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式斗拱构成图
营造技艺丨宋式鋪作~斗栱构造示意
营造技艺丨宋式鋪作~斗栱构造示意宋《营造法式》中的大木作规定房屋建筑的尺度、比例,均以“分”为基本模数见材份。
这个基本模数同斗拱就有关系。
所谓一“分”,指的是一“材”大小拱的断面高度的十五分之一。
斗拱本身各个分件的断面大小、长短比例也是用“分”来度量的。
比如单材拱断面高15“分”,宽10“分”;足材拱高21“分”,宽仍为10“分”。
足材拱高度多出的6“分”恰为上下拱之间由斗垫托而出现的空隙的高度──一拱6“分”。
泥道拱上有慢拱时两拱之间空隙里通常用称为暗拱的木条进行填充它的断面被规定为高6“分”宽4“分”。
又如,第一跳华拱长60“分”由此确定了华拱出跳最长为30“分”;泥道拱、瓜子拱长62“分”;令拱长72“分”;慢拱长92“分”。
宋式斗拱中每挑出一层为一跳,每增高一层为一铺。
斗拱的大小等级就是以出跳数和铺数多寡来排定次序的。
宋《营造法式》“总铺作次序”条规定:“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出两跳谓之五铺作,出三跳谓之六铺作,出四跳谓之七铺作,出五跳谓之八铺作”,由此可以知道每朵斗拱的铺作数为出跳数加3即n(铺作数)=x(出跳数)+3(常数项)。
关于常数项3有多种解释。
一种是:栌斗、耍头和衬方头;一种是栌斗,最上一跳跳头上的令拱和令拱上的拱檐方或算拱方;一种是柱列中线上的方木泥道拱(单拱造时用栌斗)、慢拱(单拱造时用令拱)和罗汉方。
斗拱组合中有慢拱的称重拱没有慢拱的则称单拱;跳头上有横拱的那一跳称计心没有横拱的那一跳称偷心。
此外,还有两种不出跳的,一种叫“单斗支替”,是在栌斗上加替木以承下平拱;一种叫“把头绞项作”,是栌斗上用泥道拱承托下平拱,用于柱头上,梁与泥道拱相交出头。
还有一种最简单的出一跳斗拱,称“斗拱跳”,是梁与泥道拱交叉后出跳做为华拱,直接承托拱檐方。
它虽出一跳,但铺叠不足四层,所以有一种意见认为跳和铺的关系并不总是跳数加3为铺数;也有一种意见,认为它不足四铺,不典型,所以被排除在“总铺作次序”之外。
斗拱结构详解ppt课件
斗拱结构概述作用发展斗拱结构什么是斗拱?+ =斗 拱斗拱斗 拱C斗拱概述斗拱,是中国古代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
合称斗拱。
也作枓拱、枓栱。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和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之间过渡部份。
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故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C斗拱概述斗拱是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用于柱顶、额枋(fāng)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一块像盛米的斗 一块像挽起的弓方形木块叫斗 弓形短木叫拱斗拱的组合一点也不复杂斗上置拱,拱上置斗,斗上又置拱……重复交叠,千篇一律,却千变万化。
简单的斗拱一旦开始结合可以如此复杂只有非常重要或带仪典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
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和莫测其高的感觉。
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典雅、高贵的风格。
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的精神和气质。
中国古建筑-斗拱1资料
斗拱 北京先农坛
斗拱
斗拱
斗拱的种类:
斗拱的种类很多,形 制复杂。按使用部位分, 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
檐斗拱、平座斗拱。
唐、宋、元建筑
斗拱体积硕大,接近柱高一 半;数量少,柱间一般1、2朵。
屋顶出檐深远,达三四米。
色彩简洁明快,风格庄重朴 实。
唐(上) 宋(中) 元(下)
斗拱 北京故宫建极殿(保和殿)
北京故宫角楼
斗拱
太和殿
北京故宫
柱头铺作 柱头科 柱间斗拱 补间铺作 平身科 转角斗拱 角铺作 角科 其中,转角斗拱的结构最为复杂,所起作 用也是最大。
宋斗拱
清斗拱
宋代清代斗拱比较
斗拱 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斗拱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
斗拱 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
北京昌平昭陵
古建常識:斗拱(鋪作)【圖文】
古建常識:斗拱(鋪作)【圖文】山西陵川二仙庙(宋构)正殿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结构体系》中斗栱示意图斗拱在宋代被称为铺作,它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富有特色的结构构件,因其重要的作用,故而成为我国建筑学会的会徽。
斗拱位于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一组斗栱又可与另一组斗栱组合,层层迭迭,形成庞大的建筑构架。
其功能是可将屋顶的重量平均分散在柱上,也可用来挑出屋顶的屋檐,使屋顶线条成曲线,减轻沉重感,也有利排雨。
斗拱在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是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檩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后来斗拱逐渐变为装饰,成为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
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三是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篮,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四是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
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到抗震作用。
斗拱的分类:头拱的分类很多,形制复杂一按其所处的位置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二还可分为柱头斗拱(宋称柱斗辅作)、柱间斗拱(宋称补间辅作)、转角斗拱(宋称角铺作)。
其中,尤以转角斗拱的结构最为复杂,所起作用也是最大。
元代以后,梁、柱节点上的斗逐渐变小,与唐宋建筑中的斗相比,结构作用减弱,装饰性加强。
到清代斗几乎蜕化为装饰性构件。
因此,根据“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的特点,“每可籍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
斗拱主要构件名称斗拱主要构件名称华拱四跳华拱两跳转角辅作、補间铺作、柱头铺作铺作即斗拱,是中国古代汉族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斗栱构造)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斗栱构造)中国古建筑上篇介绍了古建筑中分——墙身和木构架,今天介绍古建筑中分的另一重要构件——斗栱。
斗栱是中国古建筑所特有一种结构构件,它位于建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枋檩间或梁架间,由层层交错叠置的斗形木构件(斗、升)、弓形木构件(栱、翘)及斜置的木构件(昂)等组成。
宋式铺作斗栱是中国古建筑所特有一种结构构件,它位于建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枋檩间或梁架间,由层层交错叠置的斗形木构件(斗、升)、弓形木构件(栱、翘)及斜置的木构件(昂)等组成。
斗栱由早期出现的挑出、撑托、支顶等简单的构件,逐步发展成为“模数”的复杂结构系统,成了大型甚至小型重要建筑关键性的结构部分。
它不仅是结构的需要,而且也是构成古建筑优秀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中国木结构发展、古建筑年代鉴定、古代建筑艺术等问题重要的依据之一。
铺作的名称宋代每一组斗栱称为一朵,根据位置又分别称之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平坐铺作、攀间铺作等。
铺作的两层含义(1)铺作首先表明了一组斗栱在构成上的层数与斗、栱等组成部分的相叠关系。
如四铺作,即一组斗栱由四层构件相叠而成;五铺作,即一组斗栱由五层构件相叠而成。
(2)其次表明了铺作数与出跳数之间的关系,如四铺作即出一跳,五铺作即出两跳,八铺作即出五跳。
再次,规定了斗栱出跳的次序,如八铺作通常是先出二华栱,再施三昂,而不采用其他的组合方式,譬如不能先出一华栱,然后出三昂,再出一华栱等。
因此铺作在表示栱、昂的出跳情况及其多寡时,又有了“次序”的限定。
宋代铺作数与斗栱出跳的关系详见图5-7。
宋代铺作数与斗栱出跳的关系宋代铺作——基本构件组成宋式铺作由斗、栱、昂及其他附件组成。
知识点1:栱需要清楚宋式斗栱-栱种类宋式斗栱中用栱有华栱、泥道栱、瓜子栱、慢栱、令栱五种基本类型。
(1)华栱,也称抄栱、卷头、跳头。
垂直于建筑面阔方向上、向内外出挑。
华栱(广义)为主受力栱,按照其使用的位置又分为华栱(狭义)、骑槽檐栱、角华栱、丁头栱、虾须栱等。
分清宋清斗拱,这篇估计是最好的帖子了
分清宋清斗拱,这篇估计是最好的帖子了哲匠之家中国传统建筑彩画设计与工艺研修班篇末报名前篇将斗栱按照整组来作了宋清的对比。
今天则将斗的构件名称来比较。
1宋式和明清对比——斗宋:造斗之制有四….一曰栌斗,二曰交互斗,三曰齐心斗,四曰散斗。
清:斗分为….1大斗(坐斗);2十八斗;3槽升子;4三才升。
其中宋式栌斗和清式大斗位置是在斗栱的最底端。
大斗的作用为:放置在平板枋上(宋称:普柏枋),上面承托整组斗栱并将上屋架和屋面的重量传递到下架。
宋清2宋式与明清对比——宋式交互斗与清式十八斗宋式交互斗与清式十八斗(因为长度为1.8斗口而得名.)同样放置在进深方向的构件上。
作用为:将上层进深方向和面阔方向的构件固定在下层进深方向构件两端之上。
而宋式交互斗的进深方向上有卡口,清式十八斗上无卡口。
宋清清式斗栱中的十八斗3宋式和明清对比——宋式散斗与清式中槽升子、三才升宋式散斗与清式中槽升子、三才升作用相同。
宋式中散斗是在斗栱中除栌斗和进深方向的斗之外统一称为散斗。
清式中槽升子是位于面阔方向的轴线上厚为三才升加上栱垫板的厚度(0.24或0.25斗口)。
而清式中三才升是除了进深方向和面阔方向的轴线以外统一称为三才升。
作用为:都将上一层构件固定在下层构件之上。
宋宋式散斗宋式面阔方向轴线上散斗(中间需要刻垫栱板口子):宋式其它位置散斗清清式槽升子和三才升:清式槽升子(位于斗栱横向轴线上):清式三才升宋式中的齐心斗一般是放置在斗栱的中心轴线之上。
而在清式斗栱中此位置一般是没有木构件或者是此种位置上用槽升子。
斗拱是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中国的古建筑凝聚了传统哲学所闪烁的灵气。
是一种集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于一身的特殊艺术,除了构思的巧妙和制式的缜密外,它那夺人心魄的装饰美和形式美,曾使梁思成和林徽因为之倾倒。
斗拱,可称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
古建筑营造技术解刨图之斗拱(二)
古建筑营造技术解刨图之斗拱(二)接上回,我们来说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三层。
在这一层,斗件、拱件比第二层翻了一倍。
有四个拱件,八个斗件。
在斗拱的檐面,横向安装着三个拱件,正中位置是正心万拱,正心万拱两侧是单才瓜拱。
在斗拱的山面,纵向安放着一个拱件—头昂,它扣着檐面的三个拱件。
在正心万拱两侧安放两个槽升子。
单才瓜拱两侧安放三才升。
昂的前后安放十八斗。
接下来我们就一一单独介绍。
正心万拱,源自宋式慢拱,确切的说,宋式斗拱在这一层的这个位置应为壁内慢拱。
宋《营造法式》说:‘五曰慢拱。
或谓之“肾拱”。
施之于泥道、瓜子拱之上。
其长九十二分’。
清式正心万拱的比例继承了宋式的慢拱,为九点二斗口。
单才瓜拱,宋式斗拱中称为瓜子拱。
宋《营造法式》说:‘三曰瓜子拱。
施于跳头。
、、、其长七十二分’。
明清斗拱中的单才瓜拱按比例比较相对短一些,为六点二斗口长。
安放位置与作用和瓜子拱相当。
头昂,这是清式重昂斗拱中的叫法,单昂斗拱中就称为昂。
在宋式斗拱中叫下昂,宋式斗拱中的昂在形状、安装方式与功能上和清昂有较大的差异,需要一定的篇幅的对比说明,在此暂且不提。
我们在北京常看到的主要是清式昂和明式昂,明式昂可能偏多。
把两个摆在一起,就能看出它们的昂嘴在外形上是有区别的。
上图左为明式昂,右为清式昂。
在这一层正心万拱上的两个槽升子和第二层中的相同,就不再介绍了。
三才升,源自宋式斗拱中的散斗。
宋《营造法式》说:‘四曰散斗。
亦谓之“小斗”,或谓之“顺桁斗”,又谓之“骑互斗”。
施之于拱两头。
横开口,两耳,以广为面。
、、、其长十六分,广十四分。
’在这里我理解,施与拱两头的应是“小斗”,“顺桁斗”。
清式三才升的长宽相等,为一点四斗口。
十八斗,宋式斗拱中叫做“骑互斗”。
十八斗宽一点四斗口,长一点八斗口,在垂直于开口一侧开有和昂的接触槽。
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四层有五个拱件,九个斗件,和一个斗拱附属件-正心枋。
在这一层中,第一次出现了枋件正心枋,它被安放在斗拱檐面的正中。
斗拱
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
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是斗拱的初创时期。
西周铜器上已有栌斗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
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
斗拱先是用于柱顶,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出现(最早的是人字拱)。
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
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枋交搭在一起。
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
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
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
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
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
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
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
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
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总而言之就是斗拱经历了由主要作为承重结构(这个过程经过了不断形式上的演化)——同时作为承重结构和装饰结构——完全作为装饰结构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形制。
中国古代房屋结构形式
中国古建木构特征中国古建木构特征概说这里所谓特征,是指从现存中国古代建筑实例中所概括出来的、普遍存在的、不同于西方建筑的独特之处。
现存建筑实例最早不过唐代,亦即中国建筑成熟时期以后直到20世纪初的建筑。
唐代以前的建筑,只能从考古发掘出来的一些建筑遗址,以及各种艺术品(如绘画、雕刻等)所描摹的建筑形象等间接资料中知其大略。
据此,大致可以归纳为七项,分述如下: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方面尽木材应用之能事,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同时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见大木作),使建筑物上部荷载均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
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所以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有"墙倒屋不塌"之妙。
3、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和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自唐代以后,斗拱的尺寸日渐减小,但它的构件的组合方式和比例基本没有改变。
因此,建筑学界常用它作为判断建筑物年代的一项标志。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
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屋盖)三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
西方人称誉中国建筑的屋顶是中国建筑的冠冕。
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只是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才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而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万字形、套环形等平面。
唐宋、明清斗拱结构图示及专有名词释义
唐宋、明清斗拱结构图示及专有名词释义唐宋和明清斗拱图示唐宋:斗拱巨硕,与柱高比可达到1:2,加上直昂的作用,常使出檐达三四米,铺间一般1、2朵。
〖华栱〗:在斗栱上向内、外挑出的栱,称“华栱”。
〖计心造与偷心造〗:在斗栱(华栱、昂)的跳头上有与之垂直的横栱和枋为“计心造”,没有的是“偷心造”。
〖令栱〗:与华栱垂直的栱称横栱,最外一挑华栱(或昂)头上的横栱称“令栱”。
〖抄〗:华栱出挑称“抄”;有“单抄”、“双抄”的说法。
〖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是杠杆作用的斜挑梁。
分类: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角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両柱间的枋上)。
各部名称:斗拱名称:“X抄X下昂”是度量铺作单位之一在宋《营造法式》的“总铺作次序”条中规定:“出一跳为之四铺作,出两跳为之五铺作,出三跳为之六铺作,出四跳为之七铺作,出五跳为之八铺作”;一朵最小的斗栱应挑出四层、一跳的四层是固定的层,即栌斗、栱、耍头、衬方头。
斗拱的计数单位是“铺作”,如一朵单抄(或单昂)斗栱有:一的栌斗,一个华拱(或昂),一个耍头,一个衬方头,计四铺作。
每增加一个构件,即加一铺作,以此类推。
双抄双下昂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为八铺作,等等。
单杪四铺作(一:栌斗、二:栱、三:耍头、四:衬方头):单杪单昂五铺作:单抄双下昂六铺作里转五铺作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六铺作独乐寺上层柱头(双抄双下昂七铺作)、补间佛光寺转角铺作(双抄三下昂八铺作):明清:昂变为装饰作用的假昂,斗拱变小,与柱高比1:8(?)以上,出檐变短,大约一米,斗拱变密,平身科多达4--8朵,明次稍间不同。
〖翘〗(宋称“华栱”):略似弓形,与建筑物立面垂直;〖昂〗:翘之向外端加长,并下斜。
〖耍头〗:昂之上,切与昂平行大小相近的直木;(或挑尖梁头)分类:因其所在建筑物部位的不同:〖柱头科〗在柱顶上;〖平身科〗在柱间额枋上;〖转角科〗在屋角柱头上。
最详细地唐宋明清斗拱结构详细图示
最详细的唐宋、明清斗拱结构详细图示唐宋和明清斗拱图示唐宋:斗拱巨硕,与柱高比可达到1:2,加上直昂的作用,常使出檐达三四米,铺间一般1、2朵〖华栱〗:在斗栱上向内、外挑出的栱,称“华栱”。
〖计心造与偷心造〗:在斗栱(华栱、昂)的跳头上有与之垂直的横栱和枋为“计心造”,没有的是“偷心造”。
〖令栱〗:与华栱垂直的栱称横栱,最外一挑华栱(或昂)头上的横栱称“令栱”。
〖抄〗:华栱出挑称“抄”;有“单抄”、“双抄”的说法。
〖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是杠杆作用的斜挑梁。
分类: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角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両柱间的枋上)各部名称:斗拱名称:“X抄X下昂”是度量铺作单位之一在宋《营造法式》的“总铺作次序”条中规定:“出一跳为之四铺作,出两跳为之五铺作,出三跳为之六铺作,出四跳为之七铺作,出五跳为之八铺作”;一朵最小的斗栱应挑出四层、一跳的四层是固定的层,即栌斗、栱、耍头、衬方头。
斗拱的计数单位是“铺作”,如一朵单抄(或单昂)斗栱有:一的栌斗,一个华拱(或昂),一个耍头,一个衬方头,计四铺作。
每增加一个构件,即加一铺作,以此类推。
双抄双下昂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为八铺作,等等。
单杪四铺作(一:栌斗、二:栱、三:耍头、四:衬方头):单杪单昂五铺作:单抄双下昂六铺作里转五铺作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六铺作独乐寺上层柱头(双抄双下昂七铺作)、补间佛光寺转角铺作(双抄三下昂八铺作):明清:昂变为装饰作用的假昂,斗拱变小,与柱高比1:8(?)以上,出檐变短,大约一米,斗拱变密,平身科多达4--8朵,明次稍间不同。
〖翘〗(宋称“华栱”):略似弓形,与建筑物立面垂直;〖昂〗:翘之向外端加长,并下斜。
〖耍头〗:昂之上,切与昂平行大小相近的直木;(或挑尖梁头)分类:因其所在建筑物部位的不同:〖柱头科〗在柱顶上;〖平身科〗在柱间额枋上;〖转角科〗在屋角柱头上。
中国古建筑之斗拱结构分解图
中国古建筑之斗拱结构分解图什么是斗拱,斗拱又称铺作(宋式),牌科(吴式)等。
在梁檩与立柱之间,作为一种过渡结构,由许多斗性木块,与肋形曲木,层层垫托,向外伸张,在檐下可以使出檐加远,是中国建筑特有的结构。
一、斗拱的基本组成斗拱基本构件:斗,拱,翘,昂,升。
1、斗斗是斗拱中的承托拱、昂的方形木块,形状如斗而得名。
2、拱拱是矩形断面外形似弓的短枋木,一般为横向承挑作用,有瓜拱,万拱,厢拱之别。
3、翘翘外形与拱相同,其承挑方向与拱不同,翘为纵向出挑的短枋木。
宋法式中翘被称为“华拱”,或“抄拱”。
4、昂昂与翘一样是纵向出挑构件。
其前后伸出贯通里外跳,前端有尖斜向下,尾伸于屋内。
5、升统一指代槽升子、三才升、十八斗等小型斗形构件。
位于拱、翘、昂的两端,介于上下两层拱之间,用于承托上层构件,实际上是一种小斗。
二、斗拱的作用1、增加出檐宽度,延长滴水距离斗拱由纵横交叉的拱件自下往上层层累叠、逐渐扩展,使出檐宽度增加。
无斗拱的上檐出=檐平出+飞椽出,有斗拱的上檐出=檐平出+飞椽出+斗拱出踩,随着斗拱出挑踩数增加,整体出檐尺寸随之增加。
出檐变大,墙体和基础的遮盖面积变大,对保护台明免受侵蚀的作用也增强了。
2、将檐口荷载均匀传布屋面荷载通过桁檩传递给屋架梁,由梁传到柱。
有斗拱的建筑的檐口荷载由若干斗拱组承接,分散传递檐口柱枋上,使受力更加合理。
3、增强抗震能力一般建筑中,梁与柱的交接点是承受横向剪力的的薄弱点,除刚性接点外,抗震能力都比较差,而斗拱正好解决了这一弱点。
斗拱构件纵横交叉,严密咬合,可以承受来自纵横两向的剪力,分解其破坏性,提高了整个建筑的抗震能力。
4、丰富檐口造型斗拱在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非常优美的立体造型,拥有了很强的装饰性,时整座建筑显得或生动活泼,或富丽庄严,大大增添了建筑的美感。
斗拱的构造与结构解剖图
斗拱的构造与结构解剖图
一、斗拱简介
斗拱即斗形拱门,是属于中国传统建筑当中最常见的一种拱形结构,
它一般由拱心和拱环组成,内外同时围绕着半圆形,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非
常常见的形式之一
斗拱具有独特的结构,显得十分精巧,在当时的建筑中十分流行,它
的构造与工艺也变得非常复杂,可以说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集大成者,
它的技术既和当时的石刻技术有关,又和当时的瓦饰技术有关,而且具有
很强的象征性,象征着家庭的繁荣与富足。
二、斗拱的构造
斗拱是一种非常精细的结构,它的构造分为内拱心、外拱环、内外拱时、外拱顶四部分,它有一种十分独特的结构,由外而内依次为拱环、拱时、拱心、拱顶,其主要由拱心和拱环组成,上图为斗拱构造图:
1、拱心
拱心是斗拱最重要的结构,它由两个半圆构成,外拱环和内拱心依次
紧贴着拱心,它具有半圆形的结构,它是斗拱的主要支持构件,也是斗拱
的贯穿点,在其上利用投影原理,可以把其他三大结构紧密地组合在一起。
2、拱环
拱环是斗拱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它可以是整个斗拱构造的关键,它的
外部有一个较深的凹槽。
斗拱的构造
建筑史的解释: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说明及工程量计算规则一、说明(一)本章包括:一斗三升、一斗二升麻叶斗拱制作、安装,昂翘斗拱制作、安装,平座斗拱制作、安装,溜金斗拱制作、安装,品字斗拱制作、安装,牌楼斗拱制作、安装及其它斗拱制作、安装等7 节共60 个子目。
(二)各种斗拱除牌楼斗拱外,斗口均以二寸五分(8cm )为准;牌楼斗拱以一寸六分(5 .12cm )为准。
如设计斗口尺寸与定额规定不同时,按下表调整。
(三)各种斗拱制作、安装均包括附件。
其中:1 .昂翘、平座斗拱外拽附件包括正心枋、外拽枋、挑檐枋及外拽斜盖斗板;里拽附件包括里拽枋、井口枋及里拽斜盖斗板、垫拱板。
其中昂翘斗拱里拽不论使用单材拱、麻叶拱、三幅云拱定额均不调整。
2 .品字斗拱附件包括正心枋、拽枋、井口枋及垫拱板。
3 .牌楼斗拱附件包括正心枋、拽枋、挑檐枋、斜盖斗板。
4 .垫拱板锼雕金钱眼、牌楼斗拱雕做如意昂嘴及斗拱的各层安装,定额是综合编制的,执行时不得调整。
(四)各种斗拱角科带枋的分部件,以科中为界,外拽的工料包括在角科斗拱之内。
(五)昂翘、品字斗拱室内无天花的按以下调整。
1 .昂翘斗拱人工乘0.974 系数,材料乘0.870 系数。
2 .品字斗拱人工乘0.928 系数,材料乘0.520 系数。
二、工程量计算规则(一)各种斗拱以攒计算。
(二)斗拱保护网按图示尺寸以平方米计算。
第4楼sxj20289558 发表回复于2008-9-29 11:35:00顺便看看宋式斗拱与清式斗拱的区别联系:宋式形制和构造《营造法式》中每一组斗拱称一朵,在柱上的叫柱头铺作,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二柱之间阑额上的叫补间铺作。
唐宋斗拱
唐宋:斗拱巨硕,与柱高比可达到1:2,加上直昂的作用,常使出檐达三四米,铺间一般1、2朵。
〖华栱〗:在斗栱上向内、外挑出的栱,称“华栱”。
〖计心造与偷心造〗:在斗栱(华栱、昂)的跳头上有与之垂直的横栱和枋为“计心造”,没有的是“偷心造”。
〖令栱〗:与华栱垂直的栱称横栱,最外一挑华栱(或昂)头上的横栱称“令栱”。
〖抄〗:华栱出挑称“抄”;有“单抄”、“双抄”的说法。
〖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是杠杆作用的斜挑梁。
分类: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角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両柱间的枋上)。
各部名称:斗拱名称:“X抄X下昂”是度量铺作单位之一在宋《营造法式》的“总铺作次序”条中规定:“出一跳为之四铺作,出两跳为之五铺作,出三跳为之六铺作,出四跳为之七铺作,出五跳为之八铺作”;一朵最小的斗栱应挑出四层、一跳的四层是固定的层,即栌斗、栱、耍头、衬方头。
斗拱的计数单位是“铺作”,如一朵单抄(或单昂)斗栱有:一的栌斗,一个华拱(或昂),一个耍头,一个衬方头,计四铺作。
每增加一个构件,即加一铺作,以此类推。
双抄双下昂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为八铺作,等等。
单杪四铺作(一:栌斗、二:栱、三:耍头、四:衬方头):单杪单昂五铺作:单抄双下昂六铺作里转五铺作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六铺作独乐寺上层柱头(双抄双下昂七铺作)、补间佛光寺转角铺作(双抄三下昂八铺作):明清:昂变为装饰作用的假昂,斗拱变小,与柱高比1:8(?)以上,出檐变短,大约一米,斗拱变密,平身科多达4--8朵,明次稍间不同。
〖翘〗(宋称“华栱”):略似弓形,与建筑物立面垂直;〖昂〗:翘之向外端加长,并下斜。
〖耍头〗:昂之上,切与昂平行大小相近的直木;(或挑尖梁头)分类:因其所在建筑物部位的不同:〖柱头科〗在柱顶上;〖平身科〗在柱间额枋上;〖转角科〗在屋角柱头上。
依据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一斗二升对麻叶和一斗三升等简单的,翘昂式的,品字的(每昂),还有一种溜金斗拱,是清皇宫,祭坛等重要地方才可用。
斗拱结构详解ppt课件
拱 结构
.
斗
概述
拱
结
构
发展
作用
.
什么是斗拱?
+
=
斗
拱
.
斗拱
斗拱
.
.
C斗 拱
概述
斗拱,是中国古代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 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 块叫斗。合称斗拱。也作枓拱、枓栱。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和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之 间过渡部份。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 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 斗拱的形象。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故 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
.
.
什么是斗拱的“跳”?
斗拱中拱或昂每挑出一层 为一跳。
斗拱跳数越多,说明等级 越高。
右图中 跳数:一跳 外跳:一跳 里跳:一跳
.
该图中 外跳:二跳 里跳:二跳
.
该图中 外跳:四跳 里跳:三跳
.
.
.
C斗 拱
起源与发展
目前对斗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 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 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
.
山东曲阜孔庙
.
北京颐和园佛香阁 .
斗拱
宋斗拱
宋代清代斗拱比较
.
清斗拱
C斗 拱
作用
斗拱在建筑物的柱 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 其功用在于承受上部支 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 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 接的先纳至额枋(fāng) 上再转到柱上。起着承 上启下、传递重量的作 用。
宋代斗拱——精选推荐
宋式形制和构造《营造法式》中每一组斗拱称一朵,在柱上的叫柱头铺作,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二柱之间阑额上的叫补间铺作。
每朵最下部有一托住整组斗拱的大斗,称栌斗。
栌斗一般用在柱列中线的上边。
栌斗上开十字口放前后和左右两向的拱,前后向(内外)挑出的称华拱,左右向的称泥道拱。
华拱可挑出一至五层,每挑一层称一跳;挑向室外的称外跳,挑向室内的称里跳。
同华拱成正交的拱称横拱,除泥道拱外,最外一跳华拱头上的横拱称令拱,用以承托外檐的拱檐方(即枋)和承托内檐天花的算拱方。
在柱心泥道拱和外跳令拱之间各跳跳头(即华拱头)上的横拱,都称瓜子拱。
瓜子拱、泥道拱上可直接承托方木,也可再加一层横拱,称慢拱,瓜子拱、慢拱上的方木称罗汉方;宋式斗拱中向外挑出的构件除华拱外,还有斜置的下昂和上昂。
下昂大体平行于屋面,昂尾压在梁下或椽(即檩)下。
上昂自斗拱中心向外上方斜出,以承令拱。
下昂的作用是在少增加斗拱高度的条件下增加挑出长度;上昂的作用是在少增加挑出长度的条件下增加斗拱高度,二者的作用正相反。
各层拱间用斗垫托、固定,斗位于拱的中心、两端或拱与昂等相交处。
华拱头上的斗叫交互斗,在横拱中心的叫齐心斗,两端的叫散斗。
斗拱以榫卯结合,出跳拱昂的卯口开在下方受压区,横拱的卯口开在上方。
拱上的斗用木销钉与拱结合,斜置的昂则用昂栓穿透到下层的拱中进行固定。
宋《营造法式》中的大木作规定房屋建筑的尺度、比例,均以“分”为基本模数(见材份)。
这个基本模数同斗拱就有关系。
所谓一“分”,指的是一“材”大小拱的断面高度的十五分之一。
斗拱本身各个分件的断面大小、长短比例,也是用“分”来度量的。
比如,单材拱断面高15“分”,宽10“分”;足材拱高21“分”,宽仍为10“分”。
足材拱高度多出的6“分”恰为上下拱之间由斗垫托而出现的空隙的高度──一拱(6“分”)。
泥道拱上有慢拱时,两拱之间空隙里通常用称为暗拱的木条进行填充,它的断面被规定为高6“分”,宽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