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2023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本

(2023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本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本Introduction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本是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设计和研发的。

此次更新的课本,旨在全面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知识应用能力。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这本教材的内容、组织结构和教学特点。

一、教材内容1.1 课程目标本教材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提高他们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的构造、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材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基本概念:介绍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然环境:讨论地球的物理特征、气候变化、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社会经济: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地理技术:介绍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1.2 单元组织结构本教材共分为8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了一系列相关的课程内容。

以下是各个单元的简要介绍:1.第一单元:地理学科导论2.第二单元:地球的构造和运动3.第三单元:地球系统与自然环境4.第四单元:气候与气候变化5.第五单元:地形地貌与水资源6.第六单元:人口与城市发展7.第七单元:农业与农村发展8.第八单元:旅游与环境保护每个单元都按照相似的结构进行组织,包括学习目标、重点内容、案例分析和复习练习等。

这种组织结构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理解。

二、教学特点2.1 综合性和实践性本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每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会提供大量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锻炼实践能力,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地理学科的理论知识。

2.2 培养地理思维和创新能力本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教材也注重对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技术的介绍,鼓励学生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地理研究和实践。

第一节流水地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流水地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流水地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程是地理必修第一册中的第一章,主要讲解地球表面的相关基础知识。

教材涉及很多的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和地理特征。

其中,流水地貌是较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本节中作为重点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流水地貌的概念和形成机制。

•能够识别各种流水地貌的类型和地理特征。

2.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并描述流水地貌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能够分析流水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自然地貌形成过程的了解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和自然地貌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流水地貌?流水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由于水的侵蚀和运动而形成的各种地理形态。

流水地貌的形成与流水的类型、水流量、水流速度等因素有关。

2.流水地貌的分类根据流水的特点不同,流水地貌可分为以下两种:•水流运动型:如河流、瀑布、溪流、峡谷、涧谷等。

•水体积运动型:如冰川、洪水等。

3.流水地貌的地形特征不同类型的流水地貌有不同的地形特征。

如河流地貌的特征包括河道、河岸、冲淤作用、泥沙及分布等方面,而冰川地貌则有冰川谷、冰雪、地脊等特征。

4.流水地貌的影响流水地貌既是自然现象,又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不同类型的流水地貌在等量的面积上对人类的影响也不同。

如河流冲淤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比较大,而冰川、洪水等则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威胁更大。

四、教学策略1.问题引导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针对流水地貌的影响,可以提出“不同类型的流水地貌对人类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

2.现象观察法通过现实案例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流水地貌及其变化。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当地的河流,来分析河流地貌的特点和趋势。

3.课外拓展通过课外实践、考察等方式,进一步探究流水地貌的相关知识。

如组织学生去当地的自然保护区或者水文观测站考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当地的流水地貌特点及其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2.2风成地貌教学设计

2.2风成地貌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风成地貌教学设计第二节风成地貌一、教材分析《风成地貌》是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中第二节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丰富学生认知,了解基本的地貌类型,具备一定的运用野外考察、模拟实验等方式探究地貌景观的意识和能力,在了解灾害的基础上能够说明其防御措施。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特定区域内的地貌景观存在,并感悟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

培养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观念,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与科学发展观。

综合思维:知道风力作用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能够理解风力对地貌的塑造作用,知道一些基本的风蚀地貌如雅丹地貌、风蚀蘑菇,风积地貌如沙丘。

并知道如何区分沙丘迎风面和背风面。

区域认知:充分运用感性认知的手段,如利用景观图,绘制示意图,进而构架起风成地貌的认知框架。

地理实践力:学生提前预习有关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内容,并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体会简介。

学会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2、难点: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

四、课前准备教学技术和教学仪器:多媒体手段、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

五、教法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六、学法自主学习、分析归纳、小组讨论等。

七、教学过程:八、板书设计2.2风成地貌(1)主要的风蚀地貌类型及成因。

(2)主要的风积地貌类型及成因。

(3)风沙活动的危害及防治。

九、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在广袤的西北地区有大面积的风成地貌的存在,风成地貌的学习,对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意识和能力。

十、教学反思1、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知识讲解过程中,语言有待进一步精炼。

3、知识的讲解过渡,有些地方还比较生硬。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1 流水地貌 教案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1 流水地貌 教案

流水地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取的是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一节是地形地貌的第一节,包括“流水侵蚀地貌”“流水堆积地貌”“滑坡和泥石流”三部分内容。

其中“流水侵蚀地貌”“流水堆积地貌”是重点也是难点内容,要求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和小组协作学习、探究、讨论,让学生对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定义和特点有个初步了解,并通过比较河流侵蚀与堆积两个不同地质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差异,从而了解不同的外力作用可以产生不同的地理环境,“滑坡和泥石流”,使学生清楚知道自然地理环境对人文环境的影响,人文地理要以自然地理为基础,因地制宜。

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这两种作用,都属河流外力作用,两者既有相似又有区别,具有可比性和迁移性。

可以先通过文字、图片资料学习河流侵蚀的概念和特征,通过阅读河谷的演化过程的图片学习不同河段不同侵蚀作用的表现各不相同,从而理解三种不同侵蚀概念特征和它们对地貌的影响。

在掌握侵蚀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方法的迁移进行自学堆积地貌。

最后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与分布。

本节课的设计尽量体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思想。

通过学习,达到指导学生工作生活,将来工作和生活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利用开发河流,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采取正确的发展策略和措施,达到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流水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目标: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流水地貌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综合分析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的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流水地貌的类型、分布及主要特征。

地理实践力:进行野外观察,观看视频,认识主要的流水地貌及分布。

人地协调观: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滑坡、泥石流多发的人为原因,树立保护环境,促进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1.流水地貌的类型及形成作用2.流水侵蚀地貌的主要类型及特点3.流水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形成原因及特点4.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位于四川南充嘉陵江边的青居镇,镇的南北各建有一个码头,北边的叫上码头,南边的叫下码头。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组织分析《地理I》由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章组成,本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以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为主。

这些内容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

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

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

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地理I》的前言——走进地理学是高中地理的开篇。

呼应初中地理“让我们走进地理”,从“说理”的角度,告诉学生,“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指导学生,“地理学怎么做”,明确指出地理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科学,学好地理将使你终身受益。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是引导学生从大的方面来认识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即地球的宇宙环境。

通过天体系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运动与结构等知识的介绍,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地表过程。

通过介绍了地壳的物质组成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形态、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特征。

通过对自然地理的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地形条件、气候变化、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聚落、交通等)的影响分析,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辨证关系。

以前必修课自然地理部分将大气、水、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各要素一一剖析,而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则突出地表过程(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分析和自然环境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

地球的结构教案

地球的结构教案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教材分析地球结构是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是第二章之后内容的初步概括和学习,是学习地壳物质组成和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的基础和总括。

本节重点在于地球内外部圈层的介绍和对学生地理空间联系思维的培养。

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记忆能力和联想能力强。

2、学生读图能力较弱,本节通过读图训练,提高学生对图表的掌握.3、学生概括总结能力较弱,本节继续加强学生概括总结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学生初学地理,对地理思维掌握不够,本节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地图法、板书笔记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2、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示意图,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掌握地震波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地质钻探计划和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绘制,体会地球结构特殊性,培养学生地理要素联系的思维,激发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师:讲新课前先问一个问题,同学们上了一个月的地理,有没有明白地理在研究什么?生:……。

师:我刚刚听到有人回答地球,回答得非常对,我们地理其实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地球运行的原理.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

(这句话希望大家能记住,以后对于我们地理学习很有用)我们第一节课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从天文学角度来看,认识到了地球是一个天体,这也是与其他星球的共性。

而我们看见的身边的河流,花朵,石头等很多都是地球所独有的,也是我们地理学所要研究的。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节课其实不难,却是正式进入地理学的一小步。

大家再看看这句话,结合大家预习这节课,同学们有没有什么疑问?生:……师:(黑板上写)那我问一个问题,这句话里面“表层”是什么意思,是500km以上还是100km 以上算表层,这个疑问我们留到后面来解决.下面我们对地球正式开启一段探索之旅,(这节课同学们不仅要按照之前任老师的要求记笔记,还要跟着我画图,这也是地理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首先我们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的内容,主要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该节课内容贴合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要求,通过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物质构成和地球演化的基本原理,进而为后续地质学和地球科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层的特点;•理解地球圈层结构与地球的物质构成和演化的关系。

能力目标•能够用地球的圈层结构解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地质事件;•能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对地球演化过程进行基本描述。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地球圈层结构与地球演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地球圈层结构与地球演化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教学:步骤一:导入与预设1.利用教学媒体展示一张描绘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哪些不同的层次?”2.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这些层次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步骤二:概念讲解1.根据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圈层结构,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2.逐层解释每一层的特点和组成物质,并与地球演化过程进行关联,让学生理解地球的演化是以地壳为载体的。

3.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了解地球圈层结构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步骤三:示例分析1.通过展示一些具体的地理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地壳变动等,让学生去解释这些现象与地球圈层结构的关系。

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并通过地球的圈层结构解释相关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四:概念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如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

高一地理2.3.1喀斯特地貌说课稿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高一地理2.3.1喀斯特地貌说课稿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首先,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定义、成因和分类,让学生对喀斯特地貌有初步的认识;
2.其次,通过对比其他地貌类型,突出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如溶蚀作用、溶洞形成等;
3.然后,结合实例分析,讲解喀斯特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水文、气候、生态等;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喀斯特地貌的美丽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3.设计有趣的教学游戏,如“喀斯特地貌知识问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培养学生对喀斯特地貌分布的认识;
2.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从地理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和热情;
2.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
1.喀斯特地貌的定义、成因和分类;
2.喀斯特地貌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3.喀斯特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
1.喀斯特地貌形成机理的理解;
2.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地理环境中喀斯特地貌的识别和分析。
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和实地考察,深入理解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关注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教学目标。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组织分析》由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章组成,本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I《地理论基础,以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为主。

这些内容对整地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

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

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基本过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

洋流的分布规律,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的前言——走进地理学是高中地理的开篇。

呼应初中地理“让我I《地理;“地理学是什么”告诉学生,的角度,“说理”从,们走进地理”,“地理学做什么”学明确指出地理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科学,,“地理学怎么做”指导学生,好地理将使你终身受益。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是引导学生从大的方面来认识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运动与结构通过天体系统、境即地球的宇宙环境。

等知识的介绍,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地表大气环境通过介绍了地壳的物质组成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形态、过程。

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和水环境,影响。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特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通过对自然地理的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分析,征。

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对人(聚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通过地形条件、类活动的影响。

落、交通等)的影响分析,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辨证关系。

以前必修课自然地理部分将大气、水、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各要素一一(物则突出地表过程》I《地理而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剖析,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分析和自然环境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

湘教版地理《必修I》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湘教版地理《必修I》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6)一般地,在“阅读”的处理时,没有必要将其设计 成内容庞杂的教学活动
⑺处理“阅读”时,配上图像效果好 例 P49大气运动的方 向
等压线
水平气压 梯度力
风向
998 (hpa) 1000
1002 1004 1006
等压线
水平气压 梯度力
风向
水平地转 偏向力
998 (hpa) 1000 1002 1004
1006
一力作用:
两力作用:
风向与等压线垂直, 自高压指向低压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高层大气风向)
等压线
水平气压 梯度力 摩擦力
风向
水平地转 偏向力
三力作用: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近地面风向)
998 (hpa) 1000 1002 1004 1006
⑻处理“阅读”时,引导学生绘图 ,(将全球气压带、风带图与 全球洋流分布图相联系),效果会更好 例 P62世界洋流分布
P74 生物与土壤有机质、地形与土壤
P105 农业自然资源与古代文明
③对地理概念的解释
页码
阅读名称
P14 太阳黑子
P18 地转偏向力、地方时
P21 近日点和远日点
P23 晨昏线
P32 化石
P72 常见的沉积物(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
冲积物)
P97 雪线、冰盖
⑵延伸型阅读(对基本知识的适当扩充和延 伸)
⑷导入型阅读(提供与本节课主题密切相关的地
理知识或材料,引发注意,导入新课)
页码
阅读名称
P25 认识地球内部结构
3.“阅读”的处理方法
(1)在备课时,先大致认定该“阅读”的类型,再仔细 琢磨教材中每一个“阅读”的作用是什么?
(2)在授课时,一般对“解释”类型的阅读(包括起正

湘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2.1流水地貌说课教案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2.1流水地貌说课教案设计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说课稿大家好,我是来自株洲市第十八中学的马金灵,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新湘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这节课的设计理念。

一、我想(1)、教材分析:(2)本节课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新教材通过阅读、探究和实验设计等方式,展示了流水地貌的多样性。

对于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危害、预防和应急方法的探索,更深化了本节课的内涵。

所以我把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分成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流水侵蚀和沉积地貌。

第二课时,滑坡和泥石流。

本次我只说第一课时的教学。

(3)、教学目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视频、图像识别3到4种地貌,并描述流水地貌的主要特征。

具体细化为以下三点:1.能够辨识流域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类型,并归纳其空间分布特征。

(区域认知)2.能够说出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并简单分析其形成过程,以及该地貌的形成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3.能够通过野外实践,对河流地貌进行深入观察。

(地理实践力)教学重点:1.流水形成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理解;2.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2.河流阶地形成过程的分析。

(3)、学情分析: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了解部分流水地貌。

但是仅限于背诵,而不太理解其形成过程。

高中更加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地理实践力,高一的学生,由于阅历浅,不善于观察,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本堂课的重点是提高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并解释解决地理现象的能力,即地理实践力。

(4)、教学方法与策略情境教学法:创设骑行湘江的情境,对你能观察到的地貌和现象,用地理知识解释,并思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洋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洋流》教学设计

洋流的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1。

下面四幅图中,属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的环流的是( )
A B C D
2.有关右图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半球暖流 B。

南半球寒流
C。

北半球暖流 D。

南半球寒流
读某大洋环流局部示意图,回答3~5题.
3.若AB线是30°纬度,则这个海域位于 (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

西半球
4.若AB线是60°纬度,则这个海域位于 ( )
A。

北半球 B.南半球 C。

印度洋 D.南太平洋5。

若AB线是60°纬度,则这个海域中的乙是:①风海流②暖流③寒流④补偿流以下选项组合正确的是 ( )
A。

①④ B。

②③ C.①② D.③④
题目涉及了洋流的南北半球分布规律、寒暖流性质的知识要点,通过做题结果的反馈,反映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掌握,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能力,从而体现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八、板书设计
洋流
一、概念及分类性质:寒流、暖流
二、规律成因: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
南半球:逆时针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
南半球:形成环绕南极大陆的绕极环流
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冬季:逆时针
夏季:顺时针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寒、暖流的影响
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渔场的形成(四大渔场)
对航海业的影响——省时、省燃料
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海洋污染15℃17℃19℃。

2.1 流水地貌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一

2.1 流水地貌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第1节流水地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取的是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一节是地形地貌的第一节,包括“流水侵蚀地貌”“流水堆积地貌”“滑坡和泥石流”三部分内容。

其中“流水侵蚀地貌”“流水堆积地貌”是重点也是难点内容,要求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和小组协作学习、探究、讨论,让学生对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定义和特点有个初步了解,并通过比较河流侵蚀与堆积两个不同地质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差异,从而了解不同的外力作用可以产生不同的地理环境,“滑坡和泥石流”,使学生清楚知道自然地理环境对人文环境的影响,人文地理要以自然地理为基础,因地制宜。

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这两种作用,都属河流外力作用,两者既有相似又有区别,具有可比性和迁移性。

可以先通过文字、图片资料学习河流侵蚀的概念和特征,通过阅读河谷的演化过程的图片学习不同河段不同侵蚀作用的表现各不相同,从而理解三种不同侵蚀概念特征和它们对地貌的影响。

在掌握侵蚀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方法的迁移进行自学堆积地貌。

最后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与分布。

本节课的设计尽量体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思想。

通过学习,达到指导学生工作生活,将来工作和生活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利用开发河流,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采取正确的发展策略和措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通过归纳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运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方法去分析、处理人地关系。

综合思维:了解流水作用的主要途径是流水侵蚀、流水搬运和流水堆积三种;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与分布,引导学生熟悉掌握案例分析、问题探究、合作互助、拓展迁移的学习方法区域认知:在学习中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同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

地理实践力:观察有关地理图片,识别各种流水地貌名称,说明其主要特征,并简单掌握基成因。

引导学生培养通过观察与实验来了解地理现象发现地理规律的方法。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教材分析——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为例必修一是高中地理学科的基础,侧重自然地理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的概念和培养科学、全面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将针对湘教版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节教材进行整体分析、具体分析和表述结构分析三个方面的相关分析。

一、整体分析(一)在教材中所处地位“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位于必修一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三节中的第三节。

本节以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空间尺度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为主要内容。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空间尺度主要通过图例来阐述,而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则是以文字结合案例分析加以阐述。

本节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网上搜集资料辅以一定的课后练习就可以理解。

本节是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自然环境有了一定认识,这位过渡到这一届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与新课程标准契合度本节课程标准为“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关注点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

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第一,关注的重点不是自然地理环境而是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

第二,“运用地图”要求在讲解的时候结合地图,切忌单独采用讲授法。

最后,要理解导致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而教材的内容也主要是围绕课程标准这一要求进行设计与编写的,把重点放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上,并通过精练的语言描述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

而相对较难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则结合珠穆朗玛峰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的变化,进行详细阐述。

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湘教版必修地理1教材分析

湘教版必修地理1教材分析

人地关系
• 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 •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冲击及其引起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产生的 影响(冲击---变化---影响的过程); • 被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作用(如:环境质量 的变化); • 评价人地相互作用的经济与非经济后果; • 人地关系的优化和协调(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各种类型 地区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在进入21世纪之际,地理学面临着巨大的发 展机遇和挑战。全球变化和我国的高速发展 ,使我们面临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正 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向地理学提出 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要研究全球性的和大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和人 类生存的问题。但更需要关注的是我国的重 大问题,如各种区域尺度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国土开发与综合治理问题以及城市化和区 域发展问题等。
续发展;
地理 3
• 1.在了解人地关系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 了解如何应用相关的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 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理信息系统技能的能力;
3.重视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基本观念的培养;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虽相互独立, 但都是按照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统一设 计的。 地理1——主要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即“地”对“人”的影响); 地理2——主要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即“人”对“地”的影响); 地理3——主要说明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 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即人地关系 的综合表现)。
可 持 续 发 展
人文地理学
对于地理环境的理解
• 狭义--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 生物圈相互作用--地球表层 • 广义--三部分--自然地理环境
经济地理环境 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综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综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综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为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学内容的综合教案。

该书为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主要面向高中地理教育,全面覆盖了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基本知识,结合地理实际案例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基本地理概念,增加地理知识面;2.掌握地理研究方法,学会地理学科分析;3.培养地理思维,提升综合运用能力;4.增强地理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3.1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3.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测量方法教学内容: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大小;3.测量地球的方法。

教学重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概念教学难点:测量地球大小的方法3.1.2 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内容:1.地球的自转;2.地球的公转;3.地球运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教学难点:地球运动的影响机理3.2 第二章科学调查与地图3.2.1 科学调查教学目标:了解科学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教学内容:1.科学调查的基本方法;2.科学调查的技巧。

教学重点:科学调查的方法教学难点:科学调查的技巧3.2.2 地图及其使用教学目标: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教学内容:1.地图的基本知识;2.地图的投影方式;3.地图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地图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教学难点:地图的投影方式四、教学评估本课程教学结束后,应通过学生测试、课堂表现和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评估,以检验教学效果。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_《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活动解析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_《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活动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活动解析【活动】p70图3-3和3-4表示不同空间尺度上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一般来说,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等属于大尺度范围,而局部地区则属于小尺度范围。

试结合你所在地区的情况,对此加以描述和解释。

【活动】p711.将3千克土壤分成两份,分别置于两个较大的盘子中央,堆成形状大体相同的两个圆锥体,在其中一个土堆上覆盖一层草皮。

分别将200毫升水在距土堆顶部20厘米的高度上慢慢淋至两盘内,比较沉积在土堆边缘泥土的多少。

2.设计一种方法,当没有草皮覆盖时,怎样保持土壤不被水冲走。

你可以用纸片、树叶、秸秆等材料进行实验。

3.经观察,你认为保护斜坡上的土壤不被水冲走的最好办法是什么?4.如果某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请你把这些变化填入图3-5的方框中。

【活动】p731.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2.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活动】p7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典型例子是农业生产活动,它以稻、麦、玉米、大豆等一年生草本农作物代替天然植被。

这种人工栽培的植物群落结构单一,依赖大量额外的物质、能量输入和人类精心的护理获得高产。

因此,人类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剥夺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从而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通过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从而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是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

由于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规律,人类活动也造成了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2023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本

(2023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本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本一、课本概述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本是为高中地理教育而编写的教材。

该教材根据最新的教育要求和课程标准,经过精心的编写和编辑,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分析能力。

本课本包含了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介绍了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人口与城市等多个地理主题。

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结合图表和地图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地理现象和问题的本质,并展示了地理学的应用领域和研究方法。

通过学习本教材,学生将能够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以及人口和城市等方面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积累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特点1. 深入浅出的讲解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本的讲解深入浅出,旨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课本中的每个知识点都配有具体的例子和案例分析,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应用。

2.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本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等,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图表和地图的运用在本教材中,图表和地图被广泛运用,以辅助教学和学习。

通过图表和地图的分析和解读,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地理现象和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地理语言和地理思维。

4. 全面的综合评价本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练习题和评价,能够全面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

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不同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宽思路,并提供答案和解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

三、教学建议1.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学习本教材之前,建议学生先了解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地理学参考书籍或查阅网络资料,对地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注意积累地理学的专业术语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许多专业术语需要学习和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组织分析
《地理I》由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章组成,本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以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为主。这些内容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地形条件、气候变化、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聚落、交通等)的影响分析,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辨证关系。
以前必修课自然地理部分将大气、水、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各要素一一剖析,而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则突出地表过程(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分析和自然环境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从公民素质教育出发,选择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这样的教材选材和内容组织,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创新。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地表过程。通过介绍了地壳的物质组成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形态、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特征。通过对自然地理的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二、教材内容结构分析
从教材内容结构来看,《地理I》每一节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而非正文则包括地图、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阅读和活动等五个部分。教材各组分比例合理,符合地理科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对教材“正文”的剖析
正文是课文的主体和骨架,是《普通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正文行文规范,内容科学严谨。如,教
《地理I》的前言——走进地理学是高中地理的开篇。呼应初中地理“让我们走进地理”,从“说理”的角度,告诉学生,“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指导学生,“地理学怎么做”,明确指出地理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科学,学好地理将使你终身受益。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是引导学生从大的方面来认识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即地球的宇宙环境。通过天体系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运动与结构等知识的介绍,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