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序格局”概念的理解及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应用
“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
“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卜长莉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极为重要的概念,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特点。
但是,这一概念是在一种类似于散文风格的文章中提出来的,基本上没有理论的概括和说明;对其进行的分析,基本融化在一种叙事式的描述之中。
在费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概念之后,无论是他自己,还是社会学界的其他人,都缺乏对这个概念做进一步的研究,更少有将这一分析与对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变迁的研究联系起来。
本文试图对“差序格局”这个蕴涵着极大解释潜力的概念进行理论上的诠释,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揭示其现代内涵。
一、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模式的理论诠释中国传统社会是指“从秦汉到清末这一段两千年的中国而言的”。
“属于工业革命之前的,传统性的农耕社会”(金耀基,1999:7)。
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是:1.以农业为基础产业;全国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
2.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家庭组织和血缘关系。
3.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和封闭性。
4.社会管理以传统权威为基础,家长制管理是其主要管理方式。
5.社会分工和分化程度很低,社会的同质程度较高(刘祖云,2000:42-43)。
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相适应,与西方社会“团体格局”(独立的个体之间的交往)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相区别,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概念,形象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特点:“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费孝通,1998:26)。
“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己为中心、逐渐向外推移的,表明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亲疏远近。
那么,能够造成和推动这种波纹的“石头”是什么呢?费孝通先生明确地讲到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关系,而“血缘关系的投影”又形成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是不可分离的(费孝通,1998:70)。
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的思考
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的思考王卿彧(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社会学系,22113105)[内容摘要] “差序格局”一词出自于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它精辟的概括了当时中国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结构,并且反映出中国人的特殊是交际网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原因。
《乡土中国》于1947年出版距今已时隔66年之久,书中所提到的“差序格局”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依旧存在,并且这种格局在当代社会中的各个领域都表现得十分明显,“差序”意识在当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依旧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这种无处不在的“差序格局”对社会的整体运作与发展中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它影响着每个人的价值选择与判断从而决定着每个人的行为交往方式与方向最终影响着社会资源的流向与分配以及社会阶层的流动。
[关键词] 差序格局;人际关系;社会资源;道德;[正文]一差序格局概述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用简明生动的比喻描写出了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和中国社会特有的差序格局:“西洋的社会就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
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
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很清楚不会乱。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是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1]25-26费孝通认为差序格局是由于初民社会的农耕文明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而西洋社会中的团体格局的形成则是游牧文明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
在差序格局下人们的社会关系结构式错综复杂的,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在一个人的社会互动网中除他之外的每个人都是按照差等次序站在这个网中,从这个人的视角看出去,在这些人并不是相同的,因为在这个网中必定会产生距离的远近,距离的不同必定会影响这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交际选择方向或者方式。
现代社会中的差序格局
现代社会中的差序格局提要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经典概念,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特点。
网络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差序格局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
与此同时,传统的差序格局也并非明日黄花,它依然存在于现代社会中。
因此,解读这横亘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差序格局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差序格局;传统内涵;现代社会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它就像一根根无形的丝线牵动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
一方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变迁使得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新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厚重,即使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着差序格局的影响。
一、差序格局的传统内涵(一)以“己”为中心。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我们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为了己可以以牺牲国家的利益为代价。
“中国官僚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也绝不会是领袖,他只效忠于给他官做的人”。
即便在今天的社会中,有很多人依然固守着以“己”为中心的思想,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的权益。
因此,出现了瘦肉精、毒奶粉等,定期的打假也似乎成为了中国“特色”。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几乎没有割裂了血缘和家庭纽带而能真正实现独来独往的个人。
在中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是自古存在的。
从这种意义上讲,差序格局还起到了一种“资源配置”的作用。
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权力、财富)就愈多。
(二)儒家思想和礼治统治。
差序格局的出现有其伦理基础即儒家思想。
孔子作为儒教的祖师爷也曾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儒家强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并以“己”为中心克己复礼,推己及人,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强调克己复礼、敬畏礼、服从礼。
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缺乏流动性。
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作者:卜长莉来源:《社会学研究》2003年01期来源日期:2003-1-24本站发布时间:2010-1-12 21:44:14阅读量:441次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极为重要的概念,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特点。
但是,这一概念是在一种类似于散文风格的文章中提出来的,基本上没有理论的概括和说明;对其进行的分析,基本融化在一种叙事式的描述之中。
在费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概念之后,无论是他自己,还是社会学界的其他人,都缺乏对这个概念做进一步的研究,更少有将这一分析与对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变迁的研究联系起来(孙立平,1996)。
本文试图对“差序格局”这个蕴涵着极大解释潜力的概念进行理论上的诠释,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揭示其现代内涵。
一、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模式的理论诠释中国传统社会是指“从秦汉到清末这一段两千年的中国而言的”。
“属于工业革命之前的,传统性的农耕社会”(金耀基,1999:7)。
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是:1.以农业为基础产业;全国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
2.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家庭组织和血缘关系。
3.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和封闭性。
4.社会管理以传统权威为基础,家长制管理是其主要管理方式。
5.社会分工和分化程度很低,社会的同质程度较高(刘祖云,2000:42-43)。
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相适应,与西方社会“团体格局”(独立的个体之间的交往)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相区别,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概念,形象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特点:“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费孝通,1998:26)。
从差序格局到扩展的差序格局——关于中国社会关系结构变迁解释的理论述评
从差序格局到扩展的差序格局——关于中国社会关系结构变迁解释的理论述评吴冰洁【摘要】作为传统社会关系结构的差序格局,发展到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以伦理为基础的差序格局纳入情感、理性因素,差序格局的范围在扩大,差序格局呈现横向和纵向的立体结构,"城市版"的差序格局以及具有时-空意识的"差序场".自利益进入差序格局后,人际关系的等级原则在逐渐弱化,理性化的人际关系正在淡化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出现了"工具性差序格局"、"紧缩圈层"、"内核-外围"、"逆差序格局"等理性化的社会关系结构.现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虽注入了现代的因素,但依然以传统伦理为根基,并非完全理性选择的结果.【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1)002【总页数】5页(P23-27)【关键词】差序格局;社会关系结构;扩展的差序格局【作者】吴冰洁【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3一、差序格局的内涵在有关中国社会关系模式的研究中,最具概括力、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费孝通在其《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这一观点,他认为中国的社会关系是按着亲疏远近的差序原则来建构的,中国人在处理己与群的关系时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这种关系就“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3]26-30。
在费孝通看来,最能说明差序的便是传统文化最讲究的人伦。
而“伦”是什么呢?他指出:“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
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中国文化中的等级观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探讨中国文化的等级观时,我们需要首先理解差序格局的概念。
差序格局,即以自我为中心,以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网络。
这种格局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差序格局的基础上,中国文化形成了丰富的等级观念。
宗族等级观念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宗族是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社群,其内部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异。
在宗族中,嫡长子继承制、男尊女卑等观念是等级观念的集中体现。
门第观念也是中国等级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门第是指以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为基础形成的社会等级。
在封建社会,门第观念尤为严重,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婚姻、职业等方面。
等级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
等级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
在等级社会中,人们往往根据自己所属的等级来定义自己,并推崇着“人以群分”的观念。
这导致人们在面对社会交往时,总是习惯性地将他人划分到不同的等级中,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处理。
等级观念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在等级社会中,不同等级的人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这使得人们在行动时必须考虑到自己所属的等级。
这种思维模式在当今社会中仍有体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动和公共政策的制定。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等级观念。
在一定程度上,等级观念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然而,过度的等级观念容易造成社会阶层固化,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在当今社会中,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和处理等级观念。
我们应该认识到等级观念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受到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面对等级观念时,我们需要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不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好或坏。
我们需要警惕等级观念的负面影响。
过度的等级观念容易造成社会阶层固化,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教育、就业等领域,我们应该努力打破等级观念的束缚,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机会和待遇。
差序格局:中国社会转型的“文化软肋”
差序格局:中国社会转型的“文化软肋”作者:辛允星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8年第03期摘要: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转型开始进入深水区,文化转型被提上议事日程。
然而,中国的很多传统文化元素并没有朝着现代化方向顺利转型,而是以新的形态延续了其强大生命力,“差序格局”正是这些文化元素中的典型代表。
大量研究证实,差序格局不仅妨碍了中国现代公民社会和人际信任的构建,导致行政运行失范和法治建设受阻,而且还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发育和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等都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转型的文化软肋。
关键词:差序格局;社会转型;文化转型;文化自觉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8)03-0086-09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历史进入近现代时期,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已经进入到一个关键节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关于“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研究日臻成熟,转型理论由此而生。
按照主流观点的界定,“社会转型”指的是,特定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结构性转变,具体可表现为:由农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由乡村向城市社会的转化;由封闭向开放社会的转化、由宗教向世俗社会的转化等[1]。
而文化是社会的灵魂所系,因此,社会转型的背后正是更为深刻的文化转型问题;作为深层结构性逻辑的文化机制深刻影响着社会转型的方式,甚至直接构成了社会转型的本质。
文化转型以社会转型为载体,实践着人类文明进程意义上的社会文化变迁[2]。
可以认为,社会转型外显于大众日常生活现象之表,而文化转型则潜藏于这些社会现象之内,它们共同构成了转型理论的基本研究对象。
有学者明确指出,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族群长期延续下来的主导性文化模式在特定时代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的过程;它不会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只有在较大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理念、习惯和价值体系的总体性、根本性、脱胎换骨式的转变,才算得上文化转型[3]。
差序格局理论及其发展新趋势
差序格局理论及其发展新趋势学号学院年级 2015级姓名隽慧诗2016 年 1 月 19 日内容提要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极为重要的概念,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特点。
但是,这一概念是在一种类似于散文风格的文章中提出来的,基本上没有理论的概括和说明;对其进行的分析,基本融化在一种叙事式的描述之中。
在费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概念之后,很多社会学界的人对这个概念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差序格局”这个蕴涵着极大解释潜力的概念进行理论上的诠释,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揭示其新趋势。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差序格局的含义、特性及其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第二个部分是差序格局中关系逻辑的类型及互动;第三个部分是乡土中国“差序格局”在社会变迁中的新趋势,即姻缘关系和拟似亲缘关系丰富了差序格局的内容;利益关系对差序格局的作用;团体格局对差序格局的影响;业缘关系进入差序格局。
第四部分是结语。
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1)第二节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第三节研究综述 (2)第二章差序格局的含义、特性及历史文化根源 (3)第一节差序格局的含义 (3)第二节差序格局的特性 (4)第三节差序格局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 (5)第三章差序格局中关系逻辑的类型及互动 (8)第一节差序格局中关系逻辑的类型 (8)第二节差序格局中关系逻辑的互动 (9)第四章乡土中国“差序格局”在社会变迁中的新趋势 (11)第一节姻缘关系和拟似亲缘关系丰富了差序格局的内容 (11)第二节利益关系对差序格局的作用 (12)第三节团体格局对差序格局的影响 (12)第四节业缘关系进入差序格局 (13)第五章结语 (15)参考文献 (16)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并且至今仍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
“差序格局”概念的阐释及应用
“差序格局”概念的阐释及应用话题:励志成长中国文化和文化文献综述格局[摘要]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以类似散文风格的方式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但没有理论的概括和说明。
在“差序格局”概念提出之后,费孝通先生自己或是其他学者对此有补充和研究,但此概念仍需要系统的诠释和研究。
本文试图从田野调查中的一些体会出发,结合相关学者对“差序格局”概念的诠释,试谈一下对“差序格局”的理解。
[关键词]差序格局盘村瑶族社会结构社会关系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越远,也愈推愈越薄。
”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费先生将这种社会关系模式称之为“差序格局”。
(费孝通,1998:26)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从抽象层次上描述了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基本特征,指出了中国社会所蕴藏着的丰富的理论资源。
通读全文,不难发现“差序格局”是《乡土中国》中最精髓的部分,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也是渗透着儒家思想文化最深厚的部分。
一、对“差序格局”的理解和认识“差序格局”概念提出以后,在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但是其具体的涵义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阐释,以致在学界产生了各式不同角度的理解,加以归纳整理主要呈现两个大的趋势:其一,从抽象的、学理高度进行学理式推导;其二,以历时性和共识性作为二维“坐标”,立足于时代特点,用一种变迁的社会关系研究的视角来审视和诠释这个经典概念。
大多数相关学者遵从后者,认为这一概念十分符合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本质,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与内涵在不断变化。
因此,对“差序格局”作进一步的理解和阐释就十分必要。
“差序格局”的消解与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
“差序格局”的消解与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王'1■星(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秦皇岛066004)摘要:当代中国处于社会结构的转型时期,传统社会“差序格局”下形成的自我主义价值观、普适性道德 观念的缺失和“圈子文化”等给政治生态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说,当代中国政治生态的重塑有赖于 “差序格局”的消解。
为此,一方面,要在政治系统中构建理性官僚制组织;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
唯有如此,才能净化政治生态,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
关键词:“差序格局”;政治生态;“圈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 -7408(2017)09 -0010 -0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推 进从严治党,高度重视净化政治生态,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
2014年6月30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 时,习近平就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 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
”[1]对于当代中国政 治系统来说,它有着自身的内部政治生态和外部政治生态之 分。
其中,政治系统的内部政治生态又可以分为党内政治生 态和国家机关政治生态。
无论分析哪一类政治生态问题,都 离不开对社会系统的分析,尤其是社会结构。
由于当代中国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变迀 的过程中,社会系统内部各部分变迀的速率不一致,传统社 会结构与现代社会结构的此消彼长在社会转型期处于一种动 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中。
在此过程中,虽然传统社会结构不断 瓦解,现代社会结构不断建立,但是传统社会结构中的文化 影响力仍然在社会系统中由于历史的惯性发挥着作用。
因此,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及其文化影响力对于我们认识 当代中国社会系统,进而认识其对于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 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分析,最有创见的是费孝通先 生的"差序格局”理论。
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类型及其互动逻辑试谈“差序格局”模型的扩展
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类型及其互动逻辑试谈“差序格局”模型的扩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人际关系类型及其互动逻辑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趋势。
传统的“差序格局”模型,作为一种理解和分析人际关系的重要理论框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新特点。
本文旨在试谈“差序格局”模型的扩展,以适应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新变化。
本文首先将对“差序格局”模型进行简要回顾,阐述其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
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分析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类型的新特点,如网络社交的普及、职业关系的多样化、跨文化交流的增多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如何扩展“差序格局”模型,以更好地解释和应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新变化。
扩展的“差序格局”模型将注重人际关系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强调人际互动中的多元化和交互性。
本文将提出一系列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
这些策略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建立多元化的人际关系网络、促进跨文化交流等。
本文旨在通过对“差序格局”模型的扩展,为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问题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有望更好地把握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本质和规律,为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差序格局模型概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最初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特性和互动逻辑。
在差序格局的视角下,人际关系被视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逐渐向外扩展的层次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与自我关系越近的人,如直系亲属、密友等,通常处于内层,享有更高的信任度和更紧密的互动;而关系较远的人,如一般朋友、陌生人等,则处于外层,互动频率和深度相对较低。
差序格局模型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差序”和“格局”两个核心要素。
差序指的是人际关系中的亲疏远近和权力等级,这些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人际关系类型。
格局则指的是这些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和变化,它反映了人际关系网络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用“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两章论述了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
在论述差序格局之前,费孝通首先论述了乡土的特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流动性。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在这样一个熟悉的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自然形成的,社会规则和习俗也是一代代传下去的。
因此“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差序格局”总结了中国社会复杂而又独特的人际网络,不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可以此概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
费孝通以水波来比喻这样的格局:“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就越推越薄。
这样就形成了差序,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道德就在这样私人联系的格局下有了意义。
差序格局以地缘和血缘的联系作为基础。
“血缘社会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
在血缘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费孝通在“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章中写到“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西方的法律和道德,有平等、公众这些概念,而中国的法律和道德并没有。
中国的法律和道德,都得看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决定拿出什么样的标准来。
乡土中国之中的差序格局,以及差序格局下的私人道德,是现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特色,也成为制约发展的阻碍。
《乡土中国》成书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曾经的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变化。
差序格局的理解
差序格局的理解
中国儒家“差序格局”概念出现于春秋时期,是赋予其地位的社会观念。
这一概念讲求世俗的尊敬和礼仪,捍卫人际关系中公平正义、正义与和谐之间的有机统一。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实践,“差序格局”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仅在思想文化领域,而且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差序格局”是一种正统的社会分工机制,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级分层,分成上下等级,讲求上下有序、尊卑有度,以礼仪为核心。
下属应尊敬上属,上属应显示尊重下属,并以自己的谦卑、诚实和责任感影响下属,互相倾听对方的意见,循序渐进地调解和解决争议,以确保调和社会关系,实现公道正义。
“差序格局”建立在社会秩序上,强调上下有序的关系,以礼仪和有序的行为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不仅倡导尊敬贫富、尊重上下、尊重老少,而且要求公正、公诚、皆大欢喜,消除纷争,推动和谐。
它令人尊敬,倡导人们在交往中尊重对方,平等处理,不仅避免社会矛盾的产生,而且使人们沟通时更容易博得他人的信任,助力人际关系的维系,改善个人的素质。
无论是个人的人际关系还是社会的治理,中国儒家“差序格局”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指导思想,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
当代人仍然应该吸取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依儒家“差序格局”在我们社会中生活和工作方面所蕴含的智慧,用新的面貌和精神更好地发扬传统。
非连续性文本《差序格局》阅读练习及答案(辽宁2022年高三9月)
辽宁省名校2022年高三9月份联合考试(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思维导图)材料二:《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
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
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
“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
“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
”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
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而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
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
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
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
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
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
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
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
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
“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差序格局”是指社会中对不同人群、不同地位、不同阶层的人们所应该履行的义务和权利存在差异,即强调“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社会结构特点。
这种差序格局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特点。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对待长辈和尊祖尊宗的观念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强调孝道、忠义、礼法等传统价值观念。
在“差序格局”中,长辈在家庭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子女应该尊敬长辈,听从长辈的安排和指示。
在社会中,人们应该服从于上级的命令,遵守社会规则和礼仪,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这种“差序格局”使得中国社会在传统时代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秩序和结构。
另一方面,“差序格局”也使得中国社会中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分化和阶层差异。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地位、财富、权力等因素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富贵人家的子弟可以享受到与其社会地位相称的荣耀和特权,而平民百姓则被认为应当勤劳致富,守规矩守秩序。
这种“阶级差序”使得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得以存在和传承,造就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尊卑有序”、“贵贱分明”的社会结构。
“差序格局”也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追求的是稳定、和谐、和睦的生活方式,强调“和合共生”、“孝顺忠义”的道德准则。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讲究礼貌谦逊、忍让包容,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在面对长辈和上级时,中国人普遍表现出服从和尊敬的态度,习惯性地遵循长辈和权威的意见和建议。
这种行为方式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然而,“差序格局”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和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逐渐开始反思和挑战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地位和身份被过分夸大,社会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愈发显现,引发了社会中的冲突和矛盾。
同时,对长辈和上级的绝对服从可能导致个人权利和自主意识的缺失,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当代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当代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柴玲/包智明2012-7-24 15:44:24 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昆明)2010年2期第44~49页【作者简介】柴玲(1980-),女,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瑞士弗里堡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1;包智明(1963-),男,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1【内容提要】作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关键概念,“差序格局”概括了这种社会结构的三个特征,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和以伦理为差等的礼治秩序。
在变迁了的中国当代社会,差序格局得以延续,但其内容和取向都发生了变化。
在父系血缘关系之外,姻亲、拟血缘关系、地缘和业缘关系得到开发。
感情、利益与伦理一起,构成了现实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三个维度。
“差序格局”先于个人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个人的行为,而行动中的个人又造就了新的“差序格局”。
As a key word to underst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the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 summarizes three characters of this kind of society: acquaintance society based on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patrilineal relationship as the core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rite order whose members are differentiated by the sequence of ethics. In the transformed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this mode is inherited but its contents and orientation have changed. Besides the patrilineal relationship, in-laws, quasi-blood relatives, geographical and occupational relations play a more active role than before. Ethics, emotion and interest constitute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 of China's rural society. "The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 precedes individuals and determines to a certain degree the individual behaviors in which some new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 will emerge.【关键词】差序格局/熟人社会/人际关系/礼治秩序the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acquaintance society/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rite order[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7X(2010)02-0044-06从江村到云南三村,通过对多个中国村庄的比较与综合研究,费孝通在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以概括中国乡土社会的某种特有的体系。
乡土中国在当代的体现
乡土中国在当代的体现
《乡土中国》一书主要描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和治理方式。
虽然这本书是在上世纪40年代末期撰写的,但其中的许多观点和理论仍然适用于当代中国。
以下是一些《乡土中国》在当代的体现:
1.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中国农村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即人际关系以个人为中心,按照血缘、地缘、亲疏等因素形成不同的层次和圈子。
在当代中国,这种差序格局依然存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社交方式和资源获取方式。
2.家族观念: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强调了中国农村社会中家族的重要性。
家族在当代中国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对个人的命运和前途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3.礼治秩序: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礼治秩序,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礼节和规矩。
在当代中国,虽然法律和规章制度逐渐完善,但在许多方面,人们仍然习惯于遵循传统的礼治秩序。
4.熟人社会: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描述了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关系对于社会交往至关重要。
在当代中国,虽然城市化和社会变迁使得人们的社交方式和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一些地方和群体中,熟人社会的影响仍然存在。
5.乡土文化: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强调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乡土文化特征,即人们对土地和自然的依赖和情感联系。
在当代中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一些传统的乡土文化习俗和仪式逐渐被淡化或消失,但在一些地方和群体中,乡土文化依然保持着较为完整的形态。
总之,《乡土中国》中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对于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特点和治理方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
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摘要:费孝通教授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深入观察,在他的早期著作《乡土中国》中把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归纳为“差序格局”,并与西方社会进行了系统的比较。
这一理论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
本文试图进一步分析传统的中国社会与西方现代社会之间在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之间的差异,讨论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文化与宗教基础,结合当代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来分析传统中国的观念在今天是否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观念与行为。
中国要想真正成为一个现代的公民国家和法治社会,必须对中国的思想传统进行深刻地剖析和反思。
费孝通教授的“差序格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很值得国人重读和思考。
说到费孝通教授在社会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人们最常提到的,就是他关于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理论。
有人曾说,如果中国社会学家当中有谁提出了什么理论可以算是中国人特有的贡献的话,首先就应当是费老的“差序格局”。
近日重读费先生的《乡土中国》,有一些新的体会和思考,愿意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差序格局”是费先生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生动表述,在阐述中他结合了自己所观察的大量社会现象和人际交往中的亲身感受,是从他人生的实际体验中得出的观点。
同时,费先生在提出这个社会结构模式时,以西方现代社会为参照系,把中国传统社会与西方社会在基本结构及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
如果脱离了中西社会的比较,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费先生提出“差序格局”的实质含义。
一、西方现代社会中的“团体格局”费先生认为,西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被归纳为一种“团体格局”,就像“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
在同一个团体中,每个人与这个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地位也是平等的,在团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就像是“柴束”中那一根根并排平行束在一起的柴枝一样,平等而简明。
“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1 ]25 。
组别或等级可被视为内部的“亚团体”,在每个组别或等级内部,成员们之间彼此仍然是平等的。
“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
“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一种被称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存在。
这种社会结构不仅仅是指人们的社会等级和地位差异,更是一种涵盖着人们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社会文化模式。
通过对这种“差序格局”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等级的差异。
古代中国以农耕文明为主,地主、农民和手工业者等社会阶层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分。
在这种社会结构中,地主作为社会的最上层,享有丰富的资源和权力,而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位于社会的中下层,更多地从事实物生产和劳动。
这种等级差异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中也得到了体现。
其次,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同时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中。
在这种社会结构下,人们往往把地位、权力和财富等因素作为评判一个人优劣的标准。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地位高的人往往被认为是有智慧、有魅力的,而地位低的人则往往被贴上没有智慧、没有才干的标签。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人的行为规范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注重保持面子和尊重他人的地位差异。
例如,中国人在社交场合中常常会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冲撞他人,以及尽量不给他人带来尴尬和困扰,这是因为他们深知各人地位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所处的重要性。
此外,“差序格局”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婚姻观念。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差异非常明显,男性往往被视为家庭的支柱和主导者,而女性则被要求全面照顾家庭和孩子的需要。
这种社会结构在许多方面导致了家庭内部的权力分配不均和角色分工的差异。
例如,在婚姻中,男方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对婚姻的需求和期望,而女方则更多地被要求以家庭为重,为丈夫和孩子付出更多,甚至牺牲自己的个人发展。
然而,虽然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存在一些问题,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差异导致了不公平和不平等,但这种社会结构也与中国人行为的一些特点紧密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序格局”概念的理解及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应用
摘要:费孝通教授在《乡土中国》中对“差序格局”的概念进行了解释,但没有理论的概括和说明,使他的论述就缺乏一个牢固的基础。
并且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普遍理解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和以伦理为差等的礼治秩序。
但在变迁了的中国当代社会,差序格局得以延续,但其内容和取向都发生了变化。
对此本文都将进一步解释这些观点及其内涵。
关键词: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熟人社会人际关系
礼治秩序
一、对“差序格局”的理解
在费孝通教授看来,差序格局包含三个要点:第一,差序格局以每个人自己为中心;第二,差序格局的大小取决于自己的社会影响;第三,差序格局随着时间地点而变化。
费孝通在后文指出,波纹的远近表示关系的亲疏,越远关系越薄。
即差序格局中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有亲疏,这正是“差序”的含义所在。
差序格局这张关系网的基本单位是家庭,而非个人,它不仅仅提供相互支持,更为重要的是表现互惠。
互惠是一个强制性的社会事实同样适用于亲属关系和非亲属关系。
互惠在亲属关系中可能会被亲情有所掩盖,但在非亲属关系中就完全显明出来,成为社会交往的基本规则。
因此,互惠性才是差序格局的本质属性,超越了亲疏
性。
概言之,差序格局虽然起源于亲属关系,但其运作的重心却是在非亲属关系上,“社会”的含义正着重落在非亲属关系上。
差序格局”概念提出以后,在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大多数相关学者认为这一概念十分符合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本质,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与内涵在不断变化。
“差序格局”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农村社区甚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形象描述。
费孝通教授对一概念的提出对我们认识和分析中国的传统社会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二、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费孝通教授认为在中国,“差序格局”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和以伦理为差等的礼治社会。
(一)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
中国主要以农业为主,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的不流动与封闭,而小农经济则需要人们聚村而居,以便互相帮助、照料。
“封闭”是由不同地域上的人们不流动、缺乏相互之间的接触引起的。
因此,乡土社会的生活富于地方性。
在地方性的限制下,人们生于斯,死于斯,形成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熟人社会中每一对个体之间都是特殊的私人关系。
这种关系规定了互动双方的行为规则。
这种规则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每天的接触自然习得的。
差序格局就发生在这样的熟人社会中。
(二)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
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就是亲属关系遵从“差序格局”的原则。
亲属关系式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而中国的继替原则是沿着父系的单线进行的。
除了亲属关系外,还有地缘关系。
在不流动的乡土社会,家族这个概念包涵了地域的涵义。
(三)以伦理为差等的礼治秩序
中国人的伦理维系着私人的关系。
在差序格局中没有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而团体社会中的道德是超己的。
越到圈子的外围,“我”所属的群体界限就越模糊。
对于处在中
心的“我”来说,最容易辨识的权利和义务发生在圈子的中
心区,由内向外推的结果就发生了家族主义。
三、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变化的新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利益分化及利益的理性计算,已经成为人们之间关系的基础。
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从“差序格局”到“团体格局”,由“关系”到“身份”、“单位”,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进而从身份阶层到财产分层再到契约分层,这种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与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很多相似之处。
(一)婚姻关系与血缘关系、业缘关系进入“差序格局”。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姻缘关系正在不断融入原先由血缘所统治的中国
农村“差序格局”,进入了过去只包容血缘关系的同心圆中。
很显然,当姻亲关系进入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差序格局”之时“,互惠”或者利益在决定一方和另一方关系的亲疏中已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外,中国社会一直以来都是由血缘与地缘两种主要的关系组成的“差序格局”,并且这两种关系相互交织。
大体来说,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
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契约式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再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
但如今,业缘也加入了“差序格局”体系中,再一次证明,当代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变化。
(三)利益关系进入“差序格局”。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后,利益关系渗入“差序格局”成为影响人际关系亲疏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中国农村社会在保持浓厚的乡土性的同时,现代性因子也在不断渗入,使之发生了巨大的结构性变迁,即农村的社会关系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了。
利益关系更多地渗入了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这也使得“差序格局”在新形势下具有了丰富的内涵。
(四)“团体格局”渗入了“差序格局”。
与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结构相对照,费孝通教授用“团体格局”来表述西洋社会的社会结构: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
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
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
在中国,“团体格局”已经渐渐融入到了“差序格局”中,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费孝通教授所写的《乡土中国》这本书里面的“差序格局”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还没有达到非常透彻的地步,在今后的学习中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在通过对“差序格局”的概念进行理解和重新理解后,又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进行了阐释,以及由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变化,如婚姻关系与血缘关系的进入、业缘关系的进入、利益关系的进入、“团体格局”的进入等这些都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变化,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的变化即它在中国社会的应用起了主导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社会学研
究,2006( 4).
[2]卜长莉.“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j].社会学研究,2003,(1).
[3]费孝通.文化论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m费孝通文集:第十六卷.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25- 26.。