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理想的德育
德育学习心得体会(15篇)
德育学习心得体会(15篇)德育学习心得体会1近日,学校利用政治学习的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关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系列教学片《师德启思录》中的第七集《廉洁从教,以身作则》。
我看了以后,感慨颇多,心情很不平静,特别是胡安梅、包全杰等农村教师身上表现出的高尚道德风范,更使我感动不已。
湖北山区的胡安梅老师,她在父亲病逝后,继承父亲的遗愿,义无返顾地当上了民办教师。
她一家住在四面透风的土房中,没有条件改善生活。
她虽然家境贫寒,但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极少的工资捐献出来,为学生交学费、买书本。
长期以来,她有无数机会走出大山,到大城市里去挣钱,但是她舍不得孩子们,她不想让山里娃世世代代都是文盲!孩子辍学,她就跑遍大山的每一道山梁,每一个角落,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让孩子们上课,用一片赤诚之心换来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默默地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辛勤地浇灌着下一代。
当全国各地的达三万多元的捐款寄来后,胡安梅没有只想到自己脱贫,而是毅然把这笔钱全部捐献给乡教育站,设立“胡安梅教育基金”,以奖励那些扎根山村教育的老师们。
全国优秀师德标兵、辽宁丹东凤城东方红小学校长包全杰,从教几十年如一日,尽职尽责,呕心沥血,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坚持不懈地改善办学条件,把一所普通小学建设成享誉八方的示范学校;他生活简朴、廉洁从教、克己奉公,言传身教地培养出了一支思想好、业务精、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把自己毕生的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包全杰同志的崇高品格和师德不仅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敬仰,而且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像胡安梅,包全杰等这些诚实质朴的人民教师,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顽强的意志,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和力量献给教育事业,他们的身上闪烁着师德的绚烂光辉。
德育学习心得体会2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听了韩校的一堂德育课,深受启发:"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
我心中的理想德育
我心中的理想德育作者:朱永新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09年第06期对比我们现在的德育状况,无论是从继承优秀传统的角度还是从面向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应该说是不太令人满意的。
为此,我热切地呼唤着我心中的理想的德育——第一,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讲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
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性形成的第一个规律。
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如在以往的家庭中,一般都有两至三个子女,这些子女在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就会自觉地认识到自身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如吃苹果,几个小孩就会自觉地遵从优先法则,年龄大的要自觉少吃点,给年龄小的多吃一点。
又如做家务,每个人都会自觉地分工合作,使每个人的权利、责任、义务得到统一,这本身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实践。
在这样自然的活动中,就可以让儿童学到许多道德规则许多的道德问题就已经解决了,无需父母反复说教。
但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
这些子女相对来说就缺少了相互交流的机会。
近期,江苏某学校一位学生因屡次违反纪律被学校开除。
该学生便杀死了校长的儿子、女儿、侄女以及岳母4人。
这种悲剧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学生没有一种和别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品德,他不知道怎样去处理矛盾。
不知道怎样去面对挫折。
不知道怎样去处理冲突,这些基本的德性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的。
在德育工作中。
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题,把道德教育文字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
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也只有在与孩子们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
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我心目中的德育
我心目中的xxxx我的一位好友,半年前一家移民到澳洲定居,前两天回来小住,与她聊起移民到那边的感受,曾经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她竟然深深地感叹说:“中国的教育是失败的!孩子创新、动手能力这些我暂且不去比较,但德育的失败却最让我感到痛心与无奈。
”她的女儿15岁,在这里读书时成绩非常好,每次考试总在全级前五名,许多朋友都说:你女儿成绩这么好,考清华北大都有希望,何必搞移民呢?一直以来,她也很重视女儿的德育,为防止她沾染富家孩子乱挥霍、攀比、骄傲等漏习,她早就引导女儿合理消费、量入为出、待人有礼等良好习惯,可以说这方面她是成功的,所以在这里,她女儿是个公认的“三好”学生。
但到了澳洲后,问题就出来了,而最让我朋友难以接受的是女儿的自私、没有责任心。
具体表现:一家人当中英语水平最高的她不敢也不愿主动与其他人沟通,宁愿让英语盲的妈妈去问、去猜;不与妈妈分担家务,尽管她3点就放学,4点就已完成作业了,她还说“我已经把学习搞好了,你还不满足!”;当地因为赛车封路几天,她宁愿要全家人早起半个小时出门绕道或让父母迟到(她父母也要往另一个方向的地方学习语言)也不愿自己走20分钟的路上学,而且只走三天……她不会体量别人,认为妈妈接送她上学是天经地义的,妈妈的爱、妈妈的付出也是天经地义的,她只要把学习搞好就对得起任何人,父母除了学习以外不能对她有其他任何要求。
而这些问题,在这里,因为孩子除了上学就是做功课,实在没有时间做家务,社会治安不太好,实在需要父母接送,而且也实在是成绩好考上重点学校是最重要的,是衡量一个学生的主要、重要、几乎是唯一的标准,所以这些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由此,我想到的我们的德育,德育的低效、失效已是不争的事实了,如何去提高德育实效大家都作过许多的探索,但似乎效果不太明显,仍然是“忙起来不要”的那种状况。
今天碰巧杜教授让我们做一个“我心目中的德育”的作业,有感于好友的感慨,我暂且描述一下我心目中的德育。
一.我心目中的德育,应该是生活的、行动的。
朱永新教授《我心中理想德育》有感
朱永新教授《我心中理想德育》有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朱永新教授《我心中理想的德育》有感琼海市第一小学卢建华一个高学历的大学生,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药家鑫,竟然在撞人后补八刀刺死伤者;上海40余乘客冷眼旁观公交女司机被殴打;浙江温州冷漠的哥坐视车内少女被强暴……面对这些令人发指的事件,我困惑了:我们的德育怎么了?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
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朱从新教授的《我心中理想的德育》,令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朱永新教授的《我心中的理想德育》一文中讲到了理想德育的八点特征,我引用其中的五点,谈谈感受。
第一,“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
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
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第二,“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我们开展了各种活动课,从非常简单的开始,让学生在实践中尝试成功,让学生学有趣味。
很多活动需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团结协作才能完成。
我心目中的理想德育
山东师范大学本科非学位课程考查答卷学号:0116姓名:xx院系:外院英语一班课程:分数:xx原理我心目中的理想xx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呈现出恶性的拜金主义倾向,人的价值成了虚无,人的生命也遭到了无形的异化。
只有全方位的德育才能帮助人重新构筑精神家园,而目前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并没有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德育的方式也存在着错误,甚至为了高升学率,高就业率早已抛弃了这个教育的灵魂—德育。
为此,我提出我心中理想的德育:一、教师以身示范,做好学生言传身教的榜样。
良好的教师师德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
尽管社会环境、家庭等因素对儿童、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和品德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研究表明,教师的作用最大。
教师的道德品质外显为人格魅力、榜样示范、权威判断等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品德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做好表率,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真正成为学生求知道路上的引路人。
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教,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很难担当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重担。
二、德育目标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学生从身心发展规律看,除成才需求外还有一些基本需求,如追求教师,同学及家庭认可的需求,获得同学间,师生间积极情感交流的需求,提高在同学中的地位和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这些需要是有层次的,并且在不同学生中是不平衡的。
就每个学生而言,都有一个道德上的起点,因此,在工作中班主任应从现实情况下学生实际道德觉悟水平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以多数学生能达到的道德境界作为基本要求,同时着眼未来,把德育的广泛性和先进性统一起来,制定层次化的目标,从切实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道德参素质方面的问题,引导教育学生克服“自私自利”的卑劣行为做起.逐渐提高才能收到实效。
我心中理想的德育
我心中理想的德育我心中理想的德育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
“德育”就其所包含的内容而言,显然不仅仅是指“道德教育”,它还包括人生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以及时事政治教育等内容,但“道德教育”无疑是德育中最基础和最核心的部分。
在多元化的社会里,面对多样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如何让学生学会判断、学会选择,成为目前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因此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德育教育的内容、方式等必须与时俱进。
理想的德育教育是一位德育实践工作者对学校德育的理想和不懈追求。
德育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价值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促成学生的理性反思和主体性的养成,德育教育必须诉诸个体的理性自觉并把个体的理性自觉和道德提升建立在开阔的伦理资源之上,使交往、沟通、理解、内化、外化成为德育教育的基本方式。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都把德育臵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爱因斯坦在应《纽约时报》教育编辑之约发表的教育声明中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
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
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所以就有人提出“人格长城”来,号召大家要“建筑人格长城”。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之人格。
”古今中外教育家对德育重要性的论述当然远远不止这些,但是我们仅从这三位教育家的论述中,就可以看出,他们把德育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三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以德治国,以德育人。
教师自我鉴定德育
教师自我鉴定德育4500字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育人之重要,也严于律己,自我反思与鉴定成为了我教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德育鉴定。
首先,是我的德育理念和目标;其次,是我的德育方法与策略;最后,是我在德育实践中的优点与不足,以及未来的提高方向。
一、德育理念与目标作为一名教师,我深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德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的德育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作为教师,我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道德意识,使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我会通过课堂教学和德育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行为和品质。
其次,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我看来,学生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即要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我会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开展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培养他们具有奉献精神和社会担当。
最后,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会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并致力于培养他们的个性发展。
在课堂上,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培养他们自信、独立和积极向上的个性。
二、德育方法与策略德育的方法与策略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和策略:首先,我注重以身作则。
作为教师,我认为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更加深刻和持久的。
因此,我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我会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态度,不做不道德、不公正和不负责任的事情。
其次,我注重德育教育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还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我心目中的理想德育
我心目中的理想德育我心目中的的理想德育是主体德育,它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而不是灌输式的“思想教育。
标签:尊重; 人格;个性; 角色; 德育规律我心目中的德育是主体德育,它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而不是灌输式的“思想教育”。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即使是幼童,也天生具有分辨美丑、是非和真伪的能力。
而且,我们应该承认品德教育决不是仅限于课堂内,校园环境,孩子的生活环境,孩子周围的人对孩子的潜移默化远远超过课本里进行的正规教育。
如果我们将视野从校内扩大到校外,剖析一些社会现象,也许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影响学生良好品德行成的制约因素。
我心目中的德育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在多数社会中,父母享有惩罚子女的无限权力。
教师同样具有任意处罚学生的无限权力。
”当教师行使这些权力的时候,即使触犯了学生的法定权利,也不会遭致学生明显的、强烈的反抗行为。
而这种权力恰恰是除父母或其他亲人外,其他人所不具备的,这构成了教师的特权。
而中国的师道尊严理论更强调了老师特权的唯上和霸道,老师对上级唯唯诺诺、对学生专制霸道给学生的品德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的孩子就像弱苗,他们的自尊心和独立人格经不起学校及教师特权这个庞然大物的压迫和摧残。
要求学生事事服从上级意志,做“革命的螺丝钉”,必然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摧残学生自由思想的能力。
如何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自由”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爱护学生自尊心,避免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老师训斥的低下地位。
相信学生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给学生保留选择的余地,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愿望,协助学生做他们喜爱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事。
学校应该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的土壤,也是学生今后不论在什么领域工作,都能发挥其自发主创精神的源泉。
二、对学生角色的尊重我国由于长期处于封建宗法社会,铸成了一种压抑人性的较稳定的文化传统。
我心目中的理想德育
山东师范大学本科非学位课程考察答卷学号:0116姓名:xx院系:外院英语一班课程:分数:原理我心目中的理想xx跟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体现出恶性的拜金主义偏向,人的价值成了虚无,人的生命也遇到了无形的异化。
只有全方向的德育才能帮助人从头修建精神家园,而当前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并无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德育的方式也存在着错误,甚至为了高升学率,高就业率早已扔掉了这个教育的灵魂—德育。
为此,我提出我心中理想的德育:一、教师以身示范,做勤学生以身作则的楷模。
优秀的教师师德对学生道德的形成至关重要,是学校睁开德育工作的前提。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他们都把师德崇高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楷模。
只管社会环境、家庭等要素对小孩、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和道德发展拥有必定的影响,但研究表示,教师的作用最大。
教师的道德质量外显为人品魅力、楷模示范、威望判断等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质量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道德形成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所以教师应增强个人道德涵养,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领先垂范,做好楷模,踊跃进步,敢于创新,真实成为学生求知道路上的带路人。
教师假如不过1/3简单地说教,很难知足学生的求知欲,也很难担当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重任。
二、德育目标设计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特色。
学生从身心发展规律看,除成才需求外还有一些基本需求,如追讨教师,同学及家庭认同的需求,获取同学间,师生间踊跃感情交流的需求,提升在同学中的地位和不停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这些需假如有层次的,而且在不同学生中是不均衡的。
就每个学生而言,都有一个道德上的起点,所以,在工作中班主任应从现真相况放学生实质道德觉醒水平出发,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渐进,以多半学生能达到的道德境地作为基本要求,同时着眼将来,把德育的宽泛性和先进性一致同来,拟订层次化的目标,从确实解决学生实质存在的道德参素质方面的问题,指引教育学生战胜“自擅自利”的拙恶行为做起.渐渐提升才能收到实效。
我心中的理想德育读后感范本
我心中的理想德育读后感范本《我心中的理想德育》读后感《我心中的理想德育》这本书,讲述了作者对德育的理解和探索,以及他在实践中的一些心得和感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被作者的思想所打动,引发了我对我心中的理想德育的思考。
首先,我对作者的理解德育的观点有着深深的共鸣。
作者认为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个性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灌输一些道德的规范和知识。
他强调德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优秀的人格,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
这种理解与我对德育的理解非常相似,我也认为德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
只有在培养了优秀的道德品质之后,学生才能够真正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其次,我深受作者在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与感悟的启发。
作者提到了一些具体的实践方法和策略,如通过课堂教学、班级活动等途径来进行德育工作。
他还特别强调了教师的角色和责任,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的榜样和引导者。
这些实践方法和策略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意识到德育工作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既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也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和家庭的支持。
此外,作者还在书中提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他提到了学生的道德观念的淡漠和丧失问题,以及家庭教育的不足等。
这些问题让我深感忧虑,也让我意识到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在我的理想德育中,我将积极参与到家庭教育中,与家长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同时,我也将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让德育工作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心中的理想德育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想法和思考。
首先,我认为德育应该是持续性的,而不是一时的举措。
只有将德育纳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活动中,才能够真正实现德育的目标。
其次,我认为德育应该是个性化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德育工作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和培养。
我心中的理想德育读后感样本
我心中的理想德育读后感样本《我心中的理想德育》读后感《我心中的理想德育》是一本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书籍。
通过对于德育的思考和探讨,作者勾勒出了自己的理想德育,并旨在激发人们对于德育的重视和思考。
首先,书中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于人格的塑造和道德的教育。
作者指出,德育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
没有良好的德育,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就是有缺陷的。
因此,德育应该被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
其次,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德育。
在他看来,理想的德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更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理想的德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德育不仅仅是朝着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方向前进,更是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和发现。
同时,作者还强调了德育与知识教育的结合,认为德育需要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孤立存在。
再次,在书中我深受作者的陈述所启发。
德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
每个人都应该对于德育负起责任,为社会的公德做出贡献。
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努力,共同培养出德才兼备、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人。
最后,在读完《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后,我对于德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德育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灌输,更是学生个性的塑造和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德育工作中,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和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质和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人。
总而言之,《我心中的理想德育》是一本富有思考性和指导性的书籍。
通过对于德育的思考和探讨,书中给我们揭示了理想德育的内涵和发展方向。
我深受书中观点所启发,并将积极投身到德育工作中,为培养有道德品质和高尚行为的学生而努力。
我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一代人。
我心中的理想德育读后感范文
我心中的理想德育读后感范文《我心中的理想德育》读后感自从读了《我心中的理想德育》这本书之后,我的思绪不断地在里面回荡。
这本书告诉了我许多关于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理念付诸实践的方法。
下面,我将就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和感悟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
书中讲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而德育就是人的品质和道德的培养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德育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
然而,正是德育的缺失,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如道德沦丧、自私自利、无视他人等等。
因此,德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其次,这本书给我指明了实施德育的方向。
书中强调,德育不仅仅是坐在教室里灌输道德知识,而是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意识等多方面的素质。
比如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另外,德育要以身作则,教师应起到榜样的作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引导他们正确行为和价值观的养成。
同时,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
再次,这本书提供了许多实施德育的具体方法。
书中列举了许多案例和理论,给出了丰富的德育教育手段和策略。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案例和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判断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感受并实践社会责任;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家庭氛围的营造,培养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相互尊重。
这些方法对于实施德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这本书还启示了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作为学生,我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德育目标,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质。
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始终遵守公德、修身齐家、诚信待人,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德育理念。
另外,作为家庭成员,我要积极参与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家人共同成长。
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员,我要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心中理想的学校德育
我心中理想的学校德育德育是一个千古的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我心中理想的学校德育”是我在完成学校德育管理改革方案时产生的思维火花。
1 由学校教育走向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本来应该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却变成了条块分割,相互推诿。
我们认为,学校教育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指导家庭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形成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共同完成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
指导家庭教育可以通过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开展亲子活动和感恩教育活动等途径,建立教师家长协会制度被认为是家校合作的好方式;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参观访问调查活动、参加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等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接轨的主要方式。
研究表明,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要大于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必须走向社会教育。
2由细节管理走向战略管理学校管理关注细节,这是无可置疑的,“细节决定成败”嘛。
但是,学校的德育管理,似乎缺乏宏观的和长远的战略管理,德育工作者陷入事务之中,却经常是碌碌无为。
要彻底改变微观德育和低效德育的现状,必须改变思维模式,重视战略管理,使德育能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使德育工作者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德育由细节管理走向战略管理,首先,需要更新德育管理思想,用欣赏德育、发展德育等先进的教育思想对德育进行思想管理;其次需要科学制定学校德育3年规划,建立学校德育美好愿景,科学制定年度德育工作计划,让德育管理常态化;第三需要进行德育政策、德育体制、德育机制、德育制度、德育组织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德育管理效能。
3由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学校德育低效的重要原因是对德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探索不够。
德育工作者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主要是在实践中通过师徒关系和经验积累来学习;德育工作没有像学科那样的大纲和教材,德育工作者凭着经验、感觉、问题和上级指示工作,缺乏系统科学的设计和科学有效的方法。
2024年我心中的理想德育读后感范本
2024年我心中的理想德育读后感范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们已经进入了2024年。
在这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新时代,我心中对理想德育的展望也越来越清晰。
理想的德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培养人才、塑造人格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在读完相关文献和实践报告后,我更加坚定了对理想德育的信念,并总结了以下几个观点:首先,德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公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德育往往被视为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手段,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
而在2024年,我希望德育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道德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品德、智能、体魄、美感和劳动能力。
只有让学生在全面发展中实现个体价值,才能为社会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其次,德育的方式应该是多元化和个性化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只有适应他们的需求,注重个体差异,才能使德育更加有效。
在2024年,我希望德育能够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进行,例如课堂教育、社会实践、个人辅导等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同时,德育也应该注重个性化引导,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给予他们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和培养自己的优势。
第三,德育的过程应该是全员参与的。
德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在家庭方面,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注重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并与学校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共同参与孩子的德育过程。
在社会方面,我们需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德育,例如社区组织、企业和志愿者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成长的机会。
只有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育人的合力,才能够真正培养出优秀的公民。
最后,我希望理想德育能够注重价值观的培养。
在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失衡成为了跨代沟通和社会矛盾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2024年的理想德育中,我希望能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要求德育要强调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深度,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实践中努力实现。
2024年我的德育观演讲稿
2024年我的德育观演讲稿尊敬的校长、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我的德育观。
德育是培养我们良好道德品质、积极人生态度以及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教育内容。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良好的德育观念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什么是德育”。
德育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循的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
它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更是贯穿我们一生的重要部分。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我们的品德素质,如正直、诚实、宽容、友爱、勇敢等,还包括培养我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人生态度以及社会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惑,我们必须保持对道德的坚守。
首先,作为一个学生,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诚实守信的品质。
在学习中,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成绩,更是真正的知识。
而诚实是学习的基石,只有诚实地对待学习,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进步。
另外,在与人相处时,诚实守信的品质也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另外,宽容与友爱也是德育观中的重要内容。
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能够欣赏和尊重每个人的独特之处,而不是因为不同而排斥或歧视他人。
宽容与友爱的品质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也会使我们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勇敢与责任感也是德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勇敢是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不懈的勇气。
在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题目的困扰,但是只有勇敢面对并解决,我们才能够不断进步。
另外,作为一个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我们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发展,也要关心社会的发展。
只有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我们才能够真正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德育观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良好的德育观念会让我们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也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学习者。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做一个诚实守信、努力奋进的学生。
亲爱的同学们,德育是我们人生道路上重要的一部分。
只有通过良好的德育观,我们才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成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朱永新教授《我心中理想的德育》有感
朱永新教授《我心中理想的德育》有感琼海市第一小学卢建华一个高学历的大学生,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药家鑫,竟然在撞人后补八刀刺死伤者;上海40余乘客冷眼旁观公交女司机被殴打;浙江温州冷漠的哥坐视车内少女被强暴……面对这些令人发指的事件,我困惑了:我们的德育怎么了?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
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朱从新教授的《我心中理想的德育》,令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朱永新教授的《我心中的理想德育》一文中讲到了理想德育的八点特征,我引用其中的五点,谈谈感受。
第一,“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
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
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第二,“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我们开展了各种活动课,从非常简单的开始,让学生在实践中尝试成功,让学生学有趣味。
很多活动需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团结协作才能完成。
如:跳棋、五子棋、健美操。
通过这些活动加强了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使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使学生逐步养成顾全大局、体谅他人的宽广胸怀,对生活充满信心。
理想的德育
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理想的德育⼀、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的德性,让学⽣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活的⾃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与书本为友,与⼤师对话,在⼈类优秀⽂化遗产中净化⾃⼰的灵魂,升华⾃⼰的⼈格。
三、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健康的⽣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四、理想的德育,应该注重为学⽣寻找⽣活的榜样,⽤真实、感⼈的道德形象激励学⽣,培养学⽣的英雄主义精神。
五、理想的德育,应该科学合于是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标体系。
六、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灵的沟通,建⽴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理健康教育和⼼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
七、理想的德育,应该教给学⽣⾃警、⾃诫、⾃励等⾃我教育的⽅法,使学⽣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律习惯。
⼋、理想的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为本”的共识,建⽴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体的德育合⼒⽹络,使各种⼒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量。
理想的智育⼀、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格,为学⽣将来拥有终⽣幸福的精神⽣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基础。
础。
⼆、理想的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为本”,把“以学⽣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过程。
三、理想的智育,应该⾯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
乐。
四、理想的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体,着眼于学⽣的全⾯发展,着⼒于“合格+特长”的个性养成。
五、理想的智育,应该使教学活动⾛出分数的误区,培养学⽣的科学精神和⼈⽂情怀,使学⽣成为⼈类⽂明之⽕的传薪者。
六、理想的智育,应该具有开放性,注重实践性,与⽣活相联系,与社会相沟通,使学⽣关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心中理想的德育朱永新对比我们现在的德育状况,无论是从继承优秀传统的角度还是从面向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应该说是不太令人满意的。
为此,我热切地呼唤着我心中的理想的德育——第一,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讲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
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性形成的第一个规律。
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如在以往的家庭中,一般都有两至三个子女,这些子女在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就会自觉地认识到自身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如吃苹果,几个小孩就会自觉地遵从优先法则,年龄大的要自觉少吃点,给年龄小的多吃一点。
又如做家务,每个人都会自觉地分工合作,使每个人的权利、责任、义务得到统一,这本身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实践。
在这样自然的活动中,就可以让儿童学到许多道德规则许多的道德问题就已经解决了,无需父母反复说教。
但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
这些子女相对来说就缺少了相互交流的机会。
近期,江苏某学校一位学生因屡次违反纪律被学校开除。
该学生便杀死了校长的儿子、女儿、侄女以及岳母4人。
这种悲剧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学生没有一种和别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品德,他不知道怎样去处理矛盾。
不知道怎样去面对挫折。
不知道怎样去处理冲突,这些基本的德性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的。
在德育工作中。
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题,把道德教育文字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
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也只有在与孩子们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
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前面强调在自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德性,主要是侧重从感性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和领悟道德的准则。
通过读书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则是强调把道德的体验、道德的感悟升华为道德的理性层次,上升到一种自觉的境界。
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社会”“书香学校”,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
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本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去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会成为他人生的坐标。
令人十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却很少有时间去读课外书,尤其是中学生,整日被教科书所包围。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策。
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学生去多读书,读好书,要让学生把人类文明中最经典、最精华的内容大致浏览和把握一遍。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读书行为,它对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
我心中的理想德育。
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对品德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过去,我们往往把一些生活情趣和才艺看作是一种技能,看作是与道德无关的东西,我们很容易忽视它们在德性养成中的作用,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
其实,真善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德智体美劳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才人为地把它们分离。
古人要求才子佳人不仅要读四书五经,还要精通琴棋书画。
古人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
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
这些健康的生活才艺绝不仅仅是一种技能,事实上琴棋书画在人的德性养成中有着重要的陶冶功能。
我们可以想像,当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充满一个人的生活空间的时候,他还有时间去勾心斗角吗?还会想到胡作非为吗?其实,当我们整天给学生规定诸多“不准如何如何”的时候,更应该把这些高雅健康的东西充实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第四,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可感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有人说,当今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
许多人越来越感觉到,像雷锋、张海迪、孔繁森这样的英雄离我们越来越远。
学生在心中难以树立时代的英雄形象。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开展。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必要呼唤英雄,并尽量让我们的孩子走近英雄。
因为一个人德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心目中的英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生活中的榜样。
当我们研究世界上的伟大人物时,就可以发现,他们的成功轨迹中都有形无形地刻印着英雄影响的痕迹。
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不断地在英雄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儿,感受到英雄的气息,能够不断地以英雄作为我们生活中的榜样,那么,每个人的人生就会因此变得伟大,变得精彩。
如果每个人能够不断地从英雄那里受到启迪,汲取力量,不断地以英雄主义的情怀对待人生,那么,自己也终究会成为英雄。
在我们的德育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用英雄去改造学生,用学生家乡、学校中亲切可感的榜样去改造学生,让学生以一种崇敬的心理去对待英雄,使英雄的高尚德行感化学生,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
没有英雄的时代,也很难造就一代英雄。
第五,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
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目标定位问题,即在每个阶段要让学生必须掌握什么样的道德规范和准则。
一般来说,道德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应该是必须的层次,这是在现阶段最低的基础道德教育目标,它要求学生遵守社会的基本公德,是道德的底线;第二个层次是弘扬的层次,这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为基本内容的德育目标;第三个层次是追求的层次,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
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德育体系。
这是德育的最高层次和境界,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达到。
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
我们的德育只有遵循科学的层次目标体系,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第六,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
德育和智育不同,假如我们反对在知识的传授中实行单向传递,那么德育更是绝对不能实行单向灌输的。
道德的教育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是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心灵沟通中进行的。
上海著名的特级教师冯恩洪早在80年代就提出“淡化教育痕迹”的德育理论,他认为过去的德育过程的角色分工太明确,认为教师是教育者,学生就是受教育者。
其实,在知识方面,教师也许会比学生丰富一些,但从道德的角度而言,教师和学生在道德方面更应该是平等的,甚至有些学生的品行可能会超过教师。
学生们最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最不满意用那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来征服学生的教师,最不满意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师。
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他们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欢迎促膝谈心的气氛。
总之,他们希望教师成为中间人(学校和社会之间)、引导者、商讨者、唤起者,成为自己的朋友;而不希望教师成为间隔者、强令者、教训者、监督者,成为自己的“先生”。
在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有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平等的探讨,从而一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德性。
第七,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培养学生白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德性的养成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学生的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的确是这样。
在我看来,“不教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这里包含两个重要观点,一是德育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很多东西都是习惯成自然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教学就是养成学生求知的习惯,德育就是养成学生求善的习惯,教师要在学生求善的过程中对之不断地进行鼓励和强化,使学生的求善倾向不断地定型化,形成特有的道德品质。
此外,让学生进行“道德长跑”是培养学生良好德性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不断地给自己警策,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自我教育的习惯。
能够不断地让学生提醒自己。
学生不可能永远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他们终究要长大,终究要离开教师。
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达到“不教之教”的效果,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地生活,让学生自己时刻能够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地完善自我。
第八,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当前,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仍然笼罩着“唯智主义”的阴影,还普遍存在“一俊遮百丑”的现象。
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学校中的英雄都是分数英雄,而对学生人格的成长和德性的养成往往不太重视。
在许多家庭的教育中,甚至就是反德育的,如许多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
以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告诫自己的子女,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轻易帮助别人等等。
诸如此类的教育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产生了不利影响,也许学校几年的道德教育效果就在父母的几句话中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