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6.3实践与探索(4)教案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1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范大学版七年级下册数学6.3《实践与探索》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阅读与思考、探究与交流、练习、应用与拓展等几个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后,对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2.能够运用平面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面几何基本知识的掌握;2.难点:如何将平面几何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3.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实际问题案例;3.学习资料;4.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平面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阅读与思考、探究与交流、练习等部分。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实际问题案例,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运用平面几何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4.巩固(5分钟)教师挑选几组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其他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平面几何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华师大版实践与探索的教案
华师大版实践与探索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华师大版《实践与探索》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第一节“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具体内容包括数据的来源、分类、收集方法、整理技巧以及数据的基本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来源和分类,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数据,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数据的基本分析。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数据,提取有用信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调查问卷、计算器、直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学校食堂菜品的调查数据,引发学生对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数据的来源、分类、收集方法和整理技巧。
a. 数据来源:报纸、网络、问卷调查等。
b. 数据分类:定量数据、定性数据。
c. 数据收集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
d. 数据整理技巧:表格、图表、图形等。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一次关于班级同学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并整理数据。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数学思维分析数据,提取有用信息。
5. 随堂练习:针对例题进行巩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数据的来源与分类2. 数据收集与整理方法3. 数据分析例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完成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后的练习题1、2、3。
答案:见教材附页。
2. 拓展作业:针对班级同学的课外阅读情况,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并整理数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亲身参与数据收集与整理,提高了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数据分析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据,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拓宽知识面。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1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如何设未知数。
2.掌握如何找等式来列方程。
3.了解尝试、代人法寻找方程的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重点:1、确定所有的已知量和确定“谁”是未知数x ;2、列方程。
难点:1、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2、使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开场白 1、进入学习状态2、进行教学 2、配合教师学习3、总结,布置预习和练习 3、记录相关内容和任务一、谁能解决这个问题:23四、试一试,找出方程的解。
五、本课小结本节主要是学习分析问题列方程的三个步骤:1、确定未知量;2、找相等关系;3、列方程。
还学习了通过尝试、代入寻找方程的解。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和方法,要记住如何尝试以及如何代入。
(2)看题目问什么,就设什么为未知数x 。
(3)找出相等关系。
(4)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5)试着求出方程的解。
华师七下6.2.1 方程的简单变形【教学内容】本小节的内容在教材第4-7页。
主要内容为:通过对方程变形的分析,探索求解简单方程的规律,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
4【教学目标】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移项和化简未知数的系数为1. 了解未知数的基本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1.了解方程可以进行的基本变形,知道通过变形可以求出方程的解。
2.了解移项的定义,注意移项要变号。
3.了解未知数系数化为1的方法。
4.知道方程的解的形式是“x=a”,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达到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的目的。
【重点难点】重点:1、方程的简单变形;2,简单变形的简单应用。
难点:1、移项和简单变形的关系。
2、移项要变号,为什么要变号。
3、简单变形和方程的解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课堂教学试验 1、观察试验,分析结果2、讲解移项知识 2、学习3、讲解未知数系数化1 3、学习 4、布置练习 4、练习56五、本课小结初步按照分步骤学习通过方程的基本变形来求解简单方程,主要是按照“移项-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的思路来走,所得结果就是方程的解。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说课稿2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这一节的内容主要涉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因为对问题的理解不深、数学知识的运用不够灵活而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面对困难的勇气。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将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中。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案例的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展示一系列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学知识运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进行。
七年级数学下册 6.3《实践与探索》教案3 (新版)华东师大版-(新版)华东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
《实践与探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性问题情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探索,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探索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开放性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难点:尝试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回顾1.一件工作,若甲单独做要10小时完成,那么甲单独做1小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2.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先单独做,再交流纠正.二、探索1.出示教材问题3的前半部分,请同学们尝试把问题补充完整.教师引导,巡回观察,选取典型性问题.2.共同讨论小X 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思考、交流.①师傅、徒弟的工作效率分别是多少?(1146,) ②此题中的工作总量是多少?(可以看作为1)③怎样列方程?(146+=x x ) ④这个方程是依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来的?(师傅的工作量+徒弟的工作量=1)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选派代表发表看法.3.共同探讨李老师给出的问题:(1)欲分配好报酬,则应知道什么?(师傅、徒弟两人的工作量)(2)欲知工作量,且已知工作效率,则可怎样计算工作时间?设师傅工作时间或徒弟工作时间为x 天.学生认真思考后进行解答,然后交流.(3)进行分析、列出方程、解答此题.设徒弟做了x 天,则师傅做了(x -1)天,则有1164-+=x x ,解之得:x =3..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12,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12,所以两人各得报酬225元. 教师巡回指导. 4,若将原题改为:学校校办厂制作一些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10天,徒弟单独完成需15天,现由徒弟先做5天,然后两人合作完成,得到报酬1200元,如果按各人完成的工作量计算报酬,那么该如何分配?学生思考、交流、解答.教师巡回指导.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选取一两个同题让全班同学讨论.三、巩固一件工作,甲单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由甲先独做10小时,请你提出问题,并解答:例如:(1)剩下的乙独做需几小时完成?若设剩下的乙独做需x 小时完成,则:10111302430()+-=x . 让学生分析112430-表示的意义. (2)剩下的由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1013024+=x . (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10115130243024()+-⨯+=x .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題?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学生口答.五、布置作业教材习题6.3.2第1题.。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3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实践与探索》是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内容包括概率初步、统计初步、立体几何等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初步探索,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通过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面几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立体几何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生活情境,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立体几何的知识。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立体几何图形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难点:立体几何图形的识别和描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模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立体几何的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掌握立体几何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立体几何模型、图片、PPT等。
2.学具:学生手册、练习本、尺子、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立体几何图形,如魔方、篮球等,引导学生对立体几何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这些图形有什么认识?”,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方程(组)的解等基本概念,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及其在解方程(组)中的作用。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并经历和体会解方程中转化的过程与思想,了解解方程(组)解法的一般步骤,并能灵活运用。②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外角及其主要线段(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中线、高线和角平分线,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了解几种特殊三角形与多边形的特征,并能加以简单的识别,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与外角和,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探索、归纳多边形的内角和秘外角和公式。③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线段、角和圆等图形的轴对称性,了解线段中垂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性质,会画轴对称图形并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其性质和其识别方法。④让学生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区别,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体会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对正确估计总体是十分重要的,会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了解它们各自适用范围,体验随机事件在每一次实验中是否发生是不可预言的,但在大数次反复实验后是有规律的。
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十章:轴对称图形是通过观察与操作,让学生感知确认最为简单的变换——轴对称中隐含着的数学不变量关系,同时辅以数学说理,给学生一定的理性训练与图形变换的思想。
本章重点:轴对称中隐含着的数学不变量关系,同时辅以数学说理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实践与探索华东师大版课件
翻转课堂: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 堂上则重点讨论和深化理解。
发展趋势及前沿动态
人工智能辅助课件开发
01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教学内容,生成个性化的课件,满
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虚拟现实技术在课件中的应用
原理阐述及应用场景
多媒体教学原理: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 体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互动式教学原理:通过设计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 扮演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合作意识。
华东师大版课件应用场景举例
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PPT展示知识点,播放 教学视频,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为后续实践提供参考。
04
探索性学习
问题提出与假设建立
问题提出
明确研究主题,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 问题,如“华东师大版课件在实践中 的应用效果如何?”。
假设建立
根据问题提出,建立合理的假设,如 “华东师大版课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 的学习效果”。
信息检索与资源整合
02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创设更加真实、生动的学习场景,
增强学习体验。
华东师大版课件持续更新与优化
03
根据教育政策、教材改革等变化,不断更新和优化课件内容,
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03
实践活动
实验设计与操作过程
实验设计
根据华东师大版课件内容,设计相关实验,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及所需 器材。
操作过程
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内容优化
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实践 总结,调整和优化教学内 容,确保其与教学目标和 学生需求更加契合。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工程问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实践与探索》(工程问题)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工程问题的基本模型,学会运用方程求解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进行的,与之前的学习内容有很好的衔接。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运用方程求解,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组,并通过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工程问题的基本模型,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2.学会运用方程组求解工程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程问题的基本模型,运用方程组求解工程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运用方程组求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交流法、引导发现法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工程问题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工程问题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让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准备好的工程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尝试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
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工程问题的基本模型。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尝试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方程组在解决工程问题中的作用。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工程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3实践与探索
第三节实践与探索预设课时:9 实际完成课时:集体教案个人教案和为5080元。
已知利息税税率为20%,问当时一年期定期储蓄的年利率为多少?教学反思:集体教案个人教案第3课时:实践与探索3一、预习案:1.工程问题主要有哪些数量?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等量关系?2.由这一公式你还能说出它的两个变形公式吗?各队合作工作效率=各队工作效率之和全部工作量之和=各队工作量之和3.一项工作甲单独完成要4天,乙单独完成要6 天,则:甲的工作效率是____________,乙的工作效率是____________,甲乙合作的工作效率是_______1. “学校校办厂需要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要4 天,徒弟单独完成要6天”如果两人合作需要几天完成?2.学校校办厂需要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要4 天,徒弟单独完成要6天,如果徒弟先做1天,然后再师徒一起合做,还要几天可做完?3.学校校办厂需要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要4 天,徒弟单独完成要6天,现在由徒弟先做1天,再两人合做,完成后共得报酬450元,请你来帮他们师徒二人按各自完成的工作量分配报酬。
二、课堂训练:1. 某工程甲独做20天完成,乙独做12天完成,甲先做4天后,乙加入合作至工程完成.问乙加入工作几天后工程完成?2. 班级里有一笔卖废纸的钱,准备买些小文具用品用作班级活动时的奖励,若单买铅笔可购20支,单买圆珠笔可购12支.后来班长用这笔钱两种笔都买了,铅笔比圆珠笔多4支,钱正好用完.问铅笔和圆珠笔各买了几支?3.挖一条长为1210米长的水渠,由甲施工队独做需要11天完成,乙施工队独做需要20天完成,现在甲、乙两施工队从两头同时施工,挖完这条水渠估计需几天?三课后作业:1.甲、乙两输油管向油轮注油,甲管独注需60小时,乙管独注需120小时,问两管同时注油多少小时可注满油轮的?一、目标修订二、导入方式、导入语三、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如何设未知数。
2.掌握如何找等式来列方程。
3.了解尝试、代人法寻找方程的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重点:1、确定所有的已知量和确定“谁”是未知数x;2、列方程。
难点:1、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2、使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开场白 1、进入学习状态2、进行教学 2、配合教师学习3、总结,布置预习和练习 3、记录相关内容和任务一、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四、试一试,找出方程的解。
五、本课小结本节主要是学习分析问题列方程的三个步骤:1、确定未知量;2、找相等关系;3、列方程。
还学习了通过尝试、代入寻找方程的解。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和方法,要记住如何尝试以及如何代入。
(2)看题目问什么,就设什么为未知数x。
(3)找出相等关系。
(4)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5)试着求出方程的解。
华师七下6.2.1 方程的简单变形【教学内容】本小节的内容在教材第4-7页。
主要内容为:通过对方程变形的分析,探索求解简单方程的规律,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
【教学目标】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移项和化简未知数的系数为1.了解未知数的基本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1.了解方程可以进行的基本变形,知道通过变形可以求出方程的解。
2.了解移项的定义,注意移项要变号。
3.了解未知数系数化为1的方法。
4.知道方程的解的形式是“x=a”,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达到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的目的。
【重点难点】重点:1、方程的简单变形;2,简单变形的简单应用。
难点:1、移项和简单变形的关系。
2、移项要变号,为什么要变号。
3、简单变形和方程的解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课堂教学试验 1、观察试验,分析结果2、讲解移项知识 2、学习3、讲解未知数系数化1 3、学习4、布置练习 4、练习五、本课小结初步按照分步骤学习通过方程的基本变形来求解简单方程,主要是按照“移项-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的思路来走,所得结果就是方程的解。
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实践与探索(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学生对工程问题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此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本第92页至第94页的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拓展题。基础题旨在巩固学生对工程问题基本概念的理解,拓展题则提高学生运用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设计一道与生活相关的工程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学生需要将解题过程和答案整理成书面形式,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1.难以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容易陷入问题表面,无法抓住问题的本质;
2.对比例关系的运用还不够熟练,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计算错误;
3.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足,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逐步提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系统地讲授工程问题的基本知识。首先,我会详细解释工程问题中的三个核心概念: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图表,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建立比例关系,并运用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工程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强调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运用,让学生理解数学工具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工程问题案例,如修路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工程问题的特点。
-新课内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工程问题中的基本概念,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比例关系和解决方法。
-练习巩固: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2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6.3《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实践与探索》是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几何图形的性质探究、几何图形的构造与应用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该单元的第二个课时,主要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三角形知识,对三角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三角形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概念,掌握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与应用。
2.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三角形稳定性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三角板、直尺、铅笔等学习用品。
3.小组讨论问题及其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稳定结构,如自行车三角架、金字塔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稳定性。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在地面上搭建一个稳定的三角架?如何设计一个稳定的桥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三角形稳定性解决这些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三角形稳定性进行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帮助。
4.巩固(10分钟)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巩固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
华师大版实践与探索的教案
华师大版实践与探索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华师大版《实践与探索》第五章第二节“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基本方法,掌握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数据,以及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基本方法,学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式整理数据。
2.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基本方法,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绘制。
难点:如何将复杂的数据用简洁的方式表示出来,以及如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实践与探索教材、笔记本、铅笔、直尺、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起学生对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兴趣。
例如:“某班级有40名学生,请问这个班级的学生身高大致分布在哪个范围内?”2. 新课导入:介绍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基本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等。
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 实例讲解:以身高数据为例,讲解如何用画图和列表的方式整理数据。
让学生分组,每组收集一组身高数据。
然后,每组用画图或列表的方式展示数据,并分析数据的特点。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己选择一个主题,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
例如,调查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调查学校的图书馆藏书情况等。
5. 统计表和统计图:讲解如何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
以身高数据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制作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6. 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板书内容:1. 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方法2. 数据的整理与展示3. 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绘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份关于家庭成员年龄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答案:制作一份家庭成员年龄的条形图或饼图,清晰地展示各个年龄段的人数。
2019-2020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 6.3《实践与探索》教案1 华东师大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 6.3《实践与探索》教案1 华东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基本筹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2.进一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践活动,感受具体向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2.在动手探索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实践应用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和克服数学活动中困难的能力,使他们拥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重点:应用方程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难点:在实践活动中借助直观的图形来列方.教学设计教学步骤一、回顾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二、探究1.问题: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1)如果长方形的长是20厘米,那么宽是多少?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若设宽为x,则方程怎样列?2(20+x)=60.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回答问题.(2)长方形的长、宽和周长有什么关系?若用棉线围长方形,根据以上关系,怎样围长方形比较快捷?学生分组讨论.一、探究教师可作适当引导.(3)如果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23,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若设长方形的长为x,则长方形的宽为多少?怎样列方程?若设长方形的宽为x,则长方形的长为多少?怎样列方程?上面两种设未知数法,哪一种比较简单?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合适设元.(4)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若设长方形的长为x厘米,则长方形的宽为多少?怎样列方程?若设长方形的宽为x厘米,则长方形的长为多少?怎样列方程?若设长方形的面积为x厘米,能否直接列方程?学生讨论、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完成以上问题.2.实践:学生动手用棉线拼成长方形,互相比较谁的面积大.师巡回指导.三、探索1.将问题(4)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厘米,分别计算此时长方形的面积.师巡回指导.2.观察以上答案,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吗?学生计算后回答.3.阅读:教材第17页“读一读”.学生讨论,归纳.4.拓展:通过以上结论,猜想以下结论:a 、b 均为正整数:①若a +b =10,则ab 的最大值是多少?②若a +b =20,则ab 的最大值是多少?③若a +b =11,则ab 油最大值是多少?④若a +b =21,则ab 的最大值是多少?⑤若a +b =m ,则ab 的最大值是多少?学生讨论,得出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学生讨论,得出答案.四、巩固1.教材第16页练习第1题.问题:(1)一块橡皮泥在捏各种形状的物体时,有一个什么特点?保持体积不变.(2)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圆柱体的体积.(3)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4×3×2=x ·π·(1.5)2.学生先独立完成,成然后分组讨论,最后选派代表回答问题.2.教材第17页练习第2题.问题:(1)“能否完全装下”实际是比较什么?(2)在倒水过程中,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3)列出方程:x ·π·25()2+π·32·10=π25()2·18.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在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利用图形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有时需要找出题目中隐含的等量关系,有时需要接设元,我们还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完成问题.学生理解、体会.六、布置作业教材习题6.3.1第1、2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元一次方程
第10课时
实践与探索(四)
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问题中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
间的关系,即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解题时要全面审题,寻找全部工作,单独完成工作量和合作完成工作量的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五、作业
教科书习题6.3.3第1、2题.
+=1
解方程得x=2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
所以他们两人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因此每人各得225元.
三、巩固练习
一件工作,甲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
由甲独做10小时;
请你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例如(1)剩下的乙独做要几小时完成?
(2)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若设两人合作需要x天完成,那么甲、乙分别做了几天?甲、乙的工作效率是多少?
本题中工作总量没有告诉,我们把它看成“1”,那么师傅每天完,徒弟每天完成,根据等量关系可得.
+=1
解得x=2.4(天)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试试看,并解答这些问题.
让学生充分思考,大胆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对于合理的问题,让大家共同解答,对于不合理的问题,让大家探讨为什么不合理?应改为怎样提?
教学重点
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I小时完成全
部工作量的多少?
2.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
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学札记
工程问题中往往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往往通过“甲单独完成这项工作要8天完成”来表达,学生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表现在填表时到底工作时间是多少回产生混淆.对几个事物到底工作了多少时间是难点,特别是中途有人加入支援或因故离开后,更成了学生理解的障碍.
对于问题中的报酬问题,学生理解更困难,如何通过数学的计算来反映多劳多得?是按工作时间还是工作效率又或是工作量,可以借此机会渗透思想教育.
4.李老师把两位同学的问题,合起来后,已知条件增加了什么?求什么?
[“徒弟先做1天”,也就是说徒弟比师傅多做1天]
5.要解决本题提出的问题,应先求什么7
[先要求出师傅与徒弟各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
两人的工效已知,因此要先求他们各自所做的天数,因此,设师傅做了x天,则徒弟做(x+1)天,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二、新授
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8页中的问题6.
分析:1.这是一个关于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小刘提出什么问题?
已知:制作一块广告牌,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做要6天.
小刘提出的问题是:两人合作需要几天完成?
2.怎样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等量关系是:师傅做的工作量+徒弟做的工作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