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

合集下载

区域相关知识点归纳总结

区域相关知识点归纳总结

区域相关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区域相关的概念1. 区域的定义区域是指地理空间上的一定范围或范围内相对稳定的地域。

区域具有一定的边界和内部联系,通常包括自然和人文要素。

2. 区域的特征区域具有以下特征:边界清晰、内部联系密切、相对稳定、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

3. 区域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区域可以分为自然区域、人文区域、政治区域、经济区域等。

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的问题和目的。

二、区域相关的主要理论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地理学上的基本理论之一,主要研究地理空间上的物产、市场、交通等要素在不同地点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分布规律问题。

2. 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发展理论是研究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差异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包括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中心城市和周边乡村等发展差异性问题。

3. 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地位,以及分工条件和方式的演变和影响。

4. 区域识别理论区域识别理论主要研究区域的特色和认知,包括自然环境的特征、人文地域的特色、地域品牌的塑造及其对发展的重要性。

5. 区域规划理论区域规划理论主要研究在特定地域内进行的各种规划活动,包括城市规划、产业规划、环境规划等,以及规划实施的科学方法和流程。

三、区域相关的研究方法1. 区域调查区域调查是研究区域内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基本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

2. 区域分析区域分析是研究区域内不同地区间发展差异、关联性和发展趋势的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模型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等。

3. 区域比较区域比较是研究不同区域之间异同点和联系的方法,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地理环境差异比较、文化特色比较等。

4. 区域模拟区域模拟是通过模型和仿真方法研究区域内不同因素之间的作用和变化过程的方法,包括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多智能体系统等。

四、区域相关的主要领域1. 经济区域经济区域主要研究区域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贸易往来等经济问题,以及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空间(区域)经济学的相关补充知识点

空间(区域)经济学的相关补充知识点

空间(区域)经济学的相关补充知识两个区域、两个部门、两种要素假设两种力量:聚集力+分散力核心结论(一)本地市场放大效应(二)循环累积因果链(三)内生的非对称性(四)突发性聚集(五)区位的黏性,或“路径依赖”(六)驼峰状的聚集租金(七)重叠区及人们预期的自我实现(八)“黑洞”城市化滞后1.贸易角度(倪鹏飞)在开放经济体系下的工业化进程中,当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时,一方面,工业企业用低工资支付就业农民工收入,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成本优势(外部需求增加),促使中国工业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民工的低工资无法满足他们在城市长期居住的最低消费需求,导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缓慢。

因此,中国的滞后城市化与国际贸易顺差有着紧密的关联。

工业化是工业部门发展和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城市化则是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庭向城市转移并定居的过程,二者都离不开劳动力的转移。

在开放体系下,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国家,其城市化一定时期内的滞后,缘自本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上涨极为缓慢,不能满足他们在城市定居的基本生活需求。

就中国而言,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出口导向拓展的国际市场,使工业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这势必导致贸易顺差和滞后城市化的并存。

但是,当工业规模足够大时,劳动力将出现短缺,随着“刘易斯第一拐点”的到来,工资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生活成为可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差距将逐步缩小。

但是,城市化率的快速增长,也有可能造成过度城市化,相对滞后的工业化可造成更多的失业和贫民窟。

因此,解决当前中国城市化滞后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扩大就业的同时,提升工资水平,以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逐步解决“半城镇化”的问题,最终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同步协调发展。

2.所有制角度(刘瑞明)中国的经济转型具有双重性:第一,中国是一个具有典型的“城市一农村”二元经济特性的国家。

第二,由于中国的经济转型是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城市内部,又有“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的二元经济特征。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知识点总结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知识点总结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知识点总结《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知识点总结1.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促使资本、技术、信息、劳务和产品等在一定区域内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国家经济集团,成员国之间互惠互利,在国际经济关系中采取一致的立场。

2.欧共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区别: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它是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于1967年合并而成。

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构成欧洲共同体的三个机构中的一个。

一、欧共体的出现:1、成立背景:材料:材料一15世纪哲学家卢梭说:“欧洲国家必须建立联盟,维护欧洲的和平。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欧洲的联合是历史的要求。

”共同的地域使欧洲国家一直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材料二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曾说:“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联邦政府和一个欧洲议会,以消除欧洲国家之间的纷争,维护持久的和平。

”欧洲历来是国际关系的中心,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源地和主战场。

“二战”使欧洲国家普遍削弱,使欧洲各国深刻意识到,欧洲不能再发生内部的纷争了。

材料三在“冷战”格局下,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而美国借扶植西欧又不断加强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

欧洲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就必须加强合作,实现欧洲的统一。

思考1:结合内外形势,分析欧共体成立的原因有哪些?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恢复联系加强——可能性战争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二战后国际地位的下降,冷战的世界局势——必要性思考2:“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是什么?2、成立过程:第一步: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的开始。

第二步:1957年法意等六国签署《罗马条约》,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的基本目标是创造“一个欧洲各国人民间日益密切的联盟”。

它的基本内容是共同市场和共同的经济政策的形成,核心是关税同盟和共同的农业政策。

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知识点总结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或国家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合作与协调。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以下是关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一些主要知识点。

一、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和意义1. 全球化趋势下的区域经济合作:全球化加速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而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实现国际间经济互利共赢的重要方式。

2. 经济合作区的概念和意义:经济合作区是指多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共同发展而设立的特定区域,其目的是通过合作与互补优势实现共同繁荣。

3. 区域经济合作的价值: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促进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产业优化布局等,提高区域内经济的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二、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和机制1. 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是最基础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成员国在区域内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货物、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

2. 关税同盟:关税同盟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成员国对第三方实施相同的关税政策,形成一个共同市场。

3. 经济联盟:经济联盟是更进一步的合作形式,成员国在贸易、投资、产业政策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协调和合作。

4. 区域一体化:区域一体化是最高级别的经济合作形式,多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实现更深层次的一体化。

三、区域经济合作的案例1. 欧盟:欧盟是最成功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一,其成员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实现了高度的一体化。

2. 亚洲:亚洲各国通过东盟、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等合作机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3. 北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为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经济合作提供了重要框架。

4. 中国:中国通过与东盟、上合组织、中亚五国等的合作,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

四、区域经济合作的挑战和对策1. 经济发展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何在合作中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挑战。

2. 利益纠纷和市场壁垒: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利益冲突与纠纷,同时一些国家可能会设置市场壁垒,限制自由贸易。

区域发展知识点总结

区域发展知识点总结

区域发展知识点总结一、区域发展的概念与内涵1. 区域发展的概念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为目标,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手段,实现不同区域间发展水平的均衡和协调,促进区域内部的经济社会发展。

2. 区域发展的内涵(1)均衡发展。

促进不同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均衡,增强各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2)协调发展。

促进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和和谐,避免出现发展差距过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3)可持续发展。

在促进区域发展的同时,要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4)城乡一体发展。

促进城乡间交通、信息、资源、产业等方面的互通互补,实现城乡融合和互利共赢。

二、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各地区发展的基础,对区域内外的交通、贸易、人口迁移等都有影响。

2. 自然资源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差异影响了地区间的产业分布和发展方向。

3. 政策环境政府发布的政策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比如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等。

4. 人口因素人口规模、素质、结构等都会影响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5. 历史文化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地区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文化产业、旅游业等。

6. 产业结构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方向。

7. 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对不同地区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包括气候、土地、水资源等。

8. 社会文化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传统也会影响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比如教育、宗教、价值观念等。

三、区域发展的战略1. 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1)明确发展目标。

明确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确定主导产业和支撑产业。

(2)整合资源。

合理布局地区间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布局规划。

制定区域发展规划,规划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

(4)政策扶持。

出台相应政策,吸引投资、促进产业发展、保障人才和市场等。

第三章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第三章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20世纪3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发展的地理分布是由自然环境所决定的无法改变从理论上讲区域非均衡增长只是一般经济均衡自动调节系统中出现的暂时现象市低收入资本缺少投资引诱不足低生产率有限购买力储蓄能力低低生产率资本量小图31贫困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目标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章节编号 章节名称 知识点
1、区域经济结构均衡理论于区域空间结构均衡理论。 2、平衡增长理论的含义及类型。 3、大推动理论。 4、贫困恶性循环。 5、新古典主义区域增长理论。 第三章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本章重点与难点
1、大推动理论的理论基础—外部经济效果。 2、大规模投资计划的理论依据——斯密定理。 2、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3、新古典理论的均衡运行机制——要素的区际逆向流动。 4、新古典理论的应用前提——区际技术一致性。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均衡论——平衡增长理论 一、平衡增长理论及其评价 平衡增长理论的观点最初产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指在整个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 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其按同一或不同比率全面得到发展,以此来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平 衡增长的三种类型:一是强调投资规模;二是注重经济发展路线;三是上述两者的折衷类型。 平衡增长的最初含义:以大规模的投资来克服发展过程中供给和需求方面的不可分性。 供给的不可分性指资本(特别是社会一般资本)的整体性,以及只有在许多经济活动上同时 进行投资才能得到各种规模经济利益;需求的不可分性指由市场规模所造成的对经济活动的 盈利性以及可行性的限制。 平衡增长的扩展含义:经济发展道路以及投资格局一定要使不同经济部门保持平衡,不 要因一个部门的发展不足阻碍其它部门的发展。这里“不同经济部门保持平衡”并不是说所 有部门都要以同样的比率增长,而是说各部门产出的增长要与各种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相一 致,从而使供给和需求相符。这就暗含着“均衡思想” ,即不存在短缺或瓶颈。 基础设施的不可分性是发展过程中外部经济的最重要源泉,其贡献是间接生产性的,只 有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后方可形成。所谓资本供给的“不可分性”是指社会先行资本供给的不 可分性。由于这些项目规模巨大,各项目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依存,必须同时建成才能发挥 作用,因而一开始就需要有最低限度的大量投资作为创始资本,并且要有相应的辅助设施才

区域经济合作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合作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合作知识点总结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两个或更多地区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进行的经济合作。

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参与方可以共同解决面临的经济挑战,促进经济发展和繁荣。

下面将对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区域经济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其次,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提升地区的竞争力。

再次,通过合作可以推动货物、资金、人员和技术的跨境流动,促进地区间的互联互通。

最后,区域经济合作还可以促进国家间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加强政治互信。

二、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

一种常见的形式是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是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成员国之间取消或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货物和服务的自由流通。

另一种形式是共同市场。

共同市场不仅包括自由贸易区的特点,还实现了成员国间的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

此外,还有经济联盟、经济合作组织等形式。

三、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案例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机制。

例如,欧洲联盟(EU)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EU的成员国共同组成一个共同市场,并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

此外,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盟等也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典型案例。

这些实践案例表明,区域经济合作对于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挑战与机遇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首先,经济差异和利益分配不均可能导致合作难度增加。

不同国家、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存在差异,如何进行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其次,政治和安全因素也会影响到区域经济合作的稳定性和可行性。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着更多的机遇。

例如,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加强科技创新合作等。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合作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升竞争力、加强合作与经济联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态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态》,供大家学习参考!一、东亚: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二、东南亚:1、世界上的热带经济作物区:(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2、食粮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国);3、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4、工业发展迅速;三、中亚:1、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1)有利因素:a.平原、耕地面积大;b.光照充足;c.温差大;(2)不利因素:水资源缺少;2、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质;3、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4、工业: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四、西亚和北非:1、出口石油为主,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2、特产:(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2)摩洛哥:橄榄油;(3)阿富汗:紫盖皮羊毛;(4)伊拉克椰枣;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热带经济作物;2、采矿业;注:二者为单一低级产品出口;原因:由于移民经济长期入侵,经济大国操纵;前程:振兴民族经济、展开多种经济;六、西欧:1、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3、旅行业发达;4、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七、北美:1、农业-高度机械┠烈底ㄒ祷?/p>2、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八、拉丁美洲: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庞大;3、食粮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食粮自给;。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1.区域的概念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层的地域单元,并且具有可重叠性和不可遗漏性;•政治学将区域看作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具有可量性和层次性;•社会学则视区域为具有相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中的区域必然是一个具有特定经济功能的、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特征的区域即经济区域。

2.区域的类型[1[、按物质内容划分:A:自然区域B:社会经济区域[2[、按内在结构划分A:均质区域B:枢纽(结节)区3.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4.区域系统的组成❖按照系统科学的思路研究区域系统的组成,首先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子系统,各子系统更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子系统,乃至要素。

❖对区域经济系统来说,更关心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构成和地域构成。

5.区域系统的特征❖(一)综合性与整体性❖(二)动态性与开放性❖(三)空间性与区域性❖(四)层次性❖(五)自适应性与自组织性6.区域系统主要涉及下列14个方面的结构:❖1)空间结构2)城镇结构3)资源结构❖4)社会(人口与劳动)结构5)产业结构6)规模结构❖7)技术结构8)投资结构9)消费结构❖10)交通结构11)能源结构12)消费积累结构❖13)进出口结构14)市场结构7.区域系统结构的分析方法1、要素比例分析法包括:百分比、区位商、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多样化指数等计算与分析等。

(1)百分比--个要素占总体的比重。

(2)洛伦兹曲线-----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

它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

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基本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8区域系统的演化[1]、演化方向无序----有序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2]、地域演化点—线—网—面的融合。

[3]、演化方式 A 渐变模式---普遍的。

B 突变模式---特殊的。

区域发展知识点

区域发展知识点

区域发展知识点一、区域发展的概念和背景1.1 区域发展的定义区域发展是指在特定地理范围内,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社会福利等手段,实现区域整体发展的过程。

1.2 区域发展的背景区域发展是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导致的。

不同地区在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通过区域发展来平衡和提升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

二、区域发展的重要性2.1 促进经济增长区域发展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发展等方式,推动经济增长。

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可以通过区域发展来缩小,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

2.2 改善社会福利区域发展可以提高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水平等,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福利。

通过区域发展,可以实现地区之间的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的均衡分配。

2.3 保护环境资源区域发展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避免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

通过区域发展,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三、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3.1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

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会对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政策等。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3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人口结构、文化传统等。

不同地区的社会因素不同,对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4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国家政策、地方政策等。

不同地区的政策因素不同,对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四、区域发展的策略和方法4.1 区域合作通过区域合作,不同地区可以共同利用资源、共同发展产业、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区域发展的目标。

4.2 产业升级通过产业升级,可以提高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产业升级可以包括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

4.3 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区域发展的关键。

高考地理区域经济知识点

高考地理区域经济知识点

高考地理区域经济知识点在高考地理中,区域经济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理解区域经济的相关知识,对于我们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

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众多。

地理位置是一个关键因素。

比如沿海地区通常因为交通便利,便于与外界进行贸易往来,经济发展往往较为迅速。

气候条件也会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

适宜的气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自然资源的分布同样重要。

像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会发展起相关的采掘业和加工业。

交通条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桥梁的作用。

发达的交通网络能够促进商品和人员的流动,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例如,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等交通方式的完善,可以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区域分工与合作。

劳动力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能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政策因素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可以吸引投资,促进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经济区域类型。

比如,经济发达地区通常具有先进的技术、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市场机制,经济增长速度快,产业结构较为优化。

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在技术、资金和人才等方面存在不足,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种不平衡可能表现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居民收入等方面。

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提到的自然条件、交通、劳动力等因素外,历史文化、市场开放程度等也会产生影响。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国家通常会采取一系列措施。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的学科,它对产业、劳动力、资本、技术创新等要素在地理区域内的流动与分布进行科学分析,揭示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及其形成机制。

以下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区域发展差异理论区域发展差异理论主要研究为什么不同地区存在经济发展差异。

其中,区位理论认为地理位置是决定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地区禀赋理论强调地区资源禀赋是影响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此外,区域创新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地区发展差异中起着重要作用。

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地区内生产要素的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其中,新古典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则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

此外,研究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于理解区域经济增长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学理论也涉及到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

区域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区域发展规划、区域产业政策、区域创新政策等。

其中,区域发展规划是指通过制定规划方案来引导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产业政策则是指采取措施来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创新政策则是指通过支持技术创新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来推动区域经济创新。

4.区域间贸易与一体化区域经济学理论还涉及到区域间贸易与一体化的研究。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区位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有助于解释不同地区间的贸易现象。

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现象,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

5.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对经济活动的密集程度、经济规模、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

城市经济学理论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升级理论、城市职能划分等。

6.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总体而言,区域经济学理论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理、经济学、政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区域发展知识点

区域发展知识点

区域发展知识点
区域发展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通过有效的规划和实施措施,促进其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区域发展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实现区域发展的基础,通过对区域内资源分布、经济结构、人口分布等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和发展重点,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

2.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内容,包括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技术创新、促进投资和消费等。

其中,产业结构升级可以通过引导外来投资、培育本地产业等方式实现,技术创新可以通过加强科研、提高技术水平等手段推动。

3. 区域社会发展:区域社会发展包括提升教育水平、改善医疗条件、优化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这些因素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4. 区域文化发展:区域文化发展是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内容。

通过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促进区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5. 区域合作与交流:区域合作与交流是实现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与其他区域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经济互利共赢等效果,推动区域发展。

总之,区域发展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点,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区域发展。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卷面安排:1、填空(10)2、名词解释5-6 3、简答题3-4 4、计算题5、论述题第一章导论1、区域】: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区域的经济学概念】: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上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内涵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范围。

2)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3)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

具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能独立的组织与其他区域的经济联系。

4)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4、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3)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4)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5、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区域结构、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区际分工和联系、区域地理结构及组成单元、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结构是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去也内任何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到区域的任何部分。

(待补充)第二章经济活动的区位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为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经典理论:1、古典区位论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提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距离、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2、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杜能V.Thünen,区位论的鼻祖,《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开创经济过程与空间的联系1820-1830背景:19世纪初,德国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初中地理区域经济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区域经济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区域经济知识点归纳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关于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在地理学中,区域经济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和相互关系。

初中地理课程中也包含了一些关于区域经济的知识点,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区域经济知识点进行归纳。

第一,农业区位因素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经济活动之一,农业区位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农业发展。

农业区位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交通、市场等方面。

例如,气候对于农作物种植有重要影响,夏季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合水稻种植,而寒冷干燥的气候则适合小麦种植。

同时,交通的发展也会对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工业区位因素工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区位因素也是影响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工业区位因素包括资源、交通、市场和劳动力等方面。

资源丰富的地区容易吸引工业发展,如煤炭、石油、铁矿石等资源的产出地往往是重要的工业中心。

交通的畅通也有助于原材料和产品的流通和销售,市场需求和劳动力状况也是决定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

第三,商业区位因素商业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区位因素决定了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商业区位因素包括人口密度、交通、市场和基础设施等方面。

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往往意味着潜在的购买力和市场需求,交通便利有助于商业活动的发展,市场的规模和市场需求也是商业中心的重要因素。

第四,旅游区位因素旅游业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行业,旅游区位因素是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旅游区位因素包括景观资源、气候条件、文化历史遗迹、交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

地理上的美丽景点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气候条件也会影响旅游的季节性。

交通便利和全面发展的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五,城市区位因素城市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区位因素对于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城市区位因素包括交通、资源、市场和生态环境等方面。

交通的便利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资源丰富和市场规模大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区域定义区域是指在某一主权国家疆域内的,在经济功能上具有同一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古典区位理论:核心观点:理想的厂商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运输里程最短和运输货物重量最少的地点。

主要研究厂商选择何种地点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问题。

新古典区位论核心观点:理想的生产区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厂商或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点。

主要研究以市场规模为中心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二战后,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区际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

随着这种区域问题和城市问题的出现,许多经济学家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区域经济政策、劳动力就业以及城市问题。

这样,从单纯的区位研究逐渐转向区域经济研究,从微观逐渐转向宏观,进而区域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现象。

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出了贡献。

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前,萌芽时期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研究领域重点研究了生产力布局问题,其核心思想是要实现生产力的平衡布局,而实现生产力平衡布局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地区投资倾斜和兴建国有企业,把国内资本和工业从沿海转移到内陆地区,为广大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奠定基础,改变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局面。

改革开放后20至90年代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后,我国强调以效率为主,投资重点放在效益高、见效快的沿海地区。

学术界也提出了倾斜式不平衡发展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不具有经济全面增长所需的资本和其他资源,无法实现平衡的经济增长,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较大的部门或地区进行投资,使得这些部门和或地区优先得到发展,然后带动其他部门或地区的发展。

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第一章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1.区域的概念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层的地域单元,并且具有可重叠性和不可遗漏性;∙政治学将区域看作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具有可量性和层次性;∙社会学则视区域为具有相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中的区域必然是一个具有特定经济功能的、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特征的区域即经济区域。

2.区域的类型[1[、按物质内容划分:A:自然区域B:社会经济区域[2[、按内在结构划分A:均质区域B:枢纽(结节)区3.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4.区域系统的组成按照系统科学的思路研究区域系统的组成,首先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子系统,各子系统更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子系统,乃至要素。

对区域经济系统来说,更关心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构成和地域构成。

5.区域系统的特征(一)综合性与整体性(二)动态性与开放性(三)空间性与区域性(四)层次性(五)自适应性与自组织性6.区域系统主要涉及下列14个方面的结构:1)空间结构2)城镇结构3)资源结构4)社会(人口与劳动)结构5)产业结构6)规模结构7)技术结构8)投资结构9)消费结构10)交通结构11)能源结构12)消费积累结构 13)进出口结构14)市场结构7.区域系统结构的分析方法1、要素比例分析法包括:百分比、区位商、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多样化指数等计算与分析等。

(1)百分比--个要素占总体的比重。

(2)洛伦兹曲线-----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

它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

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基本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8区域系统的演化[1]、演化方向无序----有序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2]、地域演化点—线—网—面的融合。

[3]、演化方式 A 渐变模式---普遍的。

B 突变模式---特殊的。

9.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距离成本);●【4】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

区域经济一体化高考知识点

区域经济一体化高考知识点

区域经济一体化高考知识点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利益,通过协商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议,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消除商品、要素、金融等市场的人为分割和限制,以国际分工为基础来提高经济效率和获得更大经济效果,把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可以根据市场融合的程度,分为以下六类:1.优惠贸易安排。

2.自由贸易区。

3.关税同盟。

4.共同市场。

5.经济同盟。

6.完全经济一体化。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Brussel,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创始成员国有6个,分别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

该联盟现拥有27个会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3种。

欧盟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化又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2021年,欧盟28个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万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3100欧元。

欧盟为世界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最大进出口方。

欧盟对外贸易中,美国、中国、俄罗斯、瑞士为主要贸易伙伴。

欧盟也是全球最不发达国家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援助者,多边贸易体系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力量。

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NAFTA的前身是由美国和加拿大两国建立的美加自由贸易区。

1987年10月美国与加拿大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起在美加两国的基础上吸收了墨西哥参加,形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拥有3.63亿人口,年国民生产总值和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首位。

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协议,贸易区将用15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

北美自由贸易区具有三个鲜明特点:"南""北"共存性;一国主导性;经济互补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区域定义区域是指在某一主权国家疆域内的,在经济功能上具有同一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古典区位理论:核心观点:理想的厂商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运输里程最短和运输货物重量最少的地点。

主要研究厂商选择何种地点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问题。

新古典区位论核心观点:理想的生产区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厂商或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点。

主要研究以市场规模为中心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二战后,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区际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

随着这种区域问题和城市问题的出现,许多经济学家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区域经济政策、劳动力就业以及城市问题。

这样,从单纯的区位研究逐渐转向区域经济研究,从微观逐渐转向宏观,进而区域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现象。

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出了贡献。

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前,萌芽时期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研究领域重点研究了生产力布局问题,其核心思想是要实现生产力的平衡布局,而实现生产力平衡布局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地区投资倾斜和兴建国有企业,把国内资本和工业从沿海转移到内陆地区,为广大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奠定基础,改变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局面。

改革开放后20至90年代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后,我国强调以效率为主,投资重点放在效益高、见效快的沿海地区。

学术界也提出了倾斜式不平衡发展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不具有经济全面增长所需的资本和其他资源,无法实现平衡的经济增长,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较大的部门或地区进行投资,使得这些部门和或地区优先得到发展,然后带动其他部门或地区的发展。

十八大之前,蓬勃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首先,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

其次,研究和布局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

再次,区域经济研究重点转移到区域协调发展。

十八大以来,新时期发展阶段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十九大提出了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推进“四大板块”战略和“三个支撑带”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十八大以来:实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阶段特征:1: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的重要途径2: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内在要求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举措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协调以及区域决策。

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经济活动区位、区域的自组织能力、区际分工与联系、地域结构演进、政府调控(公平与效率)等。

区域经济学研究方法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基础,理论与实践统一为基本原则,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商品交易和提供服务的空间障碍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和技术溢出的局部性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内生力量促使形成区际差距区域经济发展总存在要素快速聚集期区域经济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产业聚集导致的聚集租金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区域经济政策发挥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的思想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为均衡布局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下,有计划地配置生产力,才能实现区际的均衡发展。

同时指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布局应是有利于促进工农结合和城乡结合的生产力布局。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一方面,他们强调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城市的出现、城乡分离以及城乡对立的必然性和进步性;另一方面,他们还见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繁荣造成的尖锐的城乡矛盾和对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城乡对立和差别出发,探索消灭城乡对立和差别的一般规律。

对于消灭城乡差距的主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计划地合理布局生产力是实现城乡统筹的主要途径之一;列宁:促进工农业生产有机联系是实现城乡统筹的主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区际分工与协作的思想区际分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二是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首先形成工商业与农业的分工,接着形成商业与工业的分工,最后形成不同生产工序上的分工.也就是说社会生产的发展必然导致产业部门间、城乡间以及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社会生产的分工与协作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前提条件。

任何生产活动都选择某种特定区位进行生产,而在不同区位上组织不同的经济活动,因而就必然存在区际分工问题和协作问题。

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强调了以内地为中心的生产力布局,并在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指导下实施了以三线建设为中心的中西部开发战略;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又强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缺陷:一是重内地轻沿海,抑制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乃至全国总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二是各地片面强调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我国制定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战略;以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沿海地区适时扶持内陆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内涵的“两个大局”的发展构想。

既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又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中的均衡。

区域经济协调与协同发展理论扭转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局面,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则必须要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为此,提出了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四大板块”战略;十八大以后,又提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形成了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城乡统筹理论39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乡统筹理论体系包含那三个方面:1首次提出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理论、思路与对策;2其次提出了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理论的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论;3再次,首次提出了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思路与对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还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脱贫攻坚路径。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解决不平衡问题的关键是要树立新发展理念,强调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发展、策划发展,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社会群体间的协调以及经济与社会其他方面之间的协调。

解决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一切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释放一切社会活力与创造力,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发展能力与发展绩效。

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1. 完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 坚持顶层设计,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3.强调跨区域发展,以经济带建设构建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4.坚持主体功能区制度,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发展面临的问题1.构建完善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2.重视我国中大区域经济问题研究:1.区际协调发展与区际公平2.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3.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4.扶贫开发与区际公平5.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6.国家重大区域、国家级重点区、重大基础设施的引领与建设7.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管理不可流动性要素在区域经济中,不可流动性要素主要是指自然资源。

可流动性要素资本.人力资本.科技基础性要素制度要素.市场要素. 交通运输要素.从马克思原理出发区位理论的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今天还有借鉴意义(大问题)区位理论的应用:1.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2.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3.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聚集与分散(重要,全部掌握)产业在空间布局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聚集。

第一,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要素丰裕度是区际贸易的决定因素,一个区域总是出口自己丰裕要素制成的产品,进口自己稀缺要素制成的产品。

要素禀赋的差异是产生产业聚集的基本条件。

第二,根据空间不可能定理,如果经济活动是不可分的,也就是存在规模经济,则必然发生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现象。

第三,城市或市场区位的存在,排除了空间不可能定理中的空间同质的假设,这意味着必然发生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

.聚集经济及其类型聚集经济是经济活动主体在产业集聚中获得的各种收益。

聚集经济包括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聚集经济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产生:一是技术外部性,二是金融外部性.聚集经济的源泉72共享效应、匹配效应、学习效应。

产业集群与地域合理规模产业集群的概念: 波特给出的概念:特定领域的相关企业、专业化程度高的供给者、服务提供者,以及隶属于相关产业的企业、相关的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而结成的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关系。

地域合理规模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地域内每个企业的合理规模以及地域内整体产业布局的合理规模,二是地域内整体产业布局的合理规模,表现为某一产业的合理规模和三次产业的结构和规模的合理与否。

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标准一: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标准二: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标准三:社会效益是否最大我国产业布局的趋势判断(重点)1东部沿海仍是产业布局的核心地区,东西部人均收入差距可望缩小;2沿海三大都市圈将继续主导中国产业布局,中西部城市群作用上升;3四大板块的区域格局得到巩固,区域协调发展初步得到实现;4经济带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5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与坚持陆海统筹发展,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以产业转移为动力促进产业布局优化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调整布局指向,积极推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进一步推进产业在城乡和区域之间转移;注重产业链转移,同时注重配套能力的建设;推动大区域之间资金、技术与资源的分工与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