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央银行学第7章 货币政策效应理论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孙振兴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过程,就是政府基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选择运用适当的政策工具和政策手段,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和传导渠道来影响现实经济运行,实现预期调控目标的过程。

从我国现实的货币政策实践效应来看,货币政策的预期政策目标与实际运行效果之间常常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种偏差有时较小,则货币政策效应明显;有时又明显偏大,使得货币政策的效应较弱。

这就现实的对我国货币当局提出了货币政策效应问题。

2010年以来我国10次上调准备金、4次加息的宏观调控频度凸显货币政策力度是比较大的。

在这些政策的“打压”下,国内宏观经济数据依然上扬,政策的作用与预期宏观调控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

下面我们就此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当前的货币政策效果在弱化为实现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宏观调控目标,中国人民银行配合财政政策,开始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在实践中货币政策的作用与预期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M2、GDP、CPI的增长动态看,近一年多来一直在攀升。

2010年初到2011年一季度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存款准备金变动率、利率变动率情况如下表:表1 M2增长率、存款准备金变动率、利率变化一览表(2010—2011)存款准备金变动率利率变动率时间广义货币M2供应量同比增长率2010.01 25.99% 0.50%(2010.01.18)2010.02 25.42% 0.50%(2010.02.25)2010.03 22.50%2010.04 21.48%2010.05 21.00% 0.50%(2010.05.10)2010.06 18.45%2010.07 17.62%2010.08 19.21%2010.09 18.96%2010.10 19.38% 0.25%(2010.10.20)2010.11 19.46% 0.50%(2010.11.16)0.50%(2010.11.29)2010.12 19.73% 0.50%(2010.12.20)0.25%(2010.12.26)2011.01 17.68% 0.50%(2011.01.20)2011.02 15.74% 0.50%(2011.02.24)0,25%(2011.02.09)2011.03 16.63% 0.50%(2011.03.25)2011.04 0.50%(2011.04.21)0.25%(2011.04.06)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从上表中看到,在不断的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下,其衡量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数据显示,央行的货币政策实施后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具体分析如下:(一)广义货币M2增长依然偏快。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应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应

汇率传导机制
总结词
汇率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影响汇率水平来对经济产生 影响。
详细描述
当中央银行实施紧缩货币政策时,本币供应量减少,导致本 币升值,这有利于出口企业但可能抑制进口。反之,当实施 宽松货币政策时,本币贬值有利于增加出口但可能引发通货 膨胀。
资产价格传导机制
总结词
资产价格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资产价格来对经济产生影响。
详细描述
汇率渠道的有效性取决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 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汇率的波动 可能会对国际贸易和投资产生不利影响,因 此需要关注汇率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有效 性。
资产价格渠道的有效性
总结词
资产价格渠道通过影响资产价格来影响家庭 和企业的财富,进而影响消费和投资。
详细描述
资产价格渠道的有效性取决于资产市场的成 熟度和信息透明度。资产价格的波动可能会 对金融市场稳定性和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因
对就业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工资水平。宽松 的货币政策可能促进就业增长和工资上涨,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和工
资下降。
企业行为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融资条件,影响企业的雇佣决策和劳动力需求。例 如,降低利率可能鼓励企业扩大生产和雇佣更多员工。
金融稳定对货币政 策的影响
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金融机构的 健康状况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和 效果产生影响。例如,金融市 场动荡可能导致信贷紧缩和融 资成本上升,从而影响经济增 长和物价稳定。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 管的协调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是维护金 融稳定的两大支柱,需要加强 协调配合,共同维护金融市场 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第六-七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分析

第六-七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分析

中央银行练习与答案(第六、七章)第六/七章中央银行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分析一.判断题1.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目标是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

(T)2.基础货币、存款准备率和货币供给量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基本操作目标。

(F)3.若以稳定物价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中介目标时应侧重于货币供应量而不应是利率水平. (T)4.M1、M2的数量变动,对当时物价水平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重要。

(F)5.存款准备率直接作用于M2,并通过M2的收缩或扩张对M1发生拉动或限制作用。

(T)6.工具变量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所最后改变的变量指标。

(F)7.再贴现率工具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银行。

(T)8.公开市场业务是间接影响基础货币变量并对市场利率发生作用的政策工具.(F)二.简答题1.调整M1这一变量值的两种方式答:一是通过加大M2的增长率来带动M1的增长,二是在M2增长率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加大M1的增长率,通过改变M1占M2的比重来调整现实社会购买力的规模,以对稳定物价目标或经济增长目标发生作用.2.为何说公开市场业务是直接影响基础货币变量并对市场利率发生作用的政策工具.答:中央银行通过其在公开市场的操作,将会由改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货币量和信用量,并且,中央银行还能够通过买卖证券的价格,直接影响市场利率,通过利率变动来实现收缩或扩张信用的目的.3.内部时滞的定义和产生的原因答: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制定和操作货币政策所需要的时间.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中央银行认识到应当调整政策,并着手制定新政策,修正政策的实施方位或力度,操作政策工具,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效应分析2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效应分析2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效应分析21、查阅资料汇总2012-2018年中国GDP平减指数、GDP增长率、失业率等数据,结合数据变化分析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效应。

答:(1)货币政策效应①货币政策效应含义:货币政策效应是指一国中央银行实行一定的货币政策之后,社会经济领域所做出的现实反应。

②货币政策效应衡量指标:货币政策效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

一是从数量方面,它是用来衡量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大小,即货币政策的数量效果;二是从时间方面,它是用来分析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快慢,即货币政策的时间效果。

这就是说,衡量货币政策效果,就是分析和测算货币政策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效力强弱程度,以及这个效力在政策实施后多长时间才会发挥表现出来。

对货币政策数量效果的衡量是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关系到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最终影响的规模。

一般来说,衡量货币政策的数量效果,主要在于分析和比较实施的货币政策所取得的效果与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

现以考察目标实施情况为例,说明如何衡量货币政策的数量效果。

货币政策的衡量可以通过外部效应指标和内部效应指标衡量。

外部效应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状况;内部效应指标有货币供应量及结构变化的指标、货币购买力、货币币值。

③货币政策效应类型: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和时间效应。

数量效应是指经济增长减速小于物价回落;经济增长加速大于物价上升;经济增长加速,同时物价下降;经济增长的正效应被物价上涨所抵消,物价回落的正效应为经济增长的负效应所抵消。

时间效应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2)GDP平减指数、GDP增长率、失业率数据:表1-3 2012-2018年中国GDP平减指数、GDP增长率、失业率时间GDP平减指数(以2011为基年)GDP增长率(%)失业率(%)2012年102.34 10.38% 4.1% 2013年104.55 10.10% 4.1% 2014年105.37 8.15% 4.1% 2015年105.44 6.97% 4.1% 2016年106.57 7.88% 4.0% 2017年110.71 10.90% 3.9% 2018年113.96 9.69% 3.8%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3)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效应分析:①2012-2018年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目标:2012-2018年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如下表所示。

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

01 数量效应
03 影响因素 05 地区差别
目录
02 时间效应 04 金融创新效应
数量效应
数量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的强度。 (1)yt + 1 / yt >; Pt + 1 / Pt 含义:经济增长减速小于物价回落;经济增长加速大于物价上升;经济增长加速,同时物价下降。 (2)yt + 1 / yt <; Pt + 1 / Pt (3)yt + 1 / yt = Pt + 1 / Pt 含义:经济增长的正效应被物价上涨所抵消,物价回落的正效应为经济增长的负效应所抵消。
货币政策效应
经济学术语
内容摘要
货币政策效应是货币政策实施后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数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数量效应表现为货 币供应量增加和减少,它通过影响利率、物价和国民生产总值等变量来影响经济增长。时间效应 表现为货币政策实施后产生的效果在时间上的延续,它通过影响投资、消费和政府支出等变量来 影响经济增长。 为了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效应,我们可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货币政策就像是一棵树, 它的根是货币供应量,它的枝叶是利率、物价和国民生产总值等变量。当货币政策实施时,就像 是在种下一棵树,它会慢慢地生长,对经济产生影响。时间效应则是这棵树生长的过程,它会在 时间上延续,对经济产生更长期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比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效应的机制和作用。我们也可以看到货币政策对 于经济的重要性,它就像是一棵树,影响着整个经济的生长和发展。
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的证券买卖活动来扩大或收缩信用,调节货币供应量。
工具效应
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实际上是向社会投入一笔 基础货币,直接增加社会货币供应量或使商业银行信用扩张,反之,当金融市场上资金过多时, 则卖出有价证券,使信用规模收缩,货币供应量减少。金融创新所带来的证券化趋势和金融市场 的全球一体化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增强了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金融创新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信贷流量从银行放款转为可上市买卖的债务证券。 证券日益成为公众及经济实体所持有的重要资产形式。其中政府债券因兼备良好的流动性、安全 性和盈利性,而成为重要的流动资产,其收益率和价格成为其他证券的标准。于是中央银行的公 开市场业务就可以通过变动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和价格来影响一般证券的收益率和价格,调控货币 供应量和信用总量,继而调节整个经济。此外,金融创新也为中央银行的业务操作提供了大量的 可供买卖的工具,使其吞吐基础货币的能力加强。

第七章 货币政策理论

第七章  货币政策理论

(五)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1.资产负债渠道
当借款人所面临的外在融资溢价取决于借款人金
融地位时,货币政策就可以通过资产负债渠道进行传
导。由于借款人的金融地位影响到他的外在融资溢价,
因此也影响到他面临的借贷条件,进而影响到他的投
资和生产。
2022/11/5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16
第二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当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发现手中的货 币比他们需要持有的要多,就会按照自己的偏好安排其金融资产, 其中一部分货币必然流向股票市场,造成对股票需求的增加,股 票价格(Ps)将会上升
2022/11/5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12
第二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四)财富效应 指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股票价格,使公
(五)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2.银行借贷渠道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货币政策除了对借款人资产负债的
影响外,还会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的供给来影响外在融资溢价。 由于在多数国家,银行贷款是借款人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出于
某种原因导致银行贷款的供给减少,就会使许多依赖于银行贷款 的借款人,特别是中小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寻找 新的资金来源,因此,银行贷款减少将增加外在融资溢价和减少 实质经济活动。 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商业银行可供贷款的资金数量 下降,就会限制银行贷款的供给,通过银行借贷渠道使企业减少 投资,收缩生产,减少雇员,产生经济紧缩的效应。
证券市场信用工具、消费者信 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 惠利率
直接干预、信用控制、流动性 比率、利率最高限额
道义劝告、窗口指导、金融检查
2022/11/5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中央银行学第7章

中央银行学第7章
3、再贴现和贷款业务量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之前,
再贴现和贷款在中央银行资产业务中一直占很高比重;70 年代以来,随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比重逐步下降,证券 买卖业务和黄金外汇储备业务比重上升。虽然这一比重逐 步下降,但绝对量却一直上升,其重要性并未改变。
二、再贴现业务
(一)再贴现业务的概念
再贴现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 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从而 获得中央银行的资金融通。商业银行未到期的商 业票据→ 中央银行。
---
净回笼
---
基础货币
本外币有效 --对冲比率%
短期国债 ---
63
105 124 46
---
2694 6690 13848 10240.7 4288
37.28 44.39 49.67 28.04 10.62
---
---
---
2121.8 2261.5
中国的国债市场
1. 发行市场。1981年恢复国债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发行方式、 期限结构和规模等方面有很大变化。
现券交易 现券卖断
央行票据
现券买断 发行 到期
回笼基础货币
投放基础货币 回笼基础货币 投放基础货币
长期 单向 重大调整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实践
一、中国货币政策框架和货币政策工具改革 二、公开市场业务的制度框架和实践 三、公开市场业务的基本经验 四、公开市场业务的展望
一、中国货币政策框架和货币政策 工具改革
1、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2、对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 3、对政府的贷款。 4、其他贷款。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
一、中央银行证券业务的概念和规定 1、概念: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买进证

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

中国货币政策: 中国央行通过 调整存款准备 金率和利率等 措施来影响经 济,政策效果 在不同领域存
在差异。
以上内容仅供 参考,具体内 容可以根据您 的需求进行调
整优化。
美国货币政策效应:通过调节联邦基金利率影响经济 欧洲央行货币政策效应:通过调节欧元区利率影响经济 日本央行货币政策效应:通过调节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影响经济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效应:通过调节人民币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影响经济 比较分析:不同国家货币政策效应的异同点
货币政策与科技创新:探讨货币政策如何支持科技创新,以及未来可能的政策调整和创 新方向。
汇报人:
PART FOUR
美国货币政策: 美联储通过调 整联邦基金利 率来影响经济, 政策效果受到 多种因素影响。
欧洲货币政策: 欧洲央行通过 调整欧元区利 率和实施量化 宽松政策来刺 激经济增长, 政策效果在不 同国家存在差
异。
日本货币政策: 日本央行通过 实施负利率政 策和购买国债 等措施来刺激 经济增长,政 策效果受到多 种因素影响。
预期因素:货币 政策调整可能影 响市场对未来汇 率的预期
利率变动:货币政策调整导致利率变动,进而影响股票市场的估值和投资回报。
流动性:货币政策宽松时,流动性增加,股票市场资金流入增加,推动股票价格上涨。 投资者预期:货币政策调整可能影响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增长和公司业绩的预期,从而影响 股票价格。 行业差异:不同行业受货币政策影响的程度不同,投资者需关注相关行业的具体政策变化。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CONTENTS
货币政策传导 机制
货币政策对经 济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金 融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效应 的国际比较

货币政策的工具效应分析

货币政策的工具效应分析

货币政策的工具效应分析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体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货币政策的工具效应分析是货币政策制定者对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效果进行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有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货币政策。

本文将从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的货币政策工具入手,探讨它们的工具效应及其对经济体的影响。

一、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工具1.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指央行通过购入或出售政府债券等金融资产来调节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影响货币供给量。

对于央行购入债券来说,它增加了金融机构的储备,提高了货币供应量;对于央行出售债券来说,它减少了金融机构的储备,降低了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效应主要表现为流动性效应和预期效应。

流动性效应是指央行购买债券时,增加了金融机构的储备,金融机构可以用这些储备进行贷款和投资,从而增加了经济体的总需求。

预期效应是指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使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未来预期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市场行为和经济体总需求。

2.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对商业银行存款的一种强制储备,旨在控制货币供给量。

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银行自主控制的货币供应量。

当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减少,银行自主控制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当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增加,银行自主控制的货币供应量减少。

存款准备金率的工具效应主要表现为乘数效应和资产置换效应。

乘数效应是指储备金减少的影响,扩大了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和总需求;资产置换效应是指商业银行更愿意持有货币作为储备金,而减少投资和贷款,从而导致经济体的总需求下降。

二、影响利率水平的货币政策工具1.利率政策利率政策是央行通过改变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利率逆差等方式来影响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从而影响市场行为和经济体的总需求。

当央行降低利率时,商业银行贷款成本降低,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经济体的总需求;当央行提高利率时,银行贷款成本增加,抑制消费和投资,从而降低经济体的总需求。

第七章、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第七章、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第七章 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一、货币政策效应的评价 二、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三、几种不同的货币政策效应论

一、货币政策效应的评价
货币政策效应指货币政策作用于经济活 动产生的实际结果与货币政策预期目标间 的偏离程度 (一)货币政策效应评价中的理论问题 (二)货币政策效应的评价标准 (三)检验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指标
3、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衡量指标 第一、法律指标:根据中央银行运作 的法律规定衡量其独立性(不同指标的 命名均取作者名字的第一个字母) BP指标(巴德和帕金,1982)。根 据中央银行的“政治独立性”将12个国 家的中央银行划分为4个等级

GMT指标(格里利、马希亚恩达罗和 泰贝利尼,1991)。根据政治独立性和 经济独立性构造的衡量指标 该指标将15个方面的因素分为四大类: 中央银行行长的任命、解职、任期 对货币政策执行部门与中央银行之间 的冲突如何解决、中央银行是否参与预 算过程 中央银行的最终目标 政府向央行借款的法律限制

二、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
(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二)经济开放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三)货币政策时滞 (四)理性预期 (五)货币乘数与利率

(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1、问题的提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白芝诺 (W·Bagehot)在1873 年出版的名著《伦 巴德街》中,对英格兰银行应受财政部长监督 的主张大加反对,认为各政党即便在各种政策 上意见对立,但在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上应保 持一致意见 重提中央银行独立性是1920年布鲁塞尔国 际金融会议决议:"中央银行必须不受政府的 压力,而应依循审慎的金融路线行动。"

4、反映币值情况的指标:货币购买力 指数 货币购买力——货币的币值,指每单 位货币在一定价格水平下能够买到包含 多少价值量的商品或劳务 货币购买力指数,反映不同时期同一 货币购买商品、支付劳务费用等能力的 相对数指标,即指单位货币的币值 计算:一般用物价指数的倒数来衡量 货币购买力 = 1 / 物价指数

第七章 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第七章 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第七章货币政策效应分析一、如何评价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答: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含义:既能快速达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又能使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最小,避免货币政策目标间的磨擦。

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货币政策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通过什么途径对产出、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产生影响;二是政府能否有效利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运行以达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评价标准:1、货币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偏离有多少;2、政策发挥效应的快慢,即能否如期达到目标,政策时滞(产出时滞与价格时滞)有多长;3、政策实施中是否会带来其他不良后果;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具体指标:一是指可计量的宏观经济指标,反映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效果。

二是指货币量的相关指标,反映目标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影响程度。

1、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指标GDP 指数和GNP 指数;失业率;国际收支状况。

2、反映通货膨胀程度指标GNP 平减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

3、反映货币供应量及结构变化的指标货币增长率:反映一定时期内货币供应量增量变动情况的相对数指标,考核货币政策操作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实施效果。

货币结构比率:M0/M2与M1/M24、反映币值情况的指标:货币购买力指数货币购买力——货币的币值,指每单位货币在一定价格水平下能够买到包含多少价值量的商品或劳务。

货币购买力指数,反映不同时期同一货币购买商品、支付劳务费用等能力的相对数指标,即指单位货币的币值。

二、什么是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举例说明其结果。

答: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的含义:如果一项政策在制定阶段(t时)是最优的,但在执行阶段(t+n 时)却不是最优的,这项政策就是动态不一致的。

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的举例及结果:货币政策决策与执行过程中的动态不一致会导致通货膨胀目标的偏差。

决策中的最优选择:中央银行预先公布保持低通胀的目标。

执行中的选择:企图利用公众已形成的低通胀预期,执行完全相机抉择的政策。

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并以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来调控经济运行的政策。

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影响,它的效应在经济学研究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其对经济增长、通胀和就业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活动,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货币政策的宽松与紧缩调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

宽松货币政策通常通过降低利率和提供更多的信贷来刺激经济增长。

降低利率会降低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鼓励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活动。

而紧缩货币政策则主要通过提高利率和限制信贷增长来控制过热的经济。

紧缩政策能够遏制通货膨胀风险,但过度紧缩可能导致经济增速下降,甚至产生经济衰退。

其次,货币政策也会影响投资和消费信心,从而影响着经济增长。

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而货币政策的稳定和透明度能够增强市场预期,提升投资和消费者信心,促进经济增长。

反之,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可能会抑制投资和消费者行为,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二、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影响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影响是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与减少直接影响着市场上的货币供求关系,进而影响物价水平。

一方面,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当货币供给过多,超过经济实际需求时,市场上的货币供给相对稀缺,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就会上涨。

这是由于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导致需求超过供给,价格上涨成为经济现象。

另一方面,紧缩货币政策可以控制通胀压力。

当货币供给过多时,通过提高利率和限制信贷,可以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此时,货币政策的紧缩措施可以减少货币投放,使通货膨胀得到控制。

三、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实现的。

宽松货币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进而刺激企业和个人投资以及消费,从而提高就业水平。

货币政策效应分析的理论基础

货币政策效应分析的理论基础

货币政策效应分析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作为一种经济调控手段,对于经济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在理论上,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可以通过几个基本概念来解释。

本文将探讨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以及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等方面,来剖析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基础。

首先,货币供给是货币政策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货币政策的实施,往往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影响经济活动。

对于货币供给的理论基础可以归结为货币乘数理论。

货币乘数理论认为,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的供给时,商业银行将通过多次放贷来扩大货币供应,从而加大经济中的流动性。

这样的过程可以理解为货币供给被放大,进而对经济产生影响。

其次,货币需求是货币政策效应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货币需求的理论基础可以从货币的功能来解释。

根据经济学家马歇尔的观点,货币具有储藏、交易和计量三个功能。

货币需求是建立在这些功能上的,即人们持有货币的决策是由对交易、储藏和计量需求的权衡决定的。

当货币政策发生变化时,会影响到人们对于货币需求的决策,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经济的运行。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利率和通胀。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

在较为常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活动,也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控制通胀。

这里的理论基础可以从“利率传导机制”来解释。

利率传导机制认为,当央行调整政策利率时,这一变动会通过金融市场产生纵向和横向的传导效应,最终影响到实体经济。

另一个方面是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影响。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经济中的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从而调控物价水平。

其中,货币供给与通胀之间的关系可以从费雪方程来解释。

费雪方程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增长速度与物价水平的变动速度成正比。

因此,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可以间接影响通胀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货币需求的变化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货币需求增加时,货币供应量相对减少,从而对通胀起到抑制作用。

总结起来,货币政策效应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等因素的考量,以及对利率和通胀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

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

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货币政策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是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货币政策能够影响经济和金融市场,改变货币供给量,调整货币利率等,从而实现宏观经济调控,而货币政策的效应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经济现状。

货币政策的实施往往需要基于一个确定的经济现状,包括GDP、通货膨胀率等。

通常来说,在经济增长、失业率降低和价格稳定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收紧性将较强,就是抬高利率,限制货币供应量。

第二,政策制定者的目标。

货币政策制定者的目标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就业率、汇率等。

这些政策目标的变化会影响决策者的货币政策选择,决策者通常会根据目标变化制定货币政策。

第三,国际因素。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因此国际因素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也增加了。

例如,国际汇率和利率变化,国际贸易政策、市场的开放或关闭等都会对货币政策造成影响。

第四,金融市场因素。

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非常重要。

市场的利率、货币供应量、短期市场利率等都会对货币政策造成严重影响。

交易者的预期既会影响货币政策实施的结果,也会影响市场反应等市场传导效果。

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逆周期政策和稳定政策。

逆周期政策指的是政府针对经济周期波动,通过货币政策实施的相反措施。

稳定政策则关注于调整经济稳定。

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有力武器,货币政策包括利率政策、数量政策、信用政策等。

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影响市场信心、就业、经济增长和物价等方面,并可以通过影响经济活动对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要求政策制定者对市场和经济现状的敏感度、快速反应能力和预测能力。

同时,货币政策也需要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协同配合来实现经济发展、金融稳定和社会发展目标的统一实现。

总之,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政策制定者对市场经济和政治变化的敏感度、对国内和国际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以及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预测能力。

货币政策的效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现状,政策设置等。

货币政策效应理论分析

货币政策效应理论分析
魏克塞尔认为: 如果两种利率相一致时,整个经济的投资等于储蓄,各种商品的 相对价格和产量以及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是由实物领域的 有关因素决定的,物价水平保持稳定,货币对经济保持中立, 经济处与均衡状态。
•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两种利率经常是背离的。 • 如果货币利率小于自然利率,就会形成“低货币利率→投资 增加→生产者货币收入增加→消费价格上涨→投资增加→货 币利率提高”的循环,这种循环一直会持续到两种利率相等 为止。 • 反之,如果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就会形成一种经济收缩 过程,直到最后收敛于两种利率相等的位置。 • 这就是魏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 • 根据魏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只要货币的利率与自然 利率两者不一致,经济的累积过程就不会停止,物价水平将 上升和下降,投资与储蓄的均衡以及整个经济的均衡将遭到 破坏,作为资本形成和转移的手段,货币对产品的相对价格、 生产资源的配置乃至对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都会产生实质性 的影响,此时的货的是非中性的。
• 货币中性论 • 是一种认为应该消除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保持货币的中立性, 以便让市场机制在不受货币因素的干扰下自行运转的假说。
(一)古典学派完全否定货币对实质经济的影响
20世纪以前,经济学被分为货币理论和价格理论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这导 致了传统经济理论的“两分法”局面的形成。 两分法的实质在于否定货币经济的存在,否定货币对实物经济的实质影响。 以莎伊为代表的古典学派,一般都简单地把货币视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和一种 便利交换的工具,把货币当作与实际经济过程没有内在联系的外生变量。
第一节 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歧
一、概述 (一) 两种分歧的观点 经济自由主义主张政府制定游戏规则,然后由市场力量 自发地对经济进行调节,市场有自动的内在的调节机 制,政府没有必要干预经济,因此宏观调控是多余的 而且是无效的。

第七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效果

第七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效果

2.银行信用的可得性 M↓→贷款↓→I↓→Y或GDP↓ 3.股票价格和公司发行股票的动力即托宾的q理论 q=公司的市场价值/资本的重置成本 在这个理论中,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股票价格来影响投
资支出。
托宾的q效应 公司的市场价值是指该公司股票的价值(价格);资本的重置成
本是指该公司如果重新购置机器设备、建造厂房所付出的费用。 如果股票市场对公司估价很高,q就很高。相对于公司考虑重新 购置和增添的设备和建筑所需付出的成本来讲,公司发行新股份 就可以获得好价钱。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水平将会很高。在股票 价格十分低迷的时候,q很低,公司不愿意发行新股份进行新的 投资,投资水平就会很低。在这个理论中,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股 票价格来影响投资支出。 模型如下: M↑→股票价格↑→q↑→I↑→Y或GDP↑
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股票价格影响公司的净值,反过来 降低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引致银行扩大贷款, 企业扩大投资。模型如下:
M↑→股票价格↑→净值↑→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 行贷款↑→I↑→Y或GDP↑
(三)货币政策对进、出口或净出口的影响
如果中央银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利率上升,外国 对本国生息金融资产的需求就会增加,为购买本国金 融资产,外国人必须购买本国货币。这使得本币升值, 导致出口下降,进口上升,净出口下降。 模型如下:
第七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效果
第一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传导机制的早期理论 (一)早期凯恩斯学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模型:M→r→I→E→Y M:货币供应量,r:利率,I:投资,E:总
支出,Y:总收入。

2.解释:利率由货币供求决定,投资决定于利 率与投资预期收益率,投资具有乘数效应,有 效需求决定供给。但是,凯恩斯还认为,投资 需求的利率弹性低,货币政策作用范围有限, 因此,货币政策只会对总需求产生微弱的影响, 然而财政政策通过改变税收和政府支出,对经 济活动的影响非常强烈。

2016中央银行学第7章货币政策效应理论分析详解

2016中央银行学第7章货币政策效应理论分析详解

线与原凯恩斯主义的菲
利普斯曲线是一致的,
假定通货膨胀率为

1
则产出为Q1,公众预期到,如果价格具有
完全伸缩性(complete price flexibility),则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由AS1左移到AS3,则产出为 ,仍维持在自然增长水平,
货币政策无效。
Qf
2021/3/18
五、新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 新凯恩斯主义,沿袭了凯恩斯主义市场非出清(粘性价格) 的假设,并引入了理性预期概念,加强了市场失灵的微观 基础的分析。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重新阐述是新凯恩斯主 义发展与变革的重要方面。
•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 “工资—价格粘性”。同时他们引入了 理性预期。得出基本结论为:不管预期中或预期外的政策 对总产出都会产生影响,但预期外的政策对总产出有更大 的影响。
2021/3/18
总供给曲线
• 根据奥肯定律(Okun's Law),经济增长和失业之 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因而 菲利普斯曲线也可表示为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 的正相关关系的曲线(如 图7-1c所示),这也是通 常所说的总供给曲线。
2021/3/18
• 菲利普斯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一定的通货膨胀率与 一定的失业率的组合,其中曲线与横轴交点代表的失 业率为自然失业率。
• 反之,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高企时,中央银行可削减 货币供应量,给经济降温,那么这种政策就不可避免地带来 失业率上升的后果。
2021/3/18
• 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能较好地配合西方国家50-60年 代经济运行的现实,但对70年代后西方国家出现的 “滞涨”现象却无法给予合理的解释(如图7-2所示)
• 但由于工资—价格粘性(wage-price stickiness)的影响,工资及 价格无法迅速调整,于是在通货膨胀率 下,短期菲利普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货币冲击影响到一般物价水平,经济人经过一段时间 才能分清这种变化不是相对价格的变化而是总需求变 化。在这段短时期内货币冲击的确能够影响产出。 • 理性预期的经济人能利用有关的货币政策规则的知识, 很快地形成对未来价格的正确预期,纠正错误的产量 决策,使社会总产量恢复到自然率水平。 • 对于政府而言,若要影响实际产出,就只能随即改变 货币政策,不让经济人把握货币政策变动的规律。其 代价将是经济的剧烈波动。显然理性的政府是不会采 取这种政策方式的。 • 那么,无论在长期中还是在短期中,政府采取的旨在 降低失业率的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这就是卢卡斯的 政策无效性命题。
五、新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 新凯恩斯主义,沿袭了凯恩斯主义市场非出清(粘性价格) 的假设,并引入了理性预期概念,加强了市场失灵的微观 基础的分析。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重新阐述是新凯恩斯主 义发展与变革的重要方面。 •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 “工资—价格粘性”。同时他们引入了 理性预期。得出基本结论为:不管预期中或预期外的政策 对总产出都会产生影响,但预期外的政策对总产出有更大 的影响。 • 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学派的关于政策效应的主要差异: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尽管理性预期的存在,削弱了政府 政策的效应,但由于工资—价格粘性的存在,被预期的政 策实际上仍然是有效的,而非预期的政策效应则更强。
• 短期 • 长期
2017/11/12
• 弗里德曼首次区分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 期菲利普斯曲线。 • 其政策含义在于:
• 凯恩斯主义者所主张的国家干预政策,在长期是无 效的,只会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 • 他主张由市场力量自发地调节经济。 • 具体到货币政策,他则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 的货币政策,力主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 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和准备金等因 素,提出常数增长规则的货币政策。
第七章 货币政策效应理论 分析
2017/11/12
第一节 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歧
2017/11/12
一、概述
• 在经济学和货币金融领域,自由主义与干预 主义的经济思潮一直交替起伏,数百年来都 是如此。这种争论的核心实际上是政策的有 效性问题。 • 经济自由主义 • 政府干预主义
2017/11/12
2017/11/12
四、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
• 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policy ineffectiveness proposition)最初是由卢卡斯(Lucas, 1973年) 提出的,后由萨金特(Sargent)和华莱士 (Wallace)作了更明确的阐述。 • 该命题是建立三个假说之上的
• 市场完全出清 • 自然率 • 理性预期,即认为在竞争的社会里,任何行为人的 经济行为都合乎理性,在有效利用一切可获信息的 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 准确的,并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 期。同时,这种理性预期是处于不完全信息条件下 的。 2017/11/12
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
2017/11/12
拉姆齐均衡
• 为了更好地理解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有必要简要了解政府最 优政策制定原理即福兰克和拉姆齐最先提出的拉姆齐均衡。 • 拉姆齐研究了一个静态的具有典型消费者和多种物品的经济:
• 政府以市场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物品,其费用通过比例营业税支 持。而市场价格及其相应的数量是在存在营业税条件下,由竞争 均衡决定。政府要确定其最优政策即怎样选出一个税率使得典型 消费者的福利最大化。 • 将其扩展为包括不确定性因素的动态模型,在新的动态框架下, 政府制定一个政策决定出一组与状态相关的税率。给定该政策后, 均衡价格和均衡分配被定义为经济状态函数。 • 于是制定最优政策就变为:选择一个政策,使定义在所有可能均 衡分配上的社会福利函数最大。这样的最优政策及其导致的竞争 均衡会在一起构成拉姆齐均衡。
2017/11/12
三、承诺行动
• 承诺行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政策稳定性和可信性, 从而消除通货膨胀。
•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通货 膨胀倾向是由该博弈结构内生决定的。 • 这种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产生的不可置信因素在一定程度上 削弱了政策效应。 • 消除不可置信因素,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度方法是,中央银 行在公众预期形成前承诺(committed)其将毫不改变地执行单 一规则的货币政策。通过承诺行动,中央银行便获得了影响 公众预期的能力。 • 因而,中央银行在选择其货币供给增长率时,必须考虑其对 公众预期的立即和充分的影响,就不能期望制造非预期通货 膨胀来刺激经济、增加就业或为预算融资。
2017/11/12
总供给曲线
• 根据奥肯定律(Okun's Law),经济增长和失业之 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因而 菲利普斯曲线也可表示为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 的正相关关系的曲线(如 图7-1c所示),这也是通 常所说的总供给曲线。
2017/11/12
• 菲利普斯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一定的通货膨胀率与 一定的失业率的组合,其中曲线与横轴交点代表的失 业率为自然失业率。 • 由于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通货膨胀与失业负相关、与 经济增长正相关,这就为政策制定者选择不同的政策 目标组合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成为主张政府干预的 凯恩斯主义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 • 早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一个重要政策含义就是货币政策 是有效的。
2017/11/12
•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是至关重要的,物价、就业、产出 等的变化都源于货币的变化,只有正确合理的货币政 策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但这种重要性也只是 就短期而言的。在长期中,货币供给变化只会引起物 价水平的波动,而不会引起实际产出和收入的变动, 其实质为货币中性论。 • 弗里德曼提出的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清晰地阐明 了货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基本观点。弗 里德曼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建立在适应性预期、 自然率假说和粘性价格的基础上的。 • 弗里德曼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之所以是 稳定的,原因在于忽略了通货膨胀预期对实际通货膨 胀的影响。
2017/11/12
二、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对政策效应的影响
• 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对政策效应的影响主要 通过对政策可信度的影响来影响公众预期的 形成,最终影响政策效应。
• 政策可信度 • 在相机抉择政策规则下,政府变更的最优货币政策 将完全无效,最终无法形成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从而 也就难以获得额外的经济增长。 • 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公众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目标和决策规则的了解尽管并不全面,其预期通货 膨胀并不完全等于实际通货膨胀。但是,在无承诺 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更增加了政策 变动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可信度,进 而影响其政策效应。
2017/11/12
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
政策时,若该政策出乎 公众预料之外,那么事 实上此时的菲利普斯曲 线与原凯恩斯主义的菲 利普斯曲线是一致的, 假定通货膨胀率为 1 , 则产出为 Q1,增长最大; • 由于理性预期的引入,该政策被公众预期到,如果价格具有 完全伸缩性(complete price flexibility),则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由AS1左移到AS3,则产出为 ,仍维持在自然增长水平, Qf 货币政策无效。 • 但由于工资—价格粘性(wage-price stickiness)的影响,工资及 价格无法迅速调整,于是在通货膨胀率 下,短期菲利普斯 曲线仅由AS1左移到AS2,则产出扩大为Q2,货币政策仍然 1 有效。
• 当经济出现萧条,失业率上升时,中央银行采取相机抉择政 策,扩大货币供给量,就可起到增加就业和产量的积极作用; • 反之,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高企时,中央银行可削减 货币供应量,给经济降温,那么这种政策就不可避免地带来 失业率上升的后果。
2017/11/12
• 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能较好地配合西方国家50-60年 代经济运行的现实,但对70年代后西方国家出现的 “滞涨”现象却无法给予合理的解释(如图7-2所示)
2017/11/12
三、货币主义的货币中性论
• 早期货币中性(neutrality of money)理论的典型 代表是传统货币数量说。
• 这种理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交易量在长期 中不受货币量变动的影响,所以货币数量的增减只 会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升降而不会改变商品间的相 对价格,因而也不会对生产和就业产生任何影响。 • 瑞典经济学家魏克赛尔认为货币是影响经济的重要 因素,并提出了“中性货币”的概念, • 哈耶克对此作了进一步的修改。 • 弗里德曼继承并发展了传统货币数量说。
2017/11/12
• • •
Yt Y N 如果将早期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为: t f ( Y N ) 那么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为: Yt Y N e t t f ( ) N Y e 其中
t f ( t 1 , t 2 ,)
• 从图7-2和图7-3可见,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较好 地解释了早期菲利普斯曲线不能解释的西方国家7080年代的经济运行状况。
2017/11/12
第二节 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与承诺 行动
2017/11/12
一、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
• 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time-inconsistency problem)
• 由Kydland和Prescott最先提出的 • 指政府在当前针对经济状况所选择的有关未来的最 优政策,当其在未来时刻需执行该政策时发现,对 于其既定政策目标而言,原先的最优政策在新的经 济条件下已非最优决策,追求政策效果最优化的政 策制定者,必然调整其政策。 • 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实际上是由于中央银行政 策的事前优化与事后优化的差异而产生的。
2017/11/12
• 分析拉姆齐均衡可以发现,由于政府决策的不受约束性, 根据已变化的经济状况重新选择一个不同的政策将是其最 佳选择。
• 在公众预期形成之前,零通货膨胀(或较低的通货膨胀)是 货币政策制定者的最优选择。因而,为了影响公众预期,政 府会选择或约定实行零通货膨胀(或较低的通货膨胀)。 • 当公众预期形成之后,零通货膨胀(或较低的通货膨胀)对 政策制定者而言已不是最优决策了。为了获得非预期通货膨 胀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刺激作用,政策制定者将选择实 行更高的通货膨胀。 • 这就导致了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的产生。 • 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博弈双方都是理性 的,当面临不同的经济环境时,其必然要采取一些应变性策 略以使自己的效用或利润最大化。 • 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的存在必然对货币政策效应产生重要影 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