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 经济地理学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和主题。
它涉及到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问题,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我们来探讨一下区域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区域发展是指不同地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它包括了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城乡差距、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等多个方面。
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不同,是由于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扶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与区域发展紧密相关的是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是指地域内部各种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和相互联系。
它体现了地域内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分散、集聚、扩散和相互作用关系。
在不同的区域,由于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等差异,空间结构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也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
而在经济地理学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着关于区域发展和空间结构的研究热点和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地区间的差异可以调动地区内外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促进整个地域的发展。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区域发展不平衡会导致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加大,进而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
他们认为应该通过政策扶持和资源转移等手段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地区间协调发展。
个人观点上,我认为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过程,其中包含了经济、政策、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
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如何处理和引导这种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相信经济地理学领域会有更多的新发现和理论研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并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涉及到地域内部的经济差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多个方面。
在不同地域内部,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扶持等因素的差异,区域发展水平和空间结构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规模经济: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最佳规模不断扩展,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经济效益扩散效应: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区域空间结构: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区域: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区位:某种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 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 等方面的意义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通达性: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原料指数:产品质量与局地原料质量之比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网络补充区域: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具体地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潜导产业:当前规模小,对区域增长影响有限,但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区域合作: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通过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将分散的经济活动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合作生产力支配效应: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区域经济差异: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均等化现象劳动力成本指数: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中心地: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服务的地点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人口纵向一体化:企业向原料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横向一体化: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联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劳动力密集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劳动力,特别是廉价劳动力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总量的规模扩大,即区域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不断增长经济全球化:人类经济活动和某一产品的生产过程,服务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不断向世界拓展的过程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定点的最短路径 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投入产出技术等发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极化效应: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推动周围地区的要求和经济活动不断去想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投资,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的企业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辅助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结构的演进是相互关联互动的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趋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个区域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科体系:通论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业地理学)、公司地理学研究重点: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理论研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活动区位要素投入: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技术与知识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同样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空间的分异,呈同心圆状)、经济学上的意义(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韦伯工业区位论前提和步骤: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无限供应;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第二阶段运费指向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第三阶段运费只想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产地都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以产生最小运费为目标的区位指向为:①仅以遍在原料为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②仅以局地原料且以纯原料为原料时,为自由区位;③仅以损重原料为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1)极化作用(回流效应) —规模效应、集聚经济效应 所谓极化作用,是指经济活动有向某些区位条件优越的地点集聚的倾向,并在 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极核。而且这种极核一经形成,就具有一种自我发展 的能力,它可以不断地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甚至在原来赖以发展 的优势已经丧失的条件下,仍然可以适当发展。因为现代工业逐渐向大型化、 社会化和高技术方向发展,专业化协作和不断提高技术密集度成为现代工业 发展的主要趋势。这就势必带动一系列为之服务配套行业的发展,从而引起 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在极核地区进一步集聚,从而产生乘数效应。
类型——工业点,商业网点,服务网 点,城市等。
重要性——点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 场所,是区域经济的重心所在。
第7页/共66页
点的等级与等级体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规 模有大小之分,相应地,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也有规模等 级之分。区域内各种规模不等的点相互连接在一起就形成 了点的等级体系。
第8页/共66页
2021/3/27
第26页/共66页
六 增长极理论的应用
应用
强调据点开发,注意扩散 着重发展启动型工业
2021/3/27
第27页/共66页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 论。
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 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 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2021/3/27
第42页/共66页
经济地理学0608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产品周期模式图式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折衷理论(邓宁,1970‘s) 技术优势 管理优势 规模优势 垄断优势 品牌优势 融资优势
企业所 有权优势
生产分支机构 相互结合
内部化 优 势
销售分支机构 价值链环节
相互结合
国外区 位优势
相互结合
生产要素优势
投资环境优势
公司经营优势
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区位优势是对外直 接投资的充分条件。因此,可根据企业对上述三类优势拥有程度的不同,来解释和 区别绝大多数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两大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EU 区域经济一体化:EU APEC WTO 经济的全球化:跨国公司 国际贸易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表现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出现区域经济集团的原因: 出现区域经济集团的原因:
(1)内部原因 (1)内部原因 区域经济集团化有助于集团化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因为它可以促使内 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区域经济集团化对其内部的市场结构具有重大影响,既加强了竞争, 又加强了垄断。 区域经济集团化成员内部的贸易自由化必然促使其内部的国际分工格 局的发展。 加强对外谈判力量 (2)外部原因 美国与原苏联在欧洲的对峙迫使西欧联合。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 束,美国与原苏联出现了冷战局面。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稳,世界政治经济出现多极化。 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激烈的世界竞争。 。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内容框架 )中国—
货物贸易关税的减让,分正常类和敏感类。 第早期收获。 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措施),简化和协调关税秩序,但仍保留各自对非成员国的贸 易保护政策。 实施有效的贸易便捷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简化海关程序和制定相互认证安排。 逐步实现涵盖众多部门的服务贸易自由化。 中国—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东盟新成员国给予特殊和差别待遇及灵活性。 建立中国—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除了货物贸易自由化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还扩大到 金融、旅游、投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小企业、产业合作、知识产权、环境保 护、林业及其产品能源及次区域开发等领域。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2.3.1宏观的“核心 一外围”结构
1、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观点: 这位学者认为,任何区域的空间系统都可以看作是由核心与外围两个空间 子系统所组成。在成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空间子系统的边界将发生改变, 并且使空间关系重新组合。这种过程将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直到实现完全 的全国空间经济一体化。现实世界的资源、市场和环境,客观上存在着空间 差异。这种差异使得某些地方的人口和资源利用优先形成空间集聚态势。随 着空间集聚的累积性发展,这类地区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会比其外围地 区强大而带有竞争优势,即构成一定地域经济空间上的“制高点”或中心。 由于 中心的存在,外围地区的集聚发展受到了抑制,其发展相对滞后而不得不依 赖于它的中心。中心之间的空间竞争的存在又形成了外围腹地的空间划分。 核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就是这样形成的。这种核心外围结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 最显著。由于某种外部力量,使得一个国家的现代工业在一个或两个地区集 中发展,而余下的国土空间则成为区位上不发育的边缘。因此,整个空间经 济受唯一的城市区支配,企业家、知识分子和资金等大规模流向核心地域。 这就打上了二元结构的印记。即一个“核心”地区急速集约型地发展,其它 “外 围”地区与核心地区存在不十分完善的关系,而且不是停滞就是走向衰退。
由一系列市场区和竞争点环绕一个大城市而形成的空间 经济景观——生产和消费均在市场区进行,其生产域和 市场域并不一定重合,可能沿不同方向发展。
面
型
勒施结构 (或“勒施景观” )
经济地理学
重庆市八大支柱产业群
目前重庆市 支柱产业群 呈“431”态势,即集中 在汽车摩托车制造、石油天然气煤化工、钢铁 有色和材料工业、能源工业等四个工业领域, 金融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等三个服务 业领域以及农业,共八大类。同时,电信和信 息传输服务、餐饮业、房地产业、教育卫生等 服务业部门也有支柱雏形,但在纳税和吸纳就 业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重庆市未来区域发展空间结构: “一核六心 一圈双带”谋划城市发展战略布 局
重庆市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信息产业
‘
光伏产业集 群
百亿新型显示 器件产业集群
电脑产业集群
典型应用电子 产业集群
集成电路产业链
通信设备产业 链
十大IT“百亿 产业链和产业
集群”
信息家电产业 链
数字仪器仪表 产业链
汽车电子产业
谢谢观看! 2020
电子材料产业集 链
重庆市着力打造六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应用电子产业集群
信息家电 产业集群
六大电子 产业集群
软件及信息 服务产业集群
通讯产业集群
新型元器件及 电子材料产业集群
重庆市借助西部大开发和建设成渝经济 区的有利时机发挥其各种优势,大力推进制 度创新,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推动高新技术 产业的发展。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大开 发的重要增长极和核心经济圈,并实现重庆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地理学实习二
区域空间结构及经济结构分析
——以重庆市为例
资管一班第一组: 党华美、侯珂、 邵留长、 凡亚南
张蕾、 周扬
目录
1
重庆市简介
2
重庆市区位优势分析
3
重庆市区域空间结构
4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 政府为了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更为了 通过增长极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可以通 过税收、地价、投资优惠、工业区位等 政策、法规对极化过程进行干预,以强 化扩散过程,缩小增长中心与周围地区 经济发展水时存在,方向 相反,但作用力的大小不相等。极化作用使区 域经济向增长中心移动,将扩大增长中心与周 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扩散作用则起到 离心力的作用,会使增长极地区的信息、资金、 产品、人口向周围地区转移,影响和带动周围 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增长中心地区与外围地 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从两者的作用力大小 看,极化作用的强度一般比扩散作用的强度更 大。因为增长极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增长在 地区之间的不均等。
•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通过分析经济发 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提出了累积 因果循环理论。他认为市场力的作用通 常是倾向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的差异。 在增长极的作用过程中,回流效应(即极 化作用)总是大于扩散效应的。在市场机 制自发作用的情况下,会出现发达地区 越来越富,贫因地区相对越来越穷的现 象。要缩小地区差距,唯一可行的办法 就是加强国家干预。
• 由于扩散作用,增长极又可能对周围区域的发 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扩散作用是由于增长极地 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 信息等的流动,对周边区域的发展发挥了促进 和带动作用,使之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增 加了周边地区的农业产出(因为增长极主要是 城镇,其周边主要是农村),提高了那里的边 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推动了那里的技术 进步。赫希曼在研究均衡发展理论时,把这一 过程又称为“涓滴效应”,也有人形象地把这 一效果称为“波及效果”。
5.1.2对增长极理论的评价
• 自从佩鲁提出增长极的概念后,模糊不 清的“增长极”概念,一下子便具有魔 术般的吸引力,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以后,增长极、增长点、增长中心、发 展中心、生长点等概念不断地出现在众 多的描述性研究和规划研究的文献中。
经济地理-区域空间结构(基本要素-经济意义-模式与演变-发展机制)
➢ 区位指向
含义
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位指向的制约而布局,构成空间结构的最基本形态
类型 自然条件和资源指向(农业、矿业);原料地指向(钢铁、建材、重型机械) 能源动力指向(火力发电、冶金);劳动力指向(廉价劳动力、高素质劳动力) 市场指向(服务业、食品饮料业);运输指向(物流、鲜活产品、精密仪器等)
• 工业化在优势地区聚集 • 形成城市增长极和农村
的腹地 • 经济不平衡加剧
扩散、三元结构 形成阶段
• 城市向周边扩散 • 形成城乡边缘区 • 从而形成核心——城
乡 边 缘 区 —— 外 围 三 元经济结构
区域空间一体化
• 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基 本消失
• 以区域城市体系为核 心和骨架,实现地域 结构的均衡一体化
目录
CONTENTS
区域空间结构
01 基本要素 02 经济意义 03 模式及演变 04 发展机制
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
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织形式
为什么要研究区域空间结构
• 实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要素、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 • 实现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组合 • 最大限度克服空间距离对经济活动的约束 • 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区域协调快速发展
➢ 集聚与扩散机制
集聚: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集聚过程一旦开始,就极易形成循环因果式的促进集聚的力量,加速集聚进程
扩散: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集聚的主要方式
扩散的主要方式
集聚机制的形成
• 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 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 经济活动对聚集经济的追求
• 高水平稳定平衡
两种重要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经济地理学(最新修改版)
一.名词解释1.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就结构的属性而言,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P1732.范围经济-企业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要比这些活动分离地由多个企业进行更为有效率,从而实现范围经济。
它是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实现内部交易的战略意义表现为减少市场风险,提高供应和市场的确定性。
P1153.规模经济-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
这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
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这种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
P1154.综合经济区-是指区内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整的经济区。
由于它在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经济空间组织功能,经常被用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规划之中,所以,一般所指的经济区即为综合经济区。
P2276.高比较优势系数-主导产业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区域比较优势可以用比较优势系数来测度。
它是由比较集中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和比较利税系数等构成。
P1767.综合等费用曲线:全部运费相同点的连线。
P718.临界等费用曲线:在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的劳动力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等费用线P739.供应商园:依托现代交通条件,在全球化视野下,在要求即时供应原材料的厂商周边形成重新组成的共同的综合体。
P4010.霍夫曼定理: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是指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
18111.交通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是所有点的通达指数之和。
12.临空产业区-即机场产业,去是机场业务关联产业,是在机场周围地区发展的与空运相关的产业,在空间上依次分布在从中心向外的核心区—中心城区—一般城区。
经济地理学第7章
最后,按照自愿和互惠互利的原则, 促成关联产业与主导产业之间建立起较紧 密的企业组织联系,形成大、中、小不同 层次和不同功能的企业的合理组合,避免 关联产业之间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同时, 促成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形成较为稳 定的经济技术联系,从而保障区域产业的 顺利发展。
类型: 前向联系产业: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 产业。
后向联系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
资料的产业。
侧向联系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
能源及其它服务的产业。
基础性产业:
概念——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
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类型(1):
生产性基础产业; 生活性基础产业; 社会性基础产业。
类型(2):
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
素的依赖程度划分产业类型。这样划分出
的产业有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
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资源密集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 很高,如农业、采矿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大 量的资金购买生产资料,如钢铁工业、化学 工业等。
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
第二,以主导产业发展为起点,尽量 延长产业链条。 第三,根据所确定的主导产业发展规
模,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和科学的规划、计
划、管理等手段,引导关联产业以适度的
规模发展。
第四,根据主导产业的空间布局状况,
合理布局关联产业。保证主导产业与关联
产业在空间上通过合理布局而获得良好的
集聚经济效益,同时,又避免因过度集中、
政府干预的缺陷:
政府干预同样也有其局限性,如政府
10.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将地理空间引入,提出了“增长中心”空间概念
•
增长极是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
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
增长中心包含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与空间增 长中心(产业集聚的城镇)两层含义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增长极理论 进一步发展:缪尔达尔、赫尔曼
•
增长极与区域腹地的联系和互动机制包括极化效应
市场区位论
What
How
…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新空间经济学时期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农业区位论:19C初,杜能 观点: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生产布局在地域
上的分带现象
应用:解析农业土地利用格局及其他土地利用
问题
地位:区域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基础性理论,
成为考察现代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重要理论模
在区域经济运行中起着支配作用。基本特征:
•
• • • •
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发展速度快
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 产业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成 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产品市场却十分宽广 产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增长极理论 推动型产业的作用机制: •
•
增长极与城镇的关系(并不是所有城镇都是增
长极)
•
增长极类型与规模的选择(依据区域条件)
•
选择适宜的地点培植增长极(通常是布置在原
有城镇的附近或边缘且在不发达的较低层次的 发展轴线上)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增长极理论的评价 增长极理论在我国规划实践中的应用时需注意:
•
充分发挥增长极的功能(推动型产业的培育)
第七章经济地理学ppt课件
1、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就是由各种经济活动所形
成的点、线、面和网络。
19
2、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1)经济活动的有效依托 空间结构是经济活动的有效依托。
(2)产生经济活动的结构效益 A、合理组合而导致的节约经济 B、集聚经济 C、规模经济
(3)城市规模
主要是根据城市常住人口和建成区用地规模,来考察城市大小。
30
2、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
特定区域的资源、劳动力和其他要素的供给能力会对城市的 经济结构类型、规模等产生显著影响。
区域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区域环境容量一定程度上限制城市发展可能达到的最大规模。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和社会发展走向等,也会
8
(2)关联产业配套
A、要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把握前向、后向和侧向关系,合理 选择相关产业,能形成有机整体,并能有效保障主导产业发展。 B、要以主导产业发展为起点,尽量延长产业链。 C、合理确定关联产业发展规模。 D、合理布局关联产业。
9
(3)基础产业配套
基础性产业有两个职能:为区域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的生产 经营提供生产配套服务和支撑。为区域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 基础产业门类多、构成复杂,规模需求不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调节,但最基础部分仍需政府干预,故应根 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予以合理发展。
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基础性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
务的产业。
在产业功能分类中,还有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的分类: 先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有限,但代表了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分析(上)
培育产业集群
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 企业集聚和产业链整合,形成产 业集群和块状经济。
促进产业升级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 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培育新兴 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
区域合作机制建设
建立跨行政区的协调机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 化进程。
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加强区域内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实现优势互补 和互利共赢。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
点状模式
以单个城市或地区为中心,周边地区经济活动向中心 集聚。
轴状模式
沿交通线或经济带形成串联多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轴,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网络模式
多个点状和轴状模式相互交织,形成覆盖广泛的区域 经济网络。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动力机制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越复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特点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具 有整体性、层次性、 动态性和开放性等特 点。
整体性是指区域经济 空间结构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种经济要素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共同发展。
层次性是指区域经济 空间结构在不同尺度 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 式,从微观的企业组 织到宏观的国际经济 体系都有其特定的空 间结构。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分析(上)
目录
• 引言 •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概述 •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分析方法 •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简介
1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区域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 上的分布和相互关系,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密 度、距离和相互联系等。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分析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1详解
增长级的空间影响方式
极化方式
极化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极化方式涉及: 极化波及的范围,单、多极吸引方式,极化现象的地 域空间形态等内容。其中,后者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核 心内容。可分为三种形式:
(a)向心式极化
①向心式极化。即周围区域向极化中心的极化 过程; ②等级式极化。即基层小节点,向区域次级 增长极极化;而次级增长极又向首级增长极 极化; ③波状圈层式极化。即极化现象是围绕极化 中心向外做波状圈层式展开。
(a)均匀分布状态
(b)点轴形成
B A E B C A D B F C A D F
E
点轴 渐 进 扩 散 示 意 图
(c)轴线形成
(d)轴线形成
d.这种模式不断演变下去,整个区域将发展成不同等级 城镇和发展轴线的“点轴系统”的空间结构。
如何在规划中运用该理论?
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点-轴开发模式认为,区域内各城镇是成等级系 统的;而联结城镇的发展轴也是可分若干等级的,不同等级的轴线对周围的区域具 有不同强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区域规划时重在分析和确定“点”和“轴” 的位置与等级。具体的步骤是:
• 理论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 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如何解释该理论模式?
陆大道认为,生产力地域组织的点-轴渐进式扩散模式,是在大量的地区发展经验 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普遍规律。该种组织模式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 a.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生产 力是均匀分布的; b.工业化初期,资源丰富、区位 优越的地方首先出现工矿居民点 和城镇,且建设了交通线,以满 足社经联系的需要;同时集聚效 益使地方中心城镇有更多的经济 企业和社会团体;连接城镇的交 通沿线变成了交通线、能源供应 线、通讯线、供气、供水等线状 基础设施束。 C.在沿线及城镇周围,必然出现 新的集聚点;而那些发展好的城 市会成为更大的集聚点,其之间 的线状基础设施也更完善,新集 聚点变成次级经济中心,并延伸 出次级发展轴,构成中心和轴线 系统。
经济地理学讲义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第二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Ⅰ.区域的概念:区域的概念最早为地理学所使用,而且一直为地理学研究的中心概念。
地理学:区域是地球表壳的地域单元,具有可重叠性和不可遗漏性。
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和均质性特征来划分(如沙漠地带、冰缘地带均称为区域),然而其边界往往是连续性和均质性遭到破坏的过渡带。
简言之,区域就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经济地理学: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
Ⅱ.经济地理学中“区域”的内涵:1. 区域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空间”,这个“空间”是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依托。
2. 区域大小、层次或等级之分,进而组合成区域系统或等级体系。
3. 区域还可分为同质区域和集聚区域。
同质区域是依据所研究的某一种或某类经济活动、经济要素等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而划分的区域(如农业专业化地区,土地里利用类型区);集聚区域是依据经济活动的内在功能联系的强弱程度而划分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
4. 区域有自己的结构和功能。
区域的结构主要包括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区域的功能,对内表现为组织区内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对外表现为是国民经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中扮演某个角色。
5. 区域对外都表现出特有的经济个性,是一个经济实体。
区域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在发展方面相互影响和制约。
6. 区域发展的阶段性。
区域有由形成、发展、成熟、衰退或再生等阶段所组成的生命周期,演变过程大致相同。
Ⅲ.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从两条路径进行:1. 以单个区域为研究客体,探讨其内部的结构、功能,以及发展的一般规律;2. 以若干区域为研究客体,探讨区域之间的经济空间组织问题。
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相关概念: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跨国公司区位
一、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一)区位选择的理论依据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1960‘s)
产品发展阶段 新产品阶段
主要投资地 发达国家的都 市中心 其他发达国家 欠发达国家
对他国的影响方式 产品出口
成熟产品阶段 标准化产品阶段
直接投资 部分生产区位 转移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世界经济的两大趋势: 世界经济的两大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EU 区域经济一体化:EU APEC WTO 经济的全球化:跨国公司 国际贸易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表现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出现区域经济集团的原因: 出现区域经济集团的原因:
(1)内部原因 (1)内部原因 区域经济集团化有助于集团化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因为它可以促使内 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区域经济集团化对其内部的市场结构具有重大影响,既加强了竞争, 又加强了垄断。 区域经济集团化成员内部的贸易自由化必然促使其内部的国际分工格 局的发展。 加强对外谈判力量 (2)外部原因 美国与原苏联在欧洲的对峙迫使西欧联合。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 束,美国与原苏联出现了冷战局面。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稳,世界政治经济出现多极化。 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激烈的世界竞争。 。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区域经济集团 - 发展特点
(一)区域经济集团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并行发展,相辅相成
(二)世界经济已形成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经济 板块为中心的格局 (三)区域经济集团之间跨区域经济合作日益频繁 (四)区域经济集团的成员结构发生了变化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区域经济集团 - 影响
区域经济联系和合作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二我国区域与周边地区与国家的经济合作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大家知道WTO、APEC、EU吗?他是什么样的组织? 大家知道WTO、APEC、EU吗?他是什么样的组织? 大家知道为什么要成立这样的组织? WTO英文全称是World WTO英文全称是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成立于1995年1 月1日,其宗旨是促进经济和贸易发展,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 业、保障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增长;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合理利用 世界资源、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达成互惠互利的协议,大幅度削减 和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并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是世界上最 大的多变贸易组织 APEC英文全称是AsiaAPEC英文全称是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1989 年11月,首届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 11月,首届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 地区12个国家的外交、经贸部长参加了会议,APEC由此诞生。 地区12个国家的外交、经贸部长参加了会议,APEC由此诞生。 EU英文全称是European Union -- EU是由欧洲共同体 EU European (European communities) 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 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图门江次区域合作
图们江为中、朝、苏的界河,属于国际性 河流,其出海口地段地处东北亚地区( 河流,其出海口地段地处东北亚地区(即日本海 地区) 地区)的中心部位,向外面对日本海沿岸各地, 向内则为广阔的东北亚地区腹地,地理位置十 分优越。
澜沧江 湄公河次区域合作
澜沧江— 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版图上一条重要 的国际河流,它纵贯中国、缅甸、老挝、泰国、 柬埔寨、越南六个国家,全长4880公里,流域 柬埔寨、越南六个国家,全长4880公里,流域 内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 旅游资源,在区位上处于中国、东南亚、南亚三 大区域和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洋的结合部,合作 开发潜力巨大。
10+3东亚经济合作 10+3东亚经济合作
(1)产生背景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由于东亚地区缺乏一个区域经济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由于东亚地区缺乏一个区域经济 合作组织,各国难以采取统 一的行动来共同对付危机,有的成员甚至 采取“各扫门前雪”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危机。危 机的教训迫使东亚 成员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建立自己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才能共 同抵 御外部冲击,防止危机的扩大甚至发生。1997年11月,东盟国 御外部冲击,防止危机的扩大甚至发生。1997年11月,东盟国 家首脑会议将在马来西亚吉隆 坡召开。作为会议的东道主,马来西亚 积极促成东盟和中日韩3 积极促成东盟和中日韩3国的首脑会议。 (2)中国参与东亚经济合作的动因及作用分析 通过合作,达到共赢 彰显中国在东亚经济合作中的地位 推动东亚各国的进一步发展 (3)中日韩经济合作 政治稳定,邦交正常化以后的必然要求 中国是日本2009年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国是日本2009年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国市场与韩国市场的互补性较强,是韩国的第三 大贸易伙伴
优惠 关税
商品的自 由流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共同对 外关税
生产要素的 自由流动
经济政策 的协调
超国家经 济组织
ᴼ ᴼ ᴼ ᴼ ᴼ ᴼ ᴼ ᴼ ᴼ ᴼ ᴼ ᴼ ᴼ ᴼ ᴼ ᴼ ᴼ ᴼ ᴼ ᴼ ᴼ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二 我国同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 APEC
(1)APEC简介 APEC简介 1989年11:澳、美、加、日、韩、新和东盟6 1989年11:澳、美、加、日、韩、新和东盟6国 目前为止21个国家,达到25亿人口 目前为止21个国家,达到25亿人口 (2)中国与APEC的关系 )中国与APEC的关系 1991年11月加入APEC 1991年11月加入APEC 我国政府开展 APEC的立场与原则:相互尊重、协商一致;循序渐进、 APEC的立场与原则:相互尊重、协商一致;循序渐进、 稳步发展;相互开放、不搞排他;广泛合作、互利互惠;缩小差距、 共同繁荣。 我国与APEC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总额始终维持在总贸 我国与APEC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总额始终维持在总贸 易额的75%左右,APEC成 易额的75%左右,APEC成 员国之间的直接投资占 我国吸收外国投资总额的80%。 我国吸收外国投资总额的80%。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跨国公司区位
跨国公司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 跨国公司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 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跨国公司主要是指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 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 断企业。
产品周期模式图式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折衷理论(邓宁,1970‘s) 技术优势 管理优势 规模优势 垄断优势 品牌优势 融资优势
企业所 有权优势
生产分支机构 相互结合
内部化 优 势
销售分支机构 价值链环节
相互结合
国外区 位优势
相互结合
生产要素优势
投资环境优势
公司经营优势
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区位优势是对外直 接投资的充分条件。因此,可根据企业对上述三类优势拥有程度的不同,来解释和 区别绝大多数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上海合作组织和中亚地区经济合作
(1)成立背景 2001年6月14日至15日,“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 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并 在次日,6国元首举行首次会晤并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在次日,6国元首举行首次会晤并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六国元首还签署了《 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六国元首还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 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 吉尔吉斯共和国 · 俄罗斯 联邦 · 塔吉克斯坦共和国 ·乌兹别克斯坦 (2)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的发展 加强相互信任,解决历史 遗留问题 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打击地区恶势力 (3)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前景 从反恐领域扩展到能源领域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中国——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东盟自由贸易区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介 )中国—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缩写CAFTA,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缩写CAFTA,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 的自由贸易区。 2002年11月签署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 2002年11月签署的中国2010年 2010年1月1日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 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 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 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一)区域经济集团化有助于世界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二)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世界格局进一步走向多极化 (三)区域集团化将导致国际间的竞争与协调由国家间转向集团(组织)间 (四)区域集团化将对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才的流向产生重大的影响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区域经济一 体化形式 优惠贸易安排 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 共同市场 经济同盟 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思考题
区域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简要回答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中国与周边地区及国家的经济合作方式有哪些?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 ,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 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 世界经济 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 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狭义经济一体化,即地区经济一体化,指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 狭义经济一体化,即地区经济一体化,指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 或地区,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的共同机构下,通 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财政与金融政策等,消除国别之间 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财政与金融政策等,消除国别之间 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 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体的这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