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气体的迁移现象1

合集下载

国际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实践和研究展望

国际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实践和研究展望
低碳城 市生 活方式 、低碳城 市 运行系 统之 间 的耦 合关 系, 并提 出 :
占地 1 6 m,将众 多节能减排的措 .5 h 施集中于一个小生态社区中,切实有 的比较 有代 表性 的还 有我 国天津 的 生态城和 以低碳技术 创新为特征 的 阿联酋的M s a 城[ l a d r 1 。关于具体的 D 料进行介绍,笔者不再赘述。
() 2 低碳 的城市生活方式,包括
居民低碳的消费理念、企业低碳 的生 碳足迹,并通过对 巴 西首 ̄ a 1 地球生活”活动,旨在让可持续的居 Brz ]a B 产 方式 等。 和东南部的 C r i a两个城市燃料 住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变得易行、有 u1 tb () 3 低碳 的城市运行系统,包括 消耗量的对比研究,验证了低密度开 吸引 力,并提 出社 区开发建 造时需 遵
决二氧化碳减排问题,还需要以更加
多元的标准来衡量城市规划与建设, 与减少碳排量。通过城 市规划的手
10 3 个国家的科学家也达成共识并声 如联 合 国环境规 划署 确定 2 0 年 世 从城市结构与发展模式上整体控制 08
( 《 英国低碳转型计划 也指出,全球 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世界自然 段 ,探 讨 适宜 的城 市 土地 利 用模式 ,
而流离失所0 。
了减排的目标;在 2 1 年 3 00 月中国
碳”城市发展模式为人类的进~步发
召开的两会上,低碳、环保成为与会 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目前急需改变
1. 2低 碳 城 市 建 设 是 缓 解 全 球 代表热议的话题之一。联合国环境规 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来应对 当前全

认为,没有 “ 低碳社会”就无法发展 “ 低碳经济” 日本环境大臣咨询机构 。

环保技术考试重点 Microsoft Word 文档

环保技术考试重点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一章电力环境保护概述1.对环境大气(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有两种:质量浓度表示法: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质量数,即mg/m3 体积浓度表示法:一百万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体积数,即ppm 大部分气体检测仪器测得的气体浓度都是体积浓度(ppm)。

而按我国规定,特别是环保部门,则要求气体浓度以质量浓度的单位(如:mg/m3)表示,我们国家的标准规范也都是采用质量浓度单位(如:mg/m3)表示。

1G=1000M2.煤的燃烧过程必须具备3个条件:(1)供应燃烧所需的空气量.,为使煤中的可燃成分完全燃烧,全部转化成CO2、SO2、H2O气体产物,所需的最低空气量称为理论空气量。

(2)保持高温环境, 提高煤炭燃烧温度有利于加速燃烧反应和着火的稳定性,还可减少化学和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3)燃料和空气充分混合与良好接触, 为保证燃料和空气充分混合与良好接触主要措施有减少煤的粒度以增加煤的反应表面积、加压燃烧、调整气流运动等。

3.燃煤电厂排入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4.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并未降低的原因(1)电力发展速度大大超过计划速度,且主要是煤电机组;(2)煤炭质量下降,发热量降低,硫分增高;(3)建成的脱硫装置绝大多数为新建机组,且投运规模还相对较小、投运时间较短,难以形成较大、稳定的减排量;(4)已经建成或运行的脱硫机组中,燃用中低硫煤的机组多,甚至如一些硫分低于0.5%甚至是低于0.2%,而燃用高硫煤且超标的现有机组少。

5.电厂排水主要有冲灰冲渣水、化学污水、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等。

6.根据上述管理法规,火电厂的环境监测站应(1)认真贯彻国家有关环保法规、规范,建立、健全本站的各项规章制度。

(2) 完成规定的监测任务,监督本厂各排放口污染物排放状况,负责监督环保设施的运转状况,执行《火电厂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保证监测质量。

污染物测定结果出现异常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并及时上报。

(3) 整理、分析各项监测资料,负责填报环境统计报表、监测月报、环境指标考核资料及其他环境报告,建立环保档案。

高中化学第6章 第36讲 新型化学电源---2023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新高考)

高中化学第6章 第36讲 新型化学电源---2023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新高考)

第36讲新型化学电源复习目标 1.知道常考新型化学电源的类型及考查方式。

2.会分析新型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能正确书写新型化学电源的电极反应式。

类型一浓差电池1.在浓差电池中,为了限定某些离子的移动,常涉及到“离子交换膜”。

(1)常见的离子交换膜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包括H+)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阴离子通过质子交换膜只允许H+通过(2)离子交换膜的作用①能将两极区隔离,阻止两极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②能选择性地允许离子通过,起到平衡电荷、形成闭合回路的作用。

(3)离子交换膜的选择依据离子的定向移动。

2.“浓差电池”的分析方法浓差电池是利用物质的浓度差产生电势的一种装置。

两侧半电池中的特定物质有浓度差,离子均是由“高浓度”移向“低浓度”,阴离子移向负极区域,阳离子移向正极区域,判断电池的正、负极,是解题的关键。

1.锌溴液流电池用溴化锌溶液作电解液,并在电池间不断循环。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充电时n接电源的负极,Zn2+通过阳离子交换膜由左侧流向右侧B.放电时每转移1 mol电子,负极区溶液质量减少65 gC.充电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Br2+2e-===2Br-D.若将阳离子交换膜换成阴离子交换膜,放电时正、负极也随之改变答案 A解析充电时n接电源的负极,Zn2+通过阳离子交换膜向阴极定向迁移,故由左侧流向右侧,A正确;放电时,负极Zn溶解生成Zn2+,Zn2+通过阳离子交换膜向正极定向迁移,故负极区溶液质量不变,B错误;充电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Zn2++2e-===Zn,C错误;若将阳离子交换膜换成阴离子交换膜,放电时正、负极不会改变,Zn仍是负极,D错误。

2.由相同金属电极及其不同浓度的盐溶液组成的电池,称浓差电池,电子由溶液浓度较小的一极经外电路流向浓度较大的一极。

如图所示装置中,X电极与Y电极初始质量相等。

进行实验时,先闭合K2,断开K1,一段时间后,再断开K2,闭合K1,即可形成浓差电池,电流表指针偏转。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知识归纳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知识归纳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总结第1节分子热运动一、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含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2、扩散现象例子气体扩散现象例子:(1)打开一瓶香水,很快会闻到香味;(2)走进花园,很远就闻到花香;(3)如右图,抽出玻璃板后,装空气的瓶子颜色变深,装二氧化氮的瓶子颜色变浅液体扩散现象例子:(1)硫酸铜溶液和清水的扩散实验(2)在清水中滴一滴墨水,墨水会自动散开(3)开水中放一块糖,过一会整杯水都会变甜固体扩散现象例子:(1)铅块和金块紧挨在一起五年后,彼此扩散1毫米(2)长期堆放媒的墙角,墙壁内较深的地方也会发黑(3)黑板上的子长久不檫就很难檫干净3、扩散现象说明了:(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分子间存在间隙(典型实验: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4、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温度。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5、分子热运动的含义: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二、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分子间存在引力的例子:(1)两个底部削平的铅柱紧压在一起后,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2)固体很难被拉伸。

(3)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变大分子间存在斥力的例子: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改变而改变(1)当分子间距离过小,引力小于斥力,表现为斥力(2)当分子间距离过大,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3)当分子间相距很远,分子间作用力很微弱,可忽略。

(如气体分子;破镜难重圆)3、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第2节内能注意:内能是一种与热运动有关的能量,任何一个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一、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1、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如:如同一铁块,温度越高,内能越大)2、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4.1改善大气质量

4.1改善大气质量

导入新课从遥远的太空看,你会发现地球的外层仿佛是裹着轻柔的外衣。

而这层外衣就是我们的大气层,大气层既为生命所必需,又为地面生物提供良好的保护。

如果没有大气的保护,来自太空的陨石将像超级炮弹一样,将地面的一切毁坏净尽,强烈的宇宙射线也会让人类彻底灭亡。

大气层可分为几个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

而对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从10-12公里以内的这一层空气对流层,主要天气现象云、雨、雪、雹等都发生在这一层里。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大气层的污染、破坏越来越严重。

与此同时,大自然也向人类进行了报复。

温室效应使冰川融化。

空气污染危害人类健康。

气候异常使作物绝收。

所以,保护大气层,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4.1 改善大气质量1. 大气污染的危害2. 改善大气质量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知道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能说出减少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

知道主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方法。

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过程和方法采用简明的文字和图画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重点强调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都可产生大气污染物,使学生对于大气污染物的来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采用了“思考与交流”的方式,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3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大气污染现状及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使学生强化保护大气的意识,体会化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并认识到治理大气污染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根本途径在于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等。

教学重难点重点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改善大气质量的主要方法。

难点臭氧层受损和汽车尾气系统中催化转化器的化学反应原理。

1. 大气污染的危害我们的地球被大气包围着,大气是由N2、O2、CO2少量水蒸气和其他微量杂质等组成的混合物。

美丽的大气层干燥、清洁空气的组成:氮气 78%氧气 21%其他 1%(体积分数)清新的空气由于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对大气造成污染。

第三讲:迁移现象

第三讲:迁移现象

对θ从0—π积分,则迁移量为:(包括自上而下0—π/2,自下而上 π/2--π)
各种不同速度分子所迁移的g量,只要把上述对v从0-∞积分,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07年4月
真空与过装教研室
第三讲:迁移现象
3.1 输运方程
某种物理量(g)如果处在非平衡条件,由于分子热运动,该物理量有 倾向平衡的趋势。完成该过程需要通过分子迁移来实现(参见流体力学中 关于迁移现象的讨论)。 输运方程为:
2007年4月
真空与过装教研室
第三讲:迁移现象
中压强(λ ~ d)的滑动现象
(1)较高压强下(λ<<d),两板内各层速度线性变化,即 dv/dz=VF/d,气体内摩擦为 此时λ很短,气流很密,气流各层的速度连续变化。 (2)λ>d,仅有气体与器壁的外摩擦力
(3)中压强( λ~d )平板之间以λ划分几层,从宏观 上看,表现为速度突变,靠近壁板F’和F的气层流速与 器壁的速度差比较大,即存在“滑动现象”,此外气体 内摩擦现象亦存在,所以中压强的粘滞性实际是内摩擦 和外摩擦的综合。
第三讲:迁移现象
3.1气体中的输运现象 前述物理量和现象均是基于平衡条件的讨论。当系统各部 分的宏观物理性质不均匀时,系统就处于非平衡态。在不受外 界干扰时,系统总要从非平衡态自发地向平衡态过渡。这种过 渡称为输运过程(迁移现象)。 压强较高的条件下(克努曾数小,通常小于0.01),气体 输运过程的主要现象(内摩擦、热传导、扩散现象)。在压强 较低的条件下,气体的迁移过程将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2
如右图所示,低压气体的外摩擦和气体 与板1及板2的碰撞有关。
1
2007年4月
真空与过装教研室
x
第三讲:迁移现象

12Cr1MoV_304不锈钢焊接接头高温时效碳迁移现象_李德元

12Cr1MoV_304不锈钢焊接接头高温时效碳迁移现象_李德元
[ 8 - 12 ] [ 5 -7 ]
1. 2
扩散方式 在低合金耐热钢和奥氏体不锈钢的异种钢焊 接接头中, 碳扩散的驱动力与化学势梯度有关 , 而 元素的化学势又与活度相关. 元素的活度和浓度 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各元素的活度系数决定的 , 活 [16 ] 度系数的计算公式 为
x f cx = exp (∑ ε x c Nc ) x
檪檪檪檪檪檪檪殏
摘 关 键
要: 针对高温环境下异种钢焊接接头在服役过程中出现碳迁移, 进而导致脱碳层在服役中失
采用电弧堆焊方法研究了 12Cr1M oV 低合金耐热钢和 304 不锈钢焊接接头在不同时效 效的问题, 时间下的碳迁移问题. 研究表明, 经高温时效后, 焊态区域的组织并未受到影响; 在过热粗晶区形 成的碳过饱和的上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组织则发生退化, 转变成回火索氏体组织 . 形成的脱碳层 组织以铁素体为主, 里面夹杂少量的颗粒状渗碳体, 特别是在增碳层出现大量的碳化物, 形成类似 于马氏体的复杂的不规则组织 . 经菲克定律推导出的扩散方程计算后, 证明碳扩散的理论曲线与 实际曲线较为接近, 可用于研究碳扩散的迁移机制 . 词: 碳迁移; 异质接头; 时效处理; 奥氏体; 低合金钢; 铁素体; 贝氏体; 回火索氏体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1646 ( 2015 ) 01 - 0028 - 06 中图分类号: TG 422. 1
时间对异质接头中碳迁移的影响. 金相试样采用 5% 的硝酸酒精配合王水稀释溶液腐蚀 , 采用电子 3400N , 扫描显微镜 ( S日立 ) 观察试样的熔合线 利用能谱分析测量各个式 到母材部分组织变化, 样垂直于熔合线的碳元素的分布规律, 并与理论 得到高温时效对异质接头碳扩 碳扩散值相比较, 散的影响. 1000 型 数 显 显 微 硬 度 实验 最 后 采 用 HVS计, 加载载荷 100 g , 加载时间 10 s, 由熔合线低合 分析高温 金钢一侧向不锈钢一侧进行硬度测试, 时效对异质接头性能的影响.

2013年北京高考物理压轴题的解析与思考

2013年北京高考物理压轴题的解析与思考
已知的洛 伦兹 力 和安 培
力表达式 , 再 结 合第 ( l )
问 (a ) 中推出的电流微 观 表 达 式 , 验 证教 材上 /安 培 力 是 洛 伦 兹 力 的 宏 观 表 现 0的 说 法 , 可 谓
!" 一 留 J 一 硬 二
图2
是 异 曲 同 工. 人 教 版 新 课 标 选 修 3 一1 教 材 9 6
第 3 4 卷第 7 期
20 13 年




V o!.3 4 N o. (20 13 )
P H Y S IC S
T E A C H E R
2013 年北 京高考物理压轴题 的解析与思考
崔 瑛 李筱娜
100 19 1 ) (北京航 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 , 北京 区别于往年的压轴题 , 2 0 13 年北京高考的压轴题并 没 有 以 /碰撞 0模 型为考点 , 出人 意料地考查 了 3 种模 型 的微 观解释.该题 以 / 宏观与微观不 同角度 0为背景 , 将 电流 !洛
导.这 种考查形式在全 国各地 的高考试 卷中都 是 比较罕 见 的.考生考前一定背过 电流 的微观表达式 或者 是洛伦兹 力
的公式 , 但如 果 不关 注所 学 的 物理 概 念 是如 何 推 导 出来
的 , 没有在脑海 中建立物 理模 型 和形 成物 理思 维 , 那 么在
本题 中就很难拿 到全部分数. 2. 2 考查内容 回归课本 , 追本溯源
本题第(1 ) 问中 .电 流模 型和导 线 中 电荷 所受 洛 伦兹
力的模型能否正确建立是解题 的关键 .不再 赘述 . 在第 (2 ) 问中考查 了学生对气体压强微 观表达式 的推 导 , 考查 的是 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模型建 立的能 力.本 题 中不妨 假设 一个分子对器壁进行撞击 , 有如图 3 所示 的模 型{.二由于撞 击后 速 度 方 向 相 反 但 大 小 不 变 , 故动量变化 量为 Z m o. 任 意

气体内的迁移现象(与“现象”相关文档共5张)

气体内的迁移现象(与“现象”相关文档共5张)

密度处处相同。
y
只考虑混合气体中任一组分的质量迁移。
其质量密度ρ(y)沿y 轴方向变化
·扩散现象宏观规律
△S △m
实验表明,在△t 的时间内通过△S 面传递的这种组分
的质量为
第3页,共5页。
mDdS
t
dy
d
D 为扩散系数,
其质量密度ρ(y)沿y 轴方向变化
为密度梯度, “-” 表示质量的迁
dy
·扩散移 向现进方象行向的。与微密观度本梯质度方向相D反,13即v 由 密度大向密度小的方 非由不常迁 分非设只由非1移 密邻分设对当非不1宏常非当由11平于难见出子平想考于平方度部子想于气平难观见平系于气 气衡 气 发 的 的由 衡 取 虑 热 衡 向不 分 由 取 热 体 衡 发 上 的 衡 统 气体体态体现气分 于态两混运态与 同之于两传内态现产气态各体内内下内,体子 热下种合动下密 而间热种导各下,生体下部内的的气各三内较 运气质气,气度 引有运质现处气三的内气分各迁迁体处种的迁 动体量体上体梯 起摩动量象的体种气的体的处移移内温迁迁入 而内和中下内度 的擦而和和分内迁体迁内宏温现现的度移移分 相的大任两的方 单作相大粘子的移质移的观度象象迁不现现子 互迁小一层迁向 纯用互小滞数迁现量现迁物不移同象象为掺移都组气移相扩。掺都现密移象迁象移理同现的有多 合现极分体现反 散合极象度现的移有现性,, 通通象宏三, ,象为的不象, 现,为,不象宏现三象质过过观种在接质断象在接可同观象种不(((((因 即输输输输输分分近量交。近以。均而 由运运运运运子子的迁换的依匀有 密过过过过过的的分移分分照时净 度程程程程程碰碰子。子子讨,质 大)))))撞撞(,(论系量 向而而如如扩统自 密就产产散就NN上度混生生22现处向 小与合与的的象于下 的C气C能能的非OO方体量量))平迁迁组组衡移移态现现。象象。。

2024年新高考安徽化学高考真题+答案

2024年新高考安徽化学高考真题+答案

2024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化学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选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选项。

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区域。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N 14 O 16 Cl 35.5 Fe 56 Zn 65 Sn 119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资源利用中,在给定工艺条件下转化关系正确的是A. 煤 →干馏煤油B. 石油 →分馏乙烯C. 油脂 →皂化甘油D. 淀粉 →水解乙醇2. 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A. 过氧化钠和硫黄:加水,振荡 B. 水晶和玻璃:X 射线衍射实验 C. 氯化钠和氯化钾:焰色试验D. 苯和甲苯:滴加溴水,振荡3. A. 清洗铁锅后及时擦干,能减缓铁锅因发生吸氧腐蚀而生锈 B. 烹煮食物的后期加入食盐,能避免NaCl 长时间受热而分解 C. 将白糖熬制成焦糖汁,利用蔗糖高温下充分炭化为食物增色 D. 制作面点时加入食用纯碱,利用3NaHCO 中和发酵过程产生的酸4. 下列选项中的物质能按图示路径在自然界中转化。

且甲和水可以直接生成乙的是选项甲乙丙A2Cl NaClO NaCl B2SO24H SO4CaSOC23Fe O 3Fe(OH) 3FeCl D 2CO23H CO()32Ca HCOA. AB. BC. CD. D5. D-乙酰氨基葡萄糖(结构简式如下)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特殊单糖。

下列有关该物质说法正确的是A. 分子式为8146C H O NB. 能发生缩聚反应C. 与葡萄糖互为同系物D. 分子中含有σ键,不含π键6. 地球上的生物氮循环涉及多种含氮物质,转化关系之一如下图所示(X 、Y 均为氮氧化物),羟胺(2NH OH )酸羟胺3([NH OH]Cl)广泛用子药品、香料等的合成。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习题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习题

第十三章内能13.1分子热运动1. 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可以说明物理原理,你认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用锉刀锉铁件时,得到很多细小的铁粉,每一粒铁粉就是一个铁分子B.铁丝很难被拉断,说明分子之间只存在引力C.铁块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只存在斥力D.洒在桌面上的酒精,过一会儿都蒸发了,说明一切物体里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 如图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而两块光滑的玻璃贴在一起,不会合成一块的原因是()A.玻璃的分子间不存在引力B.玻璃接触面的分子间距离太大,分子间作用力太小C.玻璃太硬,斥力大于引力D.以上说法都不对3. 焊接金属的方法,一是依照荷叶上的水珠自动结合进行焊接,用高温熔化金属,从而使分子间的距离足够近,金属冷却后就焊接到一起了;二是爆破焊接技术,它是将金属表面清洁后靠在一起,然后靠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将两金属压接在一起.这两种方法都是利用分子间距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时分子存在________力实现焊接的.4. 指出下列三个现象中共同反映的物理知识:(1)“八月桂花遍地开”时,很远就能闻到香味;(2)在热水中放一些糖,过一会儿水就变甜了;(3)在公共场所,一人吸烟,周围的人都会受到毒害.A.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5.. 当香喷喷的豆浆打好后,戴眼镜的小王打开豆浆机,他只闻到香味却看不清楚豆浆.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趣味链接】6.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把花粉小颗粒放入水中,通过显微镜观察放有花粉的水滴,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魔似的不停地运动,每个花粉小颗粒运动的方向和快慢都在变化,不会停下来.这些花粉小颗粒实际上是由上万个分子组成的分子团,由于受到水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撞击而不能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运动.这就是著名的布朗运动.【拓宽延伸】布朗运动实质反映了什么?第十三章热和能13.1分子热运动1.D解析:铁粉是肉眼可见的,是物体;分子是肉眼看不见的,故A选项说法错误.铁丝很难被拉断,只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不能说明分子间没有斥力,故B选项错误.铁块很难被压缩,只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不能说明分子间没有引力,故C选项错误.洒在桌面上的酒精,过一会儿都蒸发了,是酒精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2.B解析:一切物质的分子间都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但分子间的作用力是有范围的.把两块纯净的铅压紧,使两个铅块的距离接近分子间引力发生作用的距离,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由于玻璃之间的绝大多数分子间距离较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故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两块玻璃无法结合成一块.故选B.3. 大引解析: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焊接金属就是利用高温或者压力使金属的分子互相渗透来实现焊接的.4. 不同物质间发生了扩散现象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解析:扩散现象是指物质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扩散现象是气体分子的内迁移现象,从微观上分析是大量气体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时,分子之间发生相互碰撞的结果.5.答:只闻到香味,是因为豆浆的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看不清豆浆是因为豆浆机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镜片上.6..思维点睛:布朗运动的实质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结果.解析:(1)布朗运动的主体并不是分子或原子,而是因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使花粉小颗粒受到撞击而振动.(2)通过布朗运动,说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13.2内能1. 在学习了内能的知识后,几位同学对于内能的知识提出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晓华:炽热的铁水具有内能,冰冷的铁块也具有内能B.晓峰:运动速度大的物体内能大C.晓玲: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无关D.晓平:物体对外做功其内能一定增大2. 温度、热量和内能三个物理量遇到了一起,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比温度低的物体多B.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C.内能少的物体也可能将能量传给内能多的物体D.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3. 如图所示是模拟点火爆炸装置,当揿动电火花发生器的按钮时,我们可以看到上面的盒盖将_________,同时听到“砰”的一声响.在此过程中,燃气的_________能减少,转化为_________的_________能.4. 通过课本中的实验探究,同学们知道了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具体地说: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那么“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少吗”?严小明同学对这个猜想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使水沸腾,他看到了水蒸气将木塞冲开,并冒“白气“,这充分说明了水蒸气_________,水蒸气内能_________,温度_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实验说明:_________,从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是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5. 位于芜湖市的“神山铸剑”遗址极富传奇色彩,相传春秋时干将在此设炉造剑,三年成剑,锋利无比.干将造剑主要是利用了金属具有良好的_________(选填“弹性”、“硬度”或“延展性”),可锻打成剑.当年的“淬剑池”如今仍位于山颠,淬剑是指将炽热的金属剑迅速与冷水接触,以增加其硬度.淬剑过程中,金属剑的内能_________ (选填“增大”或“减小”),这主要是通过_________方式改变了金属剑的内能.6. 某物理实践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的吸热本领,他们把质量、温度都相同的水分别倒入两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用白纸和黑纸分别将瓶子包起来后放在太阳光下照射,每隔3min测一次瓶中水的温度,收集的数据如下:日照时间/min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白纸瓶水温/℃23 24 25 25 26 27 27 28 29 29 30 黑纸瓶水温/℃23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在这一过程中,水的内能__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少”),内能变化的方式是_________.对上述数据分析,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趣味链接】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包含的总能量,包括分子的动能(即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动能)和分子的势能(即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分子内的能量、原子内的能量、原子核内的能量等.在热学中,由于在热运动中上述后三项能量不发生变化,所以内能一般指前两项.由于分子的动能跟温度有关,分子的势能跟分子间的距离有关,所以物体的内能跟温度、体积都有关系.【拓宽延伸】慢慢压缩针筒里的气体,加热针筒里的气体,气体内能中哪部分发生变化?金属块在受热膨胀时,金属块内能中哪些部分发生变化?13.2内能1.A解析:因为任何物体任何温度都有内能,故炽热的铁水具有内能,冰冷的铁块也具有内能,故A说法正确,符合题意;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而与整个物体的速度无关,故B说法错误;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C说法错误;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D说法错误.故选A.2.C解析:热量不是状态量,不能说含有或者具有热量.故A不正确.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有温度差;热传递的特点是:高温物体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热量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但内能小的物体温度可能比内能大的物体高,因此热量也可能由内能小的物体传给内能大的物体.故B不正确.内能少的物体也可能将能量传给内能多的物体,能量是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故C正确。

2019年沪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第12-20章)

2019年沪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第12-20章)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一、温度与温度计1.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摄氏温标:(1)规定:1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0C,纯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0C。

(2)单位:摄氏度150C读作:15摄氏度;—150C读作:零下15摄氏度。

3.测量仪器:温度计(1)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使用时,让玻璃泡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待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温度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3)常见温度计:寒暑表(—300C~500C),实验室用温度计(—200C~1100C),体温表(计)(350C ~420C)二、熔化与凝固三种常见的物态是:固态、液态、气态。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的存在状态发生了变化。

1.熔化(吸热):(1)定义: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

(2)晶体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特点: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熔化特点:继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3)晶体:冰、盐、石墨、石英、钻石、水晶、海波,各种金属;非晶体:松香、石蜡、蜡烛、玻璃、沥青、塑料等。

2.凝固(放热):(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

(2)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特点:继续放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凝固特点:继续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3)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三、汽化与液化1.汽化(吸热):(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方式:蒸发和沸腾①蒸发的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

(有制冷作用)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②沸腾的定义:在一定的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沸腾的特征: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第一中学高二化学学业水平考试(选修4)

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第一中学高二化学学业水平考试(选修4)

苍山一中高二化学教案编写人编号 021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学业水平测试高二化学试题(侧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Na -23 C-12 S-32 N-23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各项与反应热的大小无关的是()A.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 B.反应物量的多少C.反应物的性质 D.反应的快慢2.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H代表燃烧热的是()A. CH4 ( g ) + 3/2O2 ( g ) = 2H2O ( l ) + CO ( g ) △H1B. S ( s ) + 3/2O2 ( g ) = SO3( s ) △H2C. C6H12O6 ( s ) + 6O2 ( g ) = 6CO2 (g) + 6H2O ( l ) △H3D. 2CO ( g ) + O2 ( g ) = 2CO2( g ) △H43.过程的自发性的作用是()A.判断过程的方向 B.确定过程是否一定会发生C.判断过程发生的速率 D.判断过程的热效应4.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A.碳酸钙受热分解 B.乙醇燃烧C.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氧化钙溶于水5.氢气是人类未来最理想的燃料,以水为原料大量制取氢气的最理想的途径是() A.利用太阳能直接使水分解产生氢气B.以焦炭和水制取水煤气(含CO和H2)后分离出氢气C.用铁和盐酸反应放出氢气D.由热电站提供电力电解水产生氢气6.已知热化学方程式:H+(aq)+OH-(aq)= H2O(l) △H 1= -57.3 kJ/mol1/2H2SO4(浓)+ NaOH(aq)= 1/2 Na2SO4(aq)+ H2O(l) △H 2 = 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热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表示分子数()B.△H 1 > △H 2C.△H 2 = -57.3 kJ/mol D.∣△H 1 ∣>∣△H 2∣7.在2升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2A(g)+ B(g) 2C(g)+D(g) 。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Ⅱ课程编码:0630891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Ⅱ学 时:80其中实验学时:16学 分:4.5开课学期:5适用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材料化学、电子材料与原器件课程类别:必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本课程是材料工程与工程领域学科基础课,是国家教育部设置材料类专业的主要课程。

它是研究无机、有机、金属材料的成分、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应用基础科学。

它包括材料的对称,结构和缺陷,材料热力学和相平衡,材料扩散和相变,材料烧结及热处理等。

它为学生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提供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并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一)绪论 本部分要求了解材料科学的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以及材料组成、结构、工艺及性能的关系。

(二)结晶学基础知识 1、晶体材料的宏观对称 2、晶体材料的微观对称 3、结晶化学基础 (三)材料的结构 本部分要求学生了解氧化物晶体结构的一般规律以及晶体结构的线缺陷;理解硅酸盐晶体结构的特点;掌握典型无机化合物的结构。

1、 典型晶体结构类型(1) 单质的晶体结构(2) 二元化合物的晶体结构(3) ABO3型化合物的晶体结构(4) 尖晶石型晶体结构(5) 氧化物晶体结构的一般规律2、 硅酸盐晶体结构(1)硅酸盐晶体结构的一般特点与分类(2)岛状硅酸盐晶体结构(3)组群状硅酸盐晶体结构(4)链状硅酸盐晶体结构(5)层状硅酸盐晶体结构(6)架状硅酸盐晶体结构3、晶体结构缺陷(1)点缺陷(2)固溶体(3)非化学计量化合物(4)线缺陷4、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及性能 (四)非晶态固体本部分要求学生了解玻璃结构理论;理解玻璃形成的热力学条件、动力学条件和结晶化学条件;掌握熔体、玻璃结构和性质的相互关系和制约规律。

1、熔体(1)熔体结构(2)熔体性质2、玻璃(1)玻璃的一般特点(2)玻璃的结构(3)玻璃形成的条件(4)玻璃中的分相(5)常见玻璃类型3、玻璃陶瓷及其他非晶态材料 (五)相平衡 本部分要求学生了解相律和相平衡的研究方法以及相图热力学的基本知识;理解专业相图在材料组成设计、材料工艺方法选择、材料矿物组成控制及材料性能预测等方面的应用;掌握单元和多元相图的基本原理,学会相图的分析方法。

河南省淮阳一高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二章简答题专项经典练习(含答案解析)

河南省淮阳一高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二章简答题专项经典练习(含答案解析)

一、解答题1.许多科学发现从重视微小差异开始,科学家瑞利和拉姆塞正是重视氮气密度的微小差异,才最终发现了稀有气体。

材料一1892年瑞利发现,相同条件下由空气中除去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灰尘后获得的氮气,其密度为1.2572g /L ;由含氮化合物反应并除去水蒸气后获得的氮气,其密度为1.2505g /L 。

两者密度差值虽小,却完全超出了实验误差范围。

材料二1894年瑞利和拉姆开始进行“清除空气中氮气”的实验研究,将上述实验所得的气体干燥后,通过红热的铜粉来除去其中的氧气,得到少量的剩余气体。

对剩余气体做光谱分析得知,这是一种未知的气体,并测得其密度约是氮气的1.5倍。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清除空气中氮气”的实验原理是:在电火花引燃下,氮气和氧气生成一氧化氮,进而发生后续反应。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用红热的铜粉除去其中的氧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与纯净氮气密度值更接近的是由_____(填“空气中”或“含氮化合物反应”)获得的氮气密度值。

(3)相同状况下,气体的密度与它们的化学式是一成正比。

由材料二推测,这种应该是_____(填化学式)。

(4)在当时实验条件下,很难利用化学反应除去这种气体,其理由是_____。

解析:22N O 2NO +点燃 2 Δ 2Cu O 2CuO + 含氮化合物反应 Ar 它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解析】【分析】根据空气的成分和各种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1)“清除空气中氮气”的实验原理是:在电火花引燃下,氮气和氧气生成一氧化氮,进而发生后续反应。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N O 2NO +点燃。

用红热的铜粉除去其中的氧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Δ 2Cu O 2CuO +。

(2)与纯净氮气密度值更接近的是含氮化合物反应获得的氮气密度值,因为空气中含有化学性质不活泼的稀有气体。

(3)相同状况下,气体的密度与它们的化学式是一成正比。

理科综合Ⅰ卷

理科综合Ⅰ卷

安岳县201—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义务教育九年级理科综合全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n卷(综合题)两部分。

第I卷1至4页,第n卷5至12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自己的姓名、考号和考试科目,并将试卷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考试结束,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耗疋需杵杵1 A UA LIJA IVA V A VIA011 H12 1k 熬42AU w7按51) «nH6C碳7N 鼠1斗IO氧9V 斌1?lONtf ?5(JINa 钠2312Me 谟24 .13 Al 铝27USi fit2H■ 5P 磷16 S麻37na 氯MSIB.Ar 氨10可能用到的资料元素周期表(部分))区市(县第I卷(选择题共51分)注意事项:每小题选出的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用铅笔在答题卡上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徐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7小题,共51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根据你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者B .贫血患者平时除了需要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外,还应多吃一些含碘丰富的食物C •菜豆种子有子叶,玉米种子没有子叶D •若载玻片上实物的形状是pb则在显微镜视野中的物像是qd2 .关于下列各图的说法错误的是()图1 图2卷店匸忑西鼻耳窣±c%*图3口評N ftt Xft图4▲如hf;]. m A■;"育机物maA •从图1可判断该花的开放时间大约是早上6点到晚上6点影响该花开放的因素主要是光照B•图2为显微镜下看到的人体血细胞,人体受伤时,乙与伤口凝血作用有关,当身体受病原体感染时,丙的数量会增加C•图3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被消化的程度。

上海向东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答案解析)

上海向东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答案解析)

上海向东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做食品保护气B.空气质量级别越高,说明空气质量状况越好,空气越清新C.计入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的是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臭氧D.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氧气21%、氮气78%2.在盛有空气的密封容器内,蜡烛燃烧至熄灭过程中的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A.蜡烛燃烧过程中生成了COB.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C.此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3.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B.往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双氧水C .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D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制取氧气4.下列对物质物理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A .五氧化二磷是白色气体B .液氧是淡蓝色液体C .二氧化硫是无色无味气体D .高锰酸钾是黑色固体5.下列气体中会污染空气的是A .二氧化碳B .氧气C .氢气D .二氧化硫6.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碳B .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C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D .加热铜绿时,绿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7.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区别它们的最佳方法是 A .测定气体的密度B .闻气味C .滴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D .伸入燃着的木条8.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如图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纳米铁粉燃烧的化学表达式为223Fe+O Fe O 点燃B .锥形瓶中放水可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C.气球先变大后变小,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D.激光手电照射为反应提供所需温度9.在医院里给病人输氧时,用到类似如下图所示的装置。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第八十九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选考试题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第八十九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选考试题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第八十九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选考试题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1是科学家制成的用C 60作车轮的“纳米汽车”,直经约6到9纳米。

用激光笔照射该“纳米汽车”分散在蒸馏水中形成的分系线,光线通过时出现明亮的光路B.图2中的彩色玻璃是制玻璃过程中加入一些金属氧化物或盐制得的,可用于建筑和装饰C.图3首次实现在月球背面着陆的“玉免二号”月球车,其太阳能电池帆板工作时的能量转化过程为:太阳能—化学能一电能D.图4为中国天眼”,其镜片材料为SiC,具有类似金刚石的结构,硬度大,断裂其中化学键Si-C,需要吸收能量2.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离不开化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中国天眼FAST用到的碳化硅是一种新型陶瓷材料B.光导纤维在信息技术发展中应用广泛,制造光导纤维的主要材料是单质硅C.大飞机C919用到了铝锂合金,铝锂合金属于金属材料D.在即将到来的新能源时代,核能、太阳能和氢能将成为主要能源3.下列四个常用电化学装置的叙述错误的是图I水果电池图II干电池图III铅蓄电池图IV氢氧燃料电池A.图I所示电池中,电子从锌片流出B.图II所示干电池中锌作负极C.图III所示电池为二次电池,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Pb-2e -+ =PbSO 4 D.图IV所示电池中正极反应为:4.“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诗句中的“沙”的主要成分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属于酸性氧化物,不与任何酸反应B.“水玻璃”可以由与NaOH溶液反应制得C.是制取传统硅酸盐产品玻璃的原料之一D.通常所说的“从沙滩到用户”,这句话涉及工业上制备粗硅的工艺5.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SO 2是一种有毒物质,因此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B.泡菜中的微生物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的过程,属于氮的固定C.燃煤中加入CaO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D.医疗上将BaCO 3作为消化系统X射线检查的内服药剂,俗称“钡餐”6.物质的类别和核心元素的化合价是研究物质性质的两个重要角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三种迁移系数
1 v 粘度(粘性系数) 3 CV, m 1 v 热导率 3 M 1 扩散系数 D v 3
由气体分子运动论微观理论可导出
y
v1
v2
为粘度(粘性系数)
气体粘滞现象的 微观本质是分子定向 运动动量的迁移 , 而 这种迁移是通过气体 分子无规热运动来实 现的.
z
x
v
A
S
v v
B
x
x
§12-9
二 热传导现象
气体的迁移现象
设气体各气层间无相对运动 , 且各处气体分子数 密度均相同, 但气体内由于存在温度差而产生热量从温 度高的区域向温度低的区域传递的现象叫作热传导现 象. 称为热导率
§12-9
气体的迁移现象
气体处于非平衡状态时,气体内将有能量、质量或动 量从的定向迁移,这就是非平衡态下气体的迁移现象. 一 粘滞现象
y
气体中各层间有相 对运动时, 各层气体流 动速度不同, 气体层间 存在粘滞力的相互作用.
v1
v2
z
x
§12-9
气体层间的粘滞力
气体的迁移现象
v f S x
Q T S t x

气体热传导现象的微 观本质是分子热运动能量 的定向迁移, 而这种迁移 是通过气体分子无规热运 动来实现的.
Q
S
T2 T1 T2 x
*B
T1
*A
x
§12-9
界气体的扩散现象是常见的现象, 容器中不 同气体间的互相渗透称为互扩散; 同种气体因分子数密 度不同, 温度不同或各层间存在相对运动所产生的扩 散现象称为自扩散 . 分子数密度不同引起的扩散
m' D S t x
D 为扩散系数
N n D S t x
N
S
n2 n1 n2 x
*B
n1
*A
x
§12-9
气体的迁移现象
N
S
气体扩散现象的微观 本质是气体分子数密度的 定向迁移, 而这种迁移是 通过气体分子无规热运动 来实现的.
n2 n1 n2 x *B
n1 *A
四 三种迁移系数
x
1 v 粘度(粘性系数) 3 CV, m 1 v 热导率 3 M 1 扩散系数 D v 3
§12-9
气体的迁移现象
N
S
气体扩散现象的微观 本质是气体分子数密度的 定向迁移, 而这种迁移是 通过气体分子无规热运动 来实现的.
三种现象共同的宏观特征:
n2 n1 n2 x *B
n1 *A
x
(1)发生的原因——存在着一定的不均匀性, 梯度是这些不均匀性的定量描述。 (2)迁移是通过气体分子无规热运动来消 除不均匀性 .
§12-9
气体的迁移现象
迁移现象的微观解释(定性) (1)分子热运动——迁移 (2)碰撞频率——迁移过程的强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