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对敢于直谏魏征一句评价以铜为镜,可
以铜为镜范文出自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征列传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镜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常照镜子,才能随时发现自己形象上的瑕疵,并设法弥补自己的美中不足,使自己更有品味,更完美。
“铜镜”只能影射出我们外表的瑕疵;“人镜”则能暴露人格品德的缺憾。
正如古人所说,“君子日参省乎己”,才能“知明而行无过”。
“人镜”可以是别人,也可以是自己;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走过的路,就是自己的“镜子”。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之所以能取得贞观之治的辉煌成就,无疑与魏征这面“镜子”分不开。
尤其是在李世民陶醉于“贞观之治”盛世,渐露贪图享乐思想时,魏征及时写下当头棒喝式的《十渐不克终疏》呈上。
怒不可遏的李世民在细想一番之后,最终还是接受了魏征的规劝。
魏征甚至还为李世民的家事顶撞过李世民本人和公主,并几乎招来杀身之祸。
但李世民终究没有杀了魏征,因为他看出了魏征的基本品格:忠心耿耿,直言不讳。
魏征是李世民难得的一面“镜子”。
难怪魏征在64岁逝世时,李世民异常痛苦,感慨自己从此少了一面“镜子”,并为此罢朝5天。
李世民看魏征的长处,看得很准;魏征看李世民的缺点,也看得很准。
难得的是看准之后,都力求保护对方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
正是魏征无数次的犯颜直谏,才使得唐太宗避免了一个又一个决策上的失误,使社会稳步进入贞观盛世,并为后世留下一段君臣佳话。
被评选为“环球20位最具影响世纪女性”的张海迪,从小以雷锋和保尔•柯察金为人生楷模,身残志坚,取得了令人仰慕的成绩。
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她第一次认识了保尔•柯察金,并懂得了一个人病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进取的信心和力量。
只要精神不倒,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正是在这些英雄楷模的激励下,她自强不息,刻苦学习,并用自己所学服务社会。
她是当之无愧的“八十年代新雷锋”,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代保尔”。
那些英雄和品德高尚的人,就是推动张海迪不断奋进的一面面“镜子”。
唐太宗论三镜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论三镜文言文翻译
(最新版)
目录
一、唐太宗的三镜理论
二、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三、唐太宗与直言进谏、纳谏之风
四、唐太宗的历史形象与偶像气质
正文
一、唐太宗的三镜理论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话被后人称为“三镜理论”。
唐太宗认为,用铜作为镜子,可以让人端正自己的外表;以历史作为镜子,可以了解国家的繁荣和衰弱;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
他时常保有这三面镜子,用来防止自己的过失。
二、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唐太宗李世民给大多数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虚心纳谏。
他确实非常重视臣下的意见,但是在听取完臣下的意见后,他仍然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虽然他有时左耳进右耳出,但他仍然能够建立起开明纳谏的形象,受到普通大众的仰望。
三、唐太宗与直言进谏、纳谏之风
在唐太宗认真求谏的鼓励下,贞观一朝君臣确曾一度形成了一种直言进谏、纳谏之风。
在唐太宗的时代,许多大臣都敢于向皇帝直言,提出批评和建议。
例如,民部尚书裴矩在隋朝时期就以佞幸著称,但在唐太宗的统治下,他却变得非常敢于直言进谏。
四、唐太宗的历史形象与偶像气质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被认为是一位开明、睿智、谦虚的皇帝。
他的三镜理论、虚心纳谏的行为,以及他所提倡的直言进谏、纳谏之风,都让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理想圣君。
唐太宗尝谓侍臣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
2、一词多义: ⑴ 朝服衣冠 (早晨) (朝廷) (朝见) (参与)
入朝见威王
皆朝于齐
⑵ 时时间进 (间或,偶然,)
又何间焉
⑶ 吾妻之美我者 (以…….为美,形作动)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漂亮好看) ⑷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不宜偏私 (私情) (偏爱)
⑸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 哪一个)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 ,仔细)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尝谓侍臣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 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 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 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 臣——邹忌。
二、再读课文,简要分析,理清思路: (一)研习第一段 邹忌比美 诵读指导: 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妾之答, 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
承之情。 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
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发的深思,他自语道出了 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 并注意其节奏感。
修明政治,齐国大治,成就伟业。
三、初读课文,掌握字词,疏通文意:
(一)读准字音:
昳丽 yì 窥 kuī 间进 jià n
期年 jī
朝服衣冠 zhāo guān
谤讥 bàng jī
皆朝于齐 chá o
(二)理解词义: 1、疑难词: 指下对上,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 讽谏 语规劝,使其改正错误。 昳丽: 光艳美丽 朝:名词做状语,在早晨; 朝服: 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窥镜: 不若: 照镜子 不如 旦日: 孰视之: 第二天 仔细地看
魏征这面镜子
魏征这面镜子作者:夏江来源:《当代人》2009年第10期把魏征比喻成一面镜子,是在魏征去世以后,唐太宗李世民对侍臣说的话:“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唐太宗这段话说得很精彩。
开元二十年(732),大臣张九龄把这个意思搬过来,认为“以镜自照见形容,以人自照见吉凶”,把“古今兴废之道”撰成《千秋金鉴录》,进献给唐玄宗李隆基,受到李隆基的褒奖。
谁知过了二十三年,“安史之乱”爆发,“以古为镜”这面镜子被李隆基亲手摔个粉碎。
“以古为镜”不管用,还要靠“以人为镜”,这就要有个敢犯龙鳞的大臣死死地盯着。
这种人才不好找,不懂脸色的自己先掉了脑袋,懂得脸色的都变成了谄谀之臣,上下几千年,只有魏征是唯一合格的人选,“千秋金鉴”这四个字就为魏征所独有了。
据《旧唐书》记载,魏征与唐太宗“讨论政术,往复应对,凡数十万言。
其匡过弼违,能近取譬,博约连类,皆前代诤臣之不至者”。
有忠心,有立场,有思想,会说话,真正是前无古人。
当诤臣要有勇气。
魏征谏诤时,虽遇上太宗暴怒也神色不变,反而是太宗收敛神威,冷静下来,人们认为就是古代的勇士也无法相比。
贞观六年(632),公卿大臣都主张唐太宗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只有魏征坚决反对。
太宗不高兴了,问:“难道是我功不高,德不厚,国家不安泰,四夷不宾服吗?”皇上这么说话,大臣就没法回答了,而魏征还是坚持认为不可以,说隋末大乱后,经济还没有恢复,千乘万骑,一路供应劳费,实在是百姓的沉重负担,不应该去封禅。
正巧赶上河南、河北闹水灾,太宗尽管扫兴,也只好作罢。
一次,魏征上坟回来,奏说:“闻知陛下将出行关南,为什么准备好了又中止了呢?”太宗说“怕你提意见,就中止此行了。
”当诤臣要有识见。
贞观初年,有报告说岭南高州酋帅冯盎叛乱,在马上得天下的太宗第一反应就是派兵镇压,命令调动十州兵马进行讨伐。
魏征冷静分析了岭南的形势,认为劳师远征问题不少,根据冯盎当时的表现,“反形未成”,不如派遣使者去说明利害,“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
《谏太宗十思疏》
据说太宗看了这些奏疏,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 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表示将 从谏改过。
为何而思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 思路梳理
殷忧 竭诚以待下
胡越为一体
对比论证
• 拓展延伸
请你谈谈, 魏征说的“十思”在今天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① 文中提出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极 大的现实意义。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获得长足的发展, 但国内国际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奢侈浪费之风尚存。因此,仍然要 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 ②“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告诉我们,党和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 理念,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代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要任用有才能的 人,要能够听取下属的合理建议。如果领导者在开展工作时,下属只是 当面附和却在背后议论,心中不服,工作将无法正常开展。只有做到 “择善而从之”,每个人才会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
据说太宗看了这些奏疏,感到很惭愧,写了《答 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 将从谏改过,并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铭。
贞观盛世 奢靡享受, 疏于政务
• 理清思路
通篇只重一“思”字 ——《古文观止》 1.提出问题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以“固本思源”为喻
2.分析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 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出自哪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出自哪里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说的[原文]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征亡后,朕遣人至宅,就其书函得表一纸,始立表草,字皆难识,唯前有数行,稍可分辩,云:”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其遗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今译] 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保持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征去世了,就失去一面镜子了!魏征去世后,我派人到他家中,从他的书箱里找到一页奏疏,刚刚写成草稿,字迹都难以辨认,只是前面有几行,还稍微可以看清楚,这几行字写道:”天下的事物有善也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得以安宁,任用恶人国家就会动乱.朝廷大臣之中,君主对他们的感情有爱有憎,对憎恶的人往往只看到他的缺点,而对喜爱的人往往只看到他的长处.爱憎之间,是应该仔细慎重的.如果喜爱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缺点,憎恶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长处,斥退邪恶的小人毫不迟疑,任用贤良之臣没有二心,国家就可以兴旺了.”他留下的奏疏就是这样说的.而在我想来,恐怕难免犯这样的错误,公卿侍臣们可以把他的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我的过失就一定要规谏呀
人类胜过动物的主要优点就在于我们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
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
魏微一生上疏直谏二百余篇,常使李世民情面上难以忍受,有时甚至怒不可遏,但魏徵仍然从容尽言,而李世民事后也常常承认自己的过错。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微去世,李世民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将魏徵比作“人镜”。
【原文】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
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
虽董之以严刑[14],震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
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徵传》【注释】[1]疏:奏议的一种。
唐太宗关于以史为鉴的名言
唐太宗关于以史为鉴的名言1.唐太宗以人为镜以史为镜全文如下: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出自:《旧唐书·魏徵传》,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
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
这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
扩展资料:魏徵,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葬礼从简。
同年入凌烟阁。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
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
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
2.唐太宗的名言以铜为镜中的镜指的是什么镜是指普通的镜子,日常整理衣帽用。
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哭得很伤心,他说:我有三面镜子(以前都是铜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可以把他的衣服、帽子戴好;“以史为镜”,用历史来观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兴替”,怎么做才可以让朝代兴,怎么做会让朝代败,他可以从历史观照的到;“以人为镜”,用到一个贤良的大臣来劝诫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进而去修正。
唐太宗说他有这三面镜子,魏征死了,也就坏了一面。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一个贤明的君主一定是非常惜才、爱才,他才能够赢得这些大臣对他的信任。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 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 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 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 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 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 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
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
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
《列女传》等,还修订整理了《战国策》 《楚辞》等。他所撰《别录》,为我国最 早的目录学著作。
kuī 期年 jī 间进 jiàn 朝服衣冠 zhāo 皆朝于齐 cháo
昳丽 ●
●
yì
窥镜 ●
进谏的话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 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 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 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 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 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 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 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 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 认为 表并列 躺着 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 这件事。 以……为美, 我 认为……美 想要 向,对 害怕 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 也。” 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 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 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 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唐太宗李世民对敢于直谏的魏征的一句 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 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 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 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 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 又“利于病”。
唐太宗镜子名言
唐太宗镜子名言1.唐太宗的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说的。
原句为(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语出《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魏徵》:“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
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
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
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2.回答有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解释问题是要解释么??1.所有的事情都要追求基础的东西,国家把人民当作根本(国家的根本是人民),人民把衣服食物当作根本(人们把吃包穿暖当作根本),所有做衣服种粮食的(人)把不失去他们(衣服食物)的对偶为本。
注:“对”哗笭糕蝗蕹豪革通宫坤字明显这里是名词,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里有两个名词性的解释“配偶”“对仗”所以取了第二个解释。
2.作君王的人是船,平民是水,水能承载船,也能使船倾覆。
3.把铜片当作镜子,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帽打扮;把古代的事情作为镜子,可以知道朝代兴盛更替的道理;把人作为镜子,可以明确自己得失。
4.拿取本应该拿的钱财;戒掉没有名义而喝的酒。
(像这样)常常怀着克制自己(私欲)的心理,闭上说别人是是非非的嘴(不说别人的是是非非)。
以铜为鉴的典故
《以铜为鉴的典故》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一个有趣的典故,叫“以铜为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皇帝叫李世民。
他特别想把国家治理得好好的,让老百姓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有一天,他的大臣魏征对他说:“皇上呀,咱们要经常看看自己做得好不好。
就像照镜子一样,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李世民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那时候,人们没有咱们现在的镜子,就用铜做的盘子来照自己。
李世民就把魏征的话记在了心里,经常用铜盘子看看自己,想想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
因为李世民能这样反省自己,他把国家治理得越来越好了。
小朋友们,这就是“以铜为鉴”的典故啦。
《以铜为鉴的典故》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以铜为鉴”的故事。
话说李世民当了皇帝后,每天要处理好多好多的事情。
有时候他也会觉得累,也会犯错。
有一次,他因为着急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晚上回到寝宫,他想起魏征说的话,就拿出铜盘子照了照自己,心里想:“哎呀,我今天做错啦,得改。
”从那以后,他每次做决定之前都会想一想,就像照照那个铜盘子一样。
慢慢地,他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老百姓都很喜欢他。
小朋友们,李世民是不是很聪明呀?《以铜为鉴的典故》小朋友们,今天再给你们讲讲“以铜为鉴”。
李世民知道了用铜盘子照自己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后,还告诉了身边的大臣们。
大臣们也学着李世民,经常用铜盘子看看自己。
有个大臣以前脾气不好,总是对别人发火。
后来他用铜盘子照自己的时候,就想:“我这样可不好,得改改脾气。
”慢慢地,他的脾气变好了,大家也更愿意和他一起工作了。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李世民他们一样,经常反省自己,这样才能变得更棒哟!。
《金石良言》成语典故
《金石良言》成语典故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为了治理好国家,经常与大臣们一起讨论治国之策。
其中,有一位名叫魏征的大臣,以敢于直言进谏而著称。
他总是毫不留情地指出唐太宗的错误和不足之处,让唐太宗感到很没面子。
但是,唐太宗并没有因此而生气,反而非常欣赏魏征的直言不讳。
他认为,魏征的意见和建议对自己的治国非常有帮助,于是就将魏征视为自己的一面镜子,经常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为什么历史上的一些皇帝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而另一些皇帝却不能呢?”魏征回答说:“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待大臣和百姓的态度不同。
如果皇帝能够虚心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和建议,尊重百姓的利益,那么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反之,如果皇帝独断专行,不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和建议,欺压百姓,那么国家就会走向衰败。
”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深有感触地说:“是啊,朕以前总是觉得自己很聪明,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但是现在看来,朕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朕以后一定会虚心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和建议,尊重百姓的利益,努力把国家治理好。
”从此以后,唐太宗更加注重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他们的批评和指正。
他还经常与大臣们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此外,唐太宗还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他曾经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人做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唐太宗通过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有品德的大臣,如房玄龄、杜如晦、李靖、李绩等,使得唐朝的政治更加清明,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与他虚心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和建议,尊重百姓的利益,以及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是分不开的。
他的治国理念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言文《三镜》原文赏析及翻译
文言文《三镜》原文赏析及翻译文言文《三镜》原文赏析及翻译三镜郑文贞公①魏徵寝疾,上②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③。
又遣中郎将④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
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⑤,指衡山公主欲以妻⑥其子叔玉。
戊辰⑦,征薨⑧,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⑨,陪葬昭陵⑩,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
”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
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
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上思徵不已?。
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阅读练习一,解释加点的词1.今葬以一品羽仪( )2.悉辞不受( )3.上思徵不已( )4.非亡者之志( )二,翻译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三,由上文的故事可知"上"即为_____,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在位期间,善于采纳臣子的建议,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_____的局面.参考答案一,1.现在 2.推辞 3.停止 4.心愿二,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史做镜子,可以从中看出盛衰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与失.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三,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贞观盛世)注释1.郑文贞公:魏征在世时被封为郑国公,去世后,朝廷赐谥为“文贞”。
2.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3.道:道路。
4.中郎将:皇家侍卫军中的武官。
5.第:家宅。
6.妻(qī):这里作动词“许配”讲。
7.戊辰:指贞观十七年正月十七日。
8.薨(hōng):公侯之死称薨。
9.羽葆鼓吹:羽葆是用鸟羽装饰的车盖。
鼓吹指鼓吹乐队。
皇家给羽葆和鼓吹乐队送葬,是对葬礼的重视,对死去大臣的荣宠。
10.陪葬昭陵:王朝特准大臣在皇陵附近埋葬叫陪葬。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坟墓。
11.今:今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三”——三答
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问题:三人的回答在语气上有何不同? 妻——不假思索,为这样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 的丈夫而骄傲,用反问句表示肯定语气,偏爱之情溢 于言表。 妾——也采用反问句,只是基本附和妻的话,表现低 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 客——不用反问语气,只是平淡肯定,表示应酬、逢 迎的态度。
宾语前置
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与…相比,谁更…” 。 孰:副词,谁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
第二天
省略句。(邹忌) 补足音节,“…与…孰…”,
与(客)坐谈
无意义 句式: “与…相
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比,谁更…”
及、比得上 美丽、漂亮
译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比徐 文 公美丽),因而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哪 : 一个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偏爱,形→动
之:用在主谓间,取消
对
句子独立性,不译
我也。”
译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 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
文: 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
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
三问 三答 三 思 三比 三赏 三变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三”——三问
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问题:“三问” 在表述上有无差异?
邹忌问其妻,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 的自称;问其妾,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 着点架子;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 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
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 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 《说苑》、《列女传》等,还修订整理 了《战国策》《楚辞》等。他所撰《别 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 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 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 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 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 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 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 齐国大治ī 朝服衣冠 zhāo
昳 yì 间进 jiàn 谤讥 bànɡ jī 皆朝于齐 cháo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 服衣冠,窥镜 谓
长,身高
早晨 穿戴, 名→动
照 对…说
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
固定句式:“与…相比, 谁更…” 。 孰:副词,谁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 刺寡
人之 对,好
当面。名→状 指责
过过者失,受上上赏等;的上书谏寡人者,受授中予赏;能议谤论讥于“于市
朝谤讥”
市市朝朝,,公共场合 闻使寡…人听之到。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状语后
置
群臣进谏,门庭若集市市;数月之不时后,,有时时候时而偶间然进;满期一年年
之后,即虽使欲言,无可进者。
明日,徐公来,孰视
第二天
通假字, “熟”, 仔细
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
他,指 省略句。(邹忌)
视自,
徐公 自以为不如(徐公)
以为:认为
宾语前置
又弗如远甚。暮寝 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
“甚远” 在晚上。 表顺接,两 以…为美。(认
太远了
名→状 个动作相连 为…美)意动用法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
=甚美,太美了
徐公何能及君也!”
比得上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 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 美丽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判断句。标志:……者也。
即“信自”。 又
实在
的
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
的
的
比
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
土地方圆
国君旁边的近臣 没有
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
蔽甚矣!”
因受蒙蔽而不明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不译
译文: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
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 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 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 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 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战国策》
解题
用含蓄的话暗 规劝君主、尊长或朋
示或劝告。
友,使改正错误。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进谏
兼语句
齐王纳谏
讽:婉言规劝 谏: 直言规劝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 一部国别体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 《国事》、《短长》等,由西汉刘向编订的, 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 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 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载 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 的谋议或辞说。《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 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 要的地位。
所说的
燕、赵、韩“、齐魏王闻纳谏之”,皆朝朝见cháo于到齐。此所谓战胜
这件事
课文的故事情节有六个“三”,谁能找出来? 提示1、邹忌向几个人询问自己有没有徐公美?
2、他们的答案一致吗? 3、邹忌对他们的回答分别如何分析? 4、邹忌进谏齐王时将自己和齐王进行了几 方面比较? 5、齐王有几种级别的奖赏? 6、下令后按时间顺序发生了几次变化?
• 唐太宗李世民对敢于直谏的魏征的一句评 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 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 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 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 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 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 臣--——邹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