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 (最全面,有结合考试原题,重现答题误区分析)

合集下载

高考诗歌鉴赏意象意境(整)

高考诗歌鉴赏意象意境(整)

常见意象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 —是思乡的代名词 斜阳——给人以凄凉、沮丧、失落之感 西风——往往表达伤感、不平、惆怅等情感。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柳絮——表送别离愁 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 竹—— 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 梅——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不畏严寒,品格高 洁,傲然独立、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等。 菊——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意境鉴赏规范语
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意境宏 阔) 空寂、缠绵、婉转、朦胧;(清丽、隽秀) 幽静、幽美、淳朴、宁谧;(恬淡、静美) 繁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繁复) 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感伤、哀婉)
意象和意境例析
例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 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 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分析:意象,就是诗中包含了作者思想情感的 事物,词中“缺月” 、“疏桐”、“幽人” 、“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意境 , 则是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 成的艺术境界。 “缺月”等意象和“独”、 “恨”、“寂寞”、“冷” 等词的感情结合 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 这种氛围和 孤高自赏的形象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了 的艺术境界。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女词人。父亲 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深厚的士大夫 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 照18岁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金 石的搜集整理。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宋高宗南逃,重新 立国,史称南宋。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 改变而改变。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 康。两年后,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 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 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 着动荡不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 州。 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定大家闺秀的 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 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一)意象与意境的定义①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

“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物象)。

②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③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冷萧的清秋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二)常见的意象: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悲伤。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子规:悲惨、凄恻。

诗歌鉴赏 意象和意境

诗歌鉴赏  意象和意境

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学习目标:掌握意境的构成,体会意境美•学习难点:准确把握答题思路要点阐释:1、意象诗歌的意象,即诗歌中的形象。

“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诗中的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主观之情“意”;“象”是指诗人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中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所叙之事、所描之人,就是客观之物“象”。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叫“意象”。

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

例如枊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就是用以下六个意象组成:“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散曲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十一个意象组成。

2、意境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

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

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

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

即象——境——情。

例如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

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

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

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

诗词鉴赏之意象与意境

诗词鉴赏之意象与意境

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 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 英。”诗人以饮露餐花 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 脱俗的品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 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 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 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宋人范成大《重 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 照泥沙”等诗 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 质。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 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 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鹧鸪鸟: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 极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古诗中的 鹧鸪已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了。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 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 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可堪孤馆闲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 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 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柳永《雨霖铃》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 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 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 满 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 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意象与意境 意境 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 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是 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 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就形成了“意境”。 意境是由若干形象(意象)构成的形象体系, 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明 朱承爵 《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 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清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 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 胜。”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

“意境类”答案由三部分构成: ①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 ②什么图景; ③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概括诗歌的 思想感情(或寄托了什么志向)。
例:(09全国卷II)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 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 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 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 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 意?
练一练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 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 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 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 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事件,关注环境。 ②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答案设计可以分以下几步: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概括形象 特点; (2)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 说解;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 点态度)
举例 阅读陈子昂《登幽州台 歌》,试分析诗中所塑造 的人物形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 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怆然而涕下。
【参考答案】
(第一步总写)本诗通过直抒胸臆的手 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 独落寞、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第二步根据诗句具体分析)“念”写 出感慨,“独怆然而涕下”写出凄凉和 忧伤,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 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 哀。
练一练 《李清照· 点绛唇》中刻画了怎样的艺 术形象?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 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

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

诗歌的形象:意象和意境教学目标:1、积累意象意境的基础知识。

2、掌握分析意象意境的基本方法。

3、规范答题步骤。

教学重难点:1、掌握分析意象意境的基本方法。

2、规范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精讲点拨一、知识点指津(一)意象:意象是诗歌中融入作者情感的物象。

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三)认知理解意象和意境例一: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参考答案】诗人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意象,表现出浓郁的春天气息,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春天,透露出社会生活安定,人们精神面貌健康、饱满的景况。

例二: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寒食中寄郑起侍郎 [宋]杨徽之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注】写于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同在周朝任职的杨徽之与郑起都被贬到边远地方做小官。

★纪昀称这首诗“情韵并佳”,诗歌的颔联由于画面别具一格颇受世人赞赏。

颔联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作者用茂林修竹、淡淡的烟雾、缤纷的落花、稀疏的雨丝、近村远寺等描绘出一幅凄清幽寂的郊外风景图。

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

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答:此诗描绘了一幅绚丽的初春景象图: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意境明净绚丽、恬静 优美(或营造了一个明净绚丽、恬静优美的意境氛围)(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定居草 堂后的愉悦闲适的心境,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步骤三)。
常见的意境定位词(术语):一般组合成四个字。
(1)幽静、清幽、幽美、幽深、幽远 (2)宁静、宁谧、安宁、安详、祥和 (3)美丽、繁丽、绚丽、绮丽、优美、繁华、明媚、繁盛、明丽 (4)苍茫、苍凉、悲凉、辽阔、开阔、雄阔、雄浑、慷慨、激昂、热烈 (5)朦胧、素雅、素淡、淡雅、迷离、凄迷、凄凉、荒凉 (6)萧条、寂寥、冷落、清冷、暗淡、冷寂、萧索、肃杀、荒芜 (7)自然、纯朴、淳朴、清新 (8)空灵、渺远
4
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2)梅花: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3)竹:正直谦虚,坚贞高洁。
(4)松柏:坚贞不屈的人格。
5
战争类意象(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1)楼兰: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2)羌笛:多见于唐代边塞诗。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意象,就是沾染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
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
意象的特点: 1.意象往往有丰富的内涵 2.意象都富有情感性
送别类(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叙写别后的思念)

高考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

高考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

★意象作用
①借助意象(组合)营造氛围、环境或意境,以送别诗、 山水诗和边塞诗为代表。如 “枫叶荻花秋瑟瑟” ; “青海长云暗雪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②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③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 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④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咏物诗中较为 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 竹、梅、松、鹤、荷、平仲(银杏)、金风玉露(秋风秋 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
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 的无奈之情。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 散作乾坤万里春。
二、思乡类意象
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对亲人的牵挂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 笔法。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的月亮就不 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最后,给意象下个定义: 意象,就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鉴赏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鉴赏分析
27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 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苍凉雄浑 宁静清幽 繁丽热烈 暗淡渺茫 苍茫辽阔 幽冷空寂 高亢繁华 萧条寥落 高远壮阔 恬静幽美 淳朴喧闹 荒凉冷寂 空旷深远 皎洁明净 空灵澄澈 萧瑟凄凉
18
3.透过意象表面,挖掘深层含义。
挖掘意象的深层含义,正是为了探询作者要 表达的主题。 例如: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 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主题)。
杜鹃啼叫声像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它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乡愁乡思”。
8
乌鸦: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 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 鸿雁、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孤雁(孤鸿):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 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蟋蟀(促织):表示惆怅。 猿啼:表现凄厉、哀伤。 蝉: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 品。 燕子:春天的象征,表示喜庆。
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
考点精析
1.什么是意象和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 的客观物象。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 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 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2
2.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意象的组合叠加形成意境。 意象是形象的、具体的单位,意境 范围大而抽象。 意象=融合情思的景(物)象 意境=意象+氛围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

或漂泊流浪:
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
或身世浮沉: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
难。
(张可久)
或相见又别:
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 轼)
或时时相隔
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
(刘 安)
(3)不同物象可以有相同的表意功能
蓬草
浮萍
浪迹
流云
漂泊、流徙、客居
造句更有特色:意象组合回避动词,都是名 词铺排。(说意象)
(二)乐景和哀景
关乎情感生成的重要概念
四组情景关系
乐景写乐情 哀景写哀情 乐景写哀情 哀景写乐情
(二)之 1、以乐景写乐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此诗用“寒水”、“山家”、“怪 禽”、“旷野”、“落日”等景物状 描出山村人烟稀少、寂静萧条的景象, 似乎要向读者传达一种悲凉的情绪, 但结尾笔锋陡转,一个“亲”字,诗 眼明丽,仿佛告知人们,这里正是一 片未受战乱而分外祥和山村乐土,表 现出诗人由惧转喜的心理变化和亲切 温馨的内心感受,流露出诗人对和平 宁静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训练】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三)之 3、以乐景写哀情
绝句
杜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浓 艳明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 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 但作者偏偏拿暖色调的客观景 物与羁旅思归的主观感受形成 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如 此谋诗,诗人的归心殷切如何, 自不待言。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

诗歌鉴赏之意象一、什么叫意象?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

简单地说,就是指诗中描写的景物和人物。

例如: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秋风、落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常见意象及其特定意义:(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

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白云:思友、思亲。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 月亮。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3. 莼羹鲈脍。

典出《晋书•张翰传》。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4. 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 (鱼雁、青鸟、青鸾:代表书信、信使。

)5、捣衣”,也表达游子思亲。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高考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

高考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蜀鸟,是 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传说蜀王杜宇因 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 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它的叫声被人模拟 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中 的杜鹃也就常常用来表达思亲之情、归 家之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起句写即日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 景物中寄寓 离别感伤 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 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C.如今,视觉文化方兴未艾,在这图像和文本相互转换、 相互模仿、共同存在的现实善下,图文关系正在成为中外 学者共同关注的跨学科研究热点。 D.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 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 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
17.月——思乡怀人之愁, 永恒;淡泊闲逸,追求 心灵自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18.莲——爱的象征 (莲与怜谐音)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 如水。 1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 此情难寄。
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 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 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 和情感;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所 包含的旨趣、情调、文化内涵,才能 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 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 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 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
课堂练习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场面描写:农事
例一: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题:尾联描写了一副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题:尾联描写了一副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种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从而给前面所描绘的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鉴赏口诀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从题目认识对象 从字面读出感觉 从注释破解难点 从作者了解背景 从原作找到根据 从题干得到启示 从首联找到特点 从尾句参透主旨 从景物把握情感 从意境洞察心胸

(完整版)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完整版)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学习要点】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2初步鉴赏诗歌意境3了解考查模式,弄清景物形象命题指向4掌握答题步骤,归纳答题的思维流程及答题模式,取得答题的最佳效益。

【知识铺垫】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一) 意象:“意”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就是具体事物,又叫“物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指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

例: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

——卢纶《送李端》(二)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古典诗歌意境有:雄浑壮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开阔苍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幽清明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三)意象与意境的区别:区别:(1)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2)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

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用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意象+意象=意境。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范例剖析】赏析意象与意境:【例1】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意象:小楼深巷氛围:静谧幽邃,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意象:春雨杏花氛围: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意境:寂寞的诗人躺在深巷小楼里,春天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这两句构成的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喟【例2】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和意境构建,让读者沉浸于美妙的内心世界。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如意象和意境。

本文将探讨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分析,进一步阐释它们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一、意象的概念和作用意象是诗歌中所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方式,运用形象感知将抽象的思想和感情转化为可感知的形象。

意象的目的是通过图像化的语言,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内涵和表达。

意象可以是物象的描绘,也可以是抽象概念的具象表现。

通过意象,诗人可以将复杂的情感和思维传达给读者,引发读者思考和感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他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安静的夜晚,使读者在心灵上感受到宁静和思考的空间。

意象并不只是单纯的描述,它还通过诗歌中的运用和组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意象的创造需要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确的表达能力,只有通过准确的描述和独特的视角,才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想象力。

二、意境的概念和生成意境是通常与意象相配合的一种理论概念,它是通过意象的呈现和叠加,产生出来的一种综合效果,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意境不仅仅是对感官的刺激,更是通过意象的融合,传递给读者一种情感上的冲击和思绪上的迸发。

意境的生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意象的集中和连贯性、意象的变幻和营造、意象之间的关联和矛盾等。

只有通过这些因素的有效组合,才能在读者的心灵中营造出独特的情感氛围和思绪风格。

意境在诗歌鉴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还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使读者与诗歌之间建立起一种深层次的精神连接。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浓烈的意境将读者带入大自然的辽阔和壮丽,通过诗歌创造的意境,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江城子的激情和豁达。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类考纲要求:古诗文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纲解读:1、诗歌鉴赏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2、考查内容:分析意象意境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一、了解基本常识:(同学们要理解记忆)1什么是意象?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通俗的说,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包含着作者情感的物象。

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

2、什么是意境意境,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3、意境与意象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简而言之,意象与意境是点与面的关系。

二、高考典例:(化抽象概念为具体问题,能够把对概念的理解运用到解答题目上来)【2009年全国卷Ⅰ】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你还能举出一些你熟悉的诗句说说其中的意象和意境吗?三、题型探究:(掌握一种方法比做十道题更重要)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
学习目标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2初步鉴赏诗歌意境 3了解考查模式 4掌握答题步骤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 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 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 军白发征夫泪 。
“分析形象意境”复习建议 1、重视积累,博闻、强识。对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形 象寓意、常见意境类型尽可能了然于心。 2、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训练,平时训练时要养成 “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 做题。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3、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 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 一方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 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 4、适当了解一些诗歌鉴赏“专门术语”,在本节尤 其要注重一些关于意境(氛围)特点方面的“术语” 积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 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 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
有哪些客观事物?
客观景物
雁 千嶂 落日
长烟
孤城 浊酒 羌管 霜
解读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感情。 “象”客观景物。
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 观景物。
(2)常见意象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是思乡的代名词 斜阳——给人以凄凉、沮丧、失落之感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柳絮——表送别离愁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 竹—— 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
意境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 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 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 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 军白发征夫泪 。
意境(想象到的画面):
一幅(荒凉、萧瑟、肃杀)的边塞图
4、请选择角度,简要分析作者表达情 感的方法。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 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 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适当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 造,语言力求简洁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 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 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体。比如 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 为什么而“感伤”。
意境(想象到的画面):
一幅荒凉、萧瑟、肃杀的边塞图
(三)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 意象是细小的、具 体的单位,意境范 围大而抽象。
二、题型分析(景、境、情、 词、法)
1.这首(几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2.这首(几句)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 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3.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 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湘山木落洞庭波,湘水连云秋雁多。 寂寞舟中谁借问,月明只自听渔歌。
问:《夜泊湘江》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问题:没有描绘画面,意境把握错误。
得分:0分
问题:画面描绘不准确,意境把握错误。
得分:1分
问题:画面描绘基本准确,意境把握错误。 得分:2分
问题:画面描绘基本正确,意境把握不全面。 得分:3分
规范格式:
A:该诗抓住(采用)……(意象列举) 等意象,给我们描绘了……的画面 (景),营造了……的氛围(境), 从而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 情(情)。
B: 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景), 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 图画)(境) ,表达了……的感情 (情) 。
阅卷重现
夜泊湘江 唐 郎士元
知识储备
酒、饮酒 羌笛 柳、折柳 月(残月、玉盘) 斜阳(夕阳、落日) 浮云
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 孤寂。边塞诗常恨、 寂寞思归。
伤离别,相留之意。
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 情。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落花(落红) 松 梅 菊 杜鹃(子规) 鸿雁、青鸟 舟
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喟叹和哀愁 坚贞高洁 高洁、隐逸 凄凉哀伤的象征 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漂泊之苦、思乡之情、离别之绪 傲霜斗雪,不怕挫折,纯净洁白
梅——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不畏严寒,品格高
鸿雁——代书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伤 感。
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
鹧鸪——鹧鸪的鸣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 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采薇——指隐居生活
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 悲伤与激情。
(二)

作者的情感;

诗中所描绘的图景
(2)意境鉴赏规范语
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意境宏 阔) 空寂、缠绵、婉转、朦胧;(清丽、隽秀) 幽静、幽美、淳朴、宁谧;(恬淡、静美) 繁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繁复) 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感伤、哀婉)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 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 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 军白发征夫泪 。
方法探究
一、描绘画面
二、分析意境
夜泊湘江 唐 郎士元
湘山木落洞庭波,湘水连云秋雁多。 寂寞舟中谁借问,月明只自听渔歌。 问:《夜泊湘江》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秋风吹过,洞庭波起,湘江两岸群山树木凋零。湘江一路奔流 而来,放眼望去,似乎与云天相接,辽阔的秋空中一群大雁掠过。 营造了秋天空旷萧瑟的气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