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分析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分析PPT学习幻灯片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分析PPT学习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06298cc8f90f76c660371a32.png)
(1)一过性窦速:某一时间内HR>100bpm (2)持续性窦速:24h总心搏数>140000次。
16
* 研讨会上,吴杰教授在3年的研究中,对5300多 18-84岁的正常人检测,结果:男性心率较恒定, 与年龄关系不大,平均67-68bpm。女性心率变化 较大,随年龄增大而降低,50岁后可再上升,平 均快于男性。
• 诊断心肌缺血,是DCG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
一,有特殊价值。
• 对临床应用价值的大小,尚有争议,因为影响因
素多:
设备因素:导联体系、电极质量、记录技术及软 件分析功能等。目前,已基本解决。
日常生活状态:活动、体位、吸烟、进食、过度 换气、屏气、情绪变化等。
心脏因素:非缺血性心脏病、心室肥大、心动过 速、预激综合征、室内阻滞等。
• 了解心律失常发生与日常活动的关系; • 发现其他心电改变,协助诊断心律失常
的病因;
7
• 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毒性、致心
律失常作用。
• 协助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适应症:
• 怀疑心律失常需明确诊断的病人 • 已诊断为心律失常的病人治疗前、治疗过
程中以及随访;
• 怀疑或已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
19
• 传导阻滞:
主要是AVB,2-8%,多为I度、II度一 型;短暂,多在睡眠中。儿童多,老人少。 运动员更多,可有房室分离,逸搏等。
3、ST-T变化:
活动后常发生上斜型压低,发生率可 高达30%。水平型、下斜型压低少见。
ST段抬高发生率可达25%,呈凹面向上。 T波可低平,双向。
20
DCG诊断心肌缺血:
8
3、在冠心病诊治中的应用:对不同阶段的 冠心病患者诊断和治疗都有指导作用。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变化与作用【健康必备常识】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变化与作用【健康必备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e4356028763231126fdb111e.png)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变化与作用
文章导读
\n
众所周知,心电图都是通过了检查心脏的,很多的人心脏不好在检查心电图的时候被
发现心脏的跳动率起伏不平,由于患上了心肌缺血以及心肌梗塞都有可能引发自己的心脏
受到严重的损伤,甚至是包括小儿患上了先天性心脏病都需要通过心电图来进行观测和
检查,对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又该如何检查呢!
观察24小时内的心电图变化
更有效的捕捉到异常的心电活动以及静态动态有无ST-T改变
具体如下:
动态心电图的用途很广,主要用于捕捉阵发性心律失常,如有阵发性心动过速和早搏,记录它们的发生时间、数量及分布状态;有无一过性的心绞痛、心肌缺血以及发作的诱因
和发生时间。
还可对一些经常出现心血管病症状(普通心电图没有阳性发现)的患者进行鉴别诊断。
在这部分患者中,有的是心脏病引起的心电图症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心脏异常而引发症状,如部分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等,这对临床医生作
出正确诊断并有针对性进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冠心病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和价值分析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冠心病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和价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5aa40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64.png)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冠心病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和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研究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冠心病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和价值。
方法:时段:2019.12~2020.12,选择本院接收的冠心病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分析,共计50例,分别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检查结果、患者认可度。
结果:分析检查结果,常规心电图检查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早搏二、三联律、早搏成对检出率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分析患者认可度,和常规心电图检查相比,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评分更高,P<0.05。
结论:实施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方法,对冠心病性心律失常患者具有提高诊断准确性的效果,且患者的认可度较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诊断水平,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冠心病;心律失常;检出率;认可度近年来,冠心病的患病率日趋升高,老年患者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密切相关,患者表现为乏力、心慌、呼吸困难等[1]。
在发病后,绝大多数患者伴随有心律失常症状,具有较高死亡率。
为了改善患者预后将其生活质量提高,需实施准确及时诊断方式,其中心电图检查是首选方式,能够获得理想的诊断效果。
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不符合实际需求,实施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方法,有助于提高检出率,将误诊率降低,提高了诊断效果。
本文择取本院接收的冠心病性心律失常患者(时段:2019.12~2020.12),观察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冠心病性心律失常的检出情况、患者认可度,现有以下内容。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时段:2019.12~2020.12,选择本院接收的冠心病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分析,共计50例,分别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女性患者例数为12例,男性患者例数为38例,患者的年龄最小值62岁,患者的年龄最大值为78岁,患者的年龄均值为(70.59±1.21)岁。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61f1ec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0a.png)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动态心电图(Holter)是一种连续记录心电图的检查方法,能够全面记录患者心脏在24小时内的心电活动情况,是心脏疾病诊断和评估的重要手段。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是根据动态心电图的波形特点和心电图监测数据,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心脏功能和病理状态进行评估和诊断的标准。
本文将从动态心电图的常见波形变化和相关参数入手,介绍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动态心电图。
一、ST段改变。
ST段是心电图中一个重要的波段,其改变常常反映了心肌缺血和心肌损伤的情况。
在动态心电图中,ST段改变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ST段抬高和ST段压低两种情况。
ST段抬高的诊断标准为,在导联上ST段抬高≥0.1mV,持续时间≥0.08s。
ST段压低的诊断标准为,在导联上ST段压低≥0.05mV,持续时间≥0.08s。
当出现以上情况时,应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心肌缺血和心肌损伤的评估和诊断。
二、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能够全面记录患者的心律情况,对各种心律失常进行监测和诊断。
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等。
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根据动态心电图中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形态特点进行评估和诊断。
三、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
动态心电图还能够监测患者的心率情况,对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进行评估和诊断。
心动过缓的诊断标准为,静息心率<60次/分,或者夜间心率<40次/分。
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为,静息心率>100次/分,或者夜间心率>120次/分。
根据心率的情况,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的评估和诊断。
四、心电轴偏移。
心电轴偏移是指心脏电轴在胸部心电图上的方向发生改变,常常反映心脏的解剖和电生理情况。
动态心电图能够全面记录心电轴的变化,对心电轴偏移进行评估和诊断。
心电轴左偏的诊断标准为,Ⅰ、aVL导联QRS波群电轴左偏>+30°。
乳腺癌化疗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
![乳腺癌化疗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d5b91f5f0e7cd1842536c8.png)
骨髁 间骨折行 双钢板 内固定 治疗 获得比较 满意的效果 。
31 手术 入路 的选择 经尺 骨鹰 嘴截骨 关节后 方显 露方式 在 18 . 92 年 由 To a 提 出 , hm s 并在 临床上应 用1 此入路有 利于直 视下进 行骨 3 1 , 折块 的复位 固定 , 留了肱 三头肌 的完 整性 , 保 将肌 肉间 的愈合 变为 骨与 骨之间 的愈 合, 了因切断肱 三头肌 , 成肌 肉断面渗血 、 避免 造 肿 胀和纤 维化 , 后需行 石膏 固定 肘关节 , 响术 后关节 早期功 能锻 术 影 炼 ,愈 合后肱三头肌与肱骨远端 及周围组织发 生广泛粘连 和挛缩 , 造成关 节功能障碍 。其缺点是人 为地造成 了关 节内骨折 , 些学者 有 担心 可导致创伤 性关节 炎的发 生 , 响肘关节 的稳定性 , 影 甚至 可出 现截骨后的不愈合 、 内固定脱 出等风险 。本组 4 例尺骨鹰嘴截骨未 7 发现骨不愈合 , 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 3 内固定方法 的选择 肱骨髁 间骨折的复位 程度是 肘关节 功能 . 2
坚强 , 术后早期被动活动肘关节 , 随访无 1 例发生关节强直。 总之 ,治疗复杂型肱骨髁 间骨 折的难点在于保持复位后肘关 节
肱骨髁 间的解 剖结构特殊 [ 构 成关节 的肱骨 下端扁平 且前倾 1 】 ,
3。鹰嘴窝与冠状窝之间的骨质薄弱 , 0, 甚至相通 , 关节囊 的前后亦 比 较薄 弱, 节间隙窄小 。受外力 冲撞时 , 关 薄弱 的骨质容易发生骨折移 位, 可合并关 节脱位或 肱骨滑 车 、 肱骨 小头 、 内外上髁 、 桡骨 小头骨
[】Gu t Kh nh n a i . tro d l a trs o h ia u rs i 2 pa R, ae ad n PI ec nya f cue fte ds lh meu n n rr t
心悸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
![心悸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5f9352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07.png)
心悸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尹珍;任香顺【摘要】目的探讨心悸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12月在我院就诊的108例心悸患者给予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主要检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及缺血性ST-T改变.结果 108例患者中频发室性早搏(部分呈二联律、三联律)和频发房性早搏(部分呈二联律、三联律)发生率分别为22.22%和16.67%,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7.40%,缺血性ST-T改变18.52%,间歇性ST抬高9.26%,二度房室传导阻滞1.85%,间歇性心房颤动1.85%.结论心悸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检出率高,给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8(010)022【总页数】2页(P91-92)【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血管疾病;心悸【作者】尹珍;任香顺【作者单位】延边脑科医院电诊科,吉林延吉 133000;延边脑科医院电诊科,吉林延吉 1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7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心率可快可慢,其中大部分患者在体检时无明显的特异性体征[1]。
心悸是临床常见症状,威胁人类生命安全。
由于静息心电图心肌缺血检出率低,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可见于静息时,在增加心脏负荷时,或仅在24小时动态观察中间断出现。
但平时心悸,做静息心电图正常患者,可能突然夜间转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亦可能猝死[2],故应临床重视,因此对于心悸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有必要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2—12月在我院就诊的心悸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9例,女69例,年龄29~82岁,平均为(62.12±9.23)岁。
1.2 方法1.2.1 使用DCG-512型12导联HOLTER动态心电记录盒,通过10个电极安放在不同位置,插入闪光卡,开始记录。
24h动态心电图>1.5s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及心电图分析
![24h动态心电图>1.5s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及心电图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74bbe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60.png)
24h动态心电图>1.5s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及心电图分析张又元【摘要】目的:探究24h动态心电图>1.5s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及心电图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4h动态心电图>1.5s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及心电图变化,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具体的探究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心电图变化以及具体的时间分布。
结果长RR间期一般的高发年龄在60岁以上,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另外在性别上多为60岁以上的男性,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患者在所有患者中所占的比例高于40%;长RR间期常见的发生时间为23:00~5:00,占总体的患者长RR间期的比率超过50.00%,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或者是合并性的疾病。
长RR间期心电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心房颤动、阵发心房颤动、室上性早搏未下传、Ⅱ度型房室阻滞、Ⅱ度窦房阻滞。
结论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及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合并性的疾病是造成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24h动态心电图安全、有效、可持续有效的检测长RR间期心电图变化,具体的分析患者因为年龄、性别等原因对于长RR间期的影响,发现24h动态心电图>1.5s长RR间期心电图主要变化为室上性早搏未下传和心房颤动。
【期刊名称】《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2页(P62-63)【关键词】24h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常见病因;心电图分析【作者】张又元【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1医院,广西桂林541002【正文语种】中文现阶段我国24h动态心电图的利用和研究还相对较少,对其研究的深入性还相对有限,我院对24h动态心电图>1.5s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及心电图分析,选取了500例患者,具体的分析长RR的年龄、性别,具体的时间分布、病因以及心电图诊断比例,探讨长RR间期常见病因及心电图变化,现报告如下: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4h动态心电图>1.5s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及心电图变化,患者的年龄在17~75岁之间,其中年龄最小的患者为17岁,年龄最大的为75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45±3.64)岁,所有的患者,均考虑其的年龄、性别,对于不同的年龄段进行具体的划分,例如可以针对17~40岁的患者进行有效的统计,对40~60的患者进行记录,另外针对60岁以上的患者进行检测和记录。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冠状动脉慢血流中的应用分析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冠状动脉慢血流中的应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2b574c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8d.png)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冠状动脉慢血流中的应用分析[摘要]目的分析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冠状动脉慢血流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00例病人,每组50例,选择慢血流的病人进入CSFP 组,选择无明显慢血流的病人为对照组。
CSFP组患者进行正常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比较两种观察状况。
结果采用TIMI计帧法比较,CSFP组血液帧数高于对照组;两组电图测试结果动态心电图高于常规心电图。
结论动态心电图具有操作难度度小,无创等优点,可作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的诊断手段,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意义。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慢血流;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慢血流并非一个病症,而只是种现象,所谓冠状动脉慢血流,是指冠脉并没有发生狭窄、粥样病变等器质性变化,但出现了冠脉远端血流速度变慢的现象。
原因和发作机理目前均不清楚,但可能与冠脉细胞或小血管功能的异常相关,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胸口的不适感以及心绞痛,且时间通常较长。
它也可以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室性或重度心律失常,甚至于可以引起猝死,通常无法检查出心血管疾病和冠心病的相关表现,B超可以看到多血管末端血流速度减慢,治疗通常通过使用硝酸甘油片、双喀达莫缓释胶囊等扩血管药物对症治疗心绞痛的症状。
除此以外,常用药品中还含有硝苯地平缓释片等钙分子抑制剂、盐酸普洛尔片等β受体阻滞剂、阿托伐他汀钙片剂等他汀类药品,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收治的100例患者,并全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测。
50例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患者为CSFP组,50例无慢血流患者为对照组。
1.2纳入标准与排出标准纳入标准CSFP组:(1)冠状动脉狭窄程度<40%;(2)冠状动脉 TIMI 血流分级2级;(3)冠状动脉远端血管延迟充盈;对照组:(1)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40%;(2)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为3级。
排除标准(1)冠状动脉痉挛、冠脉成形术后;(2)心肌病、瓣膜病、先心病;(3)贫血、感染、自身免疫病、肿瘤;(4)严重肝肾功能不全;(5)血液检查结果不全[2]。
阅读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正确方法
![阅读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正确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3fc264a2b160b4e767fcfae.png)
阅读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正确方法动态心电图(Holter)可连续记录24小时内每一次心跳的心电图形,含有大量有关心脏电活动的信息。
如何从中获得对诊断疾病、评价病情有价值的信息吗?一般来说,面对一份正规的24小时动态心电报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阅读分析:(1)心率正常人24小时心率为59~87次/分。
白天偏高,剧烈活动可达180次/分。
通常最高心率年龄增加而减低,老年人最高心率一般不超过130次/分,女性高于男性。
夜间睡眠时偏低,约50次/分,甚至40次/分。
可见的正常人窦性心率的变化范围很大,睡眠时仍>90次/分,应视为异常,要考虑到是否患了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相反如持续减慢,平均心率<60次/分,活动后心掌上升不到90次/分,就要注意窦房结等传导系统是否发生了病变。
(2)早搏首先应明确这样的观念:有早搏不一定有心脏病;各种类型的早搏都可发生于正常人。
一组183例正常人的动态心电由监测数据显示: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的发生率分别为46.0%、28.4%。
因此,24小时内有少量的早搏(<100次=。
一般来说,室上性早搏对心脏功能影响较小,也不会发展成致命的恶性心律失常,如没有临床症状可不予治疗;如为室性早搏数量较多(>720次);或形态各异;或成对出现;或连发3次以上;或有R波落在T波上的现象,则应引起注意。
(3)心律失常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动态心电图可捕获瞬时心电变化,对于判断是否有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持续的时间,具有常规心电图无法比拟的优势。
正常成人中,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为50%~70%,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短阵室上速占20%,而室性心律失常的出现则往巴提示有严重的心脏疾患。
观察病人出现心悸、气短、晕胶等不适时所描记的心电图是否正常,可以明确上述症状是否心脏疾患引起。
(4)心肌缺血及其规律对冠心病病人进行监测可了解心肌缺血发作的次数、持续的时间、昼夜发作规律,对更好地认识病情有很大帮助。
动态心电图——24小时连续工作的“侦探”
![动态心电图——24小时连续工作的“侦探”](https://img.taocdn.com/s3/m/1342f7c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23.png)
动态心电图——24小时连续工作的“侦探”发布时间:2023-06-23T12:44:13.73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1月1期作者:杨勤[导读]动态心电图——24小时连续工作的“侦探”杨勤(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四川眉山620010)在进入冬季以后,心血管疾病发作概率会有所上升,多数患者在发病之后会接受心电图监测,通过该种方式可以了解患者的心电变化。
很多患者经常会疑惑,为什么在家会出现明显的心慌症状,但是在进行心电图检测之后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为了能够加强对患者心脏功能的了解,临床上会通过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测,能够持续24小时监测。
那么你知道动态心电图是如何工作的吗?动态心电图监测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要点?一、什么是动态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利用以Holter技术为基础可以随时对人体心电图变化进行监测的设备进行心电监测,之后利用信息处理系统得出心电图。
携带式记录盒是和背包一样的小盒子,可以随时获取患者的生命信号,记录24小时内患者的心电信号波动情况。
快速回放分析系统可以对存储的心电信号进行解读和计算,经过统计分析后将信号波形打印出来。
二、动态心电图有什么优势?动态心电图相对于普通心电图而言能够持续记录心电信息,信息记录时间长达24小时,可以让医生获得更多有关于患者心脏功能的数据,了解心电动态变化情况,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
动态心电图不需要患者一直在医院接受监测,便携性优势明显,不会给患者身体带来创伤,疾病检出率较高。
三、哪些人适合接受动态心电图监测?如果患者在生活中出现了明显的心脏病症状,但是临床上无法进行准确诊断时应接受动态心电图监测,常见症状包括心慌胸闷或者头晕等。
在临床检查过程中已经发现患者存在心律失常的症状,但是对于其具体发生原因以及影响无法明确时,利用动态心电图可以确定心律失常类型以及发作频率,根据分析结果判断心律失常会给患者身体健康带来的风险隐患。
常规心电图难以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心肌缺血问题,经常会出现漏诊的问题,动态心电图能够有效提升检出率,判断患者是否属于心肌缺血,为之后缺血性心脏病诊疗提供数据支持。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24小时动态心电图](https://img.taocdn.com/s3/m/df7b0642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1.png)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electrocardiograph,AECG)是指长时间连续记录的体表心电图,1961年由美国NormanJ.Holter发明问世,迄今临床中仍广泛将其称为“Holter”。
它能长时程连续、动态记录心电图,更易获得一过性心电变化(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有助于明确症状与心电图改变和生活状态的关系,能对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做出定量分析,明确发生规律,指导治疗、估测预后。
一、动态心电图系统的基本构成动态心电图系统包括记录器、电极、导联线和回放分析系统。
记录器是核心部分,是通过导联线与受检者相连的、随身携带的心电信息采集和存储设备。
随着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记录器的记录介质从盒式磁带发展为电子硬盘、闪存卡和电子优盘。
由于闪光卡存储器的体积小,耗电低,具有记忆功能,克服了断电后数据丢失的缺点,成为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的记录器。
业内人士认为电子优盘存储器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回放分析系统采用性能良好的计算机或心电工作站通过专用的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浏览分析所记录的心电图形。
监测导联由单道、3导联发展到了12导联同步实时监测。
1.双极导联目前在国内普遍应用的是模拟常规导联的双极导联,常用模拟导联的解剖定位见表7—4—1,最常用的是同步记录CM1、CM5和MaVF三个导联。
表7—4—1动态心电图双极导联位置导联模拟V1(CM1)模拟V2(CM2)模拟V5(CM5)正极右第四肋间胸骨旁2.5cm处左第四肋间胸骨旁2.5cm处左第五肋间腋前线负极左锁骨下窝中1/3处右锁骨下窝中1/3处右锁骨下窝中1/3处左锁骨下窝内1/3处模拟aVF(MaVF)左腋前线肋缘注:无干电极在右锁骨下窝外1/3处,或右胸第五肋间腋前线或胸骨下段中部。
2.Maon-Linkar导联随着记录器存储能力提高,同步记录12导联的动态心电图临床中应用逐渐增加。
为连续记录患者日常活动时的心电图,10个记录电极集中在前胸,将常规体表心电图记录电极中的3个肢体电极和接地电极移至躯干部与肢体连接部位,而称为Maon-Linkar导联。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参数解读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参数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9abaeb6a98271fe900ef985.png)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参数解读1、窦性节律:正常人几乎总是窦性心律。
窦性心动过速发生于运动、情绪激动时,窦性心动过缓出现于午休及夜间睡眠时,窦性心律不齐可出现于各个时间。
2、心律:成年人24h全部心搏数多在80000--140000个。
夜间睡眠时,最低心率可慢至40bpm,偶有小于40bpm多因迷走神经增高所致。
青年人剧烈运动心率可达180bpm以上。
老年人运动时心率一般不超过160bpm。
为此,以安静时心率在60--100bpm之间作为动态心电图的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
3、早搏:24小时房性早搏小于100次。
室性早搏数目小于800次。
多为单形室性早搏,少数有偶发多源室性早搏,室性QRS波群时间≤0.14S,无RonT现象。
4、房性心动过速:正常人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约为了10 --20 左右,多由3--7个房性QRS波群构成,心率100--250bmp,24h不超过3阵。
5、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发生率约为0.25 --2 。
为短暂偶发,能自行终止。
见于特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
6、房室传导阻滞:正常人偶有一度及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于睡眠时,多为一过性。
7、逸搏与逸搏心律:逸搏出现于窦性心动过缓,早搏的代偿间歇后,常见的逸搏有房性及交界性。
逸搏连续出现3次,形成短暂逸搏心律,可与窦性心律形成不完全干扰房室脱节。
8、ST--T变化;剧烈运动ST段轻度上斜型下降≥0.75mv。
不同状态下记录到的T波可直立低平,一般不出现深而倒置的T波。
9、Q--T间期;Q--T间期变动在0.40±0.04S之间。
心率快时Q--T间期缩短,心率慢时Q--T间期相应延长,一般不超过480ms。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分析ppt演示课件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分析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8bd89a50508763231121273.png)
4
.Company Logo
4型心肌梗死与PCI相关,现在将4型心 肌梗死分为4a型和4b型。4a型心梗定 义为PCI过程所致的心肌梗死,包括球 囊扩张和支架植入过程,标准是:术后 患者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超过99% 参考值上限的5倍,并且有其中之一: 心肌缺血症状、新的ECG缺血变化、造 影所见血管缺失、有新的心肌活力丧失 或新的室壁运动异常的影像学证据。4b 型心梗定义为支架血栓形成的心肌梗死
前间壁 前壁
高侧壁 广泛前壁 下壁 后壁 右室
V1---V3 V3---V5
I 、avL V1---V5、I、avL
II、III、avF
V7---V9 V3r---V5r
33
.Comp2a0n1y1-L2o-g1o9
冠状动脉解剖
34
.Comp2a0n1y1-L2o-g1o9
心脏内部解剖结构
35
.Company Logo
ST段抬高则心梗可能处于急性期;
ST段处于等电位线而T波倒置,发生时 间难以确定;
ST段处于基线水平,而T波直立,为陈 旧心梗。
单纯以心电图不能准确判断心梗的发生 时间。
30
.Company Logo
31
Logo
心肌梗死心电图定位
32
.Company Logo
心肌梗死心电图定位
3、坏死型:心电图为异常Q波及QS波, 是由于心肌因最严重的缺血而产生了坏 死,不能除极,而心电图只反映了对侧 正常心肌除极的向量。坏死型的心电图 改变,一般不再恢复。
13
.Company Logo
二、典型心肌梗死发生和衍化顺序
1.心室某个区域 损伤,面向该 区域的导联上 ST段抬高;
14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24小时动态心电图](https://img.taocdn.com/s3/m/33f5bad4bb4cf7ec4afed0d2.png)
1、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是什么
24小时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 graph DCG),又称Holter,是通过随身携带连续24小时以上记录在日常活动过程中的心电图信息,然后取记忆体回放于特定设计电脑软件中,回放、分析、人工参与诊断,打印出心电图波形和观察分析判断并诊断报告。
对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定性、定量诊断,能及时准确捕捉到早期(发作时间短,间隔时间长)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的异常心电图变化。
动态心电图能为您24小时站岗放哨。
2、24小时动态心电图特点:
⑴非创伤性检查(2)动态的,常态下(3)长时间的连续纪录(4)信息量大,病变发现率较高。
3、24小时动态心电图适应范围:
1、心悸、胸闷、胸痛、眩晕、晕厥等症状的鉴别诊断。
2、心律失常的定性、定量诊断,包括有无心律失常、类型、频度、起止与持续时间、轻重程度及其与日常活动和昼夜间的关系。
3、—过性心肌缺血的定性、定量诊断,包括有无ST—T变化、形态、程度、起止时间、频度分布及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冠心病、心绞痛类型鉴别。
4、心肌梗塞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心率、心律失常、缺血性改变的关系,出院后和康复阶段的观察。
5、选择安装心脏器搏器的适应症,评价起搏器的功能,观察起搏器引起的心律失常。
6、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治疗心绞痛药物的疗效判定一洋地黄类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的观察。
7、心率变异性分析、心室晚电位分析等。
8、对特殊人群(宇航员、登山队员、飞行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的心电活动的观察。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24小时动态心电图](https://img.taocdn.com/s3/m/695ad6cadd88d0d232d46a15.png)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导读】我想大家对24小时动态心电图都很熟悉吧,很多人虽然没有亲眼见过,但是都从电视上看到过。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导读】与一般的心电图不太一样,它可以持续记录病人的身体状况。
但是,同样它也有不足的地方。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它的奥秘吧!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是什么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是一种通过随身携带的记录器,连续不断地监测人体24小时心电变化,再经信息处理分析系统记录的心电图。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确定病人的心悸、头晕、昏厥等症状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如极度心动过缓、心脏停搏、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这是目前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情况之一。
24小时动态心电图也是监测心肌缺血的标准化方法之一。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适应症为:1、监测正常人群中心律、心率和传导情况;2、用于原因不明的头晕、黑朦、昏厥患者;3、确定有无心肌缺血;4、对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及危险的估计,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出院的常规检查、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等等;5、病窦综合征的诊断及决定是否安装起搏器;6、心脏起搏器安装后的随访及监测起搏器引起的心律失常;7、抗心律失常治疗的疗效观察。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作用1、观察正常人(包括小儿)心电图中心率和心律的动态变化。
2、对各种心律失常患者可检测出有无威胁生命的心律紊乱,以便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
如室性早搏患者进行Holter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常见检测出成对或室性心动过速。
3、常用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脏病所致各种心律失常的检测。
4、动态心电图广泛用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的评价研究工作。
5、动态心电图可应用于晕厥病人的研究,以发现心源性晕厥的病例,便病人得到及时治疗。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正常值1、窦性节律:正常人几乎总是窦性心律。
窦性心动过速发生于运动、情绪激动时,窦性心动过缓出现于午休及夜间睡眠时,窦性心律不齐可出现于各个时间。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冠状动脉慢血流中的应用分析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冠状动脉慢血流中的应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80a03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da.png)
能障碍患者。所有患者都有完整的临床、造影和影 状动脉的血流计数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像资料。
(P < 0.05)。见表 1。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同时针对
表1 两组TIMI血流计数结果比较(x ± s,帧)
CSFP 组患者分别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及 12 导联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56.2±4.1)岁;合并高血脂,高血压分别为 17 例, 数 /1.7 进行矫正,当平均 TIMI 帧数> 27 帧,则定
21 例。对照组男 35 例,女 15 例,年龄 35 ~ 77 岁, 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②分析 CSFP 组患者采用
平 均(56.8±4.2)岁,合 并 高 血 脂 18 例,高 血 压 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心律
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 100 例进行对比分析,探 线,确保心电图基线平稳,无干扰,且图像清晰。
讨动态心电图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应用价值, 1.3.3 12 导联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检查方
旨在为临床 CSFP 的快速诊断提供依据。
法如下:使用 GE 24 小时动态分析系统,为患者连续监测
1 资料与方法
① 通 过 TIMI 计 帧 法 对 比 CSFP 组 与 对 照 组
50 例冠状动脉无明显慢血流患者为对照组,所有 的血流计数,三支冠状动脉的 TIMI 血流计数应用
患者及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TIMI 计帧法进行判定:第一帧为动脉充盈开始,最
CSFP 组 男 32 例,女 18 例,年 龄 33 ~ 78 岁,平 均 末帧则为血流达到动脉远端时,并将左前降支的帧
·临床研究·
2021年6月第11卷第11期
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67afb6a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24.png)
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动态心电图,又称为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Holter心电图,是一种连续记录心电图信号的检查方法。
它可以在患者正常活动的情况下,对心脏的电活动进行全天候的监测,从而更准确地了解心脏的功能状态。
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是临床医生进行心脏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下面将详细介绍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
首先,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包括对心律失常的诊断。
通过分析动态心电图,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如房颤、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
根据国际上公认的心律失常诊断标准,动态心电图可以提供更加客观、全面的心律失常信息,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其次,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还包括对心肌缺血的评估。
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心脏疾病的重要诊断内容。
通过动态心电图的分析,可以观察到患者在日常活动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的表现,如ST段改变、心肌缺血的持续时间和范围等,这些信息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还包括对心脏传导系统的评估。
心脏传导系统的异常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和心脏功能障碍,而动态心电图可以提供关于心脏传导系统功能状态的详细信息,如P波、QRS波、QT间期等参数的变化,有助于医生进行心脏传导系统的评估和诊断。
此外,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还包括对心脏功能的评估。
通过分析动态心电图,医生可以了解患者在日常活动中心脏功能的变化情况,如心率的变化、心律的不稳定性等,这些信息对于心脏功能的评估和诊断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涵盖了对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脏传导系统和心脏功能的全面评估。
通过动态心电图的分析,医生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患者的心脏状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动态心电图的准确解读和诊断标准的正确应用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4h动态心电图检测临床分析
![24h动态心电图检测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17c447aaea998fcd220e35.png)
24h动态心电图检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的临床特点。
方法:根据检测方法的不同,将心律失常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诊断,观察组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
结果: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26.09%、房性心律失常检出率54.35%、窦性心律失常检出率19.57%。
对照组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19.57%、房性心律失常检出率43.48%、窦性心律失常检出率13.04%。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0:00~6:00,室性、房性及窦性心律失常者,心率分别为(87.0±1.1)次/min、(88.1±0.9)次/min、(87.4±2.0)次/min,缺血时间分别为(11.3±1.0)min、(11.5±0.6)min及(11.4±1.1)min。
6:00~18:00,室性、房性及窦性心律失常者,心率分别为(80.5±3.2)次/min、(80.4±2.8)次/min、(80.4±2.7)次/min,缺血时间分别为(8.3±0.2)min、(8.4±0.3)min及(8.4±0.4)min。
18:00~24:00,室性、房性及窦性心律失常者心率分别为(64.1±2.1)次/min、(64.3±2.4)次/min、(64.4±1.9)次/min,缺血时间分别为(3.2±0.1)min、(3.4±0.2)min及(3.3±0.2)min。
各时间段心率与缺血时间相比差异显著(P<0.05),各组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采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能够有效检出心律失常,明确心率异常及心肌缺血的发生时间,辅助治疗疾病。
关键词:24h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率前言: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心律失常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多。
动态心电图分析方法
![动态心电图分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c6b1e287e21af45b307a869.png)
•
频域分析部分意义不大,一般不需关注。
• 九、附加功能临床意义评价:
• 1、心电向量图:无临床意义。
• 2、心室晚电位:原始信息质量不能满足叠加技术的要 求(采样率过低,高频信息损失严重),故叠加出的晚电
位是不可信的。
• 3、QTd(QT离散度):分析方法错误,未采用同步测 量法,结论错误,不能用于临床。
•
律。
• 5、各类心动过速及发生频度,是否多源,每阵持续时间
• (最短与最长者)是多少
• 6、心房扑动、纤颤的发生频度,是持续性或是短
•
阵性,总计发生了几阵,最短与最长一阵持续多长时
•
间。
• 7、各节律点有无停搏现象,发生频度及数量,停搏的时
•
间(最短及最长者)及有无并发症状。
三、冲动传导异常
• 1、窦房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昼夜发生率差异。
•
间翻身时可突然发生改变。
• h、心内膜心肌梗死:需有明确的临床证据支持。
• i、慢性心肌缺血(缺血性心肌病):具有劳力性急性心
•
肌缺血症状及ST-T改变,静息时有恒定ST-T改变。
j、脑心综合征:可见巨大而恒定的倒置T,具备典型明确的 临床诊断。
k、长QT综合征:QT延长,但不稳定,T波增宽,形态短 时间内多变,ST可压低,有明确的晕厥、黒朦症状。
•
窦性停搏:长/短大于2倍且无整倍数关系
•
交界性停搏:长R—R后出现室性逸搏间期大于1.5秒
•
室性停搏:室性逸搏间期大于3秒
•
全心停搏:长间期大于3秒且无任何心电信号。
•
窦性游走心律:P波形态呈规律性渐变,可倒置,但
P—R始终不变,而P—P多 变,符合窦性心律不齐特征。
(优质医学)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分析
![(优质医学)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2b0e963bb68a98271fefab3.png)
1992年美国人提出:心率50-90bpm
1994年英国人提出:心率50-95bpm(男)
55-100bpm(女)
17
2、节律:
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 窦性心律不齐 • 窦性停搏:多为1.5-2.0s,睡眠中。
>2.0s常是异常。运动员>2s的占37.1%。 • 室上性心律失常:
② 突然发生的ST段下斜型下移;可能伪差或 体位改变。
③ 伴随P-Q段降低的ST段下移;常因心动过 速引起。
学者Voller对一组健康志愿者的一过性ST段降低进行研究, 发现造成假阳性的常见因素有:体位改变、仪器滤波特性、导联 的负极电位影响、仪器调整不良、心电向量方向改变等。 30
(3)研讨会上提出几条补充意见:供讨论
病变的依据,要结合临床。 • 功能性室早可发生频繁,24h内可达成千上
万,常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常无明显其他 心电变化(如缺血等),临床上无器质性 心脏病证据,心功能良好。 • 病理性室早则相反。
35
2、DCG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关于SSS的DCG诊断标准,无完全统一标准。 • 具有下列变化时应疑及SSS:
• DCG检测限制性小,适应面广,易被接受。
24
(2)可对心肌缺血进行综合评估。
DCG通过对ST段偏移的分析:导联、 起始和终止的时间、持续时间、发生前后 及发作中的心率变化、偏移量、发作总次 数、总持续时间、缺血总负荷、ST段趋势 图、昼夜分布以及是否伴随症状等方面, 对心肌缺血进行综合分析,提供更多信息。
13
适应症:
•各种心血管疾病需要了解心脏自主神 经功能的病人,如冠心病、心肌梗死、 心肌病、心肌炎、高血压病、心脏移 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根据心率变异性变化判断心脏自主
神经功能状态。 • 协助诊治各种心血管疾病,判断预后;
• 协助诊断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
症;
• 了解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药物等对
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适应症: •各种心血管疾病需要了解心脏自主神 经功能的病人,如冠心病、心肌梗死、 心肌病、心肌炎、高血压病、心脏移 植等; •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颈 椎病等能导致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者。 6.医学科学研究方面的需要。
正常人DCG表现:
• 尚无统一标准,变异大,影响因素多,应 综合分析。 • 张开滋等《心电信息学》和沈文锦主编 《现代心功能学》中,正常人DCG表现: 1、心率: • 成人24h平均心率:60(59)-87bpm 最高心率:活动时可达180bpm,随年龄 增加而降低。 最低心率:睡眠中多>40bpm,运动员可 更低,约38bpm,甚至26bpm。
研讨会对DCG诊断心肌缺血的问题探讨较多:
1、DCG在心肌缺血诊断中的特殊价值:
不能被冠脉造影和运动试验等替代。
(1)诊断日常活动引发心肌缺血的唯一方法。 • DCG检测的是日常活动中轻度或中等程度活
动量引发的缺血,运动试验检测的是中等
程度以上的活动量引起的心肌缺血。
• DCG检测的心肌缺血更为严重,即当
适应症:
• 怀疑心律失常需明确诊断的病人
• 已诊断为心律失常的病人治疗前、治疗过
程中以及随访;
• 怀疑或已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
3、在冠心病诊治中的应用:对不同阶段的 冠心病患者诊断和治疗都有指导作用。 • 确定有无心肌缺血,协助诊断冠心病 ; • 定性和定量分析心肌缺血,对严重程度、 与日常活动的关系等进行判断; • 诊断不同类型的心绞痛,对发作特点、
2、DCG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MaxHR<90-100bpm,持续1min以上;
MinHR<40bpm,持续1min以上; 停搏>2.0s; II度SAB;
SVT终止时停搏>3.0s;慢快综合征等。
3、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评价
(1)疗效评价:常采用ESVEN标准。
用药后达以下标准者判定有效:
A、室早减少≥70%; B、成对室早减少≥80%;
都有指导作用。
2、心肌缺血的DCG诊断标准:
(1)“三个一”诊断标准:
1984年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研究院根据 Deanfild等医生的研究结果,最先提出的。 1986年我国部分心血管专家在广西百 色召开大会,建议接受该标准。
目前多数学者仍沿用此标准。
“三个一”的主要内容:
• 以等电位线为基线,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 下移1mm,下移持续时间≽1min,2次缺血 发作的时间间隔≽1min。 • 如果原来已存在ST段下移,则要在ST段已 降低的基础上,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再降
临床应用: ------捕捉一过性心脏病变,做
定性和定量分析
四大功能: • 心律失常分析 • 心肌缺血分析 • 心率变异性分析 • 起搏信号分析
1.识别一过性症状(如:心悸、胸闷、
胸痛、气急、黑朦、眩晕、晕厥、 抽搐等)是否与心血管病变有关, 可协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适应症:疑为一过性心原性症状的病
(3)研讨会上提出几条补充意见:供讨论 ① 心肌缺血性ST段偏移持续时间的上限: <30min 原因:与临床相符;体位、伪差等造成ST 降低常维持30min以上,或短于1min。 ② 更应重视心肌缺血事件中心率的增高。 • 缺血中ST段下移伴心率上升者约80%,心率 不变或下降者约占20%,主要在夜间。 • 心率增快的高低与缺血的程度呈正相关。 • 假阳性者没有这种规律
研讨会上郭继鸿也推荐此标准。
(2)补充排除条件:在“三个一”的基础上, ① ST段降低前的10个R波平均幅度高于ST段 降低最显著时的R波幅度的20%;可能体位 改变引起。 ② 突然发生的ST段下斜型下移;可能伪差或 体位改变。 ③ 伴随P-Q段降低的ST段下移;常因心动过 速引起。
学者Voller对一组健康志愿者的一过性ST段降低进行研究, 发现造成假阳性的常见因素有:体位改变、仪器滤波特性、导联 的负极电位影响、仪器调整不良、心电向量方向改变等。
ST段抬高发生率可达25%,呈凹面向上。
DCG诊断心肌缺血:
• 诊断心肌缺血,是DCG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 一,有特殊价值。 • 对临床应用价值的大小,尚有争议,因为影响因 素多: 设备因素:导联体系、电极质量、记录技术及软 件分析功能等。目前,已基本解决。 日常生活状态:活动、体位、吸烟、进食、过度 换气、屏气、情绪变化等。 心脏因素:非缺血性心脏病、心室肥大、心动过 速、预激综合征、室内阻滞等。 非心性因素:药物、电解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患者运动试验阳性,DCG也阳性时,
比单纯运动试验阳性者严重。
• 运动试验阳性者,DCG检测只有2530% 阳性。
• 能检测出更多的心肌缺血事件,尤其是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1999年,ACC/AHA动态心电图工作指
南中指出:如果不应用Holter进行检测
和评估,大约80%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无
症状缺血事件不能被检出和诊断。
低≽1mm。
• 测量点:以J点后80ms(L点)为准。注
意矫正心率对ST段改变的影响,当心率 >120bpm时,L点应自动变为J点后50ms。
• 以ST/HR比值消除心率的影响, 比值≽1.2uV/bpm 时为异常。
1999年ACC/AHA的动态心隔时间≽1min 改为≽5min。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周学峰
• 动态心电图是应用Holter技术在病 人日常活动状态下用一种随身携带的
记录仪连续监测体表24h的心电变化, 经信息处理分析及回放打印系统记录
的长程心电图。
DCG特点:
•非创伤性检查,
•动态的,常态下,
•长时间的连续纪录, •信息量大,病变发现率较高。
DCG的发展:
• 1961年应用于临床 • 导联系统:单导-→3导-→12导-→18导 • 记录时程:数小时-→24h-→48h-→72h -→1.5-2年 • 记录方式:磁带-→固态-→大容量数字记 录 • 软件分析功能:单纯心率、节律分析 -→ST段分析-→HRV、起搏通道、 Q-T、晚电位分析等
• 室性心律失常:
50%的正常人 可见,随年龄增多。
<100次/24h,1/1000心搏,≤5/h。 >10次/1000次心搏,多为非生理性。
单发为多,偶有多源性、成对、R
on T、VT等。
• 传导阻滞:
主要是AVB,2-8%,多为I度、II度一 型;短暂,多在睡眠中。儿童多,老人少。 运动员更多,可有房室分离,逸搏等。 3、ST-T变化: 活动后常发生上斜型压低,发生率可 高达30%。水平型、下斜型压低少见。 T波可低平,双向。
• DCG检测限制性小,适应面广,易被接受。
(2)可对心肌缺血进行综合评估。
DCG通过对ST段偏移的分析:导联、 起始和终止的时间、持续时间、发生前后 及发作中的心率变化、偏移量、发作总次 数、总持续时间、缺血总负荷、ST段趋势 图、昼夜分布以及是否伴随症状等方面, 对心肌缺血进行综合分析,提供更多信息。 (3)对不同阶段的冠心病患者诊断和治疗
心率变异性(HRV)
概念:心率变异性(HRV)是指逐次窦
性心动周期之间的微小变异,反映心脏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这种心搏间
的微小差异,可以被计算机心电检测系 统记录、测量和计算出来,作为临床应
• 窦性心动过缓的诊断标准:
(1)一过性窦缓:某一时间内HR<60bpm
(2)持续性窦缓:24h总心搏数<86400次
• 窦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 (1)一过性窦速:某一时间内HR>100bpm
(2)持续性窦速:24h总心搏数>140000次。
* 研讨会上,吴杰教授在3年的研究中,对5300多
18-84岁的正常人检测,结果:男性心率较恒定, 与年龄关系不大,平均67-68bpm。女性心率变化 较大,随年龄增大而降低,50岁后可再上升,平 均快于男性。 下限值:男 51bpm,<60bpm的发生率18% 女 54bpm, <60bpm的发生率9% 建议:心率50(男)/55(女)- 95bpm 1992年美国人提出:心率50-90bpm 1994年英国人提出:心率50-95bpm(男) 55-100bpm(女)
1、Lown室性心律失常分级标准:
0 Ⅰa Ⅰb Ⅱ Ⅲ Ⅳa Ⅳb Ⅴ
DCG在心律失常诊治中应用:
无室性早搏 室早<30次/h,<1次/min 室早<30次/h, 偶尔>1次/min 室早≥30次/h(频发室早) 多形性或多源性室早 成对室早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早发室早(R on T)
• LOWN标准:多个专家认为只使用于AMI。
C、短阵室速减少≥90%,连续15次以上的
室速及运动时连续5次以上的室速消失。
(等将用药后心律失常恶化定义为: 2)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 Velebit 平均每小时的室早数较用药前
增加4倍;
–成对室早或/和室速较用药前增加10倍; –用药后新出现的持续性室速; –原有的室速心率明显加快且难 Gallastagul等建议补充一条: 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加重的心律失常逐 渐消失。
2、节律:
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 窦性心律不齐
• 窦性停搏:多为1.5-2.0s,睡眠中。 • 室上性心律失常:
>2.0s常是异常。运动员>2s的占37.1%。 50-75%正常人可有,随年龄增长。
以房早为多,一般房早<100次/24h或 1/1000心搏。
短阵,偶发的室上速,房颤、房扑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