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整理目录1、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1)2、能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有效服务的上层建筑就是先进的上层建筑(4)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4)4、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4)5、有的人说,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而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有关原理以及你的理解对这种观点进行分析。

(4)6、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4)7、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5)8、世界统一于存在 (5)9、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5)10、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5)11、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5)12、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5)13、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答案要点〕 (6)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6)1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6)16、事物是又动又不动 (6)1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6)45、社会的物质性与自然界的物质性是同一的 (8)46、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 (9)47、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9)48、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9)49、“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

” (9)50、试用两点论和重点论分析我们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9)5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了人类哲学思想发展达到了顶峰(9)52、哲学就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10)5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54、为理想而奋斗的是唯心主义,追求物质享受的是唯物主义 (10)55、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10)56、物质就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 (10)57、哲学上讲的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跟“绝对精神”、“上帝”差不多 (11)58、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否认物质世界的运动 (11)59、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设想的 (11)60、运动具有客观性,因而运动也是物质 (11)6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辨析题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

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

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

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

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

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

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

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

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答:这句话不对.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它都存在.心外无物将客观世界当做人类意识的产物,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答:这句话不对.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理在事先的观点,认为在客观物质存在之前,还存在着某种客观精神,犯了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答:这句话符合辩证法原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手是人劳动的器官.手离开了人体,徒具人手的形态,却失去了劳动器官的功能,从这一角度来看,离开了人体的手再也不是人手.答:这句话不对.人脑是意识的器官,而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还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仅有人脑,离开了人类社会,也不会产生意识.答:这句话不对.社会意识作为相对独立的精神领域和过程而存在发展,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且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就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彻底同步性;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诸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与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但它依赖并反映社会存在,离开了社会存在,谈不上社会意识.答:不对.人对世界的认识并不像镜子映照他物,而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一方面具有模写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创造性,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塑造浮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答:这句话不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产量的增长有一定限度,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规律 ."人有多斗胆,地有多大产〞的提法,过分强调了人的意志的力量,认为意识可以决定存在,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答:这句话不对.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答:这句话不对.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与真理的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它如同一枚钱币的两面,显示了真理的两重性.答:这句话不对.真理与谬误相互联系,既对立,又统一,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 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答:这句话不全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 .但由于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与实践都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也不可能一次性完成, 故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即相对性..答:这句话是对的,体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一方面,任何英雄人物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造就的.英雄人物是适应社会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斗争的需要并在群众斗争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另一方面,英雄人物的浮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每一时代都会造就出那个时代的英雄,即使没有英雄也会创造出一批英雄出来.答:这句话不对.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英雄中的绝大多数,来自于人民群众.答:这句话不全面.一方面,英雄人物会对历史事件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英雄人物发挥作用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要受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泛博人民群众意愿的制约.答:这句话不对.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杰出人物对历史会产生深刻影响,但他们的影响和作用不能违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泛博人民群众的意愿,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历史上即使没有孔子,历史照样向前发展.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 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 "合理内核〞 .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与其发展过程的反映 ,而是在世界浮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 "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彻底被颠倒了.于是,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斗胆地批评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 .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 ,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 ,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 ,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批评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X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 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讲的是世界上 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者本原 .马 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 质性."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 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 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这一观点是不对的.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 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是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 .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 X 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 X 畴.物质 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的.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 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惟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 ,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份.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 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 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观点不许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 ,又是普遍的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 ,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 动、变化和发展.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非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矛盾规律也即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规 律是贯通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与唯物辩证法基本 X 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X 畴的"钥匙〞 : 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 X 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 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 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X 围,度这一哲学X 畴启示我们, 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 ,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 ,为了促进事物发展 ,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惟独经过否定,旧事物才干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 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评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逻辑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在思维中反映的次序和进程.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则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历史的东西总是包含有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与迂回蜿蜒的细节,具体而生动.逻辑的东西则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通过思维舍弃历史细节、偶然性和偏差,才干抓住历史主流、必然性、基本方向和基本线索,更深刻地反映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通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有着本质区别,不能将二者相提并论,不应该得出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的意识的结论.首先,人工智能是通过物理的、生物的手段对思维的摹拟,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和超过人的思维,但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仍是思维和实践的产物 ,摹拟者不能替代被摹拟者 ,对人类思维活动普通过程和共性的摹拟并不能代替思维活动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特殊性.其次,人工智能自身不具备社会性,它使用功能中的社会性是由人赋予和设定的,于是它不会自觉考虑实施指令而形成的社会后果.最后,人工智能没有自身的需求和解决需求的实践活动,于是也就缺乏促使自身的功能发展的内在动因,没有能动的创造能力;而人类思维则是随社会实践和自身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作为人脑的延长的人工智能的浮现,可以代替人的部份思维,减轻脑力劳动的负担,但作为人类实践所创造出来的工具在根本上是受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和水平所决定的.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X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X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X围的客观事物.两对X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故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干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两对X畴的区别在于:主体惟独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X畴:客观事物惟独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 ,并非认识的客体 .惟独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 ,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上述观点不等同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是对客观事物与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 ,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 .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 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与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 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 ,是直接的感性经验 .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 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者骗局 .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 ,它 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 ,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 ,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 ,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 , 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干把握事物的本质.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 ,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 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 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 观事物与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与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 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思 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 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X 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的辩证统一.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干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 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 .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 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 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殊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 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干形成正确的思想.由于世界与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 ,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 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故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 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与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 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 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世纪末的法国 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 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与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 是率先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殊重要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不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正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反思.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它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因此, 恩格斯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泯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惟独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造.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 ##等属于思想上层建造.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造,但经济基础并非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经济基础说成是社会最终决定力量,不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 ,与破坏和妨碍相对应 .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X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造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造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造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妨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此观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浮现的一种现象,是伴有着科技和社会生产达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大大加强,妨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减,规 X 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而浮现的一种客观历史进程.早在 150 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科学预见到了"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的趋势.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不以任何人、任何国家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国家都惟独积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答案(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答案(全)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第一套(一)单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参考答案] 1.D 2.A 3.A 4.A 5.C(二)多项选择(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B.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列宁主义思想C.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2.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包括()A.从创始者的认识成果讲,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B.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C.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科学理论D.从主要构成讲,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参考答案] 1.ABCD 2.ABCD(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辨析题和解答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辨析题和解答题

辨析题第一章1.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错。

这句话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完全对立起来。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

这句话表明意识是客观实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形式中有客观内容;主观差别有客观根源;主观特征有客观原型。

如果只承认主观作用,否认客观作用,那么将导致唯心主义;如果只承认客观作用,而否认主观作用,那么就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的反映论,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论】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因此,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错。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即客观存在是意识的源泉。

4.“狼孩”没有意识,说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对。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对意识产生和发展起到决定作用。

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5.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鬼神是客观实际中并不存在的,因而有关这类意识不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错。

首先,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只不过是虚幻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其次,关于鬼神的意识有客观原型。

6.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对。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白天所见所闻是客观实在,经过人脑整合、加工后成为主观映象,夜晚呈现于梦中。

7.联系构成运动对。

联系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运动是事物或现象变化及变化的过程。

这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换一个角度,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当事物相互联系时,它们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说,联系构成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辨析题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 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 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所谓重点论是指在分析解决矛盾时,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两点论则是指在着重抓重点的同时,对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给予适当的关注。

重点论的对立面是均衡论,两点论的对立面是一点论。

由于讲重点论是以承认非重点的存在为前提的,因而它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4.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述经典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述经典辨析题及答案
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5.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答案要点]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全面地论证了实践在整个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和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自己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同时它强调它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化作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新世界观”,“新”就新在它既不是像旧唯物主义那样仅从所谓纯客观的角度去直观事物,也不是像唯心主义那样仅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而是以实践为基点去理解事物,从而开辟了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视角、新天地。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辨析题答案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哲学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被称为哲学的两个对子。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对第一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事物是又动又不动。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动中有静;所以,纯粹的运动和纯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种说法否定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凭“胆”、凭主观臆想去搞生产,其结果只能使生产遭到破坏,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6、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这时就必须变革社会的生产力以适应生产关系的向前发展。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只能变革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当阶级矛盾尖锐对抗和冲突时,统治者阶级就会运用国家这个暴力机关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因为: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去,从而极大的改变生产力的面貌;并且,科学技术还可以渗透到管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之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之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

三、辨析说明题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正确。

①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②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③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④社会规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它是“社会行动的规律”,即实践的规律。

⑤这一科学命题指明并论述了“物质实践决定观念”,说明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方式,深刻揭露了旧历史观的根本错误,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2. 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错误。

①社会发展从总的方向、趋势和内容上是上升的、前进的。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

这上上升性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②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和形式则是迂回的、曲折的,不是直线上升的。

焉因为社会发展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所以社会发展表现为螺旋式或波浪式的前进方式。

③社会民展的曲折性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事物否定之否定过程中的周期性曲折。

社会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又回到自身,表现为一个发展周期。

如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再到新的无阶级社会,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再到巷道主义公有制等;另一类是以反复为特点的曲折,在社会发展中,由于新生事物在开始时是弱小的,当旧事物得势时,事物发展就会缓慢、停滞,甚至倒退,从而呈现出曲折性。

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着新生事物迟早要中用旧事物,使发展中的曲折性得到克服。

社会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形而上学的“循环论”“直线论”“悲观论”以及“一帆风顺”的幻想都是错误的。

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工按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来办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答案

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第一,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没有离开本质的现象,也没有离开现象的本质。

因此,题目所作的论断是错误的。

第二,世界上不存在离开本质的现象。

因为现象是反映、表现事物的本质的。

否认现象和本质的不可分割性,也就否定了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必须导致唯心主义。

因此,“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的论断是错误的。

第三,反映本质的现象是多样的、生动具体的,又是多变易逝的,但任何现象都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表现着事物的本质。

因此,认为“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它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辨析“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元物别无感”中所包含的认识论倾向。

此观点中的“感”是指人的感知或感性认识;“物”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世界。

该论断的意思是说,感知也依赖于客观事务,有了客观事物才有对客观事物的感知。

此观点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感知依赖于外界客观事物;二是感知是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

因此,在认识论上,该论断反映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倾向。

存在即被感知错误。

这种观点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他说明物质只不过是我们经验到的感觉材料的累积,习惯的力量使它们在我们的心中联结起来。

但根据辨证唯物论的观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也就是说,万事万物,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人感知不到的,未必不存在。

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所以“存在即被感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这是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论断。

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来自客观世界,只不过错误思想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颠倒的反映罢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4)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4)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4)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1.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劳动价值论B.剩余价值论C.辩证法D.历史观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3.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5. 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一片荒凉。

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

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 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D. 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6.“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句话是一种()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7. 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因为()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B. 原因必然引起结果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8. 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 )A. 伟人之言B. 吾人之心C. 众人意见D. 社会实践9. 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 )A. 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B. 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C. 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D. 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10.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 )A. 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B. 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C. 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D. 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11.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12.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简答题和材料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简答题和材料题

(一)辨析题(页1—页9)1、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错误。

①这一论断是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定而不是对所有哲学的规定。

②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哪一个学派都不能成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2、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

错误。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

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来区别的。

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

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

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

3、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错误。

①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这两大派别是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

②一元论和二元论回答的是世界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问题,它们不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这个命题掩盖了唯物主义何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从而也掩盖了二元论的不彻底性的唯心主义实质。

因而,该命题是错误的4、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

(1)这是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衷主义观点,它抹杀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掩盖了在这个问题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2)存在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物质和精神都是存在;但精神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

(3)这一命题也是同语反复,没有揭示出不同存在的共同本质。

5、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在任何范围内都具有绝对的意义。

错误。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范围内才有绝对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2)从认识论大范围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又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和物质互相联系。

6、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辨析题绪论: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绪论一、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坚持与时俱进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3.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这一真正科学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4.从阶级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

5.既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理论,因此,我们中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用马克思的所有论断和结论。

6.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已经超越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

7.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

8.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9.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所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参考答案要点:]1.答案要点:错误。

即使马克思主义学得很好,按照它办事,也不能保证永远不犯错误。

马克思主义所反映的是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是最大的道理。

各个具体事物还有各自的特殊规律,有自己的小道理。

按照正确的世界观办事也有可能发生主观与客观不相符合的情况,造成错误和失败。

但是,正确世界观的指导首先可以避免许多错误,其次可以使人们在犯错时及时地改正错误。

2.答案要点:正确。

坚持与时俱进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目的,与时俱进是关键。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有本质上的统一性,它们所强调的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3. 答案要点:正确。

马克思恩格斯成为真正科学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即与他们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是分不开的。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辨析题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辨析题

42.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1)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

(2)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4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为什么还会存在超额利润?它的本质是什么?答: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销售,商品的市场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

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不再按价值销售,而是按生产价格销售,商品市场价格转而以生产价格为基础。

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排斥个别企业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个别企业的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其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即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就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所反映的具体经济关系不同。

平均利润的产生是与部门之间的竞争相联系的,它反映的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

而超额利润是与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相联系的,它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

所以,超额利润并不会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而平均化。

46.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一、辨析题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4)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5)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无关系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2)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主要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

(3)意义:根据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

3、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意识是反映客观物质存在的主观映象;(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4)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4、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答:(1)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2)内外因的辩证关系:一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二是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三是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5、简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答:(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中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特点、地位和作用。

6、简述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因此,一种认识只要是真理,就会或迟或早地显示出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即显示出自身的价值。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4)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1)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2)因为:一是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二是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3)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8、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吗?为什么?答:(1)经济基础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3)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

(4)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

9、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答:(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人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3)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4)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10、为什么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答: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

(1)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2)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它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

(3)因此,恩格斯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11、简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

答:(1)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3)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答:(1)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又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具体劳动在性质上不同,量上无法比较;抽象劳动在质上没有差别,量上可以相互比较。

(3)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着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13、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意义。

答:(1)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3)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14、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答:(1)生产全球化。

(2)贸易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4)企业经营全球化。

15、什么是垄断?垄断产生有哪几个原因?答: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 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产生的原因是:(1)生产、资本集中到一定程度,使大企业越来越少,垄断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3)激烈竞争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避免两败俱伤,企业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1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或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具体体现?)答:(1)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2)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3)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4)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

(5)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三、论述题1、论述普遍联系观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意义。

答:(1) 原理及方法论:普遍联系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和现象。

具体表现在:第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第二,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三,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2)原因:普遍联系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第一,联系观点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根据。

只有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同全球发展趋势联系起来制定发展战略,才能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从联系观点出发,必须树立全局观点,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注意事物的系统性,注意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运用联系的观点,从中国经济建设的整体出发所做出的重大决策。

第三,在现代化建设中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联系的再分配领域也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协调好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种分配方式的相互关系,对于深化改革、繁荣经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2、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及重要意义。

答:(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2)原理及方法论: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分析:我国的社会发展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4)途径: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

我们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以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3、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