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神经解剖学[1].1.ppt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解剖ppt课件
行
总结 表12-至2大脊脑髓皮层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纤 2.脊髓小脑束 维 束 3.脊髓丘脑束
将下肢和躯干下部的深感觉信息经小脑传至大脑皮层,与 运动和姿势的调节有关
感觉传导通路的重要部分,传入后根的痛温觉、触压觉分
别经脊髓丘脑侧束和前束上传至丘脑,进而上传至大脑皮
层
下 1.皮质脊髓束
行
的 2.红核脊髓束 纤
结构
功能
前角 主要参与躯干和四肢的运动支配
后角 参与感觉信息的中转
侧角
灰质 连合
C8-L2侧角:脊髓交感神经中枢,支配血管、内脏及腺 体的活动 S2-4:脊髓副交感神经中枢,支配膀胱、直肠和性腺
灰质前连合:主要为左右相互交叉的痛、温觉纤维及 一部分触觉纤维 灰质后连合:连接两侧后角
结构
功能 脊髓
上 1.薄束与楔束 传导深感觉、皮肤的精细触觉至薄束核和楔束核,进而传
内脏感觉核:孤束核
脑
1)非脑神经核
薄束核 楔束核 中缝核 下橄榄核 黑质 红核
脑
2.白质—纤维束构成
上行纤维束 内侧丘系 脊髓丘脑束 三叉丘系
脑
下行纤维束 皮质延髓束
锥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脑
3.网状结构
脑
3.网状结构
功能: 1)对睡眠觉醒和意识状态的影响 2)对肌张力的调节 抑制区 易化区 高位中枢 去大脑强直
脑
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产生加压素、催产素、促垂体激素,释放入血, 进而调节内分泌活动和内脏活动。
脑
下丘脑主要功能
1)神经内分泌中心 2)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3)通过与边缘系统的联系,参与对情绪 活动的调节 4)与人类昼夜节律的调节有关
神经系统解剖学 ppt课件
第八节神经系统
一、脊髓和脊神经 二、脑和脑神经 三、自主神经系统 四、感觉传导通路 五、运动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模式图
神经系统解剖学
中枢 脑
神经
神
脊髓
经
系 统
周 围
按部 位分
脑神经 脊神经
神
内 内脏感觉神经
经 按脏
分 神 内 脏 交感神
布 经 运动 经分源自神经 副交感神经躯体神经
神经系统解剖学
横断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脊髓和脊神经根
神经系统解剖学
1、颈丛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1)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2)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3)
神经系统解剖学
2、臂丛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纵隔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腹后壁的肌肉和神经
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
神经系统解剖学
大脑皮质分区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脑底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脑岛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脑的正中矢状切
神经系统解剖学
海马和穹窿
神经系统解剖学
大脑半球水平切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基底核
神经系统解剖学
胼胝体:连接两侧半球广泛区 域,分为嘴、膝、干、压四部 分
中央沟: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斜向 前下方,几乎达外侧沟
顶枕沟:半球内侧面后部自前下斜向后 上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1、大脑半球外侧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额叶:
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 中央前回: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 额上回:额上沟以上 额中回:额上沟与额下沟之间 额下回:额下沟与外侧沟之间
一、脊髓和脊神经 二、脑和脑神经 三、自主神经系统 四、感觉传导通路 五、运动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模式图
神经系统解剖学
中枢 脑
神经
神
脊髓
经
系 统
周 围
按部 位分
脑神经 脊神经
神
内 内脏感觉神经
经 按脏
分 神 内 脏 交感神
布 经 运动 经分源自神经 副交感神经躯体神经
神经系统解剖学
横断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脊髓和脊神经根
神经系统解剖学
1、颈丛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1)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2)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3)
神经系统解剖学
2、臂丛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纵隔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腹后壁的肌肉和神经
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
神经系统解剖学
大脑皮质分区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脑底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脑岛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脑的正中矢状切
神经系统解剖学
海马和穹窿
神经系统解剖学
大脑半球水平切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基底核
神经系统解剖学
胼胝体:连接两侧半球广泛区 域,分为嘴、膝、干、压四部 分
中央沟: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斜向 前下方,几乎达外侧沟
顶枕沟:半球内侧面后部自前下斜向后 上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1、大脑半球外侧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额叶:
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 中央前回: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 额上回:额上沟以上 额中回:额上沟与额下沟之间 额下回:额下沟与外侧沟之间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
第6对——剑突平面
第8对——肋弓平面
第10对——脐平面 (二四六八十 角头剑
弓脐 )
4.腰丛
主要分支有:
(1)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
(2)股神经
(3)闭孔神经
5.骶丛 主要分支有: (1)臀上神经和臀下神经 支配臀 中小、 大肌 (2)阴部神经 (3)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是全身最粗大的神经。 1)胫神经-- 钩状足 2)腓总神经---下内翻
运动(交感副交感)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反射: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 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的形 态基础
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 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一)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 聚集而成。(色泽灰暗)。大脑、小脑表层
的灰质称大脑皮质、小脑皮质。 2.白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 3.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
二、脑神经
(一)脑神经序号及名称 Ⅰ——嗅神经 Ⅱ——视神经 Ⅲ——动眼神 经 Ⅳ——滑车神经 Ⅴ——三叉神经 Ⅵ—— 展神经 Ⅶ—面神经 Ⅷ——前庭窝神经 Ⅸ——舌咽 神经 Ⅹ——迷走神经 Ⅺ——副神经 Ⅻ—舌 下神经
十二对脑神经名称 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 七面八庭九舌咽, 十迷一副舌下全。
小脑功能 小脑本领强 平衡肌紧张 协调肌运动 千万莫损伤
(五)第四脑室 1.位置 是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腔隙。底为菱
形窝,顶伸入小脑内。 2.沟通 下通脊髓中央管,上通中脑水管, 借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五、端脑
由左、右大脑半球构成,连接两半球的是胼胝体。
(一)大脑半球的外形 1.三个面 每侧大脑半球可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三个面。 2.三个叶间沟 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3.五个叶
解剖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2024/1/26
外周调节
神经递质、受体和效应器 之间的相互作用
反射调节
通过感受器接收刺激,经 传入神经传至中枢,再由 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
21
自主神经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和相关检 查进行综合判断
2024/1/26
治疗
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 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 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 听觉传导通路:听觉信息通过内耳中的耳蜗感受器转化为神经信号,经听神经 传至蜗神经核、上橄榄核、外侧丘系、下丘核、内侧膝状体、听放射,最后投 射到大脑皮质的颞叶听觉中枢。
2024/1/26
13
感觉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详细询问病史、全面进行神经系 统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如CT
、MRI等)。
2024/1/26
结构
神经系统结构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具有接收、整合和传递信息的功能。神经胶质细胞则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 和保护作用。
2024/1/26
5
神经系统与行为的关系
感知与行为
神经系统通过感知内外环境的变化,将信息传递给大脑进 行识别,进而引发相应的行为反应。
学习与记忆
05
2024/1/26
04
舌
包括舌体、舌根和舌系带等,主要功 能是接收味觉刺激并转化为神经信号 。
12
感觉传导通路与机制
• 痛温觉传导通路:痛觉和温度觉的感受器位于皮肤和粘膜内,通过相应的传入 神经纤维将冲动传至脊髓后角,再经脊髓丘脑束传至丘脑的腹后外侧核,最后 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上2/3和旁中央小叶后部。
突触前膜
外周调节
神经递质、受体和效应器 之间的相互作用
反射调节
通过感受器接收刺激,经 传入神经传至中枢,再由 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
21
自主神经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和相关检 查进行综合判断
2024/1/26
治疗
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 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 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 听觉传导通路:听觉信息通过内耳中的耳蜗感受器转化为神经信号,经听神经 传至蜗神经核、上橄榄核、外侧丘系、下丘核、内侧膝状体、听放射,最后投 射到大脑皮质的颞叶听觉中枢。
2024/1/26
13
感觉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详细询问病史、全面进行神经系 统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如CT
、MRI等)。
2024/1/26
结构
神经系统结构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具有接收、整合和传递信息的功能。神经胶质细胞则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 和保护作用。
2024/1/26
5
神经系统与行为的关系
感知与行为
神经系统通过感知内外环境的变化,将信息传递给大脑进 行识别,进而引发相应的行为反应。
学习与记忆
05
2024/1/26
04
舌
包括舌体、舌根和舌系带等,主要功 能是接收味觉刺激并转化为神经信号 。
12
感觉传导通路与机制
• 痛温觉传导通路:痛觉和温度觉的感受器位于皮肤和粘膜内,通过相应的传入 神经纤维将冲动传至脊髓后角,再经脊髓丘脑束传至丘脑的腹后外侧核,最后 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上2/3和旁中央小叶后部。
突触前膜
临床神经解剖学(Ⅲ)[1]
临床神经解剖学( 临床神经解剖学(Ⅲ) Clinical Neuroanatomy
万 琪 教授 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神经内科 xshenei@
2005-8-16
脑的血管系统
第一节 颈动脉和幕上静脉系 统血管解剖
颈总动脉的分支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供应头面部 血运。左右颈总动脉的起点和长度均有不同。右侧颈 总动脉起自头臂干(无名动脉) 总动脉起自头臂干(无名动脉),左侧起自主动脉弓的 顶端。该支因起点低,并上升到胸锁关节水平,故较 右侧长。从胸锁关节以上,左右两侧长度基本相等。 右侧颈部动脉的起源有许多变异。左侧颈总动脉也可 以起源于头臂干或左锁骨下动脉。在很少的情况下, 左右颈总动脉起源于一条总干上。或者颈内、外动脉 分别直接发自头臂干和主动脉弓之上。颈总动脉也可 能先天发育不全。
(二)面动脉(facial artery) 面动脉(facial
系颈外动脉的第三分支。主要供应面部皮肤、 咬肌、唾液腺体及大部分口腔粘膜。面动脉 分颏下水平段及表面上升段。 1.颏下水平段从颈外动脉起点至下颌骨 面动脉沟处。主要有3 面动脉沟处。主要有3个分支: (1)腭升动脉(ascending palatine artery): (1)腭升动脉(ascending artery): 位于咽壁,供应腭部、扁桃体和软腭。 (2)颌下腺动脉(submandibular gland (2)颌下腺动脉(submandibular artery):侧位像示从面动脉发出,向前下, artery):侧位像示从面动脉发出,向前下, 行走,直径约2mm,到达腺体的后上极后分 行走,直径约2mm,到达腺体的后上极后分 成数支进入腺体小叶。
咽升动脉特别要强调的分支有 两个: 两个:
(1)脑膜支(meningeal branches):起始于椎 (1)脑膜支(meningeal branches):起始于椎 旁的后支顶部,向后到颈静脉孔及髁前孔。 在此处入颅前,与椎动脉的脑膜前支相吻合。 在侧位像上,常表现为双凸状,向上凸入颅, 向下凸出颅。其供应的范围较广泛,向后到 枕大孔、颈静脉孔、枕部脑膜、后颅凹底中 线旁;向前到岩骨、斜坡,并与脑膜中动脉、 颈内动脉一起供应桥小脑角区。因此,在后 颅凹、髁前孔、枕大孔、内耳道区的病变, 该支均可有重要的病理表现。
万 琪 教授 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神经内科 xshenei@
2005-8-16
脑的血管系统
第一节 颈动脉和幕上静脉系 统血管解剖
颈总动脉的分支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供应头面部 血运。左右颈总动脉的起点和长度均有不同。右侧颈 总动脉起自头臂干(无名动脉) 总动脉起自头臂干(无名动脉),左侧起自主动脉弓的 顶端。该支因起点低,并上升到胸锁关节水平,故较 右侧长。从胸锁关节以上,左右两侧长度基本相等。 右侧颈部动脉的起源有许多变异。左侧颈总动脉也可 以起源于头臂干或左锁骨下动脉。在很少的情况下, 左右颈总动脉起源于一条总干上。或者颈内、外动脉 分别直接发自头臂干和主动脉弓之上。颈总动脉也可 能先天发育不全。
(二)面动脉(facial artery) 面动脉(facial
系颈外动脉的第三分支。主要供应面部皮肤、 咬肌、唾液腺体及大部分口腔粘膜。面动脉 分颏下水平段及表面上升段。 1.颏下水平段从颈外动脉起点至下颌骨 面动脉沟处。主要有3 面动脉沟处。主要有3个分支: (1)腭升动脉(ascending palatine artery): (1)腭升动脉(ascending artery): 位于咽壁,供应腭部、扁桃体和软腭。 (2)颌下腺动脉(submandibular gland (2)颌下腺动脉(submandibular artery):侧位像示从面动脉发出,向前下, artery):侧位像示从面动脉发出,向前下, 行走,直径约2mm,到达腺体的后上极后分 行走,直径约2mm,到达腺体的后上极后分 成数支进入腺体小叶。
咽升动脉特别要强调的分支有 两个: 两个:
(1)脑膜支(meningeal branches):起始于椎 (1)脑膜支(meningeal branches):起始于椎 旁的后支顶部,向后到颈静脉孔及髁前孔。 在此处入颅前,与椎动脉的脑膜前支相吻合。 在侧位像上,常表现为双凸状,向上凸入颅, 向下凸出颅。其供应的范围较广泛,向后到 枕大孔、颈静脉孔、枕部脑膜、后颅凹底中 线旁;向前到岩骨、斜坡,并与脑膜中动脉、 颈内动脉一起供应桥小脑角区。因此,在后 颅凹、髁前孔、枕大孔、内耳道区的病变, 该支均可有重要的病理表现。
临床解剖学基础PPT课件
a
38
在条件好的医院,对骑跨型肺动脉栓塞 患者,可争分夺秒地急症开胸取出栓子, 使病人转危为安。但较好的办法应该是 适当采用按摩、活动或使用阿司匹林等, 防止血栓形成。
对可疑病例,经血管多普勒检查证实后, 可做局部手术取出血栓;个别病例可考 虑安装下腔静脉过滤器
a
39
案例3
50多年前,一天晚上我值急诊班,两个 军队干部送来了一个20多岁的病人,要 我查查他到底有什么病。我一般性地问 了病史,查体,做了常规化验,没有发 现什么问题
如果不了解这个机理, 就会误认为病人懒惰
a
47
上颌窦 开口
a
48
解剖学和临床
围绕解剖学,可以提出许多临床问题 例如:
在案例2基础上不妨提问: - 股静脉血栓脱落有没有导致脑血栓
形成的可能? - 为什么不可能? - 在什么特殊情况下可能?
a
49
此外还可提出很多类似问题,例如 :
为什么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最容易发生 在内囊?
a
12
这种情况也可见于其他原因所致重度消 瘦者。常见症状为食后持续饱胀,查体 发现上腹部有胃型。但需与幽门梗阻鉴 别。两者均可见胃型,但后者梗阻部位 在幽门,而上肠系膜动脉综合征的梗阻 部位在十二指肠横部
a
13
幽门梗阻(良性/恶性): 良性者——慢性溃疡病引起的黏膜下纤 维化形成瘢痕性狭窄、溃疡病引起的反 射性幽门环形肌收缩、幽门肌肥大或幽 门黏膜水肿等 恶性者——首先考虑肿瘤
十二指肠的肿瘤或食物团块也可导致十 二指肠壅积不通,但与上肠系膜动脉综 合征不同——属于管腔内梗阻
a
1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本病例证明:
- 解剖、生理学等基础医学知识不能忘!
《解剖学基础》课件——神经元
形态:
比树突细,呈细索状
数目:只有一个
结构:
不含尼氏体,有轴丘
功能:
传导冲动
轴丘
轴 突
轴突起始部
(二)神经元分类
1、按突起数目分:
多极神经元
一个轴突多个树 突
双极神经元
一个轴突一个树 突
假单极神经元
一个突起,分为 周围突和中枢突
2、按功能分:
感觉神经元 (传入)
中间神经元 (联络)
运动神经元 (传出)
粗面内质网+游 离核糖体 功能:
合成蛋白质
神经原纤维
LM: 银染呈棕黑色细丝
EM:神经丝+微管
功能: 构成神经元细
胞骨架,微管还参 与物质运输
2. 突起
树突 轴突
(1)树突
树突
形态:
粗短,树状分支, 表面有树突棘
数目:一个或多个
结构:
同胞体,含尼氏体
功能:
接受刺激,将冲
动传给胞体。
(2)轴突
神经元
神经组织 概述
神
神经细胞
经
组
织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系统的主要组织 成分
接受刺激,整合信 息,传导冲动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单位,也称神经元
数量为经元的 10—50倍
对神经元起支持、保 护、营养等作用
神经组织
1 •神经元 2 •神经胶质细胞 3 •神经纤维 4 •神经末梢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形态结构
神经元
胞体 突起
细胞膜 细胞核 核周质
树突 轴突
树突 胞体
轴突 终末
1.胞体 —— 营养、代谢中心
位于脑和脊髓的灰质及神经节内
比树突细,呈细索状
数目:只有一个
结构:
不含尼氏体,有轴丘
功能:
传导冲动
轴丘
轴 突
轴突起始部
(二)神经元分类
1、按突起数目分:
多极神经元
一个轴突多个树 突
双极神经元
一个轴突一个树 突
假单极神经元
一个突起,分为 周围突和中枢突
2、按功能分:
感觉神经元 (传入)
中间神经元 (联络)
运动神经元 (传出)
粗面内质网+游 离核糖体 功能:
合成蛋白质
神经原纤维
LM: 银染呈棕黑色细丝
EM:神经丝+微管
功能: 构成神经元细
胞骨架,微管还参 与物质运输
2. 突起
树突 轴突
(1)树突
树突
形态:
粗短,树状分支, 表面有树突棘
数目:一个或多个
结构:
同胞体,含尼氏体
功能:
接受刺激,将冲
动传给胞体。
(2)轴突
神经元
神经组织 概述
神
神经细胞
经
组
织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系统的主要组织 成分
接受刺激,整合信 息,传导冲动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单位,也称神经元
数量为经元的 10—50倍
对神经元起支持、保 护、营养等作用
神经组织
1 •神经元 2 •神经胶质细胞 3 •神经纤维 4 •神经末梢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形态结构
神经元
胞体 突起
细胞膜 细胞核 核周质
树突 轴突
树突 胞体
轴突 终末
1.胞体 —— 营养、代谢中心
位于脑和脊髓的灰质及神经节内
解剖学基础《神经组织》PPT课件
2.按神经元的功能分类 ①感觉神经元,也称传人神经元,可接受体内、外各种刺激,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 传向中枢。 ②运动神经元,也称传出神经元,将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传给肌肉或腺体调节其活动。 ③中间神经元,也称联络神经元,介于感觉和运动两类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人 类神经系统中,中间神经元数量最多约占神经元总数的99%,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内的 复杂网络。
电镜下观察,化学性突触包括3部分:
1.突触前部 是轴突末端的球形膨大部分,该处的细胞膜为突触前膜,突触前膜侧胞 质中含有许多突触小泡和线粒体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2.突触后部 是与突触前部相对应的树突或胞体的部分,其中,与突触前膜相对的细 胞膜为突触后膜,膜上具有特异性的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
3.突触间隙 是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狭小间隙, 宽约15~30nm。 当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前膜时,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并 与之融合,通过胞吐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内,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发生 特异性结合后,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化学性突触神经冲动传导的特点是单向性的,即只能由 突触前神经元传到突触后神经元,不能逆向传导。
神经胶质细胞不具有神经元的功能,但对神经无起支持、保护、绝缘、营 养等作用。
一、神经元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一)神经元的结构 1.胞体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圆形、星形、梭形、锥体形等多种形态,是神经元的 代谢和营养中心。
(1) 细胞膜: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和信息处理的功能。
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中,一般较神经细胞小,有突起但不分树突和轴突。 根据分布的位置,神经胶质细胞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和周围神经系统胶质细 胞。
电镜下观察,化学性突触包括3部分:
1.突触前部 是轴突末端的球形膨大部分,该处的细胞膜为突触前膜,突触前膜侧胞 质中含有许多突触小泡和线粒体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2.突触后部 是与突触前部相对应的树突或胞体的部分,其中,与突触前膜相对的细 胞膜为突触后膜,膜上具有特异性的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
3.突触间隙 是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狭小间隙, 宽约15~30nm。 当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前膜时,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并 与之融合,通过胞吐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内,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发生 特异性结合后,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化学性突触神经冲动传导的特点是单向性的,即只能由 突触前神经元传到突触后神经元,不能逆向传导。
神经胶质细胞不具有神经元的功能,但对神经无起支持、保护、绝缘、营 养等作用。
一、神经元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一)神经元的结构 1.胞体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圆形、星形、梭形、锥体形等多种形态,是神经元的 代谢和营养中心。
(1) 细胞膜: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和信息处理的功能。
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中,一般较神经细胞小,有突起但不分树突和轴突。 根据分布的位置,神经胶质细胞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和周围神经系统胶质细 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颈椎之间没有椎间盘,所以共 有23个椎间盘。椎间盘的命名和在 它上面的椎体相同。每一个椎间盘 分为3层,上下两层是透明软骨, 盘当中一层的外围为纤维环(纤维软 骨),纤维环的前部较宽,后部较窄, 中心为有弹性的髓核(图2—3)。
髓核为脊索的残余。23个椎间盘的 长度相当于脊柱的1/4。
从C2到C7的椎间盘的厚度逐渐增加, 从L1~2到L4~5的椎间盘的厚度也逐 渐增加。胸段的椎间盘较薄。
硬脑膜血管硬脑膜动脉为脑膜中动脉,位于 硬脑膜外层内。脑膜中动脉由颈外动脉的上 颌动脉发出后,由棘孔入颅,在颅骨内面的 动脉沟中向前向外走行2~3cm后,分前后两 支(图3一1)。前支向前向外,分布到颅前窝、 颅中窝以及额叶和顶叶的硬脑膜上。后支向 上向后,分布到颅后窝和枕叶的硬脑膜上。
第二章 脊椎骨
一 解剖学 由33~34块椎骨合成。颈椎7块,胸椎12
块,腰椎5块,骶椎5块合成1块,尾椎4或5块 合成1块,实际共为26块。 每一个椎骨又可分成两部分,在前面的称 为椎体,在后面的称为椎弓。椎弓和椎体相 邻部分较细,称为稚弓根。椎弓和椎体围成 一孔,称为椎孔。椎孔合起来形成椎管,脊 髓位于其中。由椎弓生出3个突起,当中的称 为棘突,两侧的称为横突。横突向上下各生 一对关节突(图2—1)。
沿椎体有两条纵行的弹性韧带,把椎体 和椎间盘牢固的连在一起。在椎体前面 的称为前纵韧带,在后面的称为后纵韧 带。前纵韧带比后纵韧带坚固。
相邻的椎板之间有黄韧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连(图2—3)。 脊髓的硬膜和椎管之间是硬膜外间隙, 其中包含韧带、结缔组织、静脉丛、淋 巴管、脂肪等。
脊髓在椎管中,终端多数到第l腰椎下 1/3。终丝长约20cm,终止于尾椎的第 1 节。
硬脑膜
颅内硬脑膜分为两层,除静脉窦外,两层密切相连。在颅 骨顶部,硬脑膜和颅骨的连接比较疏松。在颅底、脑神经 通过的骨孔等处,硬脑膜和颅骨的连接十分密切。
硬脑膜内层有数处折入颅腔,形成大脑镰、小脑镰、小脑 幕、鞍隔。大脑镰折入大脑纵裂,前起筛骨鸡冠,向后到 枕内隆凸。向下,前半到胼胝体,后半到小脑幕,将大脑 两半球分隔。小脑镰由枕内隆凸和枕骨大孔后缘之间向内 折入,将小脑两半球分开。小脑幕是由枕内隆凸和颞骨岩 部上缘向内折入,将大脑半球和小脑分隔。小脑幕和后床 突之间有小脑幕游离缘形成的小脑幕切迹,中脑由其中通 过。鞍隔位于垂体之上,垂体柄由鞍隔的开口(鞍隔孔)通 过。
临床神经解剖学[1].1
感觉系统(Sensory System)
感受器(Receptors):是专门化的感受器官,能够
记录机体内部极其周围环境中某些变化,并以冲动的形式传递 这些刺激,它们是传入神经纤维的末梢器官.
1. 外感受器: 感知周围环境发生的变化 2. 距离感受器: 记录发生在较远处的刺激 3. 本体感受器: 提供头部在空间的位置及活动、肌肉和
第2颈椎棘突粗大,在椎体上方有 一指状突起称为齿突。齿突向上伸 入寰椎内,被横韧带限制在寰椎的 后方。寰椎围绕齿突旋转,使头产 生左右旋转动作,所以第2颈颈椎 椎间孔的上下界为上下椎弓根。
椎间孔的后界由相邻两个椎体的上 下关节突形成。椎间孔的前界,一 部分由椎体,一部分由钩椎关节构 成。颈神经根位于椎间孔的正中, 仅占椎间孔直径的1/3~1/4,正常颈 椎间孔的大小不同,C2~3的椎间 孔较大,C3~4和C4~5的椎间孔 也比C5~6和C6~7的椎间孔大。
脊髓节段的划分是以两条神经根的当中 为界。颈脊髓第4节相当于第3椎体;胸 脊髓第12节相当于第9胸椎。
在脊髓两侧前后神经根之间有齿状韧带。 齿状韧带将软脊膜、蛛网膜和硬脊膜间 断地连在一起,把脊髓固定在硬脊膜上。
第三章 脑 膜
一 解剖学
脑膜分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三层。蛛网膜和软脑膜又 合称软性脑膜。
肌腱内的张力、关节的位置、肌力和身体的姿势与其它活动 等信息
4. 内脏感受器: 感受在机体内部的情况
周围神经(The Peripheral Nerve)
第一章 颅 骨
一 解剖学 颅骨由23块成对的和不成对的、大小和
形状不同的骨块所组成。 颅骨分脑颅和面颅两部分。脑颅位于后
上方容纳脑组织;面颅位于前下方构成 面部的轮廓。 脑颅和面颅的比例因年龄而不同,成人 面颅约为脑颅的50%,儿童的面颅则小 于50%。
硬脑膜的两层都是致密的结缔组织 构成。其中包括胶原纤维、纤维母 细胞和少量的 弹力纤维。硬膜膜
内铺一层和在胸腹腔表面相似的扁 平细胞,称为间皮细胞。两层硬脑 膜之间的静脉窦壁都铺一层和静脉 相连的内皮细胞。
椎管内的硬脊膜和枕骨大孔边缘粘连,一直 到2~3颈椎。再往下,硬脊膜的两层 互相 分离,外层作为脊椎骨的骨膜,内层包绕脊 髓。椎管内的硬脊膜和骨膜之间称为硬脊膜 外间隙。间隙中有椎间静脉,松结缔组织和 脂肪。出入脊髓的神经根,被一硬脊膜形成 的鞘包围。直到椎间孔,硬脊膜乃与骨膜相 连。上部椎管包围神经根的鞘较短,越往下 越长。椎管内硬脊膜的终端形成一圆锥形盲 囊,止于第二骶椎处。
颅骨的动脉
头皮血管网发出许多小支到达骨膜。这些 血管的粗细比较一致,并在骨膜上吻合,形 成骨膜血管网。由骨膜血管网再发出许多细 支进入颅骨外板。
凡是有顶骨孔的颅骨,颅顶部的头皮动脉分 支多向该处集中,形成短而粗的两条动脉, 分别经两侧顶骨孔进入颅内与各自一侧的硬 脑膜中动脉互相吻合。此动脉还伴一条或两 条小静脉。
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形成微动关节。 棘突和横突之间称为椎板。颈椎椎体上 面两侧的向上突起称为钩突(图2—2)。 钩突和其上面椎体的连接部分称为钩椎 关节或Luscbka氏关节。
上下两个椎弓之间,出椎弓移行到椎体 的地方,形成一对和椎管相通的孔称为 椎间孔(图2—3)。脊髓神经由椎间孔通 过。
椎体在脊柱上彼此不直接相连,二 者之间有椎间盘。
颈椎的椎体小,横突上有孔称为横突孔, 椎动脉通过该孔入颅。颈椎的棘突分叉, 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近水平位。
第1颈椎呈环状,又名寰椎。寰椎 没有椎体和棘突,由前弓、后弓和 两个侧块组成。侧块上面有1对上 关节突,和枕骨髁形成关节,下面 有1 对下关节面,和第2颈椎上关 节面形成关节。前弓正中向前突出 部分称为前结节(图2—4)。
髓核为脊索的残余。23个椎间盘的 长度相当于脊柱的1/4。
从C2到C7的椎间盘的厚度逐渐增加, 从L1~2到L4~5的椎间盘的厚度也逐 渐增加。胸段的椎间盘较薄。
硬脑膜血管硬脑膜动脉为脑膜中动脉,位于 硬脑膜外层内。脑膜中动脉由颈外动脉的上 颌动脉发出后,由棘孔入颅,在颅骨内面的 动脉沟中向前向外走行2~3cm后,分前后两 支(图3一1)。前支向前向外,分布到颅前窝、 颅中窝以及额叶和顶叶的硬脑膜上。后支向 上向后,分布到颅后窝和枕叶的硬脑膜上。
第二章 脊椎骨
一 解剖学 由33~34块椎骨合成。颈椎7块,胸椎12
块,腰椎5块,骶椎5块合成1块,尾椎4或5块 合成1块,实际共为26块。 每一个椎骨又可分成两部分,在前面的称 为椎体,在后面的称为椎弓。椎弓和椎体相 邻部分较细,称为稚弓根。椎弓和椎体围成 一孔,称为椎孔。椎孔合起来形成椎管,脊 髓位于其中。由椎弓生出3个突起,当中的称 为棘突,两侧的称为横突。横突向上下各生 一对关节突(图2—1)。
沿椎体有两条纵行的弹性韧带,把椎体 和椎间盘牢固的连在一起。在椎体前面 的称为前纵韧带,在后面的称为后纵韧 带。前纵韧带比后纵韧带坚固。
相邻的椎板之间有黄韧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连(图2—3)。 脊髓的硬膜和椎管之间是硬膜外间隙, 其中包含韧带、结缔组织、静脉丛、淋 巴管、脂肪等。
脊髓在椎管中,终端多数到第l腰椎下 1/3。终丝长约20cm,终止于尾椎的第 1 节。
硬脑膜
颅内硬脑膜分为两层,除静脉窦外,两层密切相连。在颅 骨顶部,硬脑膜和颅骨的连接比较疏松。在颅底、脑神经 通过的骨孔等处,硬脑膜和颅骨的连接十分密切。
硬脑膜内层有数处折入颅腔,形成大脑镰、小脑镰、小脑 幕、鞍隔。大脑镰折入大脑纵裂,前起筛骨鸡冠,向后到 枕内隆凸。向下,前半到胼胝体,后半到小脑幕,将大脑 两半球分隔。小脑镰由枕内隆凸和枕骨大孔后缘之间向内 折入,将小脑两半球分开。小脑幕是由枕内隆凸和颞骨岩 部上缘向内折入,将大脑半球和小脑分隔。小脑幕和后床 突之间有小脑幕游离缘形成的小脑幕切迹,中脑由其中通 过。鞍隔位于垂体之上,垂体柄由鞍隔的开口(鞍隔孔)通 过。
临床神经解剖学[1].1
感觉系统(Sensory System)
感受器(Receptors):是专门化的感受器官,能够
记录机体内部极其周围环境中某些变化,并以冲动的形式传递 这些刺激,它们是传入神经纤维的末梢器官.
1. 外感受器: 感知周围环境发生的变化 2. 距离感受器: 记录发生在较远处的刺激 3. 本体感受器: 提供头部在空间的位置及活动、肌肉和
第2颈椎棘突粗大,在椎体上方有 一指状突起称为齿突。齿突向上伸 入寰椎内,被横韧带限制在寰椎的 后方。寰椎围绕齿突旋转,使头产 生左右旋转动作,所以第2颈颈椎 椎间孔的上下界为上下椎弓根。
椎间孔的后界由相邻两个椎体的上 下关节突形成。椎间孔的前界,一 部分由椎体,一部分由钩椎关节构 成。颈神经根位于椎间孔的正中, 仅占椎间孔直径的1/3~1/4,正常颈 椎间孔的大小不同,C2~3的椎间 孔较大,C3~4和C4~5的椎间孔 也比C5~6和C6~7的椎间孔大。
脊髓节段的划分是以两条神经根的当中 为界。颈脊髓第4节相当于第3椎体;胸 脊髓第12节相当于第9胸椎。
在脊髓两侧前后神经根之间有齿状韧带。 齿状韧带将软脊膜、蛛网膜和硬脊膜间 断地连在一起,把脊髓固定在硬脊膜上。
第三章 脑 膜
一 解剖学
脑膜分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三层。蛛网膜和软脑膜又 合称软性脑膜。
肌腱内的张力、关节的位置、肌力和身体的姿势与其它活动 等信息
4. 内脏感受器: 感受在机体内部的情况
周围神经(The Peripheral Nerve)
第一章 颅 骨
一 解剖学 颅骨由23块成对的和不成对的、大小和
形状不同的骨块所组成。 颅骨分脑颅和面颅两部分。脑颅位于后
上方容纳脑组织;面颅位于前下方构成 面部的轮廓。 脑颅和面颅的比例因年龄而不同,成人 面颅约为脑颅的50%,儿童的面颅则小 于50%。
硬脑膜的两层都是致密的结缔组织 构成。其中包括胶原纤维、纤维母 细胞和少量的 弹力纤维。硬膜膜
内铺一层和在胸腹腔表面相似的扁 平细胞,称为间皮细胞。两层硬脑 膜之间的静脉窦壁都铺一层和静脉 相连的内皮细胞。
椎管内的硬脊膜和枕骨大孔边缘粘连,一直 到2~3颈椎。再往下,硬脊膜的两层 互相 分离,外层作为脊椎骨的骨膜,内层包绕脊 髓。椎管内的硬脊膜和骨膜之间称为硬脊膜 外间隙。间隙中有椎间静脉,松结缔组织和 脂肪。出入脊髓的神经根,被一硬脊膜形成 的鞘包围。直到椎间孔,硬脊膜乃与骨膜相 连。上部椎管包围神经根的鞘较短,越往下 越长。椎管内硬脊膜的终端形成一圆锥形盲 囊,止于第二骶椎处。
颅骨的动脉
头皮血管网发出许多小支到达骨膜。这些 血管的粗细比较一致,并在骨膜上吻合,形 成骨膜血管网。由骨膜血管网再发出许多细 支进入颅骨外板。
凡是有顶骨孔的颅骨,颅顶部的头皮动脉分 支多向该处集中,形成短而粗的两条动脉, 分别经两侧顶骨孔进入颅内与各自一侧的硬 脑膜中动脉互相吻合。此动脉还伴一条或两 条小静脉。
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形成微动关节。 棘突和横突之间称为椎板。颈椎椎体上 面两侧的向上突起称为钩突(图2—2)。 钩突和其上面椎体的连接部分称为钩椎 关节或Luscbka氏关节。
上下两个椎弓之间,出椎弓移行到椎体 的地方,形成一对和椎管相通的孔称为 椎间孔(图2—3)。脊髓神经由椎间孔通 过。
椎体在脊柱上彼此不直接相连,二 者之间有椎间盘。
颈椎的椎体小,横突上有孔称为横突孔, 椎动脉通过该孔入颅。颈椎的棘突分叉, 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近水平位。
第1颈椎呈环状,又名寰椎。寰椎 没有椎体和棘突,由前弓、后弓和 两个侧块组成。侧块上面有1对上 关节突,和枕骨髁形成关节,下面 有1 对下关节面,和第2颈椎上关 节面形成关节。前弓正中向前突出 部分称为前结节(图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