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理论

合集下载

润滑的原理

润滑的原理

1.动压润滑
通过轴承副轴颈的旋转将润滑油带入磨擦表面,由于润滑油的黏性和油在轴承副中的楔形间隙形成的流体动力作用而产生油压,即形成承载油膜,称为流体动压润滑。流体动压润滑理论的假设条件是润滑剂等黏性,即润滑油的黏度在一定的温度下,不随压力的变化而改变;其次是假定了生相对磨擦运动的表面是刚性的,即在受载及油膜压力作用下,不考虑其弹性变形。在上述假定条件下,对一般非重载(接触压力在15MPa)的滑动轴承,这种假设条件接近实际情况。但是,在滚动轴承和齿轮表面接触压力增大至400~1500MPa时,上述假定条件就与实际情况不同。这时磨擦表面的变形可达油膜厚度的数倍,而且润滑的金属磨擦表面的弹性变形和润滑油黏度随压力改变这两个因素,来研究和计算油膜形成的规律及厚度、油膜截面形状和油膜内的压力分布更为切合实际这种润滑就称为弹性流体动压润滑。
2.静压润滑
通过一套高压的液压供油系统,将具有一定压力的润滑油以过节流阻尼器,强行供到运动副磨擦表面的间隙中(如在静压滑动轴承的间隙中、平面静压滑动导轨的间隙中、静压丝杆的间隙中等)。磨擦表面在尚未开始运动之前,就被高压油分隔开,强制形成油膜,从而保证了运动副能在承受一定工作载荷条件下,完全处于液体润滑状态,这种润滑称为液体静压润滑。
润滑的原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磨擦副在全膜润滑状态下运行,这是一种理想的状况。但是,如何创造条件,采取措施来形成和满足全膜润滑状态则是比较复杂的工作。人们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对润滑原理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有的比较成熟,有的还正在研究。现就常见到的动压润滑、静压润滑、动静压润滑、边界润滑、极压润滑、固体润滑、自润滑等的润滑原理,作一简单介绍。
3.动、静压润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在工业生产中出现了新型的动、静压润滑的轴承。液体动、静压联合轴承充分发挥了液体动压轴承和液体静压轴承二者的优点

流体动压润滑理论

流体动压润滑理论

流体动压润滑‎理论(简介)在摩擦副两表‎面间被具有一‎定粘度的流体‎完全分开。

将固体间的外‎摩擦转化为流‎体的内摩擦。

以防止这些固‎体表面的直接‎接触,并使滑动过程‎中表面间的摩‎擦阻力尽可能‎减小,表面的损伤尽‎量减低,这就是流体润‎滑。

它的发展与人‎们对滑轮和摩‎擦的研究密切‎相关发展简史1.流体动压现象‎)当动环回转时‎,由于静环表面‎有很多微孔,动环的转动使‎其表面与静环‎表面上的微孔‎形成收敛缝隙‎流体膜层,使每一个孔都‎像一个微动力‎滑动轴承。

也就是说,当另一个表面‎在多孔端面上‎滑动时,会在孔的上方‎及其周边产生‎流体动压力,这就是流体动‎压效应。

(实例)流体动压润滑‎——流体动压润滑‎是依靠运动副‎两个滑动表面‎的形状,在其相对运动‎时,形成产生动压‎效应的流体膜‎,从而将运动表‎面分隔开的润‎滑状态。

特点)a.流体的粘度,一般遵循粘性‎切应力与切应‎变率成比例规‎律b.楔形润滑膜,依靠运动副的‎两个滑动表面‎的几何形状,在相对运动时‎产生收敛型流‎体楔,形成足够的承‎载压力,以承受外载荷‎。

形成动压润滑‎的条件:a.润滑剂有足够‎的粘度b.足够的切向运‎动速度(或者轴颈在轴‎承中有足够的‎转速)c.流体楔的几何‎形状为楔形(轴在轴承中有‎适当的间隙)2.流体动压润滑‎理论)在摩擦副两表‎面间被具有一‎定粘度的流体‎完全分开。

将固体间的外‎摩擦转化为流‎体的内摩擦。

以防止这些固‎体表面的直接‎接触,并使滑动过程‎中表面间的摩‎擦阻力尽可能‎减小,表面的损伤尽‎量减低。

滑动轴承运动‎副间要现成流‎体薄膜,必须使运动副‎锲形间隙中充‎满能够吸附于‎运动副表面的‎粘性流体,并且运动副表‎面相对运动可‎以带动润滑流‎体由大端向间‎隙小断运动,从而建立起布‎以承受载荷。

它的发展与人‎们对滑轮和摩‎擦的研究密切‎相关。

流体润滑具有‎极低的摩擦阻‎力,摩擦系数在0‎.001~0.008或更低‎(气体润滑),并能有效地降‎低磨损。

润滑机理

润滑机理

抗摩、减摩的技术途径又开辟一条新路在润滑理论中,把润滑分为流体润滑和边界润滑。

作相对运动的两个金属表面完全被润滑油膜隔开,没有金属的直接接触,这种润滑状态叫做流体润滑;随着载荷的增加,金属表面之间的油膜厚度逐渐减薄,当载荷增至一定程度,连续的油膜被金属表面的峰顶破坏,局部产生金属表面之间的直接接触,这种润滑状态叫做边界润滑。

在边界润滑中,当金属表面只承受中等负荷时,为进一步提高抗载荷能力,往往在基础润滑油中添加极性物质油性添加剂,在润滑过程中,极性物质与金属表面发生反应,可生成化学吸附膜。

当金属表面承受很高的负荷时,大量的金属表面直接接触,产生大量的热,由于强度很高的吸附膜在温度超过200~250℃时也会失效。

因此,在高温和极压的苛刻润滑条件下,就需要在流体润滑层和油品吸附层之外,寻找和采用其他类型方式的润滑膜层,这时油品中所加入的含有硫、磷、氯等元素有机化合物的极压添加剂与金属反应而生成了抗压强度高和抗剪切强度低的反应膜,将摩擦副两基体金属隔开,防止胶合的发生。

这些极压添加剂在金属摩擦面高温作用下发生分解,释放出活元素,由活性元素与金属反应生成硫化铁、氯化铁以及磷酸铁等金属化合物覆盖在金属表面上。

化学反应膜就是目前所发现的能用于高温和极压条件下防止金属磨损和烧结,起到润滑作用的最佳方式。

极压润滑中形成的边界反应膜可以在高温下稳定地存在。

如果在摩擦过程中反应润滑膜出现了部分损耗,在新暴露出的金属面就会随即生成新的反应层相补充,因此在金属摩擦面总是能保持有足够的反应膜润滑层。

极压反应膜适用于高温和重载时的润滑。

由于其形成的温度高,低温时发挥不了作用,因此不适合于较低温度下和轻载荷的润滑。

由以上讨论可知,润滑油在摩擦部件中形成的润滑膜层有流体润滑膜、边界吸附膜和边界反应膜三种类型。

这三类润滑膜层有着不同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性质,适用于不同的机械设备、摩擦机件和工作条件。

在润滑膜层的性质和机械设备的应用方面,流体润滑的膜层是流体状态,这种润滑方式是机械设备中应用最广泛的方式,适用于一般工作条件下的大部分机械;边界吸附膜是金属表面上的油品吸附层,呈固定状态,它适用于高负荷、低转速较苛刻条件下的润滑。

设备润滑基础知识

设备润滑基础知识
抗乳化性:反映激烈搅动而不起泡的抗泡性等。其中有许多性能需用添加剂加 以改善,如抗氧化防腐剂、抗乳化剂、抗泡剂 、降凝剂、增粘剂等。在实际生
产中,在许多工况下添加剂使用可以使润滑油的性能大大改善,使用寿命也可成 倍的提高。
1、润滑理论基础:
1.3润滑脂的主要性能指标:
表观 包括颜色、光泽、透明度、稠度、杂质、均匀性等方面。一般在洁净、无色 的玻璃上涂一薄层1~2mm润滑脂,对光检查。 针入度 表征润滑脂稀稠程度的指标,标志润滑脂内阻力的大小和流动性的强弱。 针入度愈小,润滑脂愈稠,承载能力强,密封性能好:反之则流动性愈强, 承载能 力则相对较弱,密封性能也相对差一些。 滴点 表示润滑脂在规定的加热条件下,从标准测量杯的孔口滴下第一滴时的温度, 它表示润滑脂耐高温的能力。选择润滑脂的使用温度上限时,一般滴点应高于实 际工作温度20~30℃以上为宜。 皂分 在润滑脂的组分中,作为稠化剂的金属皂的含量。皂分高,机械安定性好, 但起动力矩增大。 机械杂质 润滑脂中机械杂质的来源包括金属碱中的无机盐类,制脂设备上磨损的 金属微粒和外界混入的杂质(如尘土、沙砾等)。润滑脂中的决不允许含有机械 杂质,它往往会造成设备的严重磨损和擦伤。 其它 包括抗水性和机械稳定性等。在实际生产中有许多工况下添加剂使用可以使 润滑脂的性能大大改善,使用寿命可成倍的提高。
混合摩擦(混合润滑):既有边界摩擦又有流体摩擦(即半流体摩擦)的混合 状态。摩擦系数一般为0.1~0.01,能较有效的降低摩擦阻力,减轻磨损。是一 般机械设备在实际工况下最为常见的摩擦方式,尤其是在设备开停车的阶段时 通常会发生此类摩擦。
1.2 润滑油
1.2.1润滑油的组成
炼厂 化工厂
矿物基础油
85-90%
1.1.1边界膜按结构形式

2024版润滑的学习ppt课件

2024版润滑的学习ppt课件

02 润滑材料选择与 性能评价
常用润滑材料介绍
润滑油
矿物油、合成油、动植物 油等,具有降低摩擦、减 少磨损、冷却降温、密封 隔离等作用。
润滑脂
由基础油、稠化剂和添加 剂组成,具有承载能力强、 密封性好、抗水淋性好等 特点。
固体润滑剂
石墨、二硫化钼、聚四氟 乙烯等,适用于高温、低 温、真空等极端工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润滑材料性能指标
粘度
反映润滑油的流动性, 影响润滑效果和油耗。
粘度指数
表示润滑油粘度随温度 变化的程度,粘度指数 越高,粘度受温度影响
越小。
闪点
表示润滑油在高温下的 稳定性,闪点越高,油
品的热稳定性越好。
倾点
表示润滑油在低温下的 流动性,倾点越低,油 品的低温流动性越好。
润滑材料选用原则
01
根据机械设备的工作条 件(温度、压力、速度 等)选用合适的润滑材 料。
建立设备润滑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设备润 滑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共享,提高设备 润滑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04 环保与节能型润 滑剂发展趋势
环保型润滑剂市场需求
严格的环境法规推动 环保型润滑剂需求增 长。
工业企业对环保生产 的重视,增加对环保 型润滑剂的使用。
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 偏好提高,推动市场 需求。
磨损类型
粘着磨损、磨粒磨损、疲 劳磨损和腐蚀磨损。
润滑剂分类与特性
油性
粘度
反映液体润滑剂内摩擦力的大小, 影响润滑效果和使用寿命。
反映液体润滑剂在金属表面吸附 能力的大小,影响抗磨性能。
极压性
反映液体润滑剂在极端条件下防 止金属表面擦伤和烧结的能力。
润滑剂分类

Chapter 7 润滑理论

Chapter 7 润滑理论

Chapter 7润滑理论中国矿业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润滑的分类流体动压润滑弹性流体动压润滑润滑状态的转化¾由斯特里贝克曲线可知,润滑类型随着转速、裁荷和润滑剂粘度的变化而变化,润滑状态可以从一种润滑状态转变润滑原理润滑状态的转化在1900-1902年间,德国学者斯特里贝克(Stribeck)对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的摩擦进行了试验,研究运动速Stribeck曲线¾第Ⅰ区此时摩擦副的表面被连续流体膜隔开,因此用流体力学来处理这类润滑问题,摩擦阻力完全决定于流体的内摩擦(粘润滑状态的转化第Ⅰ区¾流体润滑状态,包括流体动压润滑和弹性流体动压润滑。

平均润滑膜厚h与摩擦副表面的复合润滑状态的转化第Ⅱ区¾混合润滑状态,平均润滑膜厚h与摩擦副表面的复合粗糙度的比值λ约为3,典型膜厚在1μm以下,此润滑状态的转化第Ⅲ区¾边界润滑状态,平均润滑膜厚h与表面的复合粗糙度的比值λ趋于0(小于0.4~1),典型膜厚在1-流体动压润滑流体动力润滑是指两个作相对运动物体的摩擦表面,借助于相对速度而产生的粘性流体膜将两摩擦表面完全隔开,由流体膜产生的压力来平衡外载荷。

流体动力润滑形成的必要条件:z楔形空间;相对运动(保证流体由大口进入);流体润滑状态z流体动压润滑:依靠运动副的两个滑动表面的形状在相对运动时产生收敛型油楔,形成具有流体润滑状态流体润滑状态流体润滑的基本方程流体润滑的基本方程流体润滑的基本方程流体润滑的基本方程流体润滑的基本方程流体润滑状态动压动压推力轴承平面动压径向轴承平面动压径向轴承的展开面为平面, 只形成一个楔形间隙, 无需开设供气装置。

这种轴承的结构简单, 但稳定性较差。

当轴瓦采用多孔质材料时, 可使稳定性能得到改善。

在轴瓦外加上弹性膜片支承可以提高轴承的稳定性。

多楔动压径向轴承多楔动压径向轴承。

设备润滑基础知识

设备润滑基础知识
设备润滑基础知识
精选课件
2016年11月3日
1
主要内容
一、润滑理论基础 二、润滑剂选用原则 三、设备润滑方式及标准 四、设备润滑故障分析 五、设备润滑常见误区
精选课件2Fra bibliotek1、润滑理论基础:
1.1磨擦按润滑状态分类:
干摩擦:既无润滑又无湿气的摩擦,金属间的摩擦系数达0.3~1.5,磨 损严重,发热很多,寿命相对很短。 流体摩擦(流体润滑):两相对运动表面间被一层具有压力的流体完全隔 开的摩擦。它的摩擦阻力很小,只与流体内部的分子运动阻力(即黏 度)有关。摩擦系数约0.01~0.001或更小,摩擦损耗功率小,几乎没有 磨损,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摩擦状态。 边界摩擦(边界润滑):在摩擦表面间存在一层即具有润滑性能,又 能吸附在表面上的极薄的边界膜(一般在0.1um以下),使其处于干摩 擦和流体摩擦的边界状态。摩擦阻力的大小不取决于润滑剂的黏度, 而与表面的吸附性质和边界膜有关。摩擦系数一般为0.15~0.3,能比较 有效的降低摩擦阻力和减轻磨损。
精选课件
3
1.1.1边界膜按结构形式
a、吸附膜:润滑剂中的极性分子靠分子力吸附在金属表面上,形成定向排列 的分子栅,亦称为物理吸附膜。形成膜即可以是单分子层,也可以是多分子层。 分子间的内聚力使吸附膜具有一定承载能力,能有效的防止两摩擦表面直接接 触,构成吸附膜之间的摩擦。这种边界膜的润滑性能通常称润滑油的油性,在 温度、速度和载荷不太高的情况下极易形成并起作用。 此外润滑剂中的活性分子靠离子键吸附在金属表面上,形成另一种熔点低、剪 切强度小的化学吸附膜,可防止粘着和降低摩擦力。 在重载、高温时吸附膜很容易破裂,使金属摩擦面直接接触。 b、反应膜:在润滑剂中添加硫、氯、磷等与金属表面进行化学反应生成的膜, 称为反应膜,它的熔点高、剪切强度和摩擦系数较低,主要用在重载、高滑动 速度和高温作条件下。

第7章 流体润滑理论

第7章  流体润滑理论

4 流动静压润滑的摩擦扭矩
微元dA面积内的流体承受的剪切力:
u r r drd df dA (rddr) h h h
2
以油腔外的整体面积对上式进行积分,得摩擦扭矩:
T

h

0
2
r0
r1
2 4 4 r drd (r0 r1 ) 2h
3
5 能量损失
≤0.4,干摩擦 ≤1,边界摩擦; =1~3,混合摩擦; >3,流体摩擦
润滑状态的判别
润滑状态
干摩擦 边界润滑
膜厚比 λ
λ < 0.4 0.4<λ<1
载荷的分布
载荷全部由微凸体承担 载荷主要由微凸体承担
混合润滑
流体润滑
1<λ<3
λ>3
载荷由微凸体、油膜共同 承担
载荷全部由油膜承担,摩 擦磨损 极小。
• 缺点:需要一套供油装置,设备费高,维护管理麻
烦。
静压润滑轴承的轴瓦内表面上有四个对称的油 腔,使用一台油泵,经过四个节流器分别调整油的 压力,使得四个油腔的压力相等。当轴上无载荷时, 油泵使四个油腔的出口处的流量相等,管道内的压 力相等,使轴颈与轴瓦同心。 当轴受载后,轴颈向下移 动,油泵使上油腔出口处 的流量减小,下油腔出口 处的流量增大,形成一定 的压力差。该压力差与载 荷保持平衡,轴颈悬浮在 轴瓦内。使轴承实现液体 摩擦。适用范围广,供油 装置复杂。
1 1 0exp[ p+ ( )] 温度压力对粘度的影响: T T0
粘度随压力的变化
3000 2500
运动粘度
2000 1500 1000 500 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 压力 MPa

摩擦作业-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

摩擦作业-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

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论—线接触问题的研究一、流体润滑状态润滑的日的是在摩擦表面之间形成低剪切强度的润滑膜,用它来减少摩擦阻力和降低材料磨损.润滑膜可以是由液体或气体组成的流体膜或者固体膜。

根据润滑膜的形成原理和特征,润滑状态可以分为:(1)流体动压润滑;(2)流体静压淀滑;(3)弹性抗体动压润滑;(4)边界润滑;(5)干摩擦状态等五种基本类型。

表1—1列出了各种润滑状态的基本特征。

表各种润滑状态的基本特征图膜厚度与粗糙度各种润滑状态所形成的润滑膜厚度不同,但是单纯由润滑膜的厚度还不能准确地判断润滑状态;尚须与表面粗糙度进行对比.图l—1列出润泽胶厚度与粗糙度的数量级.只有当润滑胜厚度足以超过两表面的粗糙峰高度时,才有可能完全避免峰点接触而实现全膜流体润滑,对于实际机械中的摩擦副,通常总是几种润滑状态同时存在,统称为混合润滑状态。

二、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论对于刚性表面的流体润滑,通常称为流体动压润滑理论;而对于弹性表面的润滑问题,还需要加入弹性变形方程,因此称为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论。

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论(Elasto-Hydrodynamic Lubrication)简为弹流体润滑称(EHL或EHD),它主要研究点线接触摩擦副的润滑问题。

由于这类问题的主要特点是:由于摩擦副的载荷集中作用,接触区内的压力很高,因而在润滑计算中要考虑接触表面的弹性变形和润滑刘的粘压效应。

在1949提出的弹流体润滑入口区分析方法,首次将Reynolds流体润滑理论和Hertz弹性接触理论联系起来处理弹流体润滑问题,并提出线接触等温弹流体润滑问题的近似解。

2.1线接触的弹性变形2.1.1Hetrz接触理论Hetrz接触理论讨论了一个弹性圆柱和刚性平面线接触时的压力分布和弹性变形情况。

如图12—1点划线表示半径为R的弹性圆柱与刚性平面在无载荷条件下相互接触的情况。

当施加载荷W以后,两表面相互挤压而产生位移,此时变形后的情况如图12—l中的实线所示。

润滑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润滑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润滑基础知识培训课件目录一、润滑基础理论 (2)1.1 润滑油的作用与分类 (3)1.2 润滑油的性能指标 (4)1.3 润滑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6)二、润滑材料与选择 (7)2.1 常用润滑油脂的种类与特性 (8)2.2 润滑油脂的选择原则与方法 (10)2.3 不同工况下的润滑材料选择 (11)三、润滑装置与维护 (12)3.1 润滑装置的类型与选用 (14)3.2 润滑装置的日常维护与保养 (15)3.3 润滑装置的故障诊断与排除 (15)四、润滑油品的监测与质量控制 (17)4.1 润滑油品的常规检测项目 (18)4.2 润滑油品的质量控制标准 (18)4.3 润滑油品的替代与升级 (20)五、润滑管理与安全 (22)5.1 润滑油品的管理制度与流程 (23)5.2 润滑系统的安全操作与维护 (24)5.3 润滑事故的处理与预防 (25)六、案例分析 (27)6.1 润滑系统故障案例分析 (29)6.2 润滑油品选用与使用案例分析 (30)6.3 润滑管理与安全案例分析 (31)一、润滑基础理论润滑概述:润滑是机械设备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旨在减少摩擦、降低磨损、防止损坏和提高设备性能。

良好的润滑是确保机械设备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

润滑原理:润滑原理主要包括液体润滑、边界润滑和干摩擦润滑。

液体润滑是通过润滑油膜将相对运动件之间完全隔开,减小摩擦和磨损;边界润滑则是润滑油在摩擦表面形成边界膜,起到润滑作用;干摩擦润滑则是在特定条件下,如高温或高负荷,无法形成有效的润滑油膜,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如固体润滑材料来减小摩擦。

润滑油的作用:润滑油在机械设备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它起到润滑作用,减少运动部件之间的摩擦和磨损;同时,还能起到冷却、降温作用,通过油的循环流动将摩擦产生的热量带走;此外,润滑油还能起到密封、防锈和清洁等作用。

润滑剂的种类与选择:根据机械设备的运行要求和工作环境,选择合适的润滑剂至关重要。

摩擦、磨损及润滑理论

摩擦、磨损及润滑理论
摩擦、磨损及润滑理论
一、摩擦、磨损及润滑三者关系
当在正压力作用下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受切向外力的影响而发 生相对滑动,或有相对滑动趋势时,在接触表面上就会产生抵抗滑 动的阻力,这一自然现象叫做摩擦。 其结果必然有能量损耗和摩擦表面物质的丧失或转移,即磨损。 据估计,世界上在工业方面约有30%的能量消耗于摩擦过程中。 所以人们为了控制零件在摩擦中损坏,在摩擦面间加入润滑剂来降
由式(3-10)可知,若将速度V降低,则p/x亦将降低,此时油
膜各点的压力强度也会随之降低。如V降低过多,油膜将无法支持外 载荷,而使两表面直接接触,致使油膜破裂,液体摩擦也就消失。 c)润滑油必须有一定的粘性。 d)有足够充足的供油量。
习题:
第三章 摩擦、磨损及润滑理论
一、选择题
3-1 现在把研究有关摩擦、磨损与润滑的科学与技术统称为 。 (1)摩擦理论;(2)磨损理论;(3)润滑理论;(4)摩擦学; 3-2 两相对滑动的接触表面,依靠吸附的油膜进行润滑的摩擦状态称 为 。 (1)液体摩擦;(2)干摩擦;(3)混合摩擦;(4)边界摩擦; 3-3 两摩擦表面间的膜厚比=0.4~3时,其摩擦状态为 两摩擦表面间的膜厚比<0.4时,其摩擦状态为 两摩擦表面间的膜厚比>3~5时,其摩擦状态为 ; 。 ;
低摩擦,减小磨损的产生,所以说三者互为因果关系。
二、摩擦的种类
干摩擦:粘着、犁刨 边界摩擦(润滑):很薄的油膜, 0.4 摩擦(滑动) 混合摩擦(润滑):膜厚比0.4 3.0 液体摩擦(润滑):被厚的油膜完全隔开, 3 5
N
V 没有润滑剂
N
V 很薄油膜
a)相对运动表面间必须形成油楔;
由上式可见,若两平板平行时,任何截面处的油膜厚度h=h0,

第7章--流体润滑理论

第7章--流体润滑理论

)
压力无量纲方程
p* h02 p , h* h
6UB
h0
K h1 h0
无量纲压力方程为:
P*
1 K
1
h
*
(K
K 1 2)h *2
1 K
2
最大无量纲压力p *
K
4(K 1)(K 2)
压力分布
0.04 0.03
K=1
0.02 0.01 0.00
1.0 1.2 1.4 1.6 1.8 2.0
p 3U dh ( y2 L2 )(当 L 0.25时, 计算结果比较准确.)
h3 dx
4B
四、流体静压润滑
• 流体静压润滑的油膜是由外界通入压力流体而 强制形成的.
• 优点: • 1.静压承轴利用外界供给压力油,形成承
载油膜密封于完全液体摩擦状态,f很小,起 动力矩小,效率高。 • 2.静压轴承不磨损,寿命长,长期保持精 度。 • 3.能在低速和重载下工作。
弹性变形形成流体动力油膜
流体润滑
楔形油膜
弹性流体润滑(EHL)
挤压油膜
润滑状态过程
STRIBECK根据滑动轴承与滚动轴承的实际测量,研 究了随着工况条件的改变,润滑状态的过度过程。 为了消除温度对粘度的影响,采用25℃ 作为计算摩 擦因数的依据,将润滑状态分为三个区域。
流体润滑: 油膜h>Rq,摩擦特性完全取决于液体的体 相性能,μ与流体的粘度有关。气体润滑、磁浮。
Qc p
1
5
4.11
06
189.5 8 8 01
03
1.8
8
0.7
4C
五、流体动压润滑
5.1推力轴承的设计
结构:瓦块固定, 转子旋转, 并承担载荷。瓦块开有油 槽, 斜表面, 转子运动将油 带入收敛楔形产生动压润 滑。

第6章弹性流体润滑理论

第6章弹性流体润滑理论

x* x / b; H hE LL /W ; H 0 h0E LL /W ; H H 0
q*
W ELL
2
q 12U
0b
dq * dx
H3
x , x* , p q q* 0;
求 x* , x* 1(x b)之 间 的 积 分 ,从 而 求 得 在
Hertz接 触 边 缘 处 的 q *
H0 6.07107
h0 H0 R 6.07107 20 1.21103mm 1.21m
滚子轴承
1 当量曲率半径:
内圈半径R1,外圈半径R2,滚子直径d=2r, 令 λ=d/Dm,Dm为平径直径。滚子与内圈的接触点:
RiRR 11rr
(Dmd)d 2 22
(Dmd)d
d(1)
2
222
滚子与外圈的接触点:




:U
U E 'R
载荷参数
:W
W
E 'R
(W为单位长度载荷)
线接触弹性润滑状态图
横坐标为弹性参数
ge
U WR2L2
0.5
0.5
WU
纵坐标为粘性参数 W 2 3 0.5 1.5 0.5
gv UR2L3 GW U
使用方法与步骤:
1. 计算出材料参数、载荷参数、速度参数;
2. 计算出弹性参数ge、粘性参数gv;
2 线接触的刚性方程
2.1几何关系
线接触摩擦副包括摩擦轮、齿轮。 两个圆柱体接触可等效地简化为平 面与圆柱体接触,其等效半径为: h0
1 1 1
R
R1
R2
其 间 隙 h为 :
h h0 (R
h

3.11弹性流体动力润滑

3.11弹性流体动力润滑

p 0e p
p pmax
p
Influence of the defomation
h0
③The “necking down”of the film near to the outlet end of the zone:
qx constant
h0 hm (necking down)
主要原因:1)高压使润滑油粘度显著增大,形成液态固体; 2)高的接触应力使弹性体发生显著的局部弹性变形。
润 滑
7
2)Blok’s theory(1952)
考虑了压粘效应。得到Blok方程。
3) Herrebrugh’s theory(1968)
考虑了弹性变形效应,得到的Herrebrugh方程只适用于 表面弹性变形显著而润滑剂粘度变化不大的接触副,如 水润滑的橡胶轴承。
润 滑
8
4) Dowson-Higginson’s theory(1959、1962)
道森综合考虑了压粘效应和弹性变形效应,通过数值 解得到了道森方程。 (0U )0.7 0.54 R 0.43
E '0.03 w0.13 2 1 1 1 12 1 2 U (U1 U 2 ); E ' [ ( )]1 (Pa) 2 2 E1 E2
3 3
Full-film EHL Partial-film EHL
1,2 —粗糙度(均方根值)
With these value the
h 0.015 m(very small) <Surface roughness of gear teeth!!For Exp:Rz 0.5 m
润 滑
6
经典例子:

第6章 流体润滑理论

第6章 流体润滑理论

∂ ( ρu ) ∂ ( ρv) ∂ ( ρw) ∂ρ + + + =0 ∂x ∂y ∂z ∂t
流体两个状态方程:
ρ = ρ ( p, T )
η = η ( p, T )
THE END
第6章 流体润滑理论
6-1 概述
流体润滑:两摩擦面被一薄层粘性流体完全分开,由所建立的流体膜 压力平衡外载荷(取决于流体的粘性) 主要优点:摩擦系数小,(完全液体时约为0.001~0.008,气体润滑 时更小),功率损失小,温升低,延长摩擦面使用寿命 分类:流体动压润滑,流体静压润滑 流体动压润滑,又分为: ①靠表面间的收敛楔形间隙形成动力油膜 ②考虑压粘效应及表面弹性变形形成流体动力油膜 ③ 靠两表面间径向挤压运动建立油膜 如两金属表面间能建立一层完整的流体润滑膜,表面几乎不发生磨 损。
dh =0 dt
∂ h 3 ∂p ∂h ∂ h 3 ∂p ( )+ ( ) = 6(U 1 − U 2 ) ∂x η ∂x ∂z η ∂z ∂x
(5)
η不变,并设
U 2 = 0,U 1 = U ,得常见二维形式Reynolds方程 ∂ ∂p ∂h ∂ 3 ∂p (h ) + (h 3 ) = 6Uη ∂x ∂x ∂z ∂z ∂x
ω=
1 dp y ( y − h) 2η dz
流量:(对无限宽平板)
Uh h 3 dp q x = ∫ udy = − ( ) 0 2 12η dx
h
dp 在油膜中某一点 x 处,设其间隙为 h* ,该处, = 0 dx
*
uh * ⇒ q* = x 2
h − h* dp = 6Uη 由连续性方程: q x = q ⇒ dx h3
∂ h 3 ∂p ∂ h 3 ∂p ∂h ( )+ ( ) = 6(U 1 − U 2 ) + 12(V2 − V1 ) ∂x η ∂x ∂z η ∂z ∂x

摩擦学与润滑理论

摩擦学与润滑理论

一、表面形貌(续)
一、表面形貌(续)
二、表面性质
晶体结构
体心
面心
密排六方
二、表面性质(续)
金属表面的晶格缺陷
二、表面性质(续)
二、表面性质(续)
三、表面的真实接触(续)
三、表面的真实接触(续)
接触面积计算
单一球体同光滑平面接触(赫兹接触)
简单模拟粗糙表面接触
结论:微凸峰的变形在
弹性条件下,真实接触面积与载荷的2/3次方成正比完全塑性条件下,真实接触面积与载荷成线性关系
粘着和犁沟理论
粘着{冷焊-剪断-剪切强度}
犁沟/变形{机械理论}
无润滑状态下金属副摩擦可忽略不计
一般,为[0.2,0.3],与实际情况不同原因是未考虑剪切作用对接触面积的影响,并
其他模型静电力模型
摩擦的影响因数
表面膜
减摩材料和摩阻材料
减摩材料
(粘着、剪切)
滑动轴承合金、复合材料摩阻材料
钢-钢
磨料磨损
磨料磨损
(1)磨料磨损形式
两体磨料磨损:
凿削式
三体磨料磨损:
高应力碾碎式
0.8 1.3
表面疲劳磨损
疲劳磨损
(1)材料硬度(2)润滑介质(3)环境(水分)
氧化、磨料、粘着磨损交替
(1)温度与环境气氛
温度升高,形成保护层较厚,
(2)循环次数、
(5)改善结构设计
硬度提高
有利于抗微动磨损
冲蚀磨损(3)冲击角度
(5)环境温度与介质气蚀磨损
耐磨设计
耐磨设计
摩擦学与润滑理论
粘压性
牛顿流体
粘温性。

摩擦学原理润滑原理

摩擦学原理润滑原理

( v) 0

v 0
不可压缩流体:密度为常数,代入公式7.2为
divv 0

v 0

在直角坐标系中,速度向量vn和梯度向量的表达式为
vx v v y v z x y z
i
空间点与面元相应n方向上的应力矢量: 则作用于流体团外面力矢量和等于:
p
S
i
s
对时间的全导数等于作用于流体团的Biblioteka 力的根据动量定理,流体团的动量
主矢
V

d Vi f i pnis dt S
(7.7)
7.2.2流体动力学方程
fluid dynamics equations
F fi
7.2.2流体动力学方程经典力学中牛顿第 二定律、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在流体力学 中的具体表达,用实体法推导。 如图:取任意瞬时t,位于任意封闭控制 面S围成的空体积τ内的流体团为研究对象。 t瞬时质量力矢量场: f i f i ( x1 , x2 , x3 , t ) t瞬时密度场:
dV i dV i d d d Vi Vi Vi dt dt dt dt dt
由于
p
S
ni
s pij n js
1919年Hardy提出边界润滑状态;理论基础:主要 是物理化学和表面吸附理论。
0.005~0.0lm
过渡区:润滑 状态? 研究以完善整个 摩擦学理论体系
boundary lubrication
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了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论; 理论基础:Reynolds流体润滑理论与Hertz弹性接触理 论相耦合 elastic-hydrodynamic lubrication (EHL) 0.1m~1m 21世纪起始,纳米润滑;理论基础:基于连续介质 理论的经典润滑理论的拓展,必须通过研究分子量级 上的作用 第七章:介绍流体动压和弹性流 体动压润滑,脂润滑 第八章:典型零部件的润滑设计 第九章:介绍各类润滑计算中的 常用 数值方法 第十章:润滑状态的转化进行了 讨论

第四章流体润滑原理

第四章流体润滑原理

第四章流体润滑原理概述用具有润滑性的一层膜把相对运动的两个表面分开,以防止这些固体表面的直接接触,并使滑动过程中表面间的摩擦阻力尽可能减小,表面的损伤尽量减低,这就是润滑。

根据分隔固体表面的材料不同,润滑可分为以下三类:①流体润滑:摩擦副两表面间被具有一定粘度的流体完全分开。

将固体间的外摩擦转化为流体的内摩擦。

②边界润滑:摩擦界面上存在着一层具有良好润滑性的边界膜,但不是介质的膜。

相对于干摩擦来说,边界润滑具有比较低的摩擦系数,能有效地减轻接触表面的磨损。

③固体润滑:广义来说,固体润滑也是一种边界润滑。

就是用摩擦系数比较低的材料(固体润滑剂或固体润滑材料),在摩擦界面上形成边界膜,以降低接触表面的磨损和摩擦系数。

对于流体润滑的系统研究约在19世纪末逐渐展开。

1883年塔瓦(Tower)发现了轴承中的流体动压现象。

彼得洛夫(Петров)研究了同心圆柱体的摩擦及润滑。

随即雷诺(Reynold)应用了数学和流体力学的原理对流体动压现象进行了分析,发表了著名的雷诺方程。

为流体动力润滑奠定了基础。

后来一些科学家,在求解雷诺方程,以及将雷诺方程应用于工程实际中作出了贡献,并解决了很多雷诺方程假设以外的问题,。

对于线接触及点接触的滚动件,在重载条件下的润滑问题,考虑了接触零件表面间的弹性变形及润滑剂的粘-压效应。

于20世纪中叶,格鲁宾(Грубин)提出了著名的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计算公式。

以后的道松(Dowson)郑绪云(Cheng)温诗铸等的进一步发展,使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日趋成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流体润滑中的紊流、惯性、热效应等以及非牛顿流体润滑等问题也展开了研究。

流体润滑定义:在适当条件下,摩擦副的摩擦表面由一层具有一定厚度的粘性流体完全分开,由流体的压力来平衡外载荷。

流体层中的分子大部分不受金属表面离子、电子场的作用而可以自由地移动。

这种状态称为流体润滑。

流体润滑的摩擦性质完全取决于流体的粘性,而与两个摩擦表面的材料性质无关。

流体动压润滑理论

流体动压润滑理论

流体动压润滑理论(简介)在摩擦副两表面间被具有一定粘度的流体完全分开。

将固体间的外摩擦转化为流体的内摩擦。

以防止这些固体表面的直接接触,并使滑动过程中表面间的摩擦阻力尽可能减小,表面的损伤尽量减低,这就是流体润滑。

它的发展与人们对滑轮和摩擦的研究密切相关发展简史1.流体动压现象)当动环回转时,由于静环表面有很多微孔,动环的转动使其表面与静环表面上的微孔形成收敛缝隙流体膜层,使每一个孔都像一个微动力滑动轴承。

也就是说,当另一个表面在多孔端面上滑动时,会在孔的上方及其周边产生流体动压力,这就是流体动压效应。

(实例)流体动压润滑——流体动压润滑是依靠运动副两个滑动表面的形状,在其相对运动时,形成产生动压效应的流体膜,从而将运动表面分隔开的润滑状态。

特点)a.流体的粘度,一般遵循粘性切应力与切应变率成比例规律b.楔形润滑膜,依靠运动副的两个滑动表面的几何形状,在相对运动时产生收敛型流体楔,形成足够的承载压力,以承受外载荷。

形成动压润滑的条件:a.润滑剂有足够的粘度b.足够的切向运动速度(或者轴颈在轴承中有足够的转速)c.流体楔的几何形状为楔形(轴在轴承中有适当的间隙)2.流体动压润滑理论)在摩擦副两表面间被具有一定粘度的流体完全分开。

将固体间的外摩擦转化为流体的内摩擦。

以防止这些固体表面的直接接触,并使滑动过程中表面间的摩擦阻力尽可能减小,表面的损伤尽量减低。

滑动轴承运动副间要现成流体薄膜,必须使运动副锲形间隙中充满能够吸附于运动副表面的粘性流体,并且运动副表面相对运动可以带动润滑流体由大端向间隙小断运动,从而建立起布以承受载荷。

它的发展与人们对滑轮和摩擦的研究密切相关。

流体润滑具有极低的摩擦阻力,摩擦系数在0.001~0.008或更低(气体润滑),并能有效地降低磨损。

流体润滑的分类:根据液体压力形成的方式可分为流体静压润滑和流体动压润滑。

流体静压润滑是从外部供给具有一定压力的流体来平衡外载荷。

流体动压润滑是由摩擦表面几何形状和相对运动,借助粘性流体的动力学产生动态压力,用此润滑膜的动压来平衡外载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润滑理论一、润滑的作用和类型
1.润滑的作用
润滑的目的是在机械设备摩擦副相对运动的表面间加入润滑剂以降低摩擦阻力和能源消耗,减少表面磨损,延长使用寿命,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润滑的作用如下:
1)降低摩擦
2)减少磨损
3)冷却,防止胶合
4)防止腐蚀
此外,润滑剂在某些场合可以起阻尼、减振或缓冲作用。

润滑剂的流动,可将摩擦表面上污染物、磨屑等冲洗带走,起清洁作用。

有些场合,润滑剂还可起到密封作用,减少冷凝水、灰尘及其他杂质的侵入。

2.润滑的类型
1)液体润滑(摩擦),两表面完全为润滑剂隔开,摩擦为流体内的粘性阻力形成。

2)混合润滑(摩擦),两表面之间又有液体润滑状态,又有边界润滑状态的混合情况。

3)边界润滑(摩擦),两表面之间由边界膜(吸附膜或化学膜等)形成的润滑。

4)无润滑(干摩擦),无或很少润滑剂的情况。

流体润滑自然是最佳的润滑状态。

形成液体润滑的方式主要有:流体动压润滑、弹性流体动压润滑、流体静压润滑等。

二、流体动压润滑
运动副工作时,两工作表面之间的相对运动可将润滑剂带入工作区,并建立一定的油压(动压)支撑外载荷,形成油膜,保护工作表面,形成所谓"流体动压润滑"。

流体动压润滑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
1)两表面之间有相对的运动(滚动或滑动);
2)两表面之间有楔形间隙,润滑油从大口进入;
3)两表面之间有润滑剂(有粘度)。

这就是所谓的流体动压润滑三要素。

动压润滑理论就是探讨间隙中流体的流动、压力等关系。

1886年雷诺导出了经典的Reynolds方程。

1.雷诺方程
雷诺方程是流体润滑理论的基本方程:4) 变密度效应。

雷诺方程假设条件:
在密度等随时间变化的场合,雷诺方程可写成:
1)忽略体积力的作用。

2)沿流体膜厚度方向,流体压力不变。

3)与流体膜厚度相比较,轴承表面的屈率半径很大,因此,不需要考虑流体速度方向的变化。

2.雷诺方程的求解
1)压力分布
从理论上讲,当运动速度和润滑剂粘度已知时,对于给定的间隙形状h(x,y)和边界条件,将雷诺方程积分,既可求得压力分布
p(x,y)。

2)载荷量
流体润滑剂膜支承的载荷量W可在整个润滑剂膜范围内将压力p(x,y)积分求得,即:
式中: U,V,W-分别为流体沿坐标x,y,z方向的速度分量;
ρ-密度;
η-粘度;
t-时间;
h-流体膜厚度;
p-压力;
这就是普遍形式的雷诺方程。

左端表示流体润滑膜压力在润滑表面上随x,y的变化。

右端表示产生润滑膜压力的各种效应,各项的物理意义为:
1) 流体楔动压效应;积分的上下限根据压力分布来确定。

3)摩擦力
在流体膜润滑系统中,要克服的摩擦力F0,h主要是由速度及压力引起的流体层中的切应力形成的, 即:
2) 伸缩效应;
3) 挤压效应; 式中,正号为z=0表面上的摩擦力,负号为z=h表面上的摩擦力。

根据牛顿粘性定律
可得
对于下表面z=0,可得摩擦力为
对于上表面z=h,可得摩擦力为
摩擦力求得之后,就可确定摩擦系数μ=F/W,以及摩擦功率损失和因粘性摩擦所发生的发热量。

4)润滑剂流量
通过流体润滑剂膜边界流出的流量Q可以按下式计算:
将各个边界的流出流量相加,可求得总流量,根据计算的流量可
以确定必须的供油量以保证间隙内添满润滑剂,同时根据流出流
量和摩擦功率损失还可以确定润滑剂膜的热平衡温度。

三弹性流体动压润滑
当滚动轴承、齿轮、凸轮等高副接触时,名义上是点、线接触,
式中E L-拉梅常数;E L=πE'
实际上受载后产生弹性变形,形成一个窄小的承载区域。

弹性变
形引起的接触区域增大和接触区表面形状的改变,都有利于润滑
膜的形成。

由于载荷集中作用,接触区内产生极高压力,其峰值甚至可达几千兆帕。

压力引起接触区内润滑剂的粘度的增大是极为显著的,比常温常压下的粘度要大几百几千倍。

一般,粘度随压力按指数规律增大。

同时,接触区摩擦产生的温度很高,又会减低润滑剂的粘度。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的弹性效应、粘-压效应、粘-温效应等是不能忽略的。

考虑了这些效应的流体动压润滑就称为弹性流体动压润滑。

这是近40年来人们所发现并取得突破进展的新研究领域。

在弹流润滑的接触区中,油膜厚度在μm级,很薄,仅为接触区宽度的千分之一到百分之一。

为求得接触区的油压、变形和膜厚,要联立求解雷诺方程、弹性方程,如果考虑温度的影响(热弹流润滑),还要联立能量方程和热传导方程等,成为一个复杂和困难工作。

这个工作一般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字求解的。

1.格鲁宾(Grubin)近似解
在艾特尔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格鲁宾等首次将雷诺方程与赫兹弹性变形以及粘度-压力关系联系起来,求解了线接触的等温全膜弹流问题,求得了膜厚计算的近似解,简介如下。

1)考虑了粘压关系的雷诺方程
将巴露斯提出的粘压关系式η0=η0e ap代入一维雷诺方程:
3)油膜厚度计算公式
1>圆柱与圆柱接触
设圆柱中心处的油膜厚度为h0,两圆柱半径分别为R2(R1<R2) ,高阶微小项略去不计,在x处的油膜厚度h为
如果取R=R1R2(R1±R2),式中“+”号用于外接,“-”号用于内接,R称为换算曲率半径。

可得
令由此
2>圆柱与平面接触
设圆柱中心处的油膜厚度为h0,略去高阶微小项,则在x处的油膜厚度h为
根据以上这些关系,艾特尔-格鲁宾推论认为润滑油进入接触区后,压力很高,粘度趋于极大值,诱导压力趋于常数。

在接触区入口,油膜厚度接近恒定。

因此,不论有无油膜存在,其压力分布都由赫兹压应力所决定,弹性圆柱体的变形只取决于接触区内的赫兹压力分布。

这个方程就是置换后的考虑了压力-粘度关系的一维雷诺方程,这个方程与等粘度的雷诺方程的形式相同,只是因变量用诱导压力q来代替p。

如果两表面均运动,其运动速度分别为u1与u2,则式中的u可以用(u11+u2)/2 代替,即
式中ηp-压力为p时油的动力粘度;
η0-大气压下油的动力粘度;
将入口区的间隙形式计算式代入考虑粘性关系的雷诺方程,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将边界条件代入,采用数值积分方法对于一系列的数值求出定积分值,再将结果整理成经验关系式,得出著名的Grubin膜厚公式:
这就是弹流润滑理论中著名的格鲁宾公式。

式中,W-线载荷,W=P/L,P为载荷,L为接触长度;
u-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