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精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怀念母亲》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怀念母亲》中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领悟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2.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课文中提炼关键信息,进行深入分析。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播放与母亲相关的歌曲、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他们对母亲的敬爱之情,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怀念母亲》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课文《怀念母亲》的关键词汇、成语及句型,如“怀念”、“无私奉献”、“滔滔不绝”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使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分析课文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7.教学评价,促进成长: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不断成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歌或歌曲作为课前导入,如《游子吟》,让学生在感受温馨氛围的同时,思考母亲的伟大和无私。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母亲是什么?她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悟,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践行孝道,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怀念母亲》教案三篇
2感觉课文朴素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累积语言。
案课件季羡林有关资料讲话导入1认识作者。
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可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课件出示季羡林平生及主要经历。
2体现季羡林作品《永远的悔》片段1 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房屋,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懊悔,我真不应,我千不应万不应走开了母亲。
世界上不论什么声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自边 , ,2学生默读,沟通感觉。
3出示课题。
季老的很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感情。
出示课题《母亲》板书读,读出的感情。
4作者,的只是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 ?让我们一同走进《怀念母亲》。
初读课文1自学课文。
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2自学反应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谈谈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两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联合课文有关内容初步理解我一世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 ; 一个是我的祖 * 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相同崇敬的敬意和相同诚挚的倾慕。
品读课文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逝世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只,直到很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此刻梦中 ; 留学德国,故 * 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
请从文中找出描绘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以后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何,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 * 亲,我是第一次走开她。
不知道为何,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 从什么地方能够看出特别地想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2朗诵句子。
怀疑。
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关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当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志中的时间能够反应常常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向来十一年等。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何,我们一同来看看为何。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教案设计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怀念母亲》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培养学生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怀念母亲》是一篇描写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的文章。
文章通过回忆母亲的日常生活和对母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感激之情。
2.2 生字词:学生需要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包括“怀念”、“母亲”、“日常生活”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景,引起学生对母亲的思考和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情感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4.3 理解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五章:作业设计5.1 口语作业: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口语表达和表演。
5.2 写作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一篇关于“怀念母亲”的短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评价: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主题。
2.细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分析母亲的形象和母爱的伟大。
3.精读课文,深入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适时讲解生字词,如“慈祥”、“叮嘱”等,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同时,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对比、衬托等,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以下要点:
1.课文主题:怀念母亲,表达母爱的伟大。
2.生字词:掌握课文中具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如“慈祥”、“叮嘱”等。
3.修辞手法:学会运用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4.情感表达:学会结合自身经历,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
最后,我会强调母爱的伟大,引导学生学会关爱家人,懂得感恩。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课文,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c.精读课文,深入探讨者的情感表达,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互动交流,提高能力: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a.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b.各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读写结合,实践提升:布置与课文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对母亲的爱。
4.家庭作业:与家人分享课文内容,向他们讲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并请家长协助,让孩子了解家族中关于母亲的故事,增进对母亲的感情。
5.课后阅读:推荐阅读与母爱相关的文章、故事等,如《母亲河》、《妈妈的生日》等,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加深对母爱主题的理解。
《怀念母亲》教案(通用10篇)
《怀念母亲》教案(通用10篇)《怀念母亲》教案 1【教材简析】《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该文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生母及祖国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读写“真挚、寝不安席、频繁、朦胧、凄凉、斑驳、篇章”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透过关键词句感悟深沉的爱国之情。
过程与方法:生活迁移,逐步引领。
情感与价值观:感念母亲的养育之恩,体会季羡林旅居海外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体会季羡林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意真挚的爱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感念母恩1、全世界,有且仅有一个称呼是相同的,你们知道这个称呼是什么吗?对,这个称呼就是母亲。
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国别、不同语言的人们喊出了一个同样的称呼呢?(学生自由交流)2、同学们,你爱你的母亲吗?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二、关注留守,畅抒别情是啊,在我们成长的足迹中,无不倾注了母亲全心全意的关爱,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唠叨、一声抚慰、一次等待……一切的一切,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窝心,那么温暖。
可是,因为种种无奈,我们不得不与父母分开,例如为了学业,我们在校住宿,一个星期才能与父母团聚一次;也有的父母,为了给你们一个更灿烂的明天,选择远走他乡挣钱养家,有时一年都见不到一面。
同学们,与母亲分别的日子里,你想念母亲么?思念无法遏制的你,经常会处于什么样的情景当中呢?三、品读课文,情感共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道出了全天下母亲对子女的牵挂。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也刻画出普天下子女对母亲感激不尽的情怀。
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第22页,默默勾画出季羡林与你心意相通的地方,记录下你和季羡林一脉相通的情感涓流。
不理解的地方也做上记号,一会我们共同解读季羡林的心声。
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教学设计
5.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以“我的母亲”为主题的作文创作,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情感共鸣,引出本课主题。
2.课文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文注释,理解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感受母亲的伟大。
4.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2.各小组选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让全班同学共同分享母爱的故事和感悟。
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孝道文化,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孝敬母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和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
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5.情感教育,渗透价值观:
8.家校共育,强化教育效果:
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情感成长,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家庭氛围中感受母爱,强化教育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充满温情的母子照片,引发学生对母亲的回忆和情感共鸣。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母爱是什么?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达你对母爱的理解。”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怀念母亲》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怀念母亲》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多种阅读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享的能力。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敬长辈的美好情感。
3.2教育学生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1.1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1.2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怀念母亲》,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怀念”是什么意思吗?(3)引导学生回答,并解释“怀念”的意思。
2.自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提问: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3.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谈谈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说明原因。
4.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3)分析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5.学习生字词(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
(2)请同学们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6.课堂小结(1)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7.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题目自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分享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通用10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通用10篇)《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季羡林先生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怀念母亲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季羡林先生所写。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眷恋。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作者表达的深厚的感情缺乏体验,在感受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准确读写课文8个生字和“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等六个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3、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4、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播放图片师:刚才看这个短片,除了个别同学在交头接耳,议论。
其他同学都很专注。
我从你们的坐姿和眼神中能看出来,你们或许有些感动,有些温暖,甚至觉得甜蜜。
那么此刻,带着这些感受再次轻轻的呼喊这个名字-----母亲。
轻轻的呼喊……我们每个孩子对自己的母亲都有着深厚的,不一样的感情。
同样,有位国学大师他对母亲也有着特殊的感情。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国学大师,走近她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
板书课题----怀念母亲(齐读课题)介绍作者二、检测预习课前大家对课文做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老师要检查检查。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原文及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1.3能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2.2通过课文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培养对亲人的敬爱之情。
3.2培养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1.2学习生字词,积累词语。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板书课题《怀念母亲》,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思考:课文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2.朗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发音。
3.学习生字词3.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跟读,理解词语的含义。
3.2学生分享生字词的识记方法,互相交流。
4.分析课文结构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4.2学生概括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5.理解课文内容5.1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怀念之情?6.感受作者情感6.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7.小组讨论7.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的母亲具有哪些品质?7.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8.课堂小结8.2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巩固知识。
9.作业布置9.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9.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3.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4.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2.生字词表3.课文结构分析图4.课后练习题六、教学延伸1.课后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教案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母亲,珍惜家庭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三、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情。
2.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情感教育。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怀念母亲》2. 生字词卡片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母亲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母亲的了解和认识,引出今天的课文《怀念母亲》。
2. 学习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句子或生字词做上记号,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3. 讲解生字词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朗读,讲解生字词的意思,特别是容易混淆的字词,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4. 理解课文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描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怀念母亲?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是如何怀念母亲的,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 表达感情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可以朗读课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感情。
7. 课堂小结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要懂得感恩,珍惜家庭的美好。
8.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怀念母亲的短文,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可以借鉴课文中的句子。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等。
教师也应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诗歌《怀念母亲》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2.掌握诗歌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结构。
3.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强化家庭温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怀念母亲》的情感表达。
2.掌握诗歌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结构。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理解家庭温馨的重要性。
2.发展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材。
2.教具: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母亲的感人视频,启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引发他们对于母亲的思考。
2.新课呈现(2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诗歌《怀念母亲》,让学生朗读、默读诗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重要的词汇和句型结构。
3.梳理重点词汇和句型(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诗歌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结构,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造句等方式,巩固学生的记忆。
4.分组讨论(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意义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可以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激发学生对母亲感恩之情的思考。
5.总结和展示(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回顾诗歌中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成果。
同时,教师可以邀请几个学生上台表演朗读诗歌,展示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6.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感恩母亲的文章,并在家中朗读给母亲听。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并理解诗歌《怀念母亲》的情感表达和意义,掌握诗歌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结构。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中,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了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加深了对家庭温馨的认识。
此外,通过朗读和写作的活动,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
整体上,教学目标得到了实现。
(人教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6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以下为具体的教学设计内容。
一、教学导入
在课堂开始时,教师通过播放一首关于母爱的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怀念母亲》。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对母亲有什么样的印象?在生活中,母亲对你们有什么样的影响?”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受。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生词和句子的含义。
3.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并思考作者为何如此怀念母亲。
三、课堂讲解
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排比等,并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到写作中。
(人教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6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课文《怀念母亲》的关键词汇和重点句子,如“遥不可及”、“心头萦绕”等,并能正确运用到口语表达和写作中。
2.能够概括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理解并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结合课文内容,详细讲解生词、重点句子以及文章的写作手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对不懂的生词和句子进行标记。然后,我为学生解答这些疑问,并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并鼓励他们在写作中尝试运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成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教案设计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珍惜家庭的情感。
培养学生感恩的心,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难点:通过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三、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四、教学准备:课文文本、生字词卡片、教学录音机、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投影仪展示课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幅图让你想起了什么?”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引入新课《怀念母亲》。
2. 朗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语气。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组词。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理解课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5. 情感体验:学生闭眼冥想,回忆与母亲的美好时光。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6. 小结作业: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运用。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我的母亲”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教师也应考虑如何在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七、评价建议:1. 学生的朗读能力: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发音是否准确,语气是否到位。
2. 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过默写或者组词的方式来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024年《怀念母亲》说课稿部编版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5篇)
2024年《思念母亲》说课稿部编版《思念母亲》教学设计(5篇)《思念母亲》说课稿部编版《思念母亲》教学设计篇一《思念母亲》是人教版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季羡林先生所写。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亲生母亲和祖____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____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构造清楚,层次明晰。
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绘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思念,将对两位母亲的敬意,一样的爱慕表达的酣畅淋漓。
作者照应作文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构造浑然一体。
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泼,求知欲强,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文本的才能,可以根本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但是《思念母亲》这篇文章作者的年代背景与学生的年代背景相差甚远,学生缺乏深化的现实体验,对情感的领悟可能不够深化。
因此,在新课前,我以“走近季羡林”为题介绍季羡林的成长过程,给学生读他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为深化理解本文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知识与才能:会读8个生字,会写“真挚,防止,朦胧”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揣摩重点语句,从纯真朴实的语言中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的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情感:体会作者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p 】: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季羡林对两个母亲的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难点:能抓住【【关键词】:^p 】:、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思。
朗读体验法、小组探究法、圈点勾画法。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会用洽谈(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母亲,多么神圣的呼唤,多么圣洁的字眼,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母亲吗?(得意,美丽,勤劳)”我接着引导“是的,在我们心中,母亲是最伟大的、至高无上的,著名作家季羡林的文章里,就酣畅淋漓地表达着对母亲的敬意和爱慕”(引出课题)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及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经过默读,接着说“那么,本篇课文作者思念的仅是生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走进《思念母亲》。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6《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关于母亲的诗歌或歌曲,让学生在温馨的氛围中感受母爱的伟大,自然导入课文学习。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理解课文奠定感基础。
2.自主探究: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力。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b.作者在课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
c.你认为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价值观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4.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情感,唤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长辈、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引导学生认识到母爱的伟大和珍贵,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首关于母爱的诗歌或歌曲引入新课,让学生在温馨的氛围中感受母爱的伟大。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为学习《怀念母亲》做好情感铺垫。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4.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珍惜亲情,学会关爱他人,形成健康、向上、向善的人生态度。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教学教案设计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怀念母亲》。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关键词句分析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美德。
(2)引导学生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怀念母亲》。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通过关键词句分析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 学会感恩,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怀念母亲》的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忆母亲的关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怀念母亲》,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关键词句分析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4. 朗读感悟: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5.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培养孝敬父母的美德。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要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学会感恩。
7.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怀念母亲》。
(2)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母亲”的作文。
8. 板书设计:怀念母亲——深深怀念,无尽的思念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10.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参加关于孝敬父母的主题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怀念母亲》。
2. 学生能够通过关键词句分析课文,理解课文主题,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3. 学生能够写出感情真挚的作文,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怀念母亲》六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怀念母亲》六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2.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懂得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板书课题《怀念母亲》,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母亲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3.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四)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课文主题。
(五)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我的母亲”。
2.学生讨论写作思路,教师指导写作方法。
3.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给予鼓励。
(七)课后作业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2.阅读其他关于母亲的文章,积累写作素材。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
2.学生在写作训练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
4.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写作训练中的表现。
3.课堂气氛及学生的参与度。
六、教学资源1.课文《怀念母亲》。
2.关于母亲的文章、视频等。
七、教学建议1.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珍惜亲情。
2.鼓励学生多阅读关于母亲的文章,提高写作能力。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亲情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提高了写作能力,更加懂得珍惜亲情。
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怀念母亲》六年级语文教案
《怀念母亲》六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词,掌握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体会母爱的伟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学会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懂得珍惜亲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学习生字词,掌握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谈论自己对母亲的印象,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理解课文内容。
3.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母亲的心/深不可测的深渊/永远填不满的沟壑”等,体会作者的修辞手法。
4.学习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5.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深入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创作关于母亲的诗歌或散文。
5.课堂小结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关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课堂小结4.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课时1.课堂检测教师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3.课堂延伸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拓展知识面。
4.课堂小结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怀念母亲》人教新课标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提升自我认知。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反思问题:“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母爱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什么?”“如何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等。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自我提升意识。
在反思与评价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他们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母爱的伟大和课文中的表达技巧。
2.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提升自我。
3.强调本节课的情感目标,教育学生要热爱母亲、珍惜亲情,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重长辈的美好情感,学会珍惜和感恩。
2.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在困境中保持乐、坚强,传递正能量。
4.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孝道美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与技能上得到提升,而且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也能得到全面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5.反思与评价提升学生自我认知
案例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引导他们总结所学内容,提升自我认知。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自我提升意识。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帮助他们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个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精编版《怀念母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写8个生字,学会“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积累语言,学习穿插日记的写法, 揣摩重点语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借助词语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难点:感受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母亲”这是多么熟悉的字眼呀,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伟大诗人孟郊曾经写的一首经典佳作----《游子吟》。
师:《游子吟》这首诗,道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季羡林老先生去深深感悟,人世间最为感动人的情感吧!师:、我们再来深入了解季羡林老先生,出示资料:季羡林(1911.8.2~2009.7.11),山东聊城市临清人。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被人们称作: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分析题目文章中的母亲指谁?对这两个母亲我有怎么样感情?(齐读第一自然段)板书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读通句子,理解不懂的词义,想一想:母亲指的是谁?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情感?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2、自学反馈:引用教师“考考大家”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看看谁能把课文的生字宝宝,读准,记牢。
主要侧重于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谈谈都读懂了什么?三、研读重点段,感悟爱母之情作者六岁就离开母亲去济南的叔父家求学,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母子间却有很深的感情,季老先生曾经在文章中这样写道:1、片段一: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
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
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
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
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
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读完这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吗?过渡语:家境贫寒,但是在这种环境有这样的母亲也是一种幸福,可怜天下父母心。
2、想象说话:六岁之后的作者就没有和母亲长时间的生活在一起,自从离开只有两次因为奔丧回过家,作为母亲应该对儿子有种什么样的感情?如果母亲知道儿子一去不回头的话她会怎么办?过渡语:没想到这次与母亲的离别竟是永久的别离。
出示: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我拼了命也不放孩子走。
”3、作为儿子听到这句话的心情应该是怎么样?如果我知道母亲竟是对我这样的不舍,我还会离开吗?我还会一去不回头吗?出示: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指导朗读)4、过渡语:早知道我的离开给母亲带来如此的牵挂与不舍,我还会因求学而弃母而去吗?早知道我们的离别竟是永远的别离我还会弃母而去吗?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板书:悔恨在文章中也有这样的句子,请同学们找出来,抓住关键词语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感受。
5、交流句子,指导朗读(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指导有感情朗读。
(2)“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有感情朗读。
(3)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有感情朗读。
6、“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人世间最让人悔恨的事情了,作者在《永远的悔》中是这样写道的: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
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
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
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
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过渡语:求学的路上有太多的无奈与不由自主。
四、品读怀念“祖国母亲”之情1、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
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2、小组讨论交流: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重点研读以下句子:(1)“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我的梦中,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
强烈的思国情。
)有感情朗读。
(2)“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
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
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
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该部分,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如,因为季老(),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如,他想到(),仿佛觉得(),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有感情朗读。
三、体会表达特点,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哪些不同?(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2、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
因为──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课下请写一写。
板书设计:6 怀念母亲生身母亲遗憾悔恨自责愧疚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祖国母亲热爱1、让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看看这一段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2、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这次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3、同学们自己读了,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近了季羡林老先生,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这是怎样的恨?悔恨,他恨什么?4、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你看到了这个“恨”字?学生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重点理解:A、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B、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师:是呀!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如此痛苦不堪?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会回想起啥?5、出示资料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最深的记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呢?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师: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是多大的伤痛。
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过渡语:为什么是终生遗憾呢?因为作者暗暗下个决心。
6、幻灯片出示补充资料深入理解。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这段话。
7、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作者离开了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所不知道的,一定是同学们想知道的,请你读读下面的几则日记,相信你一定能从其中找到一些答案。
下节课,在把你读明白的跟同学们交流交流!四、总结、拓展1945年,持续了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闭幕,归心似箭的他头也没回,登上了回国的吉普,并写下了一首诗(课件,音乐)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生齐读后欣赏《我的中国心》。
板书设计:6 怀念母亲生身母亲遗憾悔恨自责愧疚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祖国母亲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