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外基质及相关遗传病概述

细胞外基质及相关遗传病概述
细胞外基质及相关遗传病概述

细胞外基质及相关遗传病概述

何林1 王峡2雷宇华1*

(1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石家庄050017;2石家庄市第二中学050000)

摘要细胞外基质主要包括胶原、弹性蛋白、非胶原糖蛋白、氨基聚糖与蛋白聚糖四大类型,在各种

组织细胞中广泛分布。细胞外基质对细胞结构的维持以及细胞的分化、迁徙和增殖等有重要的调节作

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外基质的异常密切相关,本文对细胞外基质的组成和功能以及与细胞

外基质相关的遗传病进行概述。

关键词细胞外基质遗传病

除细胞外,构成机体组织与器官的成分中还有一些非细胞性的成分,即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c, ECM)。细胞外基质广泛分布于构成组织的细胞之间,正是通过细胞外基质细胞才得以行使多种功能,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组织与器官。在医学上细胞外基质与细胞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结构与功能异常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对细胞外基质的研究备受重视,已成为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细胞外基质及其异常引起的遗传性疾病进行概述。

1 细胞外基质的组成与功能

细胞外基质是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空间的由蛋白质和多糖纤维构成的胶体结构体系。构成细胞外基质的大分子种类繁多,根据化学组成可将其分为四大类,即胶原蛋白、弹性蛋白、非胶原糖蛋白、氨基聚糖与蛋白聚糖。

胶原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纤维蛋白,其分子是由三条α螺旋肽链构成的三螺旋结构,是细胞外基质的框架结构。不同组织中的胶原蛋白种类互不相同:如皮肤组织中的胶原蛋白以Ⅰ型胶原蛋白为主,主要参与皮肤的损伤后修复;软骨组织则以Ⅱ型胶原蛋白分布为主。弹性蛋白是由750~83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具有高度疏水性的非糖基化纤维蛋白。它作为细胞外基质中的重要组分,以两种短肽相互交联构成了疏松极富弹性的网状结构。弹性蛋白纤维和胶原蛋白纤维相互交织,赋予组织一定弹性和高度韧性。氨基聚糖又称黏多糖,是指由重复的氨基己糖和糖醛酸二糖为单位排列聚合形成的直链多糖,可赋予组织良好的润滑作用和抗压能力。蛋白聚糖是由氨基聚糖和核心蛋白(透明质酸除外)共价结合形成的巨分子糖蛋白。因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和存在形式的差异而发挥不同的生物学功能。非胶原糖蛋白主要有层黏连蛋白和纤连蛋白两大类。纤连蛋白包括血浆纤连蛋白和细胞纤连蛋白两种类型,是一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链形成的二聚体或多聚体,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黏着,促进细胞的迁移与分化等。层黏连蛋白是由一条重链(α链)和两条轻链(β链和γ链)组成,并通过二硫键交联结合成非对称的十字形异构三聚体,其具有保持细胞间粘附以及细胞极性的作用。

细胞外基质不仅对组织细胞赋予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而且还与细胞的增殖、分化、识别、黏着和迁移等基本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2 与细胞外基质相关的遗传病

2.1 赫勒氏综合征赫勒氏综合征(Hurler syndrome)黏多糖贮存症IH型,是由Hurler于1919年首先报道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会出现角膜的湿润混浊,生长发育迟缓,肝脾肿大,常伴有严重的关节障碍和智力障碍等症状,患者的皮肤粗厚,尤其是上肢、胸部及指趾皮肤呈结节样增厚。患者还容易发生气道阻塞等呼吸道问题,在治疗不及时的情况下,儿童患者会因呼吸道疾病而在十岁前就死亡。研究显示,该病的发病机制是机体缺乏α-L-艾杜糖醛酸酶(IDUA酶)导致氨基聚糖中的硫酸皮肤素和硫酸肝素降解受阻,并在体内堆积[1]。研究还发现,编码IDUA酶的基因定位于4p16.3,全长19kb,共包含14个外显子和13个内含子,正是该区域基因的突变导致了该病的发生。目前针对赫勒氏综合征的治疗包括骨髓移植(尽可能减少粘多糖的进一步堆积)、酶替代疗法(采用外源补充IDUA)和基因疗法(包括正确基因替代疗法和原位修复IDUA基因疗法)。这几种

疗法各有利弊:由于患者对外源蛋白的免疫作用强烈,故酶替代疗法效果没有骨髓移植好,而基因疗法尚需要基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骨髓移植成为该病主要诊疗方式。

2.2 爱唐综合征爱唐综合征(Ehlers-danlos syndrome, EDS)又称埃勒斯-当洛二氏综合征、皮肤弹力过度症或松皮症,是由Ehlers与Danlos两人提出的一类胶原性疾病,多为显性遗传。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和血管脆弱;皮肤弹性过高;关节活动过于灵活而易发生关节松弛错位。该病根据症状和突变基因的不同被分为六种类型,不同类型的EDS在不同的基因位点发生突变,主要有COL3A1、COL5A1和COL1A1等。基因的突变导致的胶原蛋白合成及结构等方面的异常进而引起皮肤,关节,肌肉,韧带,血管甚至内脏器官的弹性和韧性下降是该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2]。目前尚无有效治疗EDS的方案,多数采取对症治疗的措施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体做法包括采用物理方法固定关节防止关节脱位,电刺激皮肤减少局部肌肉骨骼的疼痛,如果患者发生骨关节受伤可采用适当的手术给予治疗[3]。

2.3 成骨不全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俗称脆骨病或瓷娃娃,是一种常染色体异常引发的全身性结缔组织遗传病。成骨不全的患者骨质脆弱,极易发生骨折现象,往往伴有四肢短小、蓝色巩膜和耳聋等症状。其发病机制多为胶原纤维的产生不充分,结构不够完整,即存在严重的胶原成熟缺陷,尤以合成I型胶原蛋白发生障碍为主要特征。研究表明,I型胶原异常的发病基因为COL1A1或COL1A2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7p21.31~q22,全长17537bp,包括51个外显子,负责编码的I型胶原蛋白,是骨基质中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是调节骨密度的重要候选基因[4]。目前针对OI的治疗主要采用双磷酸盐或生长激素的药物治疗,对于出现的严重的骨性病变的患者采取外科手术的方式减轻症状。随着基因科学的发展,OI的细胞及基因疗法正在逐步应用于临床治疗治疗中[5]。

2.4 马凡综合征马凡综合征(Manfan’s syndrome, MS)又称马方综合征或蜘蛛指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基因异常导致的全身性结缔组织遗传性疾病。MS的患者会出现骨骼及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四肢过长类似蜘蛛指(趾),关节的灵活度发生改变,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畸形而弹性下降。患者往往因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破裂发生致命性的动脉出血危及生命[6]。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弹性蛋白外壳的微原纤维基因(FBN1)发生突变,导致起连接组织细胞作用的微原纤维蛋白发生折叠错误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FBN1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5q21.1,全长200kb,含65个外显子[7]。该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内科可采用氯沙坦等药物治疗减缓心血管并发症,针对主动脉瘤以及主动脉夹层也可采取外科手术的方法[8]。

2.5 Alport综合征(Alport syndrome)

Alport综合征(Alport syndrome)是一种X连锁显性遗传为主的遗传性肾病。该病主要表现为血尿、肾功能进行性减退、听力障碍和眼部病变等,发病机制是编码Ⅳ型胶原蛋白的COL4A43、COL4A4或COL4A5基因突变,而Ⅳ型胶原蛋白主要存在于肾小球基底膜、内耳等组织的细胞外基质中。相关基因的突变导致了该胶原蛋白在相应位置表达的紊乱进而导致一系列症状的产生[9,10]。目前针对Alport综合征的治疗主要使用免疫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他汀类降脂药物,同时配合肾透析改善肾衰症状。而相关的基因治疗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结果,但尚未应用到临床[11]。

3 展望

尽管对细胞外基质与遗传病的关系有了较为详细的认识,尤其在分子基因水平有了重大的突破,但是这些病迄今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所能采取的办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相关的基因治疗研究正在开展中,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基因转染效率不高、靶基因的导入途径、导入时间或时机、体内生存时间、病毒等载体的安全性等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基因治疗用于临床尚需待以时日。在预防遗传病方面,婚前检查的必要性再次凸显出来,通过婚检能够极大程度地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提高群众婚检意识显得十分重要。

(*为通讯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1] D'Aco K, Underhill L, Rangachari L, et al. 2012.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rends in mucopolysaccharidosis I:findings from the MPS I Registry. 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171(6):

911-919

[2] Byers PH, Murray ML. 2012. Heritable Collagen Disorders: The Paradigm of the

Ehlers–Danlos Syndrome. The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132(E1): E6-11

[3] Rombaut L, Malfait F, De Wandele I, et al. 2011. Medication, surgery, and physiotherapy among patients with the hypermobility type of Ehlers-Danlos syndrome.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92(7):1106-12

[4] Forlino A, Cabral W A, Barnes AM, et al. 2011. New perspectives on osteogenesis imperfecta.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7(9): 540-557

[5] 石长贵,张颖,袁文. 2013. 成骨不全治疗研究进展. 脊柱外科杂志,11(3):178-181

[6] Siepe M, Loffelbein F. 2009. The Marfan syndrome and related connective tissue disorders. Medizinische Monatsschriftfür Pharmazeuten, 32(6):213-219

[7] Kainulainen K, Karttunen L, Puhakka L, et al. 1994. Mutations in the fibrillin gene responsible for dominant ectopia lentis and neonatal Marfan syndrome. Nature genetics, 6(1):64-69

[8] Keane MG , Pyeritz RE . 2008. Medical managementof Marfan syndrome. Circulation , 117 (21): 2802-2813

[9] Thorner PS. 2007. Alport syndrome and thin basement membrane nephropathy. Nephron Clinical Practice, 106(2):c82-8

[10] Gregory MC, Terreros DA, Barker DF, et al. 1996. Alport syndrome--clinical phenotypes, incidence, and pathology. Contributions to nephrology, 117:1-28

[11] 林颖,陈楠. 2008. Alport综合征的治疗研究进展.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9(5):456-458

4细胞连接与细胞外基质

第四章细胞连接与细胞外基质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紧密连接存在于 A.结缔组织 B.血液细胞间 C.肌肉细胞间 D.上皮细胞间 E.神经细胞间 2.能够封闭细胞间隙的连接是 A.桥粒 B.半桥粒 C.紧密连接 D.缝隙连接 E.都不是 3.小肠柱状上皮细胞在肠腔面细胞间隙顶端形成闭锁小带,长度约A.10-100nm B.10-200nm C.50-100nm D.50-200nm E.50-400nm 4.有肌动蛋白纤维参与的连接类型是 A.带状桥粒 B.半桥粒 C.点状桥粒 D.紧密连接 E.缝隙连接 5.缝隙连接两细胞间的间隙是

A.1nm B.2nm C.5nm D.10nm E.20nm 6.带状桥粒连接两细胞间的间隙约是 A.5nm B.10nm C.20nm D.30nm E.50nm 7.点状桥粒连接两细胞间的间隙约是 A.5-10nm B.10-20nm C.20-25nm D.25-30nm E.30-50nm 8.缝隙连接的连接小体的中心孔径为 A.0.1nm B.0.5nm C.1nm D.1.5nm E.2nm 9.构成缝隙连接的连接小体的连接蛋白分子每个分子跨膜A.1次 B.2次 C.4次 D.6次 E.7次

10.在紧密连接中起作用的是 A.钙粘蛋白 B.ZO-1多肽 C.整合蛋白 D.连接蛋白 E.都不是 11.在创伤组织修复时,细胞分泌大量 A.蛋白聚糖 B.透明质酸 C.胶原 D.层粘连蛋白 E.纤连蛋白 12.动物体内含量最多的蛋白是 A.弹性蛋白 B.层粘连蛋白 C.胶原 D.纤连蛋白 E.结蛋白 13.细胞外基质中非糖基化的蛋白是 A.弹性蛋白 B.胶原 C.层粘连蛋白 D.纤连蛋白 E.都不是 14.肾小球基膜成为血浆和尿液的过滤器。A.层粘连蛋白 B.胶原 C.纤连蛋白 D.弹性蛋白

遗传病的特点和种类

遗传病的特点和种类 遗传性疾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造成的疾病。 遗传病具有先天性、家族性、终身性、遗传性的特点。 遗传病的种类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单基因病。 单基因常常表现出功能性的改变,不能造出某种蛋白质,代谢功能紊乱,形成代谢性遗传病。单基因病又分为三种: 1.显性遗传:父母一方有显性基因,一经传给下代就能发病,即有发病的代代,必然有发病的子代,而且世代相传,如多指,并指,原发性青光眼等。 2.隐生遗传:如先天性聋哑,高度近视,白化病等,之所以称隐性遗传病,是因为患儿的双亲外表往往正常,但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3.性链锁遗传又称伴性遗传发病与性别有关,如血友病,其母亲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又如红绿色盲是一种交叉遗传儿子发病是来自母亲,是致病基因携带者,而女儿发病是由父亲而来,但男性的发病率要比女性高得多。 二、多基因遗传:是由多种基因变化影响引起,是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人的性状如身长、体型、智力、肤色和血压等均为多基因遗传,还有唇裂、腭裂也是多基因遗传。此外多基因遗传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如哮喘病、精神分裂症等。 三、染色体异常:由于染色体数目异常或排列位置异常等产生;最常见的如先天愚型,这种孩子面部愚钝,智力低下,两眼距离宽、斜视、伸舌样痴呆、通贯手、并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常见遗传病总结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软骨发育不全上臂、大腿短小畸形,腹部隆起;臀部后凸;身材矮小致病基因导致长骨两端软骨细胞形成出现障碍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白化病患者皮肤、毛发、虹膜中缺乏黑色素,怕光,视力较差缺乏酪氨酸的正常基因,无法将酪氨酸转变成黑色素 先天性聋哑听不到声音,不能学说话,成为哑巴缺乏听觉正常的基因,听觉发育障碍 苯丙酮尿症智力低下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的正常基因,苯丙氨酸不能转化成酪氨酸而不能变成苯丙酮酸,中枢神经受损 X染色体显性遗传

常见遗传病列表简述

遗传病遗传方式 多指(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并指(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蜘蛛指(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短指(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缺指(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先天性颅骨畸形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下颌-面骨发育异常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颅锁骨发育不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软骨发育不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多发性骨骺发育不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成骨不全Ⅱ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石骨症严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轻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X连锁隐性遗传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先天性肌强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家族性周期性麻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支气管软化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气管-支气管巨大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不动纤毛综合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肺泡性蛋白沉着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肺囊性纤维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弯刀综合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家族性气发性气胸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多发性家族**肉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色素沉着肠道息肉综合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遗传性慢性再发性胰腺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先天性心脏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法洛四连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先天性颅骨畸形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先天性肺动脉瘘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家族性二尖瓣脱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心-手综合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高脂蛋白血症Ⅰ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第四章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第四章细胞膜与细胞表面[综合习题] 一、名词解释 (一)重点名词 1.黏着斑 2.黏着带 3.兼性分子 4.锚定连接 5.锚蛋白 6.人工膜 7.双分子片层模型 8.生物膜 9.钙黏素 10.细胞黏着 11.细胞外被 12.细胞皮层 13.细胞连接 14.细胞膜 15.细胞膜抗原 16.C.ell surfaC.e 细胞表面 17.通讯连接 18.连接子 19.细胞质膜 20.desmosome 桥粒 21.细胞外基质 22.外在膜蛋白 23.fluid mosaic.model 流动镶嵌模型 24.光脱色恢复技术 25.间隙连接 26.ghost 血影 27.血型糖蛋白 28.糖蛋白 29.hemidesmosome 半桥粒 30.内在膜蛋白· 31.1ipid 脂质 32.1iposome 脂质体 33.膜骨架 34.膜脂质 35.膜蛋白 36.成斑现象、成帽现象 37.plasmodesma 胞间连丝 38.紧密连接 39.单位膜模型 (二)相关名词 1.基(底)膜 2.细胞黏附分子 3.胆固醇 4.胆碱 5.胶原 6.去垢剂

7.弹性蛋白 8.伸展蛋白 9.纤黏连蛋白 10.糖萼 11.糖胺聚糖 12.血红蛋白 13.透明质酸 二、是非判断 1.生物膜是指细胞膜,也称质膜。 2.所有生物膜中的蛋白质和脂的相对含量都相同。 3.相对不溶于水的亲脂性小分子能自由穿过细胞质膜。 4.质膜对带有电荷的分子都是高度不通透的。 5.胆固醇在动物细胞膜中含量相当高,但不存在于植物细胞膜和原核生物细胞膜中。 6.动物细胞质膜中胆固醇的含量相当高,植物细胞质膜中胆固醇的含量极少,原核细胞质膜中不含胆固醇。 7.若改变血的离子强度,则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条带消失,说明这两种蛋白质不是内在膜蛋白。 8.细菌质膜上的孔蛋白跨膜方式是通过B折叠。 9.糖蛋白和糖脂上的糖基既可位于质膜的内表面,也可位于质膜的外表面。 10.膜脂和膜蛋白都具有流动性,能够翻转运动。 11.用细胞松弛素B处理细胞,可大大增加膜的流动性。 12.可用荧光免疫标记技术来证明膜的流动性。 13.上皮细胞、肌肉细胞和血细胞都存在细胞连接。 14.桥粒、半桥粒和带状桥粒有中间纤维的参与。 15.上皮细胞间桥粒连接处的中间纤维是角蛋白纤维。 16.半桥粒是上皮细胞与基底膜的连接方式。 17.桥粒与半桥粒的形态结构不同,但功能相同。 18.间隙连接和紧密连接都是脊椎动物的通讯连接方式。 19.间隙连接将一个细胞的细胞骨架与相邻细胞的骨架连接起来或与胞外基质相连。 20.连接子蛋白位于细胞内的是其C端,而其N端位于细胞外。 21.小肠平滑肌收缩依赖间隙连接。 22.纤连蛋白促进血液凝固。 23.弹性蛋白与胶原极为相似,其氨基酸组成中都含有Gly—x-y重复序列。24.细胞间隙连接的连接单位叫连接子,由6个亚基组成,中间有孔道,可以进行物质的自由交换。 25.选择素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蛋白介导的细胞黏着都是钙依赖性的。26.整联蛋白的细胞内结构域同胞质骨架的中间纤维相连。 27.整联蛋白是一种跨膜蛋白,细胞外结构域可与纤连蛋白的RGD序列结合。28.细胞外基质主要用于维持组织结构,对细胞功能的影响不大。 29.胶原在内质网中是可溶的,在细胞外基质中是不可溶的。 30.透明质酸和蛋白聚糖在细胞迁移和转化中起主要作用。 31.透明质酸使组织具有抗张能力,而胶原纤维使组织具有抗压能力。32.透明质酸是一种重要的氨基聚糖,是增殖细胞和迁移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 33.由于蛋白聚糖坚硬的刚性结构,它可以承受大的压力。 34.蛋白聚糖是细胞外激素储存库。 35.层黏连蛋白受体是由。A.B和R三条链构成。 36.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层黏连蛋白是一个对称的十字形结构。

遗传病的种类大致可分为三类

遗传病的种类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单基因病。 单基因常常表现出功能性的改变,不能造出某种蛋白质,代谢功能紊乱,形成代谢性遗传病。单基因病又分为三种: 1.显性遗传:父母一方有显性基因,一经传给下代就能发病,即有发病的代代,必然有发病的子代,而且世代相传,如多指,并指,原发性青光眼等。 2.隐生遗传:如先天性聋哑,高度近视,白化病等,之所以称隐性遗传病,是因为患儿的双亲外表往往正常,但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3.性链锁遗传又称伴性遗传发病与性别有关,如血友病,其母亲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又如红绿色盲是一种交叉遗传儿子发病是来自母亲,是致病基因携带者,而女儿发病是由父亲而来,但男性的发病率要比女性高得多。 二、多基因遗传:是由多种基因变化影响引起,是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人的性状如身长、体型、智力、肤色和血压等均为多基因遗传,还有唇裂、腭裂也是多基因遗传。此外多基因遗传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如哮喘病、精神分裂症等。三、染色体异常:由于染色体数目异常或排列位置异常等产生;最常见的如先天愚型,这种孩子面部愚钝,智力低下,两眼距离宽、斜视、伸舌样痴呆、通贯手、并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常见遗传病总结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软骨发育不全上臂、大腿短小畸形,腹部隆起;臀部后凸;身材矮小致病基因导致长骨两端软骨细胞形成出现障碍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白化病患者皮肤、毛发、虹膜中缺乏黑色素,怕光,视力较差缺乏酪氨酸的正常基因,无法将酪氨酸转变成黑色素 先天性聋哑听不到声音,不能学说话,成为哑巴缺乏听觉正常的基因,听觉发育障碍 苯丙酮尿症智力低下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的正常基因,苯丙氨酸不能转化成酪氨酸而不能变成苯丙酮酸,中枢神经受损 X染色体显性遗传 抗维生素D佝偻病 X型腿(O型),骨骼发育畸形,生长缓慢致病基因使钙磷吸收不良没,导致骨骼发育障碍 X染色体隐性遗传 红绿色盲不能分辨红色和绿色缺乏正常基因,不能合成正常视蛋白引起色盲血友病受伤后流血不止缺乏凝血因子合成基因,导致凝血障碍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肌无力或萎缩,行走困难正常基因缺乏,进行性肌肉发育障碍 染色体数目异常 常染色体 21三体综合症智力低下,身体发育缓慢,面容特殊,眼间距宽,口常开,舌伸出第21号染色体多一条 性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XO)身材矮小,肘外翻,颈部皮肤松弛,外观女性无生育能力少一X染色体 XYY个体男性,身材高大,具有反社会行为多一Y染色体

第四章细胞环境与互作 细胞生物学(王金发版)章节总结

第四章细胞环境与互作 细胞相互间以及细胞与细胞环境的相互作用调节着细胞的迁移、生长以及组织的三维结构。 4.1细胞表面 细胞通过表面发生细胞识别、细胞黏着、细胞连接、细胞通讯。包括细胞被与细胞壁。 4.2细胞外基质(环境) 细胞外基质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和其它组织特化细胞合成分泌。 4.2.1细胞外基质的组成 细胞外基质主要由三大类物质组成:蛋白聚糖、结构蛋白(胶原纤维等)、黏着蛋白。 4.2.1.1蛋白聚糖 (1)分子结构 糖胺聚糖:重复二糖单位构成的无分支长链多糖。如硫酸角质素等,二糖都带有负电荷。 蛋白聚糖:大多数糖胺聚糖都与核心蛋白的丝氨酸残基共价结合形成糖和蛋白质的复合物。糖占绝大部分。 透明质酸:可以单独存在,也可参与蛋白聚糖的形成,还可以同蛋白聚糖结合,透明质酸作为主干,连接很多蛋白聚糖,形成透明质酸-蛋白聚糖复合物。(2)功能 ①细胞外基质的填充物。直接与胶原纤维连接形成动物细胞外的网络结构。 ②由于蛋白聚糖具有丰富的负电荷,因此能够结合阳离子、水分,形成多孔的水合胶,使细胞表面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同时具有很强的抗压能力。因此,细胞外基质中蛋白聚糖所携带的多糖基团就决定了细胞外基质的物理性质。 ③蛋白聚糖对细胞黏着、细胞迁移、细胞分化都起到一个支架作用。 4.2.1.2胶原和弹性蛋白 4.2.1.2.1胶原 (1)分子结构 基本结构单位是原胶原,一级结构具有(Gly-X-Y)n重复单位(X,Y常为脯氨酸和羟脯氨酸),原胶原是由三条α肽链螺旋组成。进一步装配为胶原(见下)。不同类型胶原由不同的胶原蛋白氨基酸组成。 (2)胶原合成与装配 粗面内质网的核糖体上合成含有信号肽的原α链,即前原胶原,内质网内分子内交联,形成前胶原,进入高尔基体,加工修饰,如羟基化,糖基化等,分泌到细胞外,被蛋白水解酶水解掉两个尾端,形成胶原,再通过分子间交联形成胶原原纤维,最后再形成胶原纤维。

细胞外基质及相关遗传病概述

细胞外基质及相关遗传病概述 何林1 王峡2雷宇华1* (1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石家庄050017;2石家庄市第二中学050000) 摘要细胞外基质主要包括胶原、弹性蛋白、非胶原糖蛋白、氨基聚糖与蛋白聚糖四大类型,在各种 组织细胞中广泛分布。细胞外基质对细胞结构的维持以及细胞的分化、迁徙和增殖等有重要的调节作 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外基质的异常密切相关,本文对细胞外基质的组成和功能以及与细胞 外基质相关的遗传病进行概述。 关键词细胞外基质遗传病 除细胞外,构成机体组织与器官的成分中还有一些非细胞性的成分,即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c, ECM)。细胞外基质广泛分布于构成组织的细胞之间,正是通过细胞外基质细胞才得以行使多种功能,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组织与器官。在医学上细胞外基质与细胞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结构与功能异常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对细胞外基质的研究备受重视,已成为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细胞外基质及其异常引起的遗传性疾病进行概述。 1 细胞外基质的组成与功能 细胞外基质是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空间的由蛋白质和多糖纤维构成的胶体结构体系。构成细胞外基质的大分子种类繁多,根据化学组成可将其分为四大类,即胶原蛋白、弹性蛋白、非胶原糖蛋白、氨基聚糖与蛋白聚糖。 胶原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纤维蛋白,其分子是由三条α螺旋肽链构成的三螺旋结构,是细胞外基质的框架结构。不同组织中的胶原蛋白种类互不相同:如皮肤组织中的胶原蛋白以Ⅰ型胶原蛋白为主,主要参与皮肤的损伤后修复;软骨组织则以Ⅱ型胶原蛋白分布为主。弹性蛋白是由750~83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具有高度疏水性的非糖基化纤维蛋白。它作为细胞外基质中的重要组分,以两种短肽相互交联构成了疏松极富弹性的网状结构。弹性蛋白纤维和胶原蛋白纤维相互交织,赋予组织一定弹性和高度韧性。氨基聚糖又称黏多糖,是指由重复的氨基己糖和糖醛酸二糖为单位排列聚合形成的直链多糖,可赋予组织良好的润滑作用和抗压能力。蛋白聚糖是由氨基聚糖和核心蛋白(透明质酸除外)共价结合形成的巨分子糖蛋白。因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和存在形式的差异而发挥不同的生物学功能。非胶原糖蛋白主要有层黏连蛋白和纤连蛋白两大类。纤连蛋白包括血浆纤连蛋白和细胞纤连蛋白两种类型,是一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链形成的二聚体或多聚体,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黏着,促进细胞的迁移与分化等。层黏连蛋白是由一条重链(α链)和两条轻链(β链和γ链)组成,并通过二硫键交联结合成非对称的十字形异构三聚体,其具有保持细胞间粘附以及细胞极性的作用。 细胞外基质不仅对组织细胞赋予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而且还与细胞的增殖、分化、识别、黏着和迁移等基本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2 与细胞外基质相关的遗传病 2.1 赫勒氏综合征赫勒氏综合征(Hurler syndrome)黏多糖贮存症IH型,是由Hurler于1919年首先报道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会出现角膜的湿润混浊,生长发育迟缓,肝脾肿大,常伴有严重的关节障碍和智力障碍等症状,患者的皮肤粗厚,尤其是上肢、胸部及指趾皮肤呈结节样增厚。患者还容易发生气道阻塞等呼吸道问题,在治疗不及时的情况下,儿童患者会因呼吸道疾病而在十岁前就死亡。研究显示,该病的发病机制是机体缺乏α-L-艾杜糖醛酸酶(IDUA酶)导致氨基聚糖中的硫酸皮肤素和硫酸肝素降解受阻,并在体内堆积[1]。研究还发现,编码IDUA酶的基因定位于4p16.3,全长19kb,共包含14个外显子和13个内含子,正是该区域基因的突变导致了该病的发生。目前针对赫勒氏综合征的治疗包括骨髓移植(尽可能减少粘多糖的进一步堆积)、酶替代疗法(采用外源补充IDUA)和基因疗法(包括正确基因替代疗法和原位修复IDUA基因疗法)。这几种

细胞生物学 第四章

第四章一.名词解释: 1. 细胞膜 (cell membrane)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的生物膜,又称质膜,厚度6-10nm,是细胞间或细胞与外界环境间的分界,维持着细胞内外环境的差别。电镜下,细胞膜呈三层结构,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骨架,每个磷脂分子都可以自由地作横向运动,其结果使膜具有流动性、弹性。磷脂双分子层的内外两侧是膜蛋白,有时镶嵌在骨架中,也能作横向运动。 2. 流动镶嵌模型(fluidmosailmodel)认为球形膜蛋白分子以各种镶嵌形式与磷脂双分子层 相结合,有的镶在内外表面,有的则部分或全部嵌入 膜中,有的贯穿膜的全层,这些大多为功能蛋白。这 一模型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较好地体现细 胞的功能特点,被广泛接受。 3. 脂质体(liposome)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自我装配成稳定的脂双层 膜的球形结构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球形脂质小囊。 4. 整合蛋白(integralprotein)又称内在蛋白,跨膜蛋白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细胞膜中 或内外两侧。以非极性氨基酸与脂双分子层的非极性 疏水区相互作用而结合在质膜上。整合蛋白几乎都是 完全穿过脂双层的蛋白,亲水部分暴露在膜的一侧或 两侧表面;疏水区同脂双分子层的疏水尾部相互作用; 整合蛋白所含疏水氨基酸的成分较高。跨膜蛋白可分 为单次跨膜,多次跨膜,多亚基跨膜等。 5. 膜转运蛋白 (membrane transportprotein)细胞膜中具有转运功能的跨膜蛋白,可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6. 外周蛋白(peripheralprotein)又称附着蛋白,完全外露在脂双分子层的内外两侧, 主要是通过非共价健附着在脂的极性头部,或整合蛋 白亲水区的一侧,间接与膜结合。

细胞外基质与心血管病

细胞外基质与心血管病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由成纤维细胞、间质细胞、上皮细胞等体内各种组织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类大分子物质。主要分为胶元、非胶元糖蛋白、蛋白聚糖和弹性蛋白等四大类,主要分布和聚集在细胞表面和细胞间质,多成复杂网络结构,故称细胞外基质(间质)。它们是细胞和组织赖以生存、活动和调节的外环境:一方面为细胞和组织提供支持、联结、固定、保水、缓冲等物理性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又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信息传递和汇集的中介。它可通过各种信号传递系统,调节细胞生长、增殖、迁移、分化、粘附、代谢、损伤修复、组织重构等各种生理功能。被称为是人体细胞和组织内稳态的主要调节者(The Central Regulator of Cell and Tissue Homeostasis)。 细胞外基质的成分十分复杂,除了各型胶元以外,还有各种粘连蛋白(FN)、层连蛋白(LN)、氨基聚糖(GAG)、蛋白聚糖(PG)、弹性蛋白(Elastin)、内动素(Cytotatin)、血栓结合素(Thrombospondin)、整合素(Integrin)、玻连蛋白(Vitronetin VN)、连结蛋白(Connexins)、钙粘素(Cadherins)、选择素(Selectin)、粘附素(细胞粘合素)、细胞粘合素(Cytotatin)等几十个类别。每一种类别又有几种至十几种亚型。细胞不同产生和分泌的基质成分亦不同;组织不同所含的细胞外基质的成分和比例亦不同;即使同一种细胞,同一种组织,在不同的生理、病理和反应条件下,细胞外基质的成分、结构和构型亦不同;结构和构型不同,细胞外基质的功能和作用亦不同;同一类型的细胞外基质,它还可分解成不同的降解片段,也有不同的生理功能。随着基因和蛋白质组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新的细胞外基质分子还在不断诞生,其类型、构型、构像还有更多发现,其功能亦在不断的扩展,构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细胞外基质的网络家族和体系。 细胞外基质虽然来源、成分、分型和功能不同,各司其责,但在结构和功能上,它们又排列有序、疏密相间、相互联结、彼此协同,在细胞间质、组织间隙和器官内,形成各种复杂的相对固定的形式和分层网状结构,形成许多不同的功能结构区域,如在血管,可以形成内膜表面的粘附保护层、内膜下层、基底膜层、内弹力层、外弹力层、血管中层和外层系膜结缔组织等等。每一个结构区域都具有其复杂的成分、结构和各自的功能,形成多重通道、支架、隔栅、巢穴或屏障,保护和调节着血管的完整的功能。细胞外基质来源于器官和组织内的不同细胞。细胞不同,产生和分泌的基质亦不同,如在心脏,肌肉细胞可以产生胶元IV、

高中生物遗传病的类型

高中生物遗传病的类型2019年3月21日 (考试总分:108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填空题(本题共计 2 小题,共计 8 分) 1、(4分)下图是具有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家属中有的成员患甲种遗传病(设显性基因为D,隐性基因为d),有的成员患乙种遗传病(设显性基因为E,隐性基因为e),如系谱图所示。现已查明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问: (1)甲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____染色体上,属于____________(显性或隐性)遗传,乙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____染色体上,属于__________(显性或隐性)遗传。 (2)写出下列两个体的基因型:Ⅱ5__________,Ⅲ8_________________ (3)若Ⅲ8和一个正常人(不携带甲、乙致病基因)婚配,子女中只患甲种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 _。 2、(4分)下图为某家族某病的遗传系谱图(基因用A、a表示),据图回答: (1)该病是___________(显性或隐性)性状。 (2)Ⅱ4和Ⅲ10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如果Ⅱ5和的Ⅱ6出现了患病后代,属于性状分离吗?_ __。 (3)若Ⅲ8和一个该病基因携带者结婚,生一个孩子为正常的几率为______。 (4)图中Ⅲ9、Ⅲ10、Ⅲ11都表现正常,他们的父亲Ⅱ5最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 二、单选题(本题共计 20 小题,共计 100 分) 3、(5分)有关染色体结构变异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 B.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C.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可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染色体变异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4、(5分)下图为人类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Ⅱ4为患者。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该病可能属于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Ⅱ3是携带者的概率为1/2 C.若Ⅰ2不携带致病基因,则Ⅰ1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含有2个该病的致病的基因 D.若Ⅰ2携带致病基因,则Ⅰ1和Ⅰ2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8 5、(5分)多指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属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系谱图中有上述两种遗传病,已知I2、I4、II2和II4均不含上述两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携带红绿色盲基因的是乙家族 B.红绿色盲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 C.若III1和III2生了一个男孩,则该男孩两病均患的概率为1/16 D.若III1和III2生了一个女孩,则该女孩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1/2 6、(5分)下列关于遗传咨询与优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近亲结婚会导致后代各种遗传病的发病率都增加 B.只有自身是遗传病患者才有必要进行遗传咨询 C.羊膜腔穿刺不能用于确诊遗传性代谢疾病 D.畸形胎常在早孕期形成 7、(5分)如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乙病患者都是男性,该遗传病为伴Y遗传 C.调查乙的发病率需在患者家系中统计 D.乙病患者的一个细胞中最多可存在4个致病基因 8、(5分)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遗传变异均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确定遗传病类型的方法

确定遗传病类型的方法 黑龙江省龙江一中李焕玲 人类遗传病有多种,对人类遗传病的判断是相当薄弱的环节,不少学生在分析遗传现象时,只要见到男女性别之分的情况就当作伴性遗传来处理,结果误入歧途。因此,理解和掌握对人类遗传病判断的方法是及其重要的。 人类几种遗传病的类型及其显著特征: X染色体显性:男性患病,其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女性正常, 其父亲和儿子一定正常。 X染色体隐性:女性患病,其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男性正常, 其母亲和女儿一定正常。 伴Y染色体:父患病,儿子必患病,且患者均为男性。 分析判断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或排除Y染色体遗传。具体方法是:用伴Y染色体特征进行判断,如确认,则题目完成;如排除,则进行第二步和第三步。 第二步:判断致病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具体方法是: (1)显性遗传病: A、双亲患病,子女中出现正常者,则一定为显性遗传病。 B、该病在代与代之间呈连续性,则该病最可能为显性遗传病。 (2)隐性遗传病: A、双亲正常,子女中出现患者,则一定为隐性遗传病。 B、该病在代与代之间呈不连续性,则该病最可能为隐性遗传病。 第三步:确定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 具体方法是:用伴X染色体的特征来确认或排除,如符合伴X染色体显(或隐)性特征,则最可能为X染色体显(或隐)性,如不符合伴X染色体显(或隐)性的特征,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或隐)性遗传。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所有的遗传系谱都符合常染色体遗传,但不一定符合伴性遗传。有的题目给出的遗传系谱,符合多种类型遗传病特征,应该判断为哪一种呢?一般原则是:显性、隐性都符

合时,则优先判断为显性;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都符合时,则优先判断为伴性遗传。 例:下列人类系谱中,有关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类型为:( ) 男性正常 男性患者 女性患者 A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 、X 染色体显性遗传 D 、X 染色体隐性遗传 解析:该题如果采用不当的方法,比如用基因型推导分析,结论是: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X 染色体显性都符合。很多学生拿不定主意,结果没有得分。正确的分析步骤是: 第一步:排除伴Y 染色体遗传。 第二步:无隔代遗传,判断显性遗传。 第三步:符合X 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征。 结论:属于X 染色体显性遗传。 答案:C 练习:如图所示是六个家族的遗传图谱( 患病男女),可判断为X 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是图 ;可判断为X 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是图 ;可判断为Y 染色体遗传的是图 ;可判断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是 。 答案:B ;CE ;D ;AF A B C D E F

第四章刘凌云 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

第四章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 第一节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第二节细胞连接 第三节细胞外被与细胞外基质 第一节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细胞膜(cell membrane)又称质膜(plasma membrane),是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生物膜。细胞膜只是真核细胞生物膜的一部分,真核细胞的生物膜(biomembrane)包括细胞的内膜系统(细胞器膜和核膜)和细胞膜(cell membrane)。 ?The cell membrane is the thin nearly invisible structure that surrounds the cytoplasm of the cell. ?it is a continuous membrane that completely surrounds the cell. ?It also connects the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and the nuclear membrane. In the image below we have colored the membrane to highlight its composition. The yellow represents the phospholipids. The purple represents the membrane proteins 一、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1、结构模型 1)三明治质膜结构模型: E.Gorter和F.Grendel(1925), 提出“protein-lipid-protein”三夹板或三明治质膜结构模型,这一模型影响20年之久。 2)单位膜模型(unit membrane model):J.D.Robertson(1959年),提出单位膜模型,大胆的推断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类-蛋白质单位膜构成,在电镜下观察,细胞膜显示出暗---亮----暗三条带,两侧的暗带的厚度约2nm, 推测是蛋白质,中间的亮带厚度约3.5nm,推测是脂双层分子。整个膜的厚度约是7.5nm。 3)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S.J.Singer和G.Nicolson(1972),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这种模型认为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蛋白质以不同的方式,镶嵌,覆盖或横跨双分子层。流动镶嵌模型强调了,a 膜的流动性,b 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4)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el):K.Simons et al(1997),提出了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el)Functional rafts in Cell membranes. Nature 387:569-572。 2、生物膜结构 目前对生物膜结构的认识可以归纳如下: 1)磷脂双分子层是组成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成分,尚未发现膜结构中起组织作用的蛋白; 2)蛋白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脂双层分子中或结合在其表面, 膜蛋白是赋予生物膜功能的主要决定者; 3)生物膜可以看成是蛋白质在双层脂分子的二维溶液。 2、Cell Membrane Structure Here we see a cross section of the cell membrane you should notice two different structures: The phospholipids are the round yellow structures with the blue tails, the proteins are the lumpy structures that are scattered around among the phospholipids. 二、生物膜的组成成分 (一)、膜脂成分: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型。 ?1、磷脂:1)膜脂的基本成分(50%以上) ?2)分为二类: a 甘油磷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肌醇) ? b 鞘磷脂 ?3) 主要特征:①具有一个极性头和两个非极性的尾(脂肪酸链) ?(心磷脂除外); ?②脂肪酸碳链为偶数,多数碳链由16,18或20个组成;

高中生物遗传病精讲

高中生物遗传病精讲 软骨发育不全上臂、大腿短小畸形,腹部隆起;臀部后凸;身材矮小致病基因导致长骨两端软骨细胞形成出现障碍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白化病患者皮肤、毛发、虹膜中缺乏黑色素,怕光,视力较差缺乏酪氨酸的正常基因,无法将酪氨酸转变成黑色素 先天性聋哑听不到声音,不能学说话,成为哑巴缺乏听觉正常的基因,听觉发育障碍 苯丙酮尿症智力低下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的正常基因,苯丙氨酸不能转化成酪氨酸而不能变成苯丙酮酸,中枢神经受损 X染色体显性遗传 抗维生素D佝偻病X型腿(O型,骨骼发育畸形,生长缓慢致病基因使钙磷吸收不良没,导致骨骼发育障碍 X染色体隐性遗传 红绿色盲不能分辨红色和绿色缺乏正常基因,不能合成正常视蛋白引起色盲 血友病受伤后流血不止缺乏凝血因子合成基因,导致凝血障碍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肌无力或萎缩,行走困难正常基因缺乏,进行性肌肉发育障碍 染色体数目异常 常染色体21三体综合症智力低下,身体发育缓慢,面容特殊,眼间距宽,口常开,舌伸出第21号染色体多一条 性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XO身材矮小,肘外翻,颈部皮肤松弛,外观女性无生育能力少一X 染色体 XYY个体男性,身材高大,具有反社会行为多一Y染色体 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类型及主要特点:类型特点实例常染色体隐性①一般隔代发病; ②患者男性、女性相等白化病常染色体显性①代代发病;②患者男性、女性相等多指症X 染色体隐性①一般隔代发病;②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色盲、血友病X染色体显性①代代发病; ②患者女性多于男性佝偻病Y染色体遗传病全部男性患病外耳道多毛症

八、人类几种遗传病及显隐性关系: 类别名称 单基因遗传病 常染色体遗传 隐性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 显性多指、并指、短指、软骨发育不全 性(X染色体遗传 隐性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白眼、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显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 多基因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常染色体病数目改变21三体综合症(先天愚型结构改变猫叫综合症 性染色体病性腺发育不良 1、遗传基因的显隐性及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常染色体隐性: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 常染色体显性:软骨发育不全、多指、并指、短指。 伴X隐性遗传: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白眼。 伴X显性遗传:果蝇红眼、抗VD性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伴Y遗传:鸭蹼病、人类印第安毛耳、外耳廓多毛症。 遗传病的判断是中学生物学考察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遗传病的判断方法和对常见遗传病进行归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手段。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并汇总K12网的部分内容,作如下说明: 一、遗传病的判断方法: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对正常的夫妇生出患病的女儿,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说明:如果子代是儿子患病,只能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该致病基因究竟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还需要进一步推理。

细胞外基质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是由成纤维细胞、间质细胞、上皮细胞等体内各种组织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类分布和聚集在细胞表面和细 胞间质的大分子物质所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故称细胞外基质(间质),是细胞和组织赖以生存、活动和调节的外环境。 主要作用:一方面为细胞和组织提供支持、联结、固定、保水、缓冲等物理性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又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信息传递和汇集的中介。它可通过各种信号传递系统,调节细胞生长、增殖、迁移、分化、粘附、代谢、损伤修复、组织重构等各种生理功能。被称为是人体细胞和组织内稳态的主要调节者(The Central Regulator of Cell and Tissue Homeostasis)。 细胞外基质的成分十分复杂,除了各型胶原以外,还有各种粘连蛋白(FN)、层连蛋白(LN)、氨基聚糖(GAG)、蛋白聚糖(PG)、弹性蛋白(Elastin)、内动素(Cytotatin)、血栓结合素(Thrombospondin)、整合素(Integrin)、玻连蛋白(Vitronetin VN)、连结蛋白(Connexins)、钙粘素(Cadherins)、选择素(Selectin)、粘附素(细胞粘合素)、细胞粘合素(Cytotatin)等几十个类别。每一种类别又有几种至十几种亚型。 细胞不同产生和分泌的细胞外基质成分亦不同;组织不同所含的细胞外基质的成分和比例亦不同;即使同一种细胞,同一种组织,在不同的生理、病理和反应条件下,细胞外基质的成分、结构和构型亦不同;结构和构型不同,细胞外基质的功能和作用亦不同。随着基因和蛋白质组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新的细胞外基质分子还在不断诞生,其类型、构型、构像还有更多发现,其功能亦在不断的扩展,构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细胞外基质的网络家族和体系。 细胞外基质虽然来源、成分、分型和功能不同,各司其责,但在结构和功能上,它们又排列有序、疏密相间、相互联结、彼此协同,在细胞间质、组织间隙和器官内,形成各种复杂的相对固定的形式和分层网状结构,形成许多不同的功能结构区域,如在血管,可以形成内膜表面的粘附保护层、内膜下层、基底膜层、内弹力层、外弹力层、血管中层和外层系膜结缔组织等等。每一个结构区域都具

细胞间质和细胞外基质的联系与区别

细胞间质和细胞外基质的联系与区别 细胞间质是由细胞产生的不具有细胞形态和结构的物质,它包括纤维、基质和流体物质(组织液、淋巴液、血浆等)。细胞间质对细胞起着支持、保护、连结和营养作用,参与构成细胞生存的微环境,也就是说细胞间质是细胞的生活环境。 细胞外基质不只具有连接、支持、保水、抗压及保护等物理学作用,而且对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发挥全方位的生物学作用。 1.影响细胞的存活、生长与死亡 正常真核细胞,除成熟血细胞外,大多须粘附于特定的细胞外基质上才能抑制凋亡而存活,称为定着依赖性。例如,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一旦脱离了细胞外基质则会发生程序性死亡。此现象称为凋亡。 不同的细胞外基质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不同。例如,成纤维细胞在纤粘连蛋白基质上增殖加快,在层粘连蛋白基质上增殖减慢;而上皮细胞对纤粘连蛋白及层粘连蛋白的增殖反应则相反。肿瘤细胞的增殖丧失了定着依赖性,可在半悬浮状态增殖。 2.决定细胞的形状 体外实验证明,各种细胞脱离了细胞外基质呈单个游离状态时多呈球形。同一种细胞在不同的细胞外基质上粘附时可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形状。上皮细胞粘附于基膜上才能显现出其极性。细胞外基质决定细胞的形状这一作用是通过其受体影响细胞骨架的组装而实现的。不同细胞具有不同的细胞外基质,介导的细胞骨架组装的状况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形状。3.控制细胞的分化 细胞通过与特定的细胞外基质成分作用而发生分化。例如,成肌细胞在纤粘连蛋白上增殖并保持未分化的表型;而在层粘连蛋白上则停止增殖,进行分化,融合为肌管。 4.参与细胞的迁移 细胞外基质可以控制细胞迁移的速度与方向,并为细胞迁移提供“脚手架”。例如,纤粘连蛋白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及角膜上皮细胞的迁移;层粘连蛋白可促进多种肿瘤细胞的迁移。细胞的趋化性与趋触性迁移皆依赖于细胞外基质。这在胚胎发育及创伤愈合中具有重要意义。细胞的迁移依赖于细胞的粘附与细胞骨架的组装。细胞粘附于一定的细胞外基质时诱导粘着斑的形成,粘着斑是联系细胞外基质与细胞骨架“铆钉”。 由于细胞外基质对细胞的形状、结构、功能、存活、增殖、分化、迁移等一切生命现象具有全面的影响,因而无论在胚胎发育的形态发生、器官形成过程中,或在维持成体结构与功能完善(包括免疫应答及创伤修复等)的一切生理活动中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两者一个是生存环境,一个则是对生命活动有更深的影响。

第四章 细胞环境与互作

第四章细胞环境与互作 教学目的 1、了解细胞表面的概念、结构特点、与质膜的关系等。 2、了解构成细胞外基质的三大类成份的组成、相互间以及与细胞质膜的关系。 3、掌握各种粘着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4、掌握细胞连接的几种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学内容 本章从以下4个方面讨论了细胞的外部环境和相互作用: 1.细胞表面 2.细胞外基质 3.细胞识别与粘着 4.细胞连接 计划学时及安排 本章计划4学时:1~2节2学时,3~4节2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多细胞的生命有机体中的细胞组成不同的组织,在这些组织中,细胞相互间以及细胞与细胞外环境维持着良好的关系。细胞相互间以及细胞与细胞环境的相互作用调节着细胞的迁移、生长、以及组织的三维结构。本章主要集中讨论细胞的表面结构、细胞外基质、细胞识别、细胞粘着和细胞连接等, 重点讨论的是细胞外基质、细胞粘着、细胞连接。 1. 细胞通过表面发生的作用包括细胞识别、细胞粘着、细胞连接、细胞通讯等。了解细胞表面的概念、结构特点、与质膜的关系等。 2. 细胞外基质是动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由三大类成份构成的。蛋白聚糖:它们能够形成水性的胶状物;结构蛋白:如胶原和弹性蛋白,它们赋予细胞外基质一定的强度和韧性;粘着蛋白, 如纤粘连蛋白和层粘联蛋白,它们促使细胞同基质结合。学习细胞外基质,重点是学习构成细胞外基质的三大类成份的组成、相互间以及与细胞质膜的关系。 3. 细胞识别是指细胞对同种或异种细胞、同源或异源细胞、以及对自己和异己物质分子的认识和鉴别。细胞粘着则是指相邻细胞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以某种方式粘合在一起,组成组织或与其他组织分开,这种粘合的方式比较松散。另外从事件发生的次序来说,细胞识别在先,细胞粘着在后,识别是粘着的基础。重点要掌握各种粘着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第四章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第四章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填空题 1.生物膜上的磷脂主要包括。 2.膜蛋白可以分为和。 3.生物膜的基本特征是。 4.内在蛋白与膜结合的主要方式、离子键作用和共价键结合。 5.真核细胞的鞭毛由蛋白组成,而细菌鞭毛主要由蛋白组成。 6.细胞连接可分为、、。 7.锚定连接的主要方式有和。 8.锚定连接中桥粒连接的是骨架系统中的,而粘着带连接的是。 9.组成氨基聚糖的重复二糖单位是。 10.细胞外基质的基本成分主要有、、和、和等。 11.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和等。 12.植物细胞之间通过相互连接,完成细胞间的通讯联络。 13.通讯连接的主要方式有、、。 14.细胞表面形成的特化结构有、、、、等。 15.统成为生物膜,他们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又称为质膜。 16.流动镶嵌模型强调生物膜的主要基本特征是。 17.膜脂主要的3种类型是、、。 18.根据膜蛋白分离的难易及其与脂分子的结合方式分 为、两种。 1.瞄定连接中,桥粒与半桥粒与细胞骨架系统中的连接,而粘着带 与粘着斑与连接。 2.通信连接的主要方式、、。 3.在蛋白质的肽序列中有三种信号:。 4.紧密连接除了其连接作用外,还具有另外两个功 能: 。 5.连接子的功能除了有机械连接作用外,还有、。 6.蛋白聚糖由的主干和的侧链所组成。 7.原胶原的一级结构中具有的短肽重复序列。 8.纤连蛋白有与和连接的位点,其作用是介导细胞外基质骨 架与膜受体相连。

9.前原胶原是在上合成的,靠N端的信号肽进行转运。 10.在细胞外基质中,透明质酸具有的能力,而胶原纤维使组织具有的 能力。 11.构成胶原亚单位的是,有三条а肽链所组成。 12.在细胞外基质中,透明质酸既能参与蛋白聚糖的形成,又能游离存在。在 软骨组织的细胞外基质中,透明质酸与糖胺聚糖和核心蛋白组成软骨组织的蛋白聚糖复合物,称为。在这种复合物中,透明质酸作为一个长轴,将连接在一起,形成更大的更复杂的蛋白聚糖,使细胞外基质具有更大的抗压性。透明质酸是一种重要的,是增值细胞和迁移细胞的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一旦细胞外基质细胞停止移动,透明质酸就会从中消失,此时细胞间开始接触。 选择题 1.由微管组成的细胞表面特化结构是 a 鞭毛 b 微绒毛 c 伪足 1.由微丝组成的细胞表面特化结构是 a 鞭毛 b 纤毛 c 伪足 1.植物的胞间连丝属于哪一种细胞连接方式 a 封闭连接 b 锚定连接 c通讯连接 d都不是 1.细胞粘附分子 A.都是跨膜糖蛋白 B.多为单次跨膜蛋白 C.都依赖钙离子 D.胞外区为肽链的N端部分,带有糖链,负责与配体的识别 E.胞质区为肽链的C端部分,与质膜下的骨架成分直接相连 2.紧密连接存在于 A.神经细胞间 B.肌肉细胞间 C.上皮细胞间 3.跨膜蛋白属于 A.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 B.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 C.脂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 prote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