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贡士、进士与连中三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人、贡士、进士与连中三元
举人、贡士、进士的名称,我们一般理解为科举时代学子应考获取的功名。这大致不错,但严格地说,还不够准确。那么它们到底有哪些涵义,和成语“连中三元”有何关系?我们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得从“科举”谈起。
所谓“科举”,是“设科举人”的简化,也说成“设科取士”,是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滥觞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清,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隋炀帝虽昏庸暴虐,但他却做了两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好事:一是开凿京杭大运河,二就是设“进士科”选拔优秀人才,开创了科举制度的先河。
举人、贡士、进士三个名称历史悠久,在涵义上有一个从“广”到“狭”、从“泛称”到“专指”的流变过程。简要介绍如下。
“举人”一词出自《左传·文公三年》:“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
这里的“举人”是“举荐人才”的意思,与今天的涵义相去甚远。直到东汉初年,举人才作为一种身份名称出现,指“被举荐的人”,但还是属泛称。从明朝开始,它才专指乡试合格者。这也是该词的通用义。
“贡士”一词出自《礼记·射义》:“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大意是说“诸侯每年都要向天子进献方物,推荐人才,并由天子亲自考核评定被推荐人的才能”。显而易见,这里的“贡士”是一个词组,其中的“贡”作“荐举”解,“人”指“人才”,与“举人”的初始义相近。到明清两朝,贡士才专指“会试”登科者。
需补充说明的是,《礼记》中的“礼”指《仪礼》,属五经之一;“记”指记述或解释《仪礼》的文字,相当于今天的笔记,所以《礼记》一书主要是解释或阐发《仪礼》的要义。今存东汉硕儒郑玄作注的《礼记》,说明该书成书时间不会晚于西汉。
“进士”这个名称也很古老,其涵义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礼记·王制》曰:“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这里的“进士”是指由大司乐考核评定并举荐给司马的“造士”(优秀人才),所以它最初的涵义是指可以进授爵禄的人。
到了隋代,进士又成为一种取士的科目——进士科。唐宋两朝,沿袭隋制,进士虽属常设考试科目,但已有向“专名”化的趋势。武皇帝就曾举行过一次“殿试”,并把高中者称为进士。
进士科门槛极高。唐时流传着一句谚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明经好考,三十岁考中就算年老;进士难考,五十岁考中就算年少。而且考中者仅只具备做官的资格,并不实授官职;要想真正踏入仕途,还必须经过吏部的选拔考试。尽管如此,高中者也如一步登天,极其显贵。获得进士出身的人,既光宗耀祖,又名利双收,还为自己踏入仕途铺平了道路。到了明清两代,“进士”才成为殿试高中者的专称。
那么举人、贡士、进士与成语“连中三元”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先来看《现汉》对连中三元的释义:“旧时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接连考取解元、会元、状元。比喻在三次考试或比赛中连续得胜,或在一项比赛中连续三次取得成功。”释义是该成语的本义。而用解元、会元、状元各指获举人、贡士、进士第一名的人,是明清时的事情,所以这个词的形成不会早于明朝。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用例就是出自明末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一书。释义是该成语的比喻义,也是新增义。我们虽无法考证其比喻义的用法始于何时,但可以肯定,自清以前没有这种用法的书证。
其实,“连中三元”中的“连中”是“连续(接连)高中”的缩略语,而“三元”则特指“解元、会元、状元”。《现汉》中新增了比喻义,谓考试或比赛中连续三次获胜,甚至泛指连续三次取得成功,都可称为“连中三元”。这样释词,“连中”的“中”就没有“高中”义,而是从“高中”义引申为“取得成功”。“三元”也失去了它特定的含义,其中的“三”
当“三次”解;“元”当“头”解,引申为“第一名”了。
既然如此,我们要准确理解连中三元的涵义,就必须知道什么叫解元、会元和状元。下面就以清朝科举制度为例简要谈谈。
清朝科举基本沿袭明制,主要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童试”一年一次,具有童生资格的学子参加院试,考中者称“秀才”。从乡试试开始,才算真正意义的科举考试,也与“连中三元”一词有关了。
首先是“乡试”。属省一级考试,三年一次,在农历八月举行,所以又称“秋闱”。秀才方有资格应考,考中者称“举人”。中学课本中的《范进中举》便是写的乡试。举人中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其次是“会试”。这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时间在乡试后的次年春天,所以又称“礼闱”或“春闱”。举人方有资格应考,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其三是“殿试”。这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所以又称“廷试”。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考中者称进士,进士又分一、二、三甲。一甲仅三名,第一名称为“状元”。
由此可知,“连中三元”便是连续高中解元、会元、状元者,这当然是难度极高的。据专家考证,科举制度延续的一千多年间,获“连中三元”殊荣的仅十人(不含武状元)。
在现代汉语中,作为成语的“连中三元”,其词义已不限于科举而可广泛使用,这是约定俗成使然,也是汉语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