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史论文
城市建设史论文
![城市建设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f5e0c350b4c2e3f57276340.png)
南昌城市建设历程摘要:本文简要介绍南昌从古到今的城市建设发展历程,着重介绍近年来南昌大型设工程建设情况,分别有八一旧址群、桥梁、体育场馆和轨道交通。
同时也预示着南昌的未来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关键词:发展简史八一旧址群桥梁体育中心地铁一座城市的发展、变迁记录着历史长河的沧桑巨变;一座城市的兴旺发达,凝聚着当地人民奋发图强的历史记忆。
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足迹,永远都离不开城市建设这一话题。
下面就由我来介绍一下南昌城市建设历程。
南昌城市发展简史南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的省会,是全国35个特大城市之一。
自古以来就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
由西汉开国功臣灌婴督建创筑,沉淀下了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两汉魏晋时期为江南重镇,隋唐时期为南方手工业中心城市,五代时期为南唐南都,宋时期为东南大埠,元时期为全国最重要的“十路”之一,明清时期为南方重要中心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命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民国时期“新生活运动”发起城市。
“八一起义”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诞生地,打响中国革命第一枪之地。
素有江南水乡之称,自然环境优美,山环水绕,风光绮丽。
西挽西山,北望梅岭,赣江穿城而过,城内四湖,城外四湖,形成“城在湖中,湖在城中”。
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众多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处长江中下游,鄱阳湖西南岸,赣江之滨,是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经济区相毗邻的省会城市,承东启西,纵贯南北。
京九、浙赣、皖赣3条铁路线交汇于此,是京九线上唯一的省会城市;105、320、316国道纵贯南昌;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场可达全国各大城市;水运经赣江入长江出东海。
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南昌已成为国际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理想地区。
南昌地处长江中下游,鄱阳湖西南岸,赣江之滨,是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经济区相毗邻的省会城市,承东启西,纵贯南北。
京九、浙赣、皖赣三条铁路线交汇于此,是京九线上唯一的省会城市;105、320、316国道纵贯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可达全国各大城市;水运经赣江入长江出东海。
世界早期文明的城市建设研究
![世界早期文明的城市建设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a50413b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d2.png)
世界早期文明的城市建设研究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跨度极长的历史过程。
人类通过长期的探索,才逐渐实现了从采集狩猎到农耕生产,再到城市文明的演化。
在这过程中,城市建设成为各大文明的重要体现,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文明的发展和演化。
因此,对于城市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化价值。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城市建设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起源于公元前4500年左右,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其城市建设,形成了马赛克式的城市群,其中最为著名和重要的是巴比伦和尼尼微城。
巴比伦,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是巴比伦帝国的首都,也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城之一。
巴比伦城的核心建筑是巴比伦神庙,周围还有巴比伦宫殿、伊南那祭司学院、巴比伦花园等。
其中,巴比伦花园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名的花园,也是世界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代表之一。
尼尼微城,则是亚述文明的首都,城墙长达12公里,高达10米,城址上建有宫殿、庙宇、图书馆和浴场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亚述王宫,是世界华丽、壮观的建筑之一,宫殿中设置有庭院、花园和喷泉,并且用全球首创的斜坡清水渠将城外的河水引进到城中,给城市灌溉提供了便利。
古埃及文明的城市建设古埃及文明是一种特殊而独特的文明,其城市建设在世界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就开始建造庞大的金字塔和巨大的神庙,显示了当时建筑业和城市规划的水平。
古埃及有三座著名城市:开罗、底比斯和孟菲斯。
其中最重要的是开罗,是古埃及文明中最大的城市,也是阿拉伯世界中最著名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在古埃及时期,开罗曾是一个重要的行政、文化、经济和宗教中心。
城市规划上,开罗分为几个区域,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城市中心的皇家城区,其中不仅有领袖住所,还包括宫殿、博物馆和由法老制定的钱币。
此外,开罗还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城之一,在古代,这里拥有许多大型的学校和研究机构。
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城市建设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城市建设,代表了古代欧洲文明高峰的时期。
城市建设史论文
![城市建设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91ae86e0b1c59eef8c7b441.png)
专业班级:2011级城市规划01班姓名:康喆(20114081)周峰(20114057)前言1977年12月,国际建协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国际建协会议。
在这次会上,各国建筑师、教育家和城市规划师聚集一堂,以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拟订的雅典宪章—“城市计划大纲”为出发点,对当前各国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认真讨论,提出了城市规划的新宪章—马丘比丘宪章。
这个新宪章申明,“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所“提出的许多原理到今天还是有效的”,而马丘比丘宪章“代表的却都是理性派所没有包括的、单凭逻辑所不能分类的种种一切”。
新宪章还申明,“马丘比丘宪章应当适用于各设计专业,但并不是灵丹妙药,而是为了促进实现本专业的目标。
”(1)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2)摒弃了《雅典宪章》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思想基石,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
其中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且这一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3)《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4)提出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系统性;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
(5)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6)《马丘比丘宪章》不仅承认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更进一步的推进其发胀,提出: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员、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之间的系统的不断相互协作配合的基础上,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计和施工。
中外城市建设史论文
![中外城市建设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eb527d726fff705cc170a98.png)
DONGFANG COLLEG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课程名称: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论文题目:从城市意象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系别:计算机系年级: 2009专业:城市规划班级:(1)学号: 0950301002姓名:雷代增成绩:任课教师:郑玮锋2011年 12 月 12 日目录一、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 (3)(一)西周时期 (3)(二)秦汉时期 (4)(三) 唐宋时期 (5)二、城市意象 (5)(一)城市意象的概念 (5)(二)城市意象的结构 (6)1.通道(path) (6)2.边缘( edge) (6)3.街区( district ) (6)4.节点( node) (7)5.标志( landmark) (7)三、从城市意象分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 (7)(一)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7)(二)强烈的轴线对称 (8)(三)重视整体空间组合变化 (9)(四)绚丽多姿的色彩变化 (9)(五)相土、形胜、风水的规划思想 (10)(六)数字的应用 (10)从城市意象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雷代增(年级:2009 专业:城市规划学号:0950301002)摘要:从中国封建社会看,春秋战国时期是早期城市建设大发展时期,也是一个城市建设思想大繁荣的时期。
《周礼•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古籍中都记载有当时人们对城市建设的看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时期对城市发展与规划的看法也不同,中西方对待城市发展与规划的理论也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就从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城市意象来分析下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下城市发展与规划。
关键词:城市意象,中国,古代城市,功能分区,布局引言中国作为世界城市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即有相对繁荣的城市经济和独树一帜的城市文明。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建筑史上的中国城市建设
![建筑史上的中国城市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adec207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d7.png)
建筑史上的中国城市建设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成了一个话题热门的话题。
然而,城市建设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时代。
在建筑史上,中国城市建设也有着丰富而特殊的历程。
本文将对这一历史进行简要地介绍。
1. 古代中国城市建设早在“築高城為雜營”之前,中国便有了城市的雏形。
商朝时期,成都王城便采用了预制砖,并在规划中注重了防御作用。
而战国时期的秦国,更是在国都咸阳的设计上体现了其巨大的统治野心,城市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以及由土山围约20公里的城垣。
汉朝时期,足以媲美古罗马的长安城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中。
它的九重城墙、楼台、外郭、堡垒等构筑物,更是让世人惊叹。
在设计过程中,还采用了古代世界上最早的规平法绘图法。
而唐朝时期,长安已地处中原文明中心,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
开元盛世时期,大唐共有36座都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长安以及洛阳、汾阳更是代表了当时建筑科技的最高水平。
当时的长安城全城共有大大小小门户43座,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洛阳门、宣阳门、建章门、朱雀门以及安定门。
这些门各自设有卫队,固若金汤,增强防御力。
宋代时,国土增加,城市规划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城市外部加宽了护城河和城墙,城内则使用了合理、规整的坊巷门户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了集中管理、归纳类似商业、手工业、居住以及官办商业等不同要素的街道体系,各自等级分明,保证了管理与分区管理的相容性。
此外,在街道结构及中矩型“围合式”建筑的使用上,宋代也开创了将城市规划设计的纵横有序是道路更利于管理,以及提高民间工业生产效率以及仪式场所场地决策,使得宋代的城市规划水平引领了整个东亚地区。
2. 现代中国城市建设近代中国城市建设,依然坚持着中国建筑的传统。
然而,到了清朝晚年,由于列强侵略,传统建筑逐渐开始淡化,进入了西方风情和建筑元素。
1911年的武汉市,以其当时的区域建设规划,标志着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时代的到来。
之后的南京市和上海市,依次开展了相关工作。
城市发展史论文
![城市发展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406482d58fb770bf78a5557.png)
城市发展史论文—从中国城市发展谈发展“中国的许多城市是由国家财力建设起来的,不靠工商业者的资金。
甚至某些城市的人口也有相当数目是政府强力从他处调迁过来的。
例如:秦始皇迁天下富豪12万人至咸阳;汉武帝也聚天下富户于长安附近之陵县,以至长陵、茂陵、鄢陵变成了巨大城市;北魏天兴元年徙山东六州百工技巧10万余口,以充京师;明太祖从苏州、湖州张士诚旧土移徙富户45000家至新建之首都南京。
其中南京之事例尤为突出。
明太祖去世不数年,发生靖难之变,阎王赶走明惠帝,取得皇位,于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带走了以工匠为主的27000户南京居民,使得南京城内顿时户口减半,而南京附郭首县的上元县由176图并为44坊。
这些都是欧洲城市发展史上见不到的兴衰变化之事例。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人类从分散的个体穴居,形成聚落这种群体生活的方式;再由聚落这种群体生活的方式逐步演变成为具有功能分区的区域。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的居民点。
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城市正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这时城市真正出现了具体的分区,城与市的概念被明确的表现了出来。
“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中国的城市发展在世界城市发展中独树一帜。
中国的古代城市特征因与西方城市的特征不符,而被判定为没有城市。
其实,中国在石器时代便出现了城市的基本框架,而《周礼考工记》更是给出了城市的区位结构。
因为这些,从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城市,如长安、北京、南京、开封等等。
中国的城市很早以前就已经分化为明显的两大类,一类是行政区划的治所。
他们通常都有城墙或加上外郭保护,城内有政府的行政机关。
这一系统的最高层是京师,其中有供电及有关的衙门,以下则是各省级、府级、州县级的治所。
城市发展规划史范文
![城市发展规划史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57b4dc5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b8.png)
城市发展规划史范文城市发展规划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城市规划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本文将以古代城市规划、中世纪城市规划、工业时代城市规划和现代城市规划为时间轴,探讨城市发展规划史。
古代城市规划史:古代文明是城市规划的起源地之一、古代城市规划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交通和防御。
早在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人就开始规划有序的城市。
他们采用了严格的几何形式,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包括宗教场所、居住区和贸易区。
与此同时,古代中国的颐和园和长城也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作。
中世纪城市规划史:中世纪时期,城市规划的重点由防御转向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欧洲的中世纪城市是根据城市市场和城堡的位置建立的。
城市的主要街道是竖直于城市市场的,并且从城堡延伸出来,以便于国王和贵族进行管理和控制。
这些城市通常由高墙和城堡保护,以确保城市的安全。
工业时代城市规划史: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规划开始面临新的挑战。
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例,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面临着严重的住房短缺、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系列城市规划法案被引入,包括《都市改造法》和《新建筑法》。
这些法案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法律依据,并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城市规划开始注重人类的健康和幸福。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念包括可持续发展、人性化和社区参与。
这些理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芝加哥世博会,当时的建筑师丹尼尔·伯纳姆提出了“城市美化”和“露天博物馆”的概念,以改善城市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近代城市规划的代表性案例包括纽约的中央公园和新加坡的现代城市规划。
总结:城市发展规划史是人类社会进化的见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城市发展的不断追求。
从古代的交通和防御,到中世纪的经济繁荣,再到工业时代的工业化发展,以及现代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最终五篇)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最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dd133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2.png)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最终五篇)第一篇: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复习资料古代:1.我国古代城市是如何产生?产生的时期、基础、条件是什么? 产生: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而从一般的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产生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产生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2.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形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1)城市需具一定的规模。
(2).需具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场所和交换场所(4).需具有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3.促进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1).分封诸侯。
(2)周王朝自身追求适中位置加强都城建设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哪本书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周朝的《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与井田制有关的经纬道路左祖右社旁三门宫城居中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影响: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5.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的主要特点,并阐述分布特点的原因特点:(1).郡县制的推广、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了发展;(5).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分布特点的原因:经济重心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还未发展6.我国在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城市经济区、并阐明各经济区包括的地理范围及中心城市(1)关中区:陕西全境四川巴蜀甘肃东部长安;(2).三河区:河东(山西西南部)、河内、河南(河南北部);(3).燕赵区域:燕在河北北部,赵在河北南部;(4).齐鲁区域:山东、泰山之阳为鲁临淄为中心;(5).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鲁之西南、苏皖(安徽)西北以定陶和商丘为中心;(6).颍川、南阳:河南中部、西南部;(7).三楚区域:西、东、南楚含长江怀阳衡城江陵长沙苏州淮北湖南长沙江南一带淮河长江流域;(8).南越区域:珠江流域7.西汉时期长安城的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8.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并阐明特点形成的原因?发展特点(1).城市发展和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步形成(3).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4).城市规模的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5).出现了最早的“镇”形成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2).经济重心南移;(3).大运河沟通,沟通南北,经济恢复 9.试述曹魏邺城规划的特点?(1).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2).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墙的区分,不过区分更加严格;(3).城市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手法10.试述隋唐长安城的规模及规划布局(1).中轴线由局部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禁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2).宫城由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3).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行不规整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4).市场的位置从城北移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局格局5.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11.我国古代宋元城市发展建设及规划的特点(1).城市发展和分布“南升北降”态势依然延续;(2).兴起了许多的商业都会和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3).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既多且盛;(4).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5).核心城市在地里位置上转移比较频繁;(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闭的“坊”“市”制度解体,开始形成开放型空间结构。
中外城市建设发展史论文
![中外城市建设发展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5b5f9174431b90d6c85c7b3.png)
论中外城市广场设计焦蕾,200827501037烟台大学建筑学院【摘要】城市广场并不仅是一个城市建筑的象征,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
在中国,城市广场的概念是随着近代都市规划的开展,由西方引入的。
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城市广场的设计受前苏联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城市对城市建设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城市建设的热潮更是令人瞩目,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城市广场设计深受西方设计理念和手法的影响。
本文试图以比较的眼光,从中西方现代城市广场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各自的设计特点,以指出我们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确立未来发展的应持有的态度。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广场;发展;设计比较;1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中高楼大厦越来越多,道路上车来车往,给人们的城市生活带来了各方面的压力,而且似的城市中的休闲娱乐空间日渐减少。
所以,城市广场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这样的形势下,探索城市广场的起源与发展、对比中西方城市广场设计等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2 中西方城市广场的起源、发展与演变(1)西方的城市广场发展在欧洲人眼中,“城市广场”被称为城市的客厅。
因此自2000多年前,真正意义的城市广场在古希腊诞生以来就一直是人们进行交流、观赏娱乐、休憩活动的重要场所。
后经过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最后到17世纪的古典主义城市广场,西方城市广场设计不断发展,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样子。
(2)我国的城市广场发展西方人将城市广场视为城市的中心,而在我国古代时期,宫城为城市的中心,《考工记》有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种严谨的、封闭的的宫城为中心的古代城市空间组织使得我国古代早期民众很少有公共活动空间。
最早的是寺观园林前的空间为公共活动场所,到后来集市的出现增添了民众的公共活动空间,再到后来,街道相交的地方,稍稍扩展形成封闭的广场空间,这种广场面积不大,数量也很少,但都处于城市的中心地段,地位很重要。
特色文化城市建设论文
![特色文化城市建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c08b7d43968011ca2009125.png)
特色文化城市建设论文一、城市文化遗产是大连城市特色文化的见证大连位于亚洲东北部,历史时期即战国、秦汉以来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将决定对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影响,东北亚地区包括日本、朝鲜半岛、中国的东北地区和内蒙古、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由于多数地区亦为汉字文化圈,而这也促使文化交流频繁。
战国以来大连地区经历了汉民族及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和前秦、后燕、高句丽、辽、金、元、清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先后统治,特殊的历史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产生这一地区各民族人口的流动和融合,进而形成了文化的多元面貌,文化的多元性是文化生命力的所在,代表各时代、各民族文化特点的文化遗产集中在历史时期的大连地区,正是“富于生命力和流动性、追求创新和自由精神”的文化特色的有力见证。
历史发展到近代,东北亚地区的核心位置、沿海且优良的气候条件,使得大连地区在东北亚政治、经济、文化的战略意义更加重要。
为了满足对外扩张和资源掠夺的需要,沙俄和日本展开了对大连地区的占领和争夺,从而形成近代大连城市。
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此后日本占领了旅顺,1897年—1904年沙俄强行租借旅顺口和大连湾,建立商业港口城市,名为达里尼市,在旅顺建立亚瑟港海军基地。
1905年日本打败沙俄,俄国撤出,由日本占据达里尼市,并将这座城市重新命名为大连,直到1945年苏联红军解放大连,日本对大连进行了40年的殖民统治。
大连城市形成与发展时期的文化遗产是这一地区被迫接受战争洗礼,战争发动者和殖民侵略者侵占大连并掠夺中国资源,人民为获取自由进行抗争和建设大连城市的见证。
沙俄和日本殖民者将大连作为其在远东地区的贸易枢纽、获取情报和进一步对外扩张、掠夺中国及亚洲资源的桥头堡,客观上促成了近代大连成为以航运贸易为主要功能的港口城市,并奠定了其在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无论是作为港口城市,还是殖民者和各种政治力量角逐的需要,都使得近代大连成为中国,甚至亚欧地区人口流动的新的目的地,各种文化在这一地区的交流和碰撞更加剧烈,新的文化元素的融入,大连逐渐向国际化都市发展,也使得“富于生命力和流动性、追求创新和自由精神”的城市特色文化最终形成。
城镇建设的论文
![城镇建设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cb92039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29.png)
城镇建设的论⽂当代,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简称之为论⽂。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
它包括学年论⽂、毕业论⽂、学位论⽂、科技论⽂、成果论⽂等,论⽂⼀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参考⽂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可有可⽆。
城镇建设的论⽂1 随着环境的恶化,我国对于⼩城镇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在⼩城镇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出现了环境问题,本⽂主要对于⼩城镇的主要环境问题进⾏了分析,并对于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进⾏了简单阐述。
近些年,全世界都对于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城市具有的问题,现在已经不断想着⼩城镇建设扩散。
随着近些年⼩城镇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在⼩城镇中进⾏环境管理和治理也迫在眉睫,只有更好的解决了环境问题,才能使城镇达到可持续发展,更好的维持其经济的稳定进步。
1 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1.1 ⽔域污染 近些年,随着⼯⼚建设的增多,虽然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的⽀撑,但是其⼯业⽣产过程中,产⽣的废⽔吨数也不断增多,在废⽔中有很多污染物并不能进⾏化学溶解,如果没有经过处理的废⽔流⼊江河湖泊,就会造成严重的⽔域污染。
在现阶段的废⽔处理中,虽然国家对此已经进⾏了处理规定,但是由于废⽔处理的难度很⼤,需要投资很多,许多企业在进⾏废⽔的排放中,并没有进⾏预先的处理。
这种情况在⼩城镇中更严重,由于管理部门对于废⽔的管理⼒度并不⼤,所以更多的企业对于废⽔处理并不重视。
这些带有悬浮物、氮磷污染物的废⽔流⼊⽔域后,会给⽔域中的动物造成严重的伤害,也会对于地下⽔造成严重影响。
1.2 ⼤⽓污染 随着⼯业⽣产增多,汽车使⽤量的增加,⼤⽓排放⽓体也不断增多,这些含有煤烟的有害物质排放到⼤⽓中后,会给⼤⽓造成严重的伤害,加⼤酸⾬出现的频率,加剧全球变暖的速度。
1.3 垃圾污染 随着各种⾏业的发展,城镇中垃圾的数量也不断增长,在这些垃圾中存在的⽆法讲解的物质,如果处理⼯作做得不好,很容易赢下地下环境,对⼟壤及地下⽔都会造成严重的损伤。
中国城市建设史论文
![中国城市建设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512dd2d0722192e4536f615.png)
中国城市建设史结课论文隋唐长安城选址与城市形态浅析及建城指导思想探究摘要:本文分析了隋唐选址长安建都的各项因素及其影响,指出了古代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及长安城对于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分析了长安城的基本构成形式,并以例证分析了长安城建设对于城市形态发展的贡献。
关键词:政治、经济、文化、天人合一、皇权至上、里坊制度、非对称性正文:长安城兴建于隋朝,隋称大兴城,唐朝易名为长安城,为隋唐两朝的首都。
长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伟壮观的都城,一度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反映出大一统王朝的宏伟气魄。
为体现统一天下、长治久安的愿望,城池在规划过程中包揽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法天象地”,帝王为尊,百僚拱侍。
唐长安城规模超前迈古,面积达84平方千米,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
比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古罗马城也只是它的五分之一。
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超过100万。
唐王朝建立后,对长安城进行了多方的补葺与修整,使城市布局更趋合理化。
安史之乱后长安城逐渐衰落。
唐末黄巢攻入长安,城市遭到严重破坏。
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并把宫室拆毁,屋木也一起运走。
后来,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认为城广人稀,不利于防守,于是对城市进行改筑,缩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金、元的长安城。
至此,有着325年历史的隋大兴唐长安城便宣告废弃。
隋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区、东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带。
1996年,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一、选址的考虑和影响: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宇文氏建立隋朝,沿用了北周都城即原汉长安城,但这座自汉兴以来已历780年之久的旧都城已不再适合新的大一统王朝的需要,隋文帝决定在旧长安的东南方向重建一座新都城。
精选最新小城镇建设论文(精选8篇)完美版
![精选最新小城镇建设论文(精选8篇)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fe8eacbd1eb91a37f0115c98.png)
小城镇建设论文(一):目前,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作为有战略好处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长远的、复杂的、系统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
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务必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
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取发展起来的。
同样,此刻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久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
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取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
全国共有18000多个,山东省有1000多个,平均每个只有3万人左右。
青岛市郊区不足1万平方公里,却有111处小城镇,平均人口只有3.5万人,而且此刻都各自为政,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
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此刻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有必要,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务浪费。
在这种状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从现实状况看,要在面上透过撤镇建乡,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阻力是比较大的,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可行的办法是,有选取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
基本的选取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
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能够按10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人口密度小的区域能够再少一点。
其次要选取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
城市的建设论文
![城市的建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2a9d3d4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e5.png)
城市的建设论文城市的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建设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
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增加了城市的规模和人口,更是为了提高城市的品质和生活水平。
本文将探讨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城市建设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建设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
通过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城市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发展,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动。
其次,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城市建设不仅涉及到道路、交通和住房等基础设施,还包括公园、广场、文化设施等公共空间的建设。
这些设施的完善可以提供更好的休闲娱乐环境,增加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最后,城市建设是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推动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都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和措施。
首先,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是关键。
合理规划城市的用地布局,确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平衡城市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
其次,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和绿色化。
在道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应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另外,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也是重要的举措。
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改善空气质量、保护水资源等措施,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此外,倡导居民的参与和自治也是实现可持续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通过加强居民组织和自治机制,引导居民参与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增强居民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结论城市的建设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实施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我们可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推动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城市建设,采取科学的规划、绿色的建设和居民参与的策略,共同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
城市建设专题论文
![城市建设专题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75578c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cf.png)
城市建设专题论文摘要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打造宜居、环保、智慧、现代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建设质量,成为城市面临的重要议题。
本文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目前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城市建设的建议。
第一章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城市建设是指以建筑为主体、以市政设施和城市公共服务为保障、以市民生活为核心的城市化过程。
目前,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活动空间建设,更包括规划设计、建造施工、管理运维等方面,城市建设发展趋势具有高效性、可持续性、科技化、智能化等特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建设走向智慧化已成为发展趋势。
城市智慧化主要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可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提升城市建设的效率和品质,改善城市环境,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问题分析虽然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以下是本文总结的几个主要问题:1. 建设质量难以保证目前,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利益,城市建设缺乏质量保障,导致建筑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环保等问题。
同时,城市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导致城市面貌、文化、环境等方面不能很好的留存。
2. 城市环保不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往往会忽略环境保护。
例如城市车辆尾气排放量过大,垃圾处理不当等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城市环境和市民健康。
3. 城市发展不均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间的发展差距也越来越大。
许多城市的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差别较大,尤其是一些落后地区城市发展缓慢,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第三章优化城市建设的建议为了优化城市建设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 注重建设质量城市建设要坚持特色化、优质化发展,注重品质和个性。
着眼未来,建立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
加强对建设质量的A监管,完善建筑验收和安全监管机制。
2. 加强环保管理加强对城市垃圾、环境、水源保护的管理和监督,推广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减少人为污染,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研究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c9f00fa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67.png)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研究随着历史的发展,城市成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进行探究和研究。
一、城市建设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这之后,城市建设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
从商周时期开始,城市已经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随着历朝历代的更替,城市建设的规模和规划方式不断演变。
在唐宋时期,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城市空间的设计,城市内出现了很多景观与文化遗产。
到了明清时期,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了水平轨道,规划更加宏大,城市功能更加多样化。
随着现代化的到来,城市建设又站在了风口浪尖,不断推陈出新,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二、城市建设的变迁和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变迁和文化内涵很丰富。
城市建设的变迁包括城市的规模、建筑风格、城市规划和管理方式等。
城市规划的变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特征。
文化内涵则涉及城市文化、历史和民俗等多方面内容。
在古代城市建设中,文化内涵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这些文化包括建筑风格、历史和民俗等。
比如唐代长安城的建筑风格和千年古都洛阳的文化精髓,承载着当时的国家文化和社会风貌。
城市文化则以地方特色和历史记忆为核心。
比如古开封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名胜古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则包括城市节日、民俗风情和民间文化等。
比如杭州市的“钱塘晚霞”和莆田市的“闽南文化”,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承。
三、城市规划与文化保护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根本。
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城市规划和文化保护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议题。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人民的生活需求和城市的文化特色,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文化保护也需要将城市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融入城市规划中,以保护和弘扬地方文化。
目前,中国正在积极加强城市规划和文化保护工作。
武汉市建设史论文
![武汉市建设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d48fa79a98271fe910ef951.png)
武汉市建设史论文摘 要关键词 武汉市 城市规划 空间 轴线 色系 道路1. 前 言我从小生活在武汉市江汉区,对于武汉市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因为武汉市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第一大城市,华中地区最繁华都市及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
尽管武汉近代城市规划是在被动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但其产生的影响及意义一直延续到现代,研究武汉近代城市规划的演变规律和内在特征,仍具有深远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2. 古今武汉城市空间结构对比与联系图1 汉口全镇街道图(1912) 图2 江汉区边界图(2015) 图2是武汉市当今江汉区的区位图,从图上可以看出,随着武汉市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解放前汉口、武昌、汉阳三镇鼎立的组团式分散型城市空间结构正逐步向三镇一体的集中式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发展。
特别是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和汉水桥建成通车,为这种集中发展创造了条件。
2000年武汉市主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达到281.2 km 2, 2010年达到361.1km 2, 2020年将达到427.5 km 2,平均每10年城市用地扩展达60km 2以上,并且大规模的外延扩展仍是未来20年内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主要特征。
图1是1912 年汉口建设公司筹备处仿 巴黎、伦敦规划绘制的汉口全镇街道图(不含租界) ,仅规划城市街道多达306条,道路系统规划追求理想的构图形式———“斜线+ 格网”式构图。
与中国其他城市一样,武汉市的城市空间形态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它是在受传统制度、经济发展、社会变化、文化观念及地理环境等主要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历史上武汉是由三个完全不同的城镇链接而成的,三镇之间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差异很大。
武昌、汉阳相对发展较早,历史较为悠久,武昌、汉阳两镇的空间布局主要是遵循中国封建后期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城内道路剁成直角相交的方格网状,居民住宅多位于街道两侧。
城市建设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b7c43fc0242a8956bece452.png)
论述雅典城市建设摘要:本文主要论述雅典城市的发展,以及在城市的建设中的影响因素,包括地理位置、社会制度、文化、宗教组织,社会经济以及边防等对城市建设的推动作用,以及认识雅典城市形成的特殊城市空间。
雅典的城市建设得益于人类社会的文明的进步,又反过来推动并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自由的城市布局,特别的城市开放公共空间又促进社会人与人的交流,加强城市和人民的互动。
这些在今天的城市规划中依然是强调的部分,通过解析雅典城市的建设过程,探求对今后的城市设计仍有必要的借鉴之处。
关键词:雅典城市建设自由公共空间雅典是希腊的首都,也是希腊最大的城市。
雅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有记载的历史就长达3000多年。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
公元前1000年,雅典成为古希腊的核心城市。
从公元前9世纪晚期到8世纪初,雅典已有贵族的豪华墓葬,铁器和青铜生产也发展迅速,达到建立城邦——早期的奴隶制国家的程度。
梭伦是雅典城邦的第一任执政官,庇西特拉图是他的继任者。
在他们统制时期,雅典工商业有显著发展。
公元前5世纪成为西方文化的摇篮。
现在雅典是欧洲第八大城市。
雅典至今仍保留了很多历史遗迹和大量的艺术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的帕提农神庙,是西方文化的象征。
今天的雅典因为这些城市的历史建筑物,旅游业发展的很好。
因为雅典气候适宜户外运动,所以雅典专门留出城市市民的公共体育竞技场所空间,雅典是奥运会起源的地方。
1。
雅典城市的形成雅典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西南距爱琴海法利龙湾8公里,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基菲索斯河和伊利索斯河穿城而过。
市内多小山。
良好的气候适宜雅典人室外活动,这也是后来自由民组织体育竞技的因素之一。
差不多在荷马时代后期,雅典也出现了设防的部落中心———卫城。
雅典卫城建立于一个山冈上。
周围是一些居民点。
卫城是附近居民遇到外敌入侵时的避难所和宗教祭祀的地方,后成为巴赛勒斯的驻地。
大约公元前8世纪,借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提秀斯(Theseus)之名的托古改制,使雅典城获得了很大发展①(①一般认为,提秀斯为公元前13世纪的英雄人物,这里的提秀斯改革可能是借提秀斯之名,托古改制。
城建史论文
![城建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244e7f29b89680203d825f7.png)
北京运河及水系演变的历史研究建筑1301 13231235 左一方建筑1301 13231292 肖兰概况北京是享誉中外的文明古都,不但有宏伟的故宫见证他的历史,古老的城市运河、水系也是北京古老文明的见证。
经过元、明、清几个朝代的治理,北京形成了以通惠河为主线,其间串联城区河湖,形成涵闸节制、河湖连通环绕的极富中国传统特色的北京古代城市水系格局,成为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元代,忽必烈决定在水利条件优越的金中都城的东北兴建元大都。
元代充分利用北京的水资源,改善了首都的航运条件,保障了运河的通畅和漕运的效率,先后开凿坝河、通惠河通漕,后又开金口新河济运,使北京的水路运输一度兴盛。
明代,由于对北京城及皇城都进行了修建,北京城市运河河道也随之发生变化。
将大都北部的城墙向南移了五里,坝河的一段成了清明北京北护城河的一部分;将元代皇城东墙外通惠河的一段水道围在皇城内。
明清时期,由于多种原因,京郊的山泉水量减少,有的甚至断流,北京水资源短缺的状况逐渐成为制约北京运河维持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明清时期为了维持运河的正常运转就必须不断疏浚运河河道,修闸建坝、开发新的水源以及对运河进行更细致的管理。
建国以后,北京大力开展水利建设,在城郊大规模兴建水库,开凿了永定河引水渠及京密引水渠,缓解了北京城市防洪与运水的矛盾。
但当时城市水系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北京市水面面积大幅度减少。
90年代后期,随着北京城市规模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城市水系的多重功能逐渐被人们认识,北京市开始大力整治、恢复城市运河体系。
一.历代北京城市运河开挖的自然条件与社会背景1.自然条件(1)地形气候概况今天的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的北端。
西部。
北部和东北部为山区。
纵观北京地形,依山面海,形势雄伟。
古人云“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这一地理形势,极像一个半封闭的海湾,故历来被称作“北京湾”。
北京地区属温暖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性大陆气候,冬春少雨雪,夏秋多阴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水与我国古代城市建设
摘要:通过对风水的分析,总结了风水对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影响的发展历史。
指出现代城市规划也应考虑风水因素。
关键词:风水,城市建设
风水是指古代中国人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
它起源于人类早期的择地定居,形成于汉晋之际,成熟于唐宋元,至明清时日臻完善。
风水是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蕴有相当丰富的哲学、科学、美学内涵,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审视中国古代建筑,上起京都、宫苑、坛庙、陵寝,下至村镇、民宅、坟冢,都曾在风水观念下一气呵成,这表明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风水对于营建城市自有一套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就是在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也具有相当的科学性。
风水中关于宅、村、城镇基址选择的原则和格局是负阴抱阳。
风水师直接参与了古代城市的选址、营建。
古代文人、官吏大多兼通风水,风水学说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城市的经营。
随着风水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把目光投向长期不敢正视的风水学说,认为秘密就藏在其中。
吴良镛先生说:“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形成这些特点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学说’等理论有关”。
风水起源于择居本能与旧石器时代人类环境偏好。
风水的雏形来源于相宅与卜宅。
风水的理论化形成堪舆与形法两个派别。
春秋战国时期:自然主义与神秘主义的结合,晋景公遂迁都于新田(新绛)对地理环境质量的关注,萌生了“地气”观念,《考工记》中解说橘子移到淮北变成了枳,就采用了地气不同之说。
秦汉时期:天人合一宇宙框架的创立秦汉是风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各种活动都要在阴阳五行模式下推演比附一番的社会背景下,诞生了风水最早的两种理论形式:堪舆与形法统一的秦汉帝国,天、地、人大一统的宇宙图景,使人们充满了与天地共舞的豪情。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营建活动中犹为突出。
象天法地的思想充斥于秦汉的营建活动中。
堪舆术对星象的勘度除了确定日辰、方位吉凶外,还为国人提供了效仿天地的范式。
取法天象的秦汉都城都城是天子布政居住的地方,要向四海昭示天威,表明顺天承运,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取法天象。
将之构筑为理想的天邑,显示与日月同辉的政治理想。
突破周法的营城礼制,取法天象,是秦汉都城最重要的特点汉长安在秦朝兴乐宫的基础上重建,配合城北的皂河流向,以众星拱卫的北斗为意象筑城。
城墙效法北斗之形,南北为不规则的折线。
“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三辅黄图》)。
以未央宫为紫微宫,城墙西北、东南内缺,帝陵则恰分置于西北、东南。
风水的成型——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政权更替频繁,阶级矛盾加剧,反映在营建上,特别是都城建设上,出现了复兴礼制,重新规范人伦的要求。
同时,社会政治的黑暗,使佛道两教得以迅速发展,士大夫阶层寄情山水,清谈玄学的风气日上。
在营建中,表现出对宗教的狂热和怡情自然理想的追求,二者有机地融合于风水环境的意境之中。
风水与礼制两方面的追求,出现了礼制与自然怡情的初步交融。
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下,隋唐继承了将天地法则应用于人伦礼制的传统,但却一反秦汉模拟天象的仿形布局,而将更抽象的天道数理溶入人伦礼制,成为布局的依据。
隋唐将汉代明
堂等礼制建筑采用的数理象征手法扩大到整个城市布局,以表达顺天应人的政治理想。
长安城的壮美也留下了风水的印迹。
东都洛阳的营建同样颇具风水特色。
洛阳历史上就因“圣人(周公)卜河洛,湹涧交华嵩”(《青囊奥旨》杨筠松)而被术家奉为风水经典之作。
洛阳位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里道均”(《史记·周本纪》),地理形势颇合风水要旨。
北枕黄河为玄武,背靠氓山为镇山,前有嵩山、阙塞山为朝案,伊水、洛水为朱雀。
左湹右涧水缠绕,左有成皋,右祖渑池为青龙、白虎相护,大地形为一个围护严密的盆地形势。
明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阳宅风水与阴宅风水理论,作为天子居住的都城,在选址上,着眼于龙形砂水的区域大势,在布局上,更加侧重于理气思想,即与天地合气的方位朝向,尤其是把《周易》阴阳八卦与礼制的数理协同发挥到极致。
在形势、理气、象数上综合运用,表现了一种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宏伟追求。
北京城的布局是更加周全严谨的理气派杰作,它集中展现了礼制与天地易数的数理协调,同秦汉都城一样,它们都有天国理想的倾向,但北京的布局不在于象形,而在义理与象数的附会。
南京从三国起,风水就为人称道。
明初定都南京时,朱元璋派刘伯温勘选宫址,定于六朝宫城的东面。
“刘基卜地,定新宫于神山之阳”(《明实录》)。
神山之阳即钟山南麓,这里地势平坦,北依富贵山,南环秦淮河,合于风水背山面水之局。
“要创造新的现代化山水城市,认真学习和研究古典山水城市及其传统风水理论该是必由之路”。
面临现代城市的各种新问题,我们要敢于创新,并大胆促进风水学的现代化,在当代城市规划中有机地融入传统风水之精华。
《风水思想与古代山水城市营建研究》杨柳
参考文献:
[1]亢羽.易学堪舆羽建筑[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
[2]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3]亢亮,亢羽.风水与城市[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1]亢羽.易学堪舆羽建筑[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