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七章-知识的学习与教学(二)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人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人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第一编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①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②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1)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2)教育心理学的创建(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①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②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势①内容趋于集中;②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③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2)教育心理学的意义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①教育心理实验②观察法③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教学经验总结法(3)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①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②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③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的概念(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③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④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⑤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⑥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3)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第二节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1)遗传决定论(2)环境决定论(3)二因素论(4)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三节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3)维果茨基的发展观第二编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概述第一节学习概述(1)什么是学习(2)学习的类别第二节学习理论及其基本派别(1)学习理论研究的意义(2)学习理论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与不同的规范(3)学习机能获得理论的基本派别(4)学习理论的基本派别第四章联结派学习理论第一节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1)桑代克关于学习实质的基本观点(2)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①桑代克前期关于学习规律的基本观点a.三条主要的学习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b.五条从属的学习律:多重反应心向与态度优势元素联结变化类比反应②桑代克后期对学习律的修正a.对主要的学习律的修正:放弃练习律、修正效果律b.对从属的学习律的修正:增加了效果扩散与相属性第二节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建立过程与基本观点(2)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①消退律②泛化与分化律第三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提出及其基本观点(2)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①关于学习实质的看法②行为塑造技术与强化a.连续接近技术;b.强化原理与技术(强化的类型与安排)(3)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序教学理论第四节观察学习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2)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影响因素的基本观点①三元交互作用②榜样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③强化对学习过程的影响(3)班杜拉的教学观及观察学习的教学设计(4)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第五节联结派学习理论小结第五章认知派学习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1)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2)对格式塔学习理论的评价第二节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1)托尔曼关于学习问题的经典实验①位置学习实验②潜伏学习实验(2)托尔曼关于学习问题的观点(3)对托尔曼学习理论的评价第三节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1)布鲁纳学习理论与格式塔学习理论的渊源①关于认知结构的观点②关于学习过程的观点a.学习过程是类目化过程b.发现学习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c.新知识学习过程的环节③关于促进学习的条件a.知识的呈现方式b.学习的内在动机(3)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①结构教学观②发现法教学模式(4)对布鲁纳的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第四节奥苏贝尔的接受—同化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1)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定义②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与机制③有意义学习的结果④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⑤有意义学习的类型(2)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讲授教学法和“先行组织者”策略①教学基本原则②教学内容的安排③“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3)对奥苏贝尔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第五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根源①哲学根源②心理学根源③技术根源①关于学习过程②关于学习结果(3)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①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思路a.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b.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c.注重协作学习d.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②建构主义提倡的主要教学设计a.随机通达教学设计b.支架式教学设计c.抛锚式教学设计d.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4)对建构主义的评价第六节认知派学习理论小结第六章其他派别学习理论第一节加涅的积累学习理论(1)加涅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①关于学习的实质②关于学习的过程③关于学习的结果(2)学习的条件①不同类型学习的条件②学习的结果与条件(3)对加涅学习理论的评价第二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人本主义关于学习实质的看法①学习与教学的目的②学习的类型与过程③促进意义学习的条件(2)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①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②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③开放课堂的教学模式(3)对人本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第三节学习理论研究的新进展(1)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分类于学习的研究①陈述性知识及其学习过程②程序性知识及其学习过程(2)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①结构—定向教学理论②示例演练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③学习双机制理论第三编第七章知识的学习与教学第一节知识与知识学习(1)知识的概念(2)知识的分类(3)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①知识的理解a.什么是知识的理解b.知识理解的水平c.知识理解的过程d.促进知识理解的方法②知识的巩固③知识的运用第二节知识分类与学习的传统观点(1)概念的学习①概念的界定②概念的心理构成③概念的分类④概念的功能a.称谓功能b.简化认识过程c.系统化功能⑤概念的获得a.概念的形成b.概念的同化⑥概念的运用水平⑦概念的教学(2)原理的学习与教学①什么是原理②原理学习的意义③原理学习的过程④原理学习的方式⑤影响原理学习的因素a.对原理所涉计的概念的掌握b.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c.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d.教师的言语组织⑥有效地进行原理教学的注意事项a.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水平b.言语指令的设置c.创设原理学习的问题情境d.强调原理的运用e.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f.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3)问题解决的学习与教学①问题解决的性质②问题解决学习的意义③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模式a.关于问题解决的各种理论模式b.问题解决得一般过程④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a.问题情境b.定势c.功能固着d.知识经验⑤教学实际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第三节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分类与学习的观点(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①陈述性知识及其表征②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机制a.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和贮存b.陈述性知识的巩固c.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建构③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④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①程序性知识及其表征②程序性知识的学习a.模式识别学习b.动作步骤学习③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④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3)学科知识结构的表征方式①学科知识结构的一般表征方式②学科知识结构的个别差异第八章学习策略与培养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1)学习策略的概念界定①学习策略是具体的学习活动或程序②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③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2)学习策略的特点①主动性与操作性的统一②外显性与内隐性的统一③变通性与通用性的统一(3)学习策略的分类①二分法a.基本策略与辅助策略b.一般策略与调节策略c.微观策略与宏观策略d.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②三分法a.一般策略、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b.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c.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③多分法(4)学习策略的发展第二节认知策略及其培养(1)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①复述策略a.什么是复述策略b.复述策略的培养(时间、次数、方法)②精加工策略a.什么叫精加工策略b.精加工策略的类型c.精加工策略的作用③组织策略a.什么叫组织策略b.组织策略的类型(2)思维与解决问题策略①表征问题阶段的思维策略②解答问题阶段的策略③思路总结阶段的策略(3)培养学生成为良好的学习策略使用者①学习策略是可以教会的②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a.要能识别重要的学习策略并能对其进行结构分析b.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c.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d.注重元知识策略的训练,使学习策略的运用更加有效而灵活第三节元认知策略及其培养(1)元认知概述①元认知的定义②元认知的结构a.元认知知识b.元认知体验c.元认知监控(2)元认知策略①计划策略②目标策略③策略监控④注意监控(3)元认知的培养和训练①元认知培养的可能性②国外元认知培养的主要方式a.自由放任式b.直接传授式c.元记忆获得程序模式d.波利亚的启发式自我提问式e.计算机程序教学模式(4)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具体途径(5)元认知训练的典型实验研究①金的实验②德克勒斯的实验第四节资源管理策略及其培养(1)学习计划与学习时间的自我管理(2)学习环境的自我管理(3)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九章动作技能的获得第一节动作技能概述第二节动作技能的形成第三节促进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第十章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1)学习迁移的一般概念(2)迁移的种类①正迁移与负迁移②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③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④一般性迁移与特殊性迁移⑤近迁移与远迁移(3)研究与测量学习迁移常用的方法(4)研究学习迁移的意义第二节关于学习迁移的传统理论及研究(1)形式训练说(2)共同要素说(3)概括原理说(4)格式塔关系转换理论(5)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6)学习定势说第三节学习迁移研究的新进展(1)当前关于学习迁移的重要理论与研究①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②迁移的产生式理论③迁移的结构匹配学说④迁移的图式理论⑤关于样例迁移与样例三维迁移模式的研究(2)当代学习迁移研究的特点①迁移研究的系统分化②对共同因素研究的拓展③对迁移过程主体因素研究的不断深化④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的争论仍然存在第四节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1)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①影响学习迁移的客体因素a.学习材料的相似性b.学习情景的相似性c.教师的指导②影响学习迁移的主体因素a.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b.学习者的迁移心向c.认知策略与元认知(2)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①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与编排教学程序a.选取合适的变式材料b.选择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c.教材体系的合理安排d.合理安排教学程序②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教学技巧a.促进基本概念、原理和科学规律的教学,提高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水平b.应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防止干扰c.强调迁移的特征,引起学生的迁移心向③学习方法的传授与训练④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学习与学校的积极态度第十一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第一节智力的发展与培养(1)智力及其结构①智力的定义②智力的结构(2)智力的测量(3)智力培养的原则①提高认识,积极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②通过教学活动发展个体的智力③创设智力发展的情境,组织学生多参加科技和课外活动④注意根据智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发展(3)国内外智力开发的主要模式①对智力整体的训练②针对思维能力的训练③对元认知进行的训练第二节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1)创造力概述①创造力的定义②关于创造力的理论③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④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⑤创造力与个性的关系(2)创造力的测量与鉴别①以发散性思维为指标的创造力测验②以创造性个性为指标的调查问卷③以创造成果为指标的产品评定(3)创造力的发展与影响因素①创造力的发展特点②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4)创造力的培养①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原则a.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b.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c.鼓励学生进行独创,敢于标新立异d.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e.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f.培养创造性的个性②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a.创造力训练的一般技巧创设适宜的条件;采用发散式提问模式;摆脱习惯性思维;通过自我知晓增进创造力;b.创造力训练的具体技巧举例缺点举例训练;希望点列举训练;图形想像训练;联想训练;展开性思维训练c.奥斯本—帕内斯创造性问题解决方案第十二章品德的形成第一节品德概述第二节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和研究第三节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第四节品德不良的矫正第十三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概述第二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策略第三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第四编第十四章学习动机与学习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1)学习动机的一般概念(2)学习动机的分类(3)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影响①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a.对学习行为的启动作用b.对学习行为的维持作用c.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作用②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的影响(4)学习动机的内部构成①认知的内驱力②自我提高的内驱力③附属的内驱力第二节国外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1)本能论(2)驱力论(3)强化论(4)需要层次论(5)认知失调论(6)自我效能论(7)成就动机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技法的方法与技术①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②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④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作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⑤利用原有的内部学习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景发生迁移(2)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①提供学习结果清楚、具体、及时的反馈信息②合理运用外部奖赏③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④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竞争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第十五章认知因素与学习第一节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二节认知风格与学习风格第十六章人格因素与学习第一节自我概念与学习第二节归因、控制点与学习第三节焦虑与学习第五编第十七章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教学目标第三节教学形式第四节教学模式第十八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第二节课堂中的人际互动第三节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第四节建立有效的课堂秩序第十九章教学评价第一节教学评价概述第二节标准化测验第三节教师自编测验第四节真实性评价第二十章教师心理第一节教师的职业角色第二节教师的教学能力第三节教师的学生观与教师期望第四节专家型教师。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学习的认知观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学习的认知观

第六章 学习的认知观
学习目标
知觉
教学设疑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在影响知觉的诸多因素中,知识背景是最为重 要的。例如,在一堂化学课上,一位老师在黑 板上写下了一个化学方程式: CaCo3 + CO2 + H2O → Ca +2HCO3 在教学中,要检查学生的知觉是否正确,有一 种有效方法是向学生提问
第六章 学习的认知观
学习目标
总结——4
教学设疑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教学反思
总结
• 元认知 •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受自我意识发 展的制约,可区分出三个成分,即元认知 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调控,三者密 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机结合, 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元认知的发展受到 众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来自个体自身(内 部)和训练(外部)两方面。而培养元认 知,可以从自我意识、元认知成分和学习 阶段等三方面着手进行。
第六章 学习的认知观
学习目标
提取
• 信息丢失是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了其它信息 教学设疑 干扰的缘故。例如,在学校情景中,学生在英 语课上学习名词的所有格时,先知道“单数名 词的所有格表达形式是在该名词后加’s”和 第一节 “大部分复数名词的表达式是在其单数的形式 第二节 后 加 ’ s” 这 两 个 规 则 , 如 “ student’s” 和 第三节 第四节 “students’”,但有些名词的复数形式不是这样 如“women”,“children”,这些复数名词所有 格表达式和单数名词的表达式是一样的,如 教学反思 “women’s”。信息受到干扰而不被提取,其深 层次原因在于没有进行有效编码。为解决干扰 导致遗忘这一问题,可采用的方法有复习和比 总结 较

第七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P185
知识观 学习观 教学观
1、知识观
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 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知识并不是现实的准确表征或最终答案,而只是 一种解释或假设。
知识不能精确概括世界法则,具体问题中需要有 针对地再创造。
知识不能以实体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不同 个体对命题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 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景下的学习历程。
1.罗杰斯的自我实现人格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 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 的驱力。人格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 自我概念。而自我概念的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极大地影响着他 的行为。心理变态者主要是由于他有一种被歪曲 的、消极的自我概念的缘故。如果他要获得心理 健康,就必须改变这个概念。因此,心理治疗的 目的就在于帮助患者创造一种有关他自己的更好 的概念,使他能自由地实现他的自我,即实现他 自己的潜能,成为功能完善者。
自下而上的知识和自上而下的知识▲ (P196、208)
自下而上的知识是指学习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 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形成的直接经验,在人的学 习中,这种知识从具体向概括发展。即:从具体 水平向知识的高级水平发展,走向以语言为中介 实现的概括。
自上而下的知识指社会中的公共文化知识,在人 的学习中,这种知识首先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 由概括向具体发展。
强调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在新的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强调情境教学,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而非结果。
缺陷:
认为每一个主体只能认识自己的经验世界,否定 社会交往在个体知识建构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二、课程类型:心理学专业必修课三、教育心理学在培养计划中所发挥的作用:从学科地位上看,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如何学(学习理论,包括一般学习理论、不同领域的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迁移、一般知识和智慧的学习条件以及学习策略等)和教师如何教的心理学理论(教学设计、教学管理理论等)以及师生教与学的互动而产生的有关心理学理论和实践问题,它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应用学科。

从专业需要上看,无论是教育学专业、心理学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还是其他各专业的学生,都是必修的教育类课程。

这门课程以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概论等学科为基础,并将这些理论综合运用于教育心理学的实际工作中。

教育心理学不仅有其理论基础,也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不是普通心理学抽象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简单应用。

同时,这门课程又反过来促进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前述学科的基本理论。

在现代教育中,教育心理学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整个学校教育改革,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以及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的改革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学总目标:概括地说,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三,一是基本理论的掌握,二是基本技能的掌握,三是发展实际应用能力。

(一) 基本理论的掌握:首先应掌握教育心理学,包括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的最一般原理,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其次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的同时,要了解、把握教育心理学前沿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原则、方法。

(二)要学生学会学习。

通过理论的领会,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理论的应用原理、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形成技能。

(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和实验研究,使学习者形成和发展相应的能力,包括教育心理研究的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准实验设计的能力)、学与教的能力和理解学生学习的能力等。

最高目标是发展学生应用抽象理论解决生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第一章:合格的老师教师心理素质包括智力、情感、意志、教育教学、人格素质和教育信念。

教师的教学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知识结构由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组成。

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实践性知识: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

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教学能力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设计能力(上课前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的能力)、操作能力(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监控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成功的实现教学目标,以教学活动为监控对象,不断积极主动进行计划监控评价反馈调控的能力,[监控对象]分为自我指向和任务指向))、反思能力(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师控制点: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因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

第二章 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概念教学:概念获得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1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概念原型2 利用变式,排除非本质干扰 3 正反例比较,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4及时正确反馈,促进概念获得。

运用概念中巩固概念。

编码系统:一组相互联系的概念或类别。

学习就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并帮助形成清晰的新编码系统。

可以1 合理运用定势2 调整学生的动机水平3 编码方式的指导 4 布置多样化的练习。

教学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并获得智力的最大发展。

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什么都要使学生掌握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智力发展三阶段:动作性、映象性、符号性表征。

《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七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

《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七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

四、经验的学习
罗杰斯认为,经验学习具有下列基本性质: 1. 学习是个人的全部投入,是情感和认知的完全投入。 2. 学习是自我导向的,虽然刺激和引导来自外界,但是探 讨问题及延伸学习的范围、知识的保持和理解则有赖于个人 内在自发的力量。 3. 学习的结果是“著乎心,布乎四肢”,造成学生行为、 态度甚至人格的改变。 4. 学习的结果由学生自己来评价,评价的标准根据学生的 差异而有所不同。 5. 学习的本质是意义,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一旦发生了,教 材中对学生有意义的部分就会立即被纳入个人完整的生活经 验中。
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谋生技能,更重要 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affectiveneed),使他能在认 知和情感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健全人格。学生的情感需 求,是指他在情绪、情操、态度、道德以至价值判断等多方 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关系到人与人的关系,是人在社会生活 方面律己、待人、处事所需要的能力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二、价值教育
价值教育作为道德教学的代表,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学 生的六种能力:沟通(communication)、移情(empathy)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批判(criticism)、决 策(decision)和个人一致(personal consistency)。
(三) 纽约市理性-情绪治疗的生活学校
师生的治疗过程分为五个阶段:亲善;评估;教导一些解决情绪问 题的技巧;练习解决问题的技巧;评估其改变及技巧的获得。
《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
本章要点
1. 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 简述人本主义教学应用的几个重要方面
第一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节 人本主义教学应用

教育心理学第7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第7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将“采访者中心疗法”移植到教育领域,创立了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 1. 教育目标 要把学生培养成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教育的目标在 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自由人”。 2. 意义学习 罗杰斯认为学习有两种: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认 知学习=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有意义学习 与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不同(表7-1)
二、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被誉为人本心理学之父的马斯洛,是人本主 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也是心理学第三势 力的领导人 1. 教育目标论 性善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 这种潜能是人的内在价值的核心。自我实现 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2. 内在学习论 外在学习是单纯依赖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学习。 内在学习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 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 3. 需要层次理论 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 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美的 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 个层级。只有在低级需要满足或部分满足的条 件下, 才会寻求高级需要的满足。 底层的四种需要归为缺失需要,上面的三种高 层次需要归为成长需要。
பைடு நூலகம்
成功的教学不是在於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在於教师能启迪学生使知识个人化,从而 获得意义。 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於教学生知识或谋生技能, 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意需求(affective need),使他能在知(知识)、情(情 感)、 意(意志或动机)三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 其健全人格。 故康布斯之教育思想即为全人教育之理想
第七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张丽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第一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势力 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环境论;反对精神分析 本能的生物决定论 研究整体的人,正常的人

教育心理学-07-第七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07-第七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知识经验 理科教学的效果达不到教师所预期的结果,差 异表现在: (1)原有认知结构内容上的差异; a. 学生在学习前已经从不同途径获得了与教 师头脑中和教科书中的观念完全不同的观念; b. 有些学生依然存在着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 日常概念; c. 有些概念虽然通过教学有所改变,但并未 全部改变。 (2)认知策略息加 工理论
奥苏 贝尔
皮亚杰
维果斯基
建构 主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是以客观哲学传统 为基础的,即把知 识和意义看成存在 于个体之外的东西, 完全由客观事物本 身决定,而学习就 是要把外在客观的 内容转移到学习者 身上。
认知派的信息加工论 改变了行为主义不谈 内部过程的做法,把 研究中心放在认知活 动的信息流程上,看 到了人对信息的主动 选择、编码、储存, 但认为信息或知识是 实现以某种“先在” 的形式存在的,个体 首先接受他们才能对 其进行加工。
第七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 心理学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不是一个学习理论,而是众多理 论观点的统称。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做了新的 解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的经 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习的主 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教学需要创设 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活 动。
3.教学观

教学是激发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 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活动,以促进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化和 改造。
①不能无视背景经验,而要以其为基础和起 点发展出新的知识经验; ②应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在社会文化参与下 内化相关知识。
第二节 个人建构主义理论

个人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学习是一个 意义建构过程。

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结构良好领域知识与结构不 良知识
结构良好领域知识是指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规则和原 理,它们是以一定的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的。 结构不良领域知识则是将良构领域的知识应用于具体问 题情境中时产生的知识,即有关概念应用的知识。 斯皮罗等人重点研究了非良构领域高级知识的建构过程, 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 对新信息的理解是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超越所提供的新信息而 建构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先前知识,学习者建构当前事物的 意义,以超越所给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 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被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 变异性而受到重新建构,这是一个双向建构Βιβλιοθήκη 过程。内化过程中的两种知识
之下而上的知识:活动中形成的个体经验。个体学习过 程中以语言为中介实现概括,从而明确的意义理解。 自上而下的知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公共文化知 识,个体学习过程中,这种知识以语言的形式出现,由 概括向具体领域发展。
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情境性认知和情境性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 的情境性。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的 存在。这意味着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 所被应用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
1.情境性认知与分布式认知
情境性认知: 知识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活动来合成;认 知过程具有情境依存性。 分布式认知: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 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认知分布于认知主体 与环境之间;认知过程具有工具依存性。 分布式学习:学习在学习共同体的个体之间分布完成, 教与学可以独立于时空而发生。
第七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基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学习理论
第一节 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
教育领域中建构主义盛行,主要受后现代哲学思潮 的影响,也是学习理论与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的挑 战,人们重新掀起了建构主义理论思潮。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七章 身心发展特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七章 身心发展特点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 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 展的各种因素
小结: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制约条件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案例分析
这些孩子真是傻子吗?
今年秋季开学不久,类似学校通知新生家长为孩子做 “智育测验”的事件屡有发生。 家住老西门附近的一位刘姓家长反映:她的女儿从小娇 生惯养,并由外祖父母领管,因女儿未进过托儿所和幼儿园, 刚进校后,对学校生活感到既新鲜又陌生,有着一种难以言 表的好奇感,加上女儿生性文静,不喜欢和同学说话和玩, 班主任老师见她整日闷声不响,就对家长说:“我看你女儿 脑子不灵活,有些傻,你最好带她去做一次测试。”
{ 心理的发展: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能力的
发展
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身高、体重、 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 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观察 教师应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 质特征。 2.注意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作用,需 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 3.记忆 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 使记忆系统化。
“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 “威武不能屈”
教育意义
教育需要非常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
生自身的积极活动。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是其自身发展的动力。
4.学校教育及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 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 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 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第七章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目标
掌握完形 - 顿悟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接 受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观点。
掌握认知结构、学科基本结构、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 、先行组织者等概念。
能运用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接受学习理论、信息加 工学习理论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建立科学的认知观并形成用科学观念指导教学的意识与 习惯。
资料链接
①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 . 教育心理学[M].3 版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116.(有改动)
第三节 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认知学派的代表 人物之一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 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 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 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 意义的接受学习。
第二节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完形 - 顿悟学习 理论。布鲁纳后来用明确清晰的“认知结构 ”取代了抽象、含糊的“完形”这一概念, 形成了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 - 反应的联结, 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是人对外部世 界进行感知和概括的一般方式,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变动的。新的认知结构形成后,是进一步学 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原因。
过了一会儿,它很快把箱子挪到香蕉下面,然后
爬上箱子,取到了香蕉。有时,一个箱子不够, 猩用其中任何一根竹棍都够不着笼子外面的香蕉,
它还能把几个箱子叠起来,站在上面获取香蕉。 它停了一会儿,突然将两根竹棍像钓鱼竿一样接
起来,够着了香蕉,并把香蕉拨过来。黑猩猩一

教育心理学错题集(1-7)

教育心理学错题集(1-7)

第一章C 1、在教育心理学看来,( )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A.教学内容B.教学媒体C.教学环境D.评价/反思过程B2、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 ),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A.《大教学论》B.《人是教育的对象》C.《教育心理学》D.《教育心理大纲》ACDE 3、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涉及( )。

A.敬业精神B.职业素养C.专业知识D.专业技能E.教学风格[解析]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学风格。

第二章C 2.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①感知运算阶段(0-2):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②前运算阶段(2-7):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③具体运算阶段(7-12):这一阶段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④形式运算阶段(12-15):这一阶段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A 14.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是( )。

A.4-5岁B.5-6岁C.6-7岁D.7-8岁A ()是个体对自己的心里特征、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自我评价。

A.自我认识B.自我意识C.自我体验D.自我监控B ()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A认知过程B问题解决C自我意识D行动过程B 24.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一般在( )。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二、课程类型:心理学专业必修课三、教育心理学在培养计划中所发挥的作用:从学科地位上看,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如何学(学习理论,包括一般学习理论、不同领域的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迁移、一般知识和智慧的学习条件以及学习策略等)和教师如何教的心理学理论(教学设计、教学管理理论等)以及师生教与学的互动而产生的有关心理学理论和实践问题,它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应用学科。

从专业需要上看,无论是教育学专业、心理学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还是其他各专业的学生,都是必修的教育类课程。

这门课程以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概论等学科为基础,并将这些理论综合运用于教育心理学的实际工作中。

教育心理学不仅有其理论基础,也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不是普通心理学抽象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简单应用。

同时,这门课程又反过来促进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前述学科的基本理论。

在现代教育中,教育心理学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整个学校教育改革,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以及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的改革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学总目标:概括地说,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三,一是基本理论的掌握,二是基本技能的掌握,三是发展实际应用能力。

(一) 基本理论的掌握:首先应掌握教育心理学,包括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的最一般原理,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其次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的同时,要了解、把握教育心理学前沿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原则、方法。

(二)要学生学会学习。

通过理论的领会,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理论的应用原理、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形成技能。

(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和实验研究,使学习者形成和发展相应的能力,包括教育心理研究的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准实验设计的能力)、学与教的能力和理解学生学习的能力等。

最高目标是发展学生应用抽象理论解决生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习动机学习资料.ppt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习动机学习资料.ppt

应用: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作合理的归因
原因的稳定性影响对未来行动结果(成功与失
败)的预期。原因的部位(内外源)与可控性 将响情绪反应。
积极的归因模式(请仿写第二句)
(1)成功→能力强→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 →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2)失败→ →
/


消极的归因模式(请仿写第三句)
(1)激励动机作用 (2)提供信息作用
为了有效的激励学习动机,反馈应该是即时 的、充分的。
精品课件
三、学习的反馈(续)
验证学习反馈作用的实验
学习材料: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心算
成绩进步学生(%)
甲组(有反馈) 前30次练习 乙组(无反馈)
43 36
甲组(无反馈) 后15次练习 乙组(有反馈)
精品课件
返回目录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人为什么要学习?
精品课件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定义:学习动机指个体发动、维持其学习活动 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结构:在学习动机结构中需要和诱因是两个主 要的因素,而需要又是更为基本的。
诱因是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那些客体、情境
和条件。需要
如:求知欲
精品课件

行为 结果
功效期待 结果期待
六、自我价值论
该理论由卡芬顿(Covington)提出。 认为个人的自我价值是人的主要需要。学生通
过努力,获得成功,可以提高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培养和保护学
生的自尊。
精品课件
链接:不同价值导向学习者的比 较
3、学习动机不直接影响和改变学习中的认知过 程,因而它对学习的影响是间接的。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知识要点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知识要点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知识要点1.学习的定义和过程:学习是指通过获取新知识、技能或经验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能力和态度。

学习的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考和操作等环节。

2.记忆的定义和类型:记忆是根据个体的经验和知识进行信息的存储和提取。

记忆按照时间分为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按内容分为语义记忆、事实记忆和程序记忆。

3.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暂时存储信息的能力,容量有限。

通过重复暗示、编码等方式可以延长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

4.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在短时记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加工和操作的能力。

它包括对信息的分析、整合和转化等过程。

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对工作记忆的发挥起到重要的作用。

5.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持久存储信息的能力,容量较大。

记忆的巩固和存储受到情境和情绪的影响,需要通过重复和归类等方式来加深记忆的印象。

6.记忆的遗忘和提取:遗忘是指信息无法从记忆中检索出来的现象,遗忘的原因有干扰、丢失和干涩等。

提取是指从记忆中获取特定信息的过程。

7.学习与记忆的过程:有效的学习和记忆过程包括注意、编码、加工和提取等步骤。

注意能力和学习策略对于学习和记忆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8.学习与记忆的影响因素:学习和记忆受到个体的注意力、情绪和动机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对学习和记忆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9.学习困难与记忆衰退:学习困难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困扰,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不足等。

记忆衰退是指个体在记忆能力方面的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衰退现象比较常见。

10.学习与记忆的训练策略:为了提高学习和记忆的效果,个体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训练策略,如分步训练、反复训练和多模式呈现等。

《小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小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

《小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小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

《小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小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英文名称:Students'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课程代码:322058X学时与学分:54学时,3学分课程性质:专业慕础课开课单位:教育学院适用专业: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后续课程:教育学、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程与教学法等二、课程教学目标根据张家口学院师范类学生的人才培养冃标和规格的需要,以及教育教学的实践需要,本课程的目标是:构建传授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主解决问题能力和提高学主心理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职前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教师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冃标。

具体冃标如下:(一)知识目标:结合课堂教师的讲授与学生自学,了解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内涵,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为从事小学教育打下理论慕础。

通过学生自学阅读相关学习材料,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表达有关的教育观念与理念,表达自己的学习的体会、看法,并能够与别人交流,完善问题。

(-)能力冃标:能够运用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的基木理论和规律来解释小学教育实践中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掌握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科学方法,提高对小学小学生心理世界把握的能力并具备教育反思的基本能力。

(三)素质冃标:养成教师职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形成现代教育心理观念,提高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

使学牛具有积极关注和参与各种社会机构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热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不断进取的态度。

三、学时安排四、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1)考核方式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本课程为考试课,需在课程结束后进行闭卷考试。

(%1)成绩评定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全)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全)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概念: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动态、个性心理。

2、心理学发展代表人物。

〔1〕“心理学之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否认意识,主张行为。

〔4〕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整体决定其内在的部分。

〔5〕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代表,其主张无意识。

马斯洛、罗杰斯是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主张心理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6〕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出版《认知心理学》,标志认知心理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

3、个体发展规律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顺序性;差异性;不均衡性。

4、心理发展的心理学理论两种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1〕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论,认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第一阶段是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

〔2〕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论,人类心理机能由低向高发展过程由三方面推动。

第一,起源于社会文化;第二,个体发展来看,语言、符号等中介使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新的心理机能;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5、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期限”等观念。

第二章高等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6、高等心理学发展史代表人物。

〔1〕赫尔马特“科学教育之父”〔2〕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称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后又出版了《双生子的测量》、《教育原理》、《智力测量》。

7、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未来趋势:综合化、本土化、情景化。

8、●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帮助教师建构科学的教育理念〔2〕有助于教师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教学质量〔3〕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品德教育工作〔4〕有助于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影响原理学习的因素
1、对原理所涉及的概念的掌握:原理叙述的是概 念间的关系,如果概念不清,就无法理解原理。
2、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越是抽象的原理,要 求概括水平越高,对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的限制越大。
3、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原理是概念间关系 的言语描述)。
4、教师的言语组织。原理学习的主要外部条件是 教师的言语指令。
程序性知识在头脑中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 来表征。产生式的一般形式为: “ 如 果……那么……。”“如果”表示执行某项 动作的前提条件,“那么”表示应该执行的 相应操作。
许多个互相联系的产生式构成产生式系统。
(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 个阶段是陈述性阶段,是通过对程序性知识 的陈述性表述的学习和理解,获得该知识的 有关命题。第二个阶段是程序化阶段,是从 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可以表现于实际操作中的 技能。该阶段需要大量练习。
根据奥苏贝尔的观点,遗忘实际上分为积极 的遗忘和消极的遗忘。
陈述性知识获得并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命题 网络中后,长时间不被激活或使用,就会遗 忘。因此,要经常进行复习,使该知识的命 题网络能不断被激活,从而克服遗忘。
3、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建构
陈述性知识在需要的时候,要从命题网络中 被提取出来,这是一个搜索命题网络并作出 决策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知识进行建构的过 程。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模式识别学习,一类是动作步骤学习。
1、模式识别学习
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按照一定关系组成的一种 结构,模式识别学习是指学会对特定的内部 与外部刺激模式进行辨认或判断。
模式识别的主要任务是学会把握产生式的条 件项,这一任务一般通过概括化和分化来完 成。
第七章 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 第一节 知识与知识学习
• 第二节 知识分类与学习的传统 观点
• 第三节 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分 类与学习的观点
二、原理的学习与教学
(一)什么是原理
原理也称规则,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说明。
原理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和控制的作用。如 果说概念反映了我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内 部的认知依据。
4、知识经验。
解决问题必须有相应的知识经验,只有依据 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 择途径和方法。一般来说,知识经验越多, 解决问题越容易。
另外,问题解决者的智慧水平、动机(推动 人去活动的力量)强度(适当强度)、认知 策略和个性特征等也都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五)教学实际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动机。 2、问题的难度要适当。 3、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 4、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对问题归类的
纽威尔和西蒙:“问题是这样一个情 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 道这件事所需要采取的一系列行为。”
根据问题的结构可将问题分为结构良好和问 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
结构良好的问题是指那些有明确解决方法的 问题;
结构不良的问题就是那些没有明确解决方法 的问题。
问题解决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所遇到的问题是初次遇到的问题;
该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一是联结,是新知识被人知觉,进入认知结 构的过程。
二是精加工,是将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旧 的命题进行加工、整合,按一定关系构成新 的命题网络的过程。
三是组织,是将信息进行归类整理,按照其 内在关系进行编码,将信息组成一个合理有 序的知识结构。
2、陈述性知识的巩固
2、教学过程设计必须以知识分类为条件
3、在陈述性知识的运用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 供提取知识的线索;在程序性知识的运用过程中, 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技能应用的情境。
4、教学过程设计必须以教学策略为依托
2、解决问题的过程必须将以前的知识重新 组织才能完成;
3、问题一旦解决,人的能力或倾向将发生 变化,能获得新的高级规则。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模式。 1、关于问题解决的各种理论模式 2、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1)理解并表征问题。 (2)寻求解答的阶段。
寻求解答一般包括两种策略:算法式策略和 启发式策略。
2、练习和反馈。 这是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关 键。
(四)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
1、展开性策略 给学生演示程序操作的展 开的、完整的、精细的过程。
2、变式策略 变式是促进概括化的最有效 的方法。给学生选择统一模式的不同的变式。
3、比较策略 向正例和反例进行比较来说 明。以促进分化的顺利进行。
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及其表征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或 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 规则、事件、态度等。
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
命题是知识的基本单元,一个命题相当于一 个观念。命题常以句子为外部表现形式。两 个或多个具有相同成分的命题构成命题网络。
掌握了原理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使我们更有 效地解决新问题。
一些原理的学习可以为学习更复杂的新原理打下基 础。
(三)原理学习的过程
原理学习的过程分三个阶段(三个环节)
第一个阶段是对原理涉及到的概念的学习;
第二个阶段是理解原理所表述的概念间的意 义关系而不仅仅是记住原理的言语表述中反 映出来的概念间的字面关系;
4、辅助辨别策略 借助形象化的讲述、顺 口溜、谐音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理解。
5、练习和反馈策略
6、条件华策略 经常提醒学生知识应用的 条件
7、分解性策略 将一个复杂的程序性知识 分为几个部分进行教学。
(五)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对教学 设计的启示
1、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为基 础。
(六)有效地进行原理教学的注意事项 1、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水平。
概念学习是原理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对 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水平直接影响着对原 理的掌握程度。 2、言语指令的设置。加涅1943提出原理 教学的语言指令设置的步骤。 3、创设原理学习的问题情境。悬念激疑法、 导谬激疑法、极端激疑法、递进激疑法。
(四)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
1、动机策略 指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 策略
2、复述策略 指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 促进新知识学习的策略
3、组织者策略 指教师利用先行组织者来 促进教学的策略
4、多通道策略 指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多建立 通往新知识的途径和通道
5、多表征策略 指教师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语言形 式表征学习内容的策略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 建构都是通过激活的扩散来实现的。
(三)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 1、对新知识的积极关注 2、对旧命题或知识的主动、有效的提取 3、合理使用工作记忆的有限容量
4、充分的精加工
5、必要的复习
6、及时组织和系统化。建构合理、结构清 晰、组织优化的命题网络不仅是学习新知识 的良好工具,也是知识能够顺利高效地提取 和运用的有力保障。
原理可以是一个下定义的概念,也可以是一 种运算技能. 原理学习要以形成程序性知识为最终目的。
(二)原理学习的意义
通过原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 系,了解事物之间的规律性的内在联系和关系,认 清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蒙蔽。
对原理的学习,可以使认识简约化和系统化,当人 们将事物之间的关系用言语加以概括时,对事物的 认识就会变得简约而系统。
4、强调原理的应用。原理的理解是原理运 用的前提,原理的运用反过来又会促进对原 理的进一步理解。
5、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
6、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例—规法和规— 例法哪一种更合适,要视具体的原理和学生 而定。
三、问题解决的学习与教学
(一)问题解决的性质
加涅:问题就是首次遇到且无现成可 回忆的经验来解决的一种情境。
同时,表象系统(人的长时记忆系统分为表 象系统和言语系统)和图式(图式是一种有 组织的知识结构)是表征陈述性知识的形式。
(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机制
1、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和储存
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指新命题形成并与已有 命题网络中的有关命题联系起来并贮存的过 程,也是指奥苏贝尔所说的新概念与认知结 构中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将新知识同化到 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6、复习策略 指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巩固所学知识的策略。复习是防止遗忘和深化精加 工的必要手段。
7、系统化策略 指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 归类、组织的过程,使知识系统化,认知结构更完 善。
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一)程序性知识及其表征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 作步骤地知识,或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第三个阶段是将原理内化为控制自己行为反 应的内在依据,在原理表述的基础上形成运 用原理的智慧技能,甚至是相关的认知策略。
(四)原理学习的方式
有发现式和接受式两种。
发现式是从原理的例证出发自己总结,需要 经过反复的试误,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对原 理的准确表述(例—规法)。
接受式是从学习原理的正确表述入手,利用 大量典型例子体现出原理所反映的概念间的 规律性的联系。
2、动作步骤学习
指学会顺利执行、完成一项活动的一系列操 作步骤,它主要是对产生式的动作项的学习。
(三)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第一阶段是对陈述性规则 的学习,因此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 件也基本适用于这一阶段。此外,程序性知 识的学习还需要另外一些条件:
1、例证。包括正例和反例
人的生活中面临的某种情境,如果缺少必要 的知识经验,不能运用已有的方法去顺利的 处理,那么,这种情境对他来说就成为为问 题情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