有规划科学合理,才能在地震发生时最大限度地保障避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各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高度重视地震应急避难所的规划建设,共同为应对地震灾害做好准备。
以上是地震应急避难所规划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应急避难场所(室 外)规划纲要

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目录第一部分 (3)第一章任务来源、规划编制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3)第二章规划编制的依据、指导思想及原则 (6)第二部分 (9)第三章地震及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及包含的内容 (9)第三部分 (11)第四章中心城人口、建筑及其特点 (11)第五章中心城避难场所用地资源情况 (12)第四部分 (19)第六章避难场所用地分类、等级和场所建设类型 (19)第七章避难场所的建设要求 (21)第五部分 (26)第八章规划实施步骤 (26)第九章避难场所建设必要的保障条件 (30)第十章规划实施条件 (32)第六部分 (33)第十一章后续工作 (33)附件 (34)第一部分第一章任务来源、规划编制的重要性及迫切性第1条任务来源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修订印发北京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等精神,市规委会同市地震局委托市规划院编制《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市园林局、民政局、体育局、市政管委、教委等配合参与工作。
第2条规划编制的重要性(1)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要确保北京的城市安全。
(2) 北京是我国防灾减灾重点设防城市,也是世界上三个历史上曾遭受过八级以上地震灾害的国家首都之一。
北京地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
(3) 要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有关综合防灾减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以及国家地震局《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意见》。
(4) 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在安全方面的需要。
北京在全国的核心领导地位和在国际上占有的重要位臵,决定了北京必须建立和完善城市总体综合防灾体系,以抗御可能发生的包括地震在内的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
这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
另外,作为党中央和国务院等领导机构所在地、外国驻华使馆、国家交通、通讯、金融部门集中的城区,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外国大公司和企业纷纷汇聚北京,北京地区一旦发生类似唐山那样的大地震破坏性大地震,如果事先没有很好的防范、疏散准备措施,没有抗震救灾减灾系统和应急避难场所,那就不单是北京市人员和财产损失的问题了,将会对全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城市减灾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城市减灾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01年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2003年我国发生“非典”疫情,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2005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部署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十一五”期间,本市面临着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处于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和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公共安全形势严峻。
本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国务院以“一案三制”为核心进行应急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从本市应急体系建设工作的实际出发,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以《“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为依据,按照体制先行,突出机制,重点考虑规划项目的思路,规划、指导全市构建完善的防灾应急管理体系。
一、“十五”期间应急管理工作回顾(一)突发公共事件情况。
“十五”期间,本市发生的主要突发公共事件多达42种,按类统计包括:1、自然灾害(9种)。
破坏性地震;突发性地质灾害;水旱灾害;大风及沙尘暴天气;浓雾天气;冰雪天气;暴雨雷电天气;森林火灾;植物危险性有害生物疫情。
2、事故灾难(22种)。
危险化学品事故;矿山事故;特种设备事故;轨道交通运营突发公共事件;道路突发事故;桥梁突发事故;人防工程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建筑施工突发事故;城市公共供水突发公共事件;城市排水突发公共事件;重大电力突发公共事件;燃气事故;供热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公共事件;核事件、辐射事故(事件);通信线路和通信设施事故;地下管线事故;信息安全事故与高技术犯罪;超高层建筑综合事故;旅游场所突发公共事件。
紧急避难场所设置规划

紧急避难场所设置规划随着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以及恐怖袭击频发,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成为了社会发展当中一项重要任务。
紧急避难场所的设置规划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能够为受灾群众提供临时庇护,有效减少灾害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就紧急避难场所的设置规划进行探讨。
一、紧急避难场所的定义和重要性紧急避难场所,顾名思义,是指在灾难来临时,供人们短时期内避难的地方。
它可以是学校、体育馆、医院、地下室、公园等公共场所,也可以是一些特定建筑物或设施。
紧急避难场所的设置规划至关重要。
首先,它能够为受灾群众提供安全的庇护环境,保障其生命安全。
其次,紧急避难场所的设置可以提高灾害应对的效率,减少混乱和恐慌。
此外,合理的场所布局还能够提供生活、卫生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二、紧急避难场所设置规划的要素在进行紧急避难场所的设置规划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要素:1. 场所选择:选择附近地理条件适宜和交通便利的场所,如公园、学校等。
此外,要与当地政府、救灾机构等相关部门进行充分沟通,确定最佳的场所选址。
2. 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确保各个紧急避难场所能够及时收到灾害警报,并迅速响应。
3. 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安全、卫生的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洗手间等。
此外,还需确保场所内的建筑物和设施符合防护要求,能够承受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的侵袭。
4. 物资储备:储备足够的紧急物资,包括食品、饮水、医疗用品等,以应对灾害发生后的急需。
5. 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紧急避难场所使用规则,培训相关人员,确保避难场所的运行和管理能够高效有序。
三、紧急避难场所设置规划的案例以下是某市紧急避难场所设置规划的案例,供参考:1. 场所选择:选定位于市中心的两处体育馆作为紧急避难场所。
这两处体育馆地理位置便利,交通便捷,能够为周边居民提供及时的庇护。
2. 预警系统:在体育馆内部安装监测设备,并与市公共安全监测中心实现联网。
灾害警报发生时,监测中心将通过系统自动向体育馆发送警报,同时触发紧急求助机制。
北京防震减灾政策

北京防震减灾政策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地处华北平原,地震频繁。
为了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北京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防震减灾政策。
首先,北京市政府加强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要求。
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验收过程中,必须符合国家和北京市的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
对于老旧建筑,政府也要求进行抗震加固。
此外,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抗震建筑材料标准,确保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其次,北京市政府加强了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地震监测站和地震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地震信息,提前预警,为市民提供更多的逃生时间和保护措施。
再次,北京市政府加强了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
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防震减灾应急救援队伍,定期组织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应急预案,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救援。
最后,北京市政府加强了公众的防震减灾宣传和教育。
政府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市民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市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政府还在学校和社区开展了防震减灾教育,让市民掌握应对地震的基本
技能和知识。
总之,北京市政府制定的一系列防震减灾政策,旨在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政府加强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要求,加强了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加强了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加强了公众的防震减灾宣传和教育。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提高了北京市的防震减灾能力,为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水源充足
确保附近有可靠的水源,满足避难人 员的饮水需求。
布局与设计
01
功能分区明确
根据应急避难的需求,将场所划 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安置区 、医疗救助区、物资储备区等。
03
考虑可持续能源供应
在场所内规划可再生能源设施, 如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等,以
备不时之需。
02
合理规划交通流线
确保人员和物资运输的顺畅,避 免在紧急情况下出现混乱和拥堵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应考虑长期可持续性, 既满足当前需求,又适应未来发展变化。
选址原则
远离危险源
避难场所应远离地震断裂带、火山、 水库等潜在危险源,降低灾害发生的 风险。
地势开阔平坦
选择地势相对开阔平坦的区域,有利 于搭建临时帐篷和安置设施,同时也 有利于人员疏散和物资运输。
交通便利
避难场所应靠近交通干道或交通便利 的地方,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迅速组织 救援和物资运输。
地震可能引发火灾、泥 石流、水灾等次生灾害 ,造成更大的损失和危
害。
其他重大自然灾害的危害与影响
01
02
03
洪水灾害
洪水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 亡和财产损失,破坏基础 设施和农田,影响农业生 产。
台风灾害
台风可能带来强风、暴雨 和风暴潮等灾害,造成房 屋倒塌、道路淹水、电力 中断等危害。
干旱灾害
干旱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 、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 恶化等危害,影响农业生 产和人民生活。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提供安全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可以提供安全的避难环境,保护人 民的生命安全,减少人员伤亡。
及时救援
在灾害发生时,应急避难场所可以成为救援力量 的集结地,为受灾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援。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现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管理落实情况,如可以看到应急物资 设施的指示牌并通过指示牌标示方向 可以找到相应物资,则视为符合标准, 反之则不符合标准。 经过实地调研海淀区 8 处应急避 难场所并对相应指标进行考核,笔者 发现海淀公园、曙光防灾公园和东北 旺中心小学 3 处建立较早的应急避难 场所在物资保障能力、社会控制能力 和应急管理能力方面较为规范,而其 他的应急避难场所则不同程度上存在 物资供应基础设施缺失、应急预案和 培训缺失、应急管理机构缺失等问题。 (二)深度访谈结果 : 管理组织架 构不完整,管理流程不完善 在对海淀区海淀公园和曙光防灾 公园管理处管理人员的深度访谈中发 现,虽然公园管理者对于公园内应急设 施的数量和分布较为清楚,但是对于 应急设施日常的检查机制以及灾害发 生时应急物资和设施的管理和调配机 制的了解确实有限。在应急设施日常 维护方面,公园管理人员表示不清楚 ;
城市运行管理 Urban Operation Management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现状
——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陈筱璇
城市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 原因对城市系统中的生命和社会物质 造成危害的自然社会事件,给城市带来 灾难和经济损失。为建立和完善城市总 体综合防灾体制,抵御各类城市灾害并 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各地开始 探索应对城市突发灾害的应急管理方 式,其中修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减 少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一项重要举措。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为应对地震等突 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 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 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2003 年前国内对应急避难场所研 究的学者和相关资料凤毛麟角,近年 来,一些专家学者主要的研究方向为 应急避难场所基本功能和特征、应急 避难场所的选址和空间分布以及应急 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原则和标准,也 有部分学者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调 查等方式对于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评 价指标进行了构建,但对于已建成的 应急避难场所日常管理的落实情况缺 乏相关调查和研究。已经建成的应急 避难场所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什么 样?已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物资是否 供应充足,设备管理是否到位,物资 是否有定期检查和补充更新?群众对 于应急避难场所的知晓和信任程度如 何,他们对于应急避难场所有怎样的 期许?目前的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还存 在哪些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以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例

疏散应急预案。灾害发生后,受灾市民可以根据预案,有组织, 算,人均约lo平方米(表1)。由表1可见,作为中心城老城区
有秩序地进^预案安排的区域(棚宿区)。另外,有关部门也可 的东城、西城、宣武三区的避难场所人均面积仅为l平方米多,
以在划定的功能区内搭建相关救灾设施。紧急避难场所—般应划 远不能达到长期避难场所人均用地面积2平方米的要求。老城
元大都城墙遗址公园
西起建德桥, 东至太阳官
影响可不考虑.是理想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60.1 呈东西向长条状.有水体经过,建有停机坪等应急设施和避难
场所标志并划分区域。西段场所南侧目前无疏散道路,而且公
海淀
海淀公园
万泉河桥西北角
园的各个门口都有铁栅栏维护.门口只能一个人进出。 42.O 场所内现有博物馆、安全教育馆,兼有多功能用地性质。周边
物资储备(供应)区用地、应急卫生救护(防疫)区用地等。紧 设置4条,疏散道路的宽度应不低于15米。平时疏散道路要保
急避难场所的人均用地标准为1~1.5平方米,长期避难场所的 持畅通,不得设置障碍物。为方便灾后救灾物资运输车辆行驶,
人均综合用地标准为2平方米,最少不得低于1平方米。
公园型长期避难场所的内部道路,主道路宽度应不低于4米。
翠芳园绿地位于西便门桥东南,总用地面积约1.1公顷。 可容纳O.4万人避难。绿地有标志牌无应急避难设施.南侧、西 南侧紧靠高层建筑,北侧、东侧有疏散道路,南侧有小区道路,
表l中心城避难场所情况统计表(2004年)
行政区
东城 西城 崇文 宣武 朝阳 海淀 丰台 石景山 总计
可用作避难场所用地 (按100%计)(ha)
143 192 288 117 7648 3472 2188 952 按60%计)(ha) 86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研究

推进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构建保障首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设施体系北京是国家首都,在国际上占有的重要位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提出了北京市要建设完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北京是国家重点抗震设防城市,是世界上曾遭受过八级以上地震灾害的三个国家首都城市之一(东京、墨西哥城),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
北京市的抗震设防工作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北京市十分重视抗震防灾的相关建设工作。
2006年1月,市规划委市地震局等部门编制完成了《北京中心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中心城纲要》)并经市政府审议通过。
作为我国首部指导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规划纲要,《中心城纲要》指导着北京中心城地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同时也为近几年新城及乡镇规划中城市防灾内容的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7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之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配套设施设计规范》等国家规范也相继颁布实施,对城乡规划以及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
为落实新颁布法律、规范的“新要求”、面对汶川地震所突出的抗震“新形势”、体现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人文北京的“新理念”,受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委托,编制《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本次规划在《中心城纲要》的基础上拓展研究北京市域范围内的避难场所及疏散通道的规划布局,体现着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思想。
规划由市规划院主持承担,联合了市地震局、清华规划院、北大首都发展研究院和北京工大交通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研究编制。
北京及邻区活动断裂分布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规划第1章 北京地区地震灾害背景及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现状1.1 北京地区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和历史地震情况北京市是我国大陆东部多地震的地区之一,地处华北平原地震带、山西地震带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交汇区,地震构造背景复杂,活动断裂发育,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如1057年北京大兴6.7级地震,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1730年京西颐和园6.5级地震等,这些地震都给北京市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现状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现状作者:陈筱璇来源:《城市管理与科技》2017年第03期城市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对城市系统中的生命和社会物质造成危害的自然社会事件,给城市带来灾难和经济损失。
为建立和完善城市总体综合防灾体制,抵御各类城市灾害并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各地开始探索应对城市突发灾害的应急管理方式,其中修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减少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一项重要举措。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为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2003年前国内对应急避难场所研究的学者和相关资料凤毛麟角,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应急避难场所基本功能和特征、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和空间分布以及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原则和标准,也有部分学者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等方式对于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评价指标进行了构建,但对于已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日常管理的落实情况缺乏相关调查和研究。
已经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什么样?已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物资是否供应充足,设备管理是否到位,物资是否有定期检查和补充更新?群众对于应急避难场所的知晓和信任程度如何,他们对于应急避难场所有怎样的期许?目前的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还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应当怎样解决问题,优化管理?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和问卷分析,对北京市海淀区已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情况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现有问题的分析和成都市经验的介绍,来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
一、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北京处于燕山地震带、华北平原中部地震带等多条地震带交汇处,灾害危险系数大的环境决定了北京市在应急防灾方面的应对走在全国的前列。
2003年,元大都遗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立,此后,北京市不断新建应急避难场所。
根据北京应急网数据,截止2016年7月,北京市共建成应急避难场所92处,其中北京城区共建成应急避难场所39处。
城镇室内避难场所的规划设置研究

城镇室内避难场所的规划设置研究李天驰;小出·治;卡比力江·吾买尔;瞿琬璐;宁奂文【摘要】城镇人口财富高度集聚,灾害发生所产生的危害也更加严重,如何抵御频发的自然灾害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避难场所的建设则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避难场所发展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各地避难场所数量不断增加.但在各地新增避难场所中,仍以广场公园等开敞空间为主,对于室内避难场所重视程度不足.文章针对室内避难场所的规划设置方式进行一些研究,对地方室内避难场所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期刊名称】《四川建筑》【年(卷),期】2019(039)001【总页数】3页(P19-21)【关键词】避难场所;避难空间;防灾建筑【作者】李天驰;小出·治;卡比力江·吾买尔;瞿琬璐;宁奂文【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207;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207;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207;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00;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2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6今年正值汶川地震十周年,芦山地震五周年。
过去发生的灾难历历在目,也为人们敲响了警钟。
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避难场所的重要性得到了政府的关注,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相应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方案,力图未雨绸缪,以减少灾难带给人民的损失,提高城市整体应急能力水平(表1)。
表1 各地出台避难场所相关建设规划地区文件名发布时间备注广东省《广东省应急避护场所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 2013年根据不同的灾种启用室内或者室外的避难场所成都市《成都市中心城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2008-2020) 2009年研究以室外避难场所为主,没有对室内避难场所作要求。
2018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

2018年北京市公考《申论》真题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答卷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4、请在题本、答题纸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填涂准考证号。
5、考生可以在题本的空白位置或草稿纸上打草稿,但所有题目都要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纸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申论答题纸!二、给定材料材料1建筑能耗是我国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占比逐年增长。
在我国,已建房屋中有400亿平方米属于高能耗建筑,节能建筑不到总建筑面积的3%;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能耗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建筑能耗将达到1089亿吨标准煤,将形成极大的能源损耗。
在北京,建筑能耗问题也较为严重。
2014年底,全市城镇民用建筑总面积达到77059万平方米,总能耗达到3114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45.6%。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加大建筑节能的工作力度。
自2013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节能75%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将居住建筑采暖耗热量指标由原来的14.65瓦/平方米降至10.5瓦/平方米。
自2015年11月1日起,又实施了新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提高了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采暖空调设备和照明设备能效的标准,全年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的总能耗减少约20%~23%。
北京市大力建设节能建筑,占比由2009年的55.18%提高至2015年的74.4%。
同时,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近几年来,北京市共完成6257万平方米既有民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其中,居住建筑改造5657万平方米,惠及200多万居民;公共建筑改造600万平方米。
这些改造,不仅提高了室内舒适度,而且节省了能源。
北京市地震应急预案

北京市地震应急预案(简本)2008年02月16日09:55 [我来说两句(1)] [字号:大中小] 来源:千龙网 1.1 编制目的为保障本市地震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提高本市应对地震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保障首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本预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国家地震应急预案》、《震后地震趋势判定公告规定》,以及《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为依据。
1.3 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1.3.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首都社会公共安全,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构建“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地震应急体系,全面提高本市应对地震事件的能力。
1.3.2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地震应急工作的首要职责,坚持预防为主,地震监测、预警、防御、应急准备与救援相结合,常抓不懈,做好地震应急的各项工作。
(2)属地管理,分级分部门负责。
在国务院、中国地震局,以及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市地震应急工作实行属地管理,专业处置,分部门负责,市、区县、街(乡)、社区(村)四级管理。
(3)军地协同,社会广泛参与。
依靠和发挥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处置地震灾害事件中的骨干和突击队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军队、企事业单位和志愿者队伍相结合的地震灾害事件社会动员机制。
1.4 地震事件的分类地震事件由地震灾害事件和其他地震事件两类组成。
1.4.1 地震灾害事件。
发生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危及社会公共安全与社会秩序等的地震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目录第一部分 (3)第一章任务来源、规划编制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3)第二章规划编制的依据、指导思想及原则 (6)第二部分 (9)第三章地震及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及包含的内容 (9)第三部分 (11)第四章中心城人口、建筑及其特点 (11)第五章中心城避难场所用地资源情况 (12)第四部分 (19)第六章避难场所用地分类、等级和场所建设类型 (19)第七章避难场所的建设要求 (21)第五部分 (26)第八章规划实施步骤 (26)第九章避难场所建设必要的保障条件 (30)第十章规划实施条件 (32)第六部分 (33)第十一章后续工作 (33)附件 (34)第一部分第一章任务来源、规划编制的重要性及迫切性第1条任务来源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修订印发北京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等精神,市规委会同市地震局委托市规划院编制《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市园林局、民政局、体育局、市政管委、教委等配合参与工作。
第2条规划编制的重要性(1)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要确保北京的城市安全。
(2) 北京是我国防灾减灾重点设防城市,也是世界上三个历史上曾遭受过八级以上地震灾害的国家首都之一。
北京地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
(3) 要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有关综合防灾减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以及国家地震局《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意见》。
(4) 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在安全方面的需要。
北京在全国的核心领导地位和在国际上占有的重要位置,决定了北京必须建立和完善城市总体综合防灾体系,以抗御可能发生的包括地震在内的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
这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
另外,作为党中央和国务院等领导机构所在地、外国驻华使馆、国家交通、通讯、金融部门集中的城区,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外国大公司和企业纷纷汇聚北京,北京地区一旦发生类似唐山那样的大地震破坏性大地震,如果事先没有很好的防范、疏散准备措施,没有抗震救灾减灾系统和应急避难场所,那就不单是北京市人员和财产损失的问题了,将会对全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也充分反映出了编制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必要性。
实践证明,应急避难场所承担着防震减灾“三大体系”中的两项职能:灾害防御和应急救援(另一项为监测预报)。
因此,编制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可以确保首都的安全,提早做好防震应急准备,将地震发生时可能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间接地对于确保我市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正常进行也具有重大意义。
本纲要所述地震及应急避难场所在设计原则中考虑了可适用于多灾种,如火灾、水灾等的应急避难问题。
但应注意根据火灾、水灾等的灾害特点,考虑不同类别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所处的位置、周围环境以及地质等情况,以确定场所利用的适用性。
本规划纲要经专家审定、市政府批准后,各区、县、新城等要参照本规划纲要提出的有关规划设计原则、场地建设标准、管理要求等,编制各自详细的避难场所规划,并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具体确定避难场所的位置、规模、服务范围,以及配套建设避难场所所需相关设施等。
第3条规划纲要编制的迫切性(1)北京地区分布多条地震断裂带,直接威胁市区安全(2)北京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北依燕山,西拥太行,南控平原,东濒渤海”,地理位置在北纬39度26分至41度03分,东经115度25分至117度30分,处于华北主要地震区阴山-燕山地震带的中段。
对于北京而言,威胁最大的是市域内分布的顺义-前门-良乡、南苑-通县、黄庄-高丽营、来广营-平房、南口-孙河、小汤山-东北旺等主要断裂带,带长大多在10~20公里左右。
断裂带情况见附图01《北京市域地震断裂带及动参数区划图》。
根据有关地震史书记载,震源在北京地区的震级大于4级的地震共计发生过近200次,大于5级的地震10余次。
北京历史上发生过的最大地震出现在1679年,即清代康熙年间,地点在三河-平谷一带,最高震级为8级、裂度为11度。
据有关地震周期估测:6级地震(强震)最长间隔大约280-300年左右发生一次。
上一次这样的地震发生在1730年,即清代雍正年间,地点在北京的西北郊地区。
北京地区存在发生中强级别破坏性地震的背景。
由此可见,我市面临的防震减灾形势非常严峻。
注:根据地震不同的强弱程度,一般分为弱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震,4.5--≤6级;强震,≥6级;巨大震,≥8级。
一般中强震,即4.5级以上地震,就可以形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表一北京地区历史上发生过的五级以上地震情况(震源在北京)(市地震局提供)(3)地震灾害特点分析北京市是五朝古都,今日的北京是从一个历史名城和相对古老的城市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形成了中心城建筑集中,居民密度大,新旧建筑同时存在的特点。
老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胡同比较狭窄,对于防震防火都十分不利。
1、地震时直接性灾害—建筑倒塌地震灾害相对于其他灾种,对城市的破坏性最大,范围最广。
实践证明:城市化程度越高,现代化水平越高,人口密度越大,建筑密度越高,地震带来的直接破坏就越严重。
地震将会造成大批建筑物倒塌以及大量人员伤亡,严重的甚至还会导致城市瘫痪。
2、地震后的次生灾害—火灾、水灾、有害物质毒素扩散中毒对次生灾害也应给于足够的关注,其中火灾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危害最大。
特别是东、西、崇、宣四个老城区,破旧房屋多,木结构建筑多,一旦发生震后火灾,加上消防系统也可能受到地震的破坏,火势很难扑灭,容易形成大灾难。
美国旧金山和日本关东地震时地震火灾的教训值得我们汲取。
如果相关的减灾措施跟不上,次生火灾也很有可能成为北京地震的又一个重要灾害。
第二章规划纲要编制的依据、指导思想及原则第4条规划纲要编制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减灾法规定: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区、县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根据震害预测结果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会同发展计划、经济、规划、财政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防震减灾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本地震避难场所规划纲要是防震减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条例规定:地震应急工作实行政府领导、统一管理和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
(3)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批复指出:北京市是国家重点设防城市,要加快建立完善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灾抗毁和救援能力。
(4)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总体规划提出:北京市是国家重点设防城市。
要不断完善防震减灾和地质灾害减灾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以及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5)《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办法确定: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6)《北京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预案规定:各地区、各部门要尽快完善本地区、本部门的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或修订工作,认真做好地震应急各项准备工作,确保组织落实,人员落实,措施落实。
(7)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备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
第5条规划纲要编制的指导思想规划纲要编制的指导思想是《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确定的原则: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立足于抗防。
力争提早做准备,常备不懈,有备无患,力求在震前做好各项减灾工作(措施),实现新总体规划确定的“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第6条规划纲要编制的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以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利益为准绳,充分考虑市民居住环境和建筑情况,以及附近可用作避难场所用地的实际条件,努力为其创造必要的应急疏散场所。
该原则符合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有关“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城市”的批复精神。
(2)就近布局的原则规划坚持就近原则,尽可能在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建等人群聚集的地区多安排应急避难场所用地(公园绿地、小绿地等),使市民可就近及时疏散,并努力使各区都能够达到人均避难场所面积标准。
这样做,可以减少人员等损失。
由于历史原因,四个旧城区(东西崇宣)可用作应急避难场所用地的公园绿地、小公园、体育场等较少,因此更应坚持本原则。
(3)安全性原则规划避难场所要充分考虑场地安全问题,这事关受灾市民的生命安全问题。
避难场所要注意所选场地的地质情况,避让地质灾害地区,泄洪区等,还要注意将场地和疏散道路安排在建筑倒塌范围外,并且远离化学品、易燃易爆品仓库等。
(4)可操作性原则要充分考虑地震等灾害发生时受灾人员应急疏散避难的需要,紧密结合我市可以利用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绿地、体育场、学校操场、各类广场和空地的现状,以及连接上述场所道路的现状,划定避难场所用地和与之配套的应急避难通道,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易于设置、使用及管理。
(5)可通达性原则应急避难疏散通道的通达与否非常关键,这一点对于设置大型避难场所尤为重要。
因此,本规划力求建设好与避难场所连接的疏散通道,使市民在发生地震等灾害时,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到达避难场所。
要努力达到新总体规划提出的两个确保,即“确保疏散通道畅通”和“确保救灾道路畅通”的要求。
(6)“平震(灾)结合”原则将所有已确定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绿地、体育场、学校操场等都建成为具备多种功能的综合体:一是平时履行休闲、娱乐和健身等功能;二是配备救灾所需设施(设备),在出现地震以及发生如火灾等其他类突发灾害时能够发挥避难场所的作用,二者兼顾,互不矛盾。
(7)多险种综合利用原则。
应急避难场所应具有多功能利用的特点,即在突发包括地震在内的灾害,如火灾、水灾等时也可以作为避难场所进行应急避难。
但多险种利用时,应考虑具体其灾害特点与避难需要的适用性,注意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环境、地质等情况。
第二部分第三章地震及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及包含的内容第7条地震及应急避难场所的涵义根据对国内外有关地震及应急避难场所资料的研究,并实地考察了此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日本东京、我国乌鲁木齐、深圳等城市,以及台湾台北市等,由于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绿化情况、建筑地震等设防规范、所处地质环境、地震断裂带情况等不尽相同,没有发现对其涵义统一的明确的定义,而且有说法众多。
另外,相关避难场所的规模、设置原则、人均面积标准、场所配套要求、以及对避难场所选址要求、对其周围建筑建设要求等,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本规划纲要提出的地震及应急避难场所的涵义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平坦用地,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或地震后相关设施可以进行相应功能转变,储备应急物资,设置标识,能够接收受灾市民疏散避难,并确保避难市民安全,避免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和火灾等危害,以及方便政府开展救灾工作的场所,主要包括公园、绿地、体育场、操场、广场等室外开放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