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伍)亦声字整理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研读札记(二)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研讀劄記(二)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第二章周亡王九年【8】《清華簡·繫年》第二章為我們提供了關於西周滅亡到平王東遷之間的一段歷史。
“幽王(幽王,幽王)及白(伯)盤乃滅,周乃亡。
邦君者(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 (虢),是(攜)惠王,立廿(二十)又一年,晉文矦(仇)乃殺惠王于 (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者(諸)矦(焉)(始)不朝于周。
晉文矦乃逆坪(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
”關於“周亡王九年”,整理者認為是幽王滅后九年。
很多學者對此提出異議,認為整理者意見有誤,“周亡王九年”是指攜王被弒,周有九年的時間無王,然後平王即位。
案:此說法難從。
如果我們按照這個說法進行推算,幽王死後,攜王在位2 1年,為晉文侯所殺,根據《史記·晉世家》記載,晉文侯十年幽王被殺,那2 1年后應該是晉文侯三十一年。
“周亡王九年……晉文侯逆坪(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晉文侯在位為35年,則此時不可能逆平王,這其中就有矛盾。
那么如何解釋“周亡王九年”呢?《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至于幽王,天不弔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携王奸命。
”《正義》引《紀年》云:“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於申,以本大子,故稱天王。
幽王既死,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
周二王并立。
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侯所殺。
以本非適,故稱‘攜王’”。
《通鑒外紀》卷三引《汲冢紀年》:“余為晉文侯所殺,是為攜王。
”《繫年》與《紀年》記載是很相似的。
我們認為《繫年》里之所以稱“周亡王九年”正是因為如《紀年》里所說,攜王本非適,因此幽王死後,攜王被虢公立,然并未被眾諸侯邦君所承認。
平王也是如此,雖為大子,且被一些諸侯擁立稱為天王,然地位處境也只是與攜王一樣,所以《紀年》稱“周二王並立。
”一直到幽王死後九年,因為晉文侯、鄭武公、齊襄公、衛武公、魯侯等眾多實力強大的諸侯擁護周平王,這種局面才得以改變,平王正式被認可為周王,接續幽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1-8文字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1-8文字编由淸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整理編撰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到目前為止,已經出版了八輯整理報告,包含四十多篇古書文獻。
在每一輯最後最後,都附有經過電腦軟件處理過的字形表。
本字編匯集每一輯字形表中的字形及符號,利用數據庫整理成文字編。
字編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緒論、正編、附錄以及歸字說明。
緒論部分對清華簡文字編編纂的情況進行介紹,其後也對各家的釋字、編聯的觀點進行簡單的概述。
正編部分則是在廣泛吸取學界考釋意見上,依照《說文》大徐本,對清華簡(1-8)冊所有字形及進行分部歸類,每一字形均附有出處以及辭例,以供參閱。
附錄部分收錄了合文、算表、簡序、未識字、残泐字、卦畫、符號等,一些部分如簡序、符號等僅標出處而不附辭例。
歸字說明是對一些疑難字的歸部問題做簡單的說明,標明所採納的考釋意見,其中也包含個人對一些問題的理解。
由清華大學出主文獻研究與保護中也整理編撰的《淸華大學藏戰國竹箇》,到目前為止,己經出版了八晤整理巧告,包含四十多篇古替文獻。
巧毎一輯最後最後,都附有經過電腦軟件處理過的字形表。
本字编匯集毎一輯字形表中的字形及巧號,利用數據库整理成文字编。
字編大致分為=個部分,銷論、正編、附錶臥及歸字說明。
緖論部分對淸華簡文字编编篡的情況進行介紹,其後也對存家的釋字、编聯的觀點進行簡單的概述。
正無部分則是在廣泛吸取學界考釋意見上,彼照《說文》大徐本,對淸華筒a-8)冊所有字形及追行分部歸類,毎一字形巧附有出處^处及辭例,巧供蠢閨。
附錶部分收錢了合文、巧表、箇序、未識字、残湖字、卦皇、符號等,一些部分如簡序、符號等僅標出處而不附辭例。
歸字說明是對一些疑難字的歸部問題做簡單的說明,標明所採納的考釋意見,其中也包含個人對一些問題的理解。
?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命训》里,隐藏着《周易》的身世!
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命训》里,隐藏着《周易》的身世!2008年,清华大学所收藏了大批战国竹简,又称“清华简”。
这批竹简中,有不少失传已久的古书,同时,也有一部分古书则是一直流传于世的。
——《命训》就是其中之一,它一直保存在《逸周书》里面。
除了《命训》,清华简中还有几篇古文,同样见于《逸周书》。
这就意味着,《逸周书》里面确实保存了不少原汁原味的战国古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周易》成书的文化和时代背景。
《度训》这一篇,就与《周易》一书有着直接关联。
不信?不妨细细读来。
一、《度训》和《周易》的作者传说中,嗯,仅仅是传说中,《周易》是周文王写的。
这个传说,还被太史公写到了《史记》里面,搞得后人一提到《周易》,总要忍不住提到文王。
巧的是,《度训》这一篇古文,据说也是周文王写的。
《周书序》云:“昔在文王,商纣并立,困于虐政,将弘道以弼无道,作《度训》。
殷人作教,民不知极,将明道极以移其俗,作《命训》。
纣作淫乱,民散无性习常,文王惠和化服之,作《常训》。
”这段话描述了文王作《度训》的背景,与《系辞》里面文王作《周易》的猜测几乎如出一辙:《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真的这么巧吗?文王他老人家这么圣明而且高产,写了一部一部又一部经典?不是的,他只是躺枪。
自从儒家创始人孔子尊崇周道,文王和周公就成了儒家的两个大箭垛子——儒生们想编什么牛逼一点的语录,都要扯上这两位圣人。
这也恰恰暴露出,《周易》和《度训》这些一大堆挂着文王名号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孔子以后的儒生写出来的。
二、《周易》坤卦与《逸周书》三训《逸周书》开篇的三篇,都以“训”为名。
《度训》、《常训》和《命训》,因为据说都是文王所作,所以合称三训。
巧的是,清华简中另外一篇据说是文王的遗训,名字叫做《保训》。
巧的是,我们说过,《周易》开篇的第二卦,名字也叫《训》!(海昏侯竹简和帛书《周易》均写作“巛”,是“训”的本字。
)这些挂名周文王的“训”,究竟都是干嘛的呢?《说文》曰:训,说教也。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形声字(下)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形聲字(下)六、金縢從邑,殷聲。
左上形訛為戶形。
殷,影文。
《玉篇疒部》:“,瘢也。
”《廣韻麻韻》:“,瘡痕。
”《金文編》(鼎)穆《說文卷七》穆,禾也。
從禾,聲。
《新甲編》(合28400)(遹簋)(尹姞鼎)(師朢鼎)(克鼎)(虢弔鐘)(秦公簋)(邾公華鐘)(曾侯乙鐘)(曾侯乙鐘)《古文字詁林06》605 林義光:《說文》穆,禾也。
從禾,聲。
,細文也,從彡省聲。
按穆為禾無考,經傳無字于省吾:和當即古文穆字。
西周器父鼎的字作,從水從,不從彡,猶存初文。
甲骨文形本象有芒穎之禾穗下垂形。
至於金文穆字從彡。
彡為毛飾。
彡有美觀之義。
詩清廟毛傳訓穆為美,爾雅釋詁訓穆為美。
總之甲骨文穆不從彡,乃穆之初文,其從彡乃後起的孳乳字。
李孝定,穆,從從彡,象禾垂穗,實穗之象形本字。
篆偽為,從爪,乃穗上鋒芒所變變,作穗則為後起形聲字。
為禾實,彡為毛飾、畫文,故穆引申得有美義,謂禾實嘉美。
敬則又禾實嘉美引申。
穆,明覺。
,明沃。
《戰編》480 (B郭店魯穆1)(C中山方壺)坦《說文土部》坦,安也。
從土,旦聲。
坦,透元。
旦,端元。
《戰編》883 (B包山157)(B包山175)從爾,坦聲。
璧《說文玉部》璧,瑞玉也。
從玉,辟聲。
簡文從玉,辟省聲。
辟、璧,幫錫。
《新甲編》(花東37)(花東108)(花東198)(花東180)(洹子孟姜壺)(洹子孟姜壺)(洹子孟姜壺)《金文編》(召伯簋)《戰編》(A詛楚文)(C侯馬)《戰國古文字典》、《說文新證》辟,甲骨文從卩從辛,會以刑具制人之義,其字形應棣定為。
金文加璧之初文作聲符,為璧的早期形體,為形聲字,從,聲。
金文以辟為,或加繁化。
從首,之聲。
之,章之。
珪《說文土部》圭,瑞玉也。
上圓下方,公執桓圭九寸,侯執信圭、伯執躬圭皆七寸,子執穀璧、男執蒲璧,皆五寸。
以封諸侯,以重土。
楚爵有執圭。
珪,古文從玉。
圭、珪,見支。
《新甲編》(合18546)(合15147)(合11006正)(師遽方彝)(召伯簋二)(多友鼎)《戰編》888 (A詛楚文)(B郭店緇衣35)(C溫縣)遘,見侯。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形声字(中)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形聲字(中)七、皇门隹(惟)正〓月〔庚午,公(格)才(在)(庫)門。
公若曰:“於(嗚)(呼)!朕(寡)邑少(小)邦,(蔑)又(有)耆耇(慮)事(屏)朕立(位)。
(肆)朕(沖)人非敢不用明刑,隹(惟)莫(開)【1】余嘉悳(德)之兌(說)。
今我卑(譬)少(小)于大,我(聞)昔才(在)二又(有)或(國)之折(哲)王,則不共(恐)于卹,廼隹(惟)大門宗子埶(邇)臣,楙(懋)昜(揚)嘉悳(德),乞(迄)又(有)(寶—孚),以【2】(惠)氒(厥)辟,堇(勤)卹王邦王(家)。
廼方(旁)救(求)巽(選)睪(擇)元武聖夫,(羞)于王所。
自(釐)臣至于又(有)貧(分)厶(私)子,句(苟)克又(有)(諒),亡(罔)不(榮?)達,獻言【3】才(在)王所。
是人斯(惠)王共(恭)明祀,(敷)明刑。
王用又(有)監,多(憲)正(政),命用克和又(有)成,王用能承天之魯命。
百眚(姓)萬民用【4】亡(罔)不(擾)比才(在)王廷。
先王用又(有)雚(勸),以瀕(賓)右(佑)于上。
是人斯既(惠)氒(厥)辟,堇(勤)勞王邦王(家)。
先〓〒〔(先人)神示(祇)(復)〈式〉用休,卑(俾)備(服)【5】才(在)氒(厥)(家)。
王邦用(寍),少(小)民用叚(格)、能(稼)嗇(穡),(咸)祀天神,戎兵以能興,軍用多實。
王用能盍(奄)又(有)四(鄰)遠土,不(丕)承孫〒(子孫)用【6】(蔑)被先王之耿光。
至于氒(厥)(後)嗣立王,廼弗肎(肯)用先王之明刑,乃隹(維)訯〒(汲汲)疋(胥)區(驅)疋(胥)(教)于非彝。
以(家)相氒(厥)室,弗【7】卹王邦王(家),隹(維)俞(媮)悳(德)用,以(昏)求于王臣,弗畏不恙(祥),不肎(肯)惠聖(聽)亡(無)辠(罪)之(辭),乃隹(惟)不訓(順)是(治)。
我王訪良言於是【8】人,斯乃非休悳(德)以(應),乃隹(維)乍(詐)區(詬)以(答),卑(俾)王之亡(無)依亡(無)(惠)。
卑(譬)女(如)戎(農)夫,喬(驕)用從肣(禽),亓(其)由(猶)克又(有)隻(獲)?是人斯廼訡(讒)惻(賊)【9】□□,以不利氒(厥)辟氒(厥)邦。
清华简真伪之争
清华简真伪之争 近⽇,《清华⼤学藏战国⽵简(贰)》(《系年》)由上海⽂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正式出版。
该书是清华⼤学⼊藏的战国⽵简第⼆辑整理报告。
清华简全称为清华⼤学藏战国⽵简,是清华⼤学在2008年7⽉通过校友赵伟国的捐赠,抢救⼊藏的2388枚战国⽵简。
《系年》全书由138⽀简组成,字迹清晰,保存较好,只有个别残损之处。
全篇共分为23章,概要记述了从西周初年⼀直到战国前期的历史。
清华简⼊藏清华⼤学后,校⽅随即展开了对简的保护和整理研究⼯作。
随着整理和研究⼯作的逐步深⼊,专家们表⽰这批简对学界意义重⼤,其内容多可与《左传》《国语》《史记》等参照印证。
⼀问清华简证伪《尚书》是为炒作? 清华简被媒体报道最多的就是再次证伪古⽂《尚书》这个问题,⼀时间,舆论的焦点也聚集于此。
⼀⽅⾯,由于清华简是从⾹港市场被购回,具体出⼟情况不详,这引起⼀些学者对其真伪的争辩;另⼀⽅⾯,古⽂《尚书》系伪已经学界论定,此次清华简研究报告重提此事,被⽹友质疑借《尚书》之伪“炒作”新书。
⾯对这种质疑,清华⼤学出⼟⽂献研究与保护中⼼刘国忠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只是做我们的研究,不存在炒作。
⼀⽅⾯,清华简中发现的多篇《尚书》确有其真实性和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只是将这个重⼤发现提出来供学界继续研究和讨论;另⼀⽅⾯,古⽂《尚书》系伪这个命题引⽤的是《纪年》中收录的篇⽬,当时也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后来《系年》出版,媒体再次关注这个事情,可能需要援引到第⼀辑的内容,并⾮我们的刻意。
” 刘国忠教授介绍:“据称先秦时《尚书》有百篇之数,经过秦始皇焚书,⼤多佚失,汉朝初年只有28篇传留下来,即今⽂《尚书》。
汉景帝末年,在曲⾩的孔⼦故宅屋壁中发现了秦代焚书时隐藏的⽵简书籍,有今⽂28篇以外的《尚书》16篇,即古⽂《尚书》。
这⼀发现导致所谓今古⽂之争,有⾮常⼤的影响。
传⾄现代,‘⼗三经’中的《尚书》,古⽂乃是伪书,已经学者论定。
⽽在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都是秦始皇焚书以前的写本。
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程寤〉篇札记(两则)
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程寤〉篇札記(兩則)(首發)鄧佩玲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近日讀清華簡〈程寤〉篇偶有所見,撰讀書札記兩則,尚祈大雅君子,不吝賜教。
1.「卑(俾)霝(靈)名(冥)(凶)(祓)」(簡二)清華簡〈程寤〉簡二「卑(俾)(凶)(祓)霝(靈)名(冥)」一語,整理者讀「霝」為「靈」,並引《楚辭‧九歌》為佐証,說明「靈」即「巫」;至於「」,整理者據包山簡讀為「凶」,並認為「名兇」即乃《周禮‧男巫》所見之「授號」。
1有關此句子之釋讀,學者間多有異議,如宋華強曾提出,如若上文用「霝」表示「巫」,那下文的「巫」與這個巫者有何不同?並認為「霝」當讀為「靈龜」之「靈」。
2張崇禮則本諸簡文整理者訓「霝」作「巫」,而「名」則指「評說」,「祓」是「福」,整句意謂「使靈巫說說是凶是福」。
3孟蓬生認為「」音當同「葼」,借為「總」,有「統領」之意,簡文所謂「祓」,即「總領祓事」或「主持祓事」。
4《周禮‧春官》云:「男巫:掌望祀、望衍,授號,旁招以茅。
」「巫」確職掌「授號」,但倘若據《楚辭》釋「靈」作「巫」,有關解釋確又難與下文通讀,但據宋氏讀為「靈龜」之「靈」,則又似有增字為訓之嫌。
又整理者以為「名凶」為《周禮》所見之「授號」,其說明既沒有足夠及充份之解釋,兩者相通之說似仍嫌牽強。
簡文所言之「名」,揆諸上古音,與其同音者尚有「冥」,兩字俱屬為明紐耕部,《詩‧齊風‧猗嗟》云:「猗嗟名兮」,《玉篇‧頁部》引「名」作「」,可見「名」、「冥」二字音同可通。
此外,復從古籍記載可見,「名」、「鳴」、「冥」三者應當音近互通,故疑簡文「名」當讀如「冥」。
例如,《周易‧謙》「鳴謙」下王弼《注》嘗云:「鳴者,聲名聞之謂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引「鳴」作「名」;又《經典釋文》於《周易‧豫》「冥豫成」下云:「冥,鄭讀為鳴。
」「冥」通「鳴」,從而可知「鳴」、「名」、「冥」三字音近。
5筆者疑清華簡「霝名」當讀為「靈冥」,於先秦古書中與「霝冥」一語相近者猶有「冥靈」,《莊子‧逍遙遊》云: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拾)文字构形系统研究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玖-拾)文字構形系統研究《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拾)文字构形系统研究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字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
文字在文化传承和思想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拾),作为其中最重要的文物之一,关于这一时期文字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从文字構形系统的角度,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拾)所呈现的文字形态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拥有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拾)中的文字数量较大,涉及到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大篆在内的多种文字形态。
这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文字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通过对竹简中的文字形态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类,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字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反映了当时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交流程度。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竹简中的文字构形比较,进一步研究战国时期文字的演变过程。
其次,在对文字构形进行研究时,我们可以关注文字的形状、结构和线条组合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对比《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拾)中不同文字的构形特点,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文字构形的规律。
例如,一些文字构形的变化可能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关,而其他一些文字构形的变化可能与书法风格、文字使用者的个人风格等因素有关。
这些规律的发现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通过对特定文字的构形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不同文字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经常进行文化交流和战争,这使得文字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可避免。
通过研究《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拾)中文字的构形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各个文字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一步揭示战国时期文字的相互影响和演变的过程。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拾)中文字构形系统的研究,推测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文化意义和思想内涵。
文字作为当时思想交流的重要媒介,往往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成果发布作者:cwh 本报讯(记者李莉)两年前,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流散到境外的战国竹简。
竹简数量约2500枚,其内容多为经、史典籍,大多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从未见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今天上午,清华大学发布了两年来的研究成果。
两年间,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为首的研究团队完成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的编写工作,并于2010年底出版发行。
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共整理出60余篇文献。
本次面世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共包括《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九篇文献。
九篇竹简都是以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字书写的,具有特殊的结构风格。
其中部分篇章有传世本可相对照,对于推进楚文字研究有很大便利。
重现两千年前《尚书》此次面世的九篇文献中,前八篇都属于《尚书》或类似《尚书》的文献。
传说孔子选编的《尚书》有百篇之多,但经秦代焚书,大多失传。
汉初济南伏生只传28篇,称《今文尚书》。
汉景帝末曲阜孔壁发现《古文尚书》,比伏生所传多了16篇,后又佚失。
从那时两千年来,清华简是首次发现《尚书》以及类似的典籍。
《金縢》见于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清华简也有《金縢》,但简上标题不是《金縢》,而是“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
此外,简文与传世本比较,还有许多重要的差别,对于研究周初史事至为重要。
清华简中还有性质类于《尚书》的前人未见的文献,如《保训》一篇,是焚书以来从来没有人知道的。
简文讲述周文王临终前对其子武王的遗言,提到尧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传说。
篇中所包含的中道思想,很有哲学意义。
学术疑难得以澄清《尚书》中的《尹至》和《尹诰》是有关伊尹和商汤的重要文献,涉及商汤灭夏的史实,极为重要。
其中的《尹诰》又称为《咸有一德》。
把清华简《尹诰》与传世的伪《古文尚书·咸有一德》相比较,可以判断现存的伪古文系后人伪作,这对于中国学术史的研究影响非常深远。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字词研究综述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字词研究综述裘晓晨【摘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为研究对象,广泛参考他人研究成果,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的研究概况进行总结梳理,以为学界提供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数据.【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21)001【总页数】4页(P86-89)【关键词】《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字词;考释【作者】裘晓晨【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21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以下简称清华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
经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 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
2016年4月16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出版,整理了5篇文献,篇名分别为《郑武夫人规孺子》、《郑文公问太伯》(分为甲、乙两本)、《子产》、《管仲》及《子仪》,记录了春秋时期郑国、齐国、秦国和楚国的历史。
这5篇简书都是没有传世文本和出土材料对照的佚籍,其中《郑武夫人规孺子》《郑文公问太伯》和《子产》是关于郑国史事的,《管仲》是关于齐国史事的,《子仪》是关于秦、楚史事的[1]。
自《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出版以来,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学界对其的研究层出不穷,至今已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集中于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以及部分核心期刊。
清华简作为非常重要的文献数据,不仅对语言文字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对历史的研究也有重大意义,因此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了语言文字和历史研究两个方面。
本文主要概述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就简文中字形的考释方面(一)一篇简文中的某个字形黔之菜《清华简(陆)〈子产〉小札一则》考释了《子产》篇中“役”字及“(役)相亓(其)邦(家)”一句。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芮良夫毖-小序》研究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芮良夫毖?小序》研究《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收有韵文一篇,共二十八支简,满简书写三十字左右。
整理者依内容及古书命名惯例,名之为《芮良夫毖》。
赵平安教授等认为《芮良夫毖》当为《尚书》类文献,但笔者认为当属《诗经》类文献。
依据《毛诗序》分“大序”“小序”推理,《芮良夫毖》前之“序”可称为“小序”,为先秦《诗序》之遗存。
而对比“小序”再考《芮良夫毖》正文,可确认其中有《诗经》诸篇常见之笔法。
标签:“清华简”;《芮良夫毖·小序》;先秦;《诗序》之遗存《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收有韵文一篇,共二十八支简,满简书写三十字左右。
整理者依内容及古书命名惯例,名之为《芮良夫毖》。
①这是一篇蕴含丰富的历史文献,在文献学上有重要意义。
仅其开篇四十字,就值得认真研究。
本文试作初步探讨。
兹引其辞如下:周邦骤有祸,寇戎方晋,厥辟、御事各营其身,恒争于富,莫治庶难,莫恤邦之不宁。
芮良夫乃作毖再终,曰:(引者按:以下为《芮良夫毖》正文,引文用通行字体)②这段文字非常重要。
李学勤先生在《新整理清华简六种概述》中已将其先行拈出,简要介绍。
③赵平安教授《〈芮良夫毖〉初读》将其与《尚书·康诰》前段文字等进行了比较,认为从文献性质来说,《芮良夫毖》当为《尚书》类文献。
④这些讨论具有启发性。
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这段文字的性质及其他相关问题。
一、《芮良夫毖》前部文字为该篇“序言”《〈芮良夫毖〉初读》指出:“《芮良夫毖》的结构和《周书》多篇相似,都是两段式,先交待背景,然后详载君臣之言。
”至于“两段”之间的关系及各段的文体性质,文中未明确。
我们认为,《芮良夫毖》前段上述四十字为小序,其后为正文。
关于其文体特征及意义,兹分述如下。
先秦古书正文即主要叙述部分前往往有引论性质的文字,可称为“序辞”或“序言”。
《楚辞·招魂》开头“朕幼清以廉洁”等六句,叙述作文之背景,可称为《序辞》。
《〈芮良夫毖〉初读》所引《尚书》的《多士》《多方》及《康诰》前部文字则可称为《序言》。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文字训释三则
藏战 国竹 简 ( 伍) 》 各 篇 简 文 中选 取 数 例 , 加 以训
释, 以祈求 正于方 家 。
制 于心 , 随心 而动 一样 , 天命亦 需要 通过 司 民来进
行 发扬 。由于 道 心惟 微 , 人心难 测, 人 性 善 良所 在, 正 如 玉之 在 石 , 丹 之在 朱 , 所 以作 为 发 扬 天命
中圈 分 类 号 : K8 7 7 . 5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3 8 2 8 ( 2 0 1 5 ) 0 2 —0 1 0 6—0 2
《 清华 大学藏 战 国竹 简 ( 伍) 》 文辞 典 雅 , 内容 丰富 , 具有重 要 的文献研 究价 值 。但受篇 幅所 限 ,
《 逸周 书 ・小开 武 》 : “ 维 人 四左 。 ” 刘师 培
云: “ 《 玉海 》 二 引作 ‘ 四佐 ’ , 一 百 三 十 四 引 同。 ” 潘振 云 : “ 维 人 四左 , 与《 武顺 解 》 ‘ 心有 四
佐’ 同, 四佐指 四枝 , 谓手足 也 。 ” [ 2 ] 2 7 4
管 子学 刊
2 0 1 5 年第2 期
新 出土 文 献 研 究
《 清 华大 学藏 战 国竹 简 ( 伍) 》 文 字 训 释 三 则
鹏 宇
( 清华大 学 出土文 献研 究与保 护 中心 , 北京 1 0 0 0 8 4 ; 西南 大学 历 史文化 学院 , 重庆 4 0 0 7 1 5 )
“ 女( 如) 左( 佐) 之 服 于人 ” 将司民, 即 管理 人 民的各 级官吏 比作 人 的手 足 四肢 , 是 极 为形 象 的 比喻 。李学 勤先 生 曾认 为 清华 简 以人 为喻 , 司 民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字词研究综述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第21卷第1期2019年2月Vo1. 21 No.1Feb. 2019DOl:10. 14168 / j.issn.1672 - 8572.2019.01.12 收稿日期:2018-11-20 作者简介:裘晓晨(1994—),女,沈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字词研究综述裘晓晨(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摘 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为研究对象,广泛参考他人研究成果,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的研究概况进行总结梳理,以为学界提供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数据。
关键词:《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字词;考释 中图分类号:H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72(2019)01-0086-04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以下简称清华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
经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 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
2016年4月16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出版,整理了5篇文献,篇名分别为《郑武夫人规孺子》、《郑文公问太伯》(分为甲、乙两本)、《子产》、《管仲》及《子仪》,记录了春秋时期郑国、齐国、秦国和楚国的历史。
这5篇简书都是没有传世文本和出土材料对照的佚籍,其中《郑武夫人规孺子》《郑文公问太伯》和《子产》是关于郑国史事的,《管仲》是关于齐国史事的,《子仪》是关于秦、楚史事的[1]。
自《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出版以来,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学界对其的研究层出不穷,至今已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集中于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以及部分核心期刊。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考释
《 清华大 学藏 战国竹简 ( ) 考释 壹 》
张 峰
( 吉林 大 学 , 吉林 长春 102 ) 304
摘
要 : 清华大学藏 战国竹简( 》 布以后 , 《 壹) 公 引起 学术界 的关注。经过整理 者和 学者 们的 积极努 力, 决 了很 多问题 , 解
但还是 有值得探 讨的地方。如 《 程寤》 8的“ 应释为“ , 尹至》 《 简 思” 畏” 《 、 祭公》 等的从 中从亡的字应是“ 。 丧”
“ 畏忌” 一词 古代很 常见 。比如《 邾公 华 钟》 : “ 余毕鼻( ) ( ) ” 《 恭 威 畏 忌 、 上博六 ・ 日》 5 “ 用 1 : 告
众 之所 畏忌 。 传世 文献 中也 很常 见 , : 匪言 不 能 , ” 如 “
体, 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隶定为“ 。《 忌” 玉篇 ・ 心部》 “ , :忌 畏也。 ”
关键词 : 清华 简; 考释 ; 古文字 中图分 类号 : 87 5 K 7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4— 27 2 1 )2— 16— 4 17 9 2 (0 2 0 0 4 0
《 清华大学藏战 国竹 简 ( 》 下 文一般称为 壹) (
《 华壹 》 于 2 1 清 ) 0 0年 1 出 版 。其 内容 多 涉 及 古 2月
整理 者 疑为 “ ” 引《 文》 为 “ 也 ” 慕 , 说 训 毒 ,
又 引《 文 通 训 定 声 》 “ 恶 也 ” 或 疑 “ ”之 说 云 憎 , 恶 省 。 黄怀信 认 为 ,“ ” 借 位 “ ” 恨 也 ; 思 ” … 慕 , 忌 , “ 读
《 上博一 ・ 性情论》 3 :凡於道路毋思 , 简 0“ 毋独 言” 郭店简 ・ 自命 出》 6 。《 性 简 O作 : 凡於路 毋恨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零识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零識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鵬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文辭典雅,內容豐富,具有重要的文獻研究價值。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對即將發佈的清華簡第五冊整理報告做了補正1。
當時筆者因身在外地,未能躬逢其會,殊為可惜。
此前,在清華簡的研讀過程中,筆者也曾寫過一些小札記,因其中有些內容即將發佈在將要出版的一些刊物上,不便全文貼出,故這裏先擇其概要稍加論說,以祈方家批評指正。
一《湯處於湯丘》簡3曰:乃與少(小)臣惎(謀)夏邦,未成,少(小)臣又(有)疾,三月不出。
按:惎,古書常訓為毒。
《說文》:“惎,毒也。
”杜預注《左傳》,“惎”常訓為“毒”。
2《左傳》定公四年:“管蔡啟商,惎閑王室。
”杜預注“惎,毒也。
周公攝政,管叔蔡叔開道紂子祿父,以毒亂王室,惎音忌。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知伯不悛,趙襄子由是惎知伯。
”杜預注“惎,毒也。
”我們懷疑,古訓中“毒”或即“(謀)”字之訛。
王引之《經義述聞》“惎間王室”條云:管蔡啟商,惎閑王室。
杜注曰:“惎,毒也。
管叔蔡叔開道紂子祿父,以毒亂王室。
”正義曰:“惎,毒。
閑,亂。
”賈逵云然。
是相傳訓也。
引之謹案,毒亂之語不辭。
惎之言基。
基,謀也。
間,犯也。
謂謀犯王室也。
《爾雅》曰:“基,謀也。
”《康誥》曰:“周公初基,作大邑于東國洛。
”鄭注以基為謀,是也。
《廣韻》:“惎,教也。
一曰謀也。
”訓惎為教本于宣十二年傳“楚人惎之脫扃”注,訓惎為謀,疑即此傳舊注也。
《玉篇》:“諆,1/publish/cetrp/6831/2015/20150408112711717568509/2015040811271171756 8509_.html2(清)姚培谦《春秋左传杜注》,清乾隆十一年陆氏小郁林刻本。
謀也。
”《廣韻》:“諅,謀也。
”諆、惎、基,並字異而義同。
3王氏之說甚是。
將“惎”訓為“謀”,置諸上引“某惎某”的文例中,於義皆安。
清華簡“惎(謀)”當理解為同義連用,這種同義連用的例子文獻中習見,此不贅述。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伍)亦声字整理
(二)亦聲字悳(亦聲)心直《說文心部》:悳,外得於人,內得於己。
從從心。
按:直兼具表聲功能,當為會意兼形聲。
旣旡《說文部》旣,小食也。
從旡聲。
論語曰不使勝食旣。
按:旣甲骨文從從旡,會食畢之義,旡亦聲。
敝攴《說文部》:敝,帗也。
一曰敗衣,從攴從,亦聲。
按:甲骨文象以攴擊巾之形,簡文則繁化。
庶火石《說文广部》:庶,屋下眾也。
從广声。
按:庶甲骨字形作,象以火燃石,為煮之初文,石兼具表聲功能。
追辵《說文辵部》:追,逐也。
從辵聲。
按:追甲骨字形作(合869),而甲骨卜辭中常借作師,故追字會從止追師之意,且與追音近,當兼形聲。
清華簡中亦常借為師,如《系年》簡004:戎乃大敗周於千畝。
亦作形。
從彳从《說文从部》:從,隨行也。
從辵,從从,从亦聲。
季子禾亦聲《說文子部》:季,少偁也。
從子從稚省,稚亦聲。
按:林義光以為此字從禾從子,表幼禾之意,即之古文。
1何琳儀(1998)則以為從禾聲。
考其聲韻關係,疑禾亦兼表聲。
棥亦聲《說文部》:樊,鷙不行也。
從從棥,棥亦聲。
按:季旭昇()以为樊从从棥,會攀爬樊籬之意,棥亦聲,當即攀字。
李守奎(2011)則以為樊乃棥加注聲符所構成的雙音符字,以棥本象木樁間系繩綱之形,樊籬之樊的本字,是以爻形訛從网。
畋攵田亦聲《說文攴部》:畋,平田也。
從攴田。
周書曰畋田。
鉤金句《說文句部》:鉤,曲也。
從金從句,句亦聲。
喪口《說文哭部》:喪,亡也。
從哭從亡,會意,亡亦聲。
按:甲骨文假“桑”為喪,加口形分化。
楚系文字則多聲化從亡聲。
簡文所從之形乃亡之繁化。
厚石《說文部》:厚,山陵之也。
從厂從。
古文從后土。
按:當兼具表聲功能,或有省減。
醉酉卒《說文酉部》:醉,卒也。
卒其度量,不至1引自《甲骨文字詁林(第二冊)》1437頁:季字條下按語。
於亂也。
一曰潰也。
從酉從卒。
段玉裁注:“此以會意包形聲。
卒亦聲也。
”從段說。
矞矛《說文部》:矞,以錐有所穿也。
從矛,從。
一曰滿有所出也。
按:段玉裁注:“小徐作‘聲’,會意兼形聲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亦聲字
悳(亦聲)心直《說文心部》:悳,外得於人,內得於己。
從從心。
按:直兼具表聲功能,當為會意兼
形聲。
旣旡《說文部》旣,小食也。
從旡聲。
論語
曰不使勝食旣。
按:旣甲骨文從從旡,會食
畢之義,旡亦聲。
敝攴《說文部》:敝,帗也。
一曰敗衣,從攴
從,亦聲。
按:甲骨文象以攴擊巾之形,
簡文則繁化。
庶火石《說文广部》:庶,屋下眾也。
從广声。
按:庶甲骨字形作,象以火燃石,為煮之初
文,石兼具表聲功能。
追辵《說文辵部》:追,逐也。
從辵聲。
按:
追甲骨字形作(合869),而甲骨卜辭中常
借作師,故追字會從止追師之意,且與追音
近,當兼形聲。
清華簡中亦常借為師,如《系
年》簡004:戎乃大敗周於千畝。
亦作形。
從彳从《說文从部》:從,隨行也。
從辵,從从,
从亦聲。
季子禾亦聲《說文子部》:季,少偁也。
從子從稚省,
稚亦聲。
按:林義光以為此字從禾從子,表幼
禾之意,即之古文。
1何琳儀(1998)則以為
從禾聲。
考其聲韻關係,疑禾亦兼表聲。
棥亦聲《說文部》:樊,鷙不行也。
從從棥,
棥亦聲。
按:季旭昇()以为樊从从棥,會
攀爬樊籬之意,棥亦聲,當即攀字。
李守奎
(2011)則以為樊乃棥加注聲符所構成的雙
音符字,以棥本象木樁間系繩綱之形,樊籬之
樊的本字,是以爻形訛從网。
畋攵田亦聲《說文攴部》:畋,平田也。
從攴田。
周書
曰畋田。
鉤金句《說文句部》:鉤,曲也。
從金從句,句亦
聲。
喪口《說文哭部》:喪,亡也。
從哭從亡,會
意,亡亦聲。
按:甲骨文假“桑”為喪,加口
形分化。
楚系文字則多聲化從亡聲。
簡文所從
之形乃亡之繁化。
厚石《說文部》:厚,山陵之也。
從厂從。
古文從后土。
按:當兼具表聲功能,或有
省減。
醉酉卒《說文酉部》:醉,卒也。
卒其度量,不至1引自《甲骨文字詁林(第二冊)》1437頁:季字條下按語。
於亂也。
一曰潰也。
從酉從卒。
段玉裁注:“此
以會意包形聲。
卒亦聲也。
”從段說。
矞矛《說文部》:矞,以錐有所穿也。
從矛,
從。
一曰滿有所出也。
按:段玉裁注:“小徐
作‘聲’,會意兼形聲也。
”從其說。
員貝(圓)《說文員部》:員,物數也。
從貝囗聲。
,
籀文從鼎。
按: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以為員
甲骨文字形從鼎從。
象鼎圓口之形,故當
圓之初文。
季旭昇《新證》則進一步指出兼
表聲。
綜二者之說員當屬會意兼聲。
反又厂《說文又部》:反,覆也。
從又,厂反形。
,古文。
按:段玉裁以為當云厂聲而奪也。
從又有覆之者,從厂聲。
《新證》從《說文》
以為從又從厂會人手攀崖。
然厂、反同屬元部,
疑厂兼具表音功能。
當為會意兼聲。
貧貝分《說文貝部》:貧,財分少也。
從貝從分,
分亦聲。
符巾切。
古文貧,從宀從分。
嗇田來《說文嗇部》:嗇,愛濇也。
從來從。
來
者而藏之,故田夫謂之嗇夫。
所力切。
古
文嗇從田。
按:《戰典》以為從來從,會倉廩
藏麥之義。
來亦聲。
從其說,簡文從田從來,
來亦聲。
肰肉犬《說文肉部》肰,犬肉也。
從犬,從肉。
讀
若然。
古文,亦古文。
水井《說文部》:阱,陷也。
從井,井亦聲。
疾正切。
,阱或從穴。
,古文阱從水。
按:
阱之古文從水,疑為其異體。
從水從井,井
亦聲。
沒水()亦聲《說文水部》:沒,沈也。
從水從。
按: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從水從,會意,
亦聲。
”又《玉篇又部》:“,古沒字。
”從
朱說當為亦聲字。
又執亦聲《說文手部》:摯,握持也。
從手,從執。
按:《戰典》以為執亦聲。
可從
冒目冃亦聲《說文冃部》冒,冡而前也。
從冃從目。
古文冒。
虍虐亦聲《說文疒部》:瘧,熱寒休作。
從疒,從虐,
虐亦聲。
晉日矢亦聲《說文日部》:晉,進也。
日出而萬物進,
從日從,易曰:明出地上晉。
按:《新證》
以為晉甲骨字形從日從兩倒矢,會日光如矢急
進之義,矢亦聲。
從其說,簡文從兩矢乃疊加
音符,亦聲字。
小篆變為從至。
攴、它它亦聲《玉篇支部》:“,擊也。
”《說文攵部》:“,
敷也。
從攴也聲。
”于省吾()指出字當析
為從攴從它,它亦聲。
本義乃以攴擊它(即蛇),
卜辭多引伸為剖解之義。
米尸亦聲
屎
奴又女亦聲《說文女部》:奴,奴婢皆古之辠人也。
周
禮曰:其奴男子入於辠隸,女子入於春,從
女從又。
古文奴從人。
人女亦聲《說文女部》奴,奴、婢,皆古之辠人也。
《周禮》曰:‘其奴,男子入於辠隸,女子入
於舂槁。
’從女,從又。
古文奴從人。
幽山亦聲《說文部》:幽,隱也。
從山中,亦
聲。
帚、亦聲《說文止部》歸,女嫁也。
從止,從婦省,
聲。
籀文省。
按:季旭昇()以為甲骨
字形從帚與戰爭有關,與軍旅相關,亦當表
義。
從其說,常用作“師”,當會師旅歸返
之意,兼表聲。
內宀入亦聲《說文入部》內,入也。
從口自外而入也。
按:何琳儀(1998)以為內從宀,從入,會入
室之意。
入亦聲。
從其說歸入亦聲。
幼力、幺幺亦聲《說文幺部》幼,少也。
从幺从力。
按:
何琳儀(1998)以為幼當為從力從幺,幺亦聲。
從其說。
墨土、黑黑亦聲《說文土部》:墨,書墨也。
從土從黑,黑
亦聲。
言、蟲言亦聲
定宀、正正《說文宀部》:定,安也。
從宀從正。
按:徐
鍇繫傳以為正亦聲,從之。
禾《說文部》:稟,賜穀也。
從從禾。
按:
從從兩禾,會藏禾於中之義,兼表聲。
冰水仌《說文仌部》:冰,水堅也。
從仌,從水。
凝,
俗冰,從疑。
按:仌乃餅之初文,冰從水從仌
會水凝之義,仌兼表聲。
均土勻《說文土部》:均,平,徧也。
從土,從勻,
勻亦聲。
兇人凶《說文凶部》兇,擾恐也。
從人在凶下。
按:
《戰典》405以為兇從儿從凶,凶亦聲。
奭大皕亦聲《說文皕部》奭,盛也。
從大,從皕,皕
亦聲。
此燕召公名讀若郝。
《史篇》名醜。
,
古文奭。
彳反亦聲《說文辵部》:返,還也。
從辵,從反,反
亦聲。
《商書》曰:‘祖甲返。
’,《春秋傳》
返從彳。
*否口不《說文口部》否,不也。
從口從不,不亦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