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诠释

合集下载

古诗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赏析

古诗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赏析

古诗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赏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先秦:老子dào shēng yī,yī shēng èr,èr shēng sān,sān shēng wàn w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仄平仄仄平仄仄平通通平仄仄◆物【入声五物】今:仄平通通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物【十四姑,u】出自:先秦.老子《道德经》【释义】不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

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

【注释】道《说文》:所行道也。

《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

《诗·小雅》:周道如砥。

《前汉·董仲舒传》: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

又《广韵》:理也。

众妙皆道也。

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

《易·系辞》:一隂一阳之谓道。

又:立天之道曰隂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书·大禹谟》:道心惟微。

生〔古文〕《唐韵》所庚切《集韵》《韵会》《正韵》师庚切,音甥。

《说文》进也。

《玉篇》起也。

《庄子·外物篇》凡道不欲壅,壅则哽,哽而不止则跈,跈则众害生。

《注》生,起也。

又《玉篇》产也。

《博雅》人十月而生。

《谷梁传·庄二年》独隂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後生。

又出也。

《易·观卦》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注》生,犹动出也。

又养也。

《周礼·天官·大宰》五曰生以驭其福。

《注》生,犹养也。

贤臣之老者,王有以养之。

《左传·哀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敎训。

物《唐韵》文弗切。

《集韵》《韵会》《正韵》文拂切,竝(并)音勿。

《说文》:万物也。

牛为大物。

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勿声。

《玉篇》:凡生天地之闲,皆谓物也。

《易·乾卦》:品物流形。

又《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周礼·天官·大宰》:九贡,九曰物贡。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上一章讲到“道隐无名”,是合于“道恒无名”,也就是“无名天地之始”的这个“始”的状态,“借假修真”修到了“真”这个程度,就会到达一个极致,因为“道”上不立,这样修道就到头了。

然后现在再讲“道生一”,就是另一回事情。

方向上,是“器用”的方向,但是因为是道下之用,所以可称为“神用”。

“神”,就是“生”的归集,“生”这个作用,再形而上的一个概念,一个虚物。

我们既然读《道德经》,就不应该对“神”有神秘感,整部《道德经》就是一本破神之说。

这在后文中有专门一章讲“神”,我担心只读这一篇帖子的人会走偏,所以在这里再强调一遍,“生”讲的就是“神用”。

“道生一”。

这是下化的第一步,讲到下化,一定要先明白一个概念,就是“界”,世界的界。

整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个过程,是在一个“界”内完成的,离了“界”,讲这个没有意义。

所谓的“界”,可以认为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这个体系不但封闭,而且还一应俱全,这个一应俱全,并非什么都有,而是可以什么都有,也就是说,它包含了一个,和这个界相对应的,一个绝对的可能性。

在这个“界”处于“无名天地之始”时,这个“界”里边什么都没有,没有到连这个“界”都没有。

这就是传说中的先天啊,混沌啊,这么一个状态。

至于这到底是个什么状态,不要去想,一想就“有”了,一想就不是这个状态了,所以说这个玩意儿怎么想都不可能想的出来,因为“想”本身已经落入了“一二三”中了。

“一”是什么,“一”就是“一”啊,一个代名词,“道”的一个作用的显化。

我们一直讲“得道”,实际上是“得一”,得不了道,怎么得都不可能“得道”,这叫“道不可及”,所得只能是“道”的一个显化,如果“道”不显化,我们上哪儿去“得”?这里的“一”,也是全体,是相对于这个“界”而言的全体。

《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什么意思?

老子的书籍是一门哲学,最浅层的意思是指导做人的方法,进而能顺应自然的发展,了解万物演化的道理。

借由老子的思想,如果后人能多想一些,再加以更细化,更系统的分类,说不定就会衍生出各门学科,从而渐渐产生科学。

那么除了缺纸少墨,还有什么导致老子没把他的思想具体化呢?我们不妨猜一下:可能是老子怕自己的思想同时代的人一时接受不了,懒得大费纸张吧,毕竟,一个老人同孩子讲三国,也是够辛苦的!依《淮南子·天文》所说:“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依《老子·河上公注》所说:“道始所生者一也,一生阴与阳也。

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

天地人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

”依《老子·王弼注》所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

何由致一,由于无也。

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渭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

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

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高亨论之:“一、二、三者,举虚数以代实物也。

一者天地未分之元素……二者,天地也。

三者,阴气、阳气、和气也。

”以上诸说确有高低、当否之不同,事实上却都是不必要的。

很明显,“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说法并不是对宇宙万物产生的实际过程的现象的描述,而是对宇宙生发过程的一个模式化表述。

也就是说,这里的一、二、三都不必有确切的指代对象,一,是气还是道,二,是阴阳还是天地,都不影响这一模式所要演示的实质内容。

对一、二、三的任何具体的解释都可能是画蛇添足。

老子完全不解释什么是一、二、三,这是因为他根本不想解释,不需要解释,他所提出的是一个理论化的模式,而不是具体地在描述。

“在《道德经》中凡十五见,分别在第十、十一、十四、二十二、二十五、三十九、四十二、六十七章。

其中第二十二章的“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中的“、第三十九章的七个“得的“、第四十二章的“道生一,一生二的两个“是应该是一条普遍适用的法则,是应该遵循效法而不应该违背和对抗的一条最基本的法则,是万事万物展现的最基本的形态,是对应于万事万物的“道”的总体运行态势。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第四十二章[原文]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④,冲气以为和⑤。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⑥,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⑦。

[译文]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

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

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

强暴的人死无其所。

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注释]1、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

2、二:指阴气、阳气。

“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

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

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3、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4、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5、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

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6、孤、寡、不谷:这些都是古时候君主用以自称的谦词。

7、教父:父,有的学者解释为“始”,有的解释为“本”,有的解释为“规矩”。

有根本和指导思想的意思。

[引语]这一章的前半部分讲的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

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

这是继四十章之后,又一段关于“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论述。

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混而为一”的“道”,对于千姿百态的万物而言,“道”是独一无二的。

另一段话是警诫王公要以贱为本、以下为基的。

对后一段内容,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段文字与上一段讲的原理关联不上,疑为三十九章文字错移本章。

另一种说法是两段前后虽然不相密切关联,但意义仍相近。

这是讲矛盾的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事物相反相成,双方并非不变,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老子的“道生”说

老子的“道生”说

老子的“道生”说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也称大道,是一种以超静止状态存在的最原始的宇宙本体。

这种超静止的状态是不能被感觉到的。

所以,大道无名、无形、无色、无味、无问无应,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

“道生一”,“一”是由超静而生成,是动的意思,这动是呈旋转式运动这“一” 是宇宙未化之一,一即总体,也就是原灵的意思,一切分灵及物质将由此而生。

这运动的本身,就是风的转动,这风就是“罡风”,之后,整个宇宙就由这罡风的运动而产生。

“一生二”,即由绝对的“一”而生出相对。

相对的意思,如正物质与负物质,阳炁与阴炁,天与地,日与月等。

这里的“二”是指日月、天地、阴阳二炁所形成的先天世界,日月在天地之外,天地在日月之内,这是一个先天的物质世界。

所谓先天世界,是天为纯阳,地为纯阴。

“二生三”,是指由先天世界产生后天世界。

从先天世界的相对中生出后天世界的相对中的相对。

所谓相对中的相对,也就是由主天的纯阳转为阳中有阴,由主地的纯阴转为阴中有阳,而不再是简单的纯阳与纯阴。

这阳中之阴为真水,阴中之阳为真火,水自天来,火自地升,水与火交媾,产生了一种和合之气,其性质介于水火之间,使空气中的湿度、润度、温度得到了适度的调节. . . . . . 渐渐产生了适合生物、动物与人类的生存环境,这就是后天世界的水火交媾。

这“三”就是水、火与和合之气,水火不断交媾于天地之内,先天阴阳二炁不断运行于天地之外。

“三生万物”,就是由于后天世界水火的不断交媾,和合之气在其中的不断调和,使后天世界渐渐有了微生物、植物等,. . . . . . 继之,一个生命的诞生则是充分配合了元精,元气,元神之三而产生的。

这“道”,代表绝对的静;这“一”,代表绝对的动;这“二” ,代表阴阳相对的概念; 这“三”,代表大地阴中的真火,天上阳中的真水和天地间的冲和之气。

所以, “道”乃“一”之母“一” 乃“道”之用;“一”乃“二”之母,阴阳乃“一”之用;天地乃“三”之体,水火乃天地之用!老子的“道生”说(八卦生成图)老子认为,“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其体相为“惚恍”虚无,但“惚恍”之中“有物”,能够生出宇宙万物,因此“道”的功用为“生”。

论老子《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论老子《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论老子《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黄俊超金融学院国金Q1041 100303012老子《道德经》中第四十二章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古来注家,各据理争鸣。

观得老子《易经》所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私以为此两篇可作合参,而互文其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论在道与万物,若因着《淮南子·天文》之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此论述于自然科学之向度有偏颇,解释自然难得完足,又不解其道与一之关联。

又有《老子·河上公注》所谓:“道始所生者一也,一生阴与阳也。

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

天地人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

”亦为自然科学之向度所偏,然可略胜于《淮南子》于“道生一”之解,又其“一生二”之“生”较之《淮南子》解“分”更为贴切。

由此,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生”解如生发,却并未言明何为“道”,何为“一”。

只由“阴阳”解之“二”,凭“和、清、浊”解之“三”。

谓之阴阳和合而气分清浊,清于天,浊于地,天施地化而养于清浊和合之人。

所以天地人共生万物,虽不可说此解至善,也可以言明大体。

依循《老子·王弼注》所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

何由致一,由于无也。

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

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

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王弼解得如此,与前者迥异,先说万物由何归一,“由于无也”。

“一”可理解为“源”,故而“一”本当归于“无”。

“无”是其“隐”,“一”是其“显”。

“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盖有一则有二,“数尽乎斯”,而至于万物。

王弼解得虽有天才之份,可也未成上善。

其解出“道生一,一生二”便由此延展至三、四、五以至于万。

一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归一

一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归一

一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是什么意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出于《道德经》,这句话讲的是宇宙演化的规律。

即以道为背景的宇宙,开始是处于无极状态,在无极的状态产生一,一再产生二,二再产生三,而三就是产生万物的那个存在。

这在道家列子《冲虚经》中有更具体的描述:......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这里的太易就是道的层面,太初是一的层面,太始是二的层面,太素是三的层面。

万物归一是指所有万事万物都是道所演化的一这个层面演化而来。

万事万物在本质层面都一体的。

也就是说一就是多,多也是一。

《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一、二、三”该如何理解?道生一道是一,一是道,道是宇宙万物统一的规律;也即是道家所说的太极。

一生二道这个规律变化出二,二是什么?二是阴阳二气;即是道家所说的两仪。

地为阴,天为阳;地又分阴地、阳地;天又分阴天、阳天;女为阴,男为阳;手背为阴,手心为阳;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等等等等。

二生三阴阳开天辟地,阳气上升为天,阴气下沉为地,而人居天地之间,连接天地,承接阴阳。

所以三为,天、地、人三才。

三生万物天地人三才相互作用,演化出四时,四象,四方,八卦,十二时辰,二十四节气,六十四卦,六十甲子,三百六十五天,等等;进一步将道的宇宙法则延伸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到此万象万物生成。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所含的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形成的新的和谐体,即是万物,万物阴阳两面相互转化,对立统一于一,统一于道。

在生活当中,以“阴阳”的对立统一性分析一切问题,自会无往而不利;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与万物生活在道的大环境中,也必然受制于道的宇宙法则。

只有顺应天道,顺应阴阳,四时、八卦、二十四节气等等的变化,我们的生产、生活才能顺利,我们的身心才会健康。

《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一、二、三究竟代表什么?

《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一、二、三究竟代表什么?

《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一、二、三究竟代表什么?直接说答案。

一,太极,道生出的虚漠鸿蒙之气,也就是下一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里的“冲气”,冲虚之气;二,阴阳,冲虚之气变易复制离析而出阴阳二气;三,阴阳二气和冲虚之气,合二与一为三,他们是万物从形而上蓝图之象生长为形而下的具体之形的推动力。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意思是:宇宙的第一因一一“道”一一生出虚漠鸿蒙的冲虚之气,冲虚之气变易复制离析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在冲虚之气的作用下,根据变易生成具体的万物形质。

道德经综述要想真正了解《道德经》的宇宙观,还是要从整体上对《道德经》有一个把握。

《道德经》是一本系统论述三皇之道的集大成之作。

前三十七章,属于道经部分,介绍的是自然而然的万物之理。

三十八章之后,是德经部分,主要讲述了人类社会生活管理的方方面面,告诉圣王,应该按照自然之道来管理人类社会,才可以生生不息,长治久安。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阐述了《道德经》的世界观。

第二章,万物作焉而不辞,阐明了圣王应该效法天道生化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的道理,来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圣人应该让百姓从不必要的、过度的、戕害自身的欲望中解脱出来,安乐与朴素自然健康地生活,如此“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从具体细节上,讲述了在《道德经》看来,“道”是怎么生出宇宙万物的。

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承接上一章,从道生息天地万物,只是顺应道而运转;圣人治理天下,只是顺应道的规律出发,指出面对复杂而纷纭的万事万物,“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承接上面几章,继续讲“道”是如何创生万物的。

第七章,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由天地生万物而“不自生,故能长生”的道理,递推到圣人治天下,因“后身”、“外身”故能天下治的道理。

从义理的高度上,讲述了圣人治天下的理念。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 道德经(42章)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 道德经(42章)

道德经
老子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42章,原文如下: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如下: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

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

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

强暴的人死无其所。

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注释:
①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

②二:指阴气、阳气。

“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

阴阳二气所含育的
统一体即是“道”。

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③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 道德经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 道德经

一是太极;一生二,二是阴阳;二生三,三是阴阳配合;三生万物,万物是万事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原文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
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道生一,一是太极;一生二,二是阴阳;二生三,三是阴阳配合;三生万物,万物是万
事万物。

道家思想并非是后世误解的“消极无为”,而是更宏观、更客观的世界观、人生观。

道法
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即是规律产生(效法)于事物自身的发展趋势(需求)。

不要主观
的态度去看待,因为越在意越适得其反。

道家的文化冷静而客观。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
这种状态中产生。

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人们最厌
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

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
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


暴的人死无其所。

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原文】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④。

人之所恶⑤,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①一:按老子学说,“一”即道。

②二:这里指对立统一的“阴”和“阳”。

③三:有两种说法:一是指阳阳交合产生的第三者“和气”;二是指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的状态。

④冲气:空虚的气。

⑤恶:厌恶。

【译文】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又赋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天下万物都是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

万物都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中生成新的和谐体。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毂”,但是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

所以世上的事物,如果减损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减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去这样教导别人。

自逞强暴的人将不得好死,我将把它当作教人道理的宗旨。

【导读】本章主要告诫人们应坚守谦卑守辱之道。

老子指出有些事物,减损它反而使它增加,增益它反而使它减损,过于刚强只能导致早早凋亡。

【解析】这一章内容上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老子提出了“宇宙生成论”’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道家的思想上讲,“一”为虚无之气,“二”为阴阳。

一、二合而为“三’‘而生出了“万物”。

后一部分讲的是道的起用之法,即用弱、用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这一章中,老子阐释了大道的衍生规律,即大道生出了一,一生出了二,二生出了三,三生出了万物。

本章所阐释的大道衍生规律,与第一章里所说的大道生出了妙一、妙一生出了二、二生出了三、三衍生出了宇宙万物的意思是相同的。

由此可以推断出一个结论:万物都在道中。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始终是处在天地之间的,天为阳而地为阴,老子在这里把阴阳理论和道德结合在一起。

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的物理学含义是什么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春秋〕老聃历史已有的观点:(略)呼明华的观点:“道”,指的就是,大气压强小于 10-9pa 的“极高真空时空”。

“一”,指的就是,“白洞时空”。

“二”,指的就是“黑洞时空”。

“三”,指的就是,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组成的星系时空。

“万物”,所指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含义: 1.狭义所指 ,是地球上存在的,土壤、河流、金属、树木、大气、火焰、细菌 ,病毒、动物等等,所有物质的存在。

2.广义所指,是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组成的星系时空中,存在的所有物质。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指的是,所有的物质、能量、意识等存在,都同时有各自的,虚空间和其相应的时间组合而成,运动方向与本体时空相反的时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生存。

同时,连接两个运动方向的时空的媒介“零点时空”,使得二者能够和睦的共生共存。

两千多年前,老子虽然以非凡的智慧,感知到了整个宏观宇宙的组成结构及运行的规律,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只能运用当时相当权威的阴阳学理论知识,对其进行了非常形象的描述。

正因为历代的能够从不同高度、角度看懂《老子》一书的不同阶层的所有读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体力行验证之后,与其文章的内容描述产生了共鸣,受益匪浅。

所以,《老子》一书才有着其强大的生命力,流传两千多年,依然被众多的智者所追捧。

《大周易》之《光明·四方五行六合图》——时空奇点——宇宙时空1点奇,天边日月阴阳齐。

三三合二为一体,大道无极生有极。

1.无极乾坤挪移,2.有极日月明易。

3.太易中分阴阳,4.光明四方六合。

一:道家基本概念“阴阳”和“太极”的含义对于老子和道家的“一”,很多人无法理解,往往说“一”就是“道”,或者说:一就是“太初”“无极”,是“宇宙的起源”等等,其实都是想当然,没有什么道理。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 道德经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 道德经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
道德经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為教父。

【译文】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

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

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

强暴的人死无其所。

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浅释】
“道”消除了二元对立。

没有好坏、大小、多少之分。

所以道是“一”。

所谓“二”、“三”、“万物”,都是“道”的表现而已。

万事万物乍看上去,是二元的:有好有坏,有大有小。

但再仔细看,是三元的,在好坏之间,还有不好不坏;在大小之间还有中等;在黑白之间,还有灰色。

再仔细观察,万事万物是可以无限细分的,是不确定的。

正如物理学所讲的”波粒二象性“:当物质到了量子层面的时候,物质就呈现除了不确定的特性,一会儿是波,一会儿又是粒子。

万物既然不确定,说明万物本来没有所谓的差别。

从这一点来看,西方物理学与老子走到了一起。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成物”,原来是这样解释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成物”,原来是这样解释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成物”,原来是这样解释的这是龙心理研究推送的第70篇原创文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道德经》中最为最广为人知的名句之一,可是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而要真正读懂《道德经》,这又是无法回避、无法绕过去的问题。

那么,这句话说的究竟是什么呢?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笔者的理解。

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中就以“这句话”作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成物”的简称。

要真正读懂这句话,似乎就必须首先弄明白什么是“道”,这也是许多研究者的观点。

可是,如果不能真正透彻理解这句话,似乎已经表明根本就没有真正理解“道”的精髓和内涵,于是事情似乎进入了一个不可解的循环。

其实,这正是“道”的玄妙之处。

《道德经》讲的是道、德以及道与德的关系,道与德的关系又恰如鸡与蛋的关系,又恰如我们今天要讲的这句话与道的关系。

什么意思呢?正如《道德经》所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事物的发生发展就是遵循这样一种规律进行的,比如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阴与阳、过与不及……而且,这些相对出现的概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相互依存、成对出现、无法独立存在的,没有了有,也就无所谓无;没能了难,也就无所谓易;没有了长,也就无所谓短……因此,这些概念是相对出现的,一定不可能单独存在,因此,二者并无先后之别。

也就是说,真正理解了这句话,就真正搞明白了“道”;真正搞清楚了“道”,也就自然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需要把二者结合,对二者的理解和认识相互促进,随着认识的深入,就可以真正搞懂“道”与这句话的意思。

什么是“道”呢?出土的郭店楚简中有一篇文章,被整理者命名为《性自命出》。

无独有偶,上博藏简之中有一篇文章被整理者命名为《性情论》,内容非常相似。

而且这两种简均确定出自战国中后期,因此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经过比对,研究者得出结论:郭店简《性自命出》与上博简是不同的传本,只有个别语句或用字存在差异,应该是抄录人不同所接受的传承不同引起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

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

主要讲述了一、二、三这几个数字,并不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

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

《淮南子·天文训》是迄今看到的对它的一个最早的哲学上的解释:“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照《淮南子》的解释,“二”是“阴阳”,三是“阴阳合和”。

《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一,一生...

《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一,一生...

《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一,一生...【原文】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④。

人之所恶⑤,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①一:按老子学说,“一”即道。

②二:这里指对立统一的“阴”和“阳”。

③三:有两种说法:一是指阳阳交合产生的第三者“和气”;二是指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的状态。

④冲气:空虚的气。

⑤恶:厌恶。

【译文】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又赋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天下万物都是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

万物都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中生成新的和谐体。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毂”,但是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

所以世上的事物,如果减损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减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去这样教导别人。

自逞强暴的人将不得好死,我将把它当作教人道理的宗旨。

【解析】这一章内容上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老子提出了“宇宙生成论”’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道家的思想上讲,“一”为虚无之气,“二”为阴阳。

一、二合而为“三’‘而生出了“万物”。

后一部分讲的是道的起用之法,即用弱、用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这一章中,老子阐释了大道的衍生规律,即大道生出了一,一生出了二,二生出了三,三生出了万物。

本章所阐释的大道衍生规律,与第一章里所说的大道生出了妙一、妙一生出了二、二生出了三、三衍生出了宇宙万物的意思是相同的。

由此可以推断出一个结论:万物都在道中。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始终是处在天地之间的,天为阳而地为阴,老子在这里把阴阳理论和道德结合在一起。

道是混沌未开、浑然一体的,而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

阴阳是对立的,正因如此,我们才可以把阴阳糅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团“和气”。

天气阳而地气阴,万物生于天地之间,必然带有阴阳二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诠释
老子的《道德经》不用多说,全世界总印刷量仅次于圣经,据说,在德国,每四个家庭就有一本道德经。

不过可惜,国内的年轻人似乎对道德经并没有什么兴趣,用心研读,领悟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道德经虽然在国内普及程度不高,但是其中的一些经典语句依旧广为流传,其中有一些甚至作为成语,被世人熟知,比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再比如,和光同尘,大象无形,知止不殆,大巧若拙等等。

除了这些成语外,有一句非常深奥而又富有玄机的话,很多人也是耳熟能详,那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这里的一二三又指的是什么?
道生一
道生一,意即——大道化生出宇宙万物的本源。

你可以理解成无极化生太极。

无极是大道呈现的状态,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色无相,无始无终,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但是无极只是一种状态,属于道用的层面,非道之本体,也就是说绝非大道本身,所以,单纯的把道生一说出无极生太极,是不全面的。

因为道体这个层面的内容就体现不出来了。

那么说到体用,我简单介绍几句。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一张桌子,木头是“体”,桌子的外观以及可以摆放东西的这种功能就是“用”。

道首先是一种实质性的存在,而非仅仅是一个哲学概念,那么这个实质性的存在,其本体就是道体,其呈现的状态,发挥的作用,遵循的规律法则,就是道用。

那么,道是怎么来的呢?——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因为提出“道”这个概念的老子,也仅仅介绍只言片语,他能感知,但是不可说,一说可能就不是道了,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

有些东西,不是人这个载体可以理解得了的,有些东西永远弄不清楚,也不可能弄清楚。

道体,本来就有,本来就存在,而且永远存在,无始无终,只会不停的改变状态,但是不会消失。

至于道体究竟是什么,没有人知道,这已经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范畴,即便写道德经的老子本人,也是说不清楚道不明白,所以才会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正因为大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谁也没办法具体化,形象化的描述出来,所以老子会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那么,就是这个勉勉强强称作“道”的事物,先于天地而存在,并且,生成了宇宙万物的唯一本源,这就是道生一。

那么,一又指的是什么呢?
一,是大道呈现的一种状态。

什么状态呢?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太极。

说的直白一点,是混沌虚无的和谐状态,也是宇宙万物的初始状
态。

如果从道体这个层面解读——道生一,就是说大道生成浑然一体的先天一炁,这个先天一炁是万事万物的起始和来源。

一,包含这三个方面——唯一,合一,统一。

唯一,就是说,一是天地万物的唯一本源,无他无二。

合一,是说一的状态是浑然一体。

用金刚经的说法,就是“一合相”,虽然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都不一样,甚至千差万别,但是一这个本体是没有分别的,色空无异,一体无二,一切认知感受,区分辨别只是人的妄念而已,正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统一,即阴阳平衡的和谐状态。

注意,道生一的一,不是数字,而是状态,一生二,二生三,也是一样。

有无,阴阳,无极,太极,都是大道所呈现的不同的状态。

所谓“有无相生,长短相较”,都是状态在更改,事物本质并没有任何的改变。

一生二
二就是二元对立,或者可以理解为阴阳两种对立属性,从这个角度理解,一生二,也就是太极生两仪。

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凡事都不是独立的存在,孤阴不长,独阳不生,万事万物都具有对立属性,事物和它的对立属性同时存在,并且相互转化,循环往复。

出现一个事物,必然同时出现与之对立的事物,所以老子会说: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而且这个对立的事物之间,不断的相
互运动转化,周行不殆,循环往复,也就是所谓“反者道之动。


如果从道体这个层面来理解,二代表的就是正负能量。

二生三
三,就是新的和谐状态,不管事物和它的对立面怎样运动转化,一定会出现相对平衡,相对和谐的第三种状态,万事万物因此产生,这也就是“三生万物”。

那么,三生万物的这个三,具体指的是什么?
有人说,三是指三才,也就是天地人,这种说法,显而易见是错误的。

为什么?很简单,天地人,生不了万物!
所谓,道通天地有形外,大道混沌虚无,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既然是万物,泛指一切存在,道生万物,万物皆道,也都在道中,相比于道,天地人都太渺小了,天地之外,还有无限浩瀚的存在,那些天地之外的无限浩瀚的存在,根本非天地而生,更不要说人了,所以,三才之说,只能存在于我们已知的世界,而无限的未知世界呢?天地人,不过是一尘而已,如何生得出万物?
所以,你读道德经就得有足够的高度,这里的三,不是实指某物,而是指阴,阳,阴阳交合所产生的第三种和谐体。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一是太极,此时的一,状态是阴阳未分,混沌虚无的能量体;一生二,是由混沌虚无的混合气产生阴阳二气,万事万物无不同时具有这两种对立属性。

所谓独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二气绝非静止不动,而是互存互
根,此消彼长,时刻运动转化,在动态的运动中,震荡交合,达到新的和谐状态,形成第三种状态——和气。

阴阳二气,和气,组成万事万物。

无论已知,或是未知的三千大千世界,莫不如是。

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三是一种新的和谐状态,这种状态用两个字概括,就是中和,如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各安其位,万物自然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