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概论
耐药性
肠道阴性杆菌—青霉素G
铜绿假单胞菌-多数
获得(常见)
3.耐药的机制 ①产生灭活酶:β-内酰胺酶;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酯酶;核苷转移酶(林可霉素)
②靶位改变: 肺炎链球菌-青霉素;MRSA;
肠球菌-β-内酰胺类
③改变外膜的通透性: 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
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
④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转运子-附加蛋白-外膜蛋白
物的抗菌范围
异烟肼-结核杆菌
窄谱抗菌药:指仅对一种细菌或局限于某属细菌 有抗菌作用的药物
广谱抗菌药:指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效的抗菌药
抗菌活性 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抑菌药: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
的药物(磺胺类)
最低抑菌浓度: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h后能抑制培养基内
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MIC
4.耐药基因的转移方式 ①突变: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因编码某个蛋白的基因
发生突变,导致蛋白质结构的改变,不能与
②转导: 转相导应由的噬药菌物体结完合成或,结由合于能噬力菌降体低的蛋白外壳上
掺有细菌DNA,如这些遗传物质含有药物耐受
③转化:敏基感因细,菌则将新环感境染中的的细有菌利将D获NA得掺耐进药敏,感并细将菌此的特
4.影响核酸及叶酸代谢 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抑制DNA的复制 利福平-抑制DNA依赖的RNA多聚酶—mRNA 的合成 磺胺类-四氢叶酸
蝶啶+对氨苯甲酸
二氢蝶酸+谷氨酸
→二氢叶酸
四氢叶酸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1.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细菌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自身生存过程
2.耐药性的种类
固有-氨基糖苷类-氧-厌氧菌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3)抗代谢类 磺胺类。
(4)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多黏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一、抗菌药
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即为抗菌 药,常用的抗菌药有三类。 1. 抗生素:指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
抑制或杀灭他种生物的化学物质。 2. 抗生素半合成品
以微生物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 进行改造所获得的新的化合物。 如: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利福平。 3.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如: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
* 一位术后重症腹腔感染,术后多次培养均为克 雷白氏肺炎杆菌,主管医生一直用氨苄青霉素, 病情不断恶化。
* 不知道克雷白氏肺炎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是细 菌固有的耐药性。由于不掌握对克雷白氏菌属 仅有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等少数 几类抗生素有效,而氨基糖苷类由于血药浓度 低,药物很少抵达感染部位;喹诺酮类当时尚 无全身应用制剂;当时只有头孢菌素可选用, 如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及时换用头孢菌素情 况大不一样。
如细菌对磺胺药,改变代谢途径产生较多的 PABA 。 某些细菌可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体外。
四、多重耐药
1.概念 细菌对多种抗菌药耐药
2.常见耐药菌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
3.危害
第四节 抗菌药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必要性 抗菌药不加控制广泛应用,必然造成耐药性增加, 同时导致不良反应增多,因此抗菌药合理应用日 益受到重视。 如:安徽省2003年,共收集523份不良反应报告, 其中228例是应用抗菌类药物引起,占全部总数 的43% 。马鞍山市ADR监测中心2004年上半年 共收到112份不良反应报告,其中45例是由抗菌 药物引起,占全部总数40%。中国每年有八万人 死于抗生素滥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 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抗菌药物概论
(2)避免局部用药
(3)控制预防用药 (4)合理联合用药
常见病原微生物
金葡菌 疖、痈、呼吸道感染、肺 炎、尿路感染、败血症、 脑膜炎、骨髓炎、心包 炎 、 蜂窝组织炎、丹毒、上呼 吸道感染、猩红热、败血 症 大叶性肺炎、脑膜炎 青霉素首选;四 环素、红霉素、 庆大毒素、先锋 霉素 青霉素首选
溶血性链球 菌
2.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磷脂质 蛋白质 ——屏障、运输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胞浆膜通透性增加 导致菌体内的蛋白质 核苷酸、氨基酸、 糖和盐类等外漏, 从而使细菌死亡 真菌细胞膜
细菌细胞膜
类固醇 蛋白质 ——屏障、运输
制霉菌素、两性霉素
2.3 抑制蛋白质合成
细菌——原核细胞 30S亚基 四环素 氯霉素、林可霉素 和大环内酯类 终止
③其它酶类:细菌可产生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灭 活氯霉素;产生酯酶灭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核苷转移酶灭活林可霉 素。
b.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
(1)细菌可通过各种途径使抗菌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如革兰阴
性杆菌的细胞外膜对青霉素G等有天然屏障作用 (2)绿脓杆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壁水孔或外膜非特异性
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
N-乙酰胞壁酸前体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消旋酶 环丝氨酸↗ ↘ 合成酶
N-乙酰胞壁酸五肽
-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 杆菌肽 转肽酶 二糖聚合物 粘肽 直链十肽
胞浆内
胞浆膜
细胞膜外
2.1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这类药物使细菌细胞壁损伤,菌体内的高渗 透压,在等渗环境中水分不断渗入,致使细菌膨 胀、变形,在自溶酶影响下,细菌破裂溶解而死 亡——繁殖期杀菌药。
a.产生灭活酶
②氨基苷类抗生素钝化酶:细菌在接触氨基苷类 抗生素后产生钝化酶使后者失去抗菌作用,常 见的氨基苷类钝化酶有乙酰化酶、腺苷化酶和 磷酸化酶,这些酶的基因经质粒介导合成,可 以将乙酰基、腺苷酰基和磷酰基连接到氨基苷 类的氨基或羟基上,使氨基苷类的结构改变而 失去抗菌活性。
抗菌药物概论
精选ppt课件
抗菌药:
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 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抗菌药
抗生素 人工合成、半合成抗菌药
精选ppt课件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定义: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窄谱抗菌药:仅对单一菌种或一属细菌
精选ppt课件
︱
抑
制
细
菌
氨基苷类
氨基苷类
蛋
白
质
氨基苷类
四环素类
合
成
︱
大环内酯类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精选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精选ppt课件
耐药性:指细菌与药物反复接触后,细菌对 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造成抗菌药物对 耐药菌感染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交叉耐药性: 种类:固有耐药性
精选ppt课件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
评价化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 LD50/ED50或LD5/ED95 化疗指数 (>3-5),治疗效果 ,毒性 ,
临床应用价值
精选ppt课件
抗菌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 药后,在除去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后的一定 时间,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的现象
精选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精选ppt课件
耐药方式五 细菌代谢途径的改变
抗菌药物概论
抗生素诱导产生β—内酰胺酶
敏感菌株 诱导 暂时失活的基因 阻遏子 -内酰胺酶
基因阻遏子
-内酰胺类抗生 素
细菌DNA
-内酰胺酶产生基因被抑制
-内酰胺酶产生基因被去抑制
抗菌药物:稳定的突变
突变 发生突 变的基 因阻遏 子 -内酰胺酶
细菌DNA
-内酰胺酶产生基因被稳定地去抑制
抗菌药物:稳定突变株与诱导株酶对比
• 开发细菌代谢中重要酶的抑制剂
• 与细菌毒力有关的抑制剂
• 开发基因治疗
• 加强抗病毒和抗真菌药物开发
病毒: 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体积微小,有一定形状,只能 在一定种类的活细胞中增殖,并表现为遗传、变异、共生、 干扰等生物现象的感染体。多数只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 到。基本的化学组成为核酸和蛋白质,但某些病毒尚含有脂 类、多糖及无机盐类等。病毒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的病害,如: 人的麻疹、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肝炎。
酶 的 水 平
诱导 固有突变株
野生型菌株
基线
+β -β
时间
Process of Selection
N orm al P opu lation o f B a cteria with M u ta nts
CBD
P rocess of S election
M u ta nts S ele cte d Throug h A nitbio tic P re ss ure
只对1-2种药物耐药,较稳定 产生和消失(回复突变)与药物接触无关 耐药菌生长和繁殖减慢,与其他细菌竞争力减弱 质粒介导的耐药(获得耐药) 可对多种细菌同时耐药,不稳定 与药物诱导有关 耐药菌生长和繁殖与非耐药:耐药菌DNA进入敏感菌并发生同种基因重组
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是临床 选药的基础。
4.抑菌药:是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
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类、 红霉素类、菌药物,
如青霉素类、头孢 菌素类、氨基苷类 等。
讨论:抑菌药是否同样能达到治疗目的?
5.化学治疗 6.抗生素后效应: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
(二)耐药性的种类
1.固有耐药,又称天然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
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的,如链球菌 对氨基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
2.获得性耐药,是由于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
由质粒介导,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 被抗生素杀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β -内酰胺 酶而对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三)耐药的机制
机体-抗菌药-细菌之间的关系
人体
抗
反 应
病 力
良
致
不
程
病
过
力
体
内
耐药性
抗菌药物
抗菌作用
细菌
理想抗菌药:具有高选择性及强大的抗菌作用, 能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又对 图 35-1 宿主-抗菌药 -病原体之间的关系 机体产生极小的不良反应。
3.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1)广谱抗菌药:指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效 的抗菌药,如四环素,氯霉素,第三、四代 氟喹诺酮类,广谱青霉素和广谱头孢菌素。 (2)窄谱抗菌药:指仅对一种细菌或局限于 某属细菌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如异烟肼仅对 结核杆菌有作用,而对其他细菌无效。
生素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 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 持续抑制的效应 。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杀菌药, β -内酰胺 类抗生素 ) 2.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杀菌药,多粘菌素类)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1)30S,(抑菌药,四环素)
抗菌药物概论
抗 菌 药 物 概 论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 细胞壁受损导致水分内渗,细菌膨胀、变形而破裂死亡 • 如-内酰胺类、万古霉素、杆菌肽、磷霉素等 2. 改变胞浆膜通透性
• 胞浆膜受损造成通透性增加,菌体内重要成分外漏,致 使细菌营养物质缺乏而引起死亡
• 如多粘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等
抗 菌 药 物 概 论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3.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 菌体蛋白合成任一环节受阻,均可产生抑菌或杀菌的作用 • 如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四环素等
4. 影响核酸代谢
• 阻碍遗传信息的复制而导致细菌死亡 • 如喹诺酮类、利福平
5. 影响叶酸代谢
• 细菌叶酸合成受阻,可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 如磺胺类、甲氧苄啶
体外抗菌试验或整体动物实验中,联合应用上述抗菌药物 可产生四种效果:
协同(Ⅰ+Ⅱ):青霉素 + 链霉素或庆大霉素 拮抗(Ⅰ+Ⅲ):青霉素 + 四环素或氯霉素 相加(Ⅲ+Ⅳ):四环素 + 磺胺类 无关(Ⅰ+Ⅳ):青霉素 + 磺胺类
抗菌药物概论
抗 菌 药 物 概 论
抗微生物药 — 抗菌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
化疗药物
抗寄生虫药
抗恶性肿瘤药 抗生素 天然抗生素 人工半合成抗生素
抗菌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
抗 菌 药 物 概 论
抗 菌 药 物 概 论
【基本概念】
1.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2.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但对其 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3.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不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 且能将其杀灭的药物。 4. 最低抑菌浓度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能 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繁殖的最低浓度。
抗菌药物概论
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1.尽早确定原菌 2.按适应症选药
各种抗菌药物有不同的抗菌谱,即使有相 同抗菌谱的药物还存在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差 异,故各种抗菌药药物的临床适应症亦有所 不同。
3.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目的:防止细菌可能引起的感染。 不适当的预防用药可引起病原菌高度耐药,发生继发感染而 难以控制。
• 2.改变胞质膜的通透性
• 多肽类 —— 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含有 多个阳离子极性基团和一个脂肪酸直链肽,其 阳离子能与胞质膜中的磷脂结合,使膜功能受 损; • 如:多粘菌素E • 多烯类 —— 增加真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能选 择性地与真菌胞质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形成 孔道,使膜通透性改变,真菌内的蛋白质、氨 基酸、核苷酸等外漏,造成真菌死亡。 • 如: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 药物作用环节:氨基苷类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
• 四环素类阻止氨基酰tRNA进入A位,阻碍了肽链的形成,产 生抑菌作用,氯霉素、林可霉素类抑制肽酰基转移酶,大环 内酯类抑制移位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终止因子与A位结合, 使合成的肽链不能从核糖体释放出来,致使核糖体循环受阻, 合成不正常或无功能的肽链,因而具有杀菌作用。
IV.
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某些细菌能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体 外,这种泵因需能量,故称主动流出系统 (active efflux system)。由于这种主 动流出系统的存在及它对抗菌药物选择性 的特点,使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空肠弯 曲杆菌对四环素、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 类、氯霉素、β-内酰胺类产生多重耐药。
•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 药物作用靶点: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阻止30s亚基和70s亚基 合成始动复合物。②四环素类抗生素能与核糖体30s亚基结 合,阻止氨基酸tRNA在30s亚基A位结合,阻碍了肽链的形成, 产生抑菌作用。③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阻止终止因子与A位结 合,使合成的肽链不能从核糖体释放出来,致使核糖体循环 受阻,合成不正常或无功能的肽链。
抗菌药物概论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细菌核糖体:70S(30S, 50S) 哺乳动物核糖体:80S(40S,60S) 氯霉素、林可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50S 四环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30S
18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19
耐 药 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较低或不敏 感,致使药物疗效低或无效。
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细菌染色体 基因决定,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内在耐药性。 例:氨基糖苷类遇到厌氧菌:
7
2. 抗菌活性 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体外活性(培养基) 最低抑菌浓度(MIC)-抑菌药 最低杀菌浓度(MBC)-杀菌药
8
3. 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 — 衡
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 数。
LD50/ED50 或 LD5/ED95
广义的细菌包括“四体”(螺旋体、衣原体、支 原体、立克次体)。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能杀灭或抑制其他
病原微生物
抗生素
天然
抗菌药
人工半合成
人工合成抗菌药
5
几个重要概念
6
1.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窄谱抗菌药与广谱抗菌药 抗菌药临床选药的基础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敏感菌体内的积蓄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步骤 完成,包括需氧条件下的主动转动系统,故此类药物对厌氧菌 无作用
获得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后天获得
20
1.获得性耐药的生化表现 ①降低外膜通透性;②产生灭活酶;③改变 靶位结构;④药①接合:通过菌毛相互沟通 ②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 ③转化:细菌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裸DNA
抗菌药物概论
最大的药物 24h-AUC/MIC 用量
19
一、基本概念
抗微生物药物(ant 定义: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用 于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包括:抗菌药(人工合成抗菌药、抗生素)
抗真菌药 抗病毒药
20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影响细胞膜通透性 影响胞浆内生命物质的合成
抑制蛋白质合成
影响叶酸代谢 影响核酸代谢
2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
N-乙酰胞壁酸前体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环丝氨酸↗
↘
N-乙酰胞壁酸 直链十肽 五肽复合物 脂载体 二糖复合物
胞浆内 胞浆膜上
万古霉素 合成酶 ↓
消旋酶
-内酰胺类 ↓ 杆菌肽 ↓
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
抗菌药物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
7
5. 抗菌后效应(PAE):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 MIC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 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生长 繁殖不能恢复正常。
8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
概念: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
抑菌药: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
药物 杀菌药:既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又能杀灭细菌的 药物
6
评价指标: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中细
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中 细菌的最低浓度。
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
1
一、基本概念
抗菌药物概论(共8张PPT)
机体、抗菌药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 用关系
机体
抗菌药物
病原微生物
4
细菌结构与抗菌药作用部位
3抗菌谱: 每种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机这体一、 比抗例菌关药系物称及为病化原疗微指生数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3机抗体菌、谱抗:菌药每物种及抗病菌原药微物生都物有的一相定互的作抗用菌关范系围,称为抗菌谱。 第理一想节 的化抗疗菌药药物物一与般化必疗须药具物有对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性的毒性,而对宿主无毒性或毒性很低,最好还能促进机体防御功能并能与其他 机抗体菌、 药抗物菌联药合物应及用病消原灭微病生原物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机 细体菌、结抗 构菌 与药 抗物 菌及 药病 作原 用微部生 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理药想物的化合疗理药应物用一般必须具有对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性的毒性,而对宿主无毒性或毒性很低,最好还能促进机体防御功能并能与其他 抗一菌般药 可物用联体合外应与用体消内灭〔病化原学体实。验治疗〕两种方法来测定。 抗理菌想药 的作化用疗机药制物一般必须具有对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性的毒性,而对宿主无毒性或毒性很低,最好还能促进机体防御功能并能与其他 3抗抗菌菌药谱物:联合每应种用抗消菌灭药病物原都体有。一定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窄谱药:仅作用于单一菌种或局限于一属细菌,其抗菌谱窄 一能般够可 抑用制体培外养与基体内内细〔菌化生学长实的验最治低疗浓〕度两称种之方为法最来低测抑定菌。浓度〔MIC); 这2抗一菌比药例物关:系是称一为类化对疗病指原数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细机菌体结 、构抗与菌抗药菌物药及作病用原部微位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能 机够体杀、灭 抗培 菌养 药基 物内 及细 病菌 原的微最 生低 物浓 的度 相称 互之 作为 用最 关低 系杀菌浓度〔MBC)。 细第菌一结 节构抗与菌抗药菌物药与作化用疗部药位物 化疗指数愈大,表明药物的毒性愈小,疗效愈大,临床应用的价值也可能愈高。
抗菌药物概论 概念 抗菌药物概述
红霉素类、磺胺类。
4.杀菌药 不但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且能 杀灭细菌的药物。β-内酰胺类、
Add氨Yo基u糖r T苷ex类t 。
5 抗菌活性
抗菌活性是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中细菌 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 的最低药物浓度。
概念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 是指病原体对化疗药物的 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耐受性,连续用药之后, 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 。必须增加剂量才能保持 原有的药效。
耐药性的分类
Add your Title
固有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
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耐药性现状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的出现; •病原菌耐药性的严重程度; •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时代的结束。
6 化疗指数(CI)
CI是化疗药的治疗指数,一般用半数致
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来表示。
CI↑
药物治疗效果↑ 对机体的毒性↓
临床价值↑
7 抗菌后效应(PAE)
PAE是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 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是评价抗菌药物活性、设计 临床给药方案的重要参数。
对磺胺类药物耐药的菌株可改变叶酸的代谢途径,直接 利用环境中的叶酸,进而合成自身需要的蛋白质。
5)病原菌对药物的泵出速度增加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均可增强主动 外排系统,降低药物在菌体内的浓度,降低疗效。
减少细菌耐药的措施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 •足够的剂量与适当的疗程; •能用窄谱不用广谱抗菌药; •严格控制预防性用药、局部用药,避免滥用; •医院加强耐药病原菌的流行病学监测; •加强抗菌药的管理和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的免疫调控作用一、食物过敏反应食物不良反应是指由食物成分或食品添加剂引起的一切不良反应,可涉及免疫反应和非免疫反应机制,前者为食物过敏,即食物超敏反应或食物变态反应。
食物不耐受属于后者,是非免疫机制产生的食物不良反应。
完整的食物抗原在进入人体后会发生以下3种情况:①多数人对之产生耐受,但耐受是如何发生的,尚未清楚;②人体诱发免疫反应,机体产生针对食物抗原的特异IgE、IgG、IgM和IgA抗体,然后与食物抗原发生过敏反应;③产生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是一种隐性遗传疾病,通常由消化酶缺乏所致,是对食物的一种异常生理学反应。
例如,有的人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分解牛奶中的半乳糖,成为乳糖不耐受症,表现为腹疼、腹泻和肠蠕动增加等症状。
治疗办法是限制食用牛奶的量至患者能耐受的水平,或用发酵奶制品如酸奶等替代。
目前,乳糖酶在国外也已有供应,用于乳糖酶缺乏又想食用牛奶的人。
食物过敏主要是由于食物中含有的致敏原刺激机体免疫反应引起的I型超敏反应。
全球有近2%的成年人和4%~6%的儿童有食物过敏史,食物过敏是一个全世界均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发病机制一种食物过敏原或此种特殊过敏原中的一个具有免疫活性的片段,穿过肠道黏膜屏障进入易感者的体内,并随血液循环到达靶器官。
这种分子或其片段能刺激淋巴细胞,最终导致特异的IgE抗体产生。
IgE抗体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有高亲和力的IgE受体结合,也可与在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上有低亲和力的IgE受体(Fcε R Ⅱ)结合。
当食物过敏原再次进人,过敏原与固定于这些细胞上的特异IgE结合,刺激细胞释放组胺、前列腺素、白三烯等原发性和继发性炎症介质,导致血管舒张、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而引发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原能引起免疫反应的食物抗原分子称为食物变应原。
几乎所有食物变应原都是蛋白质,大多数为水溶性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0万-60万,每种食物蛋白质可能含有几种不同的变应原。
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的食物过敏原主要有食物中的致敏蛋白质、食品加工储存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含有过敏原的转基因食品。
常见食物过敏反应IgE介导的变态反应诱发的临床症状可以从轻微的不适到可危及生命的休克。
一般根据过敏在临床上表现的器官不同分为消化系统食物过敏反应、非消化系统食物过敏反应及二者混合的过敏反应。
1,消化系统食物过敏反应:约占全部食物过敏的30%,全消化系统的各个部位均可出现过敏性反应,主要表现如下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2。
非消化系统食物过敏反应约占全部食物过敏的50%,主要表现在皮肤过敏,约占此类过敏的80%,包括荨麻疹、慢性湿疹、搔痒症、过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肿等。
在神经系统方面,主要表现为偏头痛或过敏性全头痛,在呼吸道方面为支气管哮喘。
影响食物过敏的因素包括食物种类、进食数量、遗传因素、个体因素、解剖因素、烹饪因素等。
食物过敏的防治食物过敏的治疗可分为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治疗两方面。
特异性治疗(1)规避疗法。
预防和治疗食物过敏的最好方法是避免摄取食物过敏原,即脱离过敏原。
(2)煮沸疗法。
通常生食物都较熟食物更易致敏,烹调或加热使大多数食物抗原失去变应原性。
如牛奶煮沸30min以上,可使主要蛋白质变性,失去变应原性;对鸡蛋过敏的患者有时可吃煮鸡蛋、煎鸡蛋而不能吃冲蛋汤。
(3)代用疗法。
对生牛奶过敏的患者,可用炼乳、奶粉或代乳粉、豆浆等替代。
(4)限食疗法。
对于食物过敏原尚不明确的病例,可短期采用本法,即在短时期内(一般半月至一个月)限定病人食用一组通常很少引起过敏的食物,例如大米、白菜等,以观察在食用期间有无过敏发作。
如无,以后可以进行定期、有步骤、有计划地开放单项食物。
如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就可探明一些病人对之不过敏的食物,以后的饮食即可在此范围内调配食用,过敏的食物则避免食用。
(5)脱敏疗法。
对于少数经常需要而且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可以采用。
例如,对鸡蛋过敏者,为了培养病人对鸡蛋的耐受力,可酌情由极小量开始食用,将一个鸡蛋稀释至1000-10000倍,然后食其一份,以观察有无症状发作,如无症状,可以酌情逐步增加食量。
经数周或数月后,有的病人就可逐渐耐受正常人的食用量,达到脱敏的目的。
(6)食物去敏。
对于某些致敏食物,在食用之前,先进行去敏处理。
例如,对牛乳或肉类过敏者,可先用一些消化酶如胰蛋白酶、乳蛋白酶、溶乳酶、胃蛋白酶等处理,然后给病人食用,有时可以达到免除发病的作用。
食物过敏的非特异性治疗食物过敏的非特异性疗法要按过敏症状而定,常用的药物有:扑尔敏、仙特敏等抗组胺药物,阿托品等抗胆碱药物,强的松、氢化可的松等激素类药物,肥大细胞稳定剂色甘酸二钠,以及补中益气汤、理中汤、四神丸等中药。
二、营养免疫学能量和蛋白质营养不良,意味着食物摄取不足,表现为机体抵抗力明显降低,免疫器官重量降低、结构损坏,免疫细胞活力低下、分化发育受阻、数量减少,抗体、补体、黏附分子和细胞因子等不能合成等。
总之,能量和蛋白质营养不良对免疫系统的危害严重。
1,碳水化合物、低聚糖和多糖与免疫通常人们知道的碳水化合物生理作用就是为机体提供能量,提供碳源。
为机体提供能量的主要是食物中含量丰富的淀粉系糖(糊精、麦芽糖、葡萄糖)和蔗糖,可在人体小肠内消化吸收,以提供能量和构建机体分子和细胞的碳。
而非淀粉低聚糖和多糖(包括多聚糖醇)多数在小肠内不消化吸收,进人大肠促进非腐败菌、益生菌增殖,改善肠道微生态和促进机体免疫,在营养学中统称“膳食纤维”,食物中含量较丰富的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木质素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其他一些非淀粉系低聚糖(寡糖)和多糖具有更为复杂的免疫调节和增强作用。
常见的多糖种类目前熟悉的主要有以下几类:①菌(蕈、类多糖,如云芝多糖、灵芝多糖t猪苓多糖、茯苓多糖、银耳多糖、香菇多糖等卜②五加科植∷物多糖J口人参多糖、刺五加多糖:等;③`豆科植物多糖,如黄芪多糖等;④茄科多糖;女日枸杞多糖等;⑤其他还有鼠李科植物多糖、蓼科植物多糖、桔梗科植物多糖、玄参科植物多糖等。
大量药理及临床研究表明,功能性多糖对免疫系统的作用:1)促进细胞免疫,显著促进T细胞的成熟、增殖和向血管外组织的渗出。
2)促进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分泌,对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呈剂量依赖的双向调节作用。
3)调节和促进体液免疫调节作用,有剂量依赖的双向作用。
4)促进单核-巨噬细胞(M甲)的吞噬功能。
2,脂肪、脂肪酸和免疫多不饱和脂肪酸(PUSFA)。
免疫增强作用:PUSFA的正常或稍高剂量摄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免疫系统:①促进体液免疫应答和抗体的产生;②增强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体内淋巴细胞的数量和Th细胞/TS细胞的比率升高,这意味着增强机体免疫;③提高细胞毒作用,即免疫细胞杀伤靶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④促进细胞因子的产生,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3,维生素与免疫维生素缺乏可使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防御能力减弱,降低对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
补充维生素能显著恢复和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抗感染免疫能力。
维生素C、维生素E和维生素A等的充分摄入,还可以预防癌症和肿瘤的发生。
感冒、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多发季节或易感人群,根据临床医生和营养师的建议有规律摄人维生素C、维生素A和 -胡萝卜素等,可增强黏膜和机体抵抗力4,微量元素与免疫微量元素在体内以形成金属蛋白和辅酶的形式发挥作用,在细胞新陈代谢和分裂繁殖中不可或缺。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微量元素也有重要的作用,如缺乏铁、锌、锰、铜和硒等都会使免疫功能下降。
5,植物化学成分的免疫促进作用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黄色、橙色、红色、深绿色的蔬菜和水果中,目前己发现有700余种,确认对人体有生理作用的40-50种。
类胡萝卜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增加特异性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增强NK细胞、吞噬细胞的活性,刺激各种细胞因子的生成。
此外,有些类胡萝卜素有显著的抗衰老、预防癌症和肿瘤的作用。
-胡萝卜素是这类化合物的一个主要成员。
另外研究较多的还有番茄红素、叶黄素(xanthophylls)等多酚:多酚是水果、蔬菜及谷物中所有酚类衍生物的总称。
目前研究和开发最多的是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也称类黄酮,有很多类型。
槲皮素、儿茶素、葛根素、大豆素、银杏黄酮、芦丁、花色甙、原花青素等植物保健物质均属于类黄酮。
黄酮类的生物仵用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肿瘤、防治心血管疾病、抗突变、抗疲劳、抗辐射等。
大蒜素:大蒜素是大蒜中的一群含硫物质的总称,有30余种,主要的有二烯丙基一硫化物、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和二烯丙基三硫化物。
二烯丙基二硫化物的生物活性最强。
大蒜素有抗氧化、延缓衰老、抗突变、抗肿瘤和癌症以及免疫增强和抗艾滋病作用。
大蒜素提高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皂甙类:皂甙类是豆科及其他一些植物中的低聚糖和萜烯类聚合物。
食物皂甙类化合物中研究最多的是大豆皂甙。
皂甙的生理活性较多,而且有剂量效应,单次摄入过多会因其中毒。
而低剂量下则有很多保健功效。
研究证明,大豆皂甙可显著增强T细胞的功能,促进IL-2的分泌、促进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提高B细胞转化和抗体的分泌。
此外,大豆皂甙抗氧化、抗肿瘤和癌症、抗病毒均有充分的研究证据。
6,微生态调节剂微生态调节剂是在微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调整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人、动物)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状态的生理性活菌制品及其代谢产物以及促进这些生理菌群繁殖的物质制品。
益生菌:含有生理性活菌或死菌(包括其组分和代谢产物),经口服或其他途径投入,旨在改善黏膜表面的微生物群或酶的平衡,或刺激机体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
大肠杆菌、枯草杆菌、蜡样芽抱杆菌、地衣芽抱杆菌。
丁酸梭菌和酵母菌等。
益生菌特征及分类生理性优势细菌:产乳酸性细菌非常驻共生菌:具有一定免疫原性的兼性厌氧菌或需氧菌生理性真菌益生菌菌株特点:生长速度快对肠黏膜上皮细胞具有优良的黏附和定植能力对胃肠道环境中低pH值、胆汁中所含的胆盐、口腔及胃肠道内酶及肠道内容物分解产生的苯酚等抑制因素具有抵抗作用 能产生抗菌物质等能力。
益生菌选择标准:a。
在肠粘膜上具有粘附和结合能力;b。
能产生抑制病原菌的物质,并能提高宿主的免疫力;c。
能促进宿主的消化和吸收能力或合成宿主的必需营养物;d。
能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并经得起活菌保藏;e。
无毒、无害;f。
生物学特性稳定。
微生物益生菌功能分析: 1)帮助食物分解消化吸收,生成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资。
2)特殊的益生菌产生特殊的营养物质,以提高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延缓器官的衰老。
3)抵抗有害病菌、病毒的侵袭。
4)特殊的益生菌有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的功能。
益生菌的临床应用:肠道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症的防治感染性变应原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的防治肝脏疾病的防治高胆固醇血症防治泌尿生殖道感染疾病的防治各种便秘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