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比例》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整个单元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整个单元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整个单元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是对比例知识进行深入讲解的一个单元。

本单元主要包括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计算方法以及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内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比例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对比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计算方法。

2.难点: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知识。

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比例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比例相关的的生活情境图片、例题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幅水果店的水果图片,让学生观察价格标签,发现苹果和香蕉的价格比是3:2。

2.呈现(10分钟)介绍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理解比例的意义。

例如,讲解比例的定义,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如3:2=6:4。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每组分配一定的任务,如计算购买苹果和香蕉各需要花费多少钱。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正比例和反比例(33)-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正比例和反比例(33)-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正比例和反比例(33)苏教版我今天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具体是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一部分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这一节课主要涵盖的是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我会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能够识别和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难点则是如何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图表和练习题,以及学生们常用的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图表,让学生们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和图表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 概念讲解:接着,我会详细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通过例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概念之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通过计算和思考,加深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

4. 应用拓展: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加深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包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性质以及判断方法,以便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小明的身高和他的年龄;2. 小红买水果的花费和她买的水果的重量;3. 小刚跑100米的时间和他跑50米的时间。

答案:1. 成正比例,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也会随之增长;2. 成反比例,因为水果的价格越高,购买的重量就会相应减少;3. 成正比例,因为跑的路程越长,所需要的时间也会相应增长。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们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比例》教材解析总结计划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比例》教材解析总结计划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比率》教材剖析本单元教课数与代数领域的比率知识,还教课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图形放大或减小,以及比率尺的知识,把不一样领域的教课内容有机交融是教材的一大特色。

图形的放大或减小是认识比率的现实素材,比率能揭露图形放大或减小的数学含义,并且解决图形放大或减小、比率尺的实质问题要应用比率的知识。

把两个领域的内容交融能发挥数形联合的作用,提高教课效率。

全单元编排七道例题和三个练习,把所有内容分红三段教学。

例1~例3以及练习九,主要教课图形放大、减小的含义,比率的意义。

例4、例5以及练习十,主要教课比率的基本性质、解比率,解决图形放大或减小的实质问题。

例6、例以及练习十一,教课比率尺的知识和实质应用。

此外,还编排了实践活动《面积的变化》,研究图形放大或减小时边长与面积的变化关系。

1.联系实质,成立图形放大、减小的观点。

数学里图形放大或减小的含义与生活中的放大、减小常常是不一样的。

生活中会把图形由小变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看为减小。

数学里的图形放大或减小,它的每条边都按必定的比例变化,即每条边的长度都放大到本来的几倍或减小到本来的几分之一。

例1教课图形放大、减小的含义,先察看在电第1 页脑上放大长方形的现象,分别研究长方形放大后与放大前长、宽的关系。

而后联系长方形放大揭露图形放大的数学含义。

教材挨次讲了三句话:第一是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这是对长放大到本来的2倍,宽也放大到本来2倍的归纳。

而后是放大后的长方形与本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用比描绘图形放大时边的长度变化。

这里把放大前、后两个长方形的长称为对应边,宽也称为对应边,一定把放大后图形的边的长度作为前项,本来图形的边的长度作为后项。

最后是把本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让学生领会因为放大后与放大前两个长方形的对应边的长度关系2∶1,因此把图形的放大说成2∶1。

这里还示范了图形放大的规范表述按2∶1的比放大。

在初步理解图形放大的基础上,教材指引学生主动迁徙,认识图形的减小。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正比例和反比例(1)》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正比例和反比例(1)》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正比例和反比例(1)》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1)”是学生在学习了比例意义、比和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对比例、比和除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时,仍需通过具体情境来建立表象,进一步理解其本质。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正反比例的辨别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辨识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2.难点:辨识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2.运用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自主学习。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图片、例题等教学资源。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汽车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是否属于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2. 呈现(10分钟)呈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自主学习,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正比例和反比例(45)-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正比例和反比例(45)-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正比例和反比例(45)苏教版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五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

这一单元主要让我们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比例和反比例,主要来源于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五单元,其中第45页的内容是我们的重点。

这一页通过实例让我们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并且能够运用这个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难点在于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教材、PPT、黑板、粉笔等教具,以及练习题和学习笔记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孩子们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讲解:我会通过PPT和黑板,详细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3. 例题:我会通过一些例题,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会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以及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一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请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孩子们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得比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有一些孩子无法正确运用这个知识。

在课后,我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按比例分配》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按比例分配》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按比例分配》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按比例分配》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和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比例知识,但是对于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比例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习惯。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2.实际问题: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准备相关的小组活动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例如:一家商店在搞促销活动,买100元的商品可以返还10元的现金,如果小明购买了200元的商品,他可以返还多少钱?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例如:一个班级有男生和女生,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例是2:3,如果男生有20人,女生有多少人?让学生思考和解答,引导学生发现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问题的练习,巩固和应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比例的理解。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即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小数和百分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比例的基本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发现和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难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发现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发现和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比例现象,如房屋建筑中的比例、服装设计中的比例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比例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呈现比例的基本性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个性质是如何得出的?它有什么意义?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比例题目,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如:已知比例 3:4=5:x,求 x 的值。

通过操练,让学生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运算规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对于比例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比例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

2.难点: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比例的魅力。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比例的性质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PPT,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操作过程。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受比例的存在。

例如,展示一幅图,图中两个人物的高度比例为3:4,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个比例。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比例的定义、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比例的特点和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巩固比例的运算方法。

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点评。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并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

2.让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材料,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商品的单价和数量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之间的数学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用实例来解释和展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找出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并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和解释这些现象。

六年级下数学说课稿-第四单元 第四课时解比例-苏教版

六年级下数学说课稿-第四单元 第四课时解比例-苏教版

六年级下数学说课稿-第四单元第四课时解比例-苏教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本次课程主要是围绕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时的解比例进行讲解。

本节课主要涉及到对比例的认识、比例的表示方法以及通过已知比例求未知量的计算方法等。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掌握比例的概念,了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比例的表示方法;•掌握常见的比例计算方法,包括已知比例求未知量的计算方法;•能够独立完成与本节课相关的基础题目。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比例的表示方法和常见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过程2.1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应熟悉教案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演示板书;•学生准备:学生应熟悉本单元的相关知识点,预习本节课。

2.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比例的概念教师通过举例和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了解比例的概念及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牛奶和水的比例是2:3,班里男女比例是1:2等等。

第二步:比例的表示方法教师通过举例,向学生介绍比例的表示方法,如用冒号“:”表示、用百分号“%”表示等。

第三步:比例的计算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计算比例的方法,如已知两个比例项之一和它对应比例项的值,可求得另一个比例项的值等。

第四步:练习与巩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并在教学中中不断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比例计算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第五步: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并督促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

2.3 教学注意事项•教师应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做好分析和准备;•教师应精心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具体应包括导入、讲解、练习和总结等环节。

三、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做如下反思:•教学过程的组织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得当,是否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难点和重点的讲解是否充分、详尽、生动;•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和理解是否达到预期要求。

六年级下数学说课稿-第四单元比例 第6课时-苏教版

六年级下数学说课稿-第四单元比例 第6课时-苏教版

六年级下数学说课稿-第四单元比例第6课时-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比值概念,理解比和比例的关系。

2.能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中涉及比例的方法。

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例的概念和方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比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知识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方法。

2.练习法: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互动法:通过互动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老师将一些比例题目放在课桌上,让学生上来逐一做出来,以此温习比例知识。

2. 新知呈现1.通过具体的实例对比和比例进行介绍,引出比与比例的概念,简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2.引入利率的概念,以银行存款为例进行阐述。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计算存款的利息,从而引入比例计算。

3.介绍三种比例关系:合比、分比、比例分配,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3. 深化探究1.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练习册中的例题,并在比例计算中积累经验。

2.挑选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比例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4.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解决一些练习册中的例题,发现同学们的错误并纠正,强化掌握比例计算的方法。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让学生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并帮助他们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中的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到一些同学对于比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还不够熟练,因此我们还需要通过课后的大量练习来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比例的意义》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40页到42页。

2.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第40页“比例的意义”。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和初步理解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理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3.教学目标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4)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4、教学重、难点: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应该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组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成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

5、教学准备:在教学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学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决不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

这句话也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灵魂在于主体探究。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紧紧扣住生活实例采用合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快乐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结合,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比例的意义》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比例是传统算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问题都是用比例来解的。

比例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是在比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是在整个比例单元教学中的第一节,是进行正、反比例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2、教学目标使学生正确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归纳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二、教法与学法根据本教材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选择运用“训、导、学、练、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归纳—猜想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现、发展、形成的过程,使教法与学法融为一体。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分析1、激情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用激趣法引入新课,用学生感兴趣的人体上许多有趣的比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联系起来组成比例,用形象直观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渗透学习目的教育。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许多有趣的比,例如:将拳头翻滚一周,他的长度与脚的长度的比也是1:1,身高与胸围长度的比大约是2:1,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呢?比如:你到商店里去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底在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了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身高。

这里,实际上是用这些比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去计算的。

你想知道什么是比例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比例的意义。

这样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跃跃试试的情况下进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参与本课知识的学习。

2、出示设问导读题(见学案)(1)学生阅读课本32、33页的内容,完成学案(2)不会的4人小组讨论交流。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四单元 比例 教材分析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四单元 比例  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比例
教学内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两个内容分别属于两个知识领域,前者是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后者是数与代数的内容。

在一个单元里同时教学两个领域的知识,这样的教材很少遇到。

本单元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与性质结合起来教学,是因为这两个内容能够互相利用、互相支持。

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中,大小变了,但形状与结构都保持不变,比例能够准确地揭示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正确概念。

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这个相当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图形的放大或缩小联系起来,就有了具体的含义,图形的放大、缩小有助于学生形成比例的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项和内项、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知道比例尺的不同表达形式,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应用比例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认识比例和应用比例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认识,体会不同领域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初步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X k B 1 . c o m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价值;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比例的意义-六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比例的意义-六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六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2.学习比例的表示方法,并能够利用比例进行计算;3.理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比例的定义和性质;2.比例的表示方法;3.比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3.1 比例的定义和性质1.检查上节课的作业;2.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通过事例理解比例的含义;3.介绍比例的性质,包括比例的传递性、翻倍性和倒数性。

3.2 比例的表示方法1.介绍比例的三种表示方法,即分数形式、冒号形式和百分数形式;2.让学生通过例题学习不同表示方法的应用。

3.3 比例的应用1.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4.1 教学重点1.比例的定义和性质;2.比例的表示方法。

4.2 教学难点1.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例子让学生深刻理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2.课堂讨论法: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3.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体验学习比例的应用。

六、教学资料教材、课件、作业。

七、教学评价1.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2.通过课堂测验、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3.对学生提供及时反馈,以促进其学习成长。

八、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教学资料等方面,以便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学生的反馈也应该被重视,以便知道学生的需求和意见。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比例(5)-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比例(5)-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比例(5)-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含义,能够灵活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2.掌握解决简单的比例题目的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比例的含义;2.灵活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比例的灵活应用;2.能够正确地解决简单的比例题目。

四、教学内容1. 复习老师和学生共同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比例的概念。

2. 引入老师出示两张图片,分别是一个很高的人和一个很矮的人。

要求学生对这两个人的身高比例进行估算。

之后,老师出示两个盒子,其中一个盒子有15个苹果,另一个盒子有30个。

要求学生估算这两个盒子的苹果比例,再与身高比例进行对比。

通过这个引入,让学生初步了解比例的用途和作用。

3. 比例的概念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比例的学习。

因此,老师需要给学生讲解比例的概念,以及比例的表示方法。

在这里,老师可以使用具体生活例子来说明比例的概念。

4. 实际问题在理解比例的应用之后,老师可以从生活中选取一些实际问题来进行演示和解释。

例如,一些比例分配问题、比例计算问题等。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例的具体应用。

5. 练习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练习。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比例的题目或者是应用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应用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讲解比例的概念,以及比例的应用;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生活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例的应用方式;3.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互动,让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六、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理解比例的概念;2.学生能否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比例计算;3.学生能否准确地解决简单的比例题目;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比例的学习。

通过引入,让学生了解比例的作用和应用方式,并通过实际问题的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比例的应用技巧。

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注意灵活掌握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四、比例》教学设计第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四、比例》教学设计第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四、比例》教学设计第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四、比例》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小数、整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数学中的比例关系。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比例的计算等。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比例的存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代数等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小数、整数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比例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动手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比例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比例的计算。

2.难点:比例的应用和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比例知识。

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实际例子中感受比例的存在。

3.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采用激励评价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例子和案例,用于讲解和分析比例知识。

2.准备教学PPT,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购物时商品的折扣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例的存在。

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比例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比例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结合实际例子,讲解比例的知识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决一些与比例有关的实际问题。

苏教版六下数学《比例尺》教案

苏教版六下数学《比例尺》教案

苏教版六下数学《比例尺》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下数学《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的应用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根据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计算比例尺,并能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对图形的比例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比例尺的概念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教师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的应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的应用方法。

2.难点:比例尺的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粉笔、比例尺模型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比例尺模型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比例尺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比例尺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比例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初步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让学生计算比例尺,并进行讲解。

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巩固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地图,让学生计算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比例尺的实际应用。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比例尺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中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关于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学习和探讨。

比例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工具。

通过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应用能力。

1.2 课程目标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1.理解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掌握比例中的各种关系和运算方法;3.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2.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比例的大小关系和比例的比较;3.比例的四则运算;4.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2 教学步骤本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通过提问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否接触过比例的场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步骤二:概念解释向学生解释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说明,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含义和基本性质。

步骤三:大小关系和比较教师通过多种比例关系的比较,引导学生掌握比例的大小关系,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步骤四:四则运算介绍比例的四则运算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帮助学生掌握比例的加减乘除运算,并进行练习巩固。

步骤五:实际问题应用考虑到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能力,设计一些有趣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步骤六: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思考,在小组内分享并交流解题思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的讲解;2.比例的大小关系和比较的掌握;3.比例的四则运算方法的学习;4.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培养。

3.2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比例的四则运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2.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转化和运用能力培养。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比例的意义》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组成,以及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分数和小数知识,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比例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各有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辅导。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知道比例的组成。

2.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组成,以及比例的基本性质。

2.难点:比例的应用,如何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生动展示比例的概念和实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比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例的概念。

例如,“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需要比较两个量的大小的情况?”2.讲解:讲解比例的定义和组成,通过PPT或板书,展示比例的符号和表示方法。

3.实例解析:通过具体的实例,解释比例的应用,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4.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比例的理解和掌握。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流程图、等形式,展示比例的组成和基本性质。

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比例》教材分析全单元编排七道例题和三个练习,把全部内容分成三段教学。

例1 ~例 3以及练习九,主要教学图形放大、缩小的含义,比例的意义。

例4、例5以及练习十,主要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解决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实际问题。

例 6、例7以及练习十一,教学比例尺的知识和实际应用。

另外,还编排了实践活动《面积的变化》,研究图形放大或缩小时边长与面积的变化关系。

1.联系实际,建立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数学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含义与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经常是不同的。

生活中会把图形由小变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

数学里的图形放大或缩小,它的每条边都按一定的比例变化,即每条边的长度都放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例1教学图形放大、缩小的含义,先观察在电脑上放大长方形的现象,分别研究长方形放大后与放大前长、宽的关系。

然后联系长方形放大揭示图形放大的数学含义。

教材依次讲了三句话:首先是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这是对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宽也放大到原来2倍的概括。

然后是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用比描述图形放大时边的长度变化。

这里把放大前、后两个长方形的长称为对应边,宽也称为对应边,必须把放大后图形的边的长度作为前项,原来图形的边的长度作为后项。

最后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 的比放大,让学生体会由于放大后与放大前两个长方形的对应边的长度关系是2∶1,因而把图形的放大说成2∶1。

这里还示范了图形放大的规范表述按2∶1的比放大。

在初步理解图形放大的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主动迁移,认识图形的缩小。

让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原来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解释图形按1∶2缩小的含义,初步形成图形缩小的概念。

例 2在方格纸上画图形。

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是《标准》的要求,因为方格能直观显示每条边的变化情况,操作方便,有利于概念的应用和巩固。

教材引导学生在画图前先思考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长、宽各是几格,应用概念进行推理,为正确画图做准备。

在画图以后,还要观察原来的图形、放大后的图形、缩小后的图形,再次体会图形放大、缩小时,每条边的长度都按相同的比变化。

练习九第1题能使学生进一步清晰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方格纸上的⑤号图形是①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因为⑤号图形的长、宽分别是①号图形长、宽的3/2;③号图形是①号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因为③号图形的长、宽分别是①号长方形长、宽的1/2。

而②号、④号图形与①号长方形比,各条边没有按相同的比变化,它们都不是①号长方形缩小或放大后的图形。

根据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可以写出许多关于线段长度的比。

在例3的情境中,长方形照片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长的比是9.6∶6.4,宽的比是6∶4;放大前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6.4∶4,放大后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9.6∶6。

前面两个比在例1和例2里已经多次接触,例3引导学生写出后面两个比,利用这两个比教学比例的意义。

先分别计算6.4∶4和9.6∶6的比值,从比值都是1.6得出这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6.4∶4=9.6∶6或6.4/4=9.6/6,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突出比例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的等式。

然后让学生思考放大后与放大前两张照片长的比和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经历写出比、算比值、发现比值相等、组成比例的过程,体会比例的意义。

练一练的四组比中,如果同组的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组成比例;如果比值不相等,两个比就不能组成比例,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概念。

长方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相等,是例1教学的图形放大的含义。

在例3中,又发现长方形放大前长与宽的比和放大后长与宽的比相等,从新的视角体会了图形放大的含义。

例3既从放大前长与宽的比和放大后长与宽的比组成比例,又从放大后与放大前长的比和宽的比组成比例,引导学生利用比例的意义进一步完善图形放大的概念。

除了图形放大与缩小,从常见的数量关系中也能找到比例。

练习九第3题,一辆汽车上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与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能组成比例。

第7题购买同一种铅笔,总价与数量的比能组成比例;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比能组成比例。

这些素材能加强对比例的理解,还为以后教学正比例作了铺垫。

2.联系实际,发现和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大致分五步进行:第一步在按比例缩小三角形的情境中写出一些比例,为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准备充分的素材;第二步教学比例的内项和外项,这是认识比例基本性质必须具备的概念;第三步观察已经写出的几个比例,初步发现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第四步重新写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具有同样的规律,并在字母表示的比例上概括这样的规律;第五步指出发现的规律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在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上体会这一性质。

把三角形按比例缩小,联系图形缩小的含义,学生可能想到缩小后与缩小前两个三角形底的比和高的比相等,或者高的比和底的比相等,还可能想到缩小前、后每个三角形底与高的比相等,或者高与底的比相等。

于是,在交流时出现四个不同的比例。

教材指出3∶6=2∶4里的3和4是比例的外项,6和2是比例的内项,让学生说说其他三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几。

学生容易发现,如果6和2同时做比例的外项,那么3和4是比例的内项;如果6和2同时做比例的内项,那么3和4是比例的外项,从而体会这几个比例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再写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规律,检验前面四个比例的规律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比例。

通过更丰富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所有比例的共同规律。

在此基础上,把比例用字母表示成a∶b=c∶d,写出ad=bc,概括了上面的规律,通过符号化的方式表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试一试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6∶1.8和0.5∶0.25能否组成比例。

思考线索应该是:如果这两个比能够组成比例,那么3.60.25的积与1.80.5的积应该相等;如果这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那么3.60.25的积与1.80.5 的积不相等。

于是分别计算3.60.25和1.80.5,并比较两个积的大小。

练一练是试一试的延伸,由于612=418,所以6、4、 18和12这四个数能组成比例。

而4、5、6和8这四个数不能组织积相等的两个乘式,因而它们不能组成比例。

把6、4、18和12组成比例,可以把6和 12同时作外项,4和18同时作内项,也可以把6和12同时作内项,4和18同时作外项,一共能写出8个不同的比例。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只要求写出一个比例,并在交流时知道还能写出其他比例,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写出8个比例。

例 5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图形放大的实际问题,包括根据图形放大的含义列出比例,以及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两个内容。

先根据照片放大后与放大前长的比和宽的比能组成比例这个知识写比例,发现要写的比例里有三个项是已知数,另一个项是未知数,于是想到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列出比例解决问题。

这个比例也是一个方程,教材写出了解方程的第一步6x=13.54,让学生思考这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体会这里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还指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试一试解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进一步熟悉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已经写出1.2x=引导学生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体会这是解比例的关键步骤。

练一练解分别由整数、分数或小数组成的三个比例,要应用整数、分数或小数的乘、除计算。

教材里没有出现分数与小数共同组成的比例,是因为《标准》不要求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乘、除计算。

3.以图形的放大、缩小为基础,教学比例尺。

平面图是把现实的平面按一定比例缩小绘制成的,从平面图想像实际平面的数学活动是把图形放大,比例尺刻画了平面图和实际平面之间的放大、缩小关系。

例 6教学比例尺的意义,首先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这些是与比例尺有关的概念。

其次分别写出草坪长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宽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在写比的时候,要指导学生统一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便于写比和化简比。

通过交流,体会把实际距离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量,写出的是整数比,把图上距离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量,写出的是小数比,前者比后者更方便一些。

例题的教学重点是建立比例尺的概念,先指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平面图的比例尺,由于学生已经两次写出这样的比,所以建立比例尺的概念是感性认识的抽象提升;再用数量关系式进一步表达比例尺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材里同时出现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和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这是对比例尺1∶1000的意义作出的具体解释。

教材让学生说出这些关系,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意义。

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间的倍数关系,还能得到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米,这就引出了比例尺的另一种表示形式线段比例尺。

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都是比例尺的表示形式,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例题从数值比例尺引出线段比例尺,练一练第1题分别解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具体含义,两种形式的比例尺之间的关系就能得到沟通。

第2题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学生在例题里进行过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并化简的活动,应该有能力独立完成这道题。

例 7已知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求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

由于学生对比例尺1∶8000的意义会有不同的解释,因而可能出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有的学生会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进行思考,有的学生会把数值比例尺转换成线段比例尺,列式和计算比较方便。

例题还引导学生用解比例的方法解题,表示比例尺意义的数量关系式是列比例依据的相等关系。

试一试里根据已知的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

虽然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与例题不同,但解题思路是一致的,对比例尺的意义作出具体解释是思考的关键,教材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思路选择解法。

要注意的是,试一试要求在例7的平面图上表示出医院的位置,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后解题并没有结束,还要在学校正北方3厘米处作个记号表示医院,并在学校与医院之间连条线段。

4.进一步研究图形放大,发现面积与长度变化的关系。

《面积的变化》分三段设计实践活动。

第一段的活动有:分别测量放大前、后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根据图形放大的含义写出对应边长的比;估计两个长方形面积的比;利用测量得到的边的长度计算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比。

这一段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图形放大的概念,体会图形放大,面积扩大的倍数与边长扩大的倍数是不相同的。

第二段的活动有:依次测量正方形、三角形、圆放大前、后的有关长度;分别计算各个图形放大前、后的面积,把长度与面积的数据填入教材的表格里;研究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边长比与面积比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