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_第4章多次覆盖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重点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重点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重点复习资料第⼀章:1、地球物理勘探: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利⽤电⼦学和信息论等许多学科领域的新技术建⽴起来的⽅法,简称物探⽅法。

也就是,根据地层和岩⽯之间的物理性质不同来推断岩⽯性质和构造。

2、主要物探⽅法:地震勘探(岩⽯弹性的差别)—勘探地震学⾮地震类:重⼒勘探(岩⽯的密度差别)磁法勘探(岩⽯的磁性差别电法勘探(岩⽯的电性差别)3、重⼒勘探是研究反映地下岩⽯密度横向差异引起的重⼒变化,⽤于提供构造和矿产等地质信息。

重⼒异常的规模、形状和强度取决于具有密度差的物体⼤⼩、形状及深度。

重⼒勘探的任务是通过研究地⾯、⽔⾯、⽔下(或井下)或空间重⼒场的局部或区域不规则变化(即局部重⼒异常或区域重⼒异常)来寻找埋藏在地下的矿体和地质构造4、磁法勘探就是测定和分析各种磁异常,找出磁异常与地下岩⽯、地质构造及有⽤矿产的关系,作出地下地质情况和矿产分布等有关结论。

磁法勘探主要⽤来研究地质构造;研究深⼤断裂;计算结晶基底的埋深;寻找油⽓、煤⽥的构造圈闭、盐丘等,寻找磁铁矿床、⾦属和⾮⾦属矿床等。

5、电法勘探就是利⽤⼈⼯或天然产⽣的直流电场或电磁场在地下的分布规律来研究地球结构、地质构造及找矿的⼀种物探⽅法。

电法勘探是以岩⽯或矿⽯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的,主要研究的电性差异参数包括:电阻率(ρ)、激发极化率(η)、介电常数(ε)、导磁率(µ)、电化学活动性等。

电法勘探的内容⼗分丰富,它们⼴泛应⽤于⾦属及⾮⾦属、⽯油、⼯程地质、⽔⽂地质等勘探研究⼯作中。

6、地震勘探⽅法就是利⽤⼈⼯⽅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来确定矿藏(包括油⽓,矿⽯,⽔,地热资源等)、考古的位置,以及获得⼯程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与其它的地球物理资料、钻井资料及地质资料联合使⽤,并根据相应的物理与地质概念,能够得到有关构造及岩⽯类型分布等信息。

7、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提取有⽤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 第4章地震波速度

地震勘探原理 第4章地震波速度

n
x2
vi hi
i1 (vm 2 vi 2 )1/ 2
时,可以把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和炮检距以x2的幂级数展开
t 2 t02 i x2i i 1
这个级数是收敛的。Vm是n层中最大的层速,
n
t0 ti i 1
40
4.2.2 均方根速度VR
t2
t02
x2 vR 2
(
vQ vR
4.1.1 速度与岩石弹性常数的关系 4.1.2 速度与岩性的关系 4.1.3 速度与岩石密度的关系 4.1.4 速度与地质年代和构造历史的关系 4.1.5 地震波速度与埋藏深度的关系 4.1.6 与孔隙度和流体性质的关系 4.1.7 与频率和温度压力的关系 4.1.8 沉积岩中速度分布的一般规律
5
1 1
v v f vm
式中,V是岩石实际速度 ;Vf是孔隙流体中的速度;Vm 是岩石基质的速度;Φ是岩石的孔隙度。
23
4.1.6 与孔隙度和流体性质的关系
在上述公式中速度还受孔隙流体压力的影响,流体压
力降低,流体压力这项的百分比影响就变小,当流体
压力接近大气压时,其影响变得最小。因此在实际条
件下,时间平均方程必须用一个压差调节系数C加以修
18
4.1.5 地震波速度与埋藏深度的 关系
一般来说,随深度的增加地震波速度增 大。不同的地区,速度随深度变化的垂 直梯度可能相差很大。一般地说,在浅 处速度梯度较大;深度增加时,梯度减 小。
19
4.1.5 地震波速度与埋藏深度的 关系
20
4.1 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 分析
4.1.1 速度与岩石弹性常数的关系 4.1.2 速度与岩性的关系 4.1.3 速度与岩石密度的关系 4.1.4 速度与地质年代和构造历史的关系 4.1.5 地震波速度与埋藏深度的关系 4.1.6 与孔隙度和流体性质的关系 4.1.7 与频率和温度压力的关系 4.1.8 沉积岩中速度分布的一般规律

(完整版)地震勘探原理第4章多次覆盖

(完整版)地震勘探原理第4章多次覆盖
2020/8/13
ti
t0 t1 t2
0 x1 x2
x xi
xi x2 x1
Oi O2 O1 M O1 S2 Si
t0 t1 t2 ti
V
图6 . 1—4 5
R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
8
2.叠加之前,必须进行动校正。Data Must Are Corrected of Normal Moveout
before Stack.
2020/8/13
11
一.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的叠加效应
Horizontal Interface a Reflection Stack Effect
1.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双曲线) (CRP T-X Curve) Is Hyperbola
t
t
2 0
x2 v2
2.动校正(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
难准确提供钻井的位置。为了提高资料的精度,
人们就设想既然对界面观测一次信噪比不高,能
量不强。那我们是否可以对界面多观测几次,把
它们进行某种处理后,再相加,这样不就提高了 反射波的能量?因此,60年代在地震勘探中出现
了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又称多次覆盖,它是对
反射界面上的各个反射点进行多次观测,然后进
行动校正,再把校正后的波动信号相加,这样得
• 4.共反射点叠加法就是利用了这个特点
2020/8/13
10
第二节. 共反射点多次叠加的叠加效应 Passage 2 Common Reflect Multi Stack Effect
• 一张原始的地震记录上除了有一次反射 波外,还记录有各种各样的波 ,当对原
始记录做过正常时差校正后,共反射道 集上的一次反射波在理想情况下应同相 排齐,即剩余时差为0,而其它各种波的 剩余时差则各不相同,因此,多次覆盖 对一次反射波和多次波等规则干扰波及 不规则干扰波的叠加效应是不同的,下 面我们就分别讨论这几种波的叠加效应。

《地震勘探原理》§4-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3精选全文完整版

《地震勘探原理》§4-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3精选全文完整版
单井最大药量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能量仍不足,可 采用小药量组合爆炸,这样还有利于激发高宽频信号,提 供分辨能力。 ⑷ 道间距(相邻两个中心道之间的距离)⊿x 通常不应该超过设计的水平分辨率的2倍。这样的目的是 使地下空间采样间隔满足设计要求,即满足空间采样定理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五)多次覆盖采集参数选择
室内处理方法:水平叠加
CMP R
对于水平层状介质,假如分别在点O1 ,O2 ,…,On激发,则 可分别在对应的S1 ,S2 ,…,Sn各点接收到来自地下反射界面 上同一反射点R的反射波(R为CRP或CDP)。若对n次激发得
到的R点的各道反射波进行动静校正,使其相位一致,然
后叠加起来,便获得了共反射点R的n次叠加记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O1单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1 R1R2 2 O1O2Leabharlann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R3
O1 、O2双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shot1 shot2 shot3 shot4
offset = 2⊿x ⊿shot = 2⊿x
n =12
statio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hannel
1
5
9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Methods):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

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

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

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用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4)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地震仪器认识与多次覆盖地震数据滚动采集实验方案优化

地震仪器认识与多次覆盖地震数据滚动采集实验方案优化

工程本科专 业 学生 《 地震勘 探原 理及 方 法》 课 程 的一 前 滚 动 施 工 。
项 方 法 实 验 课 , 目前 ,由 于 学 生 多 ( 个 班 级 ) 数 ,仪 器 量 和 学 生 掌 握 效 果 ,在 传 统 教 学 模 式 的 基 础 上 ,必 须 优
化 实 验 教 学 方 案 ,改 进 教 学 方 法 ,提 高 教 学 效 果 。
课 堂把 实 验 的 理 论 知 识 讲 透 ,才 有 可 能 把 实 验 做 好 。本 实验 的基本 理 论 主 要 包 括 如 下几 方 面 内容 :地 震 波 动 力
期 检 验 ,是 学 生 练 就 动 手 能 力 的 舞 台 , 同样 也 非 常 重 点 ,掌 握 知 识 ,从 而 达 到 灵 活 运 用 的 目的 。 “ 震 仪 器 地
( ) 设 计 地 震 观 测 系 统 。根 据 地 震 勘 探 目 的 、野 2
( ) 多 次 覆 盖 地 震 数 据 滚 动 采 集 方 法 。 实 践 地 震 3
要 。 只 有 二 者 有 机 结合 教 学 ,才 能使 学 生 深 刻 理 解 知 识 外 条 件 设 计 地 震 观 测 系 统 。
认 识 与 ” 是勘 查 技术 与 勘 探 滚 动 采 集 ,包 括 震 源 、 电缆 、检 波 器 如 何 摆 放 和 向
地震仪器认识和多次覆盖地震数据滚动采集 实验 内
实 验 ” 实 验 ,认 识 地 震 仪 器 ( 震 仪 、 检 波 器 、 电 缆 地
线 、震 源 等 ) ,掌 握 反 射 波 法 野 外 数 据 采 集 的施 工 步 骤 、 容 丰 富 、任 务 重 、 学 生 多 ( 目前 4个 班 ) 课 时 少 ( 、 2 工 作 原 理 及 方 法 ,以及 多 次覆 盖 观测 系统 优 化 设 计 和 采 课 时 ) 、仪 器 有 限 ( 套 ) 1 ,在 有 限 的 资 源 和 有 限 的 时 间 集 参 数优 化 选 择 , 目的 如下 :① 地 震 仪 器 、设 备 ( 括 内要 让 学 生 掌 握 丰 富 的实 验 的 内容 ,甚 至 学 到 更 多 的 知 包 地 震 仪 、检 波器 、电缆 线 、震 源 ) 认 识 ;② 加 深 野 外 多 识 ,为 保 证 课 程 的教 学 质 量 ,必 须 优 化 实 验 方 案 。 通 过 次 覆 盖地 震 数 据 滚 动采 集 方法 原 理 的 理 解 和 应 用 ;③ 通 多次 教 学 实 践 ,并 不 断 思 考 和 完 善 ,我 们 取 得 了 一 些 改 过 设 计 一 套 反 射 地 震勘 探 观测 系 统 ,实 现 野 外 反 射 地 震 善 实验 的心 得 ,通 过 梳 理 ,并 付 诸 运 用 于 本 次 实 验 教 学 勘 探 数 据 采 集 ;④ 了解 野 外 地 震 数 据 采 集 步 骤 和 方 法 ; 中 ,具 体 思 路 与方 案 如 图 1所 示 。 ⑤ 识 别 地 震 波 场 ,学会 分 析地 震 记 录 特征 。

多次覆盖技术

多次覆盖技术

多次覆盖是指采用一定的观测系统获得对地下每个反射点多次重复观测的采集地震波讯号的方法。

它可以消除一些局部的干扰,有利于求得较准确的讯号。

多次覆盖技术,已经成为地震勘探工作的基本野外工作方法。

我国苏北地区采用多次覆盖技术在压制多次反射和勘探断层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现代地震勘探都是采用多次覆盖观测技术,也就是对地下进行很多次的重复观测,少者几次、几十次,多者要上百次,甚至数百次。

其目的就是为了削弱或压制各种干扰波,增强我们需要的有效波。

如何把对地下重复观测这么多次的地震记录叠加到一块呢?这就是水平叠加处理要做的工作。

地面上不同位置的炮点激发出的地震波,传到地下地层某点后,再反射到地面上位置不同的接收点接收。

这样,由于炮点到接收点的距离不同,接收到的时间也不同,也就是它们之间有了一个时间差,所以不能把这些接收道直接叠加在一起,为此必须先消除由于炮点到接收点距离不同而引起的时间差以后才能进行叠加。

由此可见,水平叠加处理就是对地下某个点重复观测多次的许许多多地震道经过消除时间差、滤掉干扰波等处理以后叠加到一块才得到这个点的水平叠加记录,一个点一个点都这样处理,直至把一条测线的所有点都处理完,才能最终得到能比较真实反映地下地层形态的这条测线的水平叠加剖面。

将工区中所有地震勘探的测线都这样处理便得到有多少条地震测线就有多少条水平叠加剖面,这些剖面是解释工作最基础最主要的地震资料。

水平叠加处理是处理工作中必须做的一项工作。

地震勘探的目的就是要得出能清晰地反映地下界面形态的地震资料,当地面或地下条件复杂时,为得到满足地质任务要求的高质量的地震记录,人们研究出一种多次覆盖技术。

那么,什么叫多次覆盖技术呢?如果对地下每个点只观测一次,则称为单次覆盖;若在不同接收点上,接收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上的反射波,即对地下界面上的每个点进行多次观测,便得到多张地震记录,将这些记录叠加在一起称为多次覆盖。

在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初期,每个反射点只观测一次,产生单次覆盖记录。

地震勘探原理--第四章

地震勘探原理--第四章

19
问题2 在M点自激自收时间tM 小于在O点发S点收得到R点 的反射时间tORS。
toM
tORS
2h = v
1 2 = x + 4h 2 v
同时来自R点的反射两者有时间差,这是因为炮检距不 为零引起的。
20
正常时差定义
定义一 水平界面时,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 的反射旅行时与在零炮检距得到的反射旅行时之差。 正常时差也就是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定义二 在水平界面下,各观测点相对于震源的炮检距不同引 起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差。 在水平界面下两种定义的定量关系相同。 正常时差的概念非常重要,它是判断地震记录上观察到 反射的主要标准
21
4、正常时差的定量计算
Δt = t − t 0 = 1 V x 2 + 4h 2 − 2h V
或 其中
x2 Δt = + t0 − t0 V2
t0 =
2h V
代表的是M点的自激自收时间。
22
这个精确公式有时讨论问题不够直观。在一定的条件 下,用二项式展开可以得到简单的近似公式,以后讨 论某些问题时经常用到。
以倾斜界面双曲线为例,根据双曲线的特点可知,该 方程的极小坐标为:
⎧ xmin = ±2h sin ϕ ⎪ ⎨ t = 2h cos ϕ ⎪ min V ⎩
•对于倾斜界面的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 线,其极小点总是相对激发点偏向界面 的上倾方向一侧。 由右图还可看到,xmin点实际上就是虚震 源在测线上的投影,由震源点O到xmin的 反射波射线是所有射线中最短的一条, 并且反射波时距曲线是对称于过xmin点的 t轴的。
公式变换
x 2 2 t = ( ) + t0 V
式中

(整理)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整理)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整理)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地震勘探:通过⼈⼯⽅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寻找油⽓⽥或其他勘探⽬的服务的⼀种物探⽅法.⽔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地下同⼀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法可以提⾼信噪⽐,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种规则⼲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选定⼀个时刻t1,我们⽤纵坐标表⽰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向的波形曲线.动校正:在⽔平界⾯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进⾏多次观测.剖⾯闭合:是检查对⽐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作正确进⾏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的闭合,时间闭合等.⼏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何光学相似,也是引⽤波前,射线等⼏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叫⼏何地震学.⽔平分辨率:指沿⽔平⽅向能分辨多⼤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平界⾯⼀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点处的时间tom之差.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三维地震:就是在⼀个观测⾯上进⾏观测,对所得资料进⾏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同相轴:⼀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相位:⼀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纵波:传播⽅向与质点振动⽅向⼀致的波.转换波:当⼀⼊射波⼊射到反射界⾯时,会产⽣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反射定律:⼊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等于⼊射⾓,条件为:上下界⾯波阻抗存在差异,⼊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波:震源产⽣的信号传播⼀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波。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总结——石油大学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总结——石油大学

第一章绪论1.地球物理勘探的概念及分类概念:利用物理学原理和相关技术获取某些地质参数、特征及变化规律, 从而对地质问题经行切实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的油气勘探手段。

分类: 地震勘探、电法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2.地震勘探的概念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来定位矿藏, 确定考古位置, 获取工程地质信息的勘探方法, 它是地球物理勘探中最重要、解决油气勘探问题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3.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人工激发的弹性波在岩石中传播时, 遇到岩层的分界面便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 在它们返回地面时用高灵敏度的仪器记录, 根据波的传播路程和旅行时间, 确定发生弹性波反射或折射的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 从而认识地下地质构造, 寻找油气圈闭。

4.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野外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第二章地震波运动学理论1.基本概念●各种介质的概念(1)均匀介质与非均匀介质均匀介质: 介质内每一点的物理特性参数均相同非均匀介质: 介质内的物理特性参数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2)弹性介质与非弹性介质弹性介质: 介质卸载后能够完全恢复到加载前状态非弹性介质: 卸载后不能够完全恢复到加载前状态(3)各向同性介质与各向异性介质各向同性介质: 介质参数与方向无关各向异性介质: 介质参数随方向变化而变化(4)单相与双相、多相单相: 固体、流体(油、气、水)双相: 固体骨架以及孔隙内的流体实际地下介质的特征: 非均匀、非弹性、各向异性、多相●波动、弹性波、地震波、波前、波后、波面、振动曲线(地震记录)、波形曲线(波剖面、波场快照)波动: 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波动;弹性波: 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形成弹性波;地震波: 地层中传播的弹性波;波前: 在某一时刻, 介质中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面;波后:在某一时刻, 介质中刚刚停止振动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面;波面: 介质中同一时刻开始振动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曲面;振动曲线: 即地震记录, 在某一点处质点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同一点不同时刻的位移形成的曲线);波形曲线:又叫波剖面、波长快照, 某一时刻各点的位移(同一时刻各点的位移形成的曲线);●波长、视波长、速度、视速度、周期、频率波长: 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视波长: 不是沿波的传播方向确定的波长;速度:在沿波的传播方向上, 波在单位时间前进的距离;视速度: 不是沿波的传播方向确定的速度;周期: 波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频率: 周期的倒数;●体波、面波、纵波、横波体波: 振动能够在整个介质区域内传播形成的波。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各部分(地壳、地幔、水圈、大气圈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各部分(地壳、地幔、水圈、 及生物圈等)中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分布、存在形式、 及生物圈等)中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分布、存在形式、共生 组合、集中分散及迁移循环规律的科学。 组合、集中分散及迁移循环规律的科学。 近年来,地球化学的研究范围日益扩大,包括了诸如新元 素的探索,化学元素的起源和衰亡史、地球及其物质的起源和 演化、地球热源的产生和变化、生命的起源以及地球化学过程 的机理和模拟实验等。地球化学现在有许多分支,主要如:地 球化学探矿、矿床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 有机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 学等。 地球化学是介于地质学与化学、物理之间的边缘学科。它 对解决岩石、矿物、矿床的成因可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对勘 探矿产资源、矿产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也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第1章 绪论 章
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1、重力勘探: 利用专门仪器并按特定方式观测岩层间密度差异, 进而研究地下地质问题;重力勘探是研究反映地下岩 进而研究地下地质问题;重力勘探是研究反映地下岩 石密度横向差异引起的重力变化,用以提供构造和矿 产等地质信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在接近较大密度 产等地质信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在接近较大密度 的物体时,其引力增大,反之引力减小,由此在地表 上引起的重力变化称为重力异常。异常的规模、形状 和强度取决于具有密度差的物体大小、形状及深度。 实际意义:如利用重力勘探发现大庆长垣, 是发现大庆油田关键之一。
第1章 绪论 章
一、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一、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特点 四、地震勘探方法 五、反射波法地震勘探 六、地震勘探发展史 七、世界石油产量预浏

地震勘探原理05地震勘探组合法

地震勘探原理05地震勘探组合法
◙4.1 检波器简单线性组合
4.1.1 检波器简单线性组合的滤波方程 1、组合系统相当于一个滤波器,组合输出信号F(t)的频谱
G(jw)等于输入频谱乘以滤波因子K(jw) 。
G jw g jw• K jw
2、函数K(jw)与信号的形状无关,与信号到达时间也无关, 只与信号的频率有关,以及信号到达组内各检波器的相对 时差有关,即只与组内距和组合点数有关,所以 K(jw)表征 了组合的固有特征,称之为组合的方向频率特性或组合特 性。
面积组合
03:57:56
31
第四章地震勘探组合法
◙4.1 检波器简单线性组合
线性组合的基本假设: (1)检波器沿直线排列; (2)地震波是简谐平面波; (3)各检波器接收的信号的形状一样,只是时间延迟不同。
以f(t)为输入信号,以组合后的输出为总输出 输入f(t)→组合系统→F(t)(输出),在组合系统中,有几
第四章地震勘探组合法
的特征:
1、 t 0 T
1,
一次极值
2、 t 1,2,L T
1
二次极值
3、 t 1 , 2 ,L , n -1 T nn n
0
零点
4、 0 t 1 , T 2n
2Va
03:57:56
42
第四章地震勘探组合法
◙4.1 检波器简单线性组合
4.1.2 简单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 Direction Character
K jw
1
sin n
f t
1
sin
w
nt 2
1
sin
n
x
n
n sin f t
n
sin
w
t 2
n
sin

(整理)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整理)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等.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地震勘探原理习题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习题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习题答案【篇一: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析及答案】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等.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水平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tk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构造形态个查明某些特殊地质现象.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

第四章 地震剖面的形成(15学时)第一节 速度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一、速度的用途1、 在地震勘探的各个阶段中,速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参数,其重要用途有以下几方面:设计多次覆盖观海系统,确定组合检波形成,都需要知道有效波和干扰波的速度。

剩余时差: ⎪⎪⎩⎪⎪⎨⎧-≤≤≤≤⇒⎪⎪⎩⎪⎪⎨⎧⎪⎪⎩⎪⎪⎨⎧-≤∆≤≤∆≤⇒-≤≤≤≤-=**n n T V n n T V o n n T t n n T t o n n y n n y o vv x t F F x F F F d to td 112111211121)11(2222δχδδ有有有有有2、速度是资料处理所必须的参数动校正:ot v x t 222=∆精校正:)()(1221111v h v h v h v h v h v h o o s o o +++++ 偏移迭加需要偏移速度,迭加速度等3、 资料解释中的应用:(1)时深转换的重要参数,把时间剖面转换成深度剖面利用下式:o av t V h 21=(2)利用速度资料计算空校量板,进行偏移归位(3)根据速度资料辨别波的性质:如:多次波(低速异常)、绕射波(高速异常)、 利用速度资料,计算空气校量板,进行偏移归位。

折射波、面波、声波。

(4)利用速度资料进行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确定地震剖面上的地质层位。

11221122)()()()(v v v v t a b t t x ρρρρδδ+-=⨯=(5)利用速度纵向和横向变化规律,研究地层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

(6)利用层速度资料,直接划分地层和岩性,进行烃类检测。

(7)利用纵波和横波速度的比值,判别粮店性质(含气→低速),上此可见速度资料对地震勘探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影响,而最终都影响到解释成果的精度,提取分析和利用速度资料,也是地震解释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速度的概念严格地讲,速度是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它是空间计算的参数,即V=V (x 、y 、z ),这就是说,即使在同一岩层的不几部位和不同方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也各不相同。

地震勘探原理__各章要点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__各章要点总结

第一章 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1、各向同性介质:弹性与空间方向无明确关系的介质称各向同性介质,否则是各向异性介质。

2、泊松比σ:弹性体受力纵向伸长(缩短)与横向收缩(膨胀)的比值。

L L d d //∆∆=σ3、对于大多数沉积岩石,σ=0.25,∴V P =1.73V S 。

4、瑞雷面波(R 波)特点:(1) 波的能量分布在地表附近的介质中并随深度迅速衰减。

(2) 质点振动方向分上、下、坐、右,合成的振幅轨迹是椭圆(逆时针方向),长轴垂直地面,长短轴比值是2/3。

(3) 当σ=0.25时,V R = 0.92V S =0.54V P ,速度低、频率低(10~30Hz),波形宽。

(4) 有频散(波散)现象,不同频率的成分传播速度(相速度)不同,即群速度不等于相速度。

5、拉夫面波(L 波) 特点:能量沿地震界面分布,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振动平面平行界面,即为SH 波,由于水平振动,检波器接收不到。

6、地震波的特征:运动学特征——研究波在地层中传播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动力学特征——研究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能量(振幅)变化和波形特征(频谱)。

7、惠更斯原理(1690)也叫波前原理,说明波向前传播的规律。

在弹性介质中,任意时刻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看作是一个新的波源(子波)而产生二次扰动,新波前的位置可认为是该时刻各子波波前的包络。

惠更斯原理只给出了波传播的空间位置,而不能给出波传播的物理状态。

菲涅尔(1814)对惠更斯原理进行了补充:波在传播时,任意点处的振动,相当于上一时刻波前面上全部新震源产生的子波在该点处相互干涉的合成波。

8、视速度定理地震波的传播是沿射线方向进行的,而观测地震波是沿测线方向进行的,其方向和射线方向不一致。

波前沿测线传播的速度不是真速度V ,而是视速度*V 。

αsin //=∆∆=∆∆∆∆=*xs t x t s V V βαcos sin V V V ==* 式中 α——射线与地面法线的夹角,称入射角;β——波前与地面法线的夹角,称出射角。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水平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tk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构造形态个查明某些特殊地质现象.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地震勘探基础学习知识原理期末总复习资料2(共四部分)

地震勘探基础学习知识原理期末总复习资料2(共四部分)

5 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共中心点方法)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界面的观测次数而言,n 次覆盖即对界面追踪n 次。

如果观测到的记录都来自R 点反射(界面为水平层),R 点就叫这些道的共反射点或共深度点(CDP )。

共反射点R 点在地面的投影正好与地面炮点和接收点中点M 重合,称M 点为共中心点。

这些道组成的道集是R 点的共反射点(CRP )道集。

如果界面倾斜,观测到的不都是R 的反射,则称这些道集为以M 点对称的共中心点道集单边放炮六次复盖观测系统特点对于6次覆盖,每个反射点有6次放炮记录,如果每放一炮,炮点移动2个道间距,则炮点移动距离的计算方法为:6次覆盖的第一个反射点由第6炮的第1个检波点确定,第6个反射点由第1炮确定,由于6次覆盖,要求半个排列被6等分,所以炮点和排列移动距离为: 式中d 为炮点移动距离;N 为排列道数;Δx 为道间距;n 为覆盖次数。

双边放炮观测系统与单边观测系统的不同是: 1)覆盖次数必须是偶数;2)由于是在排列的左边和右边放炮,为获得共反射点,如果单边观测系统的偏移距是x ,则双边观测系统的偏移距是 3) 炮点和排列移动距离不同,即双边放炮观测系统移动距离为单边观测系统的两倍。

观测系统覆盖次数与排列和移动道数每放一炮,排列和炮点向前移动的道数m 为:式中N 是排列中的接收道数:n 是覆盖次数;S 是一端放炮时等于1,两端放炮时等于2。

6道间距Δx 和空间假频地震波接收时要注意道间距的选择和避免产生空间假频。

如果有效波视周期为T ,那么道间距Δx 选择的原则应使Δt<T/2,(Δt :有效波到达相邻检波器的时间差),所以道间距的最大限度和排列长度为:空间采样间隔必须小于视波长的一半。

或者,一个波长内空间采样个数不少于两个,否则会产生空间假频。

空间假频是由于空间采样不足引起的一促现象,由于道间距大于半个视波长而产生的。

7 四种类型的观测方式n X N d 2∆⋅=xx x ∆+=21'nS N m 2⋅=*max 21T v x a =∆x n L ∆-=)1(1)从炮点出发的斜线代表一个排列,在此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有共同的炮点,称共炮点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6-23
22

结:
• 一次反射波(动校正后)剩余时差为0 ,波 形对齐,同相叠加,振幅增强。 • 多次波(动校正后)剩余时差不为0,波形 对不齐,不同相叠加,振幅减弱。
2014-6-23
23
x
动校正
x
叠加
t
(a) 一次反射波得到加强 x x
t
t
(b) 多次反射波得到削弱
t
图6 . 1—4 5
t
2014-6-23
x
动校正
x
叠加
t
(a) 一次反射波得到加强 x x
t
t
(b ) 多 次反 射波 得到 削弱
图6.1—45 共反射点叠加原理示意图
15
动校正,叠加整个过程可用图表示
x
动校正
x
叠加
t
(a) 一次反射波得到加强 x x
t
t
(b) 多次反射波得到削弱
t
2014-6-23
图6 . 1—4 5
2014-6-23
26
2.时距曲线方程 (Time Distance Curve Equation)
2014-6-23 20
3.多次波叠加效应(Stack Effect) • 对多次波的叠加,相当于不同位置,不 同时间波的不同相叠加,叠加后,能量 相互抵消,压制了多次波。 • 这也从反面说明了多次覆盖方法为什么 可以压制多次波,提高资料信噪比
2014-6-23
21
3。水平多次叠加方法的原理(物理实 质):(Horizontal Multi Stack Principle) 利用一次反射波经动校正后,存在着剩 余时差的差异,来达到突出一次反射波 和压制多次波,从而提高地震资料的信 噪比的目的的。 • 这也是多次覆盖方法能提高地震资料信 噪比的原因。
2014-6-23 4
• 所谓多次覆盖(Multifold):即对地下同一 反 射 点 , 进 行 重 复 多 次 观 测 (Multi Observe)( 多次采集 Multi sample) ,目的 是突出反射波,压制干扰波,提高信噪 比。 • 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它的叠加过程、 效果如何?这就是我们在这一章中主要 要讨论的问题。
共反射点叠加原理示意图
16
二. 水平界面多次反射波叠加效应 Horizontal Interface Multi Reflection Stack Effect
1.方程(多次波时距曲线方程) (Multi Reflection T-X Equation)
• 多次波时距曲线方程形式与一次反射波时距 曲线方程一样,都是双曲线。但曲线的弯曲 度不同。 • td=(x2+td02v2)1/2/V 多次波时距曲线方程 • t=(x2+t02v2)1/2/V 一次波时距曲线方程
2014-6-23
25
不存在一个共反射点 (只有一个共中心点)
• 当界面倾斜时,虽 然炮点和接收点仍 以共地面点对称布 置,但此时反射点 分散在一般界面上, 即不存在一个共反 射点,而只存在一 个共中心点
O1 O2 h1 O3 h3 R1 R 2 O4 h4
M
D4 D3 D2
D1
R3 R
4
界面
图6.1—51 倾斜界面的共中心点道集
2014-6-23 13
• (3)剩余时差(Residual Moveout):动校正 后的时间与t0时间之差。即: δt=(tx-Δt)-t0=t0-t0=0 • 在理想情况下,一次反射波剩余时差为0。 即时距曲线经正常时差校正后,成为直 线(t=t0),各道之间反射波时间相等,无剩 余时差(相位差),叠加为同相叠加(same Phase Stack)
2014-6-23
ti t0 t1 t2 x xi
0
x1 x2
Oi
xi x2 x1 O2 O1 M O1 S2 t0 t1 t2
V
R
Si ti
图6 . 1—4 5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
8
2.叠加之前,必须进行动校正。Data Must Are Corrected of Normal Moveout before Stack.
2014-6-23 2
1。Multifold method Introduce:
• 又称: • 水 平 多 次 叠 加 (Multiple Horizontal Stacking) • 共 反 射 点 叠 加 (Common Reflection Stack (CRP)) • 共 深 度 点 叠 加 (Common Depth Point Stack (CDP))
2014-6-23
14
3.叠加效应(Stack Effect)
• 一次反射波的叠加效应 (a Reflection Stack Effect):多次覆盖 (Multifold)对于一次反射 波来说,相当于不同位 置相同时间波的同相叠 加,叠加后能量增强。 这就回答了为什么多次 覆盖能突出一次反射波, 提高资料信噪比。
2014-6-23 11
一.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的叠加效应
Horizontal Interface a Reflection Stack Effect 1.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双曲线) (CRP T-X Curve) Is Hyperbola
t
2 t0
x2 v2
2.动校正(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 由于各接收点旅行时不同,所以叠加前必须进 行动校正(校正到共中心点M处的反射时间)。
2014-6-23 3
• 2。多次覆盖(Multifold)定义: : 即对地下同一反射点,进行重复多次观 测(Multi Observe)(多次采集Multi Sample)。 • 3 。多次覆盖目的:突出反射波,压制干 扰波,提高资料的信噪比。 • 它是提高资料信噪比的另一种方法,主要 是压制多次波,也是目前野外最常用的一 种方法。 • Purpose is: Raise Data Ratio Signal to Noise, Main Suppress Multi Reflection
9
• 3 .动校正时将产生两种情况 ( 结果 ) : Two Results
• (1) 正常时差正好被校正掉,双曲线变成直线 (t=t0直线),不存在相位差(剩余时差),叠加为 同相叠加,结果振幅增强(一次反射波)。 • (2)正常时差校正不完全,双曲线变成曲线(不 是直线),各道间仍有相位差(存在剩余时差 Exist in Residual Moveout),叠加为不同相叠 加,结果振幅变小(多次波,随机干扰)。
2014-6-23 19
(2)剩余时差特点(Character)
a.剩余时差是二次曲线(抛物线); δtd =X2 (1/Vd2-1/V2)/(2.t0) b.剩余时差与X2成正比,即各叠加道剩余 时差是不同的,叠加时为不同相叠加, 总有一部分能量抵消,所以,叠加后能 量总振幅小于单个能量振幅,从而压制 了多次波。
2014-6-23 12
• (1)正常时差Δt(Normal Moveout):
t t t0
2 x 2 t0 2 t0 v
• 正常时差Δt与炮检距 x,波速 v,和共中心点处垂直反射 时间t0有关。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度V和t0一定时,正常时差Δt随炮检距 x增大而增大。
• (2)正常时差校正(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 • 把共反射点各叠加道的旅行时间减去它的正常时 差,叫做正常时差校正,也称为动校正。 • ti- Δt •
• 4.共反射点叠加法就是利用了这个特点
2014-6-23 10
第二节. 共反射点多次叠加的叠加效应 Passage 2 Common Reflect Multi Stack Effect • 一张原始的地震记录上除了有一次反射 波外,还记录有各种各样的波 ,当对原 始记录做过正常时差校正后,共反射道 集上的一次反射波在理想情况下应同相 排齐,即剩余时差为0,而其它各种波的 剩余时差则各不相同,因此,多次覆盖 对一次反射波和多次波等规则干扰波及 不规则干扰波的叠加效应是不同的,下 面我们就分别讨论这几种波的叠加效应。
2014-6-23 5
多次覆盖方法的提出?
• 在前面我们介绍了共炮点观测系统,它是对地下 反射界面只进行一次观测(连续观测),这样得到 的剖面叫单次覆盖的时间剖面。由于这种剖面信 噪比低,往往不能满足解决地质问题的需要,很 难准确提供钻井的位置。为了提高资料的精度, 人们就设想既然对界面观测一次信噪比不高,能 量不强。那我们是否可以对界面多观测几次,把 它们进行某种处理后,再相加,这样不就提高了 反射波的能量?因此,60年代在地震勘探中出现 了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又称多次覆盖,它是对 反射界面上的各个反射点进行多次观测,然后进 行动校正,再把校正后的波动信号相加,这样得 到的剖面叫多次覆盖的时间剖面。
• 由于各接收点旅行时 不同,所以叠加前必 须进行动校正(校正 到共中心点 M 处的反 射时间),这样才可 达到同相叠加,否则, 叠加后能量将变弱 (非同相叠加)。
t
2014-6-23
x
动 校正
x
叠加
t
(a) 一次反射波得到加强 x x
t
t
(b) 多次反射波得到削弱
图6 . 1—45
共反射点叠加原理示意图
第 四 章 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 (多次覆盖)
Chapter 4 Common Reflect Point Multi Stack/Multifold
2014-6-23
1
本章讨论主要内容:
• • • • 多次覆盖(Multifold)定义 多次覆盖方法的提出? 多次覆盖目的? 多次覆盖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叠加 原理?) • 多次覆盖方法的叠加过程、效果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