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五大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特点
国外城市群发展浅说(英国-美国-日本城市群简析)
国外城市群发展浅说(转载自安徽社科院“聚焦泛长三角”)城市群是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因此它主要分布在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西欧城市群西欧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开始最早的地区,城市化水帄高,城市数量多,密度大,均以多个城市集聚的形式形成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包括:1、英国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
该城市群区域集中了英国4个主要大城市和10多个中小城市,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
2、法国巴黎——鲁昂——勒阿弗尔城市群。
该城市集聚区是法国为了限制巴黎大都市区的扩展,改变原来向心聚集发展的城市结构,沿塞纳河下游在更大范围内规划布局工业和人口而形成的带状城市群。
3、德国莱因——鲁尔城市群。
该城市群区域是因工矿业发展而形成的多中心城市集聚区,是欧洲工业中心。
该城市群集合体是在长116公里、宽67公里范围内聚集了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埃森等20多个城市,其中50~100万人的大城市有5个。
4、荷兰兰斯塔德城市群。
这是一个多中心马蹄形环状城市群,包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3个大城市,乌德支列、哈勒姆、莱登3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小城市,各城市之间的距离仅有10~20公里。
该城市群的主要特点是把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空间组织形式,以保持整体的统一性和有序性。
美国城市群美国城市群的形成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3大城市群都分布在制造业发达地区。
1、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
该城市群分布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帄原,它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一系列大城市为中心地带,其间分布的萨默尔维尔、伍斯特、普罗维登斯、新贝德福德、哈特福特、纽黑文、帕特森、特伦顿、威明尔顿等城市将上述特大中心城市连成一体,在沿海岸600多公里长、100多公里宽的地带上形成一个由5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超大型城市群,面积约13.8万帄方公里,人口约4500万人,城市化水帄达90%。
世界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与主要经济功能_谢守红
现中的信息化城市的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这
香港(17) 洛杉矶(9) 法兰克福(11)
些电信设施的建设和扩张对一个城市未来的
大阪(24) 西雅图(12) 马德里(18)
经济增长以及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将起 新加坡(26) 达拉斯(21) 斯德哥尔摩(23)
到决定性的作用。信息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
费城(22)
的本质特征是拥有全球经济控制能力,而这 产业占GDP的比重均在60%以上,纽约和伦敦更是超过了80%。1977~1996
种控制能力的产生充分表现为少数关键部门 年的 20 年间,纽约市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63.7% 上升到 80.3%,伦敦的
的快速增长,包括企业总部、国际金融、全球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 73.0% 上升到 88.5%,东京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
界城市的主要经济部门。弗里德曼也将纽约、伦敦、东京三个顶级世界城 纽约市广告营业总额达 376 亿美元,东京为
市称为全球金融连接。纽约、伦敦、东京金融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 314.5 亿美元,伦敦为 153.2 亿美元。在 20 家
达到 17.2%、21.2%、10.7%,这三个城市的外汇交易额、证券市场交易 全球最大广告公司中,总部位于纽约的有 6
说明了美国在全球信息网络发展中的领导地 69~83
位。再从城市所拥有的国际互联网骨干网络 2 Friedmann,J & Wolff,G. World city formation: 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action[J]
带宽容量来看,也反映了大致相同的分布趋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82,3:309~344
中考地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地理位置与特色分析
中考地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地理位置与特色分析世界各国经济体的地理位置与特色是地理学和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地理位置的区域特点和自然资源的分布对各国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世界上几个主要经济体的地理位置及其特色。
1. 美国美国位于北美洲,横跨大陆两岸,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
这种地理位置使得美国拥有广阔的海岸线和良好的港口条件,便于海洋贸易的发展。
同时,美国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
这些优势使得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发达,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巨大。
2. 中国中国是一个东亚国家,位于亚洲东部,陆地面积广阔,周围环绕着黄海、东海、南海等大海洋。
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广泛的市场规模,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
此外,中国还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稀土等矿产资源,奠定了国家在能源和冶金领域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中国还加大对技术创新和高端制造业的投入,积极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
3. 德国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为欧洲联盟的核心成员国之一。
德国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高端技术产业,尤以汽车制造和机械工程闻名。
德国地理位置独特,位于欧洲内陆,但通过莱茵河和多瑙河与其他欧洲国家相连,便于陆地交通和水运的发展。
此外,德国还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高水平的教育系统,为国家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 日本日本位于亚洲东部,由四个大岛及众多小岛组成,浸润于太平洋。
尽管日本国土面积有限,但其地理位置使得其成为亚洲的重要贸易中心。
日本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技术产业,尤以汽车、电子产品和铁路设备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日本还注重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育出许多世界级企业和创新科技产品。
5. 巴西巴西位于南美洲东部,国境线几乎环绕整个南美洲。
巴西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南美洲最大的经济体和全球重要的农产品和矿产资源出口国。
巴西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如大豆、咖啡、糖等,以及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储量之一。
第3讲美国产业结构
第3讲美国产业结构1. 农业产业:美国农业产业高度发达,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主要农产品包括玉米、大豆、小麦、棉花等。
美国还在生物技术、有机农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2. 工业产业:美国工业产业涵盖了制造业、能源、化工、钢铁、汽车、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其中,美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特别是在高科技、生物制药、精密仪器等方面。
美国还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之一,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
3. 服务业:美国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技术、教育、医疗、零售等多个领域。
其中,金融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之一。
5. 文化产业:美国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好莱坞电影、音乐、图书、时尚等产业吸引了大量国际关注。
美国的文化产业不仅为国内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还通过输出文化产品,提升了国家软实力。
美国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各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
第3讲美国产业结构1. 农业产业:美国农业产业高度发达,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主要农产品包括玉米、大豆、小麦、棉花等。
美国还在生物技术、有机农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2. 工业产业:美国工业产业涵盖了制造业、能源、化工、钢铁、汽车、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其中,美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特别是在高科技、生物制药、精密仪器等方面。
美国还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之一,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
3. 服务业:美国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技术、教育、医疗、零售等多个领域。
其中,金融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之一。
探索世界各国的经济地理
探索世界各国的经济地理在探索世界各国的经济地理时,我们将会了解不同国家的经济特点、资源分布和发展模式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各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全球经济发展的态势,为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提供指导。
一、北美洲北美洲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美国和加拿大这两个经济大国。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并以信息技术、金融服务、制造业等为支柱产业,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全球市场影响力。
加拿大则以资源丰富的能源、农产品和林业为经济支柱,是全球重要的能源出口国。
二、欧洲欧洲是一个多样化的经济地理区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德国以制造业和出口为主导,是全球工业制造的重要基地;法国以服务业为主,旅游业和奢侈品产业发达;英国则以金融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著名。
东欧国家经济相对较弱,但在近年来的欧盟扩张中有着不断增长的潜力。
三、亚洲亚洲是世界上增长最为迅速的经济地理区域。
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以制造业为主导,近年来致力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
日本以高科技、汽车制造和电子产品著称,韩国则以航空、化工和信息技术闻名国际。
东南亚国家以外贸和制造业为经济支柱,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在区域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四、南美洲南美洲国家资源丰富,经济多样性较高。
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经济体,以农业、矿业和制造业为主,是全球最大的粮食和肉类出口国之一。
阿根廷也以农业产业发展较为突出,是世界重要的大豆和牛肉生产国。
委内瑞拉则主要依靠石油产业。
五、非洲非洲是全球最不发达的大陆之一,但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资源优势。
南非是非洲最发达的国家,工业和服务业发达,是非洲唯一的金砖国家。
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的经济体,主要以石油和农业为支柱。
东非国家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则以旅游业和农业为经济重点发展领域。
总结起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地理是多种多样的,每个经济体在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通过深入了解各国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全球经济的走势,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世界五大都市圈
世界五大都市圈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世界五大都市圈世界上最着名的都市圈为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及北美五大湖等五大都市圈。
这些都市圈各种要素集聚度高、国际交往能力强,汇聚了大量财富和先进生产力都市圈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城市集合。
从经济发展层面上讲,都市圈是一个集社会、经济、技术为一体的网络化经济空间。
它建立在区域市场整合的基础上,也是产业集聚与扩散共同作用的产物。
都市圈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纽约都市圈形成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是基于其地缘优势的外向型经济基础纽约都市圈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世界五大城市群之首,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跨越了10个州,其中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5个大城市,以及40个10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
该区域总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陆地面积的1.5%。
圈内人口达到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集中了美国70%的工业。
纽约都市圈的演化经历了大致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70年之前的孤立分散的城市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伴随着交通与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城外人口聚集到城市,城市规模迅速膨胀,但各城市间的联系较少,显现出彼此独立发展的状况,地域空间板块结构极其松散;第二阶段是1870年后到1920年初的单中心城市体系形成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横贯大陆铁路网的形成,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区域内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各城市的建设区基本成型,整个区域逐渐形成了以纽约、费城两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轴线;第三阶段是1920年到1950年的多中心城市群雏形阶段,城市发展不断向周边郊区扩展,超越了建成区的地域界限,逐渐形成了大都市圈;第四阶段是1950年以后的大都市圈发展成熟阶段,随着城市郊区化的出现,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在扩大,且沿着以纽约、费城两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轴线扩散,圈内各城市的形态演化以及枢纽功能走向成熟。
漫谈世界五大都市圈
漫谈世界五大都市圈作者:栗宁来源:《地理教育》2009年第02期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大都市圈概念,用以概括一些国家出现的大城市群现象。
城市圈,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
经济高度整合的城市圈,是一个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合作及竞争的主要力量和阵地。
一、纽约都市圈纽约都市圈,世界五大都市圈之首,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跨越了10个州,其中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5个大城市,以及40个10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
作为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神经中枢,纽约占据了区域内的核心地位。
在这个区域中,人口达到6 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纽约都市圈的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以上,被视为美国经济的中心。
纽约港是美国东部最大的商港,重点是发展集装箱运输;费城港主要从事近海货运;巴尔的摩港作为矿石、煤和谷物的转运港;而波士顿港则是以转运地方产品为主的商港,同时兼有渔港的性质。
都市圈内合理完善的产业分工格局,使其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二、五大湖都市圈北美五大湖都市圈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经过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
美国南北战争后,五大湖各城市就完成了从商业城市向以大机器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城市的过渡,成为美国重要的制造产业带。
它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都市圈共同构成北美制造业带,底特律是全球著名的汽车城。
随着汽车产业竞争的加剧,五大湖地区的制造业出现衰退。
随之而来的是五大湖工业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体现为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日益缩小,而服务业所占比重迅速扩大。
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金融、通信、旅游、医疗等属于服务性质的产业快速发展,五大湖都市圈整体经济竞争力有所提升。
三、伦敦都市圈伦敦都市圈,又称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形成于1970年,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伦敦、伯明翰、谢菲尔德、曼彻斯特、利物浦等数个大城市和众多中小城镇。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一、经济发展水平分类1.发达国家:指经济高度发达、工业化水平高、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
2.发展中国家:指经济相对落后、工业化水平较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如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
二、经济发展特点1.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多元化,服务业比重较大,科技创新能力强,社会福利制度完善,贸易壁垒较高。
2.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单一,农业和初级产品比重较大,工业发展滞后,科技水平较低,社会福利制度不完善,贸易壁垒较低。
三、经济发展模式1.发达国家:以市场为导向,私有制为主体,政府干预较少,强调自由竞争和创新驱动。
2.发展中国家:以发展为导向,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政府干预较多,强调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和改革开放。
四、世界经济组织1.世界银行(World Bank):提供发展性资金和技术援助的国际金融机构。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和国际汇兑秩序的国际组织。
3.世界贸易组织(WTO):负责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和贸易争端解决的国际组织。
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由主要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协调机构。
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1.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贸易、投资、技术交流和人员往来日益密切。
2.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
3.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重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六、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1.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经济结构调整:逐步由传统的农业和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化、服务业为主转变。
3.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在航天、高铁、5G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和成果。
4.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人民币国际化。
全球五大都市圈的特点、做法及经验
全球五大都市圈的特点、做法及经验摘要:本文通过简略比较和探讨已趋向成熟的国外五大都市圈的发展特点、经验及其做法,有助于我们认清都市圈发育的一般规律和国内大都市圈所处发展阶段和存在不足,从而为我国大都市圈的培育发展提供有效范例和借鉴。
关键词:国外都市圈比较启示目前,国际公认以纽约、伦敦、东京、巴黎、芝加哥为核心的国外五大都市圈,以其人口规模宏大、地域广阔、经济和要素集聚度高、国际交往能力强,汇聚当今世界最大财富和最先进生产力,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城市经济和全球经济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纽约都市圈——产业分工布局最完善、最有序的大都市圈(一)基本概况及特点纽约都市圈位于美国经济最发达的东海岸,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跨越了10个州,包括纽约、波士顿、华盛顿、费城、巴尔的摩等5个大城市,以及40个10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总面积13.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纽约都市圈以曼哈顿岛为核心,然后逐渐向外蔓延和扩散,在空间结构上形成了四个圈层:一是核心圈,主要包括曼哈顿地区,是典型的中央商务区(CBD),是纽约的城市商务活动中心和高档功能集聚区域,也是整个纽约都市圈的核心部分和美国经济的“心脏”,曼哈顿岛总面积58平方公里。
二是纽约市(城区),主要包括纽约市辖的曼哈顿、皇后、斯塔腾岛、布朗克斯、布鲁克林等五个自治区,总面积约830平方公里。
三是纽约大都市区,是指由纽约市区及其周边若干郊区相连接、经济联系紧密的区域所组成,其中的郊区不属于城市当局管辖,但与城市经济高度联系,是主要的通勤区域,属于纽约大都市圈的内圈,总面积为10202平方公里。
四是纽约大都市圈,即上述所界定的“跨越10个州、包括五大中心城市”的空间范围,包括纽约大都市区加上纽约大都市圈的外圈,总面积为13.8万平方公里①。
纽约都市圈是美国经济的核心地带,也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功能最完善的大都市圈。
美国产业结构
美国产业结构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吴蔚在新经济时代高技术是最重要的资源高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高科技的发展及其产业化不仅推动了时代的变革而且前瞻性地显示了其巨大的发展空间一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一国经济在取得持续增长的同时伴随着旧产业的逐步衰亡和新兴产业的产生产业结构演变的内涵是经济资源不断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各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间的流动使资源配置优化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1 产业结构的基本演变规律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演变使经济得以实现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根据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水平后劳动力将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库兹涅茨进一步指出随着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转移农业部门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将不断下降而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份额将不断增加根据这一定理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产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的过程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现实经济中经济增长是在非均衡的条件下取得的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能否顺利地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流动是决定一国增长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重要的2 技术进步及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总产出的增长一方面取决于生产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取决于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是通过将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从效率相对较低的传统产业转移向高生产率的新兴产业而实现的经济总生产率的提高包含了结构转变的成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的变化提高了经济各部门的生产率水平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二是技术进步导致各部门的生产率水平出现差异促使资源从其他部门不断流入该部门从而推动总体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正处于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变的过程之中各国经济中更多的有形投资流向高技术商品和服务在研究开发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的无形投资越来越重要作为与劳动资本并列的一个生产要素知识对生产率水平提高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教育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知识能以更快的速度传播技术创新推动新产品层出不穷的出现使技术进步对世界变化越来越被人们感受到新增长理论认为从长期看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政府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提高经济的长期增长率服务业特别是其中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的知识型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技术对产业结构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由创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导致新产业的出现和迅速增长二是由于改良技术的使用导致现有产业改造更新和发展这两者的合力不仅会成为导致产业部门内部结构变化的因素同时也是导致宏观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美国是世界上技术最发达的国家美国高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通讯产业的发展对于90 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研究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就可以把握美国经济增长的走势二高技术及高技术产业的界定11 高技术与高技术产业从技术范畴考察高技术是高层次的核心的前缘的先进的尖端的技术回顾科技发展史一般认为高技术领域的形成是在 20 世纪中叶高技术不等于高技术产业某种高技术能否形成产业一是取决于市场需求的规模二是取决于它是否可以商品化高技术产业是高技术进入实用化和商业化阶段的产物美国学者纳尔逊在高技术政策的 5 国比较一书中指出所谓高技术产业是指那些大量投入研究开发资金并以迅速的技术进步为主要标志的产业是具备现代化科学技术最高水平的技术产业群即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技术领域为核心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从量化的角度看高技术产业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职工的 40-60%是有学位的工程师科研人员和高中毕业后经过两年以上技术训练的精巧技术人员二是企业用于研究开发 R&D 的再投资比例比非高技术企业要高 2-5 倍一般占销售收入的 5-15% 许多关于高技术产业的定义都是基于上述指标的组合来确定的将技术密集度高于全部制造业技术密集度平均值几倍的行业的集合定义为高技术产业1986 年OECD 采用 R&D 经费强度 R&D 经费支出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作为界定高技术产业的标准根据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ISIC 选择了 22 个制造业行业依据13 个成员国 1979 1981 年的数据进行加权计算最后将 R&D 经费强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的6类产业定义为高技术产业其他制造业则属于中技术和低技术产业见表 1表1.OECD 界定的高技术产业产业名称 R&D 经费强度 %高技术产业航空航天制造业 22 7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17 5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0 4医药制造业 4 8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 4 8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 4 4其他制造业汽车制造业 2 7化工制造业 2 3制造业平均水平 1 8随着经济增长中知识和技术因素的急剧增加 1994 年OECD 根据 R&D 总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直接 R&D 经费占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重新计算了制造业的技术密集度重新确定了 4 类高技术产业和 6 类中高技术产业见表 2表 2.OECD 界定的 4 类高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度 1990 年%产业名称 R&D 总经费占总产值直接 R&D 经费占总产值直接 R&D 经费占增加值高技术产业航空航天制造业 17 3 15 0 36 3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14 4 11 5 30 5医药制造业 11 4 10 5 21 6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9 4 8 0 18 7中高技术产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6 6 5 1 11 22汽车制造业 4 4 3 4 13 7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4 0 2 8 7 6化工制造业 3 8 3 2 9 0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3 0 1 64 0非电气机械制造业261746OECD 对高技术产业的调整体现了高技术产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朝阳工业是衡量国家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工具1982 年美国商务部在高技术产品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把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产业归结为高技术产业即DOC3 分类法美国界定的高技术产业包括 10 大类导弹及航空器制造业无线电及电视接收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飞机及零部件制造业办公设备及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军用器材及附属品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工业用化工产品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发动机及涡轮机制造业塑料材料及其合成制品和合成纤维制造业等 90 年代以后美国商务部又重新确定了 10 大类高技术领域包括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光电技术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设计技术航天技术武器技术以及核技术而属于高技术的产品共有 222 类这一高技术分类也是目前OECD 国家普遍采用的高新技术产品分类2 高技术产业的作用与新经济新古典经济学家把 20 世纪以来的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归结为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理论认为没有技术进步的世界是一个收益递减的世界当技术进步的速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资本生产率积累的边际效益生产规模收益上升或保持不变在高技术产业的成长期制造商和经销商往往能获得较高的利润但在高技术成熟之后其加速度进步的数量级大大高于一般技术如摩尔定律与此同时高技术产品的价格和高技术行业的服务将会接近和趋向于免费但是率先采用新的高技术的企业仍将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从而使高技术的进步永远不会停止高技术产业是以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它的研究开发投资比例高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带有高风险性产品具有高附加价值高技术产业是决定未来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它具有调整或改变传统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功效一般都具有经济波及效果发展快未来市场广阔而且具有战略重要性高技术产业是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的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一方面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传统产业为前提的并依赖于传统产业而存在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反过来对传统产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改造传统产业的结构和形态并以其高技术手段为某些衰退的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传统产业重新获得生机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同样要遵循经济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理论3 高技术产业对美国"新经济"的贡献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的高技术部门迅猛发展远远超过了汽车与建筑等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据美国商业周刊统计 1996 年高技术产业对美国国民生产总值 GDP 贡献了 4200 亿美元比1995 年增长了 15 电脑软件通讯三个产业 1996 年对 GDP的贡献率高达 33 而同期传统经济的带头产业--建筑业和汽车业对 GDP 的贡献率分别只有14 和4因此高技术产业已成为美国新经济持续扩张的主要动力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固定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首先表现在推动固定资本的投资方面包括企业和消费3者在电脑周边设备和通信设备上的支出信息科技净出口消费者在电话服务及有线电视上的支出电信结构的投资等方面 1996 年仅在信息技术硬件上美国消费者与企业就投入了 2820 亿美元比购买新住宅多 49 比工商建筑开支多 168 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作为固定资本投资的大幅度增长扩大了美国总资本存量和资本形成规模构成"新经济" 持续扩张的重要物质基础2 促进产品出口在出口方面高技术产品已经成为美国出口商品的主力 1986 年飞机数据处理机汽车零件和高技术机械是美国主要的出口项目迄今也仍是如此不同的是出口结构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以飞机为例 1986 年时大部分是军用战斗机到1996 年以后则以商用飞机为主在办公室及数据处理机方面产品项目也比 10 年前先进美国在海外建立的汽车厂与日俱增其汽车零件出口也同步扩大10 年来美国总出口额大幅度增长从1986 年的 3059 亿美元增至 1996 年的 8480亿美元高技术产业的出口值已占整个制造业的 25 在1996 年的出口产品中电脑芯片等高技术产品从 1986 年的第四位跃升至第一位飞机从第一位降到第二位数据处理机和汽车零件分别从第二位和第三位降到第三位和第四位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出人头地科技上的超前一直是美国赖以生存的主要依靠也是其相对优势之所在今后美国将会继续保持其高技术商品出口的领先地位3 高新技术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人们曾经担忧高新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减少就业机会但实际情况证明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创造着新的就业机会围绕信息产业的兴起涌现了一支更庞大的劳动大军如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电脑维修网络维护电脑培训电脑咨询等用于构建网络的各种器件的研制也在吸引大量的劳动者这种新的商业链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例如围绕上述新行业而产生的直销就需要更多的送货大军在美国这种快递公司空前繁荣他们的车队活跃在全国各地车上配有无线接收设备能以最快的速度最近的路径送货更多的就业机会围绕着因特网服务展开如Internet 和Intranet 的系统集成企业网站的建立接入服务网上信息发布及信息搜寻网上广告等据美国信息技术协会称目前仅在美国就有19 万个高技术职位空缺其中多数需要的是编程人员已有研究报告指出因特网发展正在使美国硅谷成为一个工作职位的"宝库" 仅1997年这一地区就新增了 5.3 万个职位在这些新的职位中软件人员的需求最大共新增了8300份工作计算机和通信领域也出现了 7000 份新工作约有 230 万人居住在硅谷地区仅占整个加州全部人口的 10 但该地区 1997 年为加州创造了 40 的出口事实上从1993年以来高技术产业已经为美国增加了 100 万个就业机会商务部预测到 2006 年美国所有的就业工人中将会有近一半是在提供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或者是要求大量使用信息技术的领域尽管对新经济的增长模式作用结果因人而异认识不同但高新技术的应用高新技术的发展是美国经济由滞胀走入复苏进入增长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这是不容置疑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发源于美国的新经济就是高技术经济也毫不夸张新经济诞生与成长的过程实质就是科学技术不断突破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也是科学技术不断扩散与普及通过教育使劳动者素质普遍提高反过来又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过程广泛使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各种具有规定特性的合成材料为新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以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为龙头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新一轮产业提升根本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从粗放型产业转变为集约型产业在产业的要素中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以致被称为知识产业在此基础上对传统产业以及生产劳动的全部要素都在毫无例外地进行改造随着生产从4简单的劳动过程向科学过程的转化劳动的性质和内容也在发生根本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克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差别的物质技术前提由于电脑和其它电子产品的不断开发全盘自动化生产作为被提上了日程人际间地区间国家间的交往手段由于信息技术的突破获得巨大发展知识和资源共享的可能性日益扩大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使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急剧加快4. 高技术产业与产业空心化技术发展的长波理论表明某些产业部门在不同时期具有明显的创新技术特征从纺织钢铁到汽车飞机和微电子一些与此相关的产业在不同经济增长时期都表现了高技术产业的特征一般认为在新经济时代的六大高技术领域已经形成了九大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智能机械产业软件产业超导体产业太阳能产业空间产业和海洋产业高技术产业绝大部分属于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这样一来高技术的运用就使得第二产业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即导致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所占份额上升并使第二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化最后走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由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中高科技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就使得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大大高于第一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力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大量转移就是这个道理而绝不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人抢了发达国家工人的饭碗使发达国家出现了空心化也不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居民购买的服务相对上升购买的制造品相对下降即出现了所谓非工业化造成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 1997 年4月28 日发表的报告中就指出在发达国家中 1970 年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为 28% 1994 年下降到 19% 他们反对用非工业化和空心化来解释劳动力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原因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明显快于服务业 1960 1994 年发达国家服务业与制造业产值增长的幅度大体一致但同期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幅度却比服务业快两倍以上据估计发达国家从1970 年以来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的 2/3 是由生产率增长较快造成的其余 1/3 则是因就业方式改变等因素所致三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1 美国信息技术产业 ICT 的发展概况在美国经济的分类中 ICT 产业和 ICT 相关产业之间有着明确的界线 ICT 产业包括 4类即以计算机编程软件预装计算机数据处理信息检索计算机维修等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软件和服务业以计算机计算机存储及外围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半导体及电子元器件电子测量和分析仪器等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硬件生产业以电话和电报通讯有线和无线电视广播等为主要内容的通讯服务业以电话电报设备视听设备磁性和光学存储介质为主要内容的通讯设备业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产业一般包括以下 4 个基本行业硬件业软件和软件服务业通信设备业通信服务业按照商业周刊信息技术 100 强公司的统计标准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产业又可以分为 8 大类的公司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生产公司 Comp 因特网公司 INet 网络设计公司 NetW 半导体生产服务 Semi服务再销售和分发公司(Svcs) 软件公司(Soft) 通信设备公司(TelE) 通信服务公司(TelS) 9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推动美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部门信息技术 ICT 的相关进展与运用对美国此次最长的经济增长期具有巨大的贡献从90 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显现出强劲的增长力信息技术产业在全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从 1994 年的 6.3%上升到 2000 年的 8.3% 信息技术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所占份额的快速增长是从 1994 年以后开始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信息技术产业在全部经济中所占份5额以飞快的速度上升的同时其产品的价格却在迅速下降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的价格下降已经直接或间接地使美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全面下降了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以及价格变化情况可见下图尽管信息技术产业在美国 GDP 中所占的份额不到 10% 然而由于从 1995 1999 年信息技术产业显著增长和价格下降使得它对美国实际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达到了 30% 信息技术产业之所以在美国的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也要归功于软件及信息技术设备在全部投资中所占份额的不断增加美国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与效率节省成本支出在90年代持续增加对计算机设备的投资带动了美国信息业的蓬勃发展和科技股的上扬对于美国经济实际增长率的贡献也日益增加 1992 1999 年各产业资本的投资明显地向软件及信息技术设备转移在20 世纪 90 年代的十年中各产业在软件及信息技术设备上的大量投资是90 年代美国投资增长率高达 9% 10%的直接动因这与 80 年代投资增长率只有 5 6%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1999 年各产业的软件及信息技术设备总投资的实际增长率是 12%其中软件及信息技术设备的投资对增长率的贡献超过了 75% 而1995 1998 年对增长率的贡献仅有 65% 1993 和1994 年不到 50%信息技术产业一直是新的 R&D 投资的主要来源 1994 1999 年美国 R&D 投资年均增加约为 6% 扣除通胀因素 1995 1998 年全国 R&D 投资增加的 37%发生在信息技术领域1998 年信息技术产业的 R&D 投资 448 亿美元几乎是所有企业的开发费投资总数的 1/3 1998 年生产信息技术的产业工人数量和其他产业的信息技术职工总计 740 万人占全美国工人总数的 6.1% 90 年代中期以后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的就业机会接近翻番 1992 年为 85 万人 1998 年增加到 160 万人同期受过高等教育和享受高报酬的信息技术职业如计算机科学家计算机工程师系统分析员和计算机程序员增加了近 80% 约100 万人另一方面飞速的技术进步和激烈竞争对信息技术的就业机会附加了不确定因素某些信息技术产业的就业人数已经下降从总体上看 1998 年生产信息技术的产业工人工资整体上高于美国工人的平均工资有些信息技术职业仍保持低技能和低工资历史上基础技术的突破与它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常常需要很长时间的时滞这次美国经济从信息技术中比其他国家得到了更大的效益部分是由于美国实行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鼓励竞争的社会制度和企业文化风险投资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显示出信息技术产业不仅仅是目前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而且在 90 年代后半期其重要性的表现更为明显尽管 90 年代前半期对数字革命起到推动作用的许多因素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直到 90 年代后半期它们的联动效应和潜力才充分显现新经济也由此蓬勃发展2 信息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结构的影响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的领先于全球的优势地位信息技术在各部门的广泛应用以及本身的产业化对美国经济结构的转变有积极的影响首先信息技术促进了经济增长信息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一方面是信息产业本身的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信息产业中的计算机工业的技术进步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每年贡献0.25% OECD Economic Outlook June 1999 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设备价格的急剧下跌使它在各个经济部门迅速普及起来传统产业部门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机遇对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改组和改造建立了企业的内部信息网和全球因特网精简机构大量裁员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得美国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高出日欧20% 服务业高出 30 50%个人消费对美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998 1999 和2000 年美国个人消费增长率分别为 4.7% 5.3% 5.3% 商务部报告 2001 年3月29 日消费支出的增长来源于股市的膨胀信息技术部门因其生产效率高公司利润丰厚成为美国股市攀升的一个重要因素6股市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日益增大而股市的上扬通过促进消费来对经济增长发生作用的能力也是越来越大这就是信息技术产业通过股市来带动经济增长的杠杆作用其次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就业信息化是信息产业的就业倍增效应高于传统产业甚至高于其他的高技术产业例如微软公司每增加 1 个就业机会可以创造 6.7 个新工作而波音公司每增加 1 个就业机会只创造 3.8 个新工作在ICT 相关产业中高技术的采用本来具有提高产业的资本密集度和排斥劳动力的效应但是由于 ICT 相关产业的规模扩大又会产生吸收更大份额的社会劳动力的效应从两种效应相抵后的净就业效应来看美国 ICT 相关产业的就业在不断上升而不是下降此外 ICT 产业的就业量不断扩大而传统产业的就业量出现下降趋势是一种就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如果传统产业中释放出的富余人员能够逐渐在 ICT 相关产业中找到工作那么就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较高失业率就会降低从美国经济近 10 年的发展状况来看就业调整最困难的时期是 1991 年一 1993 年此后就业调整步伐加快失业率保持持续下降的势头到目前为止就业结构的调整已经基本结束美国失业率达到 30 年来最低水平第三信息技术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抑制了通货膨胀芯片作为信息产品的核心部件其价格的变化具有晴雨表的作用从1991 1997 年以其运算能力计算芯片的成本陡降了 98.5% 其降价幅度和速度是任何其他制造业所不能及的从1996 年1999 年计算机及外围产品部件和半导体的价格连年大幅度下降对于维持美国的低通胀起了很大作用另外信息化促进了全球化各公司及其竞争对手在获得机会的同时也必须为了竞争而采取措施降低成本进而抑制了物价四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对经济的影响1 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美国生物技术工业组织把生物技术产业定义为利用细胞和生物分子进行药品农产品生产开发和环境治理的产业该产业技术由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环境生物技术共同组成医药生物技术重点攻克癌症艾滋病等危害人类的顽疾农业生物技术着眼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环境生物技术重点用于清除危险废弃物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已批准 90 多种生物技术药品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生物技术产品有 350 多种 40 多种转基因农产品已在美国进入商业化生产进入 2000 年后美国又掀起投资生物技术的热潮新上市的企业中生物技术企业越来越多近400 加上市的生物技术公司在 2000 年6月的市场股值达到 1800 亿美元美国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生产经营的企业约有 1300 家生物技。
世界主要工业区域及其特点
世界主要工业区域及其特点一、北美洲工业区域北美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大陆之一,其主要工业区域包括美国东北部、美国中西部以及加拿大的安大略省。
这些地区具有以下特点:1. 先进的制造业:北美洲工业区域以先进的制造业为主,其中尤以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制造和航空航天工业最为发达。
例如,底特律地区是全球著名的汽车制造中心,聚集了通用、福特等众多汽车巨头。
2. 知识密集型产业:该地区的工业以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生产为主导。
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医药、生物技术产业,以及加拿大的航空航天、信息技术产业等都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
3. 发达的基础设施:北美洲工业区域的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十分完善,为工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例如,纽约、芝加哥等城市的交通网络十分发达,港口和机场的设施也十分先进。
二、欧洲工业区域欧洲是世界上最早形成工业区域的大陆,其主要工业区域包括德国鲁尔区、英国南部、法国北部和意大利北部。
这些地区具有以下特点:1. 多元化的工业结构:欧洲工业区域的工业结构比较多元化,涵盖了汽车制造、钢铁冶炼、机械制造、化工等多个领域。
德国鲁尔区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域之一,以钢铁、化工和机械制造业为主导。
2. 高度发达的技术水平:欧洲工业区域在技术水平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例如,德国的汽车制造业以制造高品质的豪华汽车著称,英国南部地区拥有世界一流的航空航天技术。
3. 环境保护意识强:欧洲工业区域注重环境保护,采用高效、清洁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这使得欧洲工业区域在绿色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三、亚洲工业区域亚洲是全球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大陆,其主要工业区域包括中国长三角、中国珠三角、日本关东地区和韩国首尔等地。
这些地区具有以下特点:1. 大规模的制造业:亚洲工业区域的制造业规模庞大,是全球重要的制造基地。
中国长三角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特别是电子、纺织、汽车等行业;中国珠三角地区以电子、IT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2. 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亚洲工业区域正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
学习世界各大洲的经济发展
学习世界各大洲的经济发展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了解世界各大洲的经济发展状况变得越来越重要。
各大洲的经济实力和发展趋势各有侧重,下面将分别介绍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经济特点。
亚洲:亚洲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大洲,也是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
这里有像中国、日本、印度、韩国这样的经济强国,它们以制造业、高科技和服务业为支柱。
中国是目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制造业和出口为主导。
日本是技术创新和制造业的强国,韩国则以半导体和汽车制造业出名。
欧洲:欧洲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大洲之一,拥有许多发达国家。
德国是欧洲最大经济体,其工业制造业与科技创新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法国以奢侈品和旅游业著称,英国则在金融和创新领域有着重要地位。
欧洲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区域化,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
北美洲:北美洲是全球最发达的大洲之一,美国和加拿大是其核心经济体。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以其强大的金融、科技和创新实力闻名于世。
加拿大则以能源、矿产和高科技产业为主,经济实力不容忽视。
北美洲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
南美洲:南美洲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大洲,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业、矿产和能源等资源。
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经济体,其农业和矿产资源对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阿根廷和智利等国也以农业和矿业为支柱,同时加强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非洲:非洲是世界上最为贫穷的大洲之一,但也有不少国家经济发展较快。
南非是非洲最大的经济体,以其矿产、金融和制造业为主导。
尼日利亚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非洲第一大经济体。
北非地区的埃及、摩洛哥等国也有着重要的经济地位。
大洋洲:大洋洲经济相对较小,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主导。
澳大利亚是该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其矿产资源丰富,以煤炭、铁矿石等出口著称。
新西兰则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导,其环境优美、农产品出口质量高。
总结:世界各大洲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特色性。
亚洲以制造业、高科技和服务业为主,欧洲以工业制造和区域经济为特点,北美洲依赖于市场经济和创新实力,南美洲依赖于资源产业的发展,非洲经济发展较为不平衡,大洋洲则相对规模较小。
国外五大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特点
国外五大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特点城市群这一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成为了地理、社会、区域经济等学科研究的热点话题。
有别于单一城市,城市群更有利于区域总体资源的整合配置,从而提高效率,降低发展成本;同时,其对外界的整体影响力度更大,范围更远。
近年来,城市群更是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单一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基本单元。
目前,世界公认的发展最早最好的城市群有五个,它们分别是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及英国中南部城市群。
作为区域发展的中心,这些典型的城市群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城市群在人文社会、空间地理和政治经济方面的共性;同时,由于历史地理等影响发展的因素不同,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自己独有的个性特征。
本文试图从经济领域的产业结构方向分析这些城市群的特点,以期能概括出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典型特征。
一、国外五大城市群概况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是世界上首个被认可且公认实力最强的城市群。
它以纽约为中心,包含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等主要城市。
含10万以上人口城市40个,大小城镇共200个,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从芝加哥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和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纵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边界。
它的兴起得利于五大湖地区丰富的煤铁资源和便利的水运,重工业发达。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是一个多核城市群,一般可细分为以东京为中心的东京城市群,以大阪为中心的京(都)(大)阪神(户)城市群和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中京城市群。
著名城市主要有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神户、横滨等。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构成了一个现实意义上的超级城市带,区内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约有40座,主要核心城市和地区有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德国的鲁尔区及巴黎。
英国中南部城市群主要指从伦敦经伯明翰、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城市连绵带。
其代表城市主要有伦敦、伯明翰、利物浦和曼彻斯特。
二、五大城市群的主要产业结构特点五大城市群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所经历的发展历程各有千秋,使得各个城市群有其独特的产业结构特点,但在总体上它们又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世界各大洲的经济特点与发展水平
世界各大洲的经济特点与发展水平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大洲的经济特点与发展水平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本文将从各大洲的整体经济特点、主要经济体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增长水平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了解不同洲际的经济现状。
一、亚洲经济特点与发展水平亚洲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洲之一,具有广阔的土地面积和丰富的人力资源。
许多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之一。
亚洲的经济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亚洲国家在制造业方面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许多国家以低成本的劳动力和规模化的生产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制高点。
其次,亚洲国家的服务业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蓬勃发展,服务业成为了各国继制造业之后的重要经济支柱。
再次,亚洲各国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
为了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亚洲国家在高铁、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巨额资金,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
另外,亚洲国家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
随着环保意识的觉醒和资源日益稀缺,亚洲诸多国家开始推行节能减排政策,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
在发展水平方面,亚洲国家的差异较大。
一方面,中国、日本、韩国等发达经济体在经济规模和社会发展水平上遥遥领先。
另一方面,一些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也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亚洲新兴经济体。
二、欧洲经济特点与发展水平欧洲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发达工业体系和高水平的技术创新而闻名。
在经济特点方面,欧洲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首先,欧洲的经济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导。
飞机、汽车、机械等制造业在欧洲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整个欧洲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率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欧洲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和创新,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和科研机构。
多个欧洲国家在科技创新、医疗研究等领域具有世界领先的水平。
再次,欧洲国家倡导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注重人民的福利和公平。
这种社会制度为欧洲的社会和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世界的主要产业与产业地理特点
世界的主要产业与产业地理特点产业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国际间竞争的重要标志。
在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具备不同的产业特点和竞争优势。
本文将探讨世界的主要产业以及它们的产业地理特点。
第一部分:农业产业农业是世界各国的基础产业之一。
在发展中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这些国家通常拥有广阔的农田以及丰富的农业资源。
例如,印度和巴西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之一,拥有大量的农业用地和农民。
而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通常更加现代化和高效,注重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
例如,美国和荷兰采用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了高产量和高质量的农产品。
第二部分:制造业产业制造业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制造业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其低成本劳动力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使其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制高点。
其他一些东亚国家如日本、韩国和德国也拥有发达的制造业,注重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
这些国家由于技术和创新的优势,其制造业产业地理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
第三部分:服务业产业服务业是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新兴产业,也是现代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等都以服务业为主导。
这些国家在金融、IT、咨询、教育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放眼于服务业的发展。
例如,印度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
第四部分:能源产业能源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世界上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从而决定了全球能源产业的地理特点。
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全球石油产业的中心。
俄罗斯和美国在天然气产业方面具有竞争优势,成为全球能源供应的重要国家。
同时,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越来越重要,如太阳能和风能等。
结论:世界的主要产业具有不同的地理特点和竞争优势。
农业产业在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地位,制造业产业地理特点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和一些亚洲国家。
世界各大洲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
南美洲的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以 服务业和制造 业为主导,农
业占比较小
工业发展:以 资源型和劳动 密集型产业为 主,部分国家 拥有技术密集
型产业
贸易情况:出 口产品以原材 料和初级产品 为主,进口产 品以工业制成 品和技术设备
为主
外资利用:吸 引外资规模较 小,主要集中
在少数国家
非洲的经济结构
农业:非洲经济的重要支柱,但 生产效率较低
北美洲的经济实 力:北美洲拥有 世界上最大的经 济体之一,其经 济规模和实力在 全球范围内具有 重要影响。
主要经济体:北 美洲的主要经济 体包括美国、加 拿大和墨西哥等 国家,这些国家 的经济发展水平 较高,拥有发达 的市场经济和完 善的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北美 洲的产业结构以 服务业和高科技 产业为主导,这 些产业的发展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 较大。
欧洲的经济发展
欧洲是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大洲之一,拥有许多发达国家。 欧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但整体上呈现多元化和均衡化的发展趋势。 欧洲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尤其是金融、教育和旅游等领域。 欧洲的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许多跨国公司和科技巨头都源自欧洲。
北美洲的经济发展
大洋洲的经济发展
澳大利亚:资源丰富,经济以采 矿业和制造业为主
太平洋岛国:旅游业为主要经济 来源,同时发展渔业和农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新西兰:旅游业和服务业为主要 经济支柱
大洋洲经济发展特点:资源依赖 性强,服务业发展迅速
PART 2
各大洲的经济结构
亚洲的经济结构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亚洲各国经济结构以制造业为主, 服务业发展迅速
世界五大工业区的特点表格
世界五大工业区的特点表格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五大工业区,分别是:北美工业区;西欧工业区;东欧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亚洲东部沿海工业区。
北美工业区:主要位于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
那里的煤铁资源丰富。
目前,世界上已经形成了五大工业区,即:工业区,北美;西欧工业区;东欧工业区;日本;沿海工业区,亚洲东海岸的工业区北美:主要位于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
世界上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稀少,工业部门齐全,尖端技术和高科技。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它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受到欧盟,日本和其他国家的竞争。
这些国家的许多工业部门在世界工业中的优势逐渐减少,但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综合工业区。
西欧:位于欧洲,西部,包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北部等重要城市,它是现代工业的发源地。
经济基础雄厚,交通便利,劳动力素质高,煤铁资源丰富,核能、航空、汽车、化工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达,钢铁、机床、船舶、电力产量居世界前列。
工业逐渐从内陆发展到沿海地区。
东欧:俄罗斯,乌克兰,捷克,波兰等国家,包括工业区,资源丰富,基础工业雄厚。
它是一个资源密集型的重工业地区,大多数工业都位于原材料和燃料产地附近的内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子、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
太平洋:是一个沿海工业区,它沿着太平洋和日本,的海岸占地1000公里,占全国面积的近30%,2/3的人口,72%的工厂和75%的工业产值。
大多数工业依赖进口原材料和燃料进行加工贸易。
临海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带。
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工、家电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
中国东海岸亚洲:工业区。
它北起韩国东南沿海和中国东海岸,南至东南亚的一些国家。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地区各国竞相发挥各自优势,根据本国国情实施开放战略,促进各国工业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的工业发展更加迅速。
产业类型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转变。
世界主要大都市经济圈的形成特点
世界主要大都市经济圈的形成特点•东京都市圈日本东京经济圈,从广义上来讲,包括东京、神奈川、千叶、埼玉、群马、枥木、茨城和山梨等,共一都七县,范围包括东京都地区的一都三县以及和东京相连的其他四个县市。
日本东京都市圈是经过渐进的过程,最早的规划只包括东京半径100公里以内的地区,目的是将东京主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分散出去,缓解东京城市中心过于膨胀的压力,以后日本东京都市圈经历了5次规划,逐渐把东京中心区部分功能分解出去,改变东京一极集中的结构为多极、多圈层的城市结构,在5次规划过程中,东京都市圈实现了城市发展的多核心化,形成了“区域多中心城市复合体”,形成多核多圈层的地域结构。
特点:规划的空间范围视合作需要和行政区划而定;经济圈规划范围逐渐扩大;重视跨行政区域的协作;强调立法对规划的执行保障功能。
伦敦都市圈大伦敦都市圈,主要包括距离伦敦100公里以内的9个城市,包括:斯蒂文乃奇、克罗利、汗普斯泰德、哈罗、海特菲尔德、韦林田园城市、贝斯尔登、布莱克奈尔、凯恩斯等。
大伦敦都市圈的建设主要起源于二战后为缓解伦敦中心区人口骤增、住房短缺的矛盾,英国政府决定合理疏散伦敦市区的人口和产业,政府投资建设新的卫星城市,沿三条主要交通干线和泰晤士河构建城镇发展带,解决伦敦地区经济、人口的合理均衡分布。
特点:沿交通干线发展城镇带,交通便捷;新城规模较小,采取低密度模式;新城建设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严格分开;重视绿地建设。
巴黎都市圈巴黎都市圈由巴黎市和埃松、上塞纳、塞纳-马恩、塞纳-圣德尼、瓦尔德马恩、瓦尔德兹、伊夫林7个地区组成,1956年为降低巴黎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巴黎地区政府开始在近郊区建设大型住宅区和卫星城,并改变传统的城市同心圆扩展模式,沿塞纳河两边轴线建设新城,巴黎大区的总体规划最终为建设5座新城,最终实现了巴黎人口向郊区的扩散。
特点:利用企业扩张或产业转移的机会促进城市向郊区扩展;改造和建立新的城市重新构建城市空间布局;坚持多中心和卫星新城的空间布局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五大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特点
城市群这一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成为了地理、社会、区域经济等学科研究的热点话题。
有别于单一城市,城市群更有利于区域总体资源的整合配置,从而提高效率,降低发展成本;同时,其对外界的整体影响力度更大,范围更远。
近年来,城市群更是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单一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基本单元。
目前,世界公认的发展最早最好的城市群有五个,它们分别是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及英国中南部城市群。
作为区域发展的中心,这些典型的城市群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城市群在人文社会、空间地理和政治经济方面的共性;同时,由于历史地理等影响发展的因素不同,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自己独有的个性特征。
本文试图从经济领域的产业结构方向分析这些城市群的
特点,以期能概括出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典型特征。
一、国外五大城市群概况
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是世界上首个被认可且公认实力最强的城市群。
它以纽约为中心,包含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等主要城市。
含10万以上人口城市40个,大小城镇共200个,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从芝加哥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和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纵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边界。
它的兴起得利于五大湖地区丰富的煤铁资源和便利的水运,重工业发达。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是一个多核城市群,一般可细分为以东京为中心的东京城市群,以大阪为中心的京(都)(大)阪神(户)城市群和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中京城市群。
著名城市主要有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神户、横滨等。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构成了一个现实意义上的超级城市带,区内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约有40座,主要核心城市和地区有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德国的鲁尔区及巴黎。
英国中南部城市群主要指从伦敦经伯明翰、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城市连绵带。
其代表城市主要有伦敦、伯明翰、利物浦和曼彻斯特。
二、五大城市群的主要产业结构特点
五大城市群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所经历的发展历程各有千秋,使得各个城市群有其独特的产业结构特点,但在总体上它们又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好的城市群产业结构的普遍特点,同时也能为其他城市群提供一些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城市群核心城市集聚金融、专项管理服务等第三产业。
城市经济发展的深化必然会导致一二产业比例下降,第三产业比例上升,这似乎是放之各城市皆准的公理而并不单是城市群的独有特征。
但另一方面我们仍需要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为何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均出现在城市群地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纽约在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东京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伦敦在英国中南部城市群;另有巴黎、阿姆斯特丹等地区性著名金融中心则位于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原因就在于金融、保险、专项管理等为生产者服务的第三产业不同于商业餐饮等为消费者服务的第三产业,它们必须依赖大规模的生产企业而生存。
单个城市由于制造业等生产企业在产业发展中份额的萎缩,已不足以吸引大规模的金融服务业等的集聚。
但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则不同,在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的制造业份额尽管也在萎缩,但已经很好地转移到了周边的次级城市,因此核心城市仍能吸引大规模的为生产者服务的第三产业。
(二)保护继承传统特色产业和现代化产业转型有机结合。
五大城市群中很多地区是自工业革命开始就发展形成的老工业基地(如曼彻斯特、鲁尔区各大城市、五大湖各城市等),这些地区最初是依托当地的煤炭、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基地,当生产资料更新换代之后,它们均及时地调整了产业结构,完成了现代化新兴工业城市的重建。
在产业革命的同时,各大城市群均不忘传承和发扬传统特色产业(如巴黎的时装业,京都的传统陶瓷、纺织业,伯明翰的金银珠宝制造业等)。
这些特色产业在城市群总体风格一致的同时,很好地打造了群内城市产业的差别性和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城市发展对历史的尊重和继承。
(三)城市群总体产业结构呈现横向集聚分类、纵向链化分层的特征。
五大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并不单一,由于各核心城市的主导产业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产业集群,相同的产业集群内不同层级的城市产业分工又有所不同。
以最典型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为例:以东京为中心的东京城市群,其主要制造业为机械业和石化业。
东京核心区集聚管理、信息、金融等服务业,工业制造则主要分布在神奈川区和千叶区域,多摩地区为高新技术区,多研发机构和高等学府。
主要工业区神奈川和千叶的产业重心也有不同,神奈川地区机械业更突出,而千叶地区化工业比例更重。
以京都、大阪、神户为中心的京阪神城市群的主要制造业为钢铁、造船和纺织。
其中传统的纺织业则在京都集聚并在其周围的各个小城镇形成了产业供应链。
以名古屋为核心的中京城市群的核心产业是汽车业,群内丰田市及周边地区就形成了很好的汽车产业链,而濑户和四日市也发展差别产业而成为了“陶都”和“炼油中心”。
(四)城市群各城市产业职能分工合理,有效提升了城市群整体经济实力。
五大城市群内各个城市的主导产业是不尽相同的,各城市在群内的职能也各不相同。
如,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纽约的主要支柱产业为金融保险、管理广告等第三产业,港口用于集装箱运输,扮演着群内金融经济制高点的角色;费城是钢铁炼油造船中心,港口主要负担近海航运;大学城波士顿领军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实力不容小觑;华盛顿施行单一行政职能,支柱产业是以办公为主的印刷业等;巴尔的摩主导有色金属冶炼,是群内另一个工业制造中心;即使城市群内细分区域内的产业存在雷同,其所占比重和发展重心也不同(如东京城市群中神奈川和千叶同有机械和化工工业,但神奈川还是以机械业尤为突出而千叶则以化工见长)。
这种明显合理的产业职能划分有的是靠粗放式的经济自由演化而成(如美国城市群),有的则是在明显的政府作用下人为形成的(如日本城市群)。
无论成因是什么,这样分工明细又兼顾合作的产业结构能够避免群内城市产业趋同而造成的无谓内部竞争和资源浪费,同时也有利于资源的配置和城市群总体经济实力和社会形象的提升。
(五)城市群经济以强大的交通运输业为根基。
分析五大城市群产业,我们不难发现,城市能够得以发展并最终形成城市群,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发达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发展基础。
世界五大城市群几乎占尽了各国以及各地区地理条件最优良、配套设施最先进的港口、交通枢纽和国际空港。
如,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纽约港、费城港),五大湖城市群(五大湖便利水运、多伦多港及空港)、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成田、羽田、关西空港,东京湾港口群,名古屋港)、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英国中南部城市群(伦敦空港、利物浦港)等。
如果没有如此立体和完善的交通体系,难以想像城市群这一庞大的资源和产品集散地内的要素该如何运转和流通。
城市群的港口、空港和陆地运输的吞吐能力和规模设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反映其经济和制造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