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阐释及理论基础
第二节相关概念的阐释及理论基础一、概念界定本文的研究将涉及到均衡、区域均衡、师资均衡配置、教育均衡、义务教育等主要概念,要对这些概念下一个概括、抽象的定义并不困难,而且已经有很多这样的定义,但具体到本研究中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却需要重新厘定,需要进行操作化的界定或说明。
(一)均衡和区域均衡均衡是一个运用很广泛的概念,很多领域都把“均衡”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如在物理学中,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的作用时,物体所处的状态称之为平衡状态或均衡状态;在法学中,均衡主要是指公民的权利所达到的普遍化和平等化的状态。
因此,随着研究对象或问题的不同,人们对“均衡”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也大相径庭。
一般认为,“均衡”即“平衡”。
《辞海》对“均衡”的解释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或协调,事物发展稳定性和有序性的标志之一。
平衡是相对的,它与不平衡相反相成、相互转化。
一般可分为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
”可见,“均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公平”概念相似。
均衡是相对的、发展的、差异性的均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绝对的,是一个动态调整、螺旋上升的过程。
本文的研究就是着眼于追求优质的、动态的师资均衡配置,以促进义务教育城乡、学校之间的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区范围,是“标示某种特定空间范围的地理单位,它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和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并与其它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等)相结合而形成相应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地域系统。
”①它是地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但其它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也都运用区域这一概念研究一定地区范围之内的经济、社会、教育等问题。
一般来说,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区域中进行,并受其影响和制约,所以根据实践活动的不同特点,可以把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行政区、经济区、文化区、教育区、工业区或商业区等等。
(二)师资均衡配置实现师资的均衡配置,首先需要明确师资的内涵及其构成、均衡的基本理念以及配置的具体所指,这是正确处理师资、均衡与配置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
教学设计概念定义与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概念、定义及理论基础一、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定义1.教学设计的定义国内学者的界定:“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
”归纳以上的观点,对教学设计的一般定义描述为:以学习论、教学论、教育传播学、信息技术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采用系统方法,分析学习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体系,整合教学策略和制定解决方案,开展评价活动和试行解决方案、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工作和方案的有序过程。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2. 教学设计的特点1.系统教学设计以系统理论与方法作为其方法论基础系统教学设计的最根本特征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系统理论把事物看成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它要求人们着眼于整体,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选择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
例如相对于一堂课来说,不仅要考虑这堂课中的各个要素,把它本身作为整体来看待,同时,还要考虑这堂课与本单元教学甚至本课程教学的关系。
所以,教学系统作为一种“人为系统”,其本身是分层次的,而且由于参照点不同,系统的构成也是灵活多变的。
当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时,系统教学设计主要是从“输入(建立目标)—过程(导向目标)—输出(评价目标)”这一视角来看待其整体优化问题的。
系统教学设计有利于保证真正从行动上落实教学系统的整体观念,克服以往的局部改革对旧教学机制触动不大的缺陷。
2.系统教学设计更加完整合理地看待学习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系统教学设计致力于设计、开发、利用及评价恰当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因而,“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一当代杰出教学设计理论家罗伯特·M·加涅提出的名言,正是人们长期以来对学与教关系加深认识的总结。
群众工作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结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 创造的。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 的群众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解放自己,同时解放 全体劳动人民。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二、群众工作理论基础的内容 小结: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 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正确的理论原 则和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群众工作理论基础的内容 2、邓小平理论
(1)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重要性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184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104页.
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63.143
二、群众工作理论基础的内容
只有人民,既无产阶级和农民,才是能够取得“对沙皇制 度的彻底胜利”的力量 。
二、群众工作理论基础的内容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 个 代 (2)坚持、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 表” 重 要 (3)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立党为公、执 思 政为民。 想 (1)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 的群众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群众工作理论基础的内容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群众工作的根 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 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 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 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存货管理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存货管理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1存货管理的相关概念“存货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持有的以备销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不同行业的企业,按经济用途的差异有不同的存货类别。
铸造企业的主要业务是生产以及销售产品,故存货构成非常复杂,一般包括:原材料、在产品、自制半成品、产成品、周转材料。
”【14】存货管理就是对公司的存货进行有效管理。
使其周转正常,不存在呆滞,不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
2存货管理的方法2.1 ERP管理方法“ERP(企业资源计划)不仅仅是一个专业性的软件,更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实质是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完美结合的一种管理理念。
其最初是1990年由美国司针对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规划、库存情况、市场营销、财会及人事等展开集成化管理而提出,从而为公司领导层的决策建立起优良的管理平台。
它的发展经历了MIS(管理信息系统)阶段、MRP(物料需求计划)阶段和MRPⅡ(制造资源计划)阶段。
发展至今的 ERP系统渐趋成熟,增加了比如跟踪变化、调整资源调度、财务预测等功能,能更加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化、智能化。
基于“供应链管理”理念的新一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并不局限于传统企业管理,从企业集成经营的角度对企业的整体资源,是一个企业在信息时代成长发展的必经之路。
”【24】通过运用ERP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可以使消费者供应商以及产商实现一体化战略,消费者购买商品提前下单,产商根据消费者的需求量在系统上进行设置,再将指令发送供应商,供应商提供原材料厂商进行生产,这样就不会造成库存积压,无目的性的购进原材料,这样做会实现零库存的好处,不会造成流动资金的积压,可以将这些资金用于其他生产或投资上。
同时产商又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早些年日本的一家企业开始实行这种模式,最后使其获得了很大利润,又得到了很好的口碑。
2.2 ABC分类方法ABC分类方法是按照存货的重要性程度以及存货在资金中所占的比重将存货分成A类B类C类三大类,其中A类是最重要的一类,B类是次重要的一类,C类是最为不重要的一类。
政府信息化管理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政府信息化管理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一)相关概念界定1.政府信息化的概念政府信息化指的是为了应对新时代下的新形势,政府在自身的各项工作中有效引入信息化技术,利用办公自动化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等开展工作,对传统的管理服务进行改革和创新。
简单来看,政府信息化就是指政府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对自身的服务进行革新的活动。
2.政府管理概念政府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指的是政府运用自身的权力,为公共问题的解决,实现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而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
从政府管理的特征来看,其管理活动具有动态性、法定性、公共性以及执行性等特征。
其中动态性指的是政府管理工作是动态变化的;法定性指的是政府管理活动需要在法律的规范内进行,要确保各项管理活动都有法可依;公共性指的是政府管理活动很多时候会涉及到公共事务,目的在于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执行性指的是政府开展管理活动是为了执行某种要求或者贯彻相关的政策。
(二)政府信息化的理论基础1.系统管理理论在政府信息化管理中需要充分对系统管理理论进行运用。
具体来看,系统管理理论指的是采用系统的方式,有效分析、研究和搜集政府及其它组织管理活动有关的信息,并通过分析对管理活动进行完善。
其核心内容是在统一性目标的引导和约束下,将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器械等有关资源融合到一个系统中,并运用该系统对各方要素进行统一性管理。
如此能够使各位人员从全局出发开展研究活动,关注整个系统的运行,避免出现顾此势必的现象。
2.风险管理理论信息化虽然为政府管理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为政府管理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风险,因此应当在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做好风险防控。
这就需要政府对信息化工作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对管理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研判,寻找风险因素,并构建完善的风险防控措施,做到未雨绸缪。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制度框架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制度框架刘倩【摘要】生态环境损害不同于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导致的人身、财产损害,是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行为引发的区域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功能退化等重大不利改变,其实质是个体经济利益对公共环境利益的侵蚀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是使"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过程,需采用公法手段综合利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种方式使责任者承担修复或赔偿相应修复费用的责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核心在于赋予特定主体代表公共环境利益进行索赔的权利,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制度框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框架由本体与配套制度构成,本体制度包括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内容与范围、索赔主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协商与诉讼程序,配套制度包括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社会化责任分担机制,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公众参与制度.【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管理》【年(卷),期】2017(009)001【总页数】6页(P98-103)【关键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概念;理论;制度【作者】刘倩【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北京 10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468生态环境损害是以环境资源为直接对象的损害,其损害后果是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或生态功能的退化,相对于由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引发的人身、财产损害来说是更为直接的后果,但由于环境权益或公共环境利益未作为法定权利得到确认,使得生态环境损害的保护与救济需沿用传统民事侵权法律关于人身、财产损害赔偿的规定,而传统民事法律侧重于个体之间人身、财产等权利的调整,难以有效应对具有显著公共性特征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问题。
为解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问题,有必要从生态环境损害内涵的界定入手厘清生态环境损害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探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核心目的与功能,从而超脱于传统民事法律体系,将公共环境利益作为独立的法律保护对象,提出运用公法手段解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问题的总体思路,并进行相应的制度框架的设计。
学术论文中的概念界定和理论框架如何搭建
学术论文中的概念界定和理论框架如何搭建在学术研究的广袤领域中,撰写一篇有深度、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是每位学者都需要面对的重要任务。
而在这个过程中,清晰准确地界定概念以及合理搭建理论框架,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它们不仅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还引导着研究的方向和逻辑。
首先,我们来谈谈概念界定。
概念界定就像是为研究搭建起的基石,其准确性和清晰度直接影响到整个研究的质量。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概念界定呢?第一步,我们需要广泛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了解不同学者对该概念的理解和定义方式。
这不仅能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能避免重复他人已经完成的工作。
第二步,深入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包含的本质属性,而外延则是概念所涵盖的范围和对象。
例如,当我们研究“教育公平”这个概念时,其内涵可能包括机会均等、资源分配合理等;外延则可能涉及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公平状况。
第三步,结合研究的具体情境和目的,对概念进行个性化的定义。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前人的定义,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和视角,对概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细化。
在进行概念界定时,还需要注意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
比如,定义过于宽泛或狭窄,导致研究范围不清晰;或者定义模糊不清,让人难以理解。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转向理论框架的搭建。
理论框架就像是一座建筑的框架结构,为整个研究提供了支撑和架构。
搭建理论框架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理论基础。
这需要我们对相关领域的各种理论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够判断哪种理论最适合解释我们的研究问题。
比如,在研究社会现象时,可能会用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等;在研究个体行为时,可能会用到认知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等。
选定理论基础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对所选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这包括掌握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假设、适用范围以及局限性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研究中恰当地运用这些理论。
然后,将所选理论与研究问题进行有机结合。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2.1概念界定2.1.1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是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与职业技术院校的结合体,在对就读该校的学生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上,既有学术性,又有职业性。
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4月,我国普通本科院校770所,加上独立学院322所,共1092所,其中地方本科院校约占90%1。
由此看来,地方本院校当之无愧的成为我国在普及高等教育进程中的主力军,包揽了本科教育中大部分教育服务的任务。
在培养人才上,它密切关注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来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在设置专业类别上,由于能够深入实际工作、密切关注社会生活、紧跟时代发展,所以具有灵敏的市场嗅觉,迅速的反应能力和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在教育服务过程中的课程教学上,教学模式不断地推陈出新,教学方法日渐灵活多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众化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理念上相对亦传统的学术型大学具有创新性,其任务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其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当更加慎重。
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教学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经之路和最佳方案。
这种教学模式带动科研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地方本科院校的的科研水平,科研目的是为了提升其教育服务质量,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建立一流的应用型高校。
2.1.2学生满意度学者对学生满意度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且国外学者较早开始研究,主要是将顾客满意度理论引入高等教育领域,有的将学生直接等同于顾客,将顾客满意度理论应用到学生满意度。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顾客满意度与学生满意度产生的机理相同,但是由于学校顾客还包括用人单位、家长、社会等顾客,学生只是其中的一种,所以学生满意与顾客满意还是有很多差异,概念的界定应该区分开来。
不少学者对学生满意度进行了界定,但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比如徐卫良、黄忠林(2005)定义学生满意度包括四个方面:理念满意,这是学校办学理念给学生带来的满足状态;行为满意,这是指学校的运营状态带给学生的满意程度;视听满意,这是学校可视性和可听性外在形象带给学生的满足状态;服1教育部.2009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本科院校名单[N].中国教育报,2009-04-22.务满意,这是学校提供的服务给学生带来的满足状态。
基于项目学习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基于项目学习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1项目学习的概念界定不同的学者对项目学习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国外学者给出的项目学习定义为: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中更加关注学科的核心概念、原理,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制作出相应的作品,实现自己知识体系的建构,学生在项目学习教学模式中,需要自己进行问题的解决,对现实世界中的知识进行探究而开展的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
国内学者黎加厚给出的定义是:项目学习是以学习和研究学科概念、原理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调查活动项目的参与,进行问题的解决,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这些知识能够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
通过国内外学者对项目学习的定义,可以看出项目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并对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的教学模式,通过此过程实现学生知识的获取。
2项目学习的理论基础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初,杜威在建构主义思想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将该思想运用于青少年学习过程中,指出教育实际上是基于行动的过程,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本质上是与动作相关联的,通过动作进行学习。
同时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是受到文化影响的个体活动,也是教育过程的基础。
由此建立起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更加强调学习者在构建性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每一个人对待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相同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在自己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通过与外界进行相互作用来实现新知识的建构,达到学习的目的,并且学习的成功需要具有定向的目标,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整体的导向作用,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应该鼓励学习者建立起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达到学习目标,并且让学习者评定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
2.2实用主义教育理论20世纪的美国,使用主义理论成为一种主流思想,对各个领域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作用,一些教育学家将实用主义理论应用于教育中,逐渐形成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信息化教学基本理论
引言概述信息化教学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基本理论是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出发,分析信息化教学基本理论的内涵和特征,揭示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正文内容一、信息化教学的本质和目标1.概念界定:信息化教学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构建开放、协作、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为特点的一种教学模式。
2.本质特征:信息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
3.目标导向:信息化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信息化教学,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主动参与学习、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化教学理论的基础1.教育学理论基础:信息化教学理论融合了现代教育学的一些重要理论观点,如激励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任务型学习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2.信息技术理论基础:信息化教学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必须建立在信息技术理论基础之上。
包括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教育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原理和方法。
3.心理学理论基础:信息化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和学习活动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
因此,心理学理论的知识对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三、信息化教学的教学设计与实施1.教学设计原则:信息化教学需要遵循一些教学设计原则,如目标导向、适应学生特点、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设计、评价与反馈等原则。
2.教学模式创新:信息化教学提供了许多创新的教学模式,如远程教学、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游戏化学习等。
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一、引言民俗特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
它以独特的民俗文化为核心吸引力,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和体验不同地域文化的机会。
然而,要实现民俗特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其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至关重要。
在此背景下,明确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一)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内涵民俗特色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够反映特定地域、特定民族或特定群体的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独特元素和现象。
这些资源具有独特性、地域性、传承性和文化性等特征,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重要因素。
(二)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定义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营销等活动,将潜在的民俗特色旅游资源转化为具有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并实现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1、文化性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文化,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民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2、参与性游客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能够亲身参与到民俗活动中,增强旅游体验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3、原真性在开发过程中要保持民俗文化的原真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和舞台化,让游客能够感受到真实的民俗风情。
4、可持续性注重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一)文化人类学理论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演变,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通过研究不同民族和群体的文化习俗、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在开发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二)旅游经济学理论旅游经济学研究旅游活动中的经济现象和规律,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经济分析的工具。
【学困生的转化研究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3700字】
学困生的转化研究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目录学困生的转化研究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1 数困生 (1)2 个案研究法 (2)3 理论基础 (2)3.1 非智力因素理论 (2)3.2 元认知理论 (3)3.3 归因理论 (4)3.4 建构主义理论 (4)1 数困生学习困难普遍存在于学习生活中,尤其是教育界,“差生”的概念较为普遍,在心理学界,这些人被认为是“学习障碍学生”、“轻微脑功能障碍的人”。
总之,关于学习困难的研究起步较早,开始于国外20世纪上半叶,其中的“学习不良”就是当前所说的“学习困难”。
Thelander等人在“轻微脑损伤有关的学习不良”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学习不良”的概念,而后,S.Kirk于1960年将这一概念定义为:学困生在一种或多种过程中表现出的落后、障碍或延迟发展,这些过程涉及说话、语言、阅读、书写、算术或其它学科。
1988年,美国学习困难全国联合委员会对这一定义进行了修订:学困生是指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与运用上有明显的困难或障碍的学生。
20世纪70年代,日本出现了学困生的概念。
日本森永良将学困生定义为:在感官没有障碍,认知能力正常发育,情绪发展正常,运动功能正常以及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存在不利因素的条件下仍会出现学习问题的学生。
前苏联学者把将学困生称为“学业不良学生”,指代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困生的界定是:智力正常,学习成绩差,有可能被列入淘汰之列的学生。
巴班斯基认为学困生是指那些要比其他同学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技能及格水平的学生。
法国研究者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是: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差,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
我国上海《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研究》课题组将学习困难学生定义为: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
全国教育管理研究会课题组将学困生定义为: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和要素的融合方面有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者医疗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政策实践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政策实践农业补贴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已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
它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现今已发展为一种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都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议题。
因此,各国一直致力于寻求和采取有效的农业支持和保护的措施,以推进农业发展,保障农民收入,振兴乡村。
在分析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之前,首先有必要对农业补贴政策的概念进行阐述,界定本书所研究农业补贴政策的概念,并归纳总结农业补贴政策类型和特征;其次给出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的相关理论依据;最后对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实施现状和特征进行阐述,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2.1 农业补贴政策的概念界定2.1.1 农业补贴政策的内涵农业补贴政策是指实施农业补贴所对应的政策,要了解它的内涵只需了解农业补贴的内涵。
农业补贴是财政补贴的组成部分,并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农业补贴是各级政府为了实现保障粮食数量、结构以及质量3个方面的安全,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政策目标,针对某些特定项目实施具体的资金支持,按照一定的补贴依据和标准,通过影响农产品和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相对价格结构的方式,改变农业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给和需求结构,从而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具有导向功能的政府的一种转移性支出。
从补贴产生的起源来看,农业补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农业补贴是指财政对包括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在内的“三农”领域的所有投入。
该种补贴并不会导致某种特定的具体农产品产量的增长,而是广义的投入。
狭义的农业补贴是政府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比如,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及特定农产品的产业安全等)而进行的一种转移性支出。
因此,狭义的农业补贴政策是政府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制定和实施的专门性政策,且制定和实施的方式和方法也具有多样性(包括直接价格干预、补贴及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等)。
知识价值理论研究
知识价值理论研究1. 本文概述2. 知识价值的理论基础知识价值理论的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知识价值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知识价值,简而言之,是指知识在特定情境下对于个体或集体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哲学认识论、经济学价值论以及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等领域。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知识价值与真理、理性和知识的客观性紧密相关。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知识是对理念世界的真理解,这种理解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价值。
而康德的批判哲学则强调,知识的价值在于其对现象世界的规律性认识,是人类理性的体现。
这些哲学观点为知识价值的探讨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支撑。
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则从供需关系、边际效用等角度来分析知识的价值。
在这一视角下,知识的价值取决于其对于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以及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稀缺性和替代性。
例如,一项具有高度创新性的知识或技术,由于其独特性和难以替代的特点,往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社会学的知识社会学则关注知识在社会结构和文化中的生产、传播和应用。
这一视角认为,知识价值不仅体现在个体的认知层面,还体现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力和变革力量。
知识作为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其价值在于推动社会结构的优化和文化创新。
知识价值的理论基础是多元的,涉及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在深入研究知识价值时,我们需要综合这些理论视角,以全面地理解和评价知识在不同层面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这些理论基础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知识价值的内涵和外延,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3. 知识价值的经济学分析知识价值理论研究是一个深入探讨知识在经济领域中的价值、作用和影响的重要课题。
在文章的“知识价值的经济学分析”这一部分,我们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知识的价值,并探讨其对经济增长、创新和竞争力的影响。
在经济学领域,知识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资产,它具有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
这意味着知识的使用不会像传统物质资源那样被消耗,且一个人使用知识并不妨碍他人同时使用。
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05
提升策略与建议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邀 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教 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拓宽教师来源渠道
通过招聘、引进等方式,吸引更多优 秀人才到农村小学任教,提高教师队 伍的整体素质。
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表现 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 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03
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培养
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有效教学理论
明确教学目标
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 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
优化教学方法
采用符合农村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 法,如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提高教 学效果。
关注学生反馈
保障农村小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不因地域、经济等因素受限制。
关注农村小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待展教育理论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
01
农村小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知识技能、身体素质和
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素质。
学生个性发展
02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
教师流失与稳定性
农村小学教师流失率较高 ,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对教 育质量的连续性产生负面 影响。
办学条件与资源配置问题
硬件设施
农村小学的教学设施、图 书资料、实验器材等硬件 条件相对落后,制约了教 育质量的提升。
经费投入
农村小学教育经费相对不 足,影响了学校正常运转 和教学质量保障。
资源配置不均
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 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 致农村小学在获取优质教 育资源方面处于劣势。
【《企业竞争战略探析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2500字(论文)】
企业竞争战略研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目录企业竞争^^ 光的Wt念定与««••»•••••»«••■»•«••••«••••«••••»••••»•••••«••••••••»••••••«•••»««•••»«•••••••••««••11战略管理内涵所谓的战略是公司管理者为公司长远发展而制定的一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规划,笔名认为,战略的制定是在分析公司的实际情况(人力、物力、技术、资源等)后,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分析行业内外部环境,因此制定公司长久发展的规划。
在制定战略后,应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公司制定的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否则公司制定的战略将是虚假的。
另外战略管理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尤其要关注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的变化,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
2竞争战略理论竞争战略是指企业从白身优势出发,通过市场定位和客户选择,发挥其潜力,打败其竞争对手雅得市场的•种方式,上个世纪管理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研究中提出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化三种竞争故略,受到学术界的•致认可。
(1)成本镇先於略成本领先战略是以降低成本为指导,通过在公司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采用合理的控制措施,通过内部控制实现公司经营的成本降低,在降低成本的时候获得更大的利润,或者符节省的成本投入到其他研发生产中,从而使公司在同样的生产经营环节消耗更少的成本,比竞争对手更具有优势.(2)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拥有竞争对手没有的,或者企业正在研发不同的产品或服务。
这些产品或服务是独特性,是不可笈制的,而且必须对客户具有很高的价值,在这种情况卜∙,客户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这些产品或服务,从而使公司获得差异化优势。
一般而言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这一H 标:一种是使用新的方法来创造新的事物或服务,即我们说的科技研发,但这一基本创新是罕见的:二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对产品进行改进,可能不是产品本质上的变化,但是在其他方面,比如服务的全面性、便捷性或者其他方面与以前的产品服分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优势。
公务员分类培训初论: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作者: 胡登良
作者机构: 国家行政学院公务员培训研究中心,北京100089
出版物刊名: 长江论坛
页码: 62-67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3期
主题词: 公务员;分类培训;专业化;概念界定;理论基础
摘要:未能对公务员进行分类培训是当前中国公务员培训存在的主要不足之一,造成了诸多现实问题。
学术界对此的研究尚处于萌芽状态,因此明确提出公务员分类培训这一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公务员分类培训是指以任务属性和难度等为标准对公务员职位进行分类,进而对不同职位类别的公务员进行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公务员分类培训的实质是公务员专业化问题,理论基础是以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
教学设计概念定义及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概念定义及理论基础篇一:教学设计概念、定义与理论基础一、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定义1.教学设计的定义国内学者的界定:“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
”归纳以上的观点,对教学设计的一般定义描述为:以学习论、教学论、教育传播学、信息技术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采用系统方法,分析学习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体系,整合教学策略和制定解决方案,开展评价活动和试行解决方案、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工作和方案的有序过程。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2.教学设计的特点1.系统教学设计以系统理论与方法作为其方法论基础2.系统教学设计更加完整合理地看待学习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系统教学设计致力于设计、开发、利用及评价恰当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因而,“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一当代杰出教学设计理论家罗伯特・M・加涅提出的名言,正是人们长期以来对学与教关系加深认识的总结。
系统教学设计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认知结构或业绩行为发生的持久变化,这一变化既体现为过程又反映在结果上。
“学习过程”遵循着一系列复杂的身心内部加工,诸如产生警觉、知觉选择、复诵强化、编码组织、提取回忆、执行监控、建立期望等;“学习结果”则是身心状态的积极转变,例如认知完善、情感陶冶、态度转变、动作精致、交往和谐等;两者共同构成了学习的内部条件。
教学不仅仅体现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活动(劳动)性质,更重要的是,教学是人们精心创设的环境,通过外部条件的作用方式,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内部过程的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的达成。
因此,学习的内部条件(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与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共同决定了学习者的发展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概念界定:
1.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可视为“整合照料”的一个子概念,它强调老年照顾中的医疗和照护两个方面,并将医疗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区别于传统的生活照料养老服务,不仅包括日常起居、文化娱乐、精神心理等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健康检查、疾病诊治、临终关怀等专业医疗保健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医养结合”中的医疗必须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平,不是简单地打针吃药的医疗服务,而是应当达到一级医院以及以上的医疗水平,要具备健全的科室和诊疗项目,硬件上要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软件上要有足够资格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护士。
“医养结合”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创新,需要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即服务对象、服务提供的主体、服务内容、服务人员、实现路径以及养老服务机构准入标准。
(1)服务对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服务对象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
采用传统家庭养老或者社区居家养老的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其次,对于机构养老,主要面向生活半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再次,对于一些高收入老年人,比较注重晚年生活质量,为他们提供优质健康保健服务。
(2)服务提供主体:首先,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各主体之间关系,形成凝聚力。
其次,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要加强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满足老年群体的医疗保健需求尽职尽责。
(3)服务内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服务内容广泛,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基本生活护理服务。
而是医疗救治、健康咨询、健康检查、大病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等医疗保健服务。
三十精神慰藉、精神安慰、老年文化娱乐等精神文化服务。
(4)服务人员:“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侧重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因此对于服务人员有严格的要求。
首先,与家庭建立契约关系的医生必须是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全科医生,并且熟悉老年病的诊断和治疗。
其次,养老机构必须要根据需要增加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和专业护士。
再次,医疗机构为了满足入住老年人的需求,也要增加相应的护理人员。
(5)实现路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现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和统筹协调作用,具体包括:一是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集中以治疗老年病为主的全科医生,与家庭建立长期契约关系,定期为老年人提供上门诊疗服务。
二是一个或多个养老机构与距离较近的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三是单一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或养老服务。
四是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设立老年科。
(6)养老服务机构的准入标准:医疗服务是一项需要高精技术的服务,关乎人民生命安全,因此卫生行政部门必须根据自身职责,建立相关法规,形成专业的规范制度,完善服务标准、设施标准、人员标准和管理规范,简历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中心至少要达到一级医院的标准,简历严格的监督制度和评估制度,在此基础上,鼓励全社会对服务进行监督。
2.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是一种整合医疗和养老功能,以专业的持续的医疗、护理、保健服务为特色的新型养老机构,是对传统养老机构的创新。
主要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一个或多个养老机构与距离较近的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展预约就诊和双向转诊等服务。
二是由单一的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提供医疗货养老服务,一方面通过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中心,为入住机构的老年人提供方便有效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实力雄厚的大兴医院机构利用自身优势设立以病后康复和保健为特色的养老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三十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设立老年科,针对老年人常见疾病开
展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服务,并对基层医疗和养老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相关理论基础:
1.福利多元理论
该理论实在福利国家面临危机的背景下产生。
主张福利是全社会共同的产物,国家、市场、雇员和家庭都要承担起提供福利的责任,他们之间不是纯粹的竞争关系,而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在养老领域,老年人的医疗问题符合福利多元理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受到社会发展的冲击,社区居家养老后劲不足,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使得老年人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此外,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对于医疗护理和保健康复的需求增加。
而我国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条块分割、自成体系,无法为老年人提供及时有效地医疗保健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和家庭加强合作,并动员全社会参与养老服务,积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为老年人的健康生活尽一份力,努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社会分层理论
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分别提出了阶级理论和多元社会分层理论两个研究学派,共同点是以研究社会生活中的资源的不均等分配为基础,即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对占有社会中财富、收入、教育以及声望等有价值的事物的机会不同。
主要研究这种不平等对特定社会体系的影响程度及其在社会变迁中的变化。
养老服务作为一种有福利性质的社会服务,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收入、不同经济实力和消费水平的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层次和享受服务的水平和程度不同,从而使养老服务在社会中的分配呈现不均衡状态。
这种不均衡的长期存在和发展使养老服务的提供呈现两极化,久而久之就会对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负面效应。
因此,在养老服务的提供上,不仅要考虑不同收入水平老年人的需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提供不同层次的适应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更要注重使养老服务惠及每一位老年人,增加公平性,加强福利性养老机构的服务能力,使老年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
3.需求理论
需求层次论是马斯洛提出的,他讲人类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他认为人类需求是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依次排列的,人们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后,才会要求较高层次的需求。
养老服务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不仅仅是基本生活服务方面的需求,面对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庭规模小型化等现状,老年人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更加倾向于以医疗救治、健康查体、慢病管理、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为主的医疗保健康复服务和以娱乐活动、精神慰藉等为主的文化和精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