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巫术:(约定俗成、目的和意义、行为方式)所谓巫术,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
常见主题:
狩猎、战争、爱情、死亡
英国弗雷泽在《金枝》中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巫术原理:①相似律②接触律
原始岩画/壁画、祭祀舞蹈《云南印象·祭火》杨丽萍、酒神祭
巫术仪式
逐渐演变为巫术表演,其中美术、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得以形成与发展。
从审美的角度来分析
文学创造美的创造
6.3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三种关系
①物质实践关系
②认识关系
③价值关系
6.3.1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征:P118
①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6.3.2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①客体“主体化”P119
现实客体审美客体
否定,表面客套,后面嚼舌头。
反讽,真不错,就会向领导打报告。
没有梧桐引不来凤凰,梧桐树多的地方自然会有凤凰的降临,于是这个地方便取名为落凤坡。这本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名字,然而,当它出现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的时候,便具有了一定的话语蕴藉属性。因为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和卧龙先生诸葛亮齐名的人物,他就是凤雏先生庞统庞士元。当我们读到庞统行军至落凤坡,一种不祥的预感便涌上心头。凤雏,落凤。果然,庞统与的卢宝马一起丧命于乱箭之下。以上是地名,让我们再看几个人名的例子。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艺术成就最高的小说,《红楼梦》就大量的运用了话语蕴藉的手法。在《红楼梦》的第一回和最后一回,都提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甄士隐,另一个是贾雨村。这两个人名具有了一定的话语蕴藉属性。甄士隐,将真事隐去。贾雨村,假语村言。这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就构成了这“满纸荒唐言”的《红楼梦》。 在《红楼梦》的第一回,出现了两个女人,一个是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另一个是贾雨村的夫人贾娇杏。而这两个女人几乎代表了整部《红楼梦》中女人的命运。甄英莲,真的应该可怜;贾娇杏,侥幸,但是是假的。 贾府的四个女儿: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连起来念就是原(元)本应(迎)该叹(探)息(惜)的一群女人。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表现出了《红楼梦》中女人的命运。 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葬花,无疑是整部《红楼梦》中较为出彩的一个情节。出彩之处就在于,在这个情节当中,作者运用了双重的话语蕴藉性。我们形容一个女孩长的漂亮,往往说她长的像一朵花。其实在金陵十二钗中,林黛玉本身就是一朵花。黛玉即花,花即黛玉。这是第一重话语蕴藉性。为什么偏偏要安排黛玉葬花呢?其实作者这是在暗示黛玉悲剧命运的开始。现在是黛玉葬花,马上要葬的就是黛玉了,正如刚刚所讲,黛玉即花,花即黛玉。这是另一重话语蕴藉性。果然,在接下来的故事中黛玉香销玉陨。读罢这一段悲凉凄惨的故事,我们不禁会留下“一把辛酸泪”。此处作者将话语蕴藉运用的炉火纯青,发挥的淋漓尽致,使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令人鼓掌称赞,拍案叫绝,太妙了! 在报告文学中,也经常运用话语蕴藉的手法。记得在一篇报告文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李金羽打“小门”入网。“小门”在这里就运用了话语蕴藉的手法。“小门”在这里代指对方守门员的裤裆。如果我们说“李金羽射门,球穿档入网”,这是两个球迷在谈论球赛。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1、含蓄:P71
以少寓多,小中蓄大,言有尽而意无穷。有限的话语、无限的意味。
例:古典诗歌
篇幅短小:四言、五言、七言。
但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却深刻、广阔。
2.含混:P71
单一话语,多重意义。
不同的“读法”,带来不同的意义。
不同的语境,带来不同的含义。
小李,这人真不错。
肯定,确实不错,乐于助人。
③其三,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文学表现与日常表现的区别:P32
率性、无形式——“有意味的形式”
3.作品P32
文学活动成立的中介。
作者的创造对象、读者的阅读对象。
传统:内容与形式
现代:一个故事有五百种写法
对形式的强调P33
突发性:“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瞬间性:“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苏轼:“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2.游戏发生说
①康德:艺术是“自由的游戏”。
②席勒:游戏冲动生理基础:“精力有余说”/“过剩精力”说
什么现象标志着野蛮人达到了人性呢?不论我们对历史追溯到多么遥远,在摆脱了动物状态奴役的一切民族中,这种现象都是一样的:对外观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游戏冲动
4.劳动说P40
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③构成了文学活动的内容
④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名词解释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性、文学本体论
游戏说、劳动说
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 文学是什么?文学的通行含义是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歌剧等体裁。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对话关系:言语者—符号系统—听众
人类学角度:文学是人学。
哲学角度:文学是对社会存在的审美反映。
经济学角度: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
社会学角度: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符号学角度: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P17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1.1.1文学作为活动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自觉:有意识、有目的。
文学是活动,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具体含义:P12
主体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客体展示
文学是“人学”。
“文学反映论”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
文学是人的精神活动,属于意识范畴。文学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那么如何反映?
1、机械反映:消极/被动/刻板
2、能动反映:积极/主动/选择
①文学性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②文学本体论代表人物:兰塞姆《纯属推理思考的文学批评》
4.读者P34
文学活动的接受者,归宿点。
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作者创造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成为真正的作品。
读者的再创造:
①诗无达诂。
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2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1.巫术发生说P37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6.1.1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含义P98
①物质生产
物质改造活动,基础与前提
②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观念活动,非绝对同步
6.1.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共同性
①自由自觉性
②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P101
6.1.3精神生产的特殊性P101
②主体“客体化”
第七章
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二、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它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或外在刺激所引发的。
三、心理机制:想象与联想
2、什么是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有哪几种典范形态?试结合具体作品予以说明。
答: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进一步讲,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理论建设
“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
“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人的生命活动:
基本特征:自由自觉性
自由:对规律的把握与超越
想象(Imagination)P132
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已有心理表象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新结构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类型
1)再现想象
外在事物在主体头脑中的复现。
2)比拟想象
对抽象的东西予以形象化。
3)虚构想象
对已有表象的重构、加工、创造。
有意想象与无意想象
1)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而进行想象的心理过程。
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1.1.2文学活动的构成
1.世界P30
文学活动的客观基础。
文学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大千世界,就是文学反映的内容)
反映的内容:客观世界-主观世界
毛泽东: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反映的方式:
①模仿/摹仿论:逼真性
②再现论:能动性
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说
①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②以符号作为创造观念世界的手段。
③富于个性及自由性。
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2)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指无目的的、自然而然的想象心理。(幻想)
联想(association)P133
由此及彼,在延展中所想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过程。
联想的类型
1)接近联想——时间、空间
2)类似联想——相似点
3)对比联想——相比照
灵感(inspiration)P134
in+spirat
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列宁首先用“反映”论来说明
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镜子说”
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文学反映论。
文学反映是一种艺术反映。
“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艺术/审美反映。
艺术交往论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生产与消费的
互动交往关系。
文学是语言艺术,将文学行为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2.作者P31
文学活动的主体,出发点。
文学活动就是作者的表现活动。
表现的内容:
作者通过文学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表现的方式:
①诗言志
②心灵/情感/自我表现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P31
①首先,表现论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②其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式批评。
6.2.1文学创造的客体P104
①客体即“自然”说
思维基础:文学是存在的反映。
“艺术模仿自然”
“观物取象”
②客体即“情感”说P107
思维基础:文学是主体的心灵表现。
“艺术表现情感”
“诗者,吟咏情性也”
6.2.2文学创造的主体
①主体即ຫໍສະໝຸດ Baidu模仿者”与“创造者”P112
现实世界艺术家
艺术家作品世界
②主体即“旁观者”或“移情者”P114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名词解释:
1、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研究。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美国,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系统1:创作—作品—接受
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
系统2: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
基本形态
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常见主题:
狩猎、战争、爱情、死亡
英国弗雷泽在《金枝》中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巫术原理:①相似律②接触律
原始岩画/壁画、祭祀舞蹈《云南印象·祭火》杨丽萍、酒神祭
巫术仪式
逐渐演变为巫术表演,其中美术、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得以形成与发展。
从审美的角度来分析
文学创造美的创造
6.3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三种关系
①物质实践关系
②认识关系
③价值关系
6.3.1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征:P118
①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6.3.2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①客体“主体化”P119
现实客体审美客体
否定,表面客套,后面嚼舌头。
反讽,真不错,就会向领导打报告。
没有梧桐引不来凤凰,梧桐树多的地方自然会有凤凰的降临,于是这个地方便取名为落凤坡。这本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名字,然而,当它出现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的时候,便具有了一定的话语蕴藉属性。因为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和卧龙先生诸葛亮齐名的人物,他就是凤雏先生庞统庞士元。当我们读到庞统行军至落凤坡,一种不祥的预感便涌上心头。凤雏,落凤。果然,庞统与的卢宝马一起丧命于乱箭之下。以上是地名,让我们再看几个人名的例子。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艺术成就最高的小说,《红楼梦》就大量的运用了话语蕴藉的手法。在《红楼梦》的第一回和最后一回,都提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甄士隐,另一个是贾雨村。这两个人名具有了一定的话语蕴藉属性。甄士隐,将真事隐去。贾雨村,假语村言。这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就构成了这“满纸荒唐言”的《红楼梦》。 在《红楼梦》的第一回,出现了两个女人,一个是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另一个是贾雨村的夫人贾娇杏。而这两个女人几乎代表了整部《红楼梦》中女人的命运。甄英莲,真的应该可怜;贾娇杏,侥幸,但是是假的。 贾府的四个女儿: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连起来念就是原(元)本应(迎)该叹(探)息(惜)的一群女人。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表现出了《红楼梦》中女人的命运。 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葬花,无疑是整部《红楼梦》中较为出彩的一个情节。出彩之处就在于,在这个情节当中,作者运用了双重的话语蕴藉性。我们形容一个女孩长的漂亮,往往说她长的像一朵花。其实在金陵十二钗中,林黛玉本身就是一朵花。黛玉即花,花即黛玉。这是第一重话语蕴藉性。为什么偏偏要安排黛玉葬花呢?其实作者这是在暗示黛玉悲剧命运的开始。现在是黛玉葬花,马上要葬的就是黛玉了,正如刚刚所讲,黛玉即花,花即黛玉。这是另一重话语蕴藉性。果然,在接下来的故事中黛玉香销玉陨。读罢这一段悲凉凄惨的故事,我们不禁会留下“一把辛酸泪”。此处作者将话语蕴藉运用的炉火纯青,发挥的淋漓尽致,使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令人鼓掌称赞,拍案叫绝,太妙了! 在报告文学中,也经常运用话语蕴藉的手法。记得在一篇报告文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李金羽打“小门”入网。“小门”在这里就运用了话语蕴藉的手法。“小门”在这里代指对方守门员的裤裆。如果我们说“李金羽射门,球穿档入网”,这是两个球迷在谈论球赛。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1、含蓄:P71
以少寓多,小中蓄大,言有尽而意无穷。有限的话语、无限的意味。
例:古典诗歌
篇幅短小:四言、五言、七言。
但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却深刻、广阔。
2.含混:P71
单一话语,多重意义。
不同的“读法”,带来不同的意义。
不同的语境,带来不同的含义。
小李,这人真不错。
肯定,确实不错,乐于助人。
③其三,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文学表现与日常表现的区别:P32
率性、无形式——“有意味的形式”
3.作品P32
文学活动成立的中介。
作者的创造对象、读者的阅读对象。
传统:内容与形式
现代:一个故事有五百种写法
对形式的强调P33
突发性:“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瞬间性:“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苏轼:“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2.游戏发生说
①康德:艺术是“自由的游戏”。
②席勒:游戏冲动生理基础:“精力有余说”/“过剩精力”说
什么现象标志着野蛮人达到了人性呢?不论我们对历史追溯到多么遥远,在摆脱了动物状态奴役的一切民族中,这种现象都是一样的:对外观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游戏冲动
4.劳动说P40
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③构成了文学活动的内容
④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名词解释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性、文学本体论
游戏说、劳动说
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 文学是什么?文学的通行含义是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歌剧等体裁。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对话关系:言语者—符号系统—听众
人类学角度:文学是人学。
哲学角度:文学是对社会存在的审美反映。
经济学角度: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
社会学角度: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符号学角度: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P17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1.1.1文学作为活动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自觉:有意识、有目的。
文学是活动,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具体含义:P12
主体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客体展示
文学是“人学”。
“文学反映论”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
文学是人的精神活动,属于意识范畴。文学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那么如何反映?
1、机械反映:消极/被动/刻板
2、能动反映:积极/主动/选择
①文学性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②文学本体论代表人物:兰塞姆《纯属推理思考的文学批评》
4.读者P34
文学活动的接受者,归宿点。
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作者创造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成为真正的作品。
读者的再创造:
①诗无达诂。
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2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1.巫术发生说P37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6.1.1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含义P98
①物质生产
物质改造活动,基础与前提
②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观念活动,非绝对同步
6.1.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共同性
①自由自觉性
②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P101
6.1.3精神生产的特殊性P101
②主体“客体化”
第七章
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二、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它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或外在刺激所引发的。
三、心理机制:想象与联想
2、什么是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有哪几种典范形态?试结合具体作品予以说明。
答: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进一步讲,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理论建设
“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
“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人的生命活动:
基本特征:自由自觉性
自由:对规律的把握与超越
想象(Imagination)P132
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已有心理表象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新结构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类型
1)再现想象
外在事物在主体头脑中的复现。
2)比拟想象
对抽象的东西予以形象化。
3)虚构想象
对已有表象的重构、加工、创造。
有意想象与无意想象
1)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而进行想象的心理过程。
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1.1.2文学活动的构成
1.世界P30
文学活动的客观基础。
文学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大千世界,就是文学反映的内容)
反映的内容:客观世界-主观世界
毛泽东: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反映的方式:
①模仿/摹仿论:逼真性
②再现论:能动性
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说
①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②以符号作为创造观念世界的手段。
③富于个性及自由性。
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2)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指无目的的、自然而然的想象心理。(幻想)
联想(association)P133
由此及彼,在延展中所想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过程。
联想的类型
1)接近联想——时间、空间
2)类似联想——相似点
3)对比联想——相比照
灵感(inspiration)P134
in+spirat
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列宁首先用“反映”论来说明
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镜子说”
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文学反映论。
文学反映是一种艺术反映。
“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艺术/审美反映。
艺术交往论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生产与消费的
互动交往关系。
文学是语言艺术,将文学行为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2.作者P31
文学活动的主体,出发点。
文学活动就是作者的表现活动。
表现的内容:
作者通过文学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表现的方式:
①诗言志
②心灵/情感/自我表现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P31
①首先,表现论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②其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式批评。
6.2.1文学创造的客体P104
①客体即“自然”说
思维基础:文学是存在的反映。
“艺术模仿自然”
“观物取象”
②客体即“情感”说P107
思维基础:文学是主体的心灵表现。
“艺术表现情感”
“诗者,吟咏情性也”
6.2.2文学创造的主体
①主体即ຫໍສະໝຸດ Baidu模仿者”与“创造者”P112
现实世界艺术家
艺术家作品世界
②主体即“旁观者”或“移情者”P114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名词解释:
1、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研究。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美国,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系统1:创作—作品—接受
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
系统2: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
基本形态
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