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词阅读的原理与方法教案(新人教版)
202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配套教案新人教版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古诗词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古诗词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古诗词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古诗词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不愿意主动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此外,在课堂展示环节,部分学生对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显得较为紧张和犹豫。这些问题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总结: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学生们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进步。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欣赏古诗词,还了解了一些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作业布置与反馈
1.写一篇关于《渔家傲·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卜算子·咏梅》的短文,内容应包括诗词的意境、情感、主题、意象等方面,字数在300-500字之间。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深度鉴赏和分析,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鉴赏文章,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学习经历,谈谈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心得体会。
2.古诗词的组成部分:掌握古诗词的结构、韵律、意象、情感等元素。
3.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学习如何欣赏古诗词,包括理解诗词的意境、情感、主题、意象等。
4.古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与古诗词相关的时代背景、历史事件和文化意象,增强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认同。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一首诗或一句词所触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强化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提高古诗词阅读理解与赏析水平;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造力,使其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和解读古诗词;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让他们在诵读与学习过程中,深入体会古人的智慧与情感。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活动,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其次,在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方面,学生们普遍存在理解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通过举例、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运用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此外,在教学难点部分,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诗词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这些难点的讲解,通过丰富多样的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诗词五⾸》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诗词五⾸》教案⼀ 知识与能⼒ 积累古诗词,增加⽂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
过程与⽅法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审美情趣。
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诗歌的朗读⾳频材料多媒体课件 3课时 陶渊明《〈饮酒〉(其五)》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1.听⾳频朗读,读准字⾳,划出节奏。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2.⼩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聚居的地⽅,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与世俗远离,⾃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
⼣阳映照下的南⼭笼罩在⼀⽚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双双飞鸟借着暮⾊结伴飞向林间的巢⽳。
这⾥边有⼈⽣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句深情⽽⾃得其乐;三四句恬静⽽闲适;五六句满⾜⽽得意;七⼋句陶醉⽽悠然;九⼗句深长⽽感慨。
部编八上语文《诗词五首》精品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部编八上语文《诗词五首》精品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4 诗词五首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第一课时一、学习《饮酒(其五)》(一)导入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等。
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
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
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
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3.听音频泛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四)解题《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三篇】
难点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诗文?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提问2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快速读懂古诗词法方法教案
快速读懂古诗词法方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包括王维的《使至塞上》、杜甫的《宿建德江》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本节课将重点教授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快速读懂古诗词的技巧和方法。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快速读懂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幅古诗词画卷为线索,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方法讲解:介绍快速读懂古诗词的五个步骤:了解作者背景、把握诗歌结构、品味词句、分析意象、体会意境。
3. 例题讲解:以王维的《使至塞上》为例,示范运用上述方法进行解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运用方法解析杜甫的《宿建德江》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5.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快速读懂古诗词的五个步骤1. 了解作者背景2. 把握诗歌结构3. 品味词句4. 分析意象5. 体会意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快速读懂古诗词的方法,解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并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解析和分享,答案不设统一标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阅读更多的古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解析《古诗词三首》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分别是王维的《使至塞上》、杜甫的《宿建德江》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这三首诗词代表了唐代不同风格和主题的作品,通过学习它们,学生可以了解到唐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八年级上册《诗》教案
八年级上册《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本节课的文言文。
(2)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文。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通过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和理解诗文,提高自学能力。
2. 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合作意识。
3. 讲授法:教师对诗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诗人及其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4. 讲授与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心得。
3. 深入了解诗人及其作品,结合诗文内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朗读和背诵的准确性。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题和自主学习作业的质量。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合作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有趣的诗歌故事和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过程和方法: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诵读教学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
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
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
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归园田居》一、导入新课: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
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
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读诗讲解内容1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初中古文诗歌阅读教案
初中古文诗歌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文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培养学生阅读古文诗歌的能力,能够理解、欣赏古文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古文诗歌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文诗歌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古文诗歌的基本知识: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
2. 古文诗歌的阅读方法:如何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主旨等。
3. 选取适当的古文诗歌进行教学,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介绍古文诗歌的历史地位、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古文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为学生阅读古文诗歌奠定基础。
3. 阅读指导:教师示范如何阅读古文诗歌,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如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主旨等。
4.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阅读古文诗歌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交流。
5. 诗歌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文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文诗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古文诗歌阅读理解的能力。
3.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了解学生对古文诗歌的态度和兴趣。
五、教学资源1. 古文诗歌教材:选取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古文诗歌教材,如《古诗十九首》等。
2. 教学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古文诗歌的背景资料、解析等,为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时间本节课计划用时45分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章《古诗词鉴赏》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章《古诗词
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 能够欣赏并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和意境
- 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
- 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朗读技巧
- 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 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1. 介绍古诗词的定义和特点
2. 研究古诗词的构成要素:词句、韵律、格律等
3. 分析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等
第二节:古诗词的欣赏与解读
1. 选取经典古诗词进行欣赏
2. 分析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探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第三节: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步骤
1. 引导学生观察古诗词的外表特征:标题、篇幅、作者等
2. 研究分析古诗词的主题和意义
3. 指导学生解读古诗词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音频或展示古诗词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
出研究目标。
2. 授课:依次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欣赏与解读方法以及鉴
赏步骤,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讲解。
3. 练:提供一些古诗词,让学生进行欣赏和解读,并进行讨论
和交流。
4.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关键点和要点。
5.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例如解读一首古诗词或写一篇感悟。
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练和讨论,检查学生对古诗词欣赏与解读的掌握情况。
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了解他们对古诗词鉴赏方法和步骤的理解程度。
3.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研究态度,评估教学效果。
部编】【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部编】【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相关知识;2.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研究《庭中有奇树》1.《古诗十九首》得名古诗十九首》诞生于东汉末年,原本不是一人所作,因风格相近,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这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是古典诗歌抒情诗的典范,被誉为“诗母”。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2.产生年代研究者认为,《古诗十九首》虽非一人之作,但它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大概产生于东汉后期数十年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应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
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情况或是从某些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来看,这样的推测都是合理的。
3.产生背景政治:社会动荡、宫廷暴乱、徭役赋税沉重、农民起义、外戚宦官专权经济:破坏严重、两极分化、朝不保夕思想:儒家经学、文学观念转变、老庄思想盛行、传入4.诵读庭中有奇树。
珍贵花繁。
庭中有一棵奇特的树,绿叶茂盛,花朵繁华。
女主人攀折下最好看的一朵花,要把它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但是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5.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景象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教案篇1【教学目标】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诗歌的风格变化。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学习《望岳》1.了解作者生平。
2.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3.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4.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诗歌图片,要求学生欣赏图片,读出感情。
5.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1.唐朝盛世。
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6.合作探究:7.背诵本诗。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5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人教版初中诗词讲解教案
人教版初中诗词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诗意,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简介唐代社会背景和诗人王之涣的人生经历。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登鹳雀楼》的诗意,解释生僻词语。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使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自然景观表达胸怀和抱负。
3. 讲解诗中的表达技巧,如平仄、韵律、对仗等,使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构成和特点。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5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登鹳雀楼》,加强记忆。
2.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使学生对《登鹳雀楼》的诗意和表达技巧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兴趣。
但在课后作业环节,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熟练背诵和理解诗词。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登鹳雀楼》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
如何读懂诗歌教案
如何读懂诗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诗词五首》,包括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望岳》,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些诗词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词;2. 能够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 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难点:掌握诗词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领悟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配乐诗词朗诵,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妙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词讲解:教师逐首讲解诗词的背景、作者、内容、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诗词。
3. 词语解析:教师针对诗词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题目,学生现场完成,教师及时批改和讲解。
5. 朗读与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词,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6. 课堂互动: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词,交流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和借鉴。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七、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这五首诗词;3. 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诗词的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学生对这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有了理解和掌握,但在词语和句式的运用上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更多的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新人教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古诗常识。
2.感悟诗歌寄寓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学习欣赏古诗,理解诗歌意蕴。
第1课时《庭中有奇树》《龟虽寿》一、新课导入五言诗在《古诗十九首》之前就已经出现,但却是到了《古诗十九首》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和抒情诗的新发展。
对《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说:“实五言之冠冕也”。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二、新课教学庭中有奇树1.知识积累《古诗十九首》大致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作者无从查考,后人因这些诗的风格和内容比较接近,就把它们编在一起,统称《古诗十九首》。
这19首诗,在内容上,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的失意郁闷心情。
《古诗十九首》中的诗歌叙事委婉曲折,抒情真挚深入,语言朴素自然,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2.朗诵诗歌(1)自由朗读,划分节奏明确: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2)听示范朗诵3.理解诗意(1)重点词语:①华:同花。
②滋:繁盛。
③攀条:攀引枝条。
④遗:给予,馈赠。
⑤盈:充满。
⑥致:送达。
⑦经时:历时很久。
(2)译文:明确: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可是路途遥远,不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4.诗句赏析(1)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明确:这四句诗写得很朴素,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知识目标:1、朗读背诵前两首诗2、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对诗的理解能力德育目标: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重点难点:朗读背诵前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策略方法:朗读法教学媒体:录音机教学设计:课前二分钟演讲学习《归田园居》学习《使至塞上》前两首。
1、老师范读,提出朗读要求2、注音:荒秽草木长3、结合注释,读懂字面含义分析思想感情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世人在南山下种豆,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
从表面看,写的是劳作之乐,但其内涵,是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1、背景:公元737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的大使,实际上是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些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朗读课文3、注音:燕山逢候骑4、分析思想感情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难言的内心感情。
经过长途跋涉,却没见到将官。
接着,笔峰转入对塞外风光的描写上。
5、朗读背诵板书设计提纲《归园田居》:不想在现实中失去自我,希望自食其力。
《使至塞上》:借边塞风光,抒发被贬的凄凉。
第二课时知识目标:朗读背诵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对诗的理解能力德育目标: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重点难点:朗读背诵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策略方法:一读代讲,讲读结合教学媒体:录音机课前二分钟演讲一、检查前两首诗歌的背诵,学习《渡京门送别》学习《游山西村》1、检查预习2、老师范读课文3、熟读课文4、重点词句: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5、课文分析:这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所做。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词阅读的原理与方法专题讲座古代诗词阅读的原理与方法陈建森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六观”中,位体(奠定中心思想)、通变(通古变今)、事义(作品的题材)三项属于作品的内容;置辞(敷饰辞藻)、奇正(姿态奇正)、宫商(语调声律)三项属于作品的形式。
一、从“言语”入手,领悟“言外之意”。
诗词鉴赏中的“观”与“看”是有区别的:“看”是用眼睛看东西,属于一种生理感官活动;“观”是一种心理感觉活动,是一种“阅读加思考”的过程,即通过阅读加思考把握文学特殊的表情达意的语言形式的过程。
诗人创作的过程,大致概括为生活积累——选材立意——艺术构思——语言表达。
观赏者“沿波讨源”,大致从“语言表达”入手,追溯到诗人的“艺术构思”、“选材立意”和“生活积累”。
既从作品的“形式”入手的。
从“语言表达”入手:1.从文字、词汇、句型入手(1) 从文字入手。
杜牧《江南春绝句》。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云: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这正接近西方空间的观念。
清人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反驳说:“千里莺啼绿映红”云云,此杜牧《江南春》诗也。
升庵谓“千”应作“十”。
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莺啼绿映红”耶?余谓即作“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圆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红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名曰《江南春》。
诗家善立题者也。
这就是肉眼与心眼观察,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差别。
两种看法,谁更通情达理?通情达理,读者与作者之间找到了共同点,才会产生审美共鸣。
(2) 从词汇入手:杜牧《清明》中的“行人”和“断魂”。
“断魂”,《辞海》:“形容哀伤,也形容情深。
”《辞源》:“谓情之所感,如魂将离体。
”是哀伤、迷恋、还是陶醉?要放到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
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
(钟振振《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文学遗产》 1998 年 2 期、张天键《唐诗答客难》第 213 页,学苑出版社, 1990 年版)“商女”,李长路《全唐绝句选释》注云:“商女,卖唱歌女。
”“此乃扬州歌女在秦淮商人舟中。
”《唐诗鉴赏辞典》:“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
”歌女之说,源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此商女当即扬州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
……此来自江北扬州之歌女,不解陈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之音,牧之闻其歌声,因为诗以咏之耳。
此诗必作如是解,方有意义可寻,后人昧于金陵与扬州隔一江及商女为扬州歌女之义,模糊笼统,随声附和。
推为绝唱,诚可笑也。
白居易《盐商妇》:“本是扬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
”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
”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扬州布粟商人女”这当然可能也是陈寅恪“商女”即“扬州歌女”所本。
五代人孙光宪《竹枝》:“门前春水白萍花,岸上无人小艇斜。
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
”这里的商女如果是歌女,不在酒楼卖唱,却来此江村“散抛残食饲神鸦”?古代交通困难,商船来往江上在情理中,此女当是“商船上的女子”,闲散无聊“抛残食饲神鸦”。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原是长安歌妓,“老大嫁作商人妇”。
从唐代有关文献来看,唐诗中的“商女”,应是“商人妇”,不在酒家卖唱,“隔江”才有着落。
(3) 从句型入手:例 1 :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词序:“黄河入海流”——“黄河流入海”的比较。
例 2 :王维《山居秋暝》倒装句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连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联系上下文,从“语境”入手,用诗词的眼光去读“诗家语”:诗词用语与散文不一样,诗词有韵律的限制,语言要求精炼、含蓄,可以省去的话就不必说,留下“空白”,叙述可以有跳动,形成了诗词特有的结构。
如果用散文的眼光去读诗词,可能会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对诗词作出正确的理解,那自然体会不到它的好处。
(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十三:岑参《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独向潭上酌,无上林下棋。
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鷁。
”钟惺评:“此诗千年来惟作者与谭子知之,因思真诗传世,良是危事。
反复注疏,见学究身而为说法,非为开示后人,亦以深憫作者。
”谭元春批:“不曰家信而曰‘山有信',便是下六句杜陵叟寄来信矣,针线如此。
末四句就将杜陵叟寄来信写在自己别诗中,人不知,以为岑公自道也。
‘忆汝'‘汝'字,指杜陵叟谓岑公也。
粗心人看不出,以为‘汝'指弟耳。
八句似只将杜陵叟来信■与弟看,起身便去,自己归家,与别弟等语言,俱未说出,俱说出矣。
如此而后谓之诗,如此看诗,而后谓之真诗人。
又例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下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词是写在月夜的乡村里走路所见。
后两句如果用散文的眼光去读,从叙写的次序先后去看,先写茅店,次社林,次路转,次溪桥。
但把“忽见”放到最后,正说明“路转溪桥”以后才“忽见”“茅店”,提前写“旧时”的“茅店”,是通过突出“茅店”,透露出作者对它的怀旧之情。
“诗家语”的特点:一是精炼含蓄有味。
岑参的诗,不说家里怪我还山迟,却说“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其中就包含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填补)。
二是跳跃性(形象、情感),如辛词;三是要突出形象,如岑诗。
二、从“意象”入手,通过分析诗词意象的连接艺术,领悟“象外之象”。
诗词欣赏是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交织,有时是从生理——心理,有时是从感性——理性,有时是从情感——思想,有时是从社会——历史。
从写作思路、修辞、情感逻辑、风格等方面展开欣赏。
例如赵执信《谈龙录》载:钱塘洪昉思(升),久于新城(王士祯新城人)之门矣,与余友。
一日,并在司寇(王士祯官至大司寇)宅论诗。
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音列)一不具,非龙也。
”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申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昉思乃服。
三个人欣赏龙有三种看法:洪升要求完整;王士祯主张精粹;赵执信认为完整和精粹辩证统一。
精粹从完整中来,离开全体就谈不上精粹。
画出来的龙虽然只有一鳞一爪,然各在必然的位置,我们可以通过这一鳞一爪想见到完整的龙。
心中有了完整的龙才可以画出一鳞一爪,也才可以通过一鳞一爪来反映龙的全体,离开完整的龙去画一鳞一爪是不成的。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孟棨《本事诗·情感》: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
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崔护寻春遇艳,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只写出其“人面”,正如游龙见首而不见尾。
但“人面桃花相映红”已暗示其美丽动人,从这一“人面”想见少女的神采风韵。
三、从“意境”入手,领悟诗词的价值取向,“得意在忘象”。
研赏是诗词鉴赏中带有价值判断性质的探求意蕴的分析过程和批评活动。
例 1 :唐朝有一位诗人,写了两首《雪诗》:其一 : 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其二 : 江上一笼统,井上一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同是写雪,而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意蕴、境界就有高下之分。
作者在诗词中表现的情感和价值取向,成就诗词的意蕴美。
例 2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例 3 :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
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
”陈子昂《感遇》其二:兰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
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 评析 ]《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
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
这正像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此诗全用比兴手法,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
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正像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吴融:不斗浓华不沾红,自飞晴野雪濛濛,百花常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古代诗人“言以明象”,“立象以尽意”,其诗歌“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言在此而意在彼”。
我们可以运用“寻言以观象”,进而“寻象以观意”的原理和方法,从言语、意象、意境三个层面层层深入地阅读、理解和领悟一首未读过的古代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