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蝶恋花完整版
北宋晏殊蝶恋花原文

北宋晏殊蝶恋花原文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 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北宋 晏殊蝶恋花原文,希望大家喜欢。
北宋晏殊蝶恋花原文: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 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 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 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 罗 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 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 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注释 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
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乐章 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
赵令畤有《商调蝶 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
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 砌,谓之槛。
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⑶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⑷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 。
谙:熟悉,精通。
离恨:一作“离别”。
⑸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⑹凋:衰落。
碧树:绿树。
⑺彩笺: 彩色的信笺。
尺素: 书信的代称。
古人写信用素绢, 通常长约一尺, 故称尺素,语出《古诗1/5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兼:一 作“无”。
赏析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
上片重在写景, 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 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 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 正是抒情主 人公悲凉、 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
“罗幕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 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 感。
晏殊《蝶恋花》全诗原文我爱古诗词

晏殊《蝶恋花》全诗原文晏殊《蝶恋花》全诗蝶恋花宋·晏殊作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译文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
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
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
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蝶恋花》注释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
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
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
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
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⑶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⑷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
谙:熟悉,精通。
离恨:一作“离别”。
⑸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⑹凋:衰落。
碧树:绿树。
⑺彩笺:彩色的信笺。
尺素:书信的代称。
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兼:一作“无”。
鉴赏析晏殊这首《蝶恋花》,可着一“愁”字,这是一种什么样愁?词中已明确告诉我们了,是离别之愁。
古今写离愁诗词多如牛毛,那此词有何独到之处,以致能脍炙人口。
因为它能融细腻与宏阔为一体,不仅写出愁之真、之深,而且写出愁之变、之动。
本词中所写之愁,不管是意蕴内涵,还是其呈现方式,均在不断流动变化着,对比分析词上下片,这种变化体现得很明显。
如果说词上片对愁刻画是内倾幽深,那么词下片对愁展现则是外向悲壮,这种格调变化有力地提升了词品质内涵而区别于一般写离愁别恨诗词。
晏殊蝶恋花诗词原文及赏析

晏殊蝶恋花诗词原文及赏析 蝶恋花 晏殊 北宋 槛菊愁烟兰泣露,[1] 罗幕轻寒,[2]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3]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4] 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 [1]槛:栏杆。
[2]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3]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4]尺素:书信的代称。
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 《古诗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此词经疏澹的笔墨、 温婉的格调、 谨严的章法, 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
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
“槛菊愁烟兰泣露”, 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 凄绝的特写镜头, 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 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
“罗暮轻寒” 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
“轻寒”, 即是作者身之所感, 也是作者心之所感。
“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 出人之“孤栖”。
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 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
“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 映衬。
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
如张九龄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孟郊 《古怨别》 : “别后唯所思, 天涯共明月” 。
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而 作者却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 当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 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吗?后来,苏轼在 《水调歌头 》中的怅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正是从同一方向去发掘明月 这一意象的丰饶而复杂的内蕴。
下片写登楼望远。
“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 萧瑟、 几分凛冽?西风方烈, 碧树尽凋; 木犹如此, 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 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
《蝶恋花》晏殊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蝶恋花[北宋]晏殊帘幕风轻双语燕。
醉后醒来,柳絮飞撩乱。
心事一春犹未见。
余花落尽青苔院。
百尺朱楼闲倚遍。
薄雨浓云,抵死[注]遮人面。
消息未知归早晚。
斜阳只送平波远。
【注】抵死:总是。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句以哀景写哀情,以成对燕儿的亲切呢喃,对照闺妇孑然独处的孤独和凄冷。
B.“柳絮飞撩乱”,以在风中飘飞的沸沸扬扬的柳絮烘托闺妇思念情人的纷乱心绪。
C.“余花”句,进一步点染了暮春时节的浓重氛围,也衬托出主人公青春飞逝的悲伤。
D.全词刻画了一个内心充满殷殷思念之情和盼归不能的惆怅、幽怨的思妇形象。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查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A项,“以哀景写哀情”错。
是以乐景写哀情。
“双语燕”在手法上用的是反衬,即以乐景写哀情,以成对燕儿的亲切话语,对照闺妇孑然独处的孤独和凄冷。
故选A。
2.结句“斜阳只送平波远”看似平淡,却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①“斜阳”写出了闺妇登楼倚望从薄雨之日到斜阳之时,景观的变换暗示盼归持久;②“平波”暗含游子取水路而归之意;③“只送”写出闺妇等待心爱之人而每每落空,终究失望;④“送”“远”暗示闺妇盼归的离情愁绪如悠悠江水,“无穷无尽”“欲断更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句含义的能力。
答题时一般先简单的翻译或描述诗句的内容,然后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语概括诗句的内容,如是景物描写概括特征,最后结合诗句中的词语、手法和注释等内容分析诗句表达的情感。
“斜阳”,交代时间,结合前面“百尺朱楼闲倚遍”“薄雨浓云”分析,景观的变换暗示盼归持久;“只送平波远”,闺妇只能望着斜阳映照水流,流向远方,表面游子取水路而归;盼归时间那么久,但是“消息未知归早晚”,终究失望;以水波的绵远,平缓而广漠,喻闺妇盼归的离情愁绪。
蝶恋花(晏殊)

蝶恋花(晏殊)晏殊的槛菊愁烟兰泣露原文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长水阔知何处!注释①槛(kǎn):栏杆。
②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③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④尺素:书信的代称。
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翻译栏杆(槛在这里念kǎn,栏杆的意思)外,菊被轻烟笼罩,好象含着愁;兰叶上挂着露珠,好象在哭泣。
罗幕闲垂,空气微冷;一双燕子飞去了。
明月不知道离别的愁苦。
斜斜地把月光照进屋子里,直到天明。
昨天夜里,秋风吹落碧树的叶子。
我独自登上高楼,看路消失在天涯。
想寄一封信。
但是山水迢迢,我想念的人在哪里呢?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此词之负盛名。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晏殊的《蝶恋花》全词及出处赏析

晏殊的《蝶恋花》全词及出处赏析晏殊的《蝶恋花》全词及出处赏析《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
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晏殊的《蝶恋花》全词及出处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晏殊的《蝶恋花》全词及出处赏析篇1蝶恋花①宋·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②罗幕轻寒,③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④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⑤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疑难点注释:①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
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
卒谥元献。
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
有《珠玉词》。
②槛:栏杆。
③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④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⑤尺素:书信的代称。
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赏析点拨: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
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
“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晏殊)原文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晏殊)原文
六曲阑干偎碧树①
作者:晏殊
六曲阑干偎碧树②。
杨柳轻,展尽黄金缕③。
谁把钿筝移玉柱④?穿帘海燕双飞去⑤。
满眼游丝兼落絮。
红杏开时,一霎清明⑥。
浓睡觉来莺乱语⑦,惊残好梦无寻处。
【注释】
①蝶恋花: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又名《桃源行》、《望长安》、《凤栖梧》、《转调蝶恋花》等。
②偎:依靠。
③黄金缕:喻柳条。
④钿筝:饰以螺钿之筝。
⑤海燕:燕子的别称。
古人认为燕子生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称。
⑥一霎(sh ):极短的时间。
⑦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暗用金昌绪《春怨》意:打起黄莺儿,莫救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庑廊上的栏杆曲折盘转,像是有意无意倚偎在绿树上,春风轻拂,千万条碧绿柔美的柳枝在朝阳的映照下,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
远处,传来了美妙悠扬的筝乐声,是那么的赏心悦耳,逗引得梁上的燕子双双穿过门帘,扑向温馨的怀抱。
然而,只几天时间,已是物换迁:迎风飘扬的柳丝笼罩在漫天飞舞的落絮中;红艳艳的杏花,也经不住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眨眼间便萎谢凋零。
我想在梦中排遣春愁,可浓睡中,却被黄莺的啼叫声惊醒,美丽的梦中幻境,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蝶恋花晏殊

蝶恋花晏殊
蝶恋花晏殊
《蝶恋花·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
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
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
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原文:
蝶恋花·菊愁烟兰泣露
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
栏杆外,菊花被轻烟笼罩,好像有着无尽的'忧愁;兰叶上挂着露珠,好象在哭泣。
罗幕闲垂,空气微冷;一双燕子飞去了。
明月不知道离别的愁苦。
斜斜地把月光照进屋子里,直到天明。
昨天夜里,秋风吹落碧树的叶子。
我独自登上高楼,看路消失在天涯。
想寄一封信。
但是山水迢迢,我想念的人在哪里呢?。
晏殊蝶恋花原文和翻译

晏殊蝶恋花原文和翻译晏殊蝶恋花原文和翻译《蝶恋花》的作者一般以抒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或心中愁的情感为多。
虽有部分山水,但还是寄情于物的表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晏殊蝶恋花原文和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原文: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注释: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
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
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
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
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⑶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⑷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
谙:熟悉,精通。
离恨:一作“离别”。
⑸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⑹凋:衰落。
碧树:绿树。
⑺彩笺:彩色的信笺。
尺素:书信的代称。
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兼:一作“无”。
晏殊《蝶恋花 六曲阑干偎碧树》原文及赏析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宋] 晏殊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分类标签: 宋词三百首作品赏析这首词是拟写闺情之作,全篇以写景始而以情终,景中含情,情又衬景,因而被评为“金碧山水,一片空蒙。
”(谭献《谭评词辨》)上阕从春光写起。
“六曲阑干”三句极力描写庭院的春日明媚风景。
曲曲红阑,被绿茵扶疏的碧树所环绕;院中的杨柳随风摇摆,如丝如缕的柔条在夕阳的晚照中轻盈飞舞,好一派静谧、优美的景色。
一个“偎”字,写出自然景物与人工景物的和谐、亲昵,一个“展”字,写尽了柳条的媚态,词的意境,就在这柔和、清雅的景物中被烘托出。
而突如其来的琮琮筝声,打破了这安静的氛围,也惊起了双燕,穿帘而去。
由燕子的安居,可知闺中的冷清;由筝声的惊燕,可知声音之激越,弹筝者心情之郁闷也可见一斑。
尽管全部是写景,但闺中人独处的难堪之情已经隐约可见。
上阕中词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先写筝鸣声之凄婉,再写成双的海燕穿帘而去,所见所闻,勾起词人隐隐的孤独与惆怅之感,为下文进一步抒情做铺垫。
下片抒伤春之情。
首三句写词人所见:游丝、落絮、红杏花,这些景物的描写,暗示春之将逝。
依旧由景开始,但是“满眼”一词已经凸现了人的出现,是从闺中人的视线和心情来看景了。
“游丝”和“落絮”都是经典的春愁缭乱、幽思绵绵的意象,“满”和“兼”字更说明了一种无聊、无奈的心情。
这是突然降下的一阵清明雨,打得院中杏花零落。
最后一句由春光缭绕归结到春闺的愁思,一个“乱”字说明了心绪之乱,“无寻处”则点出了好梦被惊醒后的烦恼与忧愁。
经过这两句一点化,前面的景语全都变成了情语,令人回味不已。
整首词诗人由写景始,由写人终。
写景抓住春天的特指,但有富于变化,在变化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人先写人物的行动,把细筝移玉柱,但穿帘双燕却勾起了主人公无限的伤感,成为全词感情转折的基点。
晏殊《蝶恋花》原文赏析

晏殊《蝶恋花》原文赏析晏殊《蝶恋花》原文赏析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
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
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下面是课件网我收集整理的晏殊的《蝶恋花》原文赏析以供大家学习。
《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的《蝶恋花》赏析1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
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
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
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
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
”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
《蝶恋花》晏殊。

5、这阕中用哪些字、词语点染出 愁苦?(注意与词中前语的对应关系)
明确:
凋 使……凋零 使碧树一夜凋去,写风 的劲厉肃杀
独 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写孤独无 依
望尽 与碧树凋尽呼应,境界一跃为广阔
山长水阔 渺茫无着落. ,写了悠远辽阔的
.
1、本词与晏殊的其它词作 相比,它的上、下片之间, 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 的。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 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 风格近乎悲壮。
.
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 (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 “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 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 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 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 彩。
.
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 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
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 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 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 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 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 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 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
最后一句,分析本句与上句的 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
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 系。由于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 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 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
两个分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 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 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 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 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 与“望尽天涯路”照应,“知何处” 的感叹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 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寄彩笺” “知何处” 寄无所 踪 “满目山河空念远”
.
问: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 的?
晏殊的《蝶恋花》

[晏殊的蝶恋花]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赏析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此词之负盛名。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
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
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
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
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
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
晏殊《蝶恋花》原文及译文含赏析

晏殊《蝶恋花》原文及译文含赏析原文: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赏析: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高中语文文言文晏殊《蝶恋花》原文及译文(含赏析)

晏殊《蝶恋花》原文及译文【含赏析】原文: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赏析: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晏殊蝶恋花原文及译文

晏殊蝶恋花原文及译文晏殊蝶恋花原文及译文《蝶恋花》是词牌名,出自唐教坊曲,本采用于梁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蝶恋花作者: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1]罗幕轻寒,[2]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4]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1]槛:栏杆。
[2]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3]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4]尺素:书信的代称。
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译文】: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
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
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赏析】:此词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
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
“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
“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
“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
“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
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
“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
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
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
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晏殊《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晏殊《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帘幕风轻双语燕。
①午睡醒来,柳絮飞撩乱。
心事一春犹未见。
余花落尽青苔院。
百尺朱楼闲倚遍。
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
②消息未知归早晚。
斜阳只送平波远。
【注释】①“帘幕”句:古代居室,堂前惯用帘幕来作障蔽,燕子常常结巢在幕侧。
春天到了,燕子双双飞来飞去。
②抵死: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抵死,犹云分外也;急急或竭力也;亦犹云终究或老是也。
”【译文】轻风卷帘幕,双燕窃窃私语虹梁间。
中午醉酒醒来,柳絮纷飞乱人心思,已是一春未见面。
转眼是花落满地青苔院。
百尺高的红楼全倚遍,细雨密云老是遮人面。
消息无有,不知他归时早与晚。
遥望斜阳送水波,光阴似水流得远。
【集评】清·黄苏:“沈际飞曰:‘犹未见’‘心事’句,‘余花落’句,并不寻常。
又曰‘斜阳’送波,远望之澹然,然其中甚切,不许速领,必数过之。
”“按‘心事’二句,言心事未见有春意怡人处,而春已阑矣。
‘消息’二句,言春归未知早晚,而斜照‘平波’,已是送春归模样矣。
确是暮春。
看此词似有寄托,不独因时即事已也。
”(《蓼园词评》)近代·俞陛云:“此词殆有寄慨,非作月露泛辞。
‘心事’二句有‘怅未立乎修名’、‘老冉冉其将至’之感。
下阕‘雨云’二句意谓经国远谟,乃横生艰阻。
‘消息’、‘斜阳’二句谓他日成败,非所逆睹,而在图安旦夕观之,则斜日远波,固一派清平气象也。
韩魏公咏雪诗‘老松擎重玉龙寒’,隐然以天下为己任。
公之词,其亦有忧盛危明之意乎?”(《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总案】全词通过暮春景象的描写,表现了闺妇对游子的殷殷思念之情和盼归不能的惆怅、幽怨心绪。
上片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了主人公伤春怀远之苦;下片则让景物的拓展来达到对情的深化,进一步从视野的被阻隔,来表达相思之无极。
这首词语浅情深,既反映了封建社会痴情男女悲欢聚散的人生苦难,又在审美上诸多玩味,;写得淡雅、含蓄、和婉,体现了晏殊词的一贯风格。
晏几道《蝶恋花》宋词原文及赏析

晏几道《蝶恋花》宋词原文及赏析
蝶恋花
晏几道(宋)
梦入江南烟水路,
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
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作者】:
晏几道(约1048-1118)是晏殊的.幼子,字叔原。
宋代父子能词的不少,但父子俱为大家的却只有大晏和小晏,而小晏尤胜乃父。
他身为富贵公子,却一生潦倒,原因就是因为太“痴”了。
冯煦曾说过:“淮海(秦观)、小山(晏几道),真古之伤心人也。
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
”晚年家境中落,生活贫困。
他的词既继承了花间的精雕细琢、用色浓艳的特点,又接受了南唐白描影响。
多写爱情、离别之作,带有感伤情调。
著有《小山词》,存词260首。
【注释】:
尺素:书简。
终了:始终。
【赏析】:
意中人梦里难寻,只有寄情尺素,而书信亦无法投递,最后只有“移破秦筝柱”,不寄托相思之情了。
有关蝶恋花晏殊

蝶恋花晏殊有关蝶恋花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文学家晏殊的词作。
此词写深秋怀人。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蝶恋花晏殊。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原文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双飞去一作:双来去离恨苦一作:离别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译文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
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
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
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注释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
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
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
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鉴赏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
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
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创作背景《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写深秋怀人,是“太平宰相”晏殊的代言体作品。
此词具体的创作时间以及创作契机已经难以考证。
名家点评清·陈廷焯《大雅集》卷二:“缠绵悱恻,雅近正中。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蝶恋花_晏殊

晏殊的词
• 晏殊的词,主要承袭晚唐、五代的遗 风,多为遣兴娱宾而作,内容比较狭 窄,大多是反应士大夫宴游嘉会的生 活以及良时易逝、欢事无多的感慨。 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的作品,是 晏殊词的另一主要内容。造语工妙, 是晏殊词的一大特点。作品集:《珠 玉词》
品味词的大意
曲折的栏杆依靠着绿树,春风在轻轻飘拂着金黄 色的柳丝。 是谁在拨弄装饰着罗钿的筝柱,弹奏着伤心的乐 曲!
一对燕子穿过珠帘双双飞去。满天飘拂着游丝和 柳絮,红杏正在开放,清明时又下起阵阵急雨。 浓睡醒来,只听见黄莺乱啼,惊破了我的好梦, 那温馨的梦境,再也无法寻觅。
第一句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 带有什么特点?
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 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 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 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 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 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
“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 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 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 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 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 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 又道出了情。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 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 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以上 抒写的只是忧伤低回之音,这里却出人 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人说,这里 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月
苏轼 《水调歌头·中秋有怀子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 徊。”
小结:炼字析文,感悟意象
菊愁 兰泣 以悲景写悲情
移情入景 以我观物
和主人公一样痛苦 烘托
燕子双飞 月明到晓 不能体会主人公的愁绪
晏殊的词,主要承袭晚唐、五代的遗风, 多为遣兴娱宾而作,内容比较狭窄:
1、大多是反映士大夫宴游嘉会的生活以及对良时 易逝、欢事无多的感慨。
2、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的作品,是晏殊词另 一主要内容。
朗读全词
体会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能不能 看出抒情主人公的身份?
找出文章的词眼。
文本研习:
词牌来历
《蝶恋花》:源于梁简文帝乐府“翻 阶蛱蝶恋花情”,原为唐教坊曲名, 后用为词牌,又名《鹊踏枝》、《凤 栖梧》、《一箩金》、《黄金缕》、 《卷珠帘》等。
一般以抒写缠绵悱恻或心中忧愁的情 感为多,虽有部分写山水,但还是寄 情于物的表现 。
作者简介
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词人。七 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 出身。多年身居要位,官拜宰相,范仲 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 卒谥元献。他的文学成就以词最为突出, 有“宰相词人”之称,他吸收了南唐花 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了 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 初祖” 。作品集有《珠玉词》。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前文抒写的只是忧伤之音,这里却出人 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给 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 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 的骋望。
欲寄彩笺兼尺素——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
︳ 对 照
山长水阔知何处——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
孤独、迷茫、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
总结
1、内容
以乐景写悲愁
反衬一夜无眠
怀念远人而产生的惆怅
在词的下片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 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昨夜的西风使碧树繁叶凋尽,独自登上高楼, 极力骋望那邈远的路,终不见远走之人。“西风 凋碧树”夸张,突出西风之烈,比喻相思的煎熬 和摧残之甚。“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行为 描写,通过行为细节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 界。这三句纯用白描,语言洗净铅华。尽管包含 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 柔颓靡的气息。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 上片写长夜相思之苦。 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Biblioteka 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
• 下片写登楼望远的愁思。 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
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把思念远人的殷切心情和无处寄情达意 的失望惆怅,表现得委婉而又尽致。
• 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二境界是描述如何为此决心而努力 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 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 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 惜。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 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这是执着的 追求,忘我的奋斗。
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 年的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 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 事物他能豁然领悟惯通。这时他在事业上 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这是功到事 成。这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 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 蕴涵了词人什么情感?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思考: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 仙》 “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李白《双燕离》
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第三句有没有言外之意?
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 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 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 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 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
•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 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 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 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他也只有他能爬 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 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 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 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 争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 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 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蝶恋花
晏殊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层境界:
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是出于晏殊的《蝶恋花》, 谈立志。
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 人憔悴。”是出于柳永的《凤栖梧》,于辛弃疾的 《青玉案》,谈欣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