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蔹抗菌活性的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白蔹提取物抗补体和抗菌活性研究

白蔹提取物抗补体和抗菌活性研究

efc. Re ut : t e n— Bu fet s ls h OH e ta td fo t e Amp lp i jp nc a etr a t o lme tr fe t x rce rm h eo ss a o ia h s b te n i mp e n a y efc c ( 5 = 0 0 4mg m1 n n ia tra fe t CH 0 . 7 / )a da t ceil fc. b e Ke r s ywo d :Am p lp i a o ia n io pe n a yefc ;a tb ce il cii eo ssjp nc ;a tcm lme tr fe t n ia tra a tvt y
的抗补体 ( CHS — 0 0 4mg mL 和 抗 茵作 用. 0 . 7 / ) 关键 词 :白蔹 ;抗 补 体 ;抗 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图分类号 :227 R 8 .
文 献 标 识 码 : . 文 章 编 号 :0 8 7 1 2 1 )6 0 8 — 0 A 10 —6 8 (0 1 0 — 0 8 4
( 兴学 院 生 物与化 学工 程学 院 ,浙江 嘉兴 3 4 0 ) 嘉 1 0 1
摘 要 :通 过 体 外 检 测 中药 白蔹 提 取 物 的 抗 补 体 和 抗 茵作 用 , 旨在 探 索抗 补 体 和抗 菌 活 性 的 关 系. 文 章 采 用体 外 细胞 溶血 法 和 琼 脂 平 板 扩散 法 检 测 样 品 抗 补 体 和 抗 菌 活性 . 结果 显 示 : 白蔹 正 丁 醇 萃取 物 具 有 较 好
补体 系统 是 由肝脏 合成 的 3 O余种 蛋 白所 构成 ,补体 的正 常激 活是 机体 免疫 系统 中被 动 防御细 菌 、 病毒 等外 来物 的核 心部 分. 但补 体 的过度 激活 也会 带来 一些 自身 免疫 性疾 病 ,如系 统性 红斑 狼疮 、风

白蔹抗肿瘤活性部位化学成分及其含量测定研究

白蔹抗肿瘤活性部位化学成分及其含量测定研究

白蔹抗肿瘤活性部位化学成分及其含量测定研究白蔹抗肿瘤活性部位化学成分及其含量测定研究引言:白蔹,又称野菜豆,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常被用于治疗肿瘤相关疾病。

然而,目前对于白蔹的抗肿瘤活性部位、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研究还较为有限。

本研究旨在探究白蔹的抗肿瘤活性部位、化学成分及其含量,并为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1. 采集白蔹植物,并对其进行鉴定和分类;2. 将白蔹茎、叶、根等不同部位分离并加工成粉末;3. 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质谱(UHPLC-MS/MS)技术对白蔹粉末样品进行化学分析;4.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白蔹中的各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经过鉴定和分类,确定所采集的植物为白蔹。

通过UHPLC-MS/MS技术,我们发现白蔹中含有多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

其中,白蔹茎部位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包括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化合物等。

白蔹叶部位中含有丰富的多糖类化合物,而白蔹根部位则富含三萜类化合物。

通过HPLC技术进一步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黄酮类化合物在白蔹茎部位的含量最高,其次是白蔹叶部位,而根部位含量较低。

讨论:白蔹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其抗肿瘤活性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研究通过化学分析方法,发现白蔹中含有多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包括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和三萜类化合物等。

这些化合物可能是白蔹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主要原因。

此外,本研究还通过定量分析,发现白蔹不同部位中这些化合物的含量存在差异,其中以白蔹茎部位含量最高,其次是叶部位,根部位含量较低。

这些结果对于合理应用白蔹进行肿瘤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本研究通过UHPLC-MS/MS技术和HPLC技术对白蔹的抗肿瘤活性部位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白蔹具有多种抗肿瘤活性化合物,不同部位的含量存在差异。

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白蔹的抗肿瘤机制以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然而,由于研究受限,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验证和完善这些发现,并促进白蔹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综合研究结果显示,白蔹中含有多种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包括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和三萜类化合物等。

白蔹正丁醇提取物抗菌作用研究

白蔹正丁醇提取物抗菌作用研究
Z uC agjn, h o gw i h hn - u Z uH n—e ( o eeo Bo g a adC e ia E gneig J xn nvri ,J xn ,Z ei g 34 0 ) C l g f ioi l n hm cl nier , i igU i st i ig hj n , 0 1 l l c n a e y a a 1
f in meh d a d d u i g dl to t o uso to n o bln iu in me h d.a lzn hequ n i efc e ains i fd fe e o c n rto ft e n Bu nay i g t a tt fe trlto h p o if rntc n e tain o h — OH xr c . y— e ta t
冷却凝 固后作无菌检查 ,备用 。 药基 的制 备 :马铃薯 培养 基配方 :马铃薯 2 0 ,葡 萄 0g
糖 2g 0 ,琼 脂 1 g 水 10 m ,p 自 然 , 于 1 1 灭 菌 8, 00 l H 2℃
( h n .)Maio的干 燥块 根 ,又 名 白根 ,五 爪藤 ,山地 T ub k n 瓜等 ,具有清 热解毒 、生肌止 痛之 功效 。尽管 目前对 白 蔹 的化学成分 、药理 作用及 临床 应用 等方 面展开 了一些 工 作 J ,但对 白蔹不 同提取部位系统抗菌作用未 见详细报道 , 作者通过 前期 研究 ,选 择 白蔹 正 丁醇 提取 物 为研 究对 象 , 采用琼脂平板扩散 法 ( 性 ) 和体外 药 基法 ( 量 ) 定 定 ,以 金黄色葡萄球菌 ( t hl ocsues Sa y ccuar )一 个标准 菌株作 革 p o u 兰 氏阳性菌的代表 ,以引起 肠道疾 病 的大肠 杆菌 ( shr E ce— ci cl ha oi )作革兰 氏阴性菌 的代 表 ,以易引起真 菌性角膜 炎 串珠镰孢菌 ( uaim m nlo ) 为真菌 代表进行 了对各 F sr o if u ime 参试菌的体外抗菌试 验 ,旨在对 中药 白蔹药用 机理 作初 步 探讨 ,以利于合理 开发 、利 用药用 植物 资源 ,现将试 验 结

褪黑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白蔹临床外用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褪黑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白蔹临床外用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褪黑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白蔹临床外用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甘松,山奈、细辛、白芷、白鼓、白菠、防风、荆芥、密陀僧、枯矾、檀香、川椒、菊花、白僵蚕、山栀、天麻、羌活、独活各3 g,干红枣7枚,共研细末,过120目筛,与适量白凡士林油调合成膏状,每晚睡前洗脸后、薄薄涂抹一层,第2天洗掉即可,坚持数月,白蔹主要含有多种具有抗菌作用的药理成分,如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没食子酸、富马酸等,这与白蔹在临床应用上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散结、生肌相一致[10],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691-692. [2] 赵国鸣,谢谋华.肛肠安胶囊治疗痔疮分类分期疗效观察[J].中医学报,2010,25(4):755-756. [3] 洪明星,洪宾华.白蔹膏治疗烧伤300例疗效观察[J].江西中医药,1994,25(12):23-24. [4] 邹米红.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41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5):334. [5] 崔晓光,刘学伟.溃疡散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J].中国民间疗法,2010,18(8):22. [6] 乔洪杰,田显林.大白散治疗骨折并发张力性水泡[J].河南中医,1998,18(1):60. [7] 刘林.用中药方治手足皲裂[J].东方药膳,2006 (4):12. [8] 李书考,胡素叶,李领娥,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尖锐湿疣128例疗效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10,10(7):880-882. [9] 刘汉庆.中药外洗方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136例[J].新中医,2007,39(11):53. [10] 邹济高,金蓉鸾,何宏贤.白蔹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00,23(2):91-93. [11] 闵凡印,周一鸿,宋学立,等.白蔹炒制前后的体外抗菌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2):728-730. [12] 朱彩莲,李鸣宇.抑制口臭作用中药的筛选和评价[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5,25(4):345-348. [13] 俞琦,蔡琨,田维毅.白蔹醇提物免疫活性的初步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5,27(2):20. [14] 唐海谊,何冠邦,周喜林.美白中药之水及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抑制功效之比较[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5):342-343. [15] 李洪娟,张蕾,王术光.白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食品与药品,2007,9(10A):60-62. [16] Kim JH,Ju EM,Lee DK,et al.Induction of apoptosis by momorin I in promyelocytic leukemia (HL-60) cells [J].Anticancer Res,2002,22(3):1885-1889. [17] 赵翠兰,郭桂森,李开源,等.白蔹部分药理作用实验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6,17(3):55-58. (收稿日期:2011-08-09)[摘要] 通过文献信息和个人用药及长期研究经验,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上总结白蔹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现代药理作用的研究。

白蔹的药学研究进展

白蔹的药学研究进展
《名医别录》: “下赤白,杀火毒”。《本草图经》: “治风, 金疮”。《本草纲目》: “解狼毒毒”。《本草经疏》: “白蔹,苦 则泄,辛则散,甘则缓,寒则除热,故主痈肿疽疮,散结止痛。 为疔肿痈疽家要药,乃确论也”。《本草备要》: “杀火毒,散 结气,生肌止痛。治痈疽疮肿、面上疮、金疮扑损( 箭镞不出 者,同丹皮或半夏为末,酒服) ,敛疮方( 每与白芨相须) 多用 之,搽冻耳( 同黄柏末油调) ”。《本经逢原》: “性寒解毒,敷 肿疡疮,有解散之功,以其味辛也”。 3. 1 消炎 赵崧研究表明白蔹饮片可使患溃疡性结肠炎大 鼠肠壁轻度增厚,褶皱部分消失,且肠黏膜充血水肿和溃疡 面积均缩小[30]。宋春丽运用赤小豆及白蔹可治愈疖肿[31]。 白蔹加入复方中煎汤内服,可治疗炎症及腹泻、也可美容和 减肥[32]。 3. 2 治疗癌性发热 温服葛根、鳖甲、白蔹、青蒿水煎剂可 治疗癌性发热[33]。 3. 3 治疗烧伤、烫伤 王淑兰发现,使用清火散( 主要成分 白蔹) 治疗大面积烫伤效果优于烫伤膏和输液抗炎治疗[34]。 陈硕敏[35]发现创面灵( 含有白蔹) 外敷在减少Ⅱ度烧烫伤创 面渗液及促进创面愈合均优于烫火软膏。张春宝[36]研制康 泰烫伤药膜( 有效成分含白蔹) 对浅Ⅱ度、深Ⅱ度烫伤及烧伤效 果明显。 3. 4 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 胡宏中采用五白汤( 含白蔹) 治 疗支气管扩张咯血,效果明显[37]。 3. 5 治疗骨折 乔洪杰利用优质生黄及白蔹配伍可治疗骨 折并发张力性水泡[38]。 3. 6 治疗慢性皮肤溃疡 韩晓明发现疮愈速( 含白蔹) 可促 进慢性皮肤溃疡伤口愈合、抗菌消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 能祛腐生肌、散疥止痛[39]。 3. 7 治疗痹症 据报道,将乌头与白蔹同用,能提高寒湿偏 重兼有癖热的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40]。 3. 8 治疗慢性胃病 刘华珍报道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常用 药物即有白蔹[41]。 3. 9 治疗口腔溃疡 马金荣研究发现,其对口腔溃疡膜( 主 要成分白蔹) 的治愈率高于冰硼散[42]。 4 小结与展望

白蔹体外抗肿瘤活性成分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

白蔹体外抗肿瘤活性成分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

白蔹体外抗肿瘤活性成分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白蔹体外抗肿瘤活性成分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引言白蔹是一种传统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

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白蔹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外实验,筛选白蔹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并阐述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白蔹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1. 药材采集与制备:选择新鲜白蔹植株,进行标准采集、鉴定、烘干和粉碎等处理,制备白蔹药材。

2. 提取物的制备:采用不同溶剂(如水、乙醇、甲醇)进行连续提取,制备白蔹药材的提取物。

3. 细胞培养:选择人类肿瘤细胞株(如肺癌细胞株A549、乳腺癌细胞株MCF-7等),在含有适宜培养基和10%胎牛血清的条件下培养。

4. MTT细胞增殖试验:采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白蔹提取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

5. Apoptosis细胞凋亡分析:采用Annexin V-FITC/PI染色法检测不同处理组细胞凋亡率。

结果1. 白蔹提取物对多种肿瘤细胞株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2. 白蔹提取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与浓度和时间有关,呈剂量依赖和时间依赖性;3. 白蔹提取物能引起肿瘤细胞凋亡,通过Annexin V-FITC/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

讨论本研究证明了白蔹提取物对多种肿瘤细胞株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且活性与浓度和时间有关。

白蔹提取物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来发挥抗肿瘤作用,进一步证明了其抗肿瘤机制中凋亡信号通路的重要性。

凋亡是细胞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是一个高度有序和节制的细胞死亡过程。

凋亡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策略。

本研究中,白蔹提取物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这说明白蔹中的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调节肿瘤细胞凋亡相关信号通路实现抗肿瘤效应。

结论白蔹提取物具有体外抗肿瘤活性,其抗肿瘤机制可能与调控肿瘤细胞凋亡相关的信号通路有关。

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白蔹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以及开发白蔹在临床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快速显色法筛选白蔹酯提物抗菌活性[开题报告]

快速显色法筛选白蔹酯提物抗菌活性[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生物工程快速显色法筛选白蔹酯提物抗菌活性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临床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细菌耐药性增强,致使临床感染死亡率不断增高。

微生物的耐药性产生速度 ,远远大于抗生素研制速度。

与此同时,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滋补、抗菌等作用, 且毒副作用小、耐药性小, 也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

2 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白蔹为葡萄科植物自蔹的干燥块根 ,又名白根 ,五爪藤 ,山地瓜。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性微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生肌止痛之功效。

用于痈肿疮疡、瘰疬、烫伤、扭挫伤;外用于痈、疖、蜂窝组织炎、淋巴结炎等。

白蔹入药历史悠久,早在《名医别录》中已有记载 ,是历代医家治疗疔痈的重要药物。

临床报道白蔹用于治疗化脓性皮肤感染、细菌性痢疾等疾病 ,疗效显著。

现代研究表明 ,白蔹含有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大黄素、富马酸、没食子酸等多种抗细菌和抗真菌成分 ,与其临床应用相一致。

我国目前对植物源杀菌剂研究的深度不够,对活性成分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较薄弱作用机制及分子毒理学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难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3.1 课题研究内容探通过MTT做指示剂,用快速显色法探索乙酸乙酯提物的抗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

为白蔹白蔹为开发功能性中药材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3.2 研究方法白蔹乙酸乙酯提取白蔹活性物质配制培养基,确定菌种将酯提液分别取1μ加样在96孔板中隔夜培养每个孔中加入MTT指示剂490nm吸光度测定3.2.1 材料白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3.2.2 主要仪器及试剂粉碎机烘箱 40木筛 96孔板 MTT 乙酸乙酯、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3.2.3 白蔹酯提物的提取a 利用微型植物粉碎机将1千克的白蔹块状根进行粉碎,得到白蔹粗粉。

b 将研磨好的白蔹粗粉平均分为两份倒入两个渗漉桶中,在往里倒入95%乙醇进行渗漉提取,加的过程中并不断搅拌,去除悬浮液内的气泡,直至液面稍高于白蔹粉末即可停止,密封静置两周。

白芨多糖的抑菌作用研究

白芨多糖的抑菌作用研究

白芨多糖的抑菌作用研究代建丽;周斯荻;刘铭轩;史玉恒;张国彬;吴业颖【摘要】Water-soluble polysaccharides were separated from Bletilla striata by hot-water extraction and its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Proteus vulgaris,Staphyloccocus aureus and Bacillus subtilis were studied with filter method. The changes in electric conductivity,alkaline phosphatase(AKP)content and protein concentra⁃tion in the medium were measured to study the antibaeterial mechanism.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lysaccharides of Bletilla striata ha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the four bacteria and had strong inhibition effect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20mg/mL. The permeability of cell membrane and cell wall of Escherichia coli were increased after treated with Bletilla striata polysaccharide,which resulted in the release of cell components.%以水提醇沉法提取白芨多糖,应用滤纸片法研究白芨多糖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抑制作用,并测定大肠杆菌菌液的电导率、碱性磷酸酶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探讨白芨多糖的抑菌机理。

白蔹研究进展

白蔹研究进展

白蔹研究进展文中就白蔹的资源分布,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药用成分的提取工艺及药材的质量控制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白蔹提供参考。

标签:白蔹; 资源分布; 化学成分;质量控制;药理作用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Makino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生肌敛疮的功效,是牛黄清心丸,万京红,痹克颗粒等多种中药成方制剂的重要组方。

近年还发现其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等方面作用。

为了更好的对白蔹进行开发利用,笔者就白蔹的资源分布、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及其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1 资源分布白蔹为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白蔹的干燥块根。

喜凉爽湿润气候,适应性强,耐寒,在全国各省区分布广泛,但多数野生资源破坏严重。

因其对土壤要求不高,从亚热带到温带均能栽培。

2 化学成分白蔹作为一味传统中药,化学成分复杂,目前国内外学者从白蔹中先后分离得到了黄酮类、甾醇类、蒽醌类、酚酸类及其糖苷、三萜类、木脂素类等多种化学成分。

2.1 黄酮类化合物白蔹中所含黄酮类成分主要为槲皮素。

郭丽冰等[1-2]在白蔹乙醇浸膏的乙酸乙酯部位首次得到槲皮素。

俞文胜等[3-4]得到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

2.2 甾醇类化合物目前从白蔹中分离得到的甾醇类成分主要为α-波甾醇、β-谷甾醇、豆甾醇、豆甾醇-β-D葡萄糖苷,5a,8a-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等。

何宏贤等[5]从白蔹块根中首次分离得到β-谷甾醇。

郭丽冰等[1-2]从广东产白蔹中分离得到豆甾醇、α-波甾醇、β-谷甾醇及豆甾醇-β-D葡萄糖苷。

米君令[6]等得到β-谷甾醇、β-谷甾醇亚油酸酯、5a,8a-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

2.3 蒽醌类化合物蒽醌类是白蔹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包括有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

邹济高等[7]从白蔹中提取分离得到了大黄酚、大黄素甲醚。

赫军[8-9]等分离得到大黄素、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大黄酚。

白蔹化学成分研究

白蔹化学成分研究

白蔹化学成分研究白蔹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也称为白蔹草、炒蔹,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常被用于治疗感冒、咽喉肿痛、湿疹等疾病。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白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能更好地发挥其药用价值。

一、白蔹的化学成分1. 生物碱类成分白蔹中含有多种生物碱类成分,如白蔹碱、白蔹素、蔹碱等。

这些生物碱类成分具有很好的药理活性,可以抑制细菌、病毒的生长,对于感冒和其他病毒性感染有一定的疗效。

2. 挥发油白蔹中的挥发油含量较高,其中主要成分为茴香醛、丁醛、辛醛等。

这些挥发油具有驱虫、杀菌、消炎等作用,对于一些肠道寄生虫感染和炎症有一定的疗效。

3. 多糖类物质白蔹中还含有丰富的多糖类物质,如蔓菁多糖、蓝链多糖等。

这些多糖类物质对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身体康复。

4. 酚类物质白蔹中还富含多种酚类物质,如槲皮素、异槲皮素、芦丁等。

这些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过敏等作用,对于湿疹、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二、白蔹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1. 抗菌作用白蔹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和挥发油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细菌、病毒的生长,对于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2. 抗炎作用白蔹中的多糖类物质和酚类物质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对于湿疹、皮肤瘙痒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3. 免疫调节作用白蔹中的多糖类物质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对于免疫力低下、反复感冒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4. 利尿通淋作用白蔹中的挥发油具有利尿通淋作用,可以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对于水肿、尿路感染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三、白蔹化学成分的临床应用1. 感冒白蔹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和挥发油具有抗病毒作用,可以缓解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鼻塞等症状。

2. 咽喉肿痛白蔹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和酚类物质具有抗炎作用,可以缓解咽喉肿痛、咳嗽等症状。

3. 湿疹白蔹中的酚类物质具有抗过敏和抗炎作用,可以缓解湿疹、皮肤瘙痒等症状。

白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性研究[文献综述]

白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性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生物工程白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性研究一、前言部分白蔹又名白根、猫儿卵,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归为下品。

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生肌止痛之功能。

用于痈肿疮疡、瘰疬、烫伤、扭挫伤;外用于痈、疖、蜂窝组织炎、淋巴结炎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 版收载的白蔹为葡萄科白蔹[1]( 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 )Makino) 的块根。

白蔹,落叶攀援木质藤本,长约1m。

块根粗壮,肉质,卵形、长圆形或长纺锤形,深棕褐色,数个相聚。

茎多分枝,幼枝带淡紫色,光滑,有细条纹;卷须与叶对生。

白蔹分布于华北、东北、华东、中南及陕西、宁夏、四川等地。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细根,切成纵瓣或斜片,晒干。

可以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白蔹入药历史悠久,早在《名医别录》中已有记载,是历代医家治疗疔痈的重要药物。

此外,白蔹因其块根很奇特,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因此也是一种很难得的盆栽植物。

现代医学还证明,白蔹具有白嫩肌肤的作用[2],已作为美容护肤品的添加剂使用。

二、主题部分1.白蔹的化学成分:从其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8 个化合物[3],利用理化常数和波谱学方法(1H-NMR、13C-NMR) 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没食子酸(1) 、原儿茶酸(2) 、龙胆酸(3) 、白藜芦醇(4) 、大黄素(5) 、羽扇豆醇(6) 、β 谷甾醇(7) 、胡萝卜苷(8) 。

化合物2 和3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1.1多酚类多酚类是白蔹的主要化学成分,也是其主要活性物质。

研究白蔹化学成分的首篇报道见于1995年,俞文胜等用Sephadex LH-20柱层析从白蔹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系列多酚类化合物,包括没食子酸,1,2,6-三氧-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2,3,6-四氧-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2,4,6-四氧-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2,3,4,6-五氧-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二聚没食子酸,1,4,6-三氧-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2,4,6-三氧-没食子酰基-D-吡喃葡萄糖,2,3,4,6-四氧-没食子酰基-D-吡喃葡萄糖,6-氧-二聚没食子酰基-1,2,3-三氧-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槲皮素-3-氧-α-L-吡喃鼠李糖,槲皮素-3-氧-(2-氧-没食子酰基)-α-L-吡喃鼠李糖。

白蔹三种不同萃取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文献综述]

白蔹三种不同萃取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生物工程白蔹三种不同萃取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摘要: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Thunb)Makin0),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的唯一一个作为常用药使用的中草药,随着许多方面显著的药理活性被发现,白蔹的抗肿瘤活性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概述了白蔹的相关方面研究以及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白蔹抗肿瘤活性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白蔹;中药;抗肿瘤;意义中药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Thunb)Makin0)为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又名白根,五爪藤,山地瓜。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微寒,味苦[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收载的白蔹为葡萄科白蔹[ Ampelopsis japonics( Thunb. )Makino ]的块根[2]。

中药因其毒副作用小, 更易于被患者所接受等特点, 在抗肿瘤药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中草药中寻找抗肿瘤药物或放射增敏和防治放疗反应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正越来越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3]。

原产我国的华北、华东和中南等省区的白蔹入药历史悠久,早在《名医别录》中已有记载,是历代医家治疗疔痈的重要药物[4-5]。

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生肌止痛之功效,可用于治疗痈肿疮疡、瘰疬、烫伤、扭挫伤等;外用也可用于痈、疖、蜂窝组织炎、淋巴结炎等病症。

现代研究发现, 白蔹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但是, 对它三种萃取物的抗肿瘤活性比较尚未见报道。

1.白蔹的研究进展1.1 白蔹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现代研究发现,白蔹经5%乙醇渗漉提取后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为大黄素甲醚、羽扇豆醇、p-谷甾醇、大黄酚、碳十六酸、大黄素、富马酸、胡萝卜甙、没食子酸、卫茅醇。

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大黄素、富马酸、没食子酸具有抗菌和抗真菌作用,这与中医药关于白蔹的临床应用相一致[6]。

为了进一步阐明白蔹的化学成分,为白蔹的深层开发提供依据,郝军等[7]从白蔹的乙酸乙酯萃取液中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

白蔹醇提物免疫活性的初步研究

白蔹醇提物免疫活性的初步研究

白蔹醇提物免疫活性的初步研究
俞琦;蔡琨;田维毅
【期刊名称】《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7)002
【摘要】目的:研究白蔹醇提物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白蔹抗感染的免疫活性机制.方法:用白蔹醇提物5g/kg,10g/kg,20g/kg对小鼠进行灌胃给药7天后,分别测定对照组和给药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ANAE阳性率、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结果:白蔹醇提物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ANAE阳性率、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均有促进作用(P<0.05或P<0.01),并随剂量增加而作用增强,量效呈正相关.结论:白蔹醇提物对小鼠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推断与其可临床应用于抗感染治疗有关.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俞琦;蔡琨;田维毅
【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基础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研室,贵州,贵阳,550002;贵阳中医学院基础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研室,贵州,贵阳,550002;贵阳中医学院基础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研室,贵州,贵阳,5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5
【相关文献】
1.马鞭草醇提物免疫活性的初步研究 [J], 王文佳;王平;俞琦;韩洁;田维毅
2.接筋藤醇提物初步安全性及镇痛抗炎实验研究 [J], 张梦麒;郭琰;赵春梅;龚吕东;杨和金;苏梅
3.新疆药桑叶醇提物3种活性初步研究 [J], 李炳钦; 杨玲; 汪河滨; 陈龙; 阿力腾阿依
4.5味中药醇提物对尼罗罗非鱼白细胞免疫活性的作用 [J], 程敏; 李忠琴; 翟少伟; 赖晓健; 杨求华; 江兴龙
5.神仙草醇提物舒张血管作用的初步研究 [J], 刘欢欢; 张彦; 薛璇玑; 郭增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蔹治疗癌症和帕金森综合征

白蔹治疗癌症和帕金森综合征

白蔹治疗癌症和帕金森综合征
白蔹是一种著名的传统东方草本植物,具有抗炎和抗癌活性。

白蔹在体外显著抑制MDA-MB-231(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并抑制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

这些发现确定了白蔹在癌症转移的体外模型中的生物活性。

白蔹通过抑制体外活性氧生成来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

并且,在体外显示出有效的自由基清除活性。

在小鼠PD(帕金森病)模型中,白蔹保护脑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导致运动改善。

白蔹抑制MPTP诱发的大脑中8-羟基脱氧鸟苷的积累。

白蔹长期以来一直用于治疗包括结直肠癌(CRC)在内的癌症。

白蔹能够降低细胞活力,诱导细胞凋亡,并抑制人HCT-116和SW480 CRC细胞中的细胞迁移和侵袭。

机理研究表明,白蔹有效抑制STAT3和Src磷酸化,并抑制培养的CRC细胞中的STAT3核定位。

白蔹还下调参与细胞存活和移动的STAT3靶基因Mcl-1,Bcl-xL和MMP-2的表达。

白蔹在传统的韩国医学中用于治疗烧伤和烫伤。

一项在SD大鼠中诱导热水烫伤的实验显示,白蔹和凡士林组在烫伤后第12天迅速脱落结痂;特别是,20%的白蔹组达到了最大程度的皮肤恢复。

与对照组相比,在白蔹治疗组的第12,15,18和21天,烫伤伤口的大小显著降低。

白蔹处理在第2天和第14天降低TNF-α并增加IL-10水平,表明白蔹的抗炎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白蔹通过在愈合过程的炎症和增殖阶段期间加速烫伤创伤修复而具有烫伤伤口愈合活性。

历代中医处方对白蔹论述

历代中医处方对白蔹论述

历代中医处方对白蔹论述
白蔹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根, 每年春、秋季采挖, 除去茎及细须根, 洗净后多纵切成两瓣或斜片, 晒干即可入药。

白蔹, 又名山地瓜、野红薯、山葡萄秧、白根等, 分布于华北、东北、华东、中南等地。

本文对历代中医处方对白蔹的论述进行了汇总。

白蔹苦寒清泄, 归心、胃经。

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生肌敛疮的功效。

主治疮疡肿毒、瘰疬、烫伤、湿疮等症。

现代体外试验表明, 白蔹有很强的抑菌作用, 并有很强的抗真菌效果。

白蔹对人体子宫颈癌细胞有抑制作用。

用法白蔹内服、外用皆可。

单用研末外敷或与地榆等份为末, 外用可治水烫伤。

与白及、大黄、冰片配伍, 可用于手足皲裂。

将白蔹块根去皮研末, 取150g (用量根据炎症面积加减) , 以沸水搅拌成稠糊状, 外敷患处, 每日1次, 可治外科炎症, 对于疖、痈、蜂窝织炎、淋巴结炎及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性感染的初期有显著疗效。

白蔹又名山地瓜、野红薯、白根、猫儿卵等,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东、华北、中南及陕西、四川、宁夏等地,首次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归为下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的白蔹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干燥块根,其味苦,性微寒,归心,胃经,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痈疽发背,疗疮,瘰疠,烧烫伤。

白蔹入药历史悠久,早在《名医别录》中就有记载,是历代医家治疗疔痈的重要药物。

近年来研究报道,白蔹在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保护多巴胺神经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有些文献较早且不系统,本研究作者主要对近年来发表关于白蔹分离提纯的成分、药理及临床作用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

本草问对:白蔹

本草问对:白蔹

本草问对:白蔹白蔹,首见于《诗经》,载“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说文解字》说“敛,白蔹也,或作蔹。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云:“薇蔹瓜蒌,叶盛而细,其子正黑,如燕奠不可食也。

幽州人谓之乌服,其茎鬻以哺牛,除热。

”《神农本草经》载:“一名菟核,一名白草,一名白根。

”《名医别录》言:“一名白根,一名昆仑。

”《本草经集注》又说:“近道处处有之,作藤生,根如白芷。

”但是,《新修本草》中却说:“此根,似天门冬,一株下有十许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药,殊不似白芷。

”陶说“根如白芷”,苏说“如芍药,殊不似白芷”,两人所述不同。

可见,苏敬所认识的白蔹与陶弘景及陶之前的白蔹并不相同。

据考证,唐之前的白蔹实际为葡萄科植物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 (Thunb.) Gagn.;苏敬记载的白蔹为葡萄科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Thunb.)Makino;历史上白蔹的基质来源较混乱,如《滇南本草》中的白蔹为萝藦科青阳参Cynanchum otophyllum Schneid.。

现今的《药典》及中药学著作中的白蔹为葡萄科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Thunb.)Makino的干燥块根。

乌蔹莓已经不再入药,乌蔹莓与绞股蓝生境、形态,不论是鲜草还是干草都很难分辨,也常混淆。

北宋《本草图经》白蔹条下还提到“濠州有一种赤蔹,功用与白蔹同,花、实亦相类,但表里俱赤耳。

”苏颂所提及的赤蔹为葡萄科三裂叶蛇葡萄Ampelopsis delavayana (Franch.) Planch.。

赤蔹也已不再入药。

白蔹药用早见于《五十二病方》,该书中白蔹的应用出现4条,且都出现在疽病治疗中。

《神农本草经》载白蔹“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本草经集注》说:“生取根捣,敷痈肿亦效。

”到了北宋时期,《本草图经》提到“今医治风金疮及面药方多用之。

”提示白蔹主要外用于治疗痈疽发背,疗疮,瘰疠,烧烫伤等皮科疾患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生物工程白蔹抗菌活性的研究1 前言微生物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严峻问题,由多重耐药菌和许多新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随着抗微生物药物的广泛应用,医院感染性微生物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细菌感染在临床上也有逐年上升趋势[1]。

微生物的耐药性产生速度,远远大于抗生素研制速度。

与此同时,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滋补、抗菌等作用, 且毒副作用小、耐药性小, 也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

白蔹为葡萄科植物自蔹 Ampelopsis japonica(Thunb)akino的干燥块根 ,又名白根 ,五爪藤 ,山地瓜。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性微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生肌止痛之功效。

用于痈肿疮疡、瘰疬、烫伤、扭挫伤;外用于痈、疖、蜂窝组织炎、淋巴结炎等。

白蔹入药历史悠久,早在《名医别录》中已有记载 ,是历代医家治疗疔痈的重要药物[2]。

临床报道白蔹用于治疗化脓性皮肤感染、细菌性痢疾等疾病,疗效显著[3]。

现代研究表明,白蔹含有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大黄素、富马酸、没食子酸等多种抗细菌和抗真菌成分,与其临床应用相一致[4]。

2 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人类自从古代就记载了许多具有杀虫或控制害虫、抗菌或杀菌作用的植物, 如中国、印度等东南亚以及一些非洲国家的劳动人民积累了许多利用植物杀虫防病的经验。

几个世纪前, 我国人民就已知道植物中含有抗菌物质, 在许多实例中,这些化合物能以天然的抗性或防御体系来抵抗微生物或其他病害。

某些化合物具有特殊味道或气味, 已经在香料工业中使用, 使用药草和香料作为调味品或食品防腐剂, 许多文献已报道了它们的特性及活性成分[5~6]。

不同的抗菌、杀菌植物, 其有效成分分布在植物根、茎、叶、花、果、种子等不同部位, 如厚扑存在于叶中、苦瓜存在于果实中等。

同种植物不同部位活性成分的含量亦存在差异, 黄梁绮龄等对香港地区四种红树植物的根、茎分别用95%乙醇浸取, 其浸取物对三种植物病菌抑制活性存在一定差异[7]。

研究有效成分在植物中分布, 应针对具体的杀菌、抗菌植物, 分成根、茎、叶、花、果实等部分, 采用生物测定法来分析活性成分在植株中的部位, 只有研究清楚有效成分在植物中的分布, 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其开发利用。

2.1 植物提取物的体外抑菌作用机制目前,植物提取物添加剂的抗菌作用机制仍没有彻底明了。

由于植物提取物所用的植物种类繁多,其活性成分也很多,因此,植物提取物添加剂抗菌机制可能有多种机制。

这些作用机制包括:(1)干扰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细胞壁的重要组分为肽聚糖 ,抗菌剂对细胞壁的干扰作用 ,主要是抑制多糖链与四肽交联的连结 ,从而使细胞壁失去完整性和对渗透压的保护作用 ,损害菌体而死亡。

(2)可损伤细胞膜。

细胞膜是细菌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结构部分 ,因此当细胞膜受损伤、破坏时 ,将导致细菌死亡。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蛋白质的合成需要活化的氨基酸 ,且在各种酶参与下在核糖体上完成。

抑制、阻碍和改变其中任何一组结构或其合成环节之一 ,都能导致蛋白质合成过程变更、停止 ,使细菌死亡。

(4)干扰核酸的合成。

总的说是阻碍遗传信息的复制 ,包括 DNA、 RNA的合成以及按DNA 模板转录 mRNA等。

2.2 抗菌性能及其检测抗菌性是衡量抗菌剂性能的重要指标 ,科学的测试评价方法是客观反映抗菌性测定结果的关键。

应根据抗菌剂的亲(疏)水性、所用抗菌剂的溶出性及其外在形态使用相应的测试方法。

在抗菌剂应用中,抗菌性能是材料和制品的特殊功能 ,要求高效、广谱、长效、安全、耐热耐光 ,在相关环境中适用。

抗菌性能的检测属微生物试验范围。

2.3 中草药提取物抗菌优势抗菌药物是现代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大类药品,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但是,目前在应用这类药物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毒副反应、变态反应、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等,尤其是细菌耐药性的迅速上升,使得由这类病菌所致的严重感染没有有效的药物可供选用,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由于中草药的特殊性,细菌较少对中草药产生耐药。

因此,研究和开发抗菌中药对解决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抗生素短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8]近年来,从天然资源中寻找新的抗菌活性的药物成为目前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2.4 抗菌检测——MTT法MTT法又称MTT比色法,是一种检测细胞存活和生长的方法。

其检测原理为活细胞中的琥珀酸脱氢酶能使外源性MTT还原为水不溶性的蓝紫色结晶甲瓒(Formazan)并沉积在细胞中,而死细胞无此功能。

二甲基亚砜(DMSO)能溶解细胞中的甲瓒,用酶联免疫检测仪在490nm波长处测定其光吸收值,可间接反映活细胞数量。

在一定细胞数范围内,MTT结晶形成的量与细胞数成正比。

该方法已广泛用于一些生物活性因子的活性检测、大规模的抗肿瘤药物筛选、细胞毒性试验以及肿瘤放射敏感性测定等。

它的特点是灵敏度高、经济。

[9]2.5植物抗菌活性的展望植物中的化学成分有数十种甚至数百种化合物, 但其中具有抗菌、杀菌活性成分可能只有一种或几种, 为了开发利用植物杀菌、抗菌活性资源, 并从中获得有效成分, 鉴定结构, 直至产业化应用, 今后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1)加强杀菌、抗菌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

通过历年大规模药用植物调查, 我国药用植物的种数为8 000 种左右, 而作过抗菌、杀菌活性研究的植物仅仅涉及菊科、唇形科等十多个科植物, 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山区中可能存在着较多与自然界协同进化的抗菌、杀菌植物资源。

另外, 一些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资源也可以进行抗菌、杀菌活性方面研究。

植物中具有抗菌、杀菌活性物质主要是香精油类即酯、醛、酮、酚和萜烯等。

植物作为天然的化合物宝库, 其中的氨基酸、生物碱也可能具有抗菌、杀菌活性, 值得作为研究对象。

(2)建立快速、准确的活性物质筛选方法。

杀菌、抗菌活性物质筛选方法正确与否对发现新的化合物具有重要作用,在天然产物农药研究过程中, 常规的筛选方法难以对微量的分离物进行抗菌活性跟踪; 另外, 在对化合物进行抗菌活性测定时,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离体活性筛选, 这种方法有可能导致一些活性物质的漏筛。

而植株筛选法通常是决定该化合物是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有效方法, 在活性物质筛选中值得重视。

由于天然产物研究本身没有固定的方法论, 所以需要根据每个研究对象的特点, 采用灵活的研究方法, 如科学合理的提取分离体系和检测方法, 同时要加强与生物学科、化学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合作, 这样才能推动植物源杀菌剂研究的深入发展。

(3) 植物源杀菌剂的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现今登记的植物源农药几乎都是杀虫剂, 而杀菌剂产品却甚少, 可见植物源杀菌剂的产业化还相当薄弱。

为此, 第一, 要加快实验室的提取分离技术工厂化的步伐, 例如在实验室中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活性成分; 第二, 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如组织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 对植物资源进行快速繁殖, 满足工厂化对原材料的需求; 第三, 以实验室分离到的活性物质为先导化合物, 合成一系列的结构相似的化合物进行活性物质的结构优化, 获得高活性的化合物, 最后工厂化生产。

3白蔹的抗菌活性抗菌是白蔹的主要活性,目前研究的较多。

白蔹含有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大黄素、富马酸、没食子酸等多种抗细菌和真菌成分,与其临床应用相一致。

白蔹的水浸液对同心性毛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腹股沟和红色表皮癣菌等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水煎剂用平板稀释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闵凡印等[10]将白蔹生药、炒黄品、炒焦品分别水煎醇沉,用纸片法抑菌环实验检测沉淀物和醇溶液部分的抑菌作用。

沉淀物中仅炒黄、炒焦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菌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5±0.05 g/mL和0.28±0.03 g/mL。

醇溶液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福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有明显抑菌作用。

将蛇葡萄根、白蔹等4 味中药的 70% 乙醇提取物制成外用蛇葡萄根霜剂,体外抑菌实验表明,此霜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口腔微生物通过腐败消化口腔内的滞留物质产生挥发性硫化物(VSCs)及其它异味物质导致口臭。

朱彩莲等[11]通过测定挥发性硫化物,发现白蔹对临床采集的牙周病口臭患者唾液细菌的抑菌率为 45%。

4 结论抗菌剂及抗菌材料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抗菌剂生产企业以开发研制为主,抗菌剂的研究与应用市场进展还比较缓慢。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及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们已开始普遍接受抗菌的概念,抗菌制品的需求也将构成潜在的巨大市场,抗菌制品的生产将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领域。

因为抗菌剂成分复杂,其与微生物的作用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因此,加快抗菌机理的深入研究,仍然是当今抗菌领域的重要课题。

5 参考文献[1] 张显忠, 郭爱军, 李艳玲, 苗苗.中草药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5):563-565[2] 季宇彬.抗癌中药药理与应用[J].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5 (2) :751[3] 宁俊华.单味白蔹治疗急、慢性菌痢疗效观[J ].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 ,6 (8) :5001[4] 邹济高,金蓉鸾,何宏贤.白蔹化学成分研究[J ].中药材,2000 ,23 (2) :911[5]王维华, 王南舟, 钟立人1以连翘为原料的食品天然防腐剂的研制[J ] 1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6, 8 (4) : 87~90[6]余世望, 范青生, 肖小年等160 种食药两用中药抗菌防腐作用研究[J ] 1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7, 9 (4) : 61~67[7]黄梁绮龄, 苏美玲1香港地区红树植物资源研究(É ) 四种常见红树植物抑制植物病原真菌效能的评价[ J ] 1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4a, 6 (1) : 5~8[8]赫军, 畅晓兵, 杨旭, 宋少江.白蔹的化学成分(Ⅱ)[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9,26(3):188-190[9]蔡燕,彭已华,黄义山,杨明辉,罗书久,谢文光.MTT法在细菌活性检测及药敏试验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5)[10] 闵凡印,周一鸿,宋学立,等. 白蔹炒制前后的体外抗菌作用[J]. 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2):728-730.[11] 朱彩莲,李鸣宇. 抑制口臭作用中药的筛选和评价[J].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5,25(4):345-3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