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我意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自我意识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自我意识的内涵极其作用;把握并学会在对人关系中如何恰当地表现自我,并正确地评价自己。

主要教学内容: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二、自我意识的作用

三、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形成

四、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

五、自我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二、自我意识的作用

三、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

四、自我评价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自学、问答、讨论相结合为辅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三章自我意识

某个人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较高,衣着打扮言谈举止方面大方得体,人际关系较好,由此,就会有很强的自信心,从而会勇于面对挑战,喜欢接触工作,新人、新事等;反之,觉得自己这方面不行,那方面也不行,就会产生

自卑感,从而不敢面对挑战机遇。

这种对自己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信力自卑等情绪、态度,就叫自我

意识。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概念与特点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

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

与他人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和作用等。

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力的觉察。

例如,同学参加学生会竞选时,自我意识到自己正在演讲,感觉自己很满意,判断自己讲话很得体,评价自己态度很真诚,预感自己会入选。

由于个体能洞悉自己的一切,因而能对自己行为加以控制与调节,并且形成了对自己自身的态度如自爱,自尊,自信等。

(一)自我的含义

“我”分为主观的“e”和客观的“me”

我(e)觉得我(me)非常有信心。

(二)自我意识的特性

1、自我意识的社会性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发生过程,就是个性社会化的过程。

人只有处于人的社会环境中才会发育成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产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对自己的认识,即形成自我认识。所以说,一个人通过社会化就形成了“自我”,认识到自己是什么人,有什么特点,自己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等。一个婴儿时是没有“自我”概念的。如照镜子时不知道镜中人就是自己,经常玩弄自己的手脚,以为是玩具不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例:①“狼孩”终未能形成正常的“人的自我”意识。

②一个人通过高考被大学录取进入到大学中,会意识到自己是大学生,

成绩好,能力强,善于交朋友,在同学团体中处于领导地位等。

2、自我意识的形象性

是从周围人们的期待与评价自己的过程中由主观体验的。

自我意识是由主观体验到周围人们对自己的期待与评价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自己觉察到对的态度与言语中包含的内容,于是就丰富了自我意识并发生分化,从对人们对自己有感情与评价的意识发展为自我态度。“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骂出来的”

社会心理学家柯里把自我意识这一侧称为“自我形象”

所谓“自我形象”就是自己了解自己的一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就像自己站在镜子面前看到自己的一切一样。这面镜子就是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个体去想象他从目中关于自己的姿态,行为方式,性格等。就会产生高兴、沮丧、悲伤等情绪。

魏征“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自我形象”就是以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认识及评价作为镜子,来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自我意识越依赖就会越小,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认识及评价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成熟则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就越来越强。

如,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自己的能力高低,性格好坏等等。

例如:某个男孩觉得(想象)某个女孩老对他关心是对他印象好甚至有爱慕之意,就会对自己很满意。

柯里认为,自我意识的形象包括三个因素。

⑴自我觉察——对其他人看到自己的姿态(觉得耳朵后的疤被人看到)

⑵自我想象——对他人对自己的作为评价与判断(别人一定会觉得丑陋难看,夸大联想倾向)

⑶自我感情(体验)——自尊或自卑

第二个因素,在实际中有重要意义。第三个因素是由第二个因素决定的。

3、自我意识与客观的统一

①自我意识的客观性——“自我形象”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是在封闭的着的自我意识中自然的形成的,而做在周围各种各样的人们的接触中,不再注重他们对自己的态度想象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并以此作为素材,把它作为一个客观的标准,而内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中形成的自我形象。

自我意识不是客观自生的,而是在与社会他人交往中,体会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并以此作为客观标准。

即个体对自己的形象和自己感情的体会是依存于个体和他人的接触,想象他人对自然的评价和判断而形成的。

而他人的判断和评价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社会观,色要求和团体的价值体系与价值观,即反映了社会的客观要求。

他人则是根据社会的客观要求来评价某人的。如说某人素质低,是因为他随地吐痰乱扔纸屑,而这违反了社会公德。

例:某人怀有一种合理的自尊心,因为他体会到周围的人们都看得起他。而这,正是当时社会的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的反映。他助人为乐,对工作、学习认真负责,刻苦努力等。这些行为方式与品质得到社会肯定的已被人们内化的主观评价的依据。

可见,自我意识是社会评价的反映,是社会价值观的反映。

②自我意识的主观性

个体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逐渐把他人的判断内化为自己的判断,并按照自己的想象与他人的观点来看待自己。

如:“我是好孩子”而调控自己的行为,按好孩子的要求做。

随着个体逐渐成熟,个体自我意识的自我态度也慢慢脱离了他人的评价,成为自律(自主)的东西而发挥作用,不会完全根据他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即自我意识到了自律(自主)阶段就会变得“我行我素”发挥出主动性和独立性。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可见,自我意识即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

二、自我意识的作用

个体的自我意识对其学习、工作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其自身态度的转变亦能发生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