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结题报告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⒈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要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⒉新世纪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合格的人才需要具备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完善人格的人才。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身心发育,学习压力的增大,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⒊学生心理现实呼唤心理健康教育调查表明,在我校留守学生中,大约有1/5左右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等。
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亦是学校教育刻不容缓的职责。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留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时期,对亲情依赖、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还存在成长的烦恼。
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父母的陪伴,留守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变化致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寂寞无聊心理、逆反心理、仇视父母心理。
因为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亲子关系的失谐,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丧失等。
由于亲情的缺失和监护缺位,留守儿童存在心里失衡现象。
学校实行“三个优先”,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层次,努力让留守学生留守不流泪。
(一)、学校实行“三个优先”,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层次学习上优先辅导: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干扰,严重影响了留守学生的学习上进心。
在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制定帮扶计划,教导处对留守学生的学业情况定期抽查,还成立学习互助组,由一名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带一名留守学生,生教生,生带生,激发留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团队的传帮带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1. 引言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留在农村家乡由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或其他亲属照顾的儿童。
随着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加剧,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这些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他们个人的发展,也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2. 现状分析2.1 心理压力与焦虑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缺乏亲情关爱和心理支持的环境中,往往感受到孤独、焦虑和恐惧。
父母的缺席使他们无法获得及时的安全感和情感依赖,容易产生抑郁和情绪波动。
2.2 自尊心受挫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了自尊心的受挫。
在与同伴的互动中,他们可能因为出身背景的差异而受到歧视和排斥,进而产生自卑感。
2.3 学习压力与发展困境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在学习方面面临着困难,他们缺乏家长的指导和监督,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都受到了影响。
长期下来,可能导致他们与务农社会的脱节,学业发展受阻。
3. 影响因素分析3.1 家庭结构变化父母远离家乡外出务工,使农村留守儿童与家人的交流受限,家庭关系紧张。
而在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中,亲属、邻里和父母的关系也可能产生矛盾,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3.2 教育资源不足农村留守儿童往往生活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学校条件差,教育质量低,这加大了他们获取优质教育的难度,也增加了学习压力。
3.3 社会支持体系薄弱社会支持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然而,现实中,社会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仍然存在不足,导致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心理援助和支持。
4. 对策建议4.1 家庭和亲属关系的改善家庭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石。
父母应保持与孩子的良好沟通,定期回乡与孩子共度时间,传递关爱和温暖。
亲属和邻里间的互助合作也能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情感关怀。
4.2 加强学校教育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重要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及
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惯的原因,并提出
相应的对策,以帮助改善他们的行为惯和促进健康成长。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
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了解留守儿童不良行为惯的主要原因。
接着,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进行实地走访和观察,并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
3. 研究结果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长期缺乏父
母陪伴和家庭教育的不足。
- 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也是导致留守儿童不良行为惯形成的重
要原因之一。
- 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和压力过大也对留守儿童的行为形成不良影响。
4. 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 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和陪伴时间,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
- 加大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投入,提高教学质量,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研究环境。
- 加强社会支持,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缓解留守儿童的压力和心理负担。
5. 结论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惯的形成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进行改善。
本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有望为解决该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以上是本次研究的结题报告,谢谢您的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导致家庭教育和关爱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小红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她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学习成绩下滑,出现自卑心理。经过学校和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小红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重拾自信。
案例一
小明是一名留守儿童,由于家庭贫困,父母不得不外出务工。小明在缺乏家庭关爱的情况下,出现了行为问题,经常打架斗殴。经过心理辅导和家庭支持,小明逐渐改变了不良行为习惯。
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面临的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如意外伤害、被忽视、遭受虐待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03
留守儿童常常面临孤独和无助,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焦虑和抑郁
自卑和孤独感
行为问题
学业困扰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孤独感,难以融入同龄群体。
一些留守儿童可能会出现攻击性行为、违纪行为等问题,需要关注其行为变化。
增加亲子沟通时间
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鼓励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与支持,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培养积极家庭氛围
结论
05
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这些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怒、厌学等情况。
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案例二
对策与建议
04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测评,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
1
2
3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强家长在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责任感。
强化家长责任意识
鼓励家长增加与子女的沟通时间,了解子女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关注子女的心理需求。
“留守儿童”课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与对策》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量农业人口外出打工。
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孩子不能跟随父母,只能寄居在亲朋好友家或由爷爷奶奶代管,形成了“留守一族”。
他们中有许多孩子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欢乐,其心理的健康成长面临着许多问题。
因此,让这些孩子找回童年的欢乐,回归童年的天真,让其心理健康地成长,是学校教育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一)有关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要求学生要有健康的人格,对于学生来讲,健康人格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养成,换句话说,要通过一系列良好习惯的养成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来。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的课程改革向教育提出了面向全体的要求,要求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背景,成为木桶理论中最短的一块板,尤其要受到重视和关爱。
(三)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建设和谐社会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就是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平等,而儿童的可塑性为这一目标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留守学生”是指父母为了生计双双进入城市打工,把孩子寄在亲朋好友家里或交给年迈的长辈照看,缺乏有效家庭教育的特殊的未成年人弱势群体。
“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与对策”这是针对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孩子心理问题待解决的实际,调查我校“留守孩子”教育现状与心理问题,研究农村学校“留守孩子”心理问题教育的原则、途径、方法、策略,探索出符合我校实际的教育模式和操作办法。
培养自信、自尊、自强、自爱的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学生。
三、研究对象七、八年级留守儿童四、研究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学生的帮助使留守儿童找回童年的天真、快乐。
(学生帮学生)2、通过教师的经常性引导,健全留守儿童的人格。
(老师帮学生)3、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树立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五、研究方法1、搜集法:搜集信息,借鉴经验,关注研究趋势,寻找新的突破点。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而长期留在农村家中由亲属照看的儿童。
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留守儿童常常面临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缺乏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他们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对社会规则和价值观缺乏正确认知,容易形成叛逆行为。
长期独自生活容易导致他们性格孤僻、不善交往,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强家庭教育,提升亲属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支持力度;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三是加强学校教育,引导留守儿童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心理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积极向上的人才做出贡献。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让这些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2. 正文2.1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1. 孤独与孤立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温暖,长期处于孤独与孤立状态,容易产生心理隔阂。
2. 情感缺失:家庭成员长期分离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缺乏安全感和亲情支持,容易产生情感上的空虚和缺失。
3. 心理压力: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家庭状况不稳定,农村留守儿童常常承受着来自学业、生活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和心理问题的产生。
4. 自我认同困惑:缺乏父母的指导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产生困惑,不清楚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位置和作用,影响到自我认知和发展。
5. 教育与成长障碍:缺乏家庭的教育与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会面临诸多困难,包括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差等问题,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摘要:现阶段,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依然存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面临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但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策略的有效性值得再探讨。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对策引言在农村地区,不少家长认为只有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有出息,避免像父母一样辛苦打工,所以他们常常会将孩子送入辅导班,参加各种课外培训。
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和对农民身份的不认同感,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自卑、孤僻、焦虑等负面情绪,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一)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成长环境,家庭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很难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的成长,不能发挥父母天然的榜样力量。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当其遇到心理问题时,父母不能够及时给予纠正、指导和关怀。
孩子缺乏和父母的密切交流,很难与父母建立亲密的关系,易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封闭,不愿意与外界接触。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是隔代教养,教养者大多年纪较大,文化水平不高且精力不够,对新事物缺乏了解,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不够科学。
虽然他们承担了监护人的角色,但却跟不上孩子的心理发展速度,满足不了孩子心理的需求。
许多留守儿童的祖辈对孩子过分溺爱,当其犯错或产生错误思想时不舍得批评,从而导致其越陷越深。
(二)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
儿童在学校与教师、同学相伴的时间不少,留守儿童与教师、与同学的关系,对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师面对全体学生不一定能保持长久的个性化辅导,但对于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他们因为成绩的暂时落后,或个性的原因变得敏感自卑,或产生学业上的习得性无助感导致放弃学业,这需要教师进行个性化跟踪辅导,具备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觉察能力与心理健康辅导能力。
农村小学留守学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书)
农村小学留守学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结
题报告书)
研究背景
目前,在我国的农村地区,有许多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被迫留守在学校或家中。
这些留守学童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并且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因此,开展对农村小学留守学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农村小学留守学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探索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
通过发放问卷给农村小学留守学童以及相关参与者,以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教育需求和期望。
研究结果
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农村小学留守学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孤独感、焦虑和自卑情绪。
同时,他们缺乏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和有效的应对策略。
研究结论
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农村小学留守学童的心理健康需要得到重视和关注。
-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 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应针对农村小学留守学童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包括提供情感支持、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等。
建议和推荐
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和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推荐:
- 政府应该增加对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
-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 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提供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 [引用1]
- [引用2]
以上是《农村小学留守学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书)》的文档内容。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分析及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分析及研究》结题报告本课题于2018年10月开始实施研究至今,前后历时两年多,在县教育局教研室的正确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全校教师的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现已较为圆满地完成了研究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加强了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就本课题的研究情况作如下总结: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如今,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随着外出务工热潮的兴起,农村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条件,把孩子留在家里,选择了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这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必然选择,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就这样产生了。
由于我校是县城中心小学,学生多,班额大,农村转入学生颇多,尤其是留守儿童较多。
经核实,我校共有留守儿童298人,约占学校总人数的21.4%。
这些留守儿童百分之八十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护抚养,百分之二十的是兄弟姐妹互相监护照料。
家庭监管、监护不力,普遍存在如下情况:学习习惯差,对事物分不出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的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管束和引导不到位,道德品行欠缺,如张口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经常说谎等;自卑,封闭,缺乏自信,上课不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余不和同学交流玩耍;单亲和孤儿造成严重心理障碍,如缺乏亲情,悲观消极,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余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等。
这一系列问题都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为此,学校结合实际情况,成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分析与研究课题小组,对学校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进行了大量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一)心理理论,我国学者王极盛(1989)指出: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人的一种心理状况,即以积极的反应形式去适应自身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充分发挥个人的身心力。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原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原因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1、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怠工、敌对等消极心理问题。
2、在情感和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他们人际关系的发展,不爱交际,人际关系非常敏感,不愿意与他人接触。
3、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自觉性差,纪律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低,成绩不理想。
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如厌倦、逃学和缺乏学习动力。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原因有: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
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还有的是由亲朋好友、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
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4.社会因素。
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再次,因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对策有: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结题报告
《乡村留守少儿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结题报告清爽县三坑镇枫坑小学课题组2010 年 4 月我校的县级课题《乡村留守少儿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从2006年10 月开始实行研究到此刻有 3 多年时间了,在上司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勤苦研究以及全校教师的踊跃配合、支持帮助下,课题的实践研究获得了必然的成就,增强了留守少儿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同时参加研究的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也获得了必然的提高,为我校的可连续发展发挥了踊跃的推进作用,现将本课题的研究状况报告以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跟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大量农民工入城务工,造成乡村“留守少儿”这一特别集体也不停增加。
我校有学生 300 多人,此中留守少儿有 60 多人,占全校学生的 %。
这些少儿由祖辈或亲朋监护,父亲母亲对儿女的行为道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无力管教。
因为缺少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少儿对学习缺少热忱和自信,进步性、自觉性不够强,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不勤换衣服等。
因为长久与父亲母亲分别,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知足,缺少父亲母亲的关爱,亲情失意,产生孤单感,心理失衡。
“留守少儿”这一系列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压力,也给老师带来了新的课题研究。
对此,我校联合实质,采纳了相应的举措,建立了留守少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1、经过问卷、检查认识乡村留守少儿的个性心理质量、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看守人的现状与留守少儿个性质量形成的关系。
3、研究留守少儿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4、建立符合留守少儿身心特色的优异质量的培育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成功经验及理论。
5、经过活动培育学生团联合作的精神和勇于宣布自己看法的勇气。
6、经过活动意会父亲母亲的艰辛,感恩父亲母亲身己的巨大付出,进而增强家庭责任感觉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自觉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照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发展,反省学校教育工作,研究改良教育工作的门路与方法。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什么是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或其他原因,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由其他家庭成员或亲友照顾,面临着长时间分离家庭,缺乏父母关爱和陪伴的问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高达数千万,这个庞大的群体面临着诸多生活和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通常缺乏家庭关怀、情感支持和安全感,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常常面对教育资源不足、社会支持不够、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等困境,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对于这些弱势群体,我们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帮助他们解决困境,塑造积极的心理健康。
1.2 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许多农村家庭的孩子被留在家乡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照顾,他们因长时间与家人分离而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可能导致他们在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出现各种问题。
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干预和治疗,可能会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孤独、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其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甚至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和成才。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长期处于孤独状态,易受外界负面影响,导致心理问题的严重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极为重要,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才能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2. 正文2.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或其他原因,导致孩子长时间不能与父母同住,独自留在农村家乡的儿童。
这一特殊群体面临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他们长时间独自面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缺乏家庭温暖的陪伴,心理上很容易产生孤独感。
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研究(结题报告书)
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研究(结题报告书)研究背景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面临着很多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而无人陪伴,容易感到孤独、焦虑和自卑。
为了帮助这些留守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本研究。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自信心和应对能力。
研究方法为了达到研究目的,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案分析两种方法。
首先,我们发放了一份心理健康问卷给农村小学留守学生,以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问题。
然后,我们选择了几个典型案例进行个案分析,深入了解留守学生的心理困境和辅导需求。
研究结果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小学留守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如孤独、焦虑和自卑等。
而个案分析则揭示了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和具体情况。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方法和策略,包括心理咨询、社交活动和情感支持等。
结论本研究为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我们建议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关怀和支持,提供适当的资源和服务,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留守学生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1. 张明, 赵云. (2020). 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研究[J].心理教育研究, 28(3), 82-89.2. 王丽, 李华. (2019). 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与策略研究[J]. 留守儿童学刊, 15(2), 51-58.。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1.1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足够的关爱和陪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孤独感、自卑感、焦虑感、抑郁感等。
1.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1)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在外打工,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导致孩子在性格、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2)社会交往能力不足:由于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相对较弱,容易产生孤独感。
(3)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农村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应对能力,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研究2.1 加强家庭教育引导(1)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帮助农村家庭解决实际困难,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2)社会各界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积极开展关爱活动,为他们提供心理援助和生活帮助。
2.2 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1)学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
(2)社区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3 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1)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2)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的提供,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三、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引导、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措施,我们相信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得到有效改善,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的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的研究》结题报告钟祥市张集中学课题组一、课题实验的背景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农村中的许多富余劳动者,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
他们的孩子绝大多数只能留守在家庭,由老人或亲戚代养,这些学生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留守学生。
据权威部门调查研究,我国目前有2000万左右留守学生,其中近四份之一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现有教学班级7个,学生316人,其中绝大多数学生为农村户口。
据调查,我校现有留守学生53人,占全校人数的16.78%,在这些留守学生中,多数学生在校表现良好,成绩也处于中等水平,但性格略显孤僻、倔强,逆反心理较强,退缩冷漠,不善于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任性,过分淘气等。
二、课题实验的意义1、农村留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父母的“依恋期”突然中断,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分离焦虑”,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受到外界的诱惑而误入歧途。
他们厌学,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为了掩饰这种自卑,他们行动上表现为逃学、通宵上网、抽烟、喝酒、甚至打群架,从而造成心理上的畸形。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现象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不仅仅是农民工的切身利益无法得到保障,甚至整个社会都要为此付出代价。
2、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正成为一个关系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实现,影响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因此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三、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1、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1999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一、引言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未成年子女长期留守在农村家乡的一类特殊群体。
他们通常由老人或家庭其他成员照料,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和关爱,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挑战。
本文将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1. 孤独与孤立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家庭关爱,无人陪伴,面临孤独与孤立的心理问题,社交能力较差,心理调适能力差。
2. 安全与保护由于长期无人照看,农村留守儿童易受到环境、社会、甚至家庭成员的伤害和侵犯,容易产生安全感不安全感。
3. 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心理问题,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症状。
4. 教育和成长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学业不良、行为问题等,影响教育和成长。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1. 家庭关爱建立健全的家庭关系,加强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爱,是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
2. 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健康心理素质,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3. 社区关爱建立健全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志愿者等,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和帮助。
4. 政府政策加强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上的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和健康。
四、结语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且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爱。
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让他们健康成长。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助力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健康成长。
接下来,我们将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展开更深入的讨论,并结合现实情况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孤独与孤立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爱。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厌学成因及对策的研究报告 》课题 结题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厌学成因与对策的研究报告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厌学成因与对策内容摘要: 留守儿童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家庭、学校的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通过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我们教师,需要用一颗平常心、诚心去善待留守孩子的厌学行为,用爱心和责任心去帮助他们,相信厌学心理是完全可以转化的。
一、课题的提出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民外出务工成为社会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学生”形成了。
目前,全国留守儿童有2300万,占全国农村儿童20%。
我市是豫西北地区的贫困县,工业不发达,农村老百姓的支柱经济就是外出打工。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属于市的偏远地区,这种现象更加严重。
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每月寄一些生活费回家,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无力管教。
这部分儿童正处于成长教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他们大多生活在放任自流和情感教育缺失的环境中,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发展的异常。
据调查统计:在中小学中厌学、逃课、打架、偷窃行为的学生中,“留守学生”占了50%多,在社会青少年作案记录中,“留守学生”占了60%。
所以,关注“留守儿童”,了解他们的心理,研究针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方法势在必行!这不仅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和快乐,而且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挑战。
目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并在政策上给予这些留守儿童很多优惠,但如何弥补这些留守孩子情感上的饥渴(即残缺的爱)、性格上的异常、心理上的困惑和学习上的帮助,还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作进一步的探索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教育结合点,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2、“留守儿童”教育的探究过程是一个主体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构建适合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模型,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学生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初探结题报告范永茂一、农村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过多的留守儿童无法被照顾周到,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呈日渐严重的趋势。
很多报道显示:首先,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
其次,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电视、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煽动性,会带坏其他同学。
再次,留守儿童心理极易出现偏差,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等特征,产生了叛逆、厌世情绪。
这一专项调查显示,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检出率为47.7%,中度为9.0%,重度为0.3%,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发现,这些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逆反心理强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与人有一点摩擦就较真,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故而跟人相处充满警惕甚至敌意。
因此,在学校中他们容易违纪,迟到、逃学、不完成作业、顶撞老师,甚至与人打架斗殴。
在于其他孩子进行交往时,不受欢迎和重视。
处在情感孤岛上的这些孩子们,逆反和自卑心理会日益加重。
(二)厌学、自卑心理严重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差,对学校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
在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75%以上;自卑心理是个体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和其他原因而引起的态度体验。
有的学生总以为自己不如别人,不敢积极地投入学习或集体活动,平时总感到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自己,由此而产生心理阴影,加重心理负担和压力。
(三)缺乏沟通,性格孤僻内向孤僻心理是指不愿意与他人接触、交往,喜欢单独一人,却又时常感到寂寞。
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对周围的人常常有戒备心理,他们不想念任何人,不愿意向他人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结题报告清新县三坑镇枫坑小学课题组2010年4月我校的县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从2006年10月开始实施研究到现在有3多年时间了,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刻苦钻研以及全校教师的积极配合、支持帮助下,课题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加强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同时参与研究的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大批农民工入城务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不断增多。
我校有学生300多人,其中留守儿童有60多人,占全校学生的16.7%。
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无力管教。
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自信,进取性、自觉性不够强,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不勤换衣服等。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留守儿童”这一系列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压力,也给老师带来了新的课题研究。
对此,我校结合实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成立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品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监管人的现状与留守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关系。
3、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4、建立符合留守儿童身心特点的良好品质的培养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成功经验及理论。
5、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
6、通过活动体会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自己的巨大付出,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到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自觉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以留守儿童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四、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改变留守儿童的状态。
2、开发留守儿童的情商,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
3、通过补偿亲情活动,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
4、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
使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爱的蓝天下快乐地学习成长。
5、提高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及能力。
6、增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合力。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1、全体和个别相结合的原则:一切辅导活动的计划、实施、组织都要顾及全体留守儿童,协助学生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同时承认并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具体方法上对学生实行个别对待,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采用灵活的辅导策略。
2、活动体验性原则:心理辅导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是心灵沟通、理念的认同,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所能奏效的。
必须创设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游戏,通过活动、游戏使学生获得理念的感悟、情绪上的宣泄和技能上的掌握。
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展示其精神生活的丰富性、智慧和体验的深度、想象和意志的力量、能力和性格的特征;他们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心理品质,使得自己的心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3、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辅导活动主体的作用。
教师要鼓励学生唱“主角”,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接受训练和启示。
4、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尊重学生首先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同时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不同于别人的独立的观点和独特的个性。
理解,则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真正于学生取得心灵上的沟通。
5、发展前瞻性原则:从人本主义出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看到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看到学生无限发展的潜力方面,看到学生自助互助的潜力,充分挖掘学生个体自身和学生集体中的教育资源,同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但是也不能忽视矫治性和预防性工作。
6、保密性原则:对于学生不愿意公开或公开后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如心理测验、师生个别谈心的内容都应该保密。
六、研究的方法1、行动研究法。
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力促留守学生获最佳发展。
2、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把握留守学生的现状与需求,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3、观察、关注法。
通过观察、了解留守儿童在学校内的生活及学习情况,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4、经验总结法。
组织并鼓励教师不断发掘,及时提炼研究中的成功经验。
5、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实践创新。
6、案例研究法。
将研究对象的成长经历,研究者的教育故事及时作提炼验证并反思。
7、谈心法。
通过与留守儿童耐心的谈心,进行思想交流,以达到心灵沟通的效果。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第一阶段:收集准备阶段(2006.10-2007.3)这一阶段也是课题的准备阶段,我们主要进行了,选题论证,制定方案,申报立项,开题论证,调查现状,分析成因,设计研究重点及措施。
第二阶段:实践探讨阶段(2007.4-2008.4)这一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运行操作,修订计划,收集积累资料。
进行个案分析,制定阶段计划,操作方法验证。
第三阶段:总结交流阶段(2008.5-2009.7)这一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反思,总结中期成果。
结合实际,查验效果,通过不断实践摸索,形成并掌握处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并进行成果汇报展。
第四阶段:结题推广阶段(2009.9-2010.8)这一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课题研究成果并加以推广,加大覆盖面。
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汇总各种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汇编成果专辑,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自查会,申请课题验收。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经验和成果(一)深入地了解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1、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只有兄弟姐妹留守家中,无人看管,放任自流。
2、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孩子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甚至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临时监护人管教不严,甚至无力管教。
3、父母离异或因意外让孩子成为单亲或孤儿,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4、父母的教育意识、教育观念不强,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甚至产生“读书无用论”。
(二)探索出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地基本对策1、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
开学初,我们利用多数家长都在的机会,记录好他们的家庭背景,向家长了解“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父母姓名、外出务工地址、联系电话;临时监护人姓名、与儿童关系、住址联系电话等。
同时认真填写《“留守儿童”情况登记表》,做到心中有数。
2、成立“一帮一”和“手牵手”活动小组。
对班上的“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老师,由任课老师具体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制订学习帮助计划,明确帮助时间、内容、阶段性效果。
除此之外,还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不同形式的“手牵手”活动。
各班要求学生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一起成长。
让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留守儿童”真诚的帮助,无论从学习上还是生活上,让他们体会到不是兄妹胜似兄妹的同学情。
3、树立典型榜样强化正面教育。
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学生自觉性强,自立能力突出,在道德品质和学业上出类拔萃。
我们发现了这些苗子后,就及时树为标兵,让留守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
大力宣传优秀留守学生榜样,激发他们的自信心,鼓励更多的留守学生向他们学习。
4、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学校充分利用班会及课时间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
同时要求各班充分利用好每周星期一下午第五节的班会课,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的洗礼和灵魂的净化。
把各种不良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真正做到“早预防早治疗”,防患于未然。
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解开心灵的“疙瘩”。
5、让老师充当“留守儿童”的“临时家长”。
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他们的身边,对他们进行言传身教,但是,作为人师的应该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用爱心关怀“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这不是父爱和母爱却胜似父爱和母爱的师爱,并在师爱的阳光中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让老师把好每个“留守儿童”的脉,从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
比如我校的一些老师给生病的同学买药吃,并亲自送到家中交给父母或“临时监护人”;把在教育台上看到的《心理访谈》知识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把在网上查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应用于“问题学生”身上等等。
得到了学生的尊敬,家长的感激和社会的好评。
6、与家长或“临时监护人”互动。
我校教师借助家访和家长会的机会,指导“临时监护人”的科学教育方法,推广那些富有经验而又行之有效的育人方法。
让他们当好孩子的引路人,对“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和整个社会负责。
7、建立留守儿童自主管理模式。
通过开展活动,引导留守儿童逐步形成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的习惯。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初见成效1、增强了留守儿童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学生的分析与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他们也更加理解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对自己的巨大付出,并且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与人和睦相处,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
2、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以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
例如:朱君怡同学刚转学到我校时成绩处于班上中下层,经过老师和同学一年多的教育和帮助,进步很大,现在成绩名列前茅。
3、孩子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正在努力转变自己。
如:甘得友同学原是连州人,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现寄居姑姑家,姑姑管教不严,造成孩子学习成绩差,经常不完成作业,最后甚至发展到逃课去上网打游戏、偷东西等,经过班主任和课题组成员的悉心教育,耐心交谈让他明白到父母外出打工的用心良苦,以及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现转变了,不再逃课,不再偷东西。
学习成绩虽然进步不大,但是思想进步了。
4、孩子的性格开朗了,能主动和老师、同学讨论学习、谈心。
例如:郭海霞同学,因父亲病逝,母亲改嫁,变得十分内向,把心事都藏在心底,通过一年的相处,一起参与活动,一起学习,她变了,变得开朗了,能和同学聊天,能和老师说说心里话。
(四)教师的科研能力大幅提高,撰写的论文多篇获奖。
其中徐荫勋主任的论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浅析》、沈凤喜老师地论文《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分别获2008年年会论文评选二等奖和三等奖,沈凤喜老师的论文《浅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刘国升老师的论文《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潘金英老师的论文《了解是桥梁,关爱是钥匙——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分别获清新县2009年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