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研究及其历史发展

合集下载

课程研究及其历史发展

课程研究及其历史发展

课程研究及其历史发展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1918年,博比特出版《课程论》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1924年,博比特出版《怎样编制课程》,将课程开发理论进一步完善。

1923年,查特斯出版《课程编制》,强化了课程编制理论。

由此,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最早在美国比较完整地确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启动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背景是20世纪初期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191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的原理》一书,详尽地介绍管理理论,这就是“泰罗主义”。

其基本假设是:人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因而是可控的;效率即是科学;科学管理就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对人及其工作进行有效控制。

“科学管理”的基本理路是:选取从事某项工作的正确动作流程以及所使用的相应的生产工具;对每一个动作的时间进行研究,以将一项工作分析为细小的操作单位,并确定每一操作单位的效率标准;根据一项工作的效率标准,将工人配置于相应的岗位,并利用经济利益的诱因,使工人处于自己的最高效率和最大生产能力。

由此,“泰罗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博比特是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包括三个方面:1.教育的本质第一,教育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

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做准备,而非为了儿童生活。

其职责是为准备50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为了20年的童年及青年生活。

因此,学校中的儿童生活只是手段,未来社会中成功的成人生活才是目的。

所以,学校教育终究是社会取向的,学校乃社会的代理机构。

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教育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它并不是一个在儿童心智中储存成人生活所需要的诸种知识的过程。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一、校本课程的历史发展与意义功能1、校本课程的概念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的描述性定义: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1]2、新课程运动的失败和校本课程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变革,世界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新课程运动.运动强调统一的国家基础,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内容,强调科学教育,培养精英型人才,但课程改革失败了。

随着新课程运动在实践中的严重受挫,人们越来越发现中央课程开发机制的先天不足是导致新课程运动难于成功的主要原因,纷纷开始寻求其他的解决办法。

主要的关注焦点开始从专家转向学校和教师。

人们终于发现,如果要更好地满足广大课程使用者的需要,只有“基层创新”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即只有教师积极参与他们自己课程的开发,才能使所开发课程在学校真正扎下根来。

结果是,直接起因于学校及其学生与教师需求的校本课程开发逐渐复苏了。

[2]3、校本课程在我国的发展国内最早的关于校本课程的文章出现在1999年。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4、校本课程的意义以前,全国中小学共用一个教学计划,一个教学大纲,一套教材,并且都按照升学的需要办成一个模式。

因而培养出来的人也都是“千篇一律"、“千面一人”.缺少批判、创新精神和独立人格。

[3]我国地域广博,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对人才的需求规格也不相同.另外,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国统一课程要求的贯彻实施。

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资料(1)

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资料(1)

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资料(1)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

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1918年美国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

它的诞生深受当时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的影响。

2、博比特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⑴教育的本质。

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⑵课程的本质。

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⑶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

过程:①人类经验的分析。

②具体活动或工作的分析。

③课程目标的获得。

④课程目标的选择⑤教育计划的制定。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课程开发的过程解析为七个步骤:⑴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⑵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与活动,然后再继续把它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⑶将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度排列次序;⑷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⑸删除在校外学得更好的理想与活动,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⑹收集处理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实践措施;⑺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教顺序获得它们。

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立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

他们还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其局域性表现在: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导致对儿童价值的忽视;由于‘泰罗主义’充斥其中,导致该理论的机械化。

所以这种课程开发理论的科学化水平仍是很低的。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里程碑1.“泰勒原理”是前人研究升华的结果,它的实践基础主要指‘八年研究’。

其主旨在于改革课程体制。

在这八年的实验研究期间,为了使每一所学校在课程开发时有章可循,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般程序和原理,即反映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的‘泰勒原理’。

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

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

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单选]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单选]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3.[单选]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活动分析”。

4.[简答]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过程。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如下5个步骤: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

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

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

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

5.[简答]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区别。

尽管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极其相似,但二者还是存在一些细微区别:(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他指出:“课程是由理想和活动这两者构成的。

”理想不能从现实的人类活动中直接分析出来,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

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

查特斯认为学习者应认识到知识对生活的意义而追求知识,他主张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分析以确定学科的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并将这些要素纳入课程之中。

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6.[单选]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7.[单选]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8.[单选]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并且是为了给处理这类情境提供一种可靠而井然的程序”。

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主要是指“八年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三、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赫尔巴特,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 1、观念心理学
他认为,心理学是围绕着“观念”、“统觉”、“观念团”、 “思想之环”几个概念展开 的。 “观念”是他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是指事物呈现于感官, 在意识中留下的感觉印象,因 而“观念”又可称为“表象”。 “统觉”是指新观念为已经存在于意识中旧观念所同化或吸收的过程。 “观念团”是指观 念一般都不是单个地保存在下意识领域, 而总是作为一个集团——“观念团”的形式而存在。 “思想之环”是指观念团随着统觉作用而不断扩大、不断完善, 最后形成“思想之环”。
二、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 卢梭与裴斯洛齐的贡献
(一)卢梭的教学论 卢梭是启蒙时期法国著名思想家、社会哲学家、教育理论家。他的旷世 教育名著《爱弥儿》 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 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影响深远。 1、自然教育论 1)他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 变坏了。人性本 善,人之所以堕落是由于社会的污染。他主张自然教育: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抑 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 ,遵循人的自然倾向,使儿童自由成长。 2、发现教学论 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他提倡的发现感和探究欲望是基于人天然的兴 趣、天然的好奇心 的。天然的需要是好奇心的“第一本原”。 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贯穿卢梭教学论的一个中心思想 是:问题不在于告 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C、活动原理:强调活动的首要性:凡是应当做的都必须从实践去学习。 D、直观原理:他视直观原理为教师教学的“金科玉律”。 认为教学不应从事物的语言说明开始,而应从事物的观察开始。
他第一次确立起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大教学论》也因而成为 现代教学研究的奠 基之作。他在360年以前就对教学规律有了如此深 刻的认识,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

《课程与教学论》自制读书笔记(完整+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自制读书笔记(完整+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00467(简答题部分★66)钟启泉、张华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选择:1、课程与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基本核心领域。

2、美国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以及查特斯《课程编制》是课程独立研究诞生标志。

3、泰罗主义假设是: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其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

4、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奠基者,内容为教育本质、课程本质、课程开发方法(活动分析)。

5、博比特:课程的本质:儿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从事的活动及经验。

6、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方法。

7、博比特:课程目标即能力,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遵循效率原则。

由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构成。

8、贾德和桑代克确立“行为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和方法论基础。

9、泰勒:“现代评价和课程理论之父”,出版《成绩测验的编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课程基本原理”和“评价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10、泰勒原理形成于“八年研究”: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进步教育协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实验研究,泰勒负责开发课程的一般程序和原理。

11、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技术理性”的追求,创造性、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和学习者的主体性被忽略。

12、50年末至60年末,西方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

诞生了“学术中心课程”。

13、布鲁纳《教育过程》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

14、学术中心课程是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由知识领域及其研究方法构成,其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5、施瓦布、费尼克斯认为学科结构是“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强调学术中心课程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特征。

课程论的历史发展

课程论的历史发展

课程论的历史发展课程论作为一门学科,其历史发展非常丰富多样。

下面将从课程论的起源、发展和现状三个方面,对其历史进行探讨。

一、课程论的起源课程论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

当时,教育学家们开始关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试图通过系统化的方法来提高教育质量。

其中,美国教育学家鲍勃·泰勒被认为是课程论的奠基人。

他提出了“目标-内容-方法”模式,即课程设计应该从明确的教育目标出发,选择恰当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一模式为后来的课程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论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论逐渐成为教育学的重要分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课程论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在这一时期,课程论主要关注教师如何设计和实施课程,以及如何评估和改进教学效果。

而到了80年代,课程论开始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教育学家们认识到,课程设计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一转变使得课程论在实践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三、课程论的现状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课程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课程设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因此,教育学家们开始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设计模式。

例如,在线教育平台的出现使得课程设计可以更加灵活和个性化。

同时,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也使得教育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调整和改进课程设计。

跨学科的课程设计也成为了当前课程论研究的热点。

教育学家们认识到,单一学科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复杂问题的解决需要,因此,跨学科的课程设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

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课程论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从传统课程设计到信息技术支持的创新设计的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课程论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

相信在未来,课程论会继续发展壮大,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0467课程与教学论_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0467课程与教学论_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Content
01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几个重要人物 几个重要事件
02 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几个重要人物 20世纪教学研究发展线索
03 课程与教学的含义
课程的含义 教学的含义
04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的分离 课程与教学的统一(2次)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1. 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1918年·美国·博比特·《课程》 早期发展 三本书 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 查特斯《课程编制》 科学化课程理论诞生背景 社会背景:“社会效率运动”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科学管理的原理》·泰罗主义
拉特克对教学论的贡献:(1)关于教学方法技术要尊重学科知识的性质,要从课程中引出 的教学论观点是有独创性的,有生命力的。(2)他的"自然教学法"直接影响了夸美纽斯并 对整个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 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夸美纽斯 1632年·《大教学论》·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确立 夸美纽斯的教学理论(原理) (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教学要遵守自然的秩序,这意味着教学是一种合规
":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 最先致力于理解课程的是"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他们对课程研究的共同兴趣 是:批判传统课程理论(博比特,查特斯到"泰勒原理"),对课程领域进行"概念重 建"。这些课程学者被称为"概念重建主义者"。 但是,存在缺陷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5.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解放理性课程理论(处于萌芽中),解放兴趣”的追 求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 (1)以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着眼于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与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泰罗主义”的基本特征: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 同于效率,把 人视为生产工具。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
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 基本内容: 1、教育的本质 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3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 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 一系列活动 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在职研讨班”得到发展,这种研讨班是在“八年研究 ”中发明的,旨在 为教师开发教学计划、资料以及获得有 助于工作的新的知识技能提供时间 和帮助。
4是以教育评价代替测验的观念得到广泛接受。
(三)“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在第二章第一节中讲
(四)“泰勒原理”的实质:“技术兴趣”的追求 1、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技术兴 趣”。“技术兴 趣”,亦称“技术理性”,是通过合规律 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 本兴趣,它指向于对环 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技术兴趣” 是主 导现代科学的基本价值取向。 2、泰勒整合了博比特、查特斯等先辈们关于科学化课程开 发研究的早期成果, 充分汲取了他那个时代科学发展的最 新成就,从而把科学 化课程开发理论 推向了顶峰。
(三)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极其相似, 但二者的区别在于: 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2强调系统知识 3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想通的, 不过“工作 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而“活动分析”更宽泛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 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科学管理”的基本思路是:
选取从事某项工作的技术娴熟的工人,对其工作加以分析, 以确定 工人从事该项工作的正确运作流程以及所使用的使用 承认生产工具;对从 事每一动作的时间进行研究,以将一项 工作分析为细小的操作单位,并确 定每一操作单位的效率标 准;根据一项分析的效率标准将工人配置于受益 人岗位,并 假以经济利益的诱因,“以便使每个工人都处于自己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 博比特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视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并 进而开启了课 程开发科学化的历程。 活动分析,即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 的过程与方法。 4、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1人类经验的分析 2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3课程目标的获得 4课程目标的选择 5教育计划的制定

第二章 课程历史发展

第二章 课程历史发展

第二节 西方课程的历史演变
• 一、西方古代社会的课程(前科学阶段)
古希腊的学校教以跳跃、跑步、铁饼、标枪、角力等
内容,同时教以舞蹈、合唱、器乐、诗歌、文学。
古希腊后期的“七艺” 柏拉图被普遍认为是西方第一个提出系统的教育理论
的人。 古罗马的昆体良,为文法学校规定了课程,提出应当
包括文法、作文、写作、音乐、数学、体育和声调练 习。并鲜明地主张多科并进。
中世纪寺院学校 ——完全被置于宗教和神学 的支配下,内容十分狭窄 ;
欧洲中世纪的世俗封建主要求青年学习击剑、 骑马、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等,逐 渐形成“骑士七艺”课程;
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垄断学校课程的局面, 开设了一些全新的课程 ;
(意)维多里诺,就从事代数、天文和各种自 然科学知识的教学。
• 1、社会主义改革时期的课程(1949一1957)
•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课程(1958-1965)
• 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课程(1966-1976) • • 4、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时期的课程(1977-1986)
5、新中国第一代课程的利弊
• 特点: • 一是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 • 二是重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 • 三是强调统一要求和必修。 • 主要弊病 :
• (二)近代课程理论的系统化发展
• 1、夸美纽斯的课程理论
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 全面的知识,并使智慧得到普遍的发展。
夸美纽斯是第一个提出并论证了现代意义上课程体系的人
他把泛智学校的课程分为三类:主要课程、次要课程和第 三位的课程。这三类课程分别为语言、哲学、神学等主要 课程,历史等次要课程,娱乐、游戏等第三位的课程。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 1、指导其课程开发理论的教育价值观 第一,教育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经验发展的过程。因此,
博比特强调知识技能不是机械接受,而是要主动体 验,即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三,教育即生产。博比特深受“泰罗主义”的影响, 把教育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比拟:
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博比特认为,课程 目标即从事某一具体活动所需要的能力,这种 能力是由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 赏力等多种成分构成的。课程目标不应模糊和 笼统,而应具有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特性。课程 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
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即从众多目标中选择适合 学校教育的目标,以作为教育计划的基础和纲领。博比 特认为,并非所有的目标都适合学校课程,只有那些无 法在儿童的社会生活中自然获得的能力才宜于成为学校 教育的课程目标。
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即把人 类经验的主要领域(十大领域)中的每一领域再进 一步分析为更为具体的活动。博比特主张首先寻 找出各活动领域所包含的几个较大的单位,然后 再将大单位分析为较小的单位,依次进行,直到 发现可以履行的恰当的具体活动为止。
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 在课程论发展史上,博比特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视为
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并进而开启了课程开发科学化 的历程。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活动分 析”。
所谓“活动分析”,就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 特定的行为单元的步骤。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人文学院 历史系 昌庆钟
本章讲授内容

第1章-第1节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

第1章-第1节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

2
国考题型
学前教育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线选择题,30题,每题1分,共30分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三、论述题,2题,每题12分,共24分 四、材料分析题,1题,每题16分,共16分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3
最终成绩
学前教育
合成成绩构成: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成绩构成:校考考试占30%,国考成绩70%。
A.博比特 B.查特斯 C.卢梭 D.施瓦布
答案:A P6页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8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
(三)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学前教育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极其相似,他把课 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这与“活动分析” 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
但是, “工作分析 ”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而“活动分析”范围更宽泛,不仅包括职业领域, 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学前教育
施瓦布“实践的艺术”包括“观察”和“问题形成”。
“折中的艺术”是针对情境的特殊性对不同理论进行选 择、修改、超越。(三种)p19
拉特克、夸美纽斯、卢 梭、裴斯泰洛齐、赫尔
巴特、杜威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6
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知识要点(或学习目标) 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活动分析与工作分析 3.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4.“八年研究” 5.学科结构 6.“实践性课程”的四要素 7、课程审议
学前教育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A.《课程》
B.《课程编制的原理》
C.《怎样编制课程》 D.《儿童与课程》
答案:A P3页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整理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识记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博比特《课程》2.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工作分析: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3.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4.八年研究5.学科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涵义,一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二是一门学科特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态度。

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涵义的统一。

6.“实践性课程”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7.课程审议: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领会1.博比特与查特斯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课程发展的贡献与局限博比特基本内容:教育的本质、课程的本质、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查特斯基本内容:两者的贡献与局限: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

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导致对儿童价值的忽视。

把教育过程等同于企业生产过程。

这种课程开发的科学化水平低,并未真正把握课程开发过程的本质。

2.“泰勒原理”的实质:“技术兴趣“的追求。

技术兴趣是通过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班,它指向于对环境的控制与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3.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历史地位:P164.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

实践兴趣:是建立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的人类的基本兴趣。

5.“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

解放兴趣: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

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

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

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单选]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单选]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3.[单选]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活动分析”。

4.[简答]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过程。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如下5个步骤: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

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

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

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

5.[简答]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区别。

尽管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极其相似,但二者还是存在一些细微区别:(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他指出:“课程是由理想和活动这两者构成的。

”理想不能从现实的人类活动中直接分析出来,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

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

查特斯认为学习者应认识到知识对生活的意义而追求知识,他主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分析以确定学科的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并将这些要素纳入课程之中。

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6.[单选]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7.[单选]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8.[单选]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并且是为了给处理这类情境提供一种可靠而井然的程序”。

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主要是指“八年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00467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00467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00467钟启泉、张华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选择:1、课程与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基本领域、核心领域。

2、美国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以及查特斯《课程编制》是课程独立研究诞生标志。

3、泰罗主义假设是: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其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

4、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奠基者,内容为教育本质、课程本质、课程开发方法(活动分析)。

5、博比特:课程的本质:儿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从事的活动及经验。

6、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方法。

7、博比特:课程目标即能力,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遵循效率原则。

由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构成。

8、贾德和桑代克确立“行为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和方法论基础。

9、泰勒:“现代评价和课程理论之父”,出版《成绩测验的编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课程基本原理”和“评价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10、泰勒原理形成于“八年研究”: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进步教育协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实验研究,泰勒负责开发课程的一般程序和原理。

11、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技术理性”的追求,但开发过程中的创造性、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和学习者的主体性被忽略。

12、50年末至60年末,西方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

诞生了“学术中心课程”。

13、布鲁纳《教育过程》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

14、学术中心课程是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由知识领域及其研究方法构成,其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5、施瓦布、费尼克斯认为学科结构是“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强调学术中心课程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特征。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全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P3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

P43、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

P4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

课程的本质:在博比特看来,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P5-6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

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

他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也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P9-106、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P11-12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

其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

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

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P138、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 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

P139、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

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

P1410、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
2016.2
教学要求:
—理论与实践结合:把精深的教学理论与生动的教学 实践相结合
—同伴协作:小组合作,共同分享 —网络学习:网上自主学习 —课堂参与:记录关键知识,交流所思所想 —课后作业:结合所学专业,写一节课的规范教案; 设计并试讲10分钟的微课。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 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概念的表达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 验的双边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 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 全面发展的个性。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由教与学两方 面的活动组成。
《学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
(1)豫、时、孙、摩; (2)长善救失; (3)启发诱导; (4)藏息相辅; (5)教学相长。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 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2.课程内涵的界说
(1)课程是知识(六艺、七艺)
把课程的本质看成是知识,不仅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观 点,而且也是国内目前比较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观点 。
这种观点的基本思想是,课程的主要使命在于使学生 获得知识。课程被等同于知识,而知识是按学科分类 的。因此,这种定义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就是“课程即 学科(科目)”。这也是一种常识化的课程观,在学 校的日常实践中和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研究及其历史发展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1918年,博比特出版《课程论》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1924年,博比特出版《怎样编制课程》,将课程开发理论进一步完善。

1923年,查特斯出版《课程编制》,强化了课程编制理论。

由此,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最早在美国比较完整地确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启动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背景是20世纪初期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191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的原理》一书,详尽地介绍管理理论,这就是“泰罗主义”。

其基本假设是:人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因而是可控的;效率即是科学;科学管理就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对人及其工作进行有效控制。

“科学管理”的基本理路是:选取从事某项工作的正确动作流程以及所使用的相应的生产工具;对每一个动作的时间进行研究,以将一项工作分析为细小的操作单位,并确定每一操作单位的效率标准;根据一项工作的效率标准,将工人配置于相应的岗位,并利用经济利益的诱因,使工人处于自己的最高效率和最大生产能力。

由此,“泰罗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博比特是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包括三个方面:1.教育的本质第一,教育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

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做准备,而非为了儿童生活。

其职责是为准备50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为了20年的童年及青年生活。

因此,学校中的儿童生活只是手段,未来社会中成功的成人生活才是目的。

所以,学校教育终究是社会取向的,学校乃社会的代理机构。

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教育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它并不是一个在儿童心智中储存成人生活所需要的诸种知识的过程。

人在本质上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储存器,而是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的活动者。

因此,教育应是促进儿童恰当地从事生活中诸种活动并取得相应经验的过程,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应是“行动者”而不是一个接受者。

博比特的“教育准备说”与强调知识技能接受的“准备说”是有差异的。

第三,教育即生产。

教育是一个塑造,如同钢轨的制作一样。

经由这种塑造过程,人格将被塑造成所需要的形态。

当然,人格的塑造要比钢轨的制造更为精密,而且包含更多的非物质成分。

由此,学校变成了“学校工厂”,学生就是“原料”,教师则是“教师工人”,教育正是为了获得理想成人这个“成品”而对学生这个“原料”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

2.课程的本质既然教育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那么课程自然指向于完美的成人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

既然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那么课程内容自然是儿童的活动与经验。

所以,在博比特看来,课程就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而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法博比特在他的《怎样编制课程》一书中,阐述了他的课程编制模式。

具体包括: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

即将人类的广泛经验分为若干主要领域。

在博比特看来,这是课程编制的第一步。

例如语言、卫生保健、公民、社交、娱乐、宗教、职业等。

总之要对人类经验的全部领域加以考虑,以便思考学校经验与这些经验的联系。

第二,活动分析。

即将已经分类的领域进一步分成更为具体的活动。

他认为使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具有优势,而且相信活动分析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并且成为课程编制的具体基础。

如可以将语言分为将语言领域分为阅读活动、书写活动、交谈等等。

第三,派生目标。

即把从事每一具体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具体、清楚而详尽地陈述出来的过程。

课程目标就是从事某一具体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它是由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等多种成份组成。

在将具体活动分析为课程目标时,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是效率,即是否有效地从事某项活动是判断课程目标是否恰当的基本标准。

因此,课程目标不应模糊和笼统,而应具体化和标准化。

第四,选择目标。

即从通过上述步骤所获致的众多目标中选择适合学校教育的目标,以作为教育计划的基础和行动纲领。

因为在博比特看来,并非所有的目标都对课程编制具有意义,只有那些复杂的、儿童无法在社会生活中自然获得的能力才适宜成为学校的课程目标,因此必须对于提出的各种目标进行选择。

博比特认为选择目标应按以下原则进行:(1)排除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达到的目标。

(2)注重能够克服成人社会中不足的目标。

(3)避免社区反对的目标。

(4)当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实际约束时,排除这些目标。

(5)使社会参与目标的选择。

(6)在适合所有学习者的目标与实际上只适合于部分学习者的目标之间作出区别。

(7)对目标加以排列,以表明学生每一年在达到一般目的方面进展的程度。

第五,制定详细计划。

即设计实现课程目标所需要的活动、经验和机会。

博比特认为,必须为每一年级的儿童每天的活动制定详细计划,这些详细计划便构成了课程。

博比特的课程编制模式提出了课程目标的重要性,在模式的五个步骤中,前面四部分是有关目标的制定和选择的,这些思想对于此后的课程论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个模式存在的缺陷是目标的确定和选择完全是从对成人活动的分析入手,由于实现课程所包括的学习活动和机会是严格按照目标设计的,这就在实际上严重脱离儿童实际状况而将社会当作了决定课程的唯一因素。

小结:课程开发→课程工程;这是一种“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课程开发模式。

(三)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查特斯(Charters. W)是美国课程科学化改革运动的另一位重要人物,1923年,他出版了《课程编制》(Curriculum Construction)一书。

查特斯的课程编制理论与博比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同样重视从分析成人活动得出课程目标,同样重视目标在课程编制中的作用。

简言之,查特斯课程编制模式是:“首先必须制定目标,然后选择课程内容,在选择过程中,必须始终根据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价。

”查特斯把课程编制过程归纳为以下7个步骤:第一,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

第二,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和活动,然后再继续把它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working units)的层次。

第三,将被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度加以排列。

第四,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但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

第五,删除在校外能学得更好的内容,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

第六,收集处理这些理想和活动的最佳做法。

第七,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内容,以便用一种适当的教学顺序获得它们。

☆查特斯与博比特课程理论之比较:相同之处:1.都重视从分析成人活动得出课程目标。

2.都重视目标在课程编制中的作用。

不同之处:1.查特斯把理想(ideals)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理想是不能从现实活动中分析出来的)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job analysis);博比特称为活动分析(activity analysis),虽然两者在精神上是相通的,但“工作分析”是要是对人类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更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4.查特斯在编制课程时除了重视对成人社会活动地分析外,还考虑和论证了其他因素,认为课程编制应考虑各类社会人士对课程目标的看法,应了解学生的需要。

※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截止到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确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作为20世纪初期课程科学化运动的代表,他们的课程理论也反映了这种所谓的科学取向。

他们以教育目标为中心的课程编制模式,为泰勒的课程原理提供了基础。

如美国课程论专家麦克尼尔所概括的:博比特与查特斯作为课程科学化运动的代表,提出了下列课程思想和范围:课程是一种过程;如果遵循这一过程,就会产生一种进化课程。

课程编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领域。

目的(或者说理想)、目标和活动之间的关系,是课程所关注的问题。

目的的选择是一个规范性的过程,而目标和活动的选择则是一种实验性和科学性的过程。

目标和活动是从属于科学分析和验证的。

知识与生活实际需要之间的联系,是课程研究者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

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泰勒被美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他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泰勒原理”被公认为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达到了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泰勒模式属于目标模式,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因此它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传统模式、经典模式。

目标模式(the objective model)就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的讨论展开的: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What educational purposes should the school seek to attain?)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What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can be provided that are likely to attain these purposes?)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How can these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be effectively organized?)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How can we determine whether these purposes are being attained?)这四个基本问题可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就是“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泰勒的研究,围绕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他对于每个问题分别从教育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主要问题所在,然后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