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演讲鬼魂原文
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

施一公: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施一公在演讲现场昨日,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在“未来论坛”年会上发表题为《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
与以往不同的是,施一公此番并未局限于生命医学,他从人类生命饱受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三大挑战开始,讲述了人类如何通过科学来接受生命挑战。
但最终,人对生命认知的极限问题将他的科学思索,由生物医学带向量子力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生物学家面对生命之谜的不懈追问。
以下是演讲全文: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极限。
我们先看看人从哪而来?人的整个出生过程是这样的:一个精子在卵子表面不停地游逛,寻找一个入口,找到合适位点以后,会分泌一些酶,然后钻进去。
卵子很聪明,一般不会让第二个精子再有机会,所以一有精子进来,马上把入口封死。
精子进来后就被降解,然后精子的细胞核和卵子的细胞核结合,形成双倍体,受精卵开始发育,逐渐分裂为2个细胞、再分裂为4个细胞、8个细胞、16个细胞,此时受精卵还在子宫外面游逛,还没有着床。
继续分裂下去,形成64个细胞、128 个细胞,这时它快要找到着床地点了。
着床之后,继续发育。
你们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短短四个礼拜,胎儿开始有心跳。
慢慢地,神经管形成了,脊椎形成了,四肢开始发育,通过细胞凋亡,开始形成手指头。
到四五个月的时候,胎儿开始在母亲肚子里踢腾。
出生之前,胎儿的大脑发育非常快,各种神经突触迅速形成。
然而不要忘了,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来自于一个受精卵。
生命开始之后,生命的历程很漫长,这里面有很多苦恼。
我记得我看过一首打油诗是这样说的:0岁闪亮登场,10岁茁壮成长,20岁为情彷徨,30岁拼命打闯,40岁基本定向,50岁回头望望,60岁告老还乡,70岁搓搓麻将,80岁晒晒太阳,90岁躺在床上,100岁挂在墙上。
科学如何应对生命挑战我们生命的历程饱受挑战,有很多来自于疾病,其中三类疾病和人类有很大关系。
施一公开学第一课演讲稿2022

施一公开学第一课演讲稿2022各位研究生新同学:欢迎你们来到复旦大学继续你们的求学深造之路!在这座古朴宁静的校园里,有你们可以流连的优美的环境,我想这也是我对这个学校热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为这是进入我们眼帘和心灵的第一幕。
复旦也有你们可以徜徉的学术氛围,更有许多值得你们结识和交往的良师益友,他们将陪伴你们度过一段非常美好的精神岁月,并成为你们宝贵的人生财富。
作为研究生,你们和本科生相比的话,当然更加成熟,而这种成熟或许更适合于你们静下心来探讨那些需要叩问自己内心的问题。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的是大家选择了念研究生,但是大家今天来到这里究竟是为何而来?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深奥,但是面对这样的问题,自然而然有各种各样的答案。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规划。
而复旦的氛围也支撑同学们这种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更何况在座的学生当中,有博士生,有硕士生,硕士生里头又有学术性的学位生和专业学位生,不同类型的学生当然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不过尽管这些客观上的差异是存在的,我们仍然可以找出大家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学校在接下去对你们的培养当中学术研究将是一个最为重要的方式。
这一点从你们的名称——研究生就能够得到一种非常好的体现。
讲到学术研究,我们就会有一个疑问,因为有人可能会讲我毕业以后并不想从事学术研究。
这可以理解,因为真正能够从事或者有需要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并不是大多数,而只是一小部分人。
所以我今天的讲话并不希望我是号召大家去从事学术研究,但是我想号召大家的是希望有一颗从事学术研究的心灵,因为不管到哪里,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你们都会面对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需要研究的。
因此研究生这个阶段,对你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训练,也是一种思维的训练,也是一种技能的训练。
正因为如此,无论你们是什么专业,无论你今后将会从事什么职业,但作为学校来讲我们都是希望通过学术研究来培养你们,培养你们成为能够在各行各业里面具有创新精神,而且有担当的这样一种年轻人。
科学家进课堂施一公讲话概要

科学家进课堂施一公讲话概要
科学家进课堂施一公讲话概要
以科学创新知识,开探索学识之思。
2月24日下午,市教育局督学林月周,
温五十八中党支部书记、校长都奇志及副校长曾书怀和全体师生在松台厅与全省500多万中小学师生一同在线收看了由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百名科学家进中小
学课堂”启动仪式暨“科学第一课”活动直播。
在“科学第一课”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为大家带来了“少年中国说”一课。
施一公老师分享留美幼童学习强国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不仅能武装自己,更能强大祖国。
正式进入课程,施一公最先讲述了“科学是什么”这个问题。
科学就是实事求是、探求未知,是近在身边的生活,向着生活发问,也是远在天外的宇宙,探寻着事物的起源。
施一公老师提出养成科学的思维需要勤思考多发问、勤观察多动手、敢怀疑不盲从和敢挑战不怕输。
施一公老师在“科学很炫酷,科学很好玩”中,向我们展示着微观世界的结构之美。
“学好科学,创造你的未来。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以科技、教育的力量,改变着中国的命运。
书中的“科教兴国”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我们学习道路的目标之一。
让我们用科学武装头脑,以实践丰富自我,探索更多可能!
施一公教授在参加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18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作了演讲报告。
精彩的发言内容引发了诸多学子的共鸣。
施一公,摸了心中那份“怅然若失”

自己肩负 的历史责任 ,做事心浮气躁 ,很
癌 因子 的一些空间结构 ,看它们怎样相互 成 为 清 华 大学 讲 席 教 授 组 成 员 后 ,他 总 是 少 脚 踏 实 地 , 这 让 他 十 分 忧 虑 。“ 轻 人 年 作用 , ‘ 把 不正常’ 变为 ‘ 正常’ 的工作手段 , 十分认真地对待母校托付 的各种事情。 只 代 表 中国 的 未 来 ,一 定要 有 理 想 、 志 向 , “ 有 而这就是治疗和防治癌症发生的一个突破 是 时 间 有 限 , 又 不 能 随 叫 随到 ,对 母 校 的 有 做 大 事 的胆 魄和 敬 业 态 度 。 ”他认 为 ,育 “
泛认可 ,由于对解开这一人类生命 科学 之 书记 的陈希 找到受邀 回国参加 中国生物物 重要 。我 想 ,如 果 引导 正 确 的话 ,清华 谜 的突 出贡献 ,2 0 0 3年 ,年 仅 3 6岁 的施 理学年 会的施一 公说 ,清 华急需人 才,尤 大学一定会有这样一批学 生 : 他们在为 自
“ 文 西格 青 年 研 究 家 奖” 鄂 ,成 为这 一 奖 项 作 ,他 很 快 便 答 应 了 。 设 立 1 年 以来 首 位 获 此 殊 荣 的华 裔 学 者 。 6
同年 ,施一公被普林 斯顿大学 分子生 物学 作 、 并 于 当 年 辞 去 普 林 斯 顿 大 学 终 身 教 话 :做 第 一 等 的 事 业 ,做 中国 的脊 梁 ’! ‘ 系破 格 晋升 为终 身正 教授 ,2 0 07年 成 为 职 后 ,2 0 0 8年 初 ,施 一 公 全 职 回 国 工 作 。 我希望 自己可以培 养出一批胸怀大志而又 终身讲席教授 ,是该 系历 史上 最年轻 的终 身教授和终身讲席教授。
传奇大牛施一公在北大的精彩演讲

传奇大牛施一公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我从来没有机会来北大做学术讲座,或是跟同学们在一块聊聊天,因此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
借这个机会我想把我的经历分享一下,推心置腹,毫无保留地分享。
我之所以愿意把我的一些经历讲出来,是为了让大家理解我产生这些想法和作出各种选择的缘由。
我不奢望我这些想法能够影响所有人,但我确信这些想法一定能够影响一部分人,当然影响大家并不是希望大家走我走过的路。
我认为,在中国,只要有一部分人能够有大志,去做一些事,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一定是有前途的。
所以,像我们北大、清华的学生,是全国学子的翘楚。
大家要有大的志向,担负起中国的未来。
如果你们毕业后,仅仅为自己的柴米油盐担心,仅仅关注自己的房子、车子,那是很不应该的,至少我会很伤心,很失望。
少年壮志“在哪出生”是很重要的问题,我以前不太明白,直到2003年还是2002年回国时,看到国内有一本书,那本书的名字叫《河南人惹谁了》。
虽然书名让我义愤填膺,但也没想得很多、很深,只是觉得说河南人“不知道羞辱”,很不痛快。
有一次,我去中山大学演讲,讲完以后,校领导请我吃饭,挺有意思。
吃饭的时候其中有一位同事就问我,说:“一公,你是哪里人?”我说我是河南郑州的。
他低低头挠了半天脑袋,说:“你老家是哪儿的?”我想了想说,我父亲那一支是云南大理的,云南人吧。
他说:“哦,这还差不多。
”听完那番话,我才恍然大悟,河南人看来在外面惹了很多人。
但是我还是挺以河南郑州出生为荣的。
我父亲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我母亲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
他们婚后,响应祖国号召,到了河南焦作煤矿工作,于是我就出生在了河南。
我是1967年在郑州市出生的。
听父母讲,那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搞得最热火的时候,郑州的武斗刚刚开始。
母亲生我时找不到医院,最后在一家“保皇派”医院里战战兢兢地生下了我。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父母给我取了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名字:一心为公。
由于我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我两岁的时候,我随父母下放到河南省驻马店镇的一个小村庄里。
开讲啦施一公观后感300字

开讲啦施一公观后感300字(中英文实用版)Title: "Speak Up" - Reflections on Shen Yigong"s LectureI recently had the privilege of watching the renowned biologist Shen Yigong deliver a lecture as part of the "Speak Up" series.His talk, titled "The Pursuit of Scientific Truth," was truly inspiring and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me.在观看了著名生物学家施一公的“开讲啦”讲座后,我深受启发。
他这次的演讲主题是“追求科学真理”,让我印象深刻。
Shen Yigong"s passion for science was evident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his lecture.With a clear and concise manner, he explained the importan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driving progress and innovation.He emphasized that scientists must always strive for objectivity and remain open to new ideas, regardless of how unconventional they may seem.施一公对科学的热爱从他的讲座一开始就显露无遗。
他以清晰简洁的方式解释了科学研究在推动进步和创新中的重要性。
他强调,科学家必须始终追求客观性,并对新思想保持开放态度,无论它们看起来多么非传统。
《他在探究生命的密码》阅读题及答案

《他在探究生命的密码》阅读题及答案(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7-9题。
他在探究生命的密码1967年5月,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郑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给他取名“一公”,就是一心为公的意思。
父母对他要求格外严格,他也一直比别人更加刻苦。
1985年施一公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清华生物系,成为生物系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
1990年初,施一公赴美深造,在全美一流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读生物物理学及化学博士学位。
由于他敏锐地指出导师在一个演算上的错误,被导师刮目相看,成为导师眼里最出色的学生。
1997年4月,施一公还未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就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
短短9年间,他就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最高级别的教授职位,并很快成为学校分子生物学系的领军人物。
2008年2月,40岁的施一公,毅然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执教的职务,从美国全职回到中国,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并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施一公的辞职回国在全世界学术界引起一定的震动。
有朋友劝阻他:“你现在豪情万丈,但用不了两年,就会被国内的大染缸染得看不出颜色。
”施一公回应说:“回国就是回家。
我的意志很坚定,国内学术界的潜规则改变不了我几十年形成的人格和做事方式。
国内的科研环境目前不比美国好,但将来的发展一定会比美国强。
”施一公回国后,迅速组建了实验团队,除了他,全都是年轻的博士生。
阿尔茨海默症,又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
据统计,该症已是发达国家花费最高的疾病之一,我国目前约有500万该症患者,占世界发病总数的1/4。
而到2050年,估计全球每85人就有1人罹患该病。
人类曾经花了很大气力鉴定老年痴呆症的起因,终于找到γ-分泌酶是最重要的“罪魁祸首”。
可一直以来的结构研究却屡屡碰壁,在结构决定功能的科学世界里,如果连这个蛋白长什么样都看不见,就很难解释它的发病机理,更别提药物研究了。
少年壮志不言愁:清华施一公演讲

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与在座的研究生分享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今天我采用的标题是我5年之前在和2010年入学的研究生分享体验时用的标题——“少年壮志不言愁”。
这是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也是我最喜欢唱的一首歌曲。
我想讲的第一部分是我的成长之路。
在座的有些同学可能还没有想明白以后要做什么,会感到焦虑:如果对科研不感兴趣、没想好未来发展该怎么办?其实我想讲的是当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也就是二十几年前,我也没有想好,也非常迷茫。
这种迷茫一直到1995年,博士后完成之后才隐约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下定了决心。
当时的迷茫来自很多方面,其中就包括大学选择专业。
我不像在座的一些人,大学入学时就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专业,想学经管、建筑、生命、化学、工程,等等。
我当时保送大学,报名的清华的第一专业可能大家想不到,是机械系。
在报机械系之前还报名了北大的物理系。
直到1985年5月份清华老师来招生时对我说,生物化学是21世纪的科学。
我当时是第一次把生物和化学连接在一起,当时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原来生物化学是21世纪的科学!于是阴差阳错地上了生命科学这条船。
我是数学竞赛河南省第一名,保送到清华,数理能力很强。
在座数理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可能有同样的纠结,数理好往往学生物、化学不灵。
我曾和生物学竞赛的同学讲,千万不要自卑,数学物理竞赛好的是有小聪明,生物竞赛好的有大智慧。
这种说法是有争议的,我今天说的很多内容可能都有争议。
学习数学物理着重思维的严谨,注重推理,而生物不同,这些发生在不同的脑区。
我在清华的时候生物学的不好,于是修了数学双学位,通过加强数学物理课程的学习来弥补生物成绩的不足,来让我的成绩排名第一。
所以说,我选专业第一不是凭兴趣、第二不是凭专长,而是凭清华老师的一句话。
当然这是一句玩笑了。
那选专业应该凭啥?我告诉学生,凭未来世界的需求。
这个世界的发展不以在座的某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媒体宣传为转移,更不以毕业之后能否找到工作为转移。
饶毅 施一公

饶毅施一公梦里江河的话:施饶二人当年在美国应是齐名的,回国后分任清华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两人同气连枝,同仇敌忾。
但这几年施一公好像过的更滋润啊,不但被聘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好像又要当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了。
饶毅前年声明不再参选中科院院士,今年又辞去北大院长职务。
施一公历时一年多写成这篇讲饶毅的文章,前五个小标题分别是:闲人饶毅、贤人饶毅、盟友饶毅、兄长饶毅、老顽童饶毅,并在结束语评价他是:忧国忧民的科学大家,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犀利耿直的现代鲁迅,我行我素的半老顽童。
无论你是否喜欢他,饶毅在用自己的方式启蒙中国社会、也注定留下重要影响。
我的博客里面有好多篇是施一公和饶毅其人其事其文的,也将其链接附在后面。
饶毅其人其事作者:施一公已有 27458 次阅读2013-12-10 08:17【序言:从我听说和认识饶毅算起,已经有十五年了,但直到2005年才把他当作自己的朋友。
而我们真正一起做事、我比较深入地理解饶毅的想法并成为莫逆之交,则发生在2008年我全职回国以后。
在别人面前我常常主动提起饶毅,评论他和他做过的事情,因为我总觉得他留给大家的印象过于片面或偏激,他的另外一面很少为人所知,所以也一直想写篇关于饶毅的文章。
但真正开写,才发觉要把饶毅丰富多彩的性格、行事方式和做过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篇博客从起意动笔到完成历时一年多,也不过是择其一二,讲讲我眼中的饶毅。
】“闲人”饶毅:1998-2001说实在的,1998年,刚刚听说和认识饶毅的时候对他印象欠佳。
当时,我刚刚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助理教授,天天在实验室忙得焦头烂额,除了自己动手做实验花掉一半时间之外,还忙于指导学生的研究课题、讲课、参加学术会议、写论文和基金申请,天天觉得时间不够用。
比我早三年做PI的饶毅却很特别,经常写一些与他实验室研究课题无关的杂文,评论科学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这些文章引经据典、有时会很长,显然花了很多时间;他把这些文章通过email群发给在美国的中国学者教授们阅读。
开讲啦施一公演讲稿:知足常乐是创新的大敌

开讲啦施一公演讲稿:知足常乐是创新的大敌开讲啦施一公讲演稿:知足常乐是立异的大敌我还挺严重的,我想先问一下在座的有没有咱们河南老乡?(有!)简直占了一半儿了,由于我是河南人,仍是驻马店人,所以到哪儿呢我都要先认一认老乡,我想这也是我国传统文明的一部分。
我其实便是一个我国文明的产品,到现在为止。
我很走运,我没有考试,是保送去了清华大学,入学的时分,懵懵懂懂,从校园里出来的时分,我觉得自己如同现已对这个国际看得很理解了,可是在清华的一件作业对我影响十分之大。
那便是我在大学三年级刚刚入学的时分,我亲爱的父亲忽然之间离我而去。
在9月21日上午,第四节课终究一节课下课之前,咱们班的教室里忽然进来一位传达室的老大爷,他就问咱们,他说欠好意思,我打扰一下你们,在座的有没有一个叫施一公的?我说我便是,他说你家里出事了,从速出来。
我其时心一凛,不知道什么事儿,出来今后看电报上,我大姐发来的只要七个字:父病危,速归速归!我拿着书包,没有回宿舍,就往火车站跑,十二点半就跳上了榜首班去郑州的特快上。
我很少流泪,应该说我都不知道上一次是什么时分流过眼泪。
可是在火车上我一向不由得,我不知道家里出了什么事。
晚上九点多火车到郑州,我底子没有时刻去等候公共汽车,我是从郑州火车站跑回家里,便是期望可以见我父亲一眼。
可是在家的楼下,到楼门口的时分,看到的是几个花圈。
那个时分我现已十分失望,依然幻想这不是我的父亲,我跑上四楼,敲开门,看到家里的花圈,看到我父亲的挽联,其时我很溃散,我无法按捺我的爱情。
其实我的父亲在两天之前下班的路上,被租借车司机疲惫驾驭撞倒了,这个司机把我父亲送到医院急救急诊室的时分,我父亲还仅仅昏倒。
咱们过后看记载,其时的血压一百三、八十,脉息六十二,都是正常的,我信任假如正常施救,我父亲会看到我今日。
可是其时急救室里有一条规则,任何人假如到急救室今后要先交五百块钱押金才干施救,而1987年五百块钱比现在我想五十万都难凑。
施一公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施一公教授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序:对每一位刚刚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或医学院建立独立实验室的年轻PI(Principal Investigator),我都会不止一次地忠告:至少要在前三年,你们一定要把自己当成超级博士后,身先士卒、尽全力地在实验室做研究、做自己的课题,同时训练培养博士生、实验员和博士后。
只要能够重复你们博士生和博士后阶段的辉煌,你们就不愁在清华拿不到tenure!】普林斯顿的offer1997年3月27日下午,在纽约市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实验室里,我接到了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Tom Silhavy的电话,“Yigong, I am calling to tell you a piece of good news. Our faculty voted unanimous ly to offer you a position, at the level of Assistant Professor.”我喜不自胜,“Great!”Tom接着“We will be happy to discuss with you about what you may need to set up your in dependent lab. We hope you will let us know whether you accept our offer by July 1st ”我想也没想地就马上回复,“I am very happy to accept your offer.” Tom似乎很意外听到我直截了当的当场回复,竟不知如何反应;他迟疑了片刻,才提醒我,“Well, Yigong, please think it over. You may use this period to negotiate with us abo ut your start-up package.”那天下午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时刻之一!我把好消息与Nikola Pavletich(我的博士后导师)以及实验室的同事们分享。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开学典礼演讲全文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开学典礼演讲全文今天是西湖大学博士研究生开学典礼,校长施一公的一段演讲视频火上了热搜,他说:“做诚实的学问是科学研究中一条不容突破的底线。
”网友评论法医博士:我大学本来学工科,后来偶然听施一公老师的演讲,他当时是清华医学院院长,使我对医学一腔鸡血,当天晚上申请转系。
很多年过去了,想到这份经历依然心中澎湃,很感谢施老师。
一只村草:别人家的校长好帅。
M14-Longing:我觉得中国需要一所认真做学问的大学,不论名利那种。
阳光心心飞扬:超级喜欢和敬佩的老师、校长、科学家,施公威武。
irreplaceablephyllisYoLo:西湖大学未来可期。
金瓯:最近总能在医学科学楼门前偶遇施老师,每次都是行色匆匆。
临危不惧大魔王:我们生物专业的楷模。
我婷婷呀:表示好想听一下现场。
伊舞春风:好想去西湖大学读书,奈何自己不够格。
思亦的奶盖:我是从最强大脑这个节目知道施一公的。
夏格拉_底线:是从我最喜欢的老师口中得知这个学校的。
息怒小姐R:嘻嘻嘻施一公校长到我们学校致过辞哦,全体研究生都沸腾了(场面请自行感受)。
施一公校长致辞全文如下:1创校什么才是西湖大学的使命所在此刻,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人类正在经历着一场百年不遇的公共健康危机,超过2300万人感染,逾80万人罹难,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甚至人类文明的进程都遭遇直接挑战。
但新冠疫情绝不是人类面临的唯一危机或最后难题,它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又一次新的挑战。
放眼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灾难性流失、瞬息万变的紧张国际形势等,都对国际秩序和人类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我们正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想在变局中开新局,科学与技术的价值和力量日益显现。
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格物致知、揭示自然规律;分析人类面临的紧迫难题并提供解决方案;探索人类未来的重大问题并给出科学答复;传承并创造人类文明;这,正是大学的意义所在,也是西湖大学创办的使命之所在!2治学努力做引领者,而不是跟随者西湖大学立志成为一台人类文明的孵化器,为杰出的学者们提供进行思想碰撞、免除后顾之忧的宽容环境,治学育人。
施一公:打破极限,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

施一公:打破极限,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展开全文1月17日,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院士在“未来论坛”年会上发表了一场大胆新颖的演讲。
在演讲中,施一公教授阐述了他对于生命的本质和极限的猜想和构思,为我们呈现了生命科学在量子、超微观层面的特殊奥秘,发人深思。
施一公教授首先从人类的起源说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一颗受精卵开始,慢慢发育成为成年的个体。
而在人的一生中,我们的生命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和挑战,疾病和各种意外就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
人类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往往都是从宏观世界的摸索,再到微观世界分子机理的研究。
当今的世界中,有三大类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
施一公教授分别对这3类疾病进行了举例说明:1985年,戈尔茨坦和布朗两位科学家,因为发现了低密度脂蛋白的受体而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而低密度脂蛋白就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关键。
1987年,以此研发的第一个心血管疾病药物立普妥(阿托伐他汀)问世,在它于2011年专利过期之前,全球销售额高达160亿美元,堪称药神。
近年来,又有科学家找到了一种,有药厂以此为基础,研PCSK9蛋白发生产了PCSK9抑制剂,该类药物被视为自他汀类药物(如Lipitor和Zocor)之后,在对抗心脏疾病中所取得的最大进步。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癌症的治疗中,最近诞生了非常火的“免疫疗法”。
最著名的就是美国前总统卡特在去年12月6日向大家宣布,通过分子疗法,他脑子里的4个黑色素瘤已经消失了。
而在这些分子疗法中,就有包括了非常有名的针对PD-1表面受体的单克隆疗法。
这种疗法的创始人,也是这一概念的发现者,名为James Allison。
对这一过程也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中,还包括一位中国人,就是陈列平博士。
然而对于神经退行性疾病,人类却至今都无法完全探明病因和机制。
现在世界上有4700万人饱受这种疾病的困扰,预计2050年时,每3秒钟就有一个新的病人出现,我们会有超过一亿三千万人受它的困扰。
《施一公教授清华大学演讲》

《施一公教授清华大学演讲》我们只能自己寻找导师,而不是那些只会酒桌文化的领导。
时间:xx年6月27日清华大学(一)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这是一条真理。
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大约xx年前,著名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邮件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邮件是蒲先生语重心长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
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我都把这封邮件转发给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
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投入紧张的实验操作,并且用两小时以上的时间从事与科研直接相关的阅读等工作。
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则应主要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
”有些学生读完邮件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
”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
但在不知不觉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而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
”这样的回答,其实源自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我尽量刻苦读书。
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xx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
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
然而事实上,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所学专业也不感兴趣。
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结果阴差阳错间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
施一公演讲全文:这是中国潜伏的最大危机!

施一公演讲全文:这是中国潜伏的最大危机!“我们大学现在基础研究能力太差,转化不出来,不是缺乏转化,而是没有可以转化的东西!”中国大学出问题了!所有精英都想干金融了,这是中国潜伏的最大危机。
人人向钱看了!而中国又缺乏知识产权的激励和保护机制。
年轻精英的天赋潜能在悲号!大国经济基础不稳!我们大学可以开会自行决定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但是全球大学最新排名,北京大学92与清华大学98,只是勉强挤进全球大学前100。
01如今我们的GDP 已经全球第二,但是看技术革新和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排在20名开外。
有的人或许会怀疑,认为我说的不对,会说我们都上天揽月、下海捉鳖了,怎么可能创新不够,我们都高铁遍布祖国大地了,怎么可能科技实力排在20名开外。
我想说的是,你看到的指标和现象,这是经济实力决定的,不是科技实力决定的。
我们占的是什么优势,我们占的是经济体量的优势。
在海外的时候,只要有人说我的祖国的坏话,我会拼命去争论,因为我觉得我很爱国。
四月份,我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上领奖。
晚宴时,与一位瑞典的知名教授聊天,谈到中国的科技发展,他很不屑一顾,我觉得很委屈、很愤懑,但是我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不管怎么说,我们国家登月已经实现了,你们在哪儿?但他回敬了一句,让我说不出话。
他说:施教授,如果我们有你们中国的经济体量,我们能把五百个人送到月球上,并安全回来。
在国内,我觉得自己是个批判者,因为很难容忍我们自己不居安思危。
我们对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现状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怎么发展,怎么办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形成一定的共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争论来争论去的层面。
首先我想讲,大学是核心。
我想讲的第一个观点就是,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该在大学里谈就业。
就业只是一个出口,大学办好了自然会就业,怎么能以就业为目的来办大学。
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经济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提供多少就业,跟大学没有直接关系。
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国家栋梁和国家领袖的地方。
清华大学施一公即席演讲《上大学的意义》

清华大学施一公即席演讲《上大学的意义》导读:7月8日上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发表即席演讲。
以下是演讲记录。
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以院长的身份给我们的本科生、研究生拨穗,我很珍惜这次机会。
从我回国建成实验室算起,到现在整整8年,时间不短了。
这是我的母校,也是在座各位的母校,我们深爱的地方。
今天我们又有一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毕业,我确实心情很激动,很多话想说,但我没有事先准备讲稿,因为我想把现场最真实的感受告诉大家。
今天的主题是毕业,但回头看,我们从上大学开始,包括我自己都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学是为了什么?我相信不少家长到现在还在想这个问题,我作为院长也还在想这个问题。
我这里讲上大学其实不只包括本科,也包括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当然,我们为了学知识、充实自己,但一定不只是为了学知识!甚至在你这一辈子的过程中,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只是其中很不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也为了学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不只是为了学技能!甚至学技能也不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来大学呢?我以为,是学做人。
做人并不是一定要做我们觉得可望不可及的英雄模范,更不是要学“八面玲珑会做人”的那个“做人”,我觉得是学做一个健全的、有自信的、尊重别人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大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这样的人。
大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帮你树立社会价值观、人生观,我觉得清华就是这样一所大学。
我拿今天的两位演讲嘉宾来说事儿,先说我们第二位嘉宾徐彦辉博士。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我2001年回清华讲课,徐彦辉当时应该是学生辅导员,他找到我,跟我长谈了一次。
他说我组织我们班级看了一场话剧叫《切?格瓦拉》。
切?格瓦拉出生在阿根廷一个上流社会家庭,本可以有很好的生活,但是他觉得这个世界很不公平,于是去古巴参加、领导了革命以后,输出革命到非洲又到玻利维亚继续领导革命,最后被美国中央情报局抓获、残忍杀害。
施一公演讲鬼魂原文

施一公演讲鬼魂原文施一公主要探讨的是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极限问题,相对于整个地球的时间人类的时间太短暂,相对于整个人类的时间每个人的生命又太短暂,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大家先看看我们从哪而来。
这样一个视频显示的是人的整个的出生过程,大家看到的是一个精子,精子在卵子表面不停的游荡,寻找合适的入口,找到以后会释放一些酶,钻进去,卵子很聪明,进来以后马上把入口封死了。
进来以后精子被降解掉,精子核和卵子核结合,然后分解发育,两个细胞、四个细胞还在子宫外面游荡,八细胞、16细胞还没有着床。
大家看到,神经形成了,四肢开始发育,通过神经凋亡开始形成手指头。
4、5个月的时候胎儿开始踢腾,在母亲肚子里,出生之前胎儿的大脑发展非常快,神经原,各种神经突突迅速形成。
不要忘了,这样一个胎儿来自于一个受精卵。
施一公演讲鬼魂原文生命开始之后,生命的历程很漫长,这里面有很多苦恼,我记得我看过一首打油诗是这样说的,0岁闪亮登场了,10岁茁壮成长,20岁为情彷徨,30岁拼命打闯,40岁基本定向,50岁回头望望我这年纪,60岁告老还乡,70岁搓搓麻将,80岁晒晒太阳,90岁躺在床上,100岁挂在墙上。
第二个疾病也很可怕,就是癌症,我们身边的人常常被癌症夺去生命,28%。
第三类疾病困扰很大,死亡率不高,但是困扰性很大,就是神经退行性疾病。
还有34%的人死于其他原因,大部分是传染病,还有一部分是交通事故和意外。
我今天想告诉大家,我们如何运用科学去接受生命的挑战。
我想先讲三个例子,这三个例子起源于远古时期就开始了,从古代我们在黑暗中摸索,比如说当代的屠呦呦只不过看了古代的一些药书得到了一些启发,获得了诺贝尔奖。
直到最近1985年以后,包括上面显示的布朗,开始发现所谓的低密度脂肪、颗粒的受体,开始真正的征服细菌性疾病,这样一个过程,人类始终用科学,从简单的摸索经验积累,到最后的趋势研究药物发现。
所以第一个例子就是心血管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的本质和生命认知的极限施一公演讲我也很受黎曼的鼓舞,我最近读黎曼的生平,我觉得像武侠小说一样,今天跟大家探讨一下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极限。
大家先看看我们从哪而来。
这样一个视频显示的是人的整个的出生过程,大家看到的是一个精子,精子在卵子表面不停的游荡,寻找合适的入口,找到以后会释放一些酶,钻进去,卵子很聪明,进来以后马上把入口封死了。
进来以后精子被讲解掉,精子核和卵子核结合,然后分解发育,两个细胞、四个细胞还在子宫外面游荡,八细胞、16细胞还没有着床。
64细胞,128细胞起,快要找到它的着床地点了。
着床之后开始发育,你们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短短四个礼拜胎儿开始有心跳。
大家看到,神经形成了,四肢开始发育,通过神经凋亡开始形成手指头。
4、5个月的时候胎儿开始踢腾,在母亲肚子里,出生之前胎儿的大脑发展非常快,神经原,各种神经突突迅速形成。
不要忘了,这样一个胎儿来自于一个受精卵。
生命开始之后,生命的历程很漫长,这里面有很多苦恼,我记得我看过一首打油诗是这样说的,0岁闪亮登场了,10岁茁壮成长,20岁为情彷徨,30岁拼命打闯,40岁基本定向,50岁回头望望我这年纪,60岁告老还乡,70岁搓搓麻将,80岁晒晒太阳,90岁躺在床上,100岁挂在墙上。
科学如何应对生命挑战我们生命的历程饱受挑战,有很多来自于疾病,其中三类疾病和人类有很大关系。
其中心血管疾病是最重要的杀手,仅在中国每年就有303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32%。
第二种疾病也很可怕,就是癌症,我们身边的人常常被癌症夺去生命,中国每年有265万人死于癌症,占28%。
第三类疾病死亡率不高,但是对人的困扰很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就是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多位世界名人都曾受这类疾病的折磨。
此外还有34%的人死于其他原因,其中大部分是传染病,一小部分是交通事故和意外伤害。
我今天想告诉大家,我们如何运用科学去接受生命的挑战。
我想先讲三个例子,这三个例子起源于远古时期就开始了,从古代我们在黑暗中摸索,比如说当代的屠呦呦只不过看了古代的一些药书得到了一些启发,获得了诺贝尔奖。
直到最近1985年以后,包括上面显示的布朗,开始发现所谓的低密度脂肪、颗粒的受体,开始真正的征服细菌性疾病,这样一个过程,人类始终用科学,从简单的摸索经验积累,到最后的趋势研究药物发现。
所以第一个例子就是心血管疾病。
这个幻灯片,表面的分子是低密度脂蛋白的受体,这个球状的是低密度脂蛋白,结合以后被内吞,吞以后颗粒会被降解掉,受体会回到细胞表面,可以重生,再去把新的低密度脂蛋白拉到细胞体内去。
1985年两位科学家,也是王晓东博士后导师,就是枸思汀·布朗(音)。
在这一大批人的努力下,很多药问世,包括1987年问世的第一个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到现在为止最有名的这个药已经过期了,就是在座有人服用过的拉丁法他汀。
在拉丁法他汀没有过期之前销售160亿美元,堪称药神。
因为我们一直在用基础研究去探索最最前沿的和疾病做斗争的方式,我们虽然有很多方法,但是很多高血脂的人仅仅靠吃这个药并不能阻止软板块和硬板块的形成,为什么?科学家发现这些人当中,如何把LDL降解恢复过去是核心。
所以,这个蛋白也被在几年之前找到了,PCSK9,它可以结合低密度脂肪蛋白的受体,结合到受体以后会把LDL一起拉到细胞内内吞,也就是说LDL拉到细胞内的同时有牺牲了。
也就是不再可以把血液中流淌的LDL降解掉,这样大量堆积形成软板块、硬板块,最后带来致命的心血管疾病。
这个过程是通过基础研究发现的,而发现这个过程的著名科学家海伦,获得了2015年的生命科学的突破奖,是一位女性。
第二个小例子,治疗癌症的新的曙光,也就是大家听了很多的免疫疗法,这个免疫疗法最有名的一个例子是去年,大家可能记得2015年8月20号,美国前总统卡特向所有世界关心它的人宣布,很不好意思我得了晚期黑色素瘤,而且当时已经有4个2毫米大的肿瘤在脑子里扩散了。
短短3个月以后2015年12月26号他再次出现在大家面前,告诉大家通过分子疗法,脑子里的4块肿瘤已经完全找不到了。
他的分子疗法包括一个很有名的免疫疗法,针对PD1这样一个单克隆疗法,就是右面显示的这个药。
当然免疫疗法的出现开始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病毒的斗争。
这个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也包括一位中国科学家,陈列平博士。
这个癌症疗法的创始人也是这个概念的发现者杰姆斯爱乐森(音)也获得了创新突破奖。
神经退行性疾病,非常遗憾,我们根本不知道病因,我们大家知道怎么回事,不知道病因。
但是很遗憾现在世界上有4700万人受着这个疾病的困扰,预计2050年的时候每3秒钟就有一个新的病人出现,我们会突破一亿三千万人受它的困扰。
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最有名的离子就是老年痴呆症状,也叫阿尔茨海默病。
这是老年痴呆晚期患者的大脑,看左边这个图像,大脑里面是一个一个很可怕的洞,大脑被吞噬掉这个过程。
右边显示的是神经细胞外面的一些,到现在我们的确不知道什么导致了老年痴呆症。
但是大家公认的原因,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到老年痴呆症,也许会为治疗带来曙光。
这个过程中我自己的实验室里,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们去年报道了第一个原子分变率的,叫咖咖分泌酶,这个认为是老年痴呆症的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所以也许通过这个解析、通过这个研究可以找到治疗老年痴呆症的办法。
认知生命有极限我举了心血管疾病、癌症、过渡到老年痴呆症,过渡到大脑,不要说我们对老年痴呆症的病因不清楚,对大脑这样一个神秘的器官我们知之甚少,我们基本上可以说什么都不知道。
尽管我们有很好的学习记忆的模型,我们可以模拟出来学习记忆,究竟是不是这样?我们真的不知道。
我深知认为包括我们的电信号记录的神经冲动电位,只是一个表象,不一定是学习记忆的本质。
为什么?我们确实是这样一个生物人,用一堆原子构成的人去理解生命。
我们在意我们的五官,就是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感受这个世界。
这个过程五官感受以后全部把信息集中到大脑,但是我们不知道大脑如何工作,所以这方面也不能叫客观。
我们人究竟是什么呢?你仔细想一想人怎么样处理信息呢?我先对物质做一个定义,我们有三个层面的物质,第一个物质是宏观,我们可以感知到的,直觉可以看到,人是一个物质,房子也是一个物质,天安门、故宫都是物资。
第二个层面是微观,包括远处看不到的也叫微观,我们可以借助与仪器感知到、测量到,从直觉上认为它存在,比如说原子、分子、蛋白,比如说很远的一百亿光年远的星球我们认为它存在,都叫微观。
第三个层面,就是超微观。
我们只能理论推测,我们用实验验证,但是从来不知道它是什么,包括量子,包括光子,我们知道可以有能级、能量,但是我真的很难证明,你可以想象,这是超微观世界。
但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想一想,这个世界是超微观世界决定微观世界,微观世界决定宏观世界。
我们人是什么?就是宏观世界里的一个个体,所以我们的本质一定是由微观世界决定,再由超微观世界决定。
我毫不否定我就是一个能量形式,只是一个方程,不知道怎么解,仅此而已。
我相信,你也应该相信,我们每个人不仅是一堆原子,而是一堆粒子构成的。
所以,我们真的就是一堆由粒子构成的原子,如此之简单。
我们有多少原子?大约有6×10的27次方的原子,大约60种不同的元素,真正的比较多的元素,不过区区11种,原子共同共嫁接形成分子,分子聚在一起形成分子聚集体,形成小的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就成一个整体。
但是你不觉得吗?你会觉得不管你怎么样做研究,你无法解释人的意识,这个我认为是必要的,一定是在量子力学里面。
我自己这样认为。
量子纠缠是可以进化的现象吗?所以我想班门弄斧讲一讲量子纠缠。
1935年,当爱因斯坦(Einstein)和波多尔斯基(Podolsky)以及罗森(Rosen)一起,写出了著名的EPR佯谬之后,提出了量子纠缠。
实际上“量子纠缠”这个词并不是爱因斯坦提出来的,而是薛定谔提出来的,当时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
量子纠缠的意思是说,两个纠缠的量子不管相距多远,它们都不是独立事件。
当你对一个量子进行测量的时候,另外一个相距很远的量子居然也可以被人知道它的状态,可以被关联地测量,很不可思议。
但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既然存在于客观世界,我相信它会无处不在,包括存在于我们的人体里。
是不是这样呢?当然是这样。
量子纠缠怎么样影响我们的生命,其实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因为这不是我们可以用直觉去感受的。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著名的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Matthew Fisher就笃信,人的意识、记忆和思维是量子纠缠的,要用量子理论来解释。
那怎么证明呢?他说我一定要在实物上证明,要寻找量子纠缠的实体。
很多科学家找了很长时间,发现神经细胞里面的微管可以形成量子纠缠,但是微管的时间尺度是10^(-20)秒到10^(-13)秒,远远小于人的记忆和意识的形成时间。
但是他通过理论的实践,以模拟的方式找到了,他正在进行实验验证。
比如把磷和钙放在一起,也就是磷酸钙,当磷酸钙以波斯纳分子集群(Posner molecule or cluster)形式存在的时候,它的量子纠缠时间可以长达105秒!能把这样一个极其脆弱的,对声、光、电、热都极其敏感的量子纠缠现象的持续时间提高15个数量级,那么如果再提高5个数量级,就可以达到年的水平,以年为单位来保存量子纠缠现象。
那么依此类推,你们觉不觉得,有一天我们人类会发现量子纠缠也是一个可以进化的现象,它可以保存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
也就是说,量子纠缠,它在远古的时候就存在了,在进化过程中被保存了下来。
我要问你们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们相信有第六感官吗?很多人会说不相信。
第二个问题,有没有可能,两个人会以未知的方式进行交流?你会说也许,不会像第一个问题那样肯定地说不信。
第三个问题,量子纠缠是否存在于人类的认知世界里面?存在于大脑里?我相信听了我的讲座,你会觉得很有可能。
第四个问题,量子纠缠是不是适用于地球上的物质呢?你一定会说一定适用,因为我们已经证明了。
但其实简单讲,这四个问题是完全一样的问题,倒推回去就说明一定有第六感官,只是我们无法感受,所以叫“第六感官”。
那么我们人究竟是什么?我们只不过是由一个细胞走过来的,就是受精卵,所有受精卵在35亿年以前,都来自于同一个细胞,同一团物质,一个处于复杂的量子纠缠的体系,就这么简单。
其实我不知道这里面是什么,但是我相信它。
我每呼吸一次会摄入10^22次方的氧原子进入我的身体,进入共价结构。
这一口呼吸至少有10^4次方以上的氧原子,被处在世界上一个很遥远角落里的,我没有见过的人呼吸过至少一次,这在一个月内就会做到,人一辈子一直在这么做。
而两个人在一个房间里的时候,一天可以有63克的氧气在彼此的肺当中交换。
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看世界完全像盲人摸象一样,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有形的,我们自己认为它是客观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