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要素分析
计量地理 第六章 地理要素的相关分析
rxy == lxy lxxlyy
2
x2
2
lxx = ∑ xi
1 − n
(∑ x )
i
2
lyy = ∑ yi
2
1 − n
(∑ y )
i
2
lxy = ∑ xiyi −
1 ( ∑ xi )( ∑ yi ) n
30
20
月月月5 5厘厘厘厘
10
年径流量 11 11 7 12 15 11 13 15 11 12 10 12 13 8 11 13
(2)顺序(等级)相关系数(rs)的计算公式
表示两个要素(变量 顺序间直线相关程度 表示两个要素 变量)顺序间直线相关程度 变量 和方向的系数,称为顺序(或等级 相关系数。 和方向的系数,称为顺序 或等级 相关系数。 顺序 或等级)相关系数
例2:右表是某 : 地多年降水量量 与径流量,请进 与径流量, 行相关分析
年 份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年降水量 336 340 291 361 441 352 410 444 386 411 334 379 341 372 370 401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平均气温(x) -4.7 -2.3 4.4 13.2 20.2 24.2 26 24.6 19.5 12.5 4 -2.8 5厘米平均地温(y) -3.6 -1.4 5.1 14.5 22.3 26.9 28.2 26.5 21.1 13.4 4.6 -1.9
地理地形要素的识别与分析
地理地形要素的识别与分析教案主题:地理地形要素的识别与分析一、引言部分地理地形要素指的是地球表面上各种不同的地形特征和形态。
地理地形要素的识别与分析是地理学中重要的内容,它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地球的特征,掌握地理知识,进行地理分析,为人类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形要素的基本分类1.平原平原是指地球表面相对平坦,基本没有高度差异的地形特征。
根据形成原因和地质构造,平原可以分为河流平原、沉积平原、风成平原等。
2.山地山地是指地球表面相对较高,具有较大海拔差异的地形特征。
根据山地的产生方式和构造特征,山地可以分为抬升山地、断层山地、火山山地等。
3.高原高原是指地球表面相对平坦但较高的地形特征。
高原主要由岩石构成,具有较大的海拔差异。
根据高原的地质构造,高原可以分为隆起高原、剥蚀高原等。
4.丘陵丘陵是指地球表面上起伏不平且高度相对较低的地形特征。
丘陵由侵蚀作用形成,主要由砂砾、粘土等松散沉积物组成。
5.盆地盆地是指地球表面上相对平坦,呈锅状或碗状的地形特征。
盆地通常由多条河流侵蚀和堆积形成,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地形单位。
6.沙漠沙漠是指干旱地区的特殊地形要素,具有较低的植被覆盖和稀疏的降水。
沙漠主要由风力和其他侵蚀作用形成,其中包括流动沙丘、稳定沙丘等。
三、地形要素的识别方法1.地图分析法通过地图的比例尺、图例、等高线等符号,可以识别出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地形特征。
地图分析法可以辅助我们了解地形要素的分布、大小、高度差异等信息。
2.现地考察法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地表的起伏、地势、坡度等特征来识别地形要素。
现地考察法可以让我们亲身体验地球的地貌特征,提高识别能力。
3.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卫星、飞机等设备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和数据,从而识别地理地形要素。
遥感技术可以有效地获取大范围、宏观的地形信息。
四、地形要素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水资源地形要素的高低起伏、河流的形成和流经等都与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有密切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描述及分析 最新版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描述及分析【总论】自然环境特征的描述模式地理位置、地形(地质)、气候、生物(植被)、水文(河湖)、土壤、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地理位置专题地理位置分析:绝对位置+相对位置1.海陆位置2.经纬度位置3.地形部位4.大洲交界或国界、国家位置5.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6.经济和军事位置7.相邻地区(经济发达区)气候专题【气候的描述】一、气候特征的描述1.气候类型名称2.气温特征气温的高低及季节或年际变化(冬季、夏季、最低月气温、全年气温及温差(年较差和日较差))“恒温”型热带:终年高温寒带:终年严寒“变温”型亚热带:冬暖夏热(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温带:冬冷夏热(夏季高温,冬季寒冷。
)3.降水特征年降水总量、降水的季节分配情况或年际变化、雨季长短(冬季、夏季、全年)年雨型终年多雨,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
少雨型终年干燥少雨;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夏雨型夏季降水集中,(高温)多雨冬雨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4.水热组合5.风6.光照(太阳辐射)7.主要气象灾害名称二、气温特征的描述1.年均温2.季节(全年、夏季、冬季)或年际变化“衡温”型热带:终年高温寒带:终年严寒“变温”型亚热带:冬暖夏热(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温带:冬冷夏热(夏季高温,冬季寒冷)3.年温差4.气候单调区的气温日较差三、降水特征的描述1.年降水总量2.降水的季节变化(年变化)年雨型终年多雨,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少雨型终年干燥少雨;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夏雨型夏季降水集中,(高温)多雨冬雨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3.降水的年际变化4.雨季和旱季长短四、风的描述1.风向、源地2.风力3.风的水热性质4.影响的时空范围5.如要比较两种风,还要比较“成因”五、天气特征的描述1.气温及其变化2.大气湿度、气压3.晴雨情况及变化4.风向、风力5.紫外线强度(光照)6.大气舒适度【气候的分析】一、气候的成因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2.大气环流三圈环流 (气压带、风带 ) 季风环流3.海陆分布、海陆位置4.地形海拔高度、阻挡水汽情况(迎风坡\背风坡)5.洋流 (寒暖流)6.下垫面比热7.人类活动(影响小气候)【拓展资料】⑪拉丁美洲气候湿热的原因: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
地理的基本要素
地理的基本要素地理是研究地球的科学,它主要包括地理的基本要素,即地球的大气圈、水圈、陆地和生物圈。
这些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地球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一、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上空的气体包层,它围绕着地球,形成了地球的气候和天气现象。
大气圈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等组成,其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
大气圈的厚度约为1000公里,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臭氧层等。
大气圈对地球的生物圈和水圈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例如大气圈中的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球表面的热量,使地球保持适宜的温度。
二、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分的循环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水体、水汽和冰雪等。
水圈中的水可以通过蒸发、降水、河流、湖泊、海洋等方式进行循环。
水圈的水分分布不均匀,大部分水被海洋覆盖,只有很小一部分是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
水圈的运动和分布对地球的气候、植被和动物生存起着重要的影响。
三、陆地陆地是地球表面没有被水覆盖的部分,包括大陆和岛屿。
陆地上的地形起伏不平,包括高山、平原、丘陵、河谷等地貌。
陆地上的土壤和岩石是植被和动物生存的基础,它们通过风化和侵蚀等过程不断变化。
陆地上的气候、植被和土地利用等因素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上所有生物体及其生活环境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生物圈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态系统和物种组成。
生物圈的存在和运动对地球的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人类作为生物圈中的一部分,也对生物圈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例如人类的活动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地球的大气圈、水圈、陆地和生物圈是地理的基本要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地球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地理的研究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分析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保护地球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地理人文地理要素分析
地理人文地理要素分析目标:1. 完成教学内容:了解人文地理要素的概念,以及人文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重点:1. 人文地理要素的概念和分类。
2. 人文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作用。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人文地理要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对人文地理要素的分类和作用的深入掌握。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简介人文地理要素。
2. 世界地图,用于解释案例和示范分析。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可以开始引入讨论,提出以下问题:- 在社会科学中,什么是人文地理要素?- 人文地理要素有哪些分类?- 你知道人文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吗?1. 概念解释及分类讲解教师通过 PowerPoint 简要介绍人文地理要素的概念,并展示不同的分类方式。
让学生了解到人文地理要素包括人口、文化、社会组织、经济等方面。
2. 世界地图分析案例教师通过使用世界地图,示范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人文地理要素,并让学生分析这些要素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比如可以选择亚洲、非洲、欧洲等地区,以及它们的人口分布、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和展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和整理所学内容,并选择一个地理区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要求学生在讨论中展示他们对人文地理要素的理解和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分析。
4. 团体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团体展示,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让学生从别的小组中学到新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和回顾教师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并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人文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 你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得出了哪些结论和观点?- 这些结论和观点如何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不同地理区域的人文地理要素,以及它们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影响。
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自然地理要素分析自然地理要素是指构成地球表面或地球内部的各种自然元素,包括大陆、海洋、大气、生物和地球内部构造等。
这些要素在地球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系着地球的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
本文将对自然地理要素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
一、大陆要素分析大陆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占据了地球表面的29%。
大陆具有多样性的气候、地形和植被,形成了复杂而多变的生态系统。
大陆要素是影响气候和地貌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1. 气候影响:大陆要素之一的气候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
不同地区的大陆气候差异巨大,有的地区寒冷干燥,有的地区炎热多雨。
这些气候差异直接影响到当地的农业、工业和人口分布。
2. 地貌特征:大陆的地貌各异,有高山、平原、丘陵、河流等各种地形特征。
这些地貌特征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和资源分布。
高山地区适宜发展旅游业和农牧业,平原地区适宜农业和城市建设,河流地区适宜发展水利资源。
3. 生物多样性:大陆上生物的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陆上生活着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植被覆盖和动植物分布的差异也受到大陆要素的影响。
二、海洋要素分析海洋是地球表面的水域,占据了地球表面的71%。
海洋对地球气候、物质循环和生命演化产生着重要影响。
1. 气候调节:海洋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热量,因此在调节全球气候中起到重要作用。
海洋的热量会被大气吸收,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气候循环,影响着陆地上的气候变化。
2. 物质循环: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库,能够吸收和释放大量的水分。
海洋中的水分蒸发成为水蒸气,形成云和降水,进而影响陸地的水资源分布。
海洋还是地球上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化学物质,维持大气和水体的化学平衡。
3. 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海洋中生活着大量的生物种类,包括浮游生物、鱼类、海洋哺乳动物等。
人文地理要素分析
人文地理要素分析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的文化、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等方面。
人文地理要素是指在人类活动过程中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包括人口、聚落、交通、经济和文化等要素。
本文将对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分析,探讨它们的互动关系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人口要素人口是人文地理研究的基本要素之一。
人口数量、分布和结构,以及人口的流动性都会对地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人口分布则影响到城市发展、农业布局以及资源开发的方向。
此外,人口的流动性也会引起区域间的人才流失或人口迁入,进而改变地理环境的格局。
二、聚落要素聚落是人类在地理空间上集中居住形成的地方。
不同类型的聚落会产生不同的地理要素。
城市作为一种大型聚落,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对周边地区产生重要影响。
尤其是大城市的发展,往往需要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供应,同时也会导致环境问题的加剧。
而农村聚落则对农田、生态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交通要素交通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环节,影响到各地之间的联系和资源的流动。
交通要素涉及到交通网络、交通工具和交通的组织管理等方面。
交通网络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产业布局以及资源开发有着密切联系。
而交通工具的不同,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燃油消耗和交通排放等问题。
四、经济要素经济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经济要素对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不同的经济活动会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改变产生重要影响。
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经济部门的发展,对土地利用、水资源和环境污染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五、文化要素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总和,它也是人文地理研究的一部分。
文化要素包括语言、宗教、传统习俗、艺术等方面。
不同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保护具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
文化要素还会影响到聚落的形态、城市的布局以及地区之间的交流。
综上所述,人文地理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对地理环境产生着深远影响。
初中地理教学“五要素”
初中地理教学“五要素”地理教学中的五要素指的是地理学中的空间要素、地貌要素、气候要素、水文要素和人文要素。
这五个要素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以下将详细介绍地中的五要素。
首先是空间要素。
空间要素是地理学的基本要素,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规律。
地理学通过分析地球上不同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揭示地球上自然、人文环境及其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比如地理学家通过研究地球的位置、纬度、经度等空间要素,确定了不同地点的气候、植被和动物分布等现象。
其次是地貌要素。
地貌要素研究的是地表形态的特征和形成规律,主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等地貌类型。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实际形态,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地貌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物质分布和运动状况,揭示地球表面的演化过程和变化规律。
第三是气候要素。
气候要素研究的是地球大气系统的组成、结构和运动规律,主要包括温度、降水、风速、湿度等气象要素。
气候是指地球大气系统长期平均状态和变化的总体表现,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气候要素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季节变化和气候变化趋势,对于农业、交通、城市规划等都有重要意义。
第四是水文要素。
水文要素研究的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和运动规律,主要包括江河、湖泊、地下水、雨水等水文要素。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水文要素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分布和利用状况,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是人文要素。
人文要素研究的是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活动和空间分布规律,主要包括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等人文要素。
人类是地球上的一种生物,对地球表面环境的改变和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人文要素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社会经济活动和城市化进程,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综上所述,地理教学中的五要素分别是空间要素、地貌要素、气候要素、水文要素和人文要素。
区域地理要素对比分析报告
区域地理要素对比分析报告
一、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土地租金低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水质好环境: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利于高科技工业的布局
2.经济因素原料:靠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能源:靠近能源产地(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位于或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交通:临海港、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和通讯便利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劳动力质优价廉,生产成本低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工农业基础:临近商品农业基地或农业发达,能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当地工业发达,生产协作条件好。
地理学地理学的基本要素与地球环境分析
地理学地理学的基本要素与地球环境分析地理学的基本要素与地球环境分析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地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
它通过分析地理学的基本要素和地球环境来揭示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规律。
本文将介绍地理学的基本要素以及地球环境分析的重要性。
一、地理学的基本要素地理学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地球表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等。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自然环境。
1.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包括陆地、海洋和冰雪等不同类型的地理形态。
地球表层的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结构对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都有重要影响。
2. 大气大气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层,它对地理学有着重要影响。
大气中的气候和天气现象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和季节变化。
气候和天气对农业、交通和人类生活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水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它包括海洋、湖泊、江河和地下水等。
水通过水循环过程与其他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土壤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层松散物质,对植物生长和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的成分、质地和养分含量不同,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土地类型和植被类型的差异。
5. 生物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与地理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对地球的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二、地球环境分析的重要性地球环境分析是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对地理要素的分析,揭示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和现象背后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环境问题地球环境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把握地球环境的现状和演变趋势,从而及时预测和解决环境问题。
例如,通过分析大气中的污染物排放和传播规律,可以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2. 资源利用地球环境分析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利用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通过对土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进行分析,可以确定最适合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等活动的区域。
第五章地理系统要素间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第五章 地理系统要素间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 (三)多要素相关与相关矩阵 • 对于多个地理要素,则可计算出各要素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并构成相
关矩阵。 • 例3:现给出世界上自然植被的生产量与水热资源的原始地理数据(表5
-3),利用相关系数公式得到其相关矩阵,形式如下所示:
第五章 地理系统要素间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仅限于测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间相关程度和性质。而地理相关则是 指应用相关分析法来研究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强度。 • 在地理系统中,各要素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一种是确定性的关系, 即函数关系,这在地理系统中比较少见,因为很多地理要素的变化具有 随机性的缘故;另一种关系是相关关系,即要素间既存在较密切的关系, 但又不能由一个要素的值精确地求出另一个要素的值。还有一种情况, 是各要素之间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如图5-1所示:
就可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了。
第五章 地理系统要素间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 §2 地理要素间的回归分析 • 一、地理回归分析的意义和作用 • 地理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通过大量的观测、试验或实验取得
一定的地理数据,然后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寻找出隐藏在随机性后面的 统计规律,而用回归方程来表达。 • 地理回归分析主要是研究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数学表达式,有自变量与 因变量之分,从而可由自变量的取值来预测、延长或插补和控制因变量 的取值,所以它有地理预测的性质。 • 地理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 • 1. 由一组地理数据确定这些要素间的定量数学表达式,即回归模型; • 2. 利用回归模型,根据自变量的值来预测或控制因变量的取值。
第五章 地理系统要素间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 从图中可以看出,若设x、y为两种地理要素。第一种情况,若y严格随x 变化而变化,如(a)所示,所有观测点均落在直线或曲线上,则称为完全 相关或函数关系;第二种情况,若观测点落在直线或曲线两旁,如(b)所 示,则称为统计相关;第三种情况,若观测点分布散乱,则两种地理要 素完全无关,相互独立。
古代城市中的地理要素分析
古代城市中的地理要素分析古代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承载着数千年来人们活动生产的场所。
这些城市的形成不仅与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因素相关,地理要素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古代城市中的地理要素进行分析。
地理要素一:地势与地形地势和地形是城市形成的重要基础。
古代城市更多地选择建立在山水之间,充分利用地形地势的优势。
比如山势峻峭的地方通常选择毗邻水源,以便获取水源和防止外敌入侵。
而地势平坦的地方则有利于道路和建筑的布局,使城市更加方便和美观。
地理要素二:水源与水系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城市中,水源和水系的选择非常重要。
水源可以提供生活和农业用水,而水系则是交通的要道。
城市常常选择河流、湖泊或海洋等水域附近建立,以充分利用水资源,方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地理要素三:气候与环境古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与当地的气候和环境密切相关。
不同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比如在热带气候地区,城市可能更注重防暑降温的建筑设计;而在沿海地区,城市则可能更注重抵御风暴和海洋侵蚀的措施。
城市的环境质量也决定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要素四:资源与产业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持和产业的发展。
古代城市依托当地的资源,发展出各种产业,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比如以农业为主的城市,通常选择建立在富饶的农田附近,以便获取丰富的农产品和农业资源。
而以矿产资源为主的城市,则通常选择建立在矿产丰富的地区,以便开发资源并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地理要素五:交通与通道交通是城市联系内外部的重要方式,也是城市繁荣与发展的基础。
在古代城市中,交通网络的建设和通道的选择非常重要。
城市通常会选择自然形成的交通要道,比如河流谷地、山口等,以便与外界联系。
同时,城市也会发展道路、码头、港口等交通设施,以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综上所述,古代城市中的地理要素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地理要素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地理要素分析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涉及到城市发展和管理的关键因素。
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地理要素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对决定土地的适宜用途和合理布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地理要素的角度探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影响。
地理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植被等。
首先,地形是土地利用规划中重要的地理要素。
地势的高低影响到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功能,比如山区可以选择发展旅游业、林业等,而平原地区则适合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此外,地势的起伏还影响到交通的通行和城市的布局,比如山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困难,可能需要采取特殊的规划策略来解决交通问题。
其次,气候也是土地利用规划中不可忽视的地理要素。
不同的气候条件适宜不同的农作物和产业的发展,比如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合种植水稻和茶叶,而干旱地区则适合发展畜牧业和沙漠旅游。
气候还对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产生重要影响,比如炎热的气候可能需要考虑城市热岛效应和相关的城市绿化策略。
水资源是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另一个重要地理要素。
水资源对决定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水源供应至关重要。
水资源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到农业产量和供水能力,需要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合理配置和保护水资源。
此外,水资源还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有重要作用,需要在规划中充分考虑。
土壤是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重要地理要素之一。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农业和植被的适应能力不同,需要根据土壤类型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和植被种类。
此外,土壤的保护和治理也是土地利用规划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比如防止土壤的侵蚀和污染,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植被也是土地利用规划中重要的地理要素之一。
植被对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护土壤和水资源等具有重要作用。
合理规划和保护植被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植被还与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绿地系统和生态通道等相关概念密切相关,需要在规划中充分考虑。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地理要素是不可或缺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气候影响因素①太阳辐射(纬度)——基本因素(决定气候带)②大气环流(风系)——控制因素③地面状况(海陆位置及轮廓、地形地势、洋流等)—复杂化④人类活动——影响、改造局地气候(利、弊);3、影响气温因素①太阳辐射:纬位、太阳高度、昼长②大气自身条件:削弱、保温③地面状况:海陆差异、地形地势(含坡向)、洋流、地面物质(反射率差异)④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 C02—变暖;氯氟烃—紫外线增加;烟尘—削弱辐射;◇改变下垫面;◇释放废热:城市热岛等。
4、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①纬度:低纬<高纬;②下垫面性质:海洋<陆地,沿海<内陆,植被好<裸地;③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云雨少的地方。
5、影响降水因素:①大气环流;②海陆位置(风向);③天气系统(及其移动);④地形地势(迎、背风坡);⑤洋流;⑥人类活动(改变地面性质、烟尘凝结核)。
6、气候分布规律描述:南北半球(南北纬)、纬度范围、海陆位置7、天气状况描述:①降水(晴朗、阴天、雨雪);②气温(高低、变化)③气压(高低、变化);④风(风向、风力大小及变化)8、气候资源评价:光照、热量、降水、日较差、风、气象灾害等9、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①昼长;②地势(地势高,日照时间长);③天气状况。
10、太阳辐射影响因素:①纬度(太阳高度);②地势;③天气状况(云量);④空气密度(大气透明度)11、河流水文特征:①流量(大小、变化:季变、年变)——取决于降水量、流域面积;降水量季节分配、年际变化②汛期(长短、季节)——取决于补给源性质、③含沙量大小——取决于植被覆盖率④结冰期(长短、凌汛)——取决于气候带⑤补给源⑥水力资源⑦性质(内、外流河及流程)12、河流(水系)特征:①流向、②流程(长短)、③流域(大小)、④流速、⑤支流、湖泊(分布、多少)、⑥河道(形状、曲流)13、坝址选择:①峡谷段建坝,工程量小;②河谷(盆地状)库区,库容量大;③地质条件好,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④少淹农田,少搬村镇14、水能丰富①流量(大小、变化):降水丰富,径流量大;②落差: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15、水电站选址:坝址+水能丰16、海水性质:温度、盐度17、影响海水温度因素①太阳辐射(纬度位置)——不同纬海区;②洋流——同纬海区;③季节——同一海区;④海域轮廓(封闭性)18、影响海水盐度因素:①降水量与蒸发量对比关系——不同纬海区;②洋流——同纬海区;③径流;④海域轮廓(封闭性);⑤结冰与融冰——高纬海区19、渔场成因:①温带大陆架海域——阳光充足,水温适宜,浮游生物繁生②洋流——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附近,饵料丰富③径流——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物质20、盐场成因:①气候:气温较高(春季升温快),多风,蒸发旺盛;雨季短或地处背风坡,气流下沉,多晴燥天气②场地:广阔的淤泥或沙质海岸,利于晒盐21、赤潮成因分析——中低纬封闭性大陆架海域①纬度:中低纬大陆架海域,夏季多发——水温高,赤潮生物繁生②海域轮廓:海湾多发——风力小,海流弱,海水流动性差③人类活动:生活污水、工农业废水排入;22、咸潮成因分析——钱塘江口、珠江口多发①入海径流减少:枯水期、调水用水多②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倒浸③潮汐咸潮危害:淡水咸化、水质变坏、水资源减少23、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分析①纬度位置——决定基带类型②相对高度——共同决定带谱数量③阳坡、阴坡——影响分布高度④迎风坡、背风坡——影响降水多少与雪线高度24、雪线影响因素:降雪量与消融量对比关系(具体:降水、气温——纬度、坡向)25、有利于下渗的条件:①降水:强度较小、历时较长;②地形:坡度较缓;③植被:较好26、洪灾成因:(1)自然原因①气候特征——降水量大,且集中,年际变率大②水系、水文特征——支流多,汇水集中,流量季变大;曲流发育,行洪不畅。
③地形——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排洪不畅④海潮——河口海潮顶托,河面抬升,泄洪不畅(2)人为原因①植被——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河床抬升,行洪不畅;②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功能下降。
③经济密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受灾严重。
27、河流治理措施:①上游(调洪)——修建水库,削峰补枯;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开展小流域治理,保持水土②中游(分洪、蓄洪)——修建水库,削峰补枯;设立分洪蓄洪区③下游(泄洪、束水)——加固河堤,清理、开挖入海河道(淮河);退耕还湖,曲流段裁弯取直。
28、河流航运价值分析:①自然因素:◇通航里程—流域、支流;◇流量—气候或干湿地区◇流速—地势地形◇结冰期—温度带②经济因素:◇运输需求量—流域内经济水平、人口城市;经济腹地◇运输条件变化:水运网络、水利工程建设29、沙漠成因(1)热带沙漠:终年受副高下沉气流或干燥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备注:地形、洋流影响其分布范围(2)温带沙漠:地处中纬大陆内部,加之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30、酸雨成因:①气候—降水量大;②工业发达—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放酸性气体多(SO2为主),尤其是有色冶金工业31、雾的形成:晴朗夜间、水汽充足、凝结核多、大气稳定、地形影响(谷地、盆地)32、自然灾害①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②气象灾害——旱涝、台风、寒潮、沙尘暴、低温冻害3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①劳动力(数量、素质、价格即工资水平);②资源、能源;③市场;④政策——开发战略;⑤内部交易成本3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产业结构调整②产业分工与合作③区域地理环境④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35、登山选线:距离、坡度、相对高度36、输油(水)管线:距离、坡度(影响施工)、方向(自流)37、隧道选址——背斜:①岩层向上拱起,安全性好,不易塌方;②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易渗漏、积水。
38、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分析思路:①分析角度: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②分析内容: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③分析气候条件季节差异39、旱灾(缺水)成因分析(围绕供需矛盾)——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1)自然原因①降水:降水量少(或异常偏少),径流量小;②蒸发:气温高,多风,蒸发旺盛,土壤干燥。
(2)人为原因①工农业发达,人口城市众多,生产、生活用水增加;②灌溉方式落后,水利设施不完善;③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降低;④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⑤过度抽取地下水40、华北春旱、江淮伏旱成因(自然原因)华北春旱:①春季锋面雨带位于南部沿海,华北降水较少(主因)②春季升温快,多风,蒸发旺盛41、土壤次生盐碱化——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1)产生原因:①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
②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2)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42、水土流失问题——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1)产生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②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2)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43、荒漠化问题——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1)产生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②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2)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44、滑坡、泥石流成因分析(1)自然原因(主导):①地形:地面崎岖、坡陡谷深;②降雨(或冰雪融水)集中;③地质:地壳活动,断层发育,岩石破碎;④植被:不良(2)人为原因(诱发):①破坏植被;②工程建设破坏地表结构治理:保护植被;加固坡面;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45、农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条件(利用改造):①气候——光、热、水、水热组合、温差、气象灾害②地形——地形类型、地势起伏③土壤——肥力、酸碱性、质地④水源——河湖分布、地下水、冰雪融水⑤生物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①市场——市场的需求、市场距离②交通——交通通达度、运输方式③政策——政策指向、发展趋势④科技——技术水平、科技投入⑤劳动力——数量、素质⑥地价⑦工农业基础⑧(种植)历史46、工业区位因素分析①自然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市场、劳动力、技术(科技、教育)、交通、信息②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消费习惯③环境因素:主要考虑与居民区远近、盛行风向、水源地(河流)关系④自然因素:土地、水源等47、人口分布影响因素:①经济因素(主导):经济结构(工矿业、商贸、金融、农业)、经济水平;交通②社会因素:政策、战争、科技③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旱区);④开发历史:文明中心48、城市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形成与发展①地形(含地势);②气候——气温、降水适宜;③河流——供水、水运、防卫(2)社会经济因素(主导)①自然资源——矿业城市②交通——通达性、变化(促进或抑制)③政治——国家政策、政治中心变迁④军事:趋弱⑤宗教:趋弱⑥科技(新增)⑦旅游(新增)⑧工农业基础分析思路:分析形成(诞生)因素→分析促进或限制因素,确定主导因素。
49、影响人口环境容量的因素——不确定性与相对确定性①资源(首要);②科技;③地区开放程度;④文化、生活消费水平50、城市化进程分析:城市数目、人口、规模、水平及其变化51、交通线路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气候(影响桥孔、路基);水文——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如尽量选择平原或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地形(2)经济因素——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3)社会因素——国防巩固、民族团结、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4)技术因素——保障52、交通运输点区位因素(1)港口(河港、海港)①社会经济条件(主要)◇经济腹地——腹地范围、经济水平、人口城市◇城市依托——人财物优势◇水陆交通——便于客货集散◇技术②自然条件◇水域条件——提供航行、停泊空间(宽度、深度、少淤积);提供淡水◇陆域条件——地势平坦开阔,提供筑港用地及合理平面布局选址要求:①河港:河宽、水深、近城、陆运便利、冰期短②海港:海湾、开阔、避风、水深、冰期短、泥沙淤积少、水陆交通便利(2)航空港①地形:地势较高,开阔平坦②水文:坡度适当,利于排水③地质:地质条件良好,地基稳定④气象:低云、雾、暴雨较少,风速较小,大气能见度好;机场多布盛行风垂直郊外,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以利逆风起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