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汇编(精编图文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
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
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
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
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成分与血浆相近。
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
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0、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1、渗透压: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
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⑵、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3、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
二、应会知识点1、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液泡内液体。
2、内环境PH值维持稳定的调节:⑴、缓冲物质:指血液中含有的成对的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
缓冲物质由弱酸和强碱盐组成。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等.三者关系:血浆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组织液淋巴↑淋巴循环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为Na+、Cl-。
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注意: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
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4、总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内环境的稳态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调节机制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规律(一)内环境成分辨别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血浆中的血细胞、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神经调节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2.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内负外正;兴奋时内正外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要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要点总结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 刺激→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2、血糖平衡的调节蛋白质类激素不能口服:胰岛素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细胞外液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的液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判断方法:独来独往为淋巴;血浆沿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从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淋巴液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即溶液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37℃时,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2)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物质:HCO3-、HPO42-:例NaHCO3/H2CO3和Na2HPO4/NaH2PO46.稳态: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三、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四、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五、间接参与调节的系统:神经系统、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系统。
六、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7.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的过程: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具神经节)传到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新的兴奋通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并作出应答。
人教教生物必修3全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教生物必修3全册知识点总结1必修(必修(3)稳态与环境)稳态与环境第第一一章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内环境.内环境体液包括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占细胞内液(占2/32/3))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
由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就是内环境内环境,由血浆血浆.组织液组织液和淋巴淋巴三部分组成。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渗透压,酸碱度酸碱度,温度温度等相对稳定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无机盐.蛋白质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中性,PH 为7.357.35-萘乙酸,2.4-D)2.其他植物激素其他植物激素激素种类合成部位作用赤霉素(GA)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或幼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促进叶与果实的衰老与脱落促进叶与果实的衰老与脱落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促进果实成熟促进果实成熟第四章第四章种群和生物群落种群和生物群落11.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1)种群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生物。
基本特征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出生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
龄组成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增长型.稳定型稳定型和衰退型衰退型。
可以预测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性别比例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调查方法1)样方法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昆虫卵密度,蚯蚓等6要求随机取样随机取样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距取样法2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2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1)种群增长的““JJ””型曲线和““SS””型曲线“J”型曲线在理想条件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生物是高中学习中一门重要的科学课程,它涉及到生命的本质和各种生物现象的理解。
必修三是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一本重要教材,其中包含了许多核心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识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1. 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总结1.1 遗传的基本概念在进入遗传与进化的具体讨论之前,首先需要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
遗传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生物个体之间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
遗传物质主要由DNA分子组成,DNA分子携带了生物个体的遗传信息,控制着生物的遗传特征。
1.2 遗传的基本规律在进行遗传研究时,我们需要了解遗传的一些基本规律,如孟德尔遗传规律和分离规律。
孟德尔遗传规律是指在杂交后代中,显性性状表现比隐性性状表现更为明显。
而分离规律则是指在杂合状态下,两种不同性状的基因能够独立地分离遗传到子代。
1.3 遗传的机制与过程遗传的机制有两种,分别是单体遗传和等位基因遗传。
单体遗传是指通过一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而等位基因遗传则是指一个基因可能存在多个等位基因,决定着一个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遗传的过程主要包括基因的表达和变异,其中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转录和翻译产生相应的蛋白质,而基因的变异则是指基因中的突变导致基因的序列发生变化。
2. 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知识点总结2.1 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生物技术是指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研究和应用的技术体系。
生物技术可以分为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两大类。
传统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发酵技术和育种技术,而现代生物技术则涉及到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等前沿领域。
2.2 基因工程的原理与应用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成来实现对其性状的改良。
基因工程的原理包括DNA重组技术和基因转移技术。
DNA重组技术是指将两个不同来源的DNA片段进行拼接,从而形成具有新功能的DNA分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知识点考点总结汇编(全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知识点考点总结汇编必修三第1章细节整理1、为什么单细胞生物只能在水环境中生活?(2页第2段)答: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养料和氧,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这些单细胞生物只能在水环境中生活,如果水体干涸,它们就会休眠或者死亡。
2、简述体液的概念、组成,以及组成体液的各种成分的含量比例答:概念: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组成: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
含量比例:细胞内液占2/3,细胞外液占1/3。
3、简述血液和血浆的联系与区别答:联系: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
区别:血液中既有血浆,也有大量的血细胞。
而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补充:血清,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原及某些凝血因子后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主要作用:提供激素和各种生长因子;提供结合蛋白;提供促接触和伸展因子使细胞贴壁免受机械损伤;对培养中的细胞起到某起保护作用。
联系知识点:动物细胞培养时加动物血清或血浆的作用理解补充:纤维蛋白原:是一种蛋白质,能够溶解于水,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凝血过程、血拴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高纤维蛋白原是各种血栓性疾病重要危险因素,在临床中被认为是疾病状态的标志物。
结合蛋白:单纯蛋白质和其他化合物结合而成,被结合的其他化合物通常称为结合蛋白质的非蛋白部分。
按其非蛋白部分的不同而分为核蛋白(含核酸)、糖蛋白(含多糖)、脂蛋白(含脂类)、磷蛋白(含磷酸)、金属蛋白(含金属,如血红蛋白)及色蛋白(含色素)等。
4、简述内环境的三种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变途径和转换关系答: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组织液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
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参与全身的血液循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汇编

必修三知识汇编第一章一、细胞的生存环境1. 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 多细胞动物: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养料O2外界环境=======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废物CO2 淋巴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3.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一般不超过1℃)。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2.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一、神经调节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细胞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突体神经纤维轴突2.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分析综合作用)(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内负外正;兴奋时内正外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要点总结

【篇一】1、染色質:在細胞核中分佈著一些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這些物質是由DNA和蛋白質組成的。
在細胞分裂間期,這些物質成為細長的絲,交織成網狀,這些絲狀物質就是染色質。
2、染色體:在細胞分裂期,細胞核內長絲狀的染色質高度螺旋化,縮短變粗,就形成了光學顯微鏡下可以看見的染色體。
3、姐妹染色單體:染色體在細胞有絲分裂(包括減數分裂)的間期進行自我複製,形成由一個著絲點連接著的兩條完全相同的染色單體。
(若著絲點分裂,則就各自成為一條染色體了)。
每條姐妹染色單體含1個DNA,每個DNA一般含有2條去氧核苷酸鏈。
4、有絲分裂:大多數植物和動物的體細胞,以有絲分裂的方式增加數目。
有絲分裂是細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親代細胞的染色體複製一次,細胞分裂兩次。
5、細胞週期: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這是一個細胞週期。
一個細胞週期包括兩個階段:分裂間期和分裂期。
分裂間期:從細胞在一次分裂結束之後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間期。
分裂期:在分裂間期結束之後,就進入分裂期。
分裂間期的時間比分裂期長。
6、紡錘體:是在有絲分裂中期細胞質中出現的結構,它和染色體的運動有密切關係。
7、赤道板:細胞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的著絲粒準確地排列在紡錘體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無絲分裂:分裂過程中沒有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的變化。
例如,蛙的紅細胞。
公式:1)染色體的數目=著絲點的數目。
2)DNA數目的計算分兩種情況:①當染色體不含姐妹染色單體時,一個染色體上只含有一個DNA分子;②當染色體含有姐妹染色單體時,一個染色體上含有兩個DNA分子。
【篇二】一、限制細胞長大的原因:細胞體積越大,其相對表面積越小,細胞的物質運輸的效率就越低。
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係限制了細胞的長大。
細胞核控制範圍(核質比)大→cell小。
二、細胞增殖1.細胞增殖的意義: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2.真核細胞分裂的方式:有絲分裂、無絲分裂、減數分裂。
高考生物 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必修3

《必修三》知识点整理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1、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直接从水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2、多细胞生物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内环境内环境与细胞内液的转换1、概念:血浆细胞内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共同构成,其中含量较多的是,占到。
营养物质通过等系统,氧气通过等系统进入机体细胞;代谢废物(CO2、尿素等)主要通过等系统排出体外。
(P8图)2、体内大多数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红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说明生命系统起源于原始海洋,血浆成分:含量最多的是、其次是,此外还有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相比,主要差异为:。
4、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渗透压、PH、温度(1)渗透压:指溶液中对的吸引力,取决与溶液浓度,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浓度越低渗透压越小。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取决于。
37℃时,血浆渗透压为,与0.9%的NaCl等渗。
当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因为而破裂,放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会因为而死亡。
(2)PH:血浆PH为,与、等离子有关(3)温度:左右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的作用,使各个、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叫做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例如: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发生,就会出现,最终会引起死亡。
2、稳态的调节机制是:3、与稳态调节直接相关的系统有、、、等。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反射的过程: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传到,对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新的兴奋通过到达,作出应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sport))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8、血糖平衡的调节9、体温调节寒冷刺激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生态系统中也存在)。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产生渴觉主动饮水12、水盐平衡调节饮水不足失水过多 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 ↓ 垂体 ↓ ↓ 抗利尿激素 ↓(﹢)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 ↓(﹣) 尿量减少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吞噬细胞14、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T 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B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如 :抗体)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15、免疫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大脑皮层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过程为“原吞to be”)浆细胞抗体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B细胞增殖分化 记忆B 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记忆T 细胞 侵入细胞的抗原 T 细胞效应T 细胞效应T 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抗体(和体液免疫的相互协作)或吞噬细胞吞噬、消灭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第一次接触不会有过敏反应)2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缺陷病 : 艾滋病(简称AIDS ,病毒简称HIV) 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1、在胚芽鞘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时,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促进效果不同或抑制效果不同)2、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时,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所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也不同。
3、曲线在A’、B’、C’点以前的部分分别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根、芽、茎的不同促进效果,而A、B、C三点则代表最佳促进效果点,(促进根、芽、茎的生长素最适浓度依次为10-10mol/l、10-8mol/l、10-4mol/l左右),AA’、BB’、CC’段表示促进作用逐渐降低,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相应的器官无影响,超过A’、B’、C’点浓度,相应的器官的生长将被抑制。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③: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区别于根的正向地性、茎的负向地性:生长素浓度:A=B<C=D,但对根而言,A点促进生长,C点抑制生长,所以根向下弯曲;而对茎,B、D点都促进生长,但D点的促进作用大,故茎向上生长(可对照课本P50的图理解)。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 > 芽 > 根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7、生长素的应用: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8、赤霉素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生长。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1、种群特征增长型年龄组成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①“ 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 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把曲线图纵坐标改成种群增长率,图形又会变成怎样)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区别种群密度)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捕食(如图乙)7、种间关系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寄生:蛔虫,绦虫、虱子蚤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垂直结构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8、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生态系统的蓝藻/硝化细胞组成成分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1、结构如:蚯蚓为分解者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细菌、真菌、腐生生物)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植物,终点是最高营养级动物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特别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粪便,蜣螂并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态农业中,沼渣用来肥田,农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无机盐(即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