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4年度)
2004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4年黄河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0d05c73143323968011c92f6.png)
2004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前言《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水资源量分析主要以水文断面成果为主。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
《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14年(1987~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
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库以上、龙库~兰、兰~头、头~龙门、龙门~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二级流域分区。
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图1 黄河流域行政分区面积柱状图图2 黄河流域分区面积比例图2004年黄河流域降水略偏少,平均降水量为421.8mm,折合降水总量3353.5亿m3,比上年降水量减少24.1%;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1.1%;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5.7%。
2004年黄河花园口站水资源总量为482.65亿m3(其中河川天然径流量396.70亿m3,与河川天然径流量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85.95亿m3),比上年减少29.4%,比1987~2000年均值偏少12.9%,比1956~2000年均值偏少22.3%。
2004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
![2004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545075573b3567ec102d8a23.png)
2004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2004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一、水资源量(一)降水量全省2004年平均降水量1374.7毫米,折合水量1702.53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多19.3%,比常年偏少18.0%,属偏枯水年。
行政分区中,年降水量最大的是宁德市,为1532.5毫米;最小的是福州市,为1226.8毫米。
与常年相比,各设区市偏少6.0~26.7%。
其中龙岩市偏少最多,为26.7%。
主要江河闽江(福建部分)年降水量为1376.6毫米,折合水量为824.89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19.8%;九龙江、汀江、晋江、赛江(福建部分)、年降水量分别为1325.3毫米、1243.9毫米、1424.0毫米、1622.0毫米,分别比常年偏少21.3%、26.2%、13.8%、7.7%。
受气候和地形影响,我省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
武夷山、戴云山、太姥山三大山脉一带为降水高值区,三大山脉之间的一些盆地及沿海一带为降水低值区。
闽北、闽南及闽东的部分山区为降水高值区,年降水量在1600~2000毫米,全省最大点降水量为建阳坳头站2218.2毫米;沿海一带为降水低值区,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
大田小湖站828.5毫米为全省最小点降水量。
我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2004年汛期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较大,除七里街为66%外,其它各站高达75%~85%。
(二)地表水资源量2004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为710.99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574.1毫米,比上年少11.7%,比常年少39.7%。
全省九设区市的地表水资源量与常年相比均偏少。
行政分区中,南平市的地表水资源量最多,为157.16亿立方米,占全省地表水资源总量的22.10%,比常年少41.8%;厦门市最少,为10.39亿立方米,占全省地表水资源总量的1.46%,比常年少17.8%。
注:地表水资源量指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即河川径流量全省主要江河中,闽江(福建部分)、九龙江、汀江晋江、赛江(福建部分)的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335.93、78.05、42.56、29.76、42.54亿立方米。
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e5894be9ce2f0066f53322b9.png)
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4年,我国大江大河除长江、淮河的局部河段和珠江流域西江发生超警戒水位的洪水外,水势比较平稳,部分中小河流发生了较大洪水。
2004年全国旱情偏轻,农作物受旱面积比2003年减少约1.1亿亩,但华南部分地区旱情严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各级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通力协作,加强洪水管理,拓宽抗旱领域,控制了灾情的扩展蔓延,减少了灾害损失,保障了粮食丰收。
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努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在水利规划、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配置、农村水利、节约用水和水利改革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为推进新时期的治水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贡献。
一、水资源量降水量 2004年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全国平均降水量601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5687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6.5%。
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六区)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值减少 6.3%,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四区)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值减少6.6%。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山东、新疆、天津、西藏、河南、湖南、重庆、青海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偏多13.3%;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广东、海南、江苏和内蒙古偏少20%以上。
地表水资源量 2004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6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244毫米,比常年值减少13.4%。
北方六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5.2%,南方四区比常年值偏少13.0%。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只有山东、西藏、新疆、上海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山东偏多18.3%外,其他3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程度均低于7%;比常年值偏少的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北京、江苏、河北、海南偏少四成以上,福建、甘肃、广东、江西和山西偏少四成至三成。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30f6e31dff00bed5b9f31d31.png)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2001年)综述200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876.2毫米,较多年均值少23.2%,属偏枯年份。
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省辖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发生特大干旱。
江淮丘陵区旱情尤为严重,春、夏、秋三季连旱,造成农业夏秋两季粮食和经济作物减产减收,蚌埠市、淮南市和部分县城供水及农村人畜饮用水发生严重困难,全省干旱程度和旱灾损失大于上年。
全省水资源总量474.27亿立方米,较多年均值少29.8%,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13.1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32.63亿立方米。
全省入境水量8217.54亿立方米,出境水量8541.56亿立方米。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28.95亿立方米,较上年末减少15.64亿立方米。
全省供水总量214.48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37.79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93.70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20.39亿立方米。
用水总量214.4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139.01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64.8%,较上年增加24.16亿立方米。
全省主要江河水质状况同上年相近,有41%的监测河段属于Ⅴ~劣Ⅴ类水质,淮河流域污染严重,巢湖富营养化依然突出。
大型水库和水利风景区、重要的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良好。
一、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876.2毫米,折合水量1222.14亿立方米,比上年少22.4%,较多年均值少23.2%,属偏枯年份。
年降水量的区域分布不均匀,南北差异尤为明显,即北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南部地区偏少较多。
且与多年均值相比,各地区年降水量均不同程度偏少,除南部地区局部略偏少,为平水年份外,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偏少较多,为枯水或偏枯水年份。
按行政分区计算,全省各市年降水量及与上年、多年均值相比见下表。
2001年行政分区降水量与2000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单位:毫米其中,芜湖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属偏枯年份,宣城市、黄山市属平水年份,其余各市为枯水年份。
2004年中国水利公报
![2004年中国水利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30bca124ccbff121dd36831f.png)
2004年水利统计公报2004年,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水利建设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水利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一、水利基本建设2004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总规模为790.3亿元,较上年减少23.4亿元。
其中,防洪工程投资380.1亿元,水资源工程投资240.9亿元,水保及生态环境投资46.3亿元,水电及专项投资122.9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48.1%、30.5%、5.8%、15.6%。
当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计划共下达278.81亿元,比2003年减少28.49亿元。
其中,国家预算内拨款68.74亿元,占24.7%,国债专项资金198.29亿元,占71.1%;水利建设基金11.0亿元,占3.9%;利用外资0.78亿元,占0.3%。
中央水利基本建设投资重点向治淮、南水北调、“十五”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和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建设倾斜,重点向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水利建设倾斜,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水利投资领域,有力地保障了重点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资需求。
2004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项目5676个,当年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747亿元,与2003年基本持平。
其中,中央参与投资的水利基建项目4172个,在建投资规模为4231亿元。
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83.5亿元。
其中,建筑工程完成投资552.7亿元,各类安装工程完成投资27.6亿元,机电设备及各类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43.6亿元,其它完成投资(包括移民征地补偿等)159.6亿元。
在全部完成投资中,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66.9亿元,占46.8%;水资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18.3亿元,占27.9%;水保及生态工程完成投资58.7亿元,占7.5%;水电、机构能力建设等专项投资完成139.6亿元,占17.8%。
七大江河流域共计完成投资569.5亿元,其他流域完成投资214.0亿元。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4年度)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4年度)](https://img.taocdn.com/s3/m/1787d7a1284ac850ad024244.png)
综述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总面积约33万km2。
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27万km2,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40市;山东半岛面积约6万km2,全部在山东省境内,范围涉及10个市。
在本公报水资源分析计算中,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分区和面积,淮河流域分为淮河上游(王家坝以上)、淮河中游(王家坝至洪泽湖出口)、淮河下游(洪泽湖出口以下)、沂沭泗河四个水资源二级区;山东半岛单为一个水资源二级区(见淮河片水资源分区图)。
2004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780mm,折合降水总量2574亿m3,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7%。
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798mm,折合降水总量2146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近1成;山东半岛2004年平均降水深702mm,折合降水总量428亿m3,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偏多3%,属平水年份。
2004年全片地表水资源量512亿m3,水资源总量756亿m3。
其中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440亿m3,水资源总量653亿m3。
全片入海总水量261亿m3,入江水量64亿m3。
经对300座大中型水库(含洪泽湖等大型湖泊)统计,2004年末蓄水总量178亿m3,比上年末减少22亿m3。
其中大型水库(含湖泊)54座,蓄水总量153亿m3,比上年末减少15亿m3。
2004年淮河片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556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占60.1%,地下水占28.9%,跨流域调水(引江、引黄)占10.8%,污水回用等其他水源供水占0.2%。
全片总用水量556亿m3,其中农田灌溉占62.5%,林牧渔畜占8.4%,工业用水17.6%,生活用水占9.3%,城镇公共用水占1.5%,生态环境用水占0.7%。
全片用水消耗量359亿m3,占总用水量的64%。
人均年用水量273m3,农田灌溉(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58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100m3。
据对188个城镇997个入河排污口实测,2004年淮河流域主要城镇入河废污水量44亿t,入河COD量108万t。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0年度)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0年度)](https://img.taocdn.com/s3/m/435f68360b4c2e3f57276344.png)
表2
2000 年淮河片供用水量
单位:亿 m3
流域分区
淮河流域 河南省 安徽省 江苏省 山东省 湖北省
山东半岛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 水资源利用简析
* 水质概况
* 重要水事
综述
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总面积约 33 万 km2。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 27 万 km2,包括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湖北五省 40 个地(市)172 个县(市)。在 水资源分析计算中,将淮河流域划分为王家坝以上、王蚌区间、蚌洪区间、淮河下游 区、南四湖区、沂沭河水系 6 个水资源二级区(见淮河片水资源分区图)。山东半岛 面积约 6 万 km2,包括山东省 9 个市 31 个县(市)。
图 5 地下水资源量年际变化
(四)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是指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扣除两者之间重复计算量。 淮河流域 2000 年地表水资源量 828.9 亿 m3,地下水资源量 458.3 亿 m3,两者之间重 复计算量 122.5 亿 m3,水资源总量为 1164.7 亿 m3。较上年增加 126.3%。
图 7 淮河流域供水比例 图 8 山东半岛供水比例
57.5%和 55%;其它水源供水量 1.88 亿 m3(其中污水处理回用量 1.84 亿 m3),只占 总供水量的 0.4%。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量占 39%,引水工程供水量 占 35.2%,提水工程供水量占 25.8%。在地下水供水水源中, 浅层水占 79.4%,深层 水占 20.6%。
淮河流域 2000 年平均降水量 1029.6mm,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多 16.7%,属偏丰 水年。但气候异常,春季及夏初少雨,严重干旱;而秋季降雨偏多,发生罕见秋汛;
淮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及可持续发展
![淮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及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64dcdd8dd36a32d727581ee.png)
淮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及可持续发展一、前言水是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命源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四大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水资源污染及相应的生态环境等问题非常严重。
据水利部门检测,中国现有河流近二分之一的河段受到污染,十分之一的河段污染严重至已失去使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城市更加需要有高质量的水作保证。
而到目前为止,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约有一半以上城市缺水。
黄淮海流域人口占全国的33.7%,但年人均水资源量只有517m3,已趋于国际上认可的水危机地区年平均500 m3的界限。
其中淮河流域是中国的生产粮食产区之一,养育着中国近13%的人口,是各大流域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流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淮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就是中国水资源问题的缩影。
研究淮河的水资源问题对中国其他流域水资源的问题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现状分析(一)水资源概况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这句话说的是淮河流域曾经是中国十分富饶的地区。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中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之间,位于东经112°~121°、北纬31°~36°之间,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淮阳运河及泰运河南堤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与黄河流域、山东半岛毗邻。
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5省40个地级市,全长1000km,总落差1000m,流域面积共26.9万km2,是我国5大河流之一。
夏热多雨、东寒晴燥、秋旱少雨,冷暖和旱涝的转变很突出。
淮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828.47亿m3,但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1.4%,世界的6.8%。
(二)水资源主要问题1.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率低淮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率已达53%,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合理限度40%,而且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加大,开发成本增加。
2004年度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资源公报
![2004年度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56be4187bceb19e8b8f6ba6f.png)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资源公报2004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二○○五年九月前言《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是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发布的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以下简称“流域片”)水资源状况的综合性年报。
《公报》向社会通报流域片年度来水、用水和水质状况,反映流域片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重要水事活动,为政府宏观调控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发利用水资源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水资源提供指导,同时促进全社会都来关心水、节约水和保护水。
《公报》按照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修改试行稿)》要求编制,内容包括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量、蓄水动态、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及重要水事等,反映流域片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太湖流域与东南诸河水系相对独立,因此《公报》在内容编排上分别予以描述。
《公报》分区体系统一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规定的分区体系,用水量按用水特性分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
《公报》成果是在流域片范围内各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汇总、综合分析及调整编制而成。
《公报》编制工作得到了流域片内各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协作,谨此表示感谢。
目录前言 (1)综述 (3)一、水资源 (4)(一)水资源总量 (4)(二)水资源质量 (6)二、蓄水动态 (8)(一)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8)(二)太湖蓄水动态 (8)(三)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9)(四)平原区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9)三、供用水量 (9)(一)供水量 (9)(二)用水量 (9)(三)用水消耗量 (10)(四)废污水排放量 (11)四、水资源利用简析 (11)(一)流域水量估算 (11)(二)用水指标 (11)五、重要水事 (12)第二部分东南诸河 (14)一、水资源 (14)(一)水资源总量 (14)(二)水资源质量 (16)二、蓄水动态 (17)三、供用水量 (18)(一)供水量 (18)(二)用水量 (18)(三)用水消耗量 (18)(四)废污水排放量 (19)四、用水指标 (19)五、重要水事 (20)综述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包括江苏省苏南的大部分地区、上海市大陆部分、浙江省绝大部分、福建省(除韩江流域外)、安徽省黄山、宣城的部分地区,总面积24.5万平方公里。
中国水污染事件纪实
![中国水污染事件纪实](https://img.taocdn.com/s3/m/8d106c2b915f804d2b16c1d0.png)
HISTORY历史回眸83 2007/7B 环境保护1994・淮河水污染事件震惊中外1994年7月,淮河上游因突降暴雨而采取开闸泄洪的方式,将积蓄于上游一个冬春的2亿立方米水放下来。
水经之处河水泛浊,河面上泡沫密布,顿时鱼虾丧失。
下游一些地方的居民饮用了虽经自来水厂处理但未能达到饮用标准的河水后,出现恶心、腹泻、呕吐等症状。
经取样检验证实,上游来水水质恶化,沿河各自来水厂被迫停止供水达54天之久,百万淮河民众饮水告急。
2002・南盘江水污染事件云南省南盘江是珠江的主源。
2002年10月,南盘江柴石滩以上河段发生严重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造成上百吨鱼类死亡,下游柴石滩水库3亿多立方米水体受到污染。
由于南盘江河段沿岸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集中,是云南省经济较发达的区域之一,因而,此次水污染事件不仅经济损失巨大,而且社会影响恶劣。
2003・三门峡:“一库污水”近年来,三门峡大坝上游一些企业的污水排放量有增无减,黄河附近城镇的生活污水也逐年增加,再加上由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退化造成黄河水体降解污染物的能力降低,使三门峡水库水质严重下降。
2003年,黄河发生有实测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污染,三门峡水库泄水呈“酱油色”,水质已恶化为Ⅴ类,成为名符其实的“一库污水”。
三门峡市区虽紧邻黄河,但市民们却不得不花钱购买从附近山上运来的山泉水。
“守着黄河买水吃”已成为三门峡市的一大“城市景观”。
2004・沱江“3・02”特大水污染事故2004年2月底3月初,沱江两岸的居民发现江水变黄变臭,许多地方泛着白色泡沫,江面上还漂浮着大量死鱼。
紧接着,居民又发现自来水也变成了褐色并带有氨水的味道。
川化股份公司第二化肥厂就是这起污染事故的责任者,他们将大量高浓度工业废水排进沱江,导致沿江简阳、资中、内江三地百万群众饮水被迫中断,50万公斤网箱鱼死亡,直接经济损失在3亿元左右,被破坏的生态需要5年时间来恢复。
2004・龙川江楚雄段水污染事件龙川江沿河两岸为云南省楚雄市的主要经济带,分布有冶炼、化工、造纸、制药、烟草和盐矿等工矿企业。
淮河治理
![淮河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49d42ca3b0717fd5360cdc29.png)
淮河流域水污染原因分析
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由来已久,原因是多 方面的,但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原 因:
1、水资源短缺 2、地方利益驱动 3、治污工程措施不力 4、产业结构不合理 5、面源污染较严重 6、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1、水资源短缺。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99亿m3,并不算 少,但流域人口密度大,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全 国平均水平的1/5。加上淮河处于过渡带气候特点 的影响,流域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内汛期 6~9月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另据统计 资料分析,1980~2000年地表水平均开发利用率约 为51%,虽有部分开发潜力,但主要是对雨洪水的 开发,难度较大。水资源已经成为淮河流域社会经 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随着城镇化发展和人 口的不断增长,人水矛盾加剧了水污染,使河流降 低甚至丧失了生态功能,出现了目前淮河生态基流 不足,水体自净能力减弱。尤其是汛前腾库时,积 蓄在闸坝上的污水集中下泄,极易引发水污染事件。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7、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环境公益诉讼是公众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的法律救济途径 之一。国家应逐步建立以出境污染水体赔偿补偿机制为主 体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设计适当的程序和渠道,允许提 起环境公益诉讼,使合法环境权益的受害者得到及时有效 的补偿,以改变目前环保部门处理环境违法现象心有余而 力不足的局面。通过司法途径,由公众向国家司法机关提 起环境公益诉讼,既可以弥补环保部门执法手段之不足, 又有利于强化环境法治。同时,要适当扩大环境诉讼主体 范围,赋予非政府组织以环境诉讼权,比如各类环保组织 尤其是民间环保组织(NGO)。
4、产业结构不合理
淮河流域重污染行业居多,工业污染是淮河污染的主要原 因。根据《2002年淮河流域水资源公报》,淮河流域城镇 污废水排放量中,工业废水占60%,生活污水占40%。目 前,流域内造纸、化工、饮料、纺织、食品五大行业产生 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占到工业排放总 量的78.4%和94.2%。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资料显示,在 2005年4月对淮河流域正常生产的533家重点排污企业进行 的监测中发现,超标排放的为151家,占到28%,主要超标 企业集中在造纸、化工等行业,占到了超标企业的80%。 在控制工业企业排放方面,虽然加强了环保执法与检查, 但是始终未能实现有效控制;不少老企业污染严重,污染 治理历史欠账太多,企业处理亏损状况,污染长期得不到 治理。一些高消耗、高污染的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
淮河水资源公报1998
![淮河水资源公报1998](https://img.taocdn.com/s3/m/7e40c243a8956bec0975e3be.png)
前言淮河片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为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根据水利部《关于编发〈中国水资源公报〉的通知》(水政资[1998]46号文)精神,淮委从1997年度开始编制《淮河片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公告淮河片水资源情势,以便群策群力,共同保护好、用好水资源。
《公报》是按照水利部的工作大纲要求,在流域各省报送的水资源公报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流域综合汇总和调整补充编制而成。
《公报》是按年度反映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包括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蓄水量、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水质概况及重要水事等。
一、水资源量(一)降水量淮河流域1998年面降水深1072.2mm,折合降水量为2856.7亿m3,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增加21.2%,较上年增加54.4%,属偏丰年份。
流域内豫、皖、苏、鲁、鄂五省降水量分别较常年增加19.6%、20.1%、24.9%、20.6%、10.4%。
山东半岛1998年面降水深724.5mm,折合降水量为452.6亿m3,较常年增加5.5%,较上一年增加20.8%,属平水年份。
淮河流域各分区及山东半岛1998年降水量计算成果见附表1及图1,1998年降水量等值线图见附图2。
图1 降水量年际变化(二)地表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指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
淮河流域1998年天然年径流深347.4mm,年径流量927.0亿m3,较常年增加55.0%,较上一年增加172.1%。
从各分区年径流深分布看,上游王家坝以上面平均径流深563.6mm为最大、南四湖区163.2mm为最小,上游大于中下游、下游大于中游。
山东半岛1998年天然径流深172.6mm,年径流量107.8亿m3,较常年增加2.7%,较上一年增加89.2%。
淮河流域各分区及山东半岛1998年地表水资源量计算成果见附表3。
淮河流域水质数据
![淮河流域水质数据](https://img.taocdn.com/s3/m/b9474027ee06eff9aef80794.png)
号周期pH*DO(mg/l)COD Mn(mg/l)NH3-N(mg/l)本周水质上周水质12004年第01周7.510.4 4.40.47ⅢⅢ22004年第02周7.4910 4.8 1.46ⅣⅢ32004年第04周7.6910.6 5.4 1.45ⅣⅢ42004年第05周7.6810.9 5.3 1.84ⅤⅢ52004年第06周7.8411.8 5.9 1.43ⅣⅤ62004年第07周7.8811.9 6.1 2.34劣ⅤⅣ72004年第08周7.7510.4 5.5 1.81Ⅴ劣Ⅴ82004年第09周7.627.88 4.8 1.27ⅣⅤ92004年第10周7.597.96 4.1 1.22ⅣⅣ102004年第11周7.69 6.897 2.28劣ⅤⅣ112004年第12周7.797.55 4.5 1.84Ⅴ劣Ⅴ122004年第13周7.78 6.9 4.3 2.01劣Ⅴ劣Ⅴ132004年第14周7.73 6.586 1.78Ⅴ劣Ⅴ142004年第15周7.66 5.53 6.3 2.23劣ⅤⅤ152004年第16周7.4 5.235 1.74Ⅴ劣Ⅴ162004年第17周7.23 3.93 4.5 1.36ⅣⅤ172004年第18周7.21 4.42 2.80.64ⅣⅣ182004年第19周7.26 6.58 3.50.62ⅢⅣ192004年第20周7.28 5.48 4.50.62ⅢⅣ202004年第21周7.19 6.13 3.90.51ⅢⅢ212004年第22周7.06 5.36 3.70.42ⅢⅢ222004年第23周7.4 5.23 4.60.41ⅢⅢ232004年第24周7.22 4.76 3.60.45ⅣⅢ242004年第25周7.19 4.87 3.50.45ⅣⅣ252004年第26周7.13 5.01 3.70.27ⅢⅣ262004年第27周7.42 4.62 2.90.4ⅣⅢ272004年第31周7.19 4.02 3.70.26ⅣⅣ282004年第32周7.48 3.45 3.90.19ⅣⅣ292004年第33周7.38 4.3240.08ⅣⅣ302004年第34周7.51 4.94 3.80.06ⅣⅣ312004年第35周7.41 5.3230.06ⅢⅣ322004年第36周7.53 5.35 3.40.06ⅢⅢ332004年第37周7.49 5.6 3.60.09ⅢⅢ342004年第38周7.59 5.64 3.70.19ⅢⅢ352004年第40周7.96 5.96 3.80.27ⅢⅢ362004年第41周7.8 5.52 3.90.22ⅢⅢ372004年第42周7.78 5.81 3.90.2ⅢⅢ382004年第43周7.84 5.93 4.30.24ⅢⅢ392004年第44周7.78 6.41 3.50.23ⅡⅢ402004年第45周7.66 6.36 3.80.21ⅡⅡ412004年第46周7.37 6.84 3.50.22ⅡⅡ422004年第47周7.497.47 3.10.25ⅡⅡ432004年第48周7.587.93 3.40.44ⅡⅡ442004年第49周7.548.1730.76ⅢⅡ452004年第50周7.628.35 3.20.65ⅢⅢ462004年第51周7.618.51 3.60.92ⅢⅢ512005年第04周7.4810.9 5.1 2.17劣ⅤⅣ522005年第05周7.3110.8 4.8 2.6劣Ⅴ劣Ⅴ532005年第06周7.4511.5 3.3 1.2Ⅳ劣Ⅴ542005年第08周7.4410.7 3.8 2.97劣ⅤⅤ552005年第09周7.2810.4 4.2 2.54劣Ⅴ劣Ⅴ562005年第10周7.299.97 4.7 3.95劣Ⅴ劣Ⅴ572005年第11周7.329.56 5.2 3.01劣Ⅴ劣Ⅴ582005年第12周7.418.78 5.2 3.02劣Ⅴ劣Ⅴ592005年第13周7.297.53 5.9 4.4劣Ⅴ劣Ⅴ602005年第14周7.18 6.3 6.7 3.97劣Ⅴ劣Ⅴ612005年第15周7.1 6.59 5.7 2.33劣Ⅴ劣Ⅴ622005年第16周7.13 5.27 4.6 2.38劣Ⅴ劣Ⅴ632005年第17周7.26 4.37 3.4 1.25Ⅳ劣Ⅴ642005年第18周7.25 3.57 2.70.39ⅣⅣ652005年第19周7.41 3.19 2.80.33ⅣⅣ662005年第20周7.41 4.97 3.20.13ⅣⅣ672005年第21周7.25 4.42 4.10.12ⅣⅣ682005年第22周 6.94 3.63 4.70.11ⅣⅣ692005年第23周7.17 4.25 4.50.11ⅣⅣ702005年第24周7.26 4.6 3.80.1ⅣⅣ712005年第25周7.17 3.96 3.90.09ⅣⅣ722005年第26周7.11 4.15 3.80.16ⅣⅣ732005年第27周7.32 4.52 3.30.08ⅣⅣ742005年第28周7.37 3.9 5.20.16ⅣⅣ752005年第29周7.18 1.7 6.70.2劣ⅤⅣ762005年第30周7.19 4.8250.1Ⅳ劣Ⅴ772005年第31周7.32 4.41 4.40.11ⅣⅣ782005年第32周7.47 5.03 4.20.11ⅢⅣ792005年第33周7.58 6.01 4.40.11ⅢⅢ802005年第34周7.5 5.4 4.30.1ⅢⅢ812005年第35周7.46 5.6 4.70.08ⅢⅢ822005年第35周7.46 5.6 4.70.08ⅢⅢ832005年第36周7.3 6.07 4.80.1ⅢⅢ842005年第37周7.01 6.09 4.70.1ⅢⅢ852005年第38周7.31 5.88 3.60.11ⅢⅢ862005年第39周7.29 5.54 3.30.1ⅢⅢ872005年第40周7.22 5.58 3.60.1ⅢⅢ882005年第41周7.34 6.2 3.60.1ⅡⅢ892005年第42周7.437.02 3.80.09ⅡⅡ902005年第43周7.51 6.58 2.80.09ⅡⅡ912005年第44周7.49 6.42 2.70.11ⅡⅡ922005年第45周7.43 6.32 2.60.18ⅡⅡ932005年第46周7.47 6.19 3.50.27ⅡⅡ942005年第47周7.59 6.55 3.80.37ⅡⅡ952005年第48周7.457.36 3.70.41ⅡⅡ962005年第49周7.548.05 3.60.5ⅡⅡ1012006年第01周7.7411.1 3.60.97ⅢⅢ1022006年第02周7.7510.8 3.2 1.3ⅣⅢ1032006年第03周7.7410.5 3.2 1.98ⅤⅣ1042006年第04周7.7110.7 3.2 1.61ⅤⅤ1052006年第05周7.4311.3 3.3 1.43ⅣⅤ1062006年第06周7.111.5 3.20.95ⅢⅣ1072006年第07周7.3611.3 3.6 1.75ⅤⅢ1082006年第08周7.411.2 3.1 1.59ⅤⅤ1092006年第09周7.3310.6 3.7 1.37ⅣⅤ1102006年第10周7.3710.2 3.2 1.38ⅣⅣ1112006年第11周7.629.54 3.2 2.21劣ⅤⅣ1122006年第12周7.538.39 3.1 2.02劣Ⅴ劣Ⅴ1132006年第13周7.367.67 3.3 1.16Ⅳ劣Ⅴ1142006年第14周7.337.25 3.30.91ⅢⅣ1152006年第15周7.24 5.88 3.20.88ⅢⅢ1162006年第16周7.12 5.54 2.80.32ⅢⅢ1172006年第17周7.14 5.98 2.50.37ⅢⅢ1182006年第19周7.47 6.49 2.40.49ⅡⅢ1192006年第20周7.45 6.13 2.50.11ⅡⅡ1202006年第21周7.36 3.89 2.70.13ⅣⅡ1212006年第22周7.4 5.09 2.80.14ⅢⅣ1222006年第23周7.57 5.28 2.90.25ⅢⅢ1232006年第24周7.52 5.54 2.80.14ⅢⅢ1242006年第25周7.83 6.19 3.10.09ⅡⅢ1252006年第26周7.72 6.5430.06ⅡⅡ1262006年第27周7.37 6.33 3.90.09ⅡⅡ1272006年第28周7.250.77 5.60.22劣ⅤⅡ1282006年第29周7.38 2.77 3.50.19Ⅴ劣Ⅴ1292006年第30周7.48 3.7640.3ⅣⅤ1302006年第31周7.21 4.38 4.10.24ⅣⅣ1312006年第32周7.75 4.97 3.90.17ⅣⅣ1322006年第33周7.36 5.62 4.10.22ⅢⅣ1332006年第34周7.21 5.29 3.40.24ⅢⅢ1342006年第35周7.32 5.09 3.20.26ⅢⅢ1352006年第36周7.44 5.2 3.10.22ⅢⅢ1362006年第37周7.45 5.9930.26ⅢⅢ1372006年第38周7.65 6.17 2.80.21ⅡⅢ1382006年第39周7.61 5.4730.17ⅢⅡ1392006年第40周7.51 5.27 2.90.18ⅢⅢ1402006年第41周7.41 5.51 2.90.12ⅢⅢ1412006年第42周7.4 6.1930.15ⅡⅢ1422006年第43周7.67.27 2.90.22ⅡⅡ1432006年第44周7.757.72 2.90.28ⅡⅡ1442006年第45周7.697.71 2.90.33ⅡⅡ1452006年第46周7.998.64 3.30.36ⅡⅡ1462006年第47周8.198.3230.36ⅡⅡ1492006年第49周7.929.42 3.20.61ⅢⅡ1502006年第50周8.489.56 3.30.65ⅢⅢ1512006年第51周8.329.82 3.20.7ⅢⅢ1522006年第52周8.269 3.7 1.27ⅣⅢ1532007年第01周8.119.09 3.4 2.02劣ⅤⅤ1542007年第02周8.318.74 3.4 2.38劣Ⅴ劣Ⅴ1552007年第03周8.518.59 3.6 2.61劣Ⅴ劣Ⅴ1562007年第04周8.739.32 3.4 1.87Ⅴ劣Ⅴ1572007年第05周8.639.09 3.3 2.59劣ⅤⅤ1582007年第06周8.549.23 3.2 2.43劣Ⅴ劣Ⅴ1592007年第07周8.458.67 3.3 1.92Ⅴ劣Ⅴ1602007年第08周8.287.84 3.2 1.61ⅤⅤ1612007年第09周8.427.83 3.3 2.3劣ⅤⅤ1622007年第10周8.297.31 3.8 1.46Ⅳ劣Ⅴ1632007年第11周8.337.93 4.1 1.55ⅤⅣ1642007年第12周8.2284 1.08ⅣⅤ1652007年第13周8.15 6.87 3.90.96ⅢⅣ1662007年第14周8.19 6.03 3.10.59ⅢⅢ1672007年第15周8.17.13 3.30.54ⅢⅢ1682007年第16周8.13 6.52 3.20.4ⅡⅢ1692007年第17周8.05 6.13 3.40.58ⅢⅡ1702007年第18周7.39 5.87 3.40.37ⅢⅢ1712007年第19周7.58 5.7930.09ⅢⅢ1722007年第20周8.21 6.97 2.90.07ⅡⅢ1732007年第21周8.27 6.19 2.90.07ⅡⅡ1742007年第22周8.18 6.92 3.20.06ⅡⅡ1752007年第23周8.06 6.39 3.30.1ⅡⅡ1762007年第24周7.92 6.69 2.90.1ⅡⅡ1772007年第25周8.02 6.51 2.90.12ⅡⅡ1782007年第26周8.02 5.7930.05ⅢⅡ1792007年第27周8.14 3.13 4.20.15ⅣⅢ1802007年第28周7.96 3.53 3.50.24ⅣⅣ1812007年第29周7.98 4.81 4.40.29ⅣⅣ1822007年第30周8 5.61 3.60.29ⅢⅣ1832007年第31周8.21 5.47 3.20.3ⅢⅢ1842007年第32周8.32 5.04 3.30.28ⅢⅢ1852007年第33周8.02 5.12 3.10.31ⅢⅢ1862007年第34周8.07 5.48 3.30.21ⅢⅢ1872007年第35周8.25 4.81 3.80.18ⅣⅢ1882007年第36周8.32 5.48 3.40.18ⅢⅣ1892007年第37周8.36 4.92 3.10.26ⅣⅢ1902007年第38周8.18 4.95 3.20.27ⅣⅣ1912007年第39周7.8 5.73 3.10.27ⅢⅣ1922007年第40周7.36 5.51 3.10.21ⅢⅢ1932007年第41周8.12 6.6730.18ⅡⅢ1942007年第42周8.157.4 2.90.18ⅡⅡ1952007年第43周8.02 6.8 2.80.18ⅡⅡ1962007年第44周8.017.0530.27ⅡⅡ1992007年第47周7.98.61 2.90.33ⅡⅡ2002007年第48周7.868.3930.31ⅡⅡ2012007年第49周7.998.1230.37ⅡⅡ2022007年第50周8.088.6 2.90.61ⅢⅡ2032007年第51周7.989.06 3.10.7ⅢⅢ2042007年第52周8.078.96 3.10.94ⅢⅢ2052008年第01周7.829.36 3.1 1.15ⅣⅢ2062008年第02周 6.9610.23 1.28ⅣⅣ2072008年第03周7.6410.9 3.1 1.66ⅤⅣ2082008年第04周7.4110.6 3.2 1.69ⅤⅤ2092008年第05周7.3611 3.3 1.46ⅣⅤ2102008年第07周7.4411.6 3.9 1.52ⅤⅣ2112008年第08周7.910.9 4.5 1.08ⅣⅤ2122008年第09周7.6110.4 3.60.77ⅢⅣ2132008年第10周7.9810.9 4.30.64ⅢⅢ2142008年第11周7.7910.7 4.7 1.04ⅣⅢ2152008年第12周7.979.68 3.6 1.64ⅤⅣ2162008年第13周7.659.21 3.4 1.2ⅣⅤ2172008年第14周7.638.88 3.3 1.09ⅣⅣ2182008年第15周7.577.39 3.3 1.01ⅣⅣ2192008年第16周7.51 6.54 3.20.81ⅢⅣ2202008年第17周7.49 5.94 5.30.62ⅢⅢ2212008年第18周7.47 5.57 4.30.5ⅢⅢ2222008年第19周7.36 5.16 4.90.46ⅢⅢ2232008年第20周7.48 5.3540.41ⅢⅢ2242008年第21周7.46 5.19 3.20.39ⅢⅢ2252008年第22周7.56 4.93 3.10.39ⅣⅢ2262008年第23周7.65 5.0330.36ⅢⅣ2272008年第24周7.59 5.64 3.10.33ⅢⅢ2282008年第25周7.61 5.52 3.10.43ⅢⅢ2292008年第26周7.27 4.53 3.30.5ⅣⅢ2302008年第27周7.2 5.51 2.90.43ⅢⅣ2312008年第28周7.24 3.8630.43ⅣⅢ2322008年第29周7.31 4.46 3.20.39ⅣⅣ2332008年第30周7.39 4.2 3.30.4ⅣⅣ2342008年第31周7.31 2.65 3.90.39ⅤⅣ2352008年第32周7.21 2.99 3.70.39ⅤⅤ2362008年第33周7.12 3.34 3.40.39ⅣⅤ2372008年第34周7.44 4.98 3.60.31ⅣⅣ2382008年第35周7.5 5.6440.33ⅢⅣ2392008年第36周7.3 5.62 3.70.34ⅢⅢ2402008年第37周7.6 5.21 3.30.37ⅢⅢ2412008年第38周7.74 4.94 3.10.4ⅣⅢ2422008年第39周7.81 5.75 3.10.36ⅢⅣ2432008年第40周7.727.1830.36ⅡⅢ2442008年第41周7.78 6.5230.41ⅡⅡ2452008年第42周7.917.59 3.10.41ⅡⅡ2462008年第43周7.857.93 3.30.46ⅡⅡ2502008年第47周7.988.5130.39ⅡⅢ2512008年第48周8.049.1430.28ⅡⅡ2522008年第49周8.1910.1 3.10.29ⅡⅡ2532008年第50周8.5311.2 2.90.25ⅡⅡ2542008年第51周8.5111.7 2.90.29ⅡⅡ2552008年第52周8.5611.9 3.60.44ⅡⅡ2562009年第01周8.441240.56ⅢⅡ2572009年第02周8.4511.6 3.80.69ⅢⅢ2582009年第03周8.511.3 3.8 1.26ⅣⅢ2592009年第04周8.512.5 3.5 1.33ⅣⅣ2602009年第05周8.499.06 3.2 1.25ⅣⅣ2612009年第06周8.5711.9 2.8 1.16ⅣⅣ2622009年第07周8.5811.6 3.60.98ⅢⅣ2632009年第08周8.5610.7 3.7 1.26ⅣⅢ2642009年第09周8.4610.8 3.6 1.33ⅣⅣ2652009年第10周8.3610.8 3.5 1.3ⅣⅣ2662009年第11周8.3510.9 3.5 1.05ⅣⅣ2672009年第12周8.369.29 3.90.92ⅢⅣ2682009年第13周8.087.6340.74ⅢⅢ2692009年第14周8.228.27 3.70.77ⅢⅢ2702009年第15周8.347.91 3.60.81ⅢⅢ2712009年第16周8.047.05 3.40.72ⅢⅢ2722009年第17周7.72 5.94 3.20.69ⅢⅢ2732009年第18周7.56 5.13 3.30.54ⅢⅢ2742009年第19周7.75 5.15 3.10.51ⅢⅢ2752009年第20周7.65 5.22 2.50.28ⅢⅢ2762009年第21周7.55 5.23 2.80.32ⅢⅢ2772009年第22周7.29 5.23 2.50.42ⅢⅢ2782009年第23周7.48 5.14 3.30.32ⅢⅢ2792009年第24周7.56 5.09 2.60.27ⅢⅢ2802009年第25周7.76 4.95 3.60.24ⅣⅢ2812009年第26周7.88 5.72 3.40.3ⅢⅣ2822009年第27周7.87 4.88 2.90.35ⅣⅢ2832009年第28周7.97 4.68 2.60.3ⅣⅣ2842009年第29周8.24 3.42 2.80.29ⅣⅣ2852009年第30周8.34 3.7130.19ⅣⅣ2862009年第31周8.01 3.67 3.20.16ⅣⅣ2872009年第32周7.94 4.84 3.80.21ⅣⅣ2882009年第33周7.99 5.82 3.70.22ⅢⅣ2892009年第34周7.57 5.74 2.90.19ⅢⅢ2902009年第35周7.61 5.46 4.20.28ⅢⅢ2912009年第36周7.28 4.89 5.10.26ⅣⅢ2922009年第37周7.08 5.47 3.40.22ⅢⅣ2932009年第38周7.25 5.72 2.90.19ⅢⅢ2942009年第39周7.41 6.19 2.80.18ⅡⅢ2952009年第40周7.567.2 4.40.16ⅢⅡ2962009年第41周7.617.4 4.40.17ⅢⅢ3012009年第46周7.998.4530.31ⅡⅡ3022009年第47周8.059.72 3.10.32ⅡⅡ3032009年第48周7.9210.730.44ⅡⅡ3042009年第49周8.011130.46ⅡⅡ3052009年第50周7.8611.2 2.90.64ⅢⅡ3062009年第51周7.8911.6 3.80.72ⅢⅢ3072010年第01周7.6511.5 3.40.73ⅢⅢ3082010年第02周7.7312.830.69ⅢⅢ3092010年第03周8.0210.9 2.90.76ⅢⅢ3102010年第04周7.9210.1 3.50.79ⅢⅢ3112010年第05周7.9711.230.63ⅢⅢ3122010年第06周8.0611.8 2.90.98ⅢⅢ3132010年第07周7.979.71 3.2 1.01ⅣⅢ3142010年第08周7.939.3230.82ⅢⅣ3152010年第09周8.0710.3 2.90.73ⅢⅢ3162010年第10周7.979.23 3.10.89ⅢⅢ3172010年第11周7.829.43 3.30.77ⅢⅢ3182010年第12周7.868.88 3.20.59ⅢⅢ3192010年第13周7.777.58 2.80.56ⅢⅢ3202010年第14周7.677.18 3.20.44ⅡⅢ3212010年第15周7.34 6.72 3.20.28ⅡⅡ3222010年第16周7.39 6.71 2.90.32ⅡⅡ3232010年第17周7.36 6.55 3.30.28ⅡⅡ3242010年第18周7.57 5.75 3.60.25ⅢⅡ3252010年第19周7.53 5.38 3.10.15ⅢⅢ3262010年第20周7.69 4.63 3.50.26ⅣⅢ3272010年第21周7.65 3.84 3.20.06ⅣⅣ3282010年第22周7.56 3.4230.1ⅣⅣ3292010年第23周7.46 4.2830.16ⅣⅣ3302010年第24周7.26 5.0330.1ⅢⅣ3312010年第25周7.1 5.25 3.50.15ⅢⅢ3322010年第26周7.13 5.54 3.40.15ⅢⅢ3332010年第27周7.3 6.11 2.70.17ⅢⅢ3342010年第28周7.18 5.09 3.30.17ⅢⅡ3352010年第29周 6.95 5.36 3.80.16ⅢⅢ3362010年第30周7.05 4.38 5.30.11ⅣⅢ3372010年第31周7.2 3.84 4.20.12ⅣⅣ3382010年第32周7.2 5.1 3.10.15ⅢⅣ3392010年第33周7.19 5.41 3.50.12ⅢⅢ3402010年第34周7.27 5.24 3.40.1ⅢⅢ3412010年第35周7.35 5.68 3.20.08ⅢⅢ3422010年第36周7.46 4.58 3.50.06ⅣⅢ3432010年第37周7.5 4.12 3.80.11ⅣⅣ3442010年第38周7.58 5.46 3.20.04ⅢⅣ3452010年第39周7.62 6.19 3.90.1ⅢⅣ3462010年第40周7.61 6.68 3.90.11ⅡⅡ3512010年第45周7.958.79 3.40.13ⅡⅡ3522010年第47周8.1310.5 3.40.31ⅡⅡ3532010年第48周8.1810.5 3.10.19ⅡⅡ3542010年第49周8.3810.1 3.10.3ⅡⅡ3552010年第50周8.4310.6 2.80.33ⅡⅡ3562010年第51周8.3110.7 3.40.47ⅡⅡ3572010年第52周8.5311.4 3.50.6ⅢⅡ3582011年第01周8.5412.1 3.50.44ⅡⅢ3592011年第02周8.3912.3 3.70.5ⅡⅡ3602011年第03周8.2512.7 3.60.55ⅢⅡ3612011年第04周8.3212.8 3.30.59ⅢⅢ3622011年第05周8.1811.6 3.10.68ⅢⅢ3632011年第06周8.0711.2 3.90.57ⅢⅢ3642011年第07周8.0611.1 3.80.53ⅢⅢ3652011年第08周810.7 3.80.61ⅢⅢ3662011年第09周7.9110.5 3.50.71ⅢⅢ3672011年第10周7.859.77 3.20.88ⅢⅢ3682011年第11周7.888.8 3.3 1.07ⅣⅢ3692011年第12周7.948.29 3.90.83ⅢⅣ3702011年第13周7.77.6 3.80.7ⅢⅢ3712011年第14周7.857.1140.62ⅢⅢ3722011年第15周7.837.06 3.90.65ⅢⅢ3732011年第16周7.78 6.54 3.90.83ⅢⅢ3742011年第17周7.9 6.76 3.80.76ⅢⅢ3752011年第18周7.89 6.04 3.40.61ⅢⅢ3762011年第19周7.78 5.05 4.20.56ⅢⅢ3772011年第20周7.68 5.54 4.40.43ⅢⅢ3782011年第21周7.81 6.31 4.10.3ⅢⅢ3792011年第22周7.77 6.48 3.70.15ⅡⅢ3802011年第23周7.897.25 3.40.06ⅡⅡ3812011年第24周7.977.48 3.60.13ⅡⅡ3822011年第25周7.92 6.78 3.90.17ⅡⅡ3832011年第26周7.92 6.6 3.30.24ⅡⅡ3842011年第27周7.23 5.43 2.80.25ⅢⅡ3852011年第28周7.16 6.22 2.70.28ⅡⅢ3862011年第29周7.24 6.04 3.40.24ⅡⅡ3872011年第30周7.21 6.1 4.10.3ⅢⅡ3882011年第31周7.11 4.99 4.10.29ⅣⅢ3892011年第32周7.11 4.02 4.30.27ⅣⅣ3902011年第33周 6.97 3.47 3.70.22ⅣⅣ3912011年第34周7.04 3.4830.29ⅣⅣ3922011年第35周7.03 3.58 4.80.35ⅣⅣ3932011年第36周 6.97 4.59 4.70.34ⅣⅣ3942011年第37周 6.89 4.83 4.40.19ⅣⅣ3952011年第38周7.33 4.89 3.70.18ⅣⅣ3962011年第39周7.78 6.32 3.60.2ⅡⅣ4002011年第43周7.697.51 4.60.24ⅢⅢ4012011年第44周7.567.24 4.40.33ⅢⅢ4022011年第45周7.697.62 4.20.35ⅢⅢ4032011年第46周7.727.9 4.10.34ⅢⅢ4042011年第47周7.88.83 4.60.25ⅢⅢ4052011年第48周7.848.82 4.40.15ⅢⅢ4062011年第49周7.848.6 4.10.19ⅢⅢ4072011年第50周7.99.61 3.80.48ⅡⅢ4082011年第51周8.0110.530.52ⅢⅡ4092011年第52周7.9210.8 2.90.6ⅢⅢ4102012年第01周7.910.9 3.20.54ⅢⅢ4112012年第02周7.9311 3.20.67ⅢⅢ4122012年第03周8.0711.8 3.20.81ⅢⅢ4132012年第05周8.2712.6 3.10.66ⅢⅢ4142012年第04周8.212.2 3.10.8ⅢⅢ4152012年第06周8.2112.4 3.20.84ⅢⅢ4162012年第07周8.2812.7 3.40.72ⅢⅢ4172012年第08周8.2412 3.30.79ⅢⅢ4182012年第08周8.2412 3.30.79ⅢⅢ4192012年第09周8.3312 3.40.83ⅢⅢ4202012年第10周8.3211.2 3.30.76ⅢⅢ4212012年第11周8.229.97 3.40.77ⅢⅢ4222012年第12周8.289.11 3.60.78ⅢⅢ4232012年第13周8.29.2 3.50.67ⅢⅢ4242012年第14周8.088.34 3.30.85ⅢⅢ4252012年第15周8.027.9230.89ⅢⅢ4262010年第16周7.92 6.77 3.10.7ⅢⅢ4272013年第16周7.58 6.9 3.30.77ⅢⅢ4282012年第17周8 6.1630.69ⅢⅢ4292012年第18周8.06 6.0430.47ⅡⅢ4302012年第19周8.13 5.89 2.90.34ⅢⅡ4312012年第20周7.96 5.38 2.70.15ⅢⅢ4322012年第21周8.03 6.92 2.90.13ⅡⅢ4332012年第22周8.26 6.6130.15ⅡⅡ4342012年第23周8.11 5.86 2.90.14ⅢⅡ4352012年第24周7.96 5.56 2.90.1ⅢⅢ4362012年第25周8.16 5.99 2.80.12ⅢⅢ4372012年第26周8.43 6.69 3.30.15ⅡⅢ4382012年第27周8.697.28 3.10.14ⅡⅡ4392012年第27周8.697.28 3.10.14ⅡⅡ4402012年第28周8.28 5.2 3.10.14ⅢⅡ4412012年第29周8.04 3.93 3.10.19ⅣⅢ4422012年第30周8.01 4.72 2.90.13ⅣⅣ4432012年第30周8.01 4.72 2.90.13ⅣⅣ4442012年第31周8.18 5.31 3.90.14ⅢⅣ4452012年第31周8.18 5.31 3.90.14ⅢⅣ4462012年第32周8.52 6.54 3.30.11ⅡⅢ4492012年第35周7.69 4.43 2.80.11ⅣⅣ4502012年第36周8.08 5.1330.1ⅢⅣ4512012年第37周7.32 5.7230.07ⅢⅢ4522012年第38周7.2 4.53 4.10ⅣⅢ4532012年第39周7.04 4.43 3.50.21ⅣⅣ4542012年第41周7.45 5.57 3.70.42ⅢⅢ4552012年第40周7.32 5.04 3.80.25ⅢⅣ4562012年第42周7.52 5.85 3.40.11ⅢⅢ4572012年第43周7.61 6.75 3.10.1ⅡⅢ4582012年第44周7.63730.12ⅡⅡ4592012年第45周7.597.78 2.90.14ⅡⅡ4602012年第46周7.477.7 3.30.14ⅡⅡ4612012年第47周7.298.17 3.30.2ⅡⅡ4622012年第48周7.419.27 3.10.2ⅡⅡ4632012年第49周7.489.96 3.10.35ⅡⅡ4642012年第50周7.5110.630.5ⅡⅡ4652012年第51周7.5211.1 2.70.53ⅢⅡ4662012年第52周7.611.4 2.80.58ⅢⅢ4672012年第53周7.6211.4 3.10.54ⅢⅢ4682013年第01周7.6211.8 2.80.51ⅢⅢ4692013年第02周7.5711.9 3.10.61ⅢⅢ4702013年第03周7.4210.6 3.10.7ⅢⅢ4712013年第04周7.379.89 3.20.91ⅢⅢ4722013年第05周7.389.48 3.10.78ⅢⅢ4732013年第06周7.329.28 3.20.86ⅢⅢ4742013年第07周7.278.31 3.90.8ⅢⅢ4752013年第08周7.249.1 3.80.76ⅢⅢ4762013年第09周7.299.01 3.50.66ⅢⅢ4772013年第10周7.528.33 3.70.6ⅢⅢ4782013年第11周7.498.2 3.50.61ⅢⅢ4792013年第12周7.35 6.16 3.50.84ⅢⅢ4802013年第13周7.34 6.36 3.60.77ⅢⅢ4812013年第14周7.68.1 3.70.7ⅢⅢ4822013年第15周7.757.72 3.80.76ⅢⅢ4832013年第17周7.78.03 3.40.77ⅢⅢ4842013年第18周7.72 5.07 3.80.41ⅢⅢ4852013年第19周7.65 6.05 3.20.13ⅡⅢ4862013年第20周7.96 6.5 3.60.2ⅡⅡ4872013年第21周7.69 5.95 3.30.16ⅢⅡ4882013年第22周7.57 4.87 3.10.31ⅣⅢ4892013年第23周8.21 6.14 3.30.18ⅡⅣ4902013年第24周8.31 6.63 2.80.14ⅡⅡ4912013年第25周8.657.23 2.50.15ⅡⅡ4922013年第26周8.4 5.7230.12ⅢⅡ4932013年第27周7.71 4.93 3.30.13ⅣⅢ4942013年第28周7.35 4.63 2.50.11ⅣⅣ4952013年第29周7.14 4.77 3.30.09ⅣⅣ4962013年第30周7.2 4.14 3.40.07ⅣⅣ4992013年第33周7.85 5.94 2.60.16ⅢⅡ5002013年第34周7.75 6.48 3.60.12ⅡⅢ5012013年第35周7.78 6.9 3.30.09ⅡⅡ5022013年第36周7.52 5.9 3.40.1ⅢⅡ5032013年第37周7.36 4.81 3.30.08ⅣⅢ5042013年第38周7.4 5.47 3.10.07ⅢⅣ5052013年第39周7.48 6.08 3.90.16ⅡⅢ5062013年第40周7.31 5.74 4.40.19ⅢⅡ5072013年第41周7.44 5.97 3.80.19ⅢⅢ5082013年第42周7.48 6.73 3.50.16ⅡⅢ5092013年第43周7.637.31 3.50.12ⅡⅡ5102013年第44周7.627.27 3.30.11ⅡⅡ5112013年第45周7.67.01 3.10.09ⅡⅡ5122013年第46周7.787.9230.1ⅡⅡ5132013年第47周7.87.5 3.60.11ⅡⅡ5142013年第48周7.917.82 3.10.16ⅡⅡ5152013年第49周8.058.8730.14ⅡⅡ5162013年第50周8.139.19 3.30.14ⅡⅡ5172013年第51周8.319.55 3.20.38ⅡⅡ5182013年第52周8.6810.3 3.10.69ⅢⅡ5192014年第01周8.310.7 3.30.73ⅢⅢ5202014年第02周7.988.81 3.60.89ⅢⅢ5212014年第03周7.938.82 3.70.85ⅢⅢ5222014年第04周7.828.79 3.80.84ⅢⅢ5232014年第05周7.587.98 3.71ⅢⅢ5242014年第06周7.437.16 3.4 1.1ⅣⅢ5252014年第07周7.68.51 3.30.93ⅢⅣ5262014年第08周7.367.81 3.7 1.11ⅣⅢ5272014年第09周7.277.73 3.60.7ⅢⅣ5282014年第10周7.638.35 3.60.45ⅡⅢ5292014年第11周7.747.67 3.50.61ⅢⅡ5302014年第12周7.59 6.65 3.60.58ⅢⅢ5312014年第13周7.48 6.52 3.70.44ⅡⅢ5322014年第14周7.3 5.69 3.60.44ⅢⅡ5332014年第15周7.36 5.99 3.60.46ⅢⅢ5342014年第16周7.42 6.1540.43ⅡⅢ5352014年第17周7.19 5.72 3.80.26ⅢⅡ5362014年第18周7.04 6.14 3.70.05ⅡⅢ5372014年第19周7.1 6.2 3.70.04ⅡⅡ5382014年第20周7.14 6.31 3.70.04ⅡⅡ5392014年第21周7.04 5.92 3.50.06ⅢⅡ5402014年第22周7.05 5.93 3.40.06ⅢⅢ5412014年第23周 6.93 5.1 3.60.06ⅢⅢ5422014年第24周7.03 5.21 3.90.04ⅢⅢ5432014年第25周 6.99 5.09 3.80.03ⅢⅢ5442014年第26周7.08 4.97 3.90.08ⅣⅢ5452014年第27周7.17 5.49 3.80.12ⅢⅣ5462014年第28周7.1 5.3440.09ⅢⅢ5492014年第31周7.08 4.98 3.70.15ⅣⅣ5502014年第32周7.35 5.7 3.80.13ⅢⅣ5512014年第33周7.21 5.43 3.70.14ⅢⅢ5522014年第34周7.15 5.2540.12ⅢⅢ5532014年第35周7.2 5.18 3.90.3ⅢⅢ5542014年第36周7.32 5.48 4.30.08ⅢⅢ5552014年第37周7.23 5.63 3.80.07ⅢⅢ5562014年第38周7.52 6.28 4.10.05ⅢⅢ5572014年第39周7.46 6.12 4.50.03ⅢⅢ5582014年第41周7.4 5.16 4.30.06ⅢⅢ5592014年第43周7.69 6.74 4.20.16ⅢⅢ主要污染指标发布时间东经117度14分32秒,北纬32度57分32秒2004-1-5氨氮2004-1-12氨氮2004-1-26氨氮2004-2-2氨氮2004-2-9氨氮2004-2-16氨氮2004-2-23氨氮2004-3-1氨氮2004-3-8氨氮2004-3-15氨氮2004-3-22氨氮2004-3-29氨氮2004-4-5氨氮2004-4-12氨氮2004-4-19溶解氧、氨氮2004-4-26溶解氧2004-5-32004-5-102004-5-172004-5-242004-5-312004-6-7溶解氧2004-6-14溶解氧2004-6-212004-6-28溶解氧2004-7-5溶解氧2004-8-2溶解氧2004-8-9溶解氧2004-8-16溶解氧2004-8-232004-8-302004-9-62004-9-132004-9-202004-10-42004-10-112004-10-182004-10-252004-11-12004-11-82004-11-152004-11-222004-11-292004-12-62004-12-132004-12-20氨氮2005-1-17氨氮2005-1-24氨氮2005-1-31氨氮2005-2-7氨氮2005-2-21氨氮2005-2-28氨氮2005-3-7氨氮2005-3-14氨氮2005-3-21氨氮2005-3-28氨氮2005-4-4氨氮2005-4-11氨氮2005-4-18氨氮,溶解氧2005-4-25溶解氧2005-5-2溶解氧2005-5-9溶解氧2005-5-16溶解氧2005-5-23溶解氧2005-5-30溶解氧2005-6-6溶解氧2005-6-13溶解氧2005-6-20溶解氧2005-6-27溶解氧2005-7-4干流(闸上)2005-7-11溶解氧2005-7-18溶解氧2005-7-25溶解氧2005-8-12005-8-82005-8-152005-8-222005-8-292005-8-292005-9-52005-9-122005-9-192005-9-262005-10-32005-10-102005-10-172005-10-242005-10-312005-11-72005-11-142005-11-212005-11-282005-12-52006-1-6氨氮2006-1-9氨氮2006-1-16氨氮2006-1-23氨氮2006-1-302006-2-6氨氮2006-2-13氨氮2006-2-20氨氮2006-2-27氨氮2006-3-6氨氮2006-3-13氨氮2006-3-20氨氮2006-3-272006-4-32006-4-102006-4-172006-4-242006-5-82006-5-15溶解氧2006-5-222006-5-292006-6-52006-6-122006-6-192006-6-262006-7-3溶解氧2006-7-10溶解氧2006-7-17溶解氧2006-7-24溶解氧2006-7-31溶解氧2006-8-72006-8-142006-8-212006-8-282006-9-42006-9-112006-9-182006-9-252006-10-22006-10-92006-10-162006-10-232006-10-302006-11-62006-11-132006-11-202006-12-18氨氮2006-12-25氨氮2007-1-8氨氮2007-1-15氨氮2007-1-22氨氮2007-1-29氨氮2007-2-5氨氮2007-2-12氨氮2007-2-19氨氮2007-2-26氨氮2007-3-5氨氮2007-3-12氨氮2007-3-19氨氮2007-3-262007-4-22007-4-92007-4-162007-4-232007-4-302007-5-82007-5-142007-5-212007-5-282007-6-42007-6-112007-6-182007-6-252007-7-2 DO2007-7-9溶解氧2007-7-16溶解氧2007-7-232007-7-302007-8-62007-8-132007-8-202007-8-27溶解氧2007-9-32007-9-10溶解氧2007-9-17溶解氧2007-9-242007-10-12007-10-82007-10-152007-10-222007-10-292007-11-52007-12-102007-12-172007-12-242007-12-31氨氮2008-1-7氨氮2008-1-14氨氮2008-1-21氨氮2008-1-28氨氮2008-2-4氨氮2008-2-18氨氮2008-2-252008-3-32008-3-10氨氮2008-3-17氨氮2008-3-24氨氮2008-3-31氨氮2008-4-7氨氮2008-4-152008-4-212008-4-282008-5-52008-5-122008-5-192008-5-26溶解氧2008-6-22008-6-102008-6-162008-6-23溶解氧2008-6-302008-7-7溶解氧2008-7-14溶解氧2008-7-21溶解氧2008-7-28溶解氧2008-8-4溶解氧2008-8-11溶解氧2008-8-18溶解氧2008-8-252008-9-12008-9-82008-9-16溶解氧2008-9-222008-9-292008-10-62008-10-132008-10-202008-10-272008-12-12008-12-82008-12-152008-12-222008-12-292009-1-52009-1-12氨氮2009-1-19氨氮2009-1-26氨氮2009-2-3氨氮2009-2-92009-2-16氨氮2009-2-23氨氮2009-3-2氨氮2009-3-9氨氮2009-3-172009-3-242009-3-302009-4-62009-4-132009-4-202009-4-272009-5-42009-5-112009-5-182009-5-252009-6-12009-6-82009-6-15溶解氧2009-6-222009-6-29溶解氧2009-7-6溶解氧2009-7-13溶解氧2009-7-20溶解氧2009-7-29溶解氧2009-8-4溶解氧2009-8-112009-8-172009-8-242009-9-1溶解氧2009-9-72009-9-142009-9-212009-9-292009-10-92009-10-122009-11-172009-11-232009-12-12009-12-72009-12-142009-12-212010-1-52010-1-122010-1-192010-1-252010-2-12010-2-9氨氮2010-2-212010-2-222010-3-12010-3-92010-3-152010-3-222010-3-292010-4-62010-4-132010-4-202010-4-282010-5-32010-5-11溶解氧2010-5-18溶解氧2010-5-24溶解氧2010-6-1溶解氧2010-6-72010-6-172010-6-212010-6-282010-7-52010-7-122010-7-20溶解氧2010-7-27溶解氧2010-8-22010-8-92010-8-172010-8-232010-8-30溶解氧2010-9-7溶解氧2010-9-132010-9-202010-9-282010-10-92010-11-82010-11-222010-11-302010-12-62010-12-142010-12-202010-12-282011-1-52011-1-102011-1-172011-1-242011-1-312011-2-92011-2-142011-2-212011-3-12011-3-7氨氮2011-3-142011-3-212011-3-282011-4-62011-4-122011-4-182011-4-262011-5-32011-5-92011-5-162011-5-232011-5-312011-6-72011-6-142011-6-212011-6-282011-7-42011-7-112011-7-192011-7-26溶解氧2011-8-2溶解氧2011-8-9溶解氧2011-8-15溶解氧2011-8-23溶解氧2011-8-29溶解氧2011-9-5溶解氧2011-9-14溶解氧2011-9-192011-9-272011-10-182011-10-252011-10-312011-11-92011-11-162011-11-222011-11-282011-12-62011-12-132011-12-202011-12-282012-1-42012-1-92012-1-182012-1-312012-1-312012-2-62012-2-142012-2-202012-2-202012-2-272012-3-72012-3-122012-3-202012-3-262012-4-52012-4-102012-4-172012-4-222012-4-232012-5-22012-5-72012-5-152012-5-212012-5-292012-6-52012-6-122012-6-182012-6-272012-7-42012-7-42012-7-11溶解氧2012-7-17溶解氧2012-7-25溶解氧2012-7-252012-7-312012-7-312012-8-72012-8-14溶解氧2012-8-22溶解氧2012-8-282012-9-42012-9-12溶解氧2012-9-18溶解氧2012-9-252012-10-82012-10-82012-10-162012-10-232012-10-302012-11-62012-11-132012-11-202012-11-272012-12-52012-12-112012-12-182012-12-242013-1-42013-1-82013-1-162013-1-222013-1-292013-2-42013-2-182013-2-192013-2-252013-3-52013-3-122013-3-192013-3-262013-4-22013-4-102013-4-162013-5-12013-5-72013-5-142013-5-212013-5-30溶解氧2013-6-42013-6-122013-6-212013-6-262013-7-2溶解氧2013-7-9溶解氧2013-7-16溶解氧2013-7-23溶解氧2013-7-30溶解氧2013-8-62013-8-122013-8-212013-8-272013-9-32013-9-10溶解氧2013-9-182013-9-242013-10-82013-10-92013-10-142013-10-222013-10-292013-11-62013-11-122013-11-192013-11-262013-12-32013-12-102013-12-172013-12-242013-12-312014-1-72014-1-142014-1-212014-1-282014-2-5氨氮2014-2-112014-2-17氨氮2014-2-252014-3-42014-3-112014-3-182014-3-242014-4-12014-4-92014-4-142014-4-222014-4-282014-5-62014-5-132014-5-202014-5-282014-6-32014-6-92014-6-172014-6-24溶解氧2014-7-22014-7-72014-7-162014-7-22溶解氧2014-7-29溶解氧2014-8-52014-8-122014-8-202014-8-242014-8-312014-9-102014-9-182014-9-232014-10-12014-10-142014-10-30。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1年度)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1年度)](https://img.taocdn.com/s3/m/185d2c6087c24028905fc336.png)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HUAI RIVER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2001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二○○二年九月目录综述 (3)一、水资源量 (4)(一)降水量(二)地表水资源量(三)地下水资源量(四)水资源总量(五)入海、入江及引江、引黄水量二、蓄水动态 (8)(一)大中型水库(湖泊)蓄水动态(二)平原区地下水动态及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三、供用水量 (10)(一)供水量(二)用水量(三)用水消耗量(四)主要城市供用水情况四、水资源利用简析 (14)(一)水资源利用程度分析(二)用水指标(三)流域水量平衡分析五、水质概况 (16)(一)河流水质(二)水库水质(三)废污水排放量(四)城镇入河排污量六、重要水事 (18)综述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总面积约33万km2。
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27万km2,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40个市(地)172个县(市)。
在本公报水资源分析计算中,将淮河流域划分为王家坝以上、王蚌区间、蚌洪区间、淮河下游区、南四湖区、沂沭河水系6个水资源二级区(见淮河片水资源分区图)。
山东半岛面积约6万km2,全部在山东省境内,涉及9个市31个县(市)。
2001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641mm,折合降水总量2111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2成多。
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637mm,折合降水总量1699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近3成,属干旱年份;山东半岛2001年平均降水深660mm,折合降水总量412亿m3,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基本持平,属平水年份。
2001年全片地表水资源量375亿m3,水资源总量592亿m3。
其中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289亿m3,水资源总量483亿m3。
全片入海总水量268亿m3,入江水量31亿m3。
经对253座大中型水库(含洪泽湖等大型湖泊)统计,2001年末蓄水总量89亿m3,比上年末减少69亿m3。
其中大型水库(含湖泊)54座,蓄水总量73亿m3,比上年末减少64亿m3。
中国环境质量公报2004
![中国环境质量公报2004](https://img.taocdn.com/s3/m/b6c37a42a8956bec0975e33e.png)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于2005年5月25日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二00五年五月二十五日中央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2004年3月10日,第八次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了会议,并就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摄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04年12月29日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务院于2004年5月30日发布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我国环境法制工作进一步加强。
2004年,中央连续第八次在“两会”期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环境保护工作要加强环境监管,加快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治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温家宝总理要求:“加大治理力度,着力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
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城市以及三峡库区污染防治,大力削减排污总量,遏制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排放量上升势头”。
党和国家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落实“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精神,国务院于2004年5月和10月分别召开了“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现场会”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进一步推动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04年10月29~31日在北京召开,温家宝总理会见了外方委员,听取对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政策建议。
2004年度全国环境质量基本稳定。
城市空气质量与上年相当,部分城市污染仍然严重。
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
地表水水质无明显变化,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水质差。
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与上年基本持平,东海和渤海污染严重。
城市声环境质量较好,辐射环境质量基本维持在天然本底水平。
淮河污染浅析(淮河简介污染原因建议)
![淮河污染浅析(淮河简介污染原因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b9b337cfa1c7aa00b52acbc8.png)
淮 河 污 染 浅 析王 鑫,梁 念,安海蓉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 100029)摘 要:淮河治污一直是各级环保部门较为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淮河污染源排放、水资源利用、产业结构以及农村面源污染方面对淮河流域污染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根据线性模型对淮河水质进行了验证和预测,同时提出了一些污染治理建议。
关键词:淮河污染;原因;建议中图分类号:X 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002(2006)0120096203Analysis of H u ai River PollutionW ANG X in ,et al (China National Environmental M onitoring Centre ,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M ore and m 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Huai River pollution b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In this paper ,s ome key polluting factors are explored ,such as pollution discharge ,water res ource utilization ,industry structuring and country pollution.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water quality of Huai River is predicted by liner m odel under the hypothesis of no environmental C OD abatement.As a result ,s 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K ey w ords :Huai River pollution ;K ey factor ;Suggestions收稿日期:2005205214作者简介:王 鑫(1978-),女,河南郑州人,工程师. 淮河流域流经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四省欠发达的地区都在淮河流域。
2004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4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09f0f4d0b14e852458fb5722.png)
2004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综述2004年,湖北省降水量比常年略为偏少,为平水年份。
全省平均降水深1134.8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109.52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3.8%;全省地表水资源量894.56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11.1%;地下水资源量276.68 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3.6 %;水资源总量928.06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10.4 %。
2004年,全省59座大型水库和233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268.04亿立方米,比年初减少13.76亿立方米。
2004年,全省总供水量和总用水量均为242.68亿立方米,在供水量中,地表水源占96.4 %,地下水源占3.2 %,其他水源占0.4 %;在用水量中,生活用水占8.6 %,城镇公共用水量占1.6%,工业用水占34 %,农业用水占55.77 %,生态用水(指城市环境和部分河湖、湿地人工补水)占0.03 %。
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416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387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347立方米。
2004年,全省入河废污水量为30.58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76.2 %,生活污水占17.4%,第三产业占6.3%,建筑业占0.1%。
对全省6364 km的河流进行了水质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84.6 %,比2003年增加6个百分点。
对17个湖泊和24 座水库进行水质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湖泊和水库分别为9个和23 座。
对24 座水库进行营养状态评价,其中中营养水库为23个,富营养水库1个(三湖连江)。
评价的7个省界水体水质监测断面,超标(超Ⅲ类) 断面个数为2个,占71.4%。
2004年我省极端天气较为明显,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先后发生干旱、渍涝、山洪等多种自然灾害和长江秋汛。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各地政府精心组织,奋力抗灾,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抗灾减灾作用,夺取了防汛抗旱的全面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总面积约33万km2。
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27万km2,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40市;山东半岛面积约6万km2,全部在山东省境内,范围涉及10个市。
在本公报水资源分析计算中,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分区和面积,淮河流域分为淮河上游(王家坝以上)、淮河中游(王家坝至洪泽湖出口)、淮河下游(洪泽湖出口以下)、沂沭泗河四个水资源二级区;山东半岛单为一个水资源二级区(见淮河片水资源分区图)。
2004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780mm,折合降水总量2574亿m3,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7%。
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798mm,折合降水总量2146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近1成;山东半岛2004年平均降水深702mm,折合降水总量428亿m3,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偏多3%,属平水年份。
2004年全片地表水资源量512亿m3,水资源总量756亿m3。
其中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440亿m3,水资源总量653亿m3。
全片入海总水量261亿m3,入江水量64亿m3。
经对300座大中型水库(含洪泽湖等大型湖泊)统计,2004年末蓄水总量178亿m3,比上年末减少22亿m3。
其中大型水库(含湖泊)54座,蓄水总量153亿m3,比上年末减少15亿m3。
2004年淮河片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556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占60.1%,地下水占28.9%,跨流域调水(引江、引黄)占10.8%,污水回用等其他水源供水占0.2%。
全片总用水量556亿m3,其中农田灌溉占62.5%,林牧渔畜占8.4%,工业用水17.6%,生活用水占9.3%,城镇公共用水占1.5%,生态环境用水占0.7%。
全片用水消耗量359亿m3,占总用水量的64%。
人均年用水量273m3,农田灌溉(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58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100m3。
据对188个城镇997个入河排污口实测,2004年淮河流域主要城镇入河废污水量44亿t,入河COD量108万t。
对淮河流域11676km河长进行全年期(平均值)水质评价,水质较好的Ⅰ、Ⅱ类水河长占13.9%,水质尚可的Ⅲ类水河长占19.5%,水质劣于Ⅲ类的受污染河长占66.6%。
对山东半岛1408km河长进行全年期(平均值)水质评价,无Ⅰ类水和Ⅲ类水,Ⅱ类水河长占12.6%,水质劣于Ⅲ类的受污染河长占87.4%,污染较为严重。
第1页第 2 页一、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4年淮河片年降水量变幅为500~1400mm 。
淮河流域,江苏省绝大部分和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年降水量基本在700mm 以内,其中洪泽湖湖周及其东部地区小于600mm ,为淮河流域年降水量低值区,其他地区一般在700mm 以上。
1000mm 降水带主要位于大别山区、沙颍河上游的澧河流域和涡河上游河南省境局部地区;1400mm 高值区集中在大别山区的佛子岭水库和响洪甸水库上游。
山东半岛年降水量一般为600~800mm ,五龙河入海口附近为500mm 。
2004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780.0mm ,折合降水总量2574.01亿m 3,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偏少7.0%,比上年偏少35.6%。
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797.8mm ,折合降水总量2145.62亿m 3,比常年偏少8.8%,200400600800100012001400降水量mm淮河上游淮河中游淮河下游沂沭泗河淮河流域山东半岛淮河片2004年2003年多年平均图2 降水量年际变化比上年偏少38.0%,基本属正常年份。
淮河流域中,河南省平均降水深 872.3mm ,比常年偏多3.6%;安徽省平均降水深775.9mm ,比常年偏少17.7%;江苏省平均降水深659.9mm ,比常年偏少30.2%;山东省平均降水深868.5mm ,比常年偏多16.3%;湖北省平均降水深904.4mm ,比常年偏少17.1%。
山东半岛年平均降水深701.7mm ,折合降水总量428.39亿第 3 页m 3,比常年偏多3.4%,较上一年减少了19.5%。
淮河片各分区2004年降水深与2003年及常年比较见图2;2004年降水量等值线图见图3。
(二)地表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
淮河片2004年天然年径流深155.0mm ,年径流量511.57亿m 3,较常年减少24.4%,比上一年减少66.4%。
其中淮河流域天然年径流深163.8mm ,径流量440.43亿m 3,较常年减少26.0%,较上年减少68.6%。
山东半岛天然年径流深116.5mm ,年径流量71.14亿m 3,较常年减少13.4%,较上一年减少40.7%。
从各分区年径流深分布看,淮河下游区径流深39.3mm 为最小,淮河上游区244.3mm 最大;淮河流域年径流深约为山东半岛的1.3倍。
淮河片各分区2004年地表水资源量与2003年及常年比较见图4。
100200300400500600700地表水资源量mm淮河上游淮河中游淮河下游沂沭泗河山东半岛淮河流域淮河片2004年2003年多年平均图4 地表水资源量(年径流深)年际变化(三)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指由降水和地表水体入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一般采用排泄量法计算,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山前泉水溢涌水量、河谷地带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第 4 页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采用补给量法计算,包括降水入渗补给、地表水体入渗补给和山前侧向流入量。
在确定某区域地下水资源量时,需扣除山丘区和平原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
2004年淮河片地下水资源量为391.94亿m 3,较上一年减少34.7%。
其中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277.34亿m 3。
淮河流域2004年地下水资源量为330.31亿m 3,较上一年减少36.4%。
其中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253.25亿m 3。
山东半岛2004年地下水资源量为61.62亿m 3,较上一年减少23.8%。
其中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24.09亿m 3。
淮河片各分区2004年地下水资源量与2003年比较见图5。
100200300400500600700地下水资源量(亿m 3)淮河上游淮河中游淮河下游沂沭泗河山东半岛淮河流域淮河片2004年2003年图5 地下水资源量年际变化(四)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由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总量(不包括区外来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
2004年淮河片水资源总量为756.05亿m 3,较上年减少了59.2%。
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产水系数)29.4%;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产水模数)22.91万m 3。
淮河流域2004年水资源总量为653.20亿m 3,较上年减少了61.5%。
产水系数0.30;产水模数24.29万m 3/km 2。
山东半岛2004年水资源总量为102.85亿m3,较上一年减少了34.3%。
产水系数0.24;产水模数16.85万m3/km2。
淮河流域各省、山东半岛和淮河片2004年水资源量情况见表1。
表1 2004年淮河片水资源量单位:亿m3分区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淮河流域2145.62440.43330.31 653.20其中河南省753.94169.85113.73 243.82安徽省516.93118.1175.01 159.33江苏省418.7442.9856.67 89.00山东省443.35105.2483.85 156.80湖北省12.66 4.25 1.05 4.25 山东半岛428.3971.1461.62 102.85淮河片2574.01511.57391.94 756.05(五)入海、入江及引江、引黄水量2004年淮河片入海、入江总水量324.86亿m3,比上年减少了74.6%,其中入海水量260.70亿m3,比上年减少53.8%。
入江64.16亿m3,比上年减少90.3%。
淮河流域入海入江水量280.55亿m3,比上年减少了77.1%。
其中入海水量216.39亿m3,比上年减少61.6%。
山东半岛入海水量44.31亿m3,较2003年减少了10.04亿m3。
2004年淮河片跨流域调入(引江、引黄)水量60.11亿m3,较上年增加10.8%,其中引江35.32亿m3,引黄24.79亿m3。
淮河流域从长江引水35.32亿m3,较上年增加8.42亿m3;从黄河引水15.08亿m3,与2003年基本相当,仅减少1.3亿m3。
淮河流域引黄水量中,河南省引黄7.51亿m3,比上年减少0.41亿m3,山东省引黄7.58亿m3,较上年减少0.89亿m3。
山东半岛从黄河引水量9.71亿m3,较上年减少1.26亿m3。
第5页第 6 页二、蓄水动态(一)大中型水库(湖泊)蓄水动态经对淮河流域36座大型水库(不包括洪泽湖等4座大型湖泊)和169座中型水库统计分析,2004年末蓄水总量为83.07亿m 3,比上年末减少了12.36亿m 3。
其中大型水库当年末蓄水总量65.71亿m 3,比上年末减少8.6%;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7.36亿m 3,比上年末减少26.2%。
洪泽湖年末蓄水量42.36亿m 3,比上年末减少了16.5%;骆马湖年末蓄水量9.09亿m 3,与上年末基本持平;南四湖上级湖年末蓄水量11.04亿m 3,比上年末增加了13.2%,下级湖年末蓄水量8.49亿m 3,比上年末减少16.9%。
对山东半岛14座大型水库和87座中型水库统计分析,2004年末蓄水总量为24.31亿m 3,与上年末基本持平。
其中大型水库当年末蓄水总量16.12亿m 3,比上年末仅增加0.01亿m 3;中型水库当年末蓄水总量8.19亿m 3,比上年末减少0.73亿m 3。
淮河片大中型水库(湖泊)2004年末与2003年末蓄水量对比见图6。
102030405060708090蓄水量(亿m 3)淮河流域大型淮河流域中型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山东半岛大型山东半岛中型淮河片大型淮河片中型淮河片主要湖泊当年末上年末图6 淮河片大中型水库及主要湖泊蓄水变化图(二)平原区地下水动态及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淮河片2004年属平水年份,浅层地下水位略呈下降趋势。
下降区面积70317km2,平均降幅1.08m;其中淮河流域下降区68521 km2,平均降幅 1.06m;山东半岛下降区1796 km2,平均降幅1.73m。
上升区总面积18546km2,平均升幅1.93m;淮河流域上升区14890km2,平均升幅1.77m,山东半岛上升区3655 km2,平均升幅2.58m。
相对稳定区80099 km2,其中淮河流域相对稳定区72483 k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