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标要求
七年级历史学科课程标准
![七年级历史学科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b76bbd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2c.png)
七年级历史学科课程标准
1. 古代文明,学生可能会学习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古
罗马和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
他们可能会了解这些文
明的政治组织、宗教信仰、科技发展和日常生活。
2. 中世纪历史,课程可能包括中世纪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历史,学生可能会学习关于封建制度、十字军东征、黑死病等重要事件和
时期。
3. 世界探险与殖民化,学生可能会学习欧洲探险家的航海历史,探索者对世界地图的影响,以及欧洲殖民地对当地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4.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课程可能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文学和科学发展,以及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5. 世界历史事件,学生可能会学习一些重要的世界历史事件,
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工业革命等,以及这些事件对世界
历史的影响。
除了这些主题外,七年级历史学科课程还可能包括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历史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能力,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能力,以及历史事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等。
总的来说,七年级历史学科课程标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世界历史的基本认识,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以及理解历史事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目标及其要求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目标及其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9949d77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9d.png)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目标及其要求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1.1 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1.1.2 了解古代各大文明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1.1.3 理解古代文明与现代社会的关联和影响。
1.2 能力目标1.2.1 能够阅读、理解和分析古代文献、图片和地图资料;1.2.2 理解并掌握历史概念及其应用;1.2.3 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目标1.3.1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好奇心;1.3.2 提高学生对国家文化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1.3.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懂得尊重历史、积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要求2.1 知识要求2.1.1 熟练掌握古代各大文明古国的历史时代、地理位置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2.1.2 熟练运用历史名词及其相关概念;2.1.3 掌握古代文献、图片和地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2.2 能力要求2.2.1 能够通过阅读文献、图片和地图资料,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和影响;2.2.2 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2.2.3 能够进行简单的历史资料搜集和整理。
2.3 情感要求2.3.1 具有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积极向往和尊重历史;2.3.2 具备良好的国家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2.3.3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热忱。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与生活相通联的具体历史事例;3.1.2 采用互动问答、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3.1.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以多种方式教学,如图片、视瓶、实物模型等。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电子屏幕、电子白板等;3.2.2 各种历史地图、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素材;3.2.3 教学实验材料及实验设备。
四、教学内容设置4.1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4.2 周边大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4.3 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七年级历史上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国家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懂得尊重历史和积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朝的统一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朝的统一](https://img.taocdn.com/s3/m/42506a4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7e.png)
第9课、秦朝的统一【课标要求】【学习目标】一、记住秦统一中国时刻、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二、明白得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3、归纳秦巩固统一的各项方法并明白得其作用【学习重点】战国七雄、长平之战”【学习难点】“合纵”与“连横”的含义。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预习自测】1. 战国末年,国实力远远超过东方六国,的机会已经成熟。
2.秦王执掌大权后,制定克敌制胜的策略,从年至年通过10年征战前后衰亡六国。
3.六国中最后一个被秦国攻灭的是。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是。
我国历史上第一名皇帝是。
5.秦朝在中央设置的官员有、、,别离治理行政、军事和监察。
秦朝从中央到地址要紧官吏产生的方法是。
6.秦统一全国以后,全国通行的货币是,全国通用的文字是。
【我的疑问】【课内探讨】【学始于疑】一、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二、秦权是做什么用的?探讨问题一:试分析秦统一全国的主客观缘故及其历史意义。
探讨问题二: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教材51—53页的内容和回答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秦琅邪石刻上的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材料三“秦并天下,币为二等。
黄金以镒为名,上币。
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入其文……”(1)材料一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指的是什么?“秦王”在“扫六合”以后给自己了一个什么称号?(2)从材料二和材料三能够看出“秦王”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有什么作用?(3)除材料二、三所提到的方法外,秦为了巩固统一在政治上还采取了哪些方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当堂检测】1.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灭六国,诸侯西来的顺序是①韩国②赵国③魏国④楚国⑤燕国⑥齐国()A.①②③④⑤⑥B. ②③①④⑤⑥C.③④①②⑤⑥D. ④⑤①②③⑥2.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刻是()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0年C.公元前221年D.公元前202年3.秦朝的都城在()A.咸阳B.洛阳C.邯郸D.临洮4.以下不属于秦朝中央政府官职的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医生D.郡守5.由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对尔后近两千年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阻碍。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标及学习目标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标及学习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2c8e7b54ad02de80d4d840cd.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标准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内容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1)说出元谋人距今的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北京人遗址的位置,并知道元谋人遗址发现的重大意义。
(2)说出北京人的距今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北京人遗址的位置,讲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及生产生活情况。
(3)识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了解我国原始人类遗址的分布及分布特点,了解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4)说出山顶洞人的距今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山顶洞人遗址的位置,讲述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尝试从体质特征、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火的使用等方面与北京人进行比较,了解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初步了解比较历史事件的方法。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内容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1)初步了解聚落、氏族、农耕文化的概念。
(2)说出半坡聚落的距今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半坡聚落遗址的位置,讲述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3)说出河姆渡聚落的距今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河姆渡聚落遗址的位置,讲述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4)比较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的异同,进一步学习比较历史事件的方法。
(5)识读“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了解我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的分布,学会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6)说出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距今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大汶口遗址的位置,讲述大汶口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内容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1)知道什么是史实、什么是传说,知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并能辨别。
(2)知道炎帝、黄帝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的主要活动。
(3)知道禅让制的含义,能说出尧、舜、禹之间的“禅让”。
(4)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内容标准:(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1.3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
![1.3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bcab352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0b.png)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课标要求)通过良渚、陶寺等文化遗存,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二素养目标)①历史解释:通过学习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知道国家的产生;通过炎黄部落的联合,了解华夏族的形成;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通过尧舜禹部落首领的传位,理解禅让制的含义。
②史料实证:通过学习早期国家,分析良渚、陶寺等文化遗存,认识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阅读炎黄联盟及炎帝和黄帝的发明,了解他们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了解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史实。
③家国情怀:了解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体会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重点:国家的产生,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炎黄联合,禅让制。
难点:华夏族的形成;禅让制。
同学们,下图巨型雕像中的两位人物原型是谁呢?师:雕像中的两位人物原型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5 000多年的历史。
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特征是怎样的?古老的传说中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故事,这些传说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这段历史吧!板书课题——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师:国家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
PPT呈现下面图片及资料。
,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资料:牛河梁遗址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约5 500——5 000年。
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师:牛河梁遗址的发掘,成为我们研究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重要史料。
阅读教材“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一目,找出早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思考: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条件有哪些?生:时间:大约在5 000多年前。
标志: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师: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条件:(1)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较大发展。
初中历史七上教案新课标
![初中历史七上教案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8a42941d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3c.png)
初中历史七上教案新课标教学目标:1. 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相关知识点;2. 能够描述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3. 理解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4. 激发学生对古代中国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2. 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1. 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进行深入理解;2. 理解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对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课件、教材、图片、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二、讲授(25分钟)1. 介绍夏商周时期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三代的历史背景;2. 分别介绍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3. 分析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让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三、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夏商周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了解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老师给予评价和点评。
四、练习(10分钟)1. 针对夏商周时期的知识点,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 收集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反馈。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2. 展望下节课内容,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教授古代中国的夏商周时期,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并理解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讨论和练习,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b5e9645011ca300a6c3909f.png)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介绍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陈其余桂元一、课时安排依据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在初中一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共70课时。
上册用一学期,有35课时。
新教科书实际只编写了22课,每课教学为1课时,共需22课时。
其余课时由各地、各校灵活掌握,包括4节活动课和1节复习方法和技能训练课,以及讲授乡土史教材或民族史教材、校本教材等。
二、采取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体系新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采取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体系,即根据中国古代史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自古至今地讲述历史;同时围绕表现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又适合中学生特点的主题进行叙述。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古国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连绵不断、源远流长。
自夏朝以来的王朝体系,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古代文明连续发展的轨迹,这是一种国情。
考虑到初中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线索还缺乏了解,不易把握纵向脉络,因此,新教科书采取了以主要朝代的兴衰更替反映时序的办法,予以弥补。
本册的四个单元,对应了课程标准中的四个主题及其内容标准。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
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联系前后的知识,综合性的看问题,又因为侧重于文明的起源问题,其他问题可以少讲或不讲,就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第二个单元“国家的产生或社会的变革”,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科体系,回避了学术界近年来讨论比较激烈、争议比较大的社会形态的划分问题,同时又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
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而对于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发展与衰亡、东汉的兴亡等传统教科书必讲的内容,有的用楷体字简略叙述,有的干脆不涉及。
第四个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实际上是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
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一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一课](https://img.taocdn.com/s3/m/f6e9665176c66137ee06197d.png)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课标要求】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学习目标】1.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2.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一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的进化。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学习难点】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有哪些?分别生活在什么地方?距今有多少年了?2.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有着许多不同的特征,你可以试着列表比较,区别掌握。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韩非子》上记载:“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这段材料生动的反映了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请回答:(1)这一材料反映了原始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的一个什么重要变化?(2)这个变化对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材料一北京人生活环境恶劣,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
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的生活。
材料二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
他们使用公用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居住在一起。
(1)根据材料归纳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四、知识整合五、巩固练习1.小华在阅读一本有关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生活情况的历史书时,了解到有一群距今约三万年的远古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并已会人工取火。
你认为这群远古人应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2.据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大约有180万年。
1.1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学历案七年级历史上册
![1.1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学历案七年级历史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910aaa6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68.png)
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学历案)【课题与课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1课时)【课标要求】了解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等古人类活动,知道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初步认识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识读地图、观看图片、视频,了解元谋人、郧县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初步形成证据意识。
2.通过阅读教材及史料、观看视频、观察北京人复原像,描述北京人的外貌特征,通过阅读史料,探究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初步学会阅读史料,分析历史问题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结合考古图片,了解山顶洞人生产和生活状况。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评价任务】1.完成任务一(检测目标1)2.完成任务二(检测目标2)3.完成任务三(检测目标3)【学习过程】女娲造人和上帝造人属于古代神话传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属于近代科学印证,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求证的态度走进远古人类的世界。
材料:化石,通常是动、植物死亡后被含水沉淀物迅速掩埋,产生化学反应,然后矿物质加人或有机体被排出。
如果这一程序没有发生,有机体会被暂时保留下来,但不会成为石。
化石一词源自拉丁文fossillis,意为挖掘。
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为研究地质时期的动、植物生命史提供了证据。
第一篇章我国境内的古人类任务一:阅读教材第4页第一段正文、识读地图和研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指向目标1)第二篇章北京人任务二:阅读教材第5、6页正文、识读地图和研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指向目标2)1.材料:1921年8月由瑞典的地质学家安特生和美国、奥地利的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发现的,1927年起进行发掘。
1929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在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张骞出使西域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张骞出使西域](https://img.taocdn.com/s3/m/8578a16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06.png)
第12课张骞通西域【课标要求】【学习目标】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刻,西域都护设置的时刻。
2、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进程;3、明白得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西域都护设置的意义。
【学习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出使西域。
【学习难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其完成情形。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列表经历能使头绪复杂的知识层次分明,是帮忙经历的一个好方式。
【预习自测】1.狭义的西域是指。
2.为了夹击,汉武帝派出使西域。
3.玉门关和阳关位于今天的省境内。
4.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刻是,从动身。
5.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西域与内地的联系日趋紧密。
内地精美的和等产品,先进的和技术传到西域。
6.西域是指今天的地域,它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是在公元前年,那时西汉政府设置了。
【我的疑问】【课内探讨】【学始于疑】一、西域是指什么地址?二、汉武帝派人出使西域的缘故是什么?【质疑探讨】探讨问题一:西域都护是在什么情形下设置的?它的设置有什么意义?探讨问题二: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与第一次相较,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址?【当堂检测】1.狭义的西域是指()A.今西藏地域B.河西走廊C.今西北地域D.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域2.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以西的地址在汉代时称为()A.大秦B.西域C.安息D.新疆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B.与西域各族通好C.预备设立西域都护D.开通丝绸之路4.西汉前期,要挟西汉王朝的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A.匈奴B.大月氏C.羌族D.乌孙5.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始于()A.公元前202年B.公元前138年C.公元前126年D.公元前119年【课后反思】【课后训练】阅读以下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皆称博望侯(张骞被封为博望侯),以为质(诚信)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联系讲义知识,请回答:(1)此处的“张骞凿空”是指什么事件?那时在位的皇帝是谁?(2)西北国何时“始通于汉”?(3)为治理西北国增强其与内地交流,汉于何时设立了什么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立有什么意义?。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汇总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fdd4479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4.png)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汇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中的基本史实,如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和发展脉络。
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如阅读历史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等,培养初步的历史学科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以史为鉴,为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指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秦朝的统一等。
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及其特点,如儒家思想的演变、古代科技的成就等。
2. 教学难点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相关历史视频、讲述历史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
提问学生有关历史事件的背景知识,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预知程度。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等。
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层含义。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历史事件的多种观点和解释。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4. 实践活动设计历史情境剧表演、历史主题绘画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
开展历史调查研究,如寻访当地的历史遗迹、采访老一辈人讲述历史故事等。
5.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难点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心得,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标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标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6e88f4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0e.png)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官营等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从引导学生阅读《汉初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对比图表入手,结合相关历史记载,逐次分析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知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任务。
课标分析:
汉武帝在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统一国家的特征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汉武帝把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立为正统思想的核心,使之成为汉朝大一统王朝的精神支柱。
儒学也从此成为了历代思想文化的主流。
“推恩令”的实施,巧妙的解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
在社会经济方面,汉武帝实行盐铁国营专卖,中央收回铸币权,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改善国家财政状况,为维护国家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新课标要求历史课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还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https://img.taocdn.com/s3/m/6e25f028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de.png)
该教材的主要特点如下:1.紧扣课程标准:教材编写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的要求,精确把握课程目标和知识点。
2.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探究和实践。
3.强调思辨性教学:教材突出历史教学的思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比较事物、发展独立判断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4.引导学生历史思维:教材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材的重点内容如下:1.中国古代史概述:教材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史的概况,包括中国古代的时代划分、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遗产。
2.先秦时期:教材详细介绍了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先秦时期。
3.秦朝和汉朝:教材重点介绍了秦朝和汉朝的历史,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兵马俑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秦朝的建立和特点,以及汉朝的历史和文化。
4.三国时期和两晋南北朝时期:教材重点介绍了三国时期和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变革、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5.隋唐时期:教材介绍了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隋唐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6.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教材介绍了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成就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7.辽金时期和南宋时期:教材介绍了辽金时期和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农业生产、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是一本符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的教材,该教材紧扣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历史教学的思辨性,引导学生从历史材料中分析问题、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概述、先秦时期、秦朝和汉朝、三国时期和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辽金时期和南宋时期等,帮助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有全面的了解。
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ba8fa4c77da26925c5b09c.png)
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七年级上册概况本册书共分为七个单元 23 课, 3节活动课,每单元均有单元综合与测试。
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其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主线;其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线,即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国家的发展和富强两条主线。
两条主线虽互为表里并呈现出相互缠绕交叉之势,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变化,历史的发展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一、课标要求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二、分析本方块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的历史,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
呈两条线索,即中国近代西方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通过列强几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分析,理解中国近代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
用史实阐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通过分析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得出腐朽的清朝封建制度是导致中国屡战屡败的原因,提升爱国主义情感;而面对列强的肆虐,中国人民进行的不断抗争也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优秀民族,这也正是我国得以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的源泉所在。
三、知识要点1、鸦片战争。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2、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影响以及英法和沙俄所犯下的罪行。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知识点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知识点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a5a497b69eae009581bec96.png)
原始农耕生活
一、课标要求
第二课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第三课二、主要知识点
第四课(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第五课 1.发展的表现:
第六课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第七课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发展到使用耒耜等翻土工具。
第八课 2.历史影响:
第九课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十课(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第十一课
第十二课(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第十三课
1、原始农业的发展: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稻、粟、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原始农业产生。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河姆渡人的生活:
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住干栏式建筑,栽培水稻使用骨耜,饲养猪狗和水牛。
3、半坡人的生活:
6000年前,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房屋,制作磨制石器,种植粟,饲养猪狗,制作彩陶,会纺织制衣。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标及学习目标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标及学习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f8717ed5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8a.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标及学习目标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标及学习目标依照中国的教育体系,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7年版)》制定。
以下是七年级上
册历史课标及学习目标的概述:
课标内容:
1. 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掌握一定的历史常识;
2. 熟悉世界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培养良好的历史观和国际视野;
3. 学习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学习目标:
1. 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大致时间顺序,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基本知识;
2. 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良好的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3. 了解封建社会的产生、发展与衰落,熟悉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和等级秩序;
4. 理解和评价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就;
5. 了解世界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6. 培养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史料分析和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be132e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49.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教案1【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
“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
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
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听,集中注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华夏之祖调动参与兴趣听或自己讲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禅让的传说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
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
然后得出结论。
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治水的传说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
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
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标要求
1.史前时期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2.夏商周时期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了解青铜工艺静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识字。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过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变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谢造力。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秦汉时期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戚。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